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加粗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春节期间,妈妈买回了许多彩灯,红灯绿酒的,煞是好看。     
B.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鲜艳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C.万物均有所归属,从今以后,月亮归属于你,因为你的赏月之才举世无双
D.我尽量克制自己因受了一言半语呵责而过分懊恼的敏感,从我丈夫温和沉静的性格中我获益匪浅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
A.春节期间,妈妈买回了许多彩灯,红灯绿酒的,煞是好看。     
B.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鲜艳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C.万物均有所归属,从今以后,月亮归属于你,因为你的赏月之才举世无双
D.我尽量克制自己因受了一言半语呵责而过分懊恼的敏感,从我丈夫温和沉静的性格中我获益匪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人教版(新课标) 七年级(上册)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题。

  我曾经看过一个小故事。

  一个木匠带着一帮徒弟干活,干着干着累了,擦汗时,挥手一甩,腕上的手表飞了出去,掉在刨花堆里不见了。徒弟们在足有半人高的刨花堆里màn  jīng xīn的翻找,始终没有找到。

  天色已晚,师傅说:算了,明天再找,先吃饭去。

  当大家酒足饭饱回来时,木匠的小儿子坐在门口,拿着手表说:爸爸,我帮你找到手表了。

  木匠很惊讶:我们这么多大人,大白天的都没有找到,现在黑灯瞎火的,你是如何找到的?

  男孩说:大家一起找,乱哄哄的,你们一走,我一个人坐在黑暗中,听见了手表的滴答声,顺着声音一摸,就摸到了。

  原来,手表jìn zài zhí chǐ。只是烦乱的心让你失去了寻找的方向。

  宁静是一种生产力,让人能够平心静气,从而获得一种智慧的能量,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效率。

  宁静是________,让人________

  那么,面对试卷,你能否平静下来,是你这次考试取得好成绩的重要保证。希望同学们都能用平静的心态面对考试,考出好成绩!

——节选自于丹《趣品人生》(有改动)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填入“田”字格中。

(2)

根据前文句子的语境,在横线处续写语句,将语段补充完整。

(3)

选文中,有一个病句,请找出来,并改正。(请把修改后的句子,抄在横线上)

(4)

下列加粗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小明从小就很喜爱唱歌,且已崭露头角,这都是受他父母潜移默化的结果。

B.

妹妹贾梅回来后哭的天昏地暗,贾里追问下来,发现罪魁祸首居然是邱士力。

C.

看着盛在碗里的令人赏心悦目的腊八粥,他舍不得吃了

D.

她为人细心,凡是有大型活动之前,她都要和同学们认真协商每个细节,可谓锱铢必较

(5)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繁星春水》是冰心在泰国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对大自然的崇拜,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B.

《以虫治虫》选自《梦溪笔谈》,作者沈括,是北宋时期的科学家,他的《梦溪笔谈》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

C.

苏轼是我国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写了许多气势磅礴的词,也写了一些风格清新的词,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反映了诗人仕途失意,任然幻想超然物外,表达了诗人旷达乐观的情怀。

D.

