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B、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    
C、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D、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 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B. 肓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    
C. 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D. 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明显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________


  1. A.
    门外一块圆场地,全被太阳照着,就像盛得满满的一匙汤。
  2. B.
    海洋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它成为孕育原始生命的摇篮。
  3. C.
    ……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4. D.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4届浙江瑞安锦湖第二中学初二下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明〕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晋〕 皇甫谧

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①。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②。’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③,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④邻,教有所阙⑤,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

居贫,躬身稼穑,带经⑥而农,遂博综典籍⑦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  (选自《晋书·皇甫谧传》)

[注释]①叔母任氏:指抚养他的任姓叔母。②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意为即使每天给父母吃牛、羊、猪(三牲)肉,仍称不上是孝子。③道:正道。④卜:此指选择。⑤阙:同“缺”。⑥经:此指儒家经典著作。⑦博综典籍:博览儒家经典著作。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4分)

其欣悦,则又请焉。              ②录毕,送之。              ③以为痴。                     ④辄进叔母任氏。                

2.下列加线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3分)

例:教有所

A.四支劲不能动                        B.未稍降辞色

C.同舍生皆绮绣                        D.不知其能千里而

3.翻译: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2分)

                                                                                                                                     

4.这两个故事叙述两位古人勤奋学习的事迹。“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两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2分)

                                                                                                                                         

5.读《送东阳马生序》我们了解了宋濂自幼好学,读《晋书·皇甫谧传》我们知道皇甫谧年二十始勤学,结合上文说说你更喜欢谁?喜欢的原因是什么?从他们身上你获得什么启示?(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明〕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晋〕 皇甫谧
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①。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②。’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③,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④邻,教有所阙⑤,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
居贫,躬身稼穑,带经⑥而农,遂博综典籍⑦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  (选自《晋书·皇甫谧传》)
[注释]①叔母任氏:指抚养他的任姓叔母。②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意为即使每天给父母吃牛、羊、猪(三牲)肉,仍称不上是孝子。③道:正道。④卜:此指选择。⑤阙:同“缺”。⑥经:此指儒家经典著作。⑦博综典籍:博览儒家经典著作。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4分)
其欣悦,则又请焉。              ②录毕,送之。              ③以为痴。                     ④辄进叔母任氏。                
小题2:下列加线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3分)
例:教有所
A.四支劲不能动B.未稍降辞色
C.同舍生皆绮绣D.不知其能千里而
小题3:翻译: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2分)
                                                                                                                                     
小题4:这两个故事叙述两位古人勤奋学习的事迹。“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两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2分)
                                                                                                                                         
