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作品、作家、朝代(国名)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皇帝的新装》——安徒生——意大利     
B.《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英国     
C.《春》——朱自清——现代
D.《观沧海》——曹操——三国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期末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作品、作家、朝代(国名)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
A.《皇帝的新装》——安徒生——意大利     
B.《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英国     
C.《春》——朱自清——现代
D.《观沧海》——曹操——三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北京期中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1—6题。
       到台湾观光游览,台北故宫博物院是必不可少的一站。从台北市中心乘出租车,不到三十分钟便可抵达双溪,现在每年到这儿参观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人数,达二三百万之众。面对斑斓古朴的铜器、温润的玉器、晶莹的瓷器和褪色的字画,人们感慨藏品精致、丰富的同时,也会生出许多好奇,为什么这些明清宫廷收藏,会在台北而不在北京呢?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产生是以故宫文物迁台为根由的。而这批文物迁台之前,还经历了博物馆界的创举——“文物万里大迁徙”。
       故宫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10月10日。30年代,正当博物院的各项工作走向正常时,因日寇对中国虎视眈眈,国宝安全受到威胁,故宫文物南迁作为权宜之策被提出。
       威严显赫的紫禁城,经过明清两朝24位皇帝的经营,珍宝秘笈无数,迁运自然以珍品为主。陈列室的展品是经过选择的精品,属必装之列。其次是存于各馆库房中的文物,都是由各馆在各宫殿里选拔集中的。装完这些之后,再到各宫殿去直接选装。装箱也有一定的要求,要经得起长途运输的颠簸。故宫工作人员从琉璃厂的古玩商人那儿学到诀窍,即一要装紧,二要隔离。
       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以古物馆、图书馆、文献馆及秘书处4个单位分别装箱编号,从1932年秋开始办理,到1933年5月最后一批运出,共装文物13491箱。当时有不少人反对故宫文物南迁。胡适担心数量甚巨的古物在移出北平城途中难免丢失或受意外的损坏,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在上海、南京、洛阳等地多设几个博物馆,将故宫同样的物件分地储存。但因政府对文物南迁之事态度坚决,胡适无可奈何,遂以北平图书馆委员长的资格,消极反对该馆储藏的宋元善本书籍的南迁。
       鲁迅也坚决反对故宫文物南迁。他说倘若“因为古物古得很,有一无二,所以是宝贝,应该赶快搬走也罢,但我们也没有两个北平,而且那地方也比一切现存的古物要古。”面对即将远离皇城的古物,他沉痛地拟诗道:“阔人已乘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此诗发表在1933年2月6日的《申报》上,而正是这一天,故宫首批南迁的文物起运了。   
《中国国家地理》2001年3月
问题:
1.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
   (1)他沉痛地拟诗道:“阔人已乘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 (              )
    (2)从1932年秋开始办理,到1933年5月最后一批运出,共装文物13491箱。(               )
2.依据原文回答以下问题: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                             
    (2)台北故宫博物院产生的原因是                                                            
3.关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物的组成,以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由铜器、玉器、瓷器和字画等组成,是中国历代皇家藏品的荟萃,精致、丰富。
     B.紫禁城陈列室的展品是经过选择的精品,属必装之列。
     C.存于各馆库房中的文物,都是在各宫殿里选拔集中的。
     D.到各宫殿去直接装运的文物。
4.以下不属于胡适主张和做法的一项是
[     ]
     A.数量甚巨的古物在移出北平城途中可能会丢失或受意外的损失。
     B.最好的办法是上海、南京、洛阳等地多设几个博物馆,将故宫同样的物件分地储存。
     C.以辞掉北平图书馆委员长的举动来坚决主张反对南迁。反对该馆储藏的宋元善本书籍的南迁。