英国作家马克吐温在他的作品《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塑造了一个活泼聪明勇敢的汤姆形象,给人以深刻的生活启示,他的另一部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同样以清新简约的语言和充满率真童趣的笔调,揭示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①孔子列国周游时,他和弟子们被陈蔡两国大军围困荒野。为避免承担杀天下大贤的恶名,他们只是围而不杀,等其粮绝饿死。孔子便带领弟子们,就地采撷野菜为食,将名为“藜藿”的野菜制成汤羹,那时候,这种野菜只有贫困下贱之人才会采食,滋味寡淡,难以下咽。孔子却欣欣然吃下野菜汤,讲道:昔年尧帝就住在简陋的茅屋中,吃粗粮,喝的也是这藜藿制成的汤羹。在被围困的日子里,孔子一直慷慨讲经诵歌,弦音不绝,直至楚兵解围。从此,孔子甘之如饴的藜藿汤羹,被看作清贫困顿却不失气节的象征。
②今人将植物分类中隶属于藜科藜属的植物,统称为藜,也就古人所说的藜藿。春日,藜萌发出嫩芽,可以采摘作为野菜,古时为贫贱人所食。例如白居易写青年士子尚未发迹时的贫困模样:“布衾不周体,藜茹才充腹。”意思是衣衫褴褛,权且采藜为食。相比于藜藿的低贱,精美的肉类和粮食则被称为膏粱,古人将“藜藿”和“膏粱”作为一对反义词,分别指贫贱与富贵。
③待到秋季,原本鲜嫩的藜可以长到近一人高,变成一大丛乱蓬蓬的野草。此时选取干燥的枝条,可以制作拐杖。魏晋时“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原本隐居山林不问俗务,却被司马师求贤若渴的姿态打动了——在得知山涛老母亲年迈时,亲赐了一根“藜杖”。那时候,“藜杖”被看作子女尽孝道时,应为父母准备的生活用品。司马师此举,意味将山涛之母当作自己的生母一般侍奉,也难怪山涛为他死心塌地地效命。而实际上,干枯的藜并不足够结实,或许古人是将几根藜杖捆绑在一起使用,所谓的“藜杖”,还是象征意义大于实用价值。
④藜,在我国极为常见,是一年生草本,产于我国南北各地,生于路旁、荒地、田间、房前屋后。李时珍称,某些种类的藜茎紫红色,又名“胭脂菜”“鹤顶草”。古代方士采石练丹,将其或捣乱煮成干粉,或烧为灰粉,可用于提炼硫磺、矾石等矿物,并用于制作汞和砒霜。至于民间,则因藜中多含碱,烧为灰土可用于洗涤衣物,故而称这为“灰涤菜”,而后简化为“灰菜”或“灰灰菜”。
明朝《野菜谱》中将藜称为灰条,曰:“灰条处灰条,采采何辞劳。野人当年饱藜藿,凶岁得此为佳肴。”但如果食用过量,有可能导致皮肤浮肿,甚至出血,所以明清时即使在民间,除非饥荒岁月,否则很少有人将藜当作野菜食用。倒是有人将含碱的藜叶捣烂,涂抹于蚊虫叮咬之处,用于消肿解毒。藜的茎枝烧成灰后,涂抹可治瘊子,或用于将痣点掉,可谓古人廉价的美容药品。         (选自《博物》2014年第三期)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说明内容。
小题2:请指出本文第①段表达方式,并分析其作用。
小题3:第⑤段划线句使用了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了并列式结构,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条理分明,层次清晰。
B.古人将“藜藿”和“膏粱”作为一对反义词,分别指贫贱与富贵。这种用法从修辞角度看是借代。
C.“或许古人是将几根藜杖捆绑在一起使用,所谓的‘藜杖’,还是象征意义大于实用价值”,若去掉加点词,文义改变。这个词语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结合本文学到的知识,对唐朝诗人陈子昂的诗句“肉食谋何失?藜藿缅纵横!”正确的理解是:朝庭官员们的决策多么错误,以致于那些清贫困顿却不失气节的人流离失所,背井离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题。

村 槐

  ①故乡的村头,有一棵树冠巨大苍虬蓊郁的槐树。躯干不高,却有几搂粗细。就是在我离家之后这些年,也走了不少地方,所见的槐树,还很少有可以同故乡村槐媲美的。每行走于山野,或读书于窗下,凡触得一个“槐”字,我思乡的心,便被村槐那广阔的浓荫所拥抱了。

  ②槐掩映的场院,曾经是我童年欢乐的世界。清明时分,我和小伙伴就缠着祖父缚秋千。他总是笑笑的,寻出犁上的套绳,携我们到槐树下。起先把套绳挽成一团儿,牵住一头儿;然后用胳膊划一个有力的弧圈,绳团便高高飞向横着的树股;最后,打了结,绑了一截棍儿,就可以荡飞了。开始,我上秋千还有点怯,祖父就一前一后地推着秋千,念叨着《送马马》的山歌。渐渐,我可以一屈一伸,自个儿荡得很高了。树干也以同样的节奏,上下忽闪看,嫩嫩的叶片泛着春阳。我只觉得自己长着羽毛,像槐树上筑巢的鸟儿似的,飞过了绿色的云团,看见远处的山了。我低头见祖父伫候在秋千下,那神色是夸我荡飞的高呢,还是担心我摔下?他两只手总微微前伸,想要随时接住掉下来的我似的。其实,我不正是在槐树的胳膊上悠荡,栖在故乡的怀抱里吗?

  ③尔后在熏风细雨里,嫩绿的叶片即深浓的呈青绿色了。傍晚,枝枝梢梢,暴出了淡黄的槐花,米粒似的浮荡着繁星的海。那浓烈的有点清苦的芬芳,简直使整个故乡都沉浸在春夜的微醺之中。清晨,被风摇落的花瓣,在场院里软柔柔地铺了一层。我和小伙伴们,赤脚欢跑在这花的暖床上,追逐着,打着滚,直裹一身槐香。又把花瓣用手掬在一起,积成一座座小的香山;或者学着祖父在山地里点种,把花瓣一撮撮种下,希冀故乡有一个美丽如花的丰年。

  ④自从我背上干粮到十里外的镇上念书,那如花的童年便流逝了。为了换得课本和铅笔,我不得不星期天到山野去采药。听说槐树的荚果、种子,还有槐花,也都是药材,就一年两季守着村槐,春采其花,秋采其果,索得一点读书的费用。那么灰暗、粗糙的树皮,那么巨大的树冠,慷慨地踢予我和小伙伴们多少花和果!尽管用它做药材卖是极廉价的,却也给了它的孩子们多少生活的滋养!古槐开的花虽然很香,可结的果实却十分苦涩。祖父说,槐虽然味苦,却不但可以入药,还能够酿酒呢!