小题5:读《送东阳马生序》我们了解了宋濂自幼好学,读《晋书·皇甫谧传》我们知道皇甫谧年二十始勤学,结合上文说说你更喜欢谁?喜欢的原因是什么?从他们身上你获得什么启示?(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冬日抒情
  ①冬天是透明的。
  ②透过稀疏的树枝可以看到湖上的冰雪,看到远山和村庄,看到像蚂蚁那么小的一串行人。冬天就像它结成的冰那样透明。像X射线可以透视人体的骨骼,冬天可以使人透视宇宙的心脏。
  ③冬天使人清醒。
  ④一个朋友告诉我一个海外游子的故事,他是个音乐家,多年前由于不得已的原因,去了新加坡,后来担任了一个乐队的第一提琴手,并把家属接了去。以后他每年冬天都要独自回国一次,他说就是为了要呼吸一下祖国的冬天的凉气,那使他浑身舒适、头脑清醒的凉气。
  ⑤因此我也想到南国的冬天,去年此时我正在广州,在那满是绿叶覆盖的丛林中,我发现有一种无叶的树,枯树上面开出火红的花,而那花朵是由一串像尖尖的红辣椒似的花瓣组成的。我惊喜地向本地人打听,原来它叫象牙红,只在春节前后才有红花,过了严冬就长满树叶了。过去在诗画中都未见过象牙红,最近出版的诗集《龙胆紫集》,是李锐同志在秦城监狱中用龙胆紫药水写成的,赵朴初同志读后赠作者一首词中,有一联对仗非常工整的句子:血凝龙胆紫,花发象牙红。
  ⑥巧妙还不在于对仗工整,如果你能看到那高大的扭曲伸展的枯枝上开出火红花朵(其实不是花朵,可能是果实)的象牙红树的形象,你就更能体会“花发”和“血凝”的对立和联系了。
  ⑦冬天的水仙也是很美的,然而它的性格和象牙红恰好相反,它必须在温室中,必须不多不少的水分和阳光,才能保持冰肌雪骨,像凌波仙子那样亭亭玉立。在很短的生命中,一旦失去照顾便萎谢了。
  ⑧水仙开过,冬天就快要过去了。湖边的冰开始解冻了,老于经验的人却知道湖中心的冰有二尺多厚,一时化不了。可岸边的已闪着水光,看不清哪里是结实的冰,哪里是薄冰上飘着水,要走到湖中心,必须先从岸边走起。孩子们被吸引着比试履薄冰的胆量,冰上发出“咔吱”“咔吱”的响声,一个,两个,三个……走过去,发出胜利的笑声。
  ⑨“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句名诗几十年来不断被人引用,无非是象征着希望,然而,自然的规律,时间的循序是必然的,人间的规律虽也有必然性,却可迟可早。在这透明的冬天里,人们可以用清醒的头脑,认清脚下的路,但还是一步一步地走,躺着不动或再走弯路,都会推迟希望的实现。
1.第⑦段中象牙红与水仙的相同之处是________,这一点通过“_________”字表现出来;两者的不同之处表现在两点:象牙红__________,水仙________;象牙红__________,水仙________。
2.描写季节景色,因景抒情,情寓其中,这是写景散文的常用笔法,《冬日抒情》却另辟蹊径,文章没有捕捉冬日的有代表性的景物一一展现,而是撷取与“_________”有关的人、事、物巧加连缀,表达一种凝重而深邃的思想:严酷的冬天是考验人的季节,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没有用比喻手法的是( )
A.冬天是透明的。
B.那花朵是由一串像尖尖的红辣椒似的花瓣组成的。
C.才能保持冰肌雪骨,像凌波仙子那样亭亭玉立。
D.冬天就像它结成的冰那样透明。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血凝龙胆紫,花发象牙红”不仅对仗工整,而且运用对比修辞格,褒贬分明。
B.第四段对那位音乐家离国去新加坡的做法委婉进行了批评。
C.第七段对水仙的描写先褒后贬,作者的主导倾向是贬。
D.第八段,写孩子们试着履薄冰,主要是为了表现他们的活泼可爱和不怕险阻。 
5.下列对末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一名言只能用于大自然,不能用于人类社会。
B.人类社会之春的到来虽然是必然的,但时间是可迟可早。
C.“躺着不动或再走弯路”会延误春天到来的进程。
D.这一段与开头四段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缜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中华题王 语文九年级上 (苏教版) 苏教版 题型:048

阅读《唐宋诗中的物候》,回答文后问题。

  我国古代相传有两句诗说道:“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但从现在看来,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的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使石头和花卉能说出宇宙的秘密。而且到现在,自然科学家已经成功地做了不少工作。以石头而论,譬如化学家以同位素的方法,使石头说出自己的年龄;地球物理学家以地震波的方法,使岩石能表白自己离开地球表面的深度;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以地层学的方法,初步地摸清了地球表面,即地壳里三四十亿年以来的石头历史。何况花卉是有生命的东西,它的语言更生动,更活泼。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所指出的那样,杏花开了,好像它传语农民赶快耕土;桃花开了,好像它暗示农民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来了,我们农民知道它讲的是什么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从这一角度来看,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来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我国唐宋的若干大诗人,一方面关心民生疾苦,搜集了各地方大量的竹枝词、民歌;一方面又热爱大自然,善能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模拟这种民歌、竹枝词,编成诗句。其中许多诗句,因为含有至理名言,传下来一直到如今,还是被人称道不置。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换言之,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义,所以能编为诗歌而传之后世。物候就是谈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

  唐白居易(乐天)15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古原草》)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一经顾况的吹嘘,这首诗便被传诵开来。这四句五言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这在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找到答案的。李白诗“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宋洪迈《容斋续笔》中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留下了“绿”字。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的重要指标之一。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若把这首诗哼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征象,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所以,李白《扶风豪士歌》,便有“洛阳三月飞胡沙”之句。虽则句中“胡沙”是暗指安史之乱,但河南春天风沙之大也是事实。