5.对鲁迅的主张和做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物历史很久,有一无二,所以是宝贝,应该赶快搬走。
     B.站在维护文化传统的立场上,不同意故宫文物南迁。
     C.北平是存放所有古物的最佳场所。面对即将远离皇城的古物,他沉痛地拟诗对文化的逝去表示哀悼和无比的愤慨。
6.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物南迁是国家安全受威胁的情况下,迫不得已采取的行动,但并未对文物的保存和研究带来不便,反而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B.文物南迁的成功实现,是文物研究历史上的史无前例的大举动,当时权宜之计现在看来也不失为英明之举。
     C.胡适、鲁迅等文化名人反对南迁的主张是经过严密考虑的,对于我们现在的文物保护工作仍有重要意义。有效的组织,周到的安排,大胆的借鉴是成功实现文物转移的有力保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届浙江湖州环渚学校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联合调测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二)请不要糟蹋我们的文化(13分)
冯骥才
⑴我们必需正视:一种文化上自我糟蹋的潮流正在所向披靡。
⑵我们悠久历史养育和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尤其那些最驰名、最响亮、最惹眼、最具影响的——从名城、名镇、名街、名人、名著,到名人死后的墓室和名著里出名的主人公,乃至列入国家名录的各类各种文化遗产等等,都在被浓妆艳抹,重新包装,甚至拆卸重组,再描龙画凤,披金戴银,挤眉弄眼,招摇于市。
⑶那些在“城改”中残剩无多的历史街区,忽然被聪明地发现,它们竟是一种天赐的旅游资源。已经拆掉的无法复原,没拆的虽然不再拆了,但也难逃厄运——全被开发成商业风情街——实际上是风情商业街。更糟糕的是被世人称作“最后的精神家园”的古村古镇,正在被“腾笼换鸟”,迁走原住民,然后大举招商,一个个被改造成各类商铺、旅店、农家乐、茶社和咖啡屋混成一团的“游客的天堂”;在这天堂里连一间见证历史的“博物馆”也没有,导游讲的故事传说不少是为吸引游人而编造的伪民间故事。至于各种名人故居,大都是找来一些与其主人毫不相干的红木家具、老瓶老壶、文房四宝,三流字画,不伦不类地摆一摆,好歹布置个模样;没人拿名人的人当回事,只拿名人的名当回事。还有那种原本安慰心灵的寺庙,无一例外全成了世俗的闹市。至于种种文化遗产,更是这种热热闹闹重新“打造”的对象。其中的历史的内涵、文化的意蕴、本土气质和个中独特的精神跑到哪去了?没人管也没人问。
⑷有人说旅游原本就是走马观花的快餐文化,用不着太认真。那么,就再看看我们影视中的历史文化吧。
⑸我们的历史名人只要跑到银幕和荧屏上,不论明君重臣,还是才子佳人,大都多了一身好功夫,动不动大打出手,甚至背剑上房。他们好像都活在时光隧道里。虽然身着古装,发型和配带却像时尚名模;没有确切的朝代与地域,一切衣食住行的道具、物品和礼俗全是胡编乱造;有个老样子就行,或者愈怪愈好,历史在这里只是借用一下的名义,一个空袋子,任什么乱七八糟、炫人耳目的东西都往里边塞。
⑹我相信,在这样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很难对自己文化心怀挚爱与虔敬。如果我们不再深爱和敬重自己的文化,再伟大的文化不也要名存实亡?
⑺到底什么动机与力量使这种潮流正在变本加厉?我想应当一句话戳穿,即以文化谋利。
⑻任何事物进入市场,就不免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不免依照消费需求和商业利益调整自己。但调整是科学调整,不能扭曲甚至破坏自己去换取经济利益,就像自然资源的开发不能破坏生态。文化更具特殊性。因为文化的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精神功能。它直接影响着社会文明与全民素质。不能为了畅销、热销、票房、上座率和收视率成倍增长,为了市场人气攀升,为了利润的最大化和“疯狂的GDP”,而放弃文化固有的精神的准则。即文明的、知识的、道德的、真善美的准则。这准则也是文化的尊严,这尊严一旦被践踏被玷污,文化也失去它存在的意义。因为被糟蹋的文化反过来一定还会糟蹋人的精神。
⑼由此说,问题真正的要害——不是拿文化赚钱,而是糟蹋文化来赚钱。还有比这样赚钱更无知、更野蛮吗?
⑽我们是否听到我们的文化正在呼叫:不要糟蹋自己的文化了!
⑾任何有文化良心的人,都不能回避这个声音。
【小题1】第⑶节中的“聪明”一词隐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为什么?(2分)
【小题2】作者认为在“城改”中被拆掉或被开发成的风情商业街糟蹋了文化的哪些要素?3分
【小题3】“糟蹋自己文化”这种潮流背后的目的是什么?它又带来怎样的危害?(4分)
【小题4】请根据第三节或第五节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日常见闻和积累,为本文写一个规范、典型的事实论据。(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浙江湖州环渚学校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联合调测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二)请不要糟蹋我们的文化(13分)