  ⑤待我重返故乡,已经是七年之后了。我伫立于村槐下,沐浴着纷纷扬扬的槐花,心中有一种沉重感。祖父已经去世,而我这长孙又没能送葬,总觉愧疚不已。在我眼前,儿时缚过秋千的树股似在抖动了,绿叶间又似乎垂满了圆筒状的荚果。我记着祖父的话,品着槐香,是清苦的药味呢,还是微醺的酒香?村槐在风雨里,在四季交替中,经历了多少岁月?听祖父讲过,是先人捡的野槐栽的,很是远久,可惜不能向祖父仔细问及树的年龄了。一阵芬芳从清风中扑来,直沁肺腑,依旧是儿时记忆里那股浓烈、美丽。抬眼望去,村槐又苍老了几许,它那虬劲的露出地面的根须,深深扎入故乡山塬的土地。正是它对山塬的挚情,才可以有一个年年度度把花和果如此奉献给人间的壮举!由此,我想到了祖父的那双青筋暴鼓的茧手,深深插入泥土,紧紧攥着泥土的动作,是那么执著而有力,显示着生命的经久。

  ⑥我如此地思恋着故乡的村槐。曾伴我长大的村槐,也一定知道我的思恋,也在想念着它的游子呢!在这又一度春深的季节。

(1)本文叙述线索是________,叙述的顺序是________。

(2)朗读第⑥段时,重音处理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如此
B.长大
C.一定
D.季节

(3)本文第②~④段一次记叙了三件往事:槐树上荡秋千、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语境,解释第②③段中加粗词语的意思。

①绿的云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香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扎根山塬,挚情奉献,这是村槐和祖父的共同特征。品读第⑤段找出相关的句子,写在下面。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借物抒情,借对村槐的赞美,抒发了对故乡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

B.本文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C.文章以“村槐”为题,托物言志,表达了扎根山乡、倾情奉献的志向。

D.文章结尾不仅照应开头,而且深化了主题。

(7)假如你要把文章推荐给你的同学小强,请把你的推荐理由写在下面。

推荐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记叙文,完成17题。

 

①故乡的村头,有一棵树冠巨大苍虬蓊郁的槐树。躯干不高,却有几搂粗细。就是在我离家之后这些年,也走了不少地方,所见的槐树,还很少有可以同故乡村槐媲美的。每行走于山野,或读书于窗下,凡触得一个“槐”字,我思乡的心,便被村槐那广阔的浓荫所拥抱了。

②村槐掩映的场院,曾经是我童年欢乐的世界。清明时分,我和小伙伴就缠着祖父缚秋千。他总是笑笑的,寻出犁上的套绳,携我们到槐树下。起先把套绳挽成一团儿,牵住一头;然后侧身用胳膊划一个有力的弧线,绳团便高高飞向横着的树股;最后,打了结,绑了一截棍儿,就可以荡飞了。开始,我上秋千还有点怯。祖父就一前一后地推着秋千,念叨着《送马马》的山歌。渐渐,我可以一屈一伸,自个儿荡得很高了。树干也以同样的节奏,上下忽闪着,嫩绿的叶片泛着春阳,像无数欢乐的眼睛。我只觉得自己长了羽毛,像槐树上筑巢的鸟儿似的,飞过了绿的云团,看见远处的山了。我低头见祖父伫候在秋千下,那神色是夸我荡飞得高呢,还是担心我摔下?他两只手总微微前伸,像要随时接住掉下来的我似的。其实,我不正是在槐树伸出的胳膊上悠荡,栖在故乡的怀抱里吗?

③尔后,在熏风细雨里,嫩绿的叶片即深浓得呈青绿色了。傍晚,枝枝梢梢,暴出了淡黄的槐花,米粒似的浮荡着繁星的海。那浓烈的有点清苦味的芬芳,简直使整个故乡都沉浸在春夜的微醺之中。清晨,被风摇落的花瓣,在场院里软柔柔地铺了一层。我和小伙伴们,赤脚欢跑在这花的暖床上,追逐着,打着滚,直裹一身槐香。又把花瓣用手掬在一起,积成一座座小的香山;或者学着祖父在山地里点种,把花瓣一撮撮种下,希冀故乡有一个美丽如花的丰年。

④自从我背上干粮到十里外的镇上念书,那如花的童年便流逝了。为了换得课本和铅笔,我不得不在星期天到山野里去采药。听说槐树的荚果、种子,还有槐花,也都是药材,就一年两季守着村槐,春采其花,秋采其果,索得一点读书的费用。那么灰暗、粗糙的树皮,那么巨大的树冠,慷慨地赐予我和小伙伴们多少花和果!尽管用它做药材卖是极廉价的,却也给了它的孩子们多少生活的滋养!古槐开的花虽然很香,可结的果实却十分苦涩。祖父说,槐果虽然味苦,却不但可以入药,还能够酿酒呢!