  树木抽青是初春很重要的指标,这是肯定的。但是,各种树木抽青的时间不同,哪种树木的抽青才能算是初春的指标呢?从唐、宋诗人的吟咏看来,杨柳要算是最受重视的了。杨柳抽青之所以被选为初春的代表,并非偶然之事。第一,因为柳树抽青早;第二,因为它分布区域很广,南从五岭,北至关外,到处都有。它既不怕风沙,也不嫌低洼。唐李益《临滹沱见蕃使》诗:“漠南春色到滹沱,碧柳青青塞马多。”刘禹锡在四川作《竹枝词》云:“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糓文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足见从漠南到蜀东,人人皆以绿柳为春天的标志。王之涣著《出塞》绝句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句。这句寓意诗是说塞外只能从笛声中听到折杨柳的曲子。但在今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无论天山南北,随处均有杨柳。所以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送瘟神》诗中就说:“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而今春风杨柳不限于玉门关以内了。

  唐、宋诗人对于候鸟,也给以极大注意。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注意的在西南是杜鹃,在华北、华东是布谷。如杜甫晚年入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在诗中说得很清楚:“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有竹一顷余,乔木上参天,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

  南宋诗人陆游,在76岁时作《初冬》诗:“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他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如《鸟啼》诗可以说明这一点:“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雅舅,苗稚忧草茂……”像陆游可称为能懂得大自然语言的一个诗人。

  我们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也可以看出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换言之,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为了了解我国南北、东西、高下、地点不同,古今时间不同而有物候的差异,必须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时讨论,方能收相得益彰之效。

(1)

“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根据文意,对“本质”一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石不能言

B.

结构组织

C.

宇宙秘密

D.

自然规律

(2)

对“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月、露、风、云、花、鸟能说出宇宙的秘密,理解它,可以改造自然。

B.

大诗人既关心民生疾苦,又热爱自然,善于领会月、露、风、云、花、鸟的暗示。

C.

月、露、风、云、花、鸟反映着物候推移变迁的过程,包含着一定的自然规律。

D.

所谓“语言”采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实质上是指某种自然现象。

(3)

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指出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物候”现象的一项

[  ]

A.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B.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C.

鸟语花香,雄鸡晓唱

D.

萃天地之清气,极造化之大观

(4)

下面四首诗,不含有对物候歌咏的一首是

[  ]

A.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

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

C.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D.

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专项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使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B.午后也有蝉,但喧嚣了点。像一群吟游诗人,不期然地相会在树荫下。
C.像拙政园这样历史悠久、设计精巧的园林,在苏州大约有二百来处。
D.他的眼睛宛若切开的长缝,眯缝着,但却从中射出一道墨一样的黑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上海市青浦区2011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1)天刚刚露出一抹鱼肚白,慕大匠就已经坐在荷花池边的石凳上了。

  (2)荷花池有十来亩大,一到盛夏,碧绿的荷盖重重叠叠,烘托出数不清的盛开或待开的粉红荷花,好看极了。慕大匠的鼻翼有力地翕动,嗅着一阵一阵清香的荷气;又用手轻轻动荷叶,荷叶上的露珠便滚来滚去,很调皮的样子

  (3)他曾戏称自己是“荷花池主人”,绕池的地段都由他清扫,一扫就扫了四年。秋末和冬天,池中一片残败,待到来年,春天观“钱叶”,初夏赏“立叶”,到了盛夏和秋初,满池荷叶青翠,荷花怒放,荷香飘溢……

  (4)那年,他高考落榜了,对父亲低声说还想考一次,父亲却咆哮起来:“养你这么大,该自立了,原本高中都不该送你去读的!”