冯骥才

⑴我们必需正视:一种文化上自我糟蹋的潮流正在所向披靡。

⑵我们悠久历史养育和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尤其那些最驰名、最响亮、最惹眼、最具影响的——从名城、名镇、名街、名人、名著,到名人死后的墓室和名著里出名的主人公,乃至列入国家名录的各类各种文化遗产等等,都在被浓妆艳抹,重新包装,甚至拆卸重组,再描龙画凤,披金戴银,挤眉弄眼,招摇于市。

⑶那些在“城改”中残剩无多的历史街区,忽然被聪明地发现,它们竟是一种天赐的旅游资源。已经拆掉的无法复原,没拆的虽然不再拆了,但也难逃厄运——全被开发成商业风情街——实际上是风情商业街。更糟糕的是被世人称作“最后的精神家园”的古村古镇,正在被“腾笼换鸟”,迁走原住民,然后大举招商,一个个被改造成各类商铺、旅店、农家乐、茶社和咖啡屋混成一团的“游客的天堂”;在这天堂里连一间见证历史的“博物馆”也没有,导游讲的故事传说不少是为吸引游人而编造的伪民间故事。至于各种名人故居,大都是找来一些与其主人毫不相干的红木家具、老瓶老壶、文房四宝,三流字画,不伦不类地摆一摆,好歹布置个模样;没人拿名人的人当回事,只拿名人的名当回事。还有那种原本安慰心灵的寺庙,无一例外全成了世俗的闹市。至于种种文化遗产,更是这种热热闹闹重新“打造”的对象。其中的历史的内涵、文化的意蕴、本土气质和个中独特的精神跑到哪去了?没人管也没人问。

⑷有人说旅游原本就是走马观花的快餐文化,用不着太认真。那么,就再看看我们影视中的历史文化吧。

⑸我们的历史名人只要跑到银幕和荧屏上,不论明君重臣,还是才子佳人,大都多了一身好功夫,动不动大打出手,甚至背剑上房。他们好像都活在时光隧道里。虽然身着古装,发型和配带却像时尚名模;没有确切的朝代与地域,一切衣食住行的道具、物品和礼俗全是胡编乱造;有个老样子就行,或者愈怪愈好,历史在这里只是借用一下的名义,一个空袋子,任什么乱七八糟、炫人耳目的东西都往里边塞。

⑹我相信,在这样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很难对自己文化心怀挚爱与虔敬。如果我们不再深爱和敬重自己的文化,再伟大的文化不也要名存实亡?

⑺到底什么动机与力量使这种潮流正在变本加厉?我想应当一句话戳穿,即以文化谋利。

⑻任何事物进入市场,就不免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不免依照消费需求和商业利益调整自己。但调整是科学调整,不能扭曲甚至破坏自己去换取经济利益,就像自然资源的开发不能破坏生态。文化更具特殊性。因为文化的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精神功能。它直接影响着社会文明与全民素质。不能为了畅销、热销、票房、上座率和收视率成倍增长,为了市场人气攀升,为了利润的最大化和“疯狂的GDP”,而放弃文化固有的精神的准则。即文明的、知识的、道德的、真善美的准则。这准则也是文化的尊严,这尊严一旦被践踏被玷污,文化也失去它存在的意义。因为被糟蹋的文化反过来一定还会糟蹋人的精神。

⑼由此说,问题真正的要害——不是拿文化赚钱,而是糟蹋文化来赚钱。还有比这样赚钱更无知、更野蛮吗?