⑤待我重返故乡,已经是几年之后了。我伫立于村槐下,沐浴着纷纷扬扬的槐花,深情中有一种沉重感。祖父已经去世,而我这长孙又没能送葬,总觉愧疚不已。在我眼前,儿时缚过秋千的树股似在抖动了,绿叶间又似平垂满了圆筒状的荚果。我记着祖父的话,品着槐香,是清苦的药味呢,还是微醺的酒香?村槐在风雨里,在四季交替中,经历了多少年月?听祖父讲过,是先人捡的野槐栽的,很是远久,可惜不能向祖父仔细问及树的年龄了。一阵芬芳从清风中扑来,直沁肺腑,依旧是儿时记忆里那股浓烈、美丽。抬眼望去,村槐又苍老了几许,它那虬劲的露出地面的根须,深深扎入故乡山塬的土地。正是它对山塬的挚情。才可以有一个年年度度把花和果如此奉献给人间的壮举!由此,我想到了祖父那双青筋暴鼓的茧手,深深捶入泥土,紧紧攥着泥土的动作,是那么执着而有力,显示着生命的经久。

⑥我如此地思恋着故乡的村槐。曾伴我长大的槐树,也一定知道我的思恋,也在想念着它的游子呢!在这又一度春深的季节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____________,叙述的顺序是____________

2.朗读第⑥段时,重音处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此                 B.长大            C.一定            D.季节

3.本文②~④段依次记叙了三件往事:槐树上荡秋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语境,解释②③段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绿的云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香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扎根山塬,挚情奉献,这是村槐和祖父的共同特征。品读第⑤段,找出相关句子,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借物抒情,借对村槐的赞美,抒发了对故乡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

B.本文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C.文章以村槐为题,托物言志,表达了扎根故乡、倾情奉献的志向。

D.文章结尾不仅照应开头,而且深化了主题。

7.假如你要把本文推荐给你的同学小强,请把你的推荐理?尚丛谙旅妗?/span>

推荐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塬;yuán我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高地,四边陡,顶上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新课程同步练习 语文八年级上册 题型:048

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村 槐

  ①故乡的村头,有一棵树冠巨大、苍虬蓊郁的槐树。躯干不高,却有几搂粗细。就是在我离家之后这些年,也走了不少地方,所见的槐树,还很少有可以同故乡村槐媲美的。每行走于山野,或读书于窗下,凡触得一个“槐”字,我思乡的心,便被村槐那广阔的浓荫所拥抱了。

  ②村槐掩映的场院,曾经是我童年欢乐的世界。清明时分,我和小伙伴就缠着祖父缚秋千。他总是笑笑的,寻出犁上的套绳,携我们到槐树下。起先把套绳挽成一团儿,牵住一头;然后侧身用胳膊画一条有力的弧线,绳团便高高飞向横着的树股;最后,打了结,绑了一截棍儿,就可以荡飞了。开始,我上秋千还有点怯,祖父就一前一后地推着秋千,念叨着《送马马》的山歌。渐渐,我可以一屈一伸,自个儿荡得很高了。树干也以同样的节奏,上下忽闪着,嫩绿的叶片泛着春阳,像无数欢乐的眼睛。我只觉得自己长了羽毛,像槐树上筑巢的鸟儿似的,飞过了绿的云团,看见远处的山了。我低头见祖父伫候在秋千下,那神色是夸我荡飞得高呢,还是担心我摔下?他两只手总微微前伸,像要随时接住掉下来的我似的。其实,我不正是在槐树伸出的胳膊上悠荡,栖在故乡的怀抱里吗?

  ③尔后,在熏风细雨里,嫩绿的叶片即深浓得呈青绿色了。傍晚,枝枝梢梢,暴出了淡黄的槐花,米粒似的浮荡着繁星的海。那浓烈得有点青苦味的芬芳,简直使整个故乡都沉浸在春夜的微醺之中。清晨,被风摇落的花瓣,在场院里软柔柔地铺了一层。我和小伙伴们,赤脚欢跑在这花的暖床上,追逐着,打着滚,直裹一身槐香。又把花瓣用手掬在一起,积成一座座小的香山;或者学着祖父在山地里点种,把花瓣一撮撮种下,希冀故乡有一个美丽如花的丰年。

  ④自从我背上干粮到十里外的镇上念书,那如花的童年便流逝了。为了换得课本和铅笔,我不得不在星期天到山野里去采药。听说槐树的荚果、种子,还有槐花,也都是药材,就一年两季守着村槐,春采其花,秋采其果,索得一点读书的费用。那么灰暗、粗糙的树皮,那么巨大的树冠,慷慨地赐予我和小伙伴们多少花和果!尽管用它作药材卖是极廉价的,却也给了它的孩子们多少生活的滋养!古槐开的花虽然很香,可结的果实却十分苦涩。祖父说,槐果虽然味苦,却不但可以入药,还能够酿酒呢!