  (5)于是,他成了乡下小木匠。眨眼三年,在父亲的严格督教下,什么方桌、衣柜、碗橱、高低床,慕大匠都会做了。他对父亲说:“我进城打工去,城里工价高哩。”

  (6)慕大匠进了城,看到一张潇湘林学院招聘清洁工的广告,立即去应聘并被录用了。他想过一回上大学的瘾吧,要不这辈子连大学是什么样子都没看过,太冤了。

  (7)想不到清洁队的负责人对慕大匠和一起被录用的十几个年轻人说:只要完成了每天分配的任务,你们可以到各系去旁听,还可以去图书馆办个借书证,年轻人嘛,学习能提高自身素养。

  (8)慕大匠选择了去“中国家具系”旁听。

  (9)于是,每天天不亮,他就从宿舍里走出来,推上垃圾车,带上扫帚和铲子,赶到荷花池边来清扫。然后去洗澡、换衣、吃饭,再夹上课本和记录本赶去听课。听课之余,去图书馆借书和看书。《中国历代家具图谱》、《明清家具概说》……一本本看得兴致勃勃。

  (10)慕大匠最喜欢古拙教授的“明清家具”专题课。老先生年过花甲,发白如雪,面红如童,声音沉缓而带着膛音。古教授讲明式家具“十六品”,旁征博引,一“品”要讲一个上午。古教授讲清式家具中“广式”和“苏式”风格的差异,从形制到工艺制造,从铆榫结构到装饰镶嵌,条分细析。

  (11)慕大匠还经常去市博物馆,那里有一个明清家具的展览厅。他要努力熟悉那些材质,黄花梨、紫檀、红木……;他还要熟悉那些家具的形制和工艺,床、榻、桌、案、几……。毕竟当过几年木匠,能很快看出此中的奥妙,在校的大学生没这个能耐。

  (12)再一个月,这一届学生该毕业了。古教授在布置写毕业论文时,特意说:“谢谢大家听完了我的课。主修的,选修的,只要愿意撰写论文,我都保证认真拜读。”

  (13)慕大匠的心突突地跳,充满着感激之情。他写了一篇《明式家具的人本向度和清式家具的权力话语张扬》的论文,交给了课代表。

  (14)今天上午古教授要评析论文。

  (15)昨晚十一点后,慕大匠就把本该今早干的活干完了。他特意在这个早晨,静静地坐在荷花池边,一直坐到七点钟,已是满池阳光闪烁了,才去食堂吃饭,然后走向教室。

  (16)慕大匠今天特意坐在正中第一排,他要把古教授的每个字都听到心里去,这机会太难得了。

  (17)古教授依旧用沉缓而有膛音的语调,评析每一篇论文。

  (18)“同学们,在所有的论文中,我最欣赏的是慕大匠的这一篇《明式家具的人文向度和清式家具的权力话语张扬》!观点很新,钻研很深,考订精细,可见读书之广、思辨之勤。特别谈到制作的流程与工艺,本色当行,连老夫也要抑让三分。”

  (19)“谁是慕大匠?”

  (20)古教授说:“我也不认识慕大匠,是否请他一露庐山真面目!”

  (21)慕大匠满脸通红地站起来,嗫嚅着说:“古先生,我就是慕大匠。”

  (22)“哦,你是哪个班的?”

  (23)“我是学院的清洁工,是来旁听的。当清洁工之前,在乡下干了几年专做家具的木匠。”

  (24)古教授沉默了,然后说“如此刻苦向学,我要当着同学们的面,向你鞠一个躬,因为你比他们辛苦!”

  (25)古教授真的向慕大匠鞠了一个躬。

  (26)慕大匠慌乱中赶忙也回礼为谢。

  (27)下课铃响了。

  (28)古教授说:“小慕,这篇论文请留我处,由我推荐去发表。今晚若有时间,请到寒舍一聚,我要与你彻夜长谈。哈哈哈。”古教授仰头大笑,背着双手,径直走了。

  (29)慕大匠追到走廊上,望着古教授渐行渐远。偶一转脸,他看见了不远处的荷花池,绕湖一周的青石路面闪出洁净的光亮,双眼忽地盈满了泪水。他想起在哪本书上读过的两句古诗:满眼风荷谁作主?艳在炎天暑地中……

(作者 聂鑫森 选文有删改)

(1)

根据第(2)段中的拼音写出汉字:b#________

(2)

第(2)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修辞方法,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_

(3)

第(29)段中慕大匠“双眼忽地盈满了泪水”是因为

(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4)

标题往往是作品的点睛之笔,请你为本小说拟写一个精巧的标题,并说说理由。

标题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

(5)

纵观全文,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

小说中的古教授学识渊博,爱才惜才,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

B.

小说中多次写到“荷花池”,主要是为了突出潇湘林学院的校园之美。

C.