⑽我们是否听到我们的文化正在呼叫:不要糟蹋自己的文化了!

⑾任何有文化良心的人,都不能回避这个声音。

1.第⑶节中的“聪明”一词隐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为什么?(2分)

2.作者认为在“城改”中被拆掉或被开发成的风情商业街糟蹋了文化的哪些要素?3分

3.“糟蹋自己文化”这种潮流背后的目的是什么?它又带来怎样的危害?(4分)

4.请根据第三节或第五节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日常见闻和积累,为本文写一个规范、典型的事实论据。(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二)请不要糟蹋我们的文化(13分)
冯骥才
⑴我们必需正视:一种文化上自我糟蹋的潮流正在所向披靡。
⑵我们悠久历史养育和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尤其那些最驰名、最响亮、最惹眼、最具影响的——从名城、名镇、名街、名人、名著,到名人死后的墓室和名著里出名的主人公,乃至列入国家名录的各类各种文化遗产等等,都在被浓妆艳抹,重新包装,甚至拆卸重组,再描龙画凤,披金戴银,挤眉弄眼,招摇于市。
⑶那些在“城改”中残剩无多的历史街区,忽然被聪明地发现,它们竟是一种天赐的旅游资源。已经拆掉的无法复原,没拆的虽然不再拆了,但也难逃厄运——全被开发成商业风情街——实际上是风情商业街。更糟糕的是被世人称作“最后的精神家园”的古村古镇,正在被“腾笼换鸟”,迁走原住民,然后大举招商,一个个被改造成各类商铺、旅店、农家乐、茶社和咖啡屋混成一团的“游客的天堂”;在这天堂里连一间见证历史的“博物馆”也没有,导游讲的故事传说不少是为吸引游人而编造的伪民间故事。至于各种名人故居,大都是找来一些与其主人毫不相干的红木家具、老瓶老壶、文房四宝,三流字画,不伦不类地摆一摆,好歹布置个模样;没人拿名人的人当回事,只拿名人的名当回事。还有那种原本安慰心灵的寺庙,无一例外全成了世俗的闹市。至于种种文化遗产,更是这种热热闹闹重新“打造”的对象。其中的历史的内涵、文化的意蕴、本土气质和个中独特的精神跑到哪去了?没人管也没人问。
⑷有人说旅游原本就是走马观花的快餐文化,用不着太认真。那么,就再看看我们影视中的历史文化吧。
⑸我们的历史名人只要跑到银幕和荧屏上,不论明君重臣,还是才子佳人,大都多了一身好功夫,动不动大打出手,甚至背剑上房。他们好像都活在时光隧道里。虽然身着古装,发型和配带却像时尚名模;没有确切的朝代与地域,一切衣食住行的道具、物品和礼俗全是胡编乱造;有个老样子就行,或者愈怪愈好,历史在这里只是借用一下的名义,一个空袋子,任什么乱七八糟、炫人耳目的东西都往里边塞。
⑹我相信,在这样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很难对自己文化心怀挚爱与虔敬。如果我们不再深爱和敬重自己的文化,再伟大的文化不也要名存实亡?
⑺到底什么动机与力量使这种潮流正在变本加厉?我想应当一句话戳穿,即以文化谋利。
⑻任何事物进入市场,就不免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不免依照消费需求和商业利益调整自己。但调整是科学调整,不能扭曲甚至破坏自己去换取经济利益,就像自然资源的开发不能破坏生态。文化更具特殊性。因为文化的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精神功能。它直接影响着社会文明与全民素质。不能为了畅销、热销、票房、上座率和收视率成倍增长,为了市场人气攀升,为了利润的最大化和“疯狂的GDP”,而放弃文化固有的精神的准则。即文明的、知识的、道德的、真善美的准则。这准则也是文化的尊严,这尊严一旦被践踏被玷污,文化也失去它存在的意义。因为被糟蹋的文化反过来一定还会糟蹋人的精神。
⑼由此说,问题真正的要害——不是拿文化赚钱,而是糟蹋文化来赚钱。还有比这样赚钱更无知、更野蛮吗?
⑽我们是否听到我们的文化正在呼叫:不要糟蹋自己的文化了!
⑾任何有文化良心的人,都不能回避这个声音。
小题1:第⑶节中的“聪明”一词隐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为什么?(2分)
小题2:作者认为在“城改”中被拆掉或被开发成的风情商业街糟蹋了文化的哪些要素?3分
小题3:“糟蹋自己文化”这种潮流背后的目的是什么?它又带来怎样的危害?(4分)
小题4:请根据第三节或第五节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日常见闻和积累,为本文写一个规范、典型的事实论据。(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轻松练习  九年级语文(上) 题型:048