  ⑤待我重返故乡,已经是几年之后了。我伫立于村槐下,沐浴着纷纷扬扬的槐花,深情中有一种沉重感。祖父已经去世,而我这长孙又没能送葬,总觉愧疚不已。在我眼前,儿时缚过秋千的树股似在抖动了,绿叶间又似乎垂满了圆筒状的荚果。我记着祖父的话,品着槐香,是清苦的药味呢,还是微醺的酒香?村槐在风雨里,在四季交替中,经历了多少年月?听祖父讲过,是先人捡的野槐栽的,很是远久,可惜不能向祖父仔细问及树的年龄了。一阵芬芳从清风中扑来,直沁肺腑,依旧是儿时记忆里那股浓烈、美丽。抬眼望去,村槐又苍老了几许,它那遒劲的露出地面的根须,深深扎入故乡山塬①的土地。正是它对山塬的挚情,才可以有一个年年度度把花和果如此奉献给人间的壮举!由此,我想到了祖父那双青筋暴鼓的茧手,深深插入泥土,紧紧攥着泥土的动作,是那么执著而有力,显示着生命的经久。

  ⑥我如此地思恋着故乡的村槐。曾伴我长大的槐树,也一定知道我的思恋,也在想念着它的游子呢!在这又一度春深的季节。

注:①塬(yu2n):我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高地,四边陡,顶上平。

(1)

本文的叙事线索是________,叙述的顺序是________。

(2)

朗读第⑥段时,重音处理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如此

B.

长大

C.

一定

D.

季节

(3)

本文②~④段依次记叙了三件往事:槐树上荡秋千、________、________。

(4)

结合语境,解释②③段中加粗词语的意思。(1)绿的云团:________(2)香山:________

(5)

扎根山塬,挚情奉献,这是村槐和祖父的共同特征。品读第⑤段,找出相关句子,写在下面。

________

(6)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本文借物抒情,借对村槐的赞美,抒发了对故乡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

B.

本文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C.

文章以村槐为题,托物言志,表达了扎根故乡,倾情奉献的志向。

D.