小说主人公的求学经历暗合结尾处古诗的意境,显得意蕴含蓄,余味悠长。

D.

小说体现出作者“试图使故事和人物笼罩在浓郁的文化气氛之中”的创作追求。

(6)

慕大匠的故事让人感触颇多,请从一个角度谈谈你得到的启示。(8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著名外交家、国际述评家乔冠华,才气横溢,秉性旷达,谈笑风生,豪放不羁,常在饮酒赋诗间挥毫大作。他的国际政论文章,尖锐泼辣,在恢宏的气势中常夹杂着诙谐幽默,明快而活泼。所以他的文章往往使人拍手称快,过目难忘。毛泽东同志就很赞赏他的文章。60年代中期,一次毛泽东给非洲一位国家元首写贺信,由于工作忙,要外交部先起草初稿。毛泽东看后不满地说:“文章硬如铁,读得满嘴血”。随后点名叫乔冠华重写。许多知名人士和作家,也都很赞赏乔冠华的文章,曾在新华社派驻中南海的专职摄影记者、分工负责周恩来总理的新闻摄影的杜修贤说:“乔冠华爱抽烟,吞云吐雾。乔冠华爱喝酒,腾云驾雾。有了固体的烟和流动的酒,作为他灵感的辅助剂,写出的文章如行云流水,如山峦凝重,文笔极好极好。”

曾多年在《人民日报》社工作、乔冠华的老朋友崔奇称乔冠华的去世,是“一代风流遽然尽,华章宏论地下深”。

青年作家张容在一篇文章中说:“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有与天下英雄孙权、周瑜的名字联在一起的‘江南二乔’,她们是‘风流姿色天下闻’。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共产党内,也有‘二乔’并世而出,不过,他们是‘风流文采天下闻’。一位是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曾担任毛泽东秘书25年之久的胡乔木,另一位即是本文的主人公,曾任共和国外交部长,活跃在国际外交舞台上的乔冠华。”

据说,乔冠华少年时曾口出惊人之语:“天下文章李、杜、乔!”这当然是句夸张语,但他自诩文章敢与千古诗圣李白杜甫相比,也足见其少年时代的豪气。事实上,乔冠华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外交家、国际述评家,而且确有诗人的气质,诗人的情怀,诗人的才华。他的诗作,正是他那闻名天下的风流文采的一个生动的反映。

1.上面文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通过阅读文段,概括乔冠华的性格特点。

3.文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4.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谈笑风生”一词写乔冠华的口才极好。

B.“诙谐幽默,明快活泼”写出乔冠华的国际政论文章也极好。

C.毛主席认为外交部起草的贺信不好的原因是立意不深,语言晦涩难懂。

D.乔冠华少年时代的惊人之语表现他少年时代的豪气。

5.文章中最后一段中的“据说”一词不可去掉,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新课标读想用七年级语文(上) 题型:048

阅读《幼时记趣》,回答问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和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旦,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羊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下列各句加粗的词有四种解释,选出恰当的,把序号填进括号内。

(1)能张目对日,明秋毫

[  ]

A.明显
B.考察
C.看清
D.苛求

(2)青云白鹤观

[  ]

A.当做
B.造成
C.作为
D.作品

(3)常蹲

[  ]

A.他
B.他的
C.他们的
D.自己的

(4)项为之

[  ]

A.坚强
B.倔强
C.勉强
D.僵直

2.汉语中某些动物的叫声有其相对固定的词来描绘,如本文中的“鹤唳”。请写出下列动物的叫声:

马________  犬________  狼________  虎________

猿________  狮________  鸟________

3.请仿照例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写在后面横线上。

例句:观察自然的特殊爱好:见藐小微物,心细察其纹理。

(1)目力超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奇特的想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热爱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惩罚强暴,同情弱者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开头总说“物外之趣”,然后记叙了三件趣事,描绘了四幅图画,这四幅图画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本文语言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夏蚊成雷”,写出了蚊虫之多,轰鸣之响,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舌一吐而二虫尽力所吞”,“吐”和“吞”两个动作极为生动地表现了蛤蟆捕虫动作的迅速、准确。

C.“冲烟飞鸣”的“冲”,让人想见蚊群在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况。

D.“鹤唳云端”的“唳”字,让人听到了鹤翔云端高亢的鸣叫,用词很准确。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