阅读下文,然后回答问题。

梁山泊与知识分子

孟超

  ①从水浒传上去看梁山泊,觉得忠义堂上,萃集了三山五岳各式各样的人物,又各有专司,各有职责,这样的一个组合,俨然也算一个小朝廷了;然而,在这中间,知识分子并不见得占着怎样重要的地位。其初,我还以为“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是惟一的被摈弃的理由;后来仔细想想,实在因为梁山泊的组织,和他构成的分子,限定了他,不把知识分子放在眼里。

  ②按照水泊里一些重要角色去看:比如宋江、武松、朱仝、雷横、杨雄、李逵之流,押司,都头,小牢子,都是属于吃衙门饭的胥役一类。林冲、杨志、鲁智深、关胜、呼延灼、花荣、徐宁、张青、董平、索超、孙立,不管他们带兵多少,官职如何,都是执掌过军权的武官儿。卢俊义是商业世家,在出外避难的时候,还吩咐管家李固,随带十辆太平车准备做趟生意的大商人。李应是土财主而兼地主。柴进因为他祖宗禅位有功,有御赐的铁券丹书的优待条例,因此是过去的皇室后裔,是没落贵族。晁盖是保正,等于现在的乡长,要是在地方上没有势力,是不配充当这种差事的,大约多少有些土豪的气味。其余如公孙胜,是走江湖的道士。张青、王英等是真正的强盗,李俊、张横、阮氏三雄,是水贼。另外,如做猎户的解珍解宝,打柴为业的石秀,这类确是真正的老百姓,可是在人数上,在所占地位上,不但是少数,而且也并不算重要。而燕青则是地道的奴才。根据这些人的出身,就可知道他们当时虽然也反抗官府,打劫商旅,其实,他们的政权的操持者,仍然在胥吏、官员、商人、地主、贵族、土豪的手里,因此,要说他是民主也还只是空招牌而已,知识分子在这中间,还能显出什么力量?

  ③梁山泊的政权,也曾经有过一度的转变,在其初,大约除了王伦之外,如朱贵、杜迁、宋万之流,他们总还有点平民思想,是为了他们那种民主社会而落草山寨的。到了火拼王伦之后,胥吏、官员、商人、地主、贵族、土豪都陆续上山了,政权自然而然入了他们的手中。山泊原来的性质无形中就转变了,开国元勋的朱贵、杜迁、宋万等已经不被重视了,杜宋二人仅做了马前卒,出征之时,扛扛大旗罢了。卢俊义之能坐第二把交椅,这说明了梁山泊的重商主义。宋江占头一把交椅,因为他拉拢来的人头众,私党多。而所谓“轻财仗义”,其实,没有“财”,那“义”又何从仗起,话说穿了,还不是靠金钱收买,制造个人势力罢了。尤其是杏黄旗上,斗大的字,“替天行道”,替“天”而不替“民”,这就耐人寻味了。