文章结尾不仅照应开头,而且深化了主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机 密 任 务(15分)
萧良  编译
2004年5月的一天,在加拿大纽芬兰的一个小镇,12岁男孩鲁本的心被一家商店橱窗内的一样东西打动了。但那东西5美元的价格对于他来说,太贵了,那几乎是他家一周的生活开支。为了一家7口的生活,鲁本的妈妈精心算计着每一分钱。然而,鲁本还是走进了那家商店。穿着粗布衬衫的他坦然地告诉店主,他要买那件东西,但现在还没有钱。“您能为我留着它吗?”
“我试试吧,”店主微笑着说,“这里的人一般没钱买这种东西,它会放在那儿好一段时间的。”
鲁本礼貌地扶扶自己破旧的帽子走出商店。春风吹着他的脸庞,他的步子又大又快,他要自己挣5美元而不告诉任何人。
街边叮叮当当的捶打声让他有了主意。他朝着那声音传来的方向跑去,到了一个建筑工地。工地上装钉子的麻袋会被人在建房过程中随意丢弃,鲁本知道如果他捡拾这些麻袋,再把它们卖给工厂,每个麻袋能挣5美分。
第一天,鲁本找到了两个麻袋。在卖掉它们以后,鲁本紧紧地握着换回的两枚5分硬币,跑了两公里的路回到家中。
鲁本在家里养鸡的旧谷仓里找到了一个旧铁盒,把硬币放了进去。然后把铁盒藏在了谷仓顶部的干草堆里。
走进家门时,鲁本的妈妈正在准备晚饭。鲁本微笑着注视着妈妈,此时夕阳透过窗户斜照在妈妈披肩的金色长发上,使她显得格外苗条和美丽。妈妈是一家的核心,是把家人牢固地连在一起的黏合剂。每天,她有干不完的家务事:缝衣服,做菜,烤面包,种菜,挤羊奶,洗一大堆脏衣服……但是她总是那么快乐。让家人过得好是妈妈生活中最重要的事。
此后每天放学后,鲁本都要到街头去搜寻那种装钉子的麻袋。夏天到了,学校放暑假了,没有人比鲁本更高兴。现在他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实现自己心中的目标了。整整一个夏天,除了在家帮妈妈干活外,鲁本就是去完成他的机密任务。
学校开学了。又过了一段时间,树木落叶了,从海湾方向吹来了阵阵冷风。鲁本仍在街上走着,努力地寻找着他的麻袋。他经常感到又冷又饿,疲惫不堪,但一想到商店橱窗内那件东西,鲁本就坚持下去。
有时候妈妈问他:“鲁本,你干什么去了?我们都在等你吃晚饭呢!”
“在玩,妈妈,对不起。”
妈妈看着儿子的脸,摇了摇头,感叹一声:“这些男孩子们!”
又是一个春天来了,大地一片绿色,鲁本的心狂跳起来。到时候了!他跑进谷仓,爬上顶层,打开了铁盒子,用颤抖的手倒出硬币,数了起来。还差20美分。镇上还能有麻袋吗?在今天商店关门之前,一定要再找到4个麻袋。
当鲁本拿着4个麻袋赶到工厂时,夕阳已斜斜地挂在天上,收麻袋的人已准备锁门下班了。“先生,请别关门。”那人回过头来,看见了满身灰尘、大汗淋淋的鲁本。
“明天再来吧,孩子。”
“求您了,先生。我一定要现在就卖掉这些麻袋。”鲁本的声音发颤,马上就要哭出来了。
“你为什么这么急着要钱?”
“这是秘密。”
那人收下了麻袋,从口袋里拿出4个5分硬币递给鲁本。鲁本激动地说了声“谢谢”,跑回了家。
捧着那个铁盒子,鲁本走进了那家商店。“我有钱了。”他郑重地对店主说,把自己的硬币倒在了柜台上。店主走到橱窗边,取下鲁本看上的宝贝,轻轻地掸掉上面的灰尘,小心地用彩色的纸把它包起来,放在鲁本的手上。
鲁本一阵风似的冲进家门,妈妈正在刷洗厨房。“看,妈妈,看!”鲁本把彩色小包塞到妈妈日渐变得粗糙的手上。妈妈小心地解开小包,一个蓝色天鹅绒盒子露了出来。打开盒盖,妈妈的视线模糊了
盒子里面是一枚小小的心形胸针,上面刻着两个金色的字:母亲。
妈妈从没有收到过这样的礼物。除了结婚戒指外,她没有任何饰物。妈妈无言地将儿子紧紧地抱在怀里。
这一天是2005年的母亲节。                (选自《青年博览》)
[注] 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
小题1:少年鲁本花了多长时间完成了一项什么样的“机密任务”?请用一句话概括。(4分)
小题2:阅读下面的句子,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⑴“第一天,卖掉两个麻袋以后,鲁本紧紧地握着换回的两枚5分硬币,跑了两公里
路回到家中。”句中加点的词有什么作用?(2分)
⑵“鲁本把彩色小包塞到妈妈日渐变得粗糙的手上。”前文中有一处与“粗糙”一词相照应的语句,请摘录下来。(2分)
小题3:鲁本是一位什么样的少年?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4分)
小题4:下列对文中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的题目若改为“一枚胸针”,全文的情节就会一览无余,就不能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B.鲁本的妈妈是本文的主人公,她是一个勤劳、慈爱、乐观的家庭主妇。
C.当妈妈问鲁本为什么那么晚回家时,他说:“在玩。”善意的说谎,是为了保守机密,以便母亲节那天给妈妈一个意外的惊喜。
D.文章的结尾部分写“打开盒盖,妈妈的视线模糊了”,是因为妈妈被儿子的孝心感动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机 密 任 务(15分)
萧良  编译
2004年5月的一天,在加拿大纽芬兰的一个小镇,12岁男孩鲁本的心被一家商店橱窗内的一样东西打动了。但那东西5美元的价格对于他来说,太贵了,那几乎是他家一周的生活开支。为了一家7口的生活,鲁本的妈妈精心算计着每一分钱。然而,鲁本还是走进了那家商店。穿着粗布衬衫的他坦然地告诉店主,他要买那件东西,但现在还没有钱。“您能为我留着它吗?”