  ④我们看明白梁山泊的政权是怎么一回事,就可以知道知识分子没有地位的原因了,胥吏、官员、商人、地主、贵族、土豪,他们对于知识分子大约有两种观念,一种是“怕”,怕知识分子之有正义感,常常看了不顺眼的事就动笔头,同时,知识分子真也能左右群众的。另一种就是“瞧不起”。这两者之间,“怕”的成分比“瞧不起”要大的多,因此,干脆不要,即有几个,也只能放在无关轻重的角落里。而且,在这种情况之下,像样的知识分子在那里,也站不住脚了。

  ⑤可是,我们也不是说梁山泊上绝对没有知识分子,像王伦是个不第秀才,可是王伦的失败,虽然书上没曾明白指出其中原因,起码是没曾引用明智之士,这里大约又是犯了“文人相轻”的毛病;他不但轻文人,.胆敢连武人都轻了,林冲事变的发生,就不为无因了。

  ⑥另外吴用算是一个,他最初是教书先生,到了山寨之后,还被称为“学究”;而且他的地位实在不低,然而他在那里,只是用流氓的手段摆弄阴谋,又何尝以知识分子的姿态出现呢?

  ⑦我们还可以看到,梁山泊上,大小头领一百零八人,小喽罗不下几十万人,而在设置上,并没有读到文教。“文教”也就是现在所谓文化了,自然,有了这些事儿,大家开了聪明孔。也许不利于那般胥吏、官员、商人、买办、土豪、贵族,可是,不要文化,还要知识分子干什么,而知识分子,也就英雄无用武之地;山寨虽好,知识分子既然无份,也就不必羼入而为他们装饰门面了。

  ⑧可是,在这群胥吏、官员、商人、地主、贵族、土豪的政权之下,虽然他们主观上,因为“怕”与“瞧不起”而不要知识分子,但有的时候,又觉到这种人还是少不了的,对于他们的政权,还有必须知识分子来帮闲的地方。比如说吧,假造文件,颠倒是非,或者,私刻印信,骗取城池。甚至于在劫掠抢夺之后,也须出一张安民告示,说上一套“秋毫无犯,除民疾苦”的漂亮话.而欺世盗名,作为骗举,以广宣传的,这些事情,大约不仅为胥吏、官员、商人、买办所感到棘手,就是贵族、土豪也不能不瞠目搁笔了。

  ⑨尤其是水泊里的人物,品类复杂,官儿与官儿之间,与商人买办,与贵族土豪之间,恐怕“东风压了西风,西风压了东风”的事,还是免不了有的;并且在这里边,那些卖人肉包子,卖板刀面的家伙,更不是好惹的,宋大王为安定自己的政权,假托天意,制造石碣,这种秘密工作,大约又非知识分子不可了。

  ⑩所以梁山上的知识分子,也就于无佛处称尊而数着萧让、金大坚两人了,而他俩,一个专于摹拟别人书法,一个专于仿雕别人印信,不过是些下三烂的货色;然而也只有他们,才可以安于帮闲,而做奴才;才可以为胥吏、官员、商人、地主、贵族、土豪们尤其是宋大王所温驯地豢养着,而不至于有所疑忌的。

  梁山泊终是梁山泊,胥吏、官员、商人、地主、贵族、土豪的联合政权,也终是那么一回事,所以这被奉为乌托邦的思想国,最后只有两条出路,不是一场噩梦,便是接受招安而已。这不能成功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为他们的政权所限制,于知识分子的问题上,是总可以列作一条的吧。

注:孟超(1902~1976),山东诸城人。曾与冯乃超、夏衍等创办艺术剧社主编《丛艺》。60年代所作历史剧《李慧娘》影响很大。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集(  )  铁(  )  流(  )  入(  )

目(  )  养(  )  拟(  )  手(  )

2.在第①段中,作者总括了梁山泊不把知识分子放在眼里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里作者分析了梁山泊的政权操持者,作者认为梁山泊的政权都被哪些人把持?作者这样分析的目的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中“山泊原来的性质无形中就转变了”,其转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具体是怎么转变的?这种转变和知识分子问题有何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作者的分析来看,梁山不用优秀知识分子的原因是什么?这种政策导致的结局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宋江之所以能服众,其原因之一是“轻财仗义”,作者对此有怎样的态度?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在本文中阐述了什么观点?相信你对《水浒》的故事也一定不陌生,对这部经典著作有何独特的而又合理的见解?试着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茶马古道

今天人们所说的“茶马古道”,源自古代的“茶马互市”,即先有“互市”,后有“古道”。而“茶马互市”是我国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贸易形式,唐代文献中就已经有所记载。

到宋代,内地茶叶生产飞跃发展,其中一部分茶叶“用于博马,实行官营”,在四川的名山等地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茶马司”。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当时契丹、西夏、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崛起对两宋政权造成严重威胁,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族非常喜欢饮茶。招待客人,首先端出来的就是茶;外出旅行,必带的也是茶;累了,饮几口热茶能立即消除疲劳;病了,饮一口浓茶能解毒去病;用煮过的茶叶喂牲畜,马吃了长膘快,牛吃了增加奶量。尤其藏族平时食用肉、乳较多,喝茶可以解油腻、助消化。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唐宋以后,汉藏人民之间通过“茶马互市”建立起来的友谊,一直延续到元、明、清。元代为了加强对藏区的管理,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从此“茶马古道”既是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又是治藏安藏之道。

到了清代,“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地平线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易”制度。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对其他产品如钢丝、布料、铁器等的需求也开始增加;而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这样,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骡铃声声,马蹄阵阵,“茶马古道”沿线的民间贸易更加繁荣。

“茶马古道”作为连接内地与康藏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历经唐、宋、元、明、清,虽然最终消失,但它对促进康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汉藏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不容低估。

5、下列关于“茶马古道”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所谓“茶马古道”是汉藏两族之间由于长期以茶易马而形成的贸易通道。

B、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C、“茶马古道”到元代已经成为一条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和治藏安藏之道。

D、到了清代,“茶马古道”上的贸易范围已不局限于茶马了。

6、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与西南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

B、以茶易马,可以满足国家连年战争中对马匹的迫切需求。

C、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茶叶的需求。

D、有利可图,可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古道”晚于“互市”,因此“茶马古道”的形成不应该早于唐代。

B、元代推行的“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扩大了藏族地区的民族自治权。

C、清代以后,“茶马古道”由于“边茶贸易”的兴起而在历史地平线上消失。

D、历史上,藏族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因此不需要外界供给除茶叶以外的东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甘肃省期中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课内古文阅读与感悟。
  (1)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2)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倾;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庞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3)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4)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5)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____________________,太守也。
1、上面的选文中,有四个字与原文不符,找出来,并改正:
文中错字分别是______________,
正确写法分别是______________。
2、第(5)段中空缺的原句是: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是(   )
A、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B、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D、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4、解释下列划线加粗的字。
A、者歌于途__________
B、山肴野蔌,杂然而前者__________
C、则有国怀乡__________
D、而或长烟空__________
E、以穷其吞吐之变态,此其所以奇也__________
F、昔滕子京以庆帅左迁此地__________
5、翻译下列句子。
(1)微斯人,吾谁与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以束发登朝,入为名谏议,出为名将帅,已稍稍展布其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出对句子或段落赏析有误的一项(   )
A、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前句写无风时水面的月影,后句写微风时水面的月光)
B、日星隐耀,山岳潜行(前句写天空乌云密布,后句写湖面昏暗阴沉)
C、第(4)段写太守醉游琅琊山的情形,是生动的“风习画”。
D.第(4)段作者极写游客之乐,侧面显示政治清明,表达出“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文意又深了一层。
7、选出解释不准确的一项(   )
A、风霜高洁:天气高爽,霜色洁白.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相互错杂。
B、山肴野蔌:在山中,在野外所做的美味食物。
C、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由大人搀着走。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D、“霏霏、冥冥、郁郁、洋洋”的意思分别是:纷纷飘落的样子、昏暗的样子、颜色翠绿的样子、意气风发、非常高兴的样子。
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岳阳楼记》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B、《醉翁亭记》“句句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C、这两篇文章都是宋代文学家的作品,并且都写于庆历六年,都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D、这两篇文章在景物描写上,都采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两篇文章的语言都清丽明快,气势磅礴。
9、岳阳楼、醉翁亭风景旅游区管理处,要在门票上印制“岳阳楼简介、醉翁亭简介”,请你根据所学的有关诗文内容,代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任选其一,不超过1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谈书苦与乐