“我试试吧,”店主微笑着说,“这里的人一般没钱买这种东西,它会放在那儿好一段时间的。”
鲁本礼貌地扶扶自己破旧的帽子走出商店。春风吹着他的脸庞,他的步子又大又快,他要自己挣5美元而不告诉任何人。
街边叮叮当当的捶打声让他有了主意。他朝着那声音传来的方向跑去,到了一个建筑工地。工地上装钉子的麻袋会被人在建房过程中随意丢弃,鲁本知道如果他捡拾这些麻袋,再把它们卖给工厂,每个麻袋能挣5美分。
第一天,鲁本找到了两个麻袋。在卖掉它们以后,鲁本紧紧地握着换回的两枚5分硬币,跑了两公里的路回到家中。
鲁本在家里养鸡的旧谷仓里找到了一个旧铁盒,把硬币放了进去。然后把铁盒藏在了谷仓顶部的干草堆里。
走进家门时,鲁本的妈妈正在准备晚饭。鲁本微笑着注视着妈妈,此时夕阳透过窗户斜照在妈妈披肩的金色长发上,使她显得格外苗条和美丽。妈妈是一家的核心,是把家人牢固地连在一起的黏合剂。每天,她有干不完的家务事:缝衣服,做菜,烤面包,种菜,挤羊奶,洗一大堆脏衣服……但是她总是那么快乐。让家人过得好是妈妈生活中最重要的事。
此后每天放学后,鲁本都要到街头去搜寻那种装钉子的麻袋。夏天到了,学校放暑假了,没有人比鲁本更高兴。现在他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实现自己心中的目标了。整整一个夏天,除了在家帮妈妈干活外,鲁本就是去完成他的机密任务。
学校开学了。又过了一段时间,树木落叶了,从海湾方向吹来了阵阵冷风。鲁本仍在街上走着,努力地寻找着他的麻袋。他经常感到又冷又饿,疲惫不堪,但一想到商店橱窗内那件东西,鲁本就坚持下去。
有时候妈妈问他:“鲁本,你干什么去了?我们都在等你吃晚饭呢!”
“在玩,妈妈,对不起。”
妈妈看着儿子的脸,摇了摇头,感叹一声:“这些男孩子们!”
又是一个春天来了,大地一片绿色,鲁本的心狂跳起来。到时候了!他跑进谷仓,爬上顶层,打开了铁盒子,用颤抖的手倒出硬币,数了起来。还差20美分。镇上还能有麻袋吗?在今天商店关门之前,一定要再找到4个麻袋。
当鲁本拿着4个麻袋赶到工厂时,夕阳已斜斜地挂在天上,收麻袋的人已准备锁门下班了。“先生,请别关门。”那人回过头来,看见了满身灰尘、大汗淋淋的鲁本。
“明天再来吧,孩子。”
“求您了,先生。我一定要现在就卖掉这些麻袋。”鲁本的声音发颤,马上就要哭出来了。
“你为什么这么急着要钱?”
“这是秘密。”
那人收下了麻袋,从口袋里拿出4个5分硬币递给鲁本。鲁本激动地说了声“谢谢”,跑回了家。
捧着那个铁盒子,鲁本走进了那家商店。“我有钱了。”他郑重地对店主说,把自己的硬币倒在了柜台上。店主走到橱窗边,取下鲁本看上的宝贝,轻轻地掸掉上面的灰尘,小心地用彩色的纸把它包起来,放在鲁本的手上。
鲁本一阵风似的冲进家门,妈妈正在刷洗厨房。“看,妈妈,看!”鲁本把彩色小包塞到妈妈日渐变得粗糙的手上。妈妈小心地解开小包,一个蓝色天鹅绒盒子露了出来。打开盒盖,妈妈的视线模糊了
盒子里面是一枚小小的心形胸针,上面刻着两个金色的字:母亲。
妈妈从没有收到过这样的礼物。除了结婚戒指外,她没有任何饰物。妈妈无言地将儿子紧紧地抱在怀里。
这一天是2005年的母亲节。                (选自《青年博览》)
[注] 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
【小题1】少年鲁本花了多长时间完成了一项什么样的“机密任务”?请用一句话概括。(4分)
【小题2】阅读下面的句子,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⑴“第一天,卖掉两个麻袋以后,鲁本紧紧地握着换回的两枚5分硬币,跑了两公里
路回到家中。”句中加点的词有什么作用?(2分)
⑵“鲁本把彩色小包塞到妈妈日渐变得粗糙的手上。”前文中有一处与“粗糙”一词相照应的语句,请摘录下来。(2分)
【小题3】鲁本是一位什么样的少年?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4分)
【小题4】下列对文中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的题目若改为“一枚胸针”,全文的情节就会一览无余,就不能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B.鲁本的妈妈是本文的主人公,她是一个勤劳、慈爱、乐观的家庭主妇。
C.当妈妈问鲁本为什么那么晚回家时,他说:“在玩。”善意的说谎,是为了保守机密,以便母亲节那天给妈妈一个意外的惊喜。
D.文章的结尾部分写“打开盒盖,妈妈的视线模糊了”,是因为妈妈被儿子的孝心感动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湖南省中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说明文阅读。
  动物和气象有着密切关系,他们的一举一动向人们揭示着气象的变化。在大气探测手段迅速发展的今天,作为先人留给我们的这些民间看天经验,仍不失为必要参考资料。引起动物行为异常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是缺氧引起的动物异常。在阴雨天气到来之前,往往出现天空云量增多、气压降低、气温升高、湿度增大、风力变小等现象。这些现象容易造成溶解水中的氧气减少,满足不了水生动物的生活需要,致使鱼虾将头浮出水面或跳出水面来呼吸氧气。因此。在群众中有“鱼起浮有雨”和“河里鱼跳,风雨之兆”等经验。同样,由于气压降低、湿度增大等使土壤中的水分增多、氧气减少,会出现“旱天蚯蚓出洞,有雨必凶”和“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的现象。
  二是带电粒子变化而引起的动物异常。实验证明,带正电粒子和带负电粒子对动物的反映是不同的。正离子吸入体内可使动物烦躁不安、神经兴奋;而负离子吸入体内可使动物感到舒适、心情愉快。另外,雷雨、冰雹、大风、风暴、龙卷风、台风等天气都会产生次声波。根据研究得知,台风产生的次声波是一种周期为4~8秒、近似正弦的振动。在1000~2000千米处,它的声压一般有几百帕。在台风外围的强风区可以产生10赫左右的次声波。这种次声波人们是感觉不到的,但往往被一些动物所感知。据初步分析,泥鳅、蚂蝗的异常行为与伴有雷雨大风的冷锋或切变线天气的活动有关。这可能是引起“泥鳅跳,风雨到”的一种原因。
  三是动物本能的反映。例如,生在陆上、长在水中的甲鱼,每到夏秋季节上岸生蛋,一般都在夜间单独行动,但是大多数甲鱼生蛋的时期和生蛋的位置大体相近。因此,在群众中有“甲鱼生蛋一条线”的说法。不少地方在群众中流传着“甲鱼放蛋窝,洪水到窝边”的谚语。据说,甲鱼生蛋后一般20天左右会出现一场较大降水或河水猛涨的现象。据分析,这可能是甲鱼本能的反映。因为从甲鱼生蛋到孵出小甲鱼,一般在夏秋季节需要20天左右。如果正当小甲鱼出壳时,河水少、蛋位高,刚出生的小甲鱼因爬到水中去的路长,容易干死在半路;如果蛋位低,甲鱼蛋容易遭到洪水冲毁。甲鱼为了繁殖后代,在世代进化中逐渐形成了防止幼子遭受灾害的本能。类似这种情况的动物还有许多。如“母猪衔草,大雪会落”“喜鹊做窝高雨水大;喜鹊做窝低雨水少”等。
  四是天气气候变化的影响。自然天气季节的变化可引起动物的变化。例如,“群雁南飞天转暖”“雁过十八天有霜”“燕子来得早,春天回暖早”等谚语。大雁、家燕、天鹅等候鸟,每到冬天就飞向温暖的南方去越冬,一到春天再飞回北方。它们每年从繁殖地到越冬地,又从越冬地到繁殖地,行程数千千米而不迷航,都返回到原来地区。这种奇异的行为,有的说是候鸟的本能,有的说是由于候鸟具有适应空中生活的敏锐视力,并能记忆熟悉的广大范围。据说人类的视野半径为9.6千米,而飞翔在2000米高空中鸟的视野可达100多千米。无论哪种说法都不否认,候鸟迁徙时间的迟早是由自然天气季节的变化引起的。因此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着利用候鸟的迁徙时间来判别当年天气季节变化的谚语。
  五是天气反常的影响。由于某时段天气出现反常可引起动物的行为异常。例如,在湖南等地广为流传着“正月青蛙叫,秧子撒两道”的谚语。它的含义是,在正月上中旬,若听到青蛙的叫声时,早稻育秧时期将有寒潮天气。由于青蛙是冷血动物,它的体温随着环境温度而变化,所以它又叫变温动物。根据实验和实地观测得知,一般青蛙在环境温度8℃以下时开始进入休眠期,当环境温度在0℃以下时即可造成其死亡,环境温度在10~15℃时是其最佳活动条件。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每年到秋末,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下时,青蛙就钻进水塘潮湿的地面或杂草堆下越冬。有的趴在水中,把背露在外面,用皮肤进行呼吸。到了冬末春初,当气温回升到10℃以上时,青蛙即可恢复其活动。往往在午后可听到微弱的“呱呱”叫声。根据研究证明,湖南一些地区在2月上旬末到中旬初的时段内,若出现连续3~5天的日平均气温回升到10℃以上,其中有l~2天的平均气温在15℃以上时,一般在3月底4月初将会出现低温阴雨天气,早稻秧苗易受冻害,造成严重烂秧现象。群众的这种经验就是利用动物的异常行为来分析判断后期天气变化的。
  可见,动物测天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摘自《气象知识》)
1.对全文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动物和气象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的一举一动向人们揭示着气象的变化。
B.在今天,先人留给我们的一些民间看天经验,仍然不失为必要参考资料。
C.引起动物行为异常的行为大致有五种。
D.动物测天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
2.对全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作比较 举例子 下定义
B.列数字 作诠释 下定义
C.做引用 分类别 摹状貌
D.列数字 举例子 作比较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第4段中加粗的“据说”一词可以删去,因为删去后不会影响语言表达的准确严谨。 B.第5段中加粗的“这种奇异的行为”是指“它们每年从繁殖地到越冬地,又从越冬地到繁殖地,行程数千千米而不迷航,都返回到原来地区。”
C.青蛙是恒温动物,在正月上旬,若听到青蛙的叫声时,就意味着早稻育秧时期将有寒潮天气。
D.“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句谚语所表现的是动物因缺氧引起的异常现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