  ①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是因为他“不求甚解”。

  ②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我当时只好低头认罪。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苦读。不过,“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受。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佩的老师或拜y8________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必怕搅扰主人,翻开书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谈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答问“言必称‘亦曰仁义而已夹’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呢?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匹克悌忒斯(Epictetus)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啪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ch5n________怪。这是书以外世界里难得的自由!

  ④壶公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日记,以至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我们很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门票去看些仿造y4n________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地体味一番。

  ⑤说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连脚底下地球的那一面都看得见,而且顷刻可到。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真正的“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可算大极了。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界”,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罗通三界。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随时拜师求教。谁说读书人目光短浅,不通人情,不关心世事呢!这里可得到很丰富的经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多种多样的人。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多长几个心眼儿吧?我们看到道貌岸然、满口豪言壮语的大人先生,不必气馁胆怯,因为他们本人家里尽管没一蔟门户,没让闯入,他们的亲友家我们总到过,自会认识他们虚架子后面的真嘴脸。

  ⑥可惜我们“串门”时“隐”而犹存的“身”,毕竟只是凡胎俗骨。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名言。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zh@________(还不是孙大圣毫毛变成的虫儿),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盲。这个“乐”和“追求享受”该不是一回事吧?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佩(  )  ②事(  )  

③愚(  )  ④意(  )

(2)给下列拼音处填写汉字。

①拜y8________
ch5n________怪
y4n________品
④虫zh@________

(3)文中第①段,作者提到陶渊明是调侃,还是有其他之事?陶渊明的“不求甚解”古今之意有什么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②段“我曾挨过几下‘棍子’”中的“棍子”是什么意思?“苦读”和“追求精神享受”相悖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怎样理解第③段中最后一句“这是书以外世界里难得的自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⑤段提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你知道该诗的作者和题目吗?诗的前两句是什么?作者引用诗句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⑤段“浩如烟海”和“天涯若比邻”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天涯若比邻”的上句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⑤段写“道貌岸然……”这一处,作者的用意是什么?你认为这一段在文中是否妥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作者在此引庄子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为什么要说“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z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读书苦乐

杨 绛

  ①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

  ②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我当时只好低头认罪。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苦读。不过,“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受。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称‘亦曰仁义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匹克悌忒斯(Epictitus)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啪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这是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

  ④壶公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致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我们很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

  ⑤说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连脚底下地球的那一面都看得见,而且顷刻可到。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是真正的“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可算大极了。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界”,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随时拜师求教。谁说读书人目光短浅,不通人情,不关心世事呢!这里可得到丰富的经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多种多样的人。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儿吧?我们看到道貌岸然、满口豪言壮语的大人先生,不必气馁胆怯,因为他们本人家里尽管没有开放门户,没让人闯入,他们的亲友家我们总到过,认识他们虚架子后面的真嘴脸。一次我乘汽车驰过巴黎塞纳河上宏伟的大桥,我看到了栖息在大桥底下那群拣垃圾为生、盖报纸取暖的穷苦人。不是我眼睛能拐弯儿,只因为我曾到那个地带去串过门儿啊。

  ⑥可惜“串门”只能“隐身”,“隐”而犹存的“身”毕竟只是凡胎俗骨。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名言。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这个“乐”和“追求享受”该不是一回事吧?

1)本文思路清晰,文章题为“读书苦乐”,其实主要写____________。但从____________写起,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第③段,用原文回答作者为什么认为“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

比作“串门儿”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强调“隐身”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而作者却说书的世界是真正的“天涯若比邻”,为什么?(摘录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第⑥段,作者为什么用“钻入”形容读书?“心仪”“惬意”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全文,你觉得读书“苦”和“乐”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