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作品、作家、朝代(国名)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皇帝的新装》——安徒生——意大利 B.《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英国 C.《春》——朱自清——现代 D.《观沧海》——曹操——三国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期末题 题型:单选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北京期中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届浙江湖州环渚学校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联合调测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二)请不要糟蹋我们的文化(13分)
冯骥才
⑴我们必需正视:一种文化上自我糟蹋的潮流正在所向披靡。
⑵我们悠久历史养育和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尤其那些最驰名、最响亮、最惹眼、最具影响的——从名城、名镇、名街、名人、名著,到名人死后的墓室和名著里出名的主人公,乃至列入国家名录的各类各种文化遗产等等,都在被浓妆艳抹,重新包装,甚至拆卸重组,再描龙画凤,披金戴银,挤眉弄眼,招摇于市。
⑶那些在“城改”中残剩无多的历史街区,忽然被聪明地发现,它们竟是一种天赐的旅游资源。已经拆掉的无法复原,没拆的虽然不再拆了,但也难逃厄运——全被开发成商业风情街——实际上是风情商业街。更糟糕的是被世人称作“最后的精神家园”的古村古镇,正在被“腾笼换鸟”,迁走原住民,然后大举招商,一个个被改造成各类商铺、旅店、农家乐、茶社和咖啡屋混成一团的“游客的天堂”;在这天堂里连一间见证历史的“博物馆”也没有,导游讲的故事传说不少是为吸引游人而编造的伪民间故事。至于各种名人故居,大都是找来一些与其主人毫不相干的红木家具、老瓶老壶、文房四宝,三流字画,不伦不类地摆一摆,好歹布置个模样;没人拿名人的人当回事,只拿名人的名当回事。还有那种原本安慰心灵的寺庙,无一例外全成了世俗的闹市。至于种种文化遗产,更是这种热热闹闹重新“打造”的对象。其中的历史的内涵、文化的意蕴、本土气质和个中独特的精神跑到哪去了?没人管也没人问。
⑷有人说旅游原本就是走马观花的快餐文化,用不着太认真。那么,就再看看我们影视中的历史文化吧。
⑸我们的历史名人只要跑到银幕和荧屏上,不论明君重臣,还是才子佳人,大都多了一身好功夫,动不动大打出手,甚至背剑上房。他们好像都活在时光隧道里。虽然身着古装,发型和配带却像时尚名模;没有确切的朝代与地域,一切衣食住行的道具、物品和礼俗全是胡编乱造;有个老样子就行,或者愈怪愈好,历史在这里只是借用一下的名义,一个空袋子,任什么乱七八糟、炫人耳目的东西都往里边塞。
⑹我相信,在这样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很难对自己文化心怀挚爱与虔敬。如果我们不再深爱和敬重自己的文化,再伟大的文化不也要名存实亡?
⑺到底什么动机与力量使这种潮流正在变本加厉?我想应当一句话戳穿,即以文化谋利。
⑻任何事物进入市场,就不免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不免依照消费需求和商业利益调整自己。但调整是科学调整,不能扭曲甚至破坏自己去换取经济利益,就像自然资源的开发不能破坏生态。文化更具特殊性。因为文化的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精神功能。它直接影响着社会文明与全民素质。不能为了畅销、热销、票房、上座率和收视率成倍增长,为了市场人气攀升,为了利润的最大化和“疯狂的GDP”,而放弃文化固有的精神的准则。即文明的、知识的、道德的、真善美的准则。这准则也是文化的尊严,这尊严一旦被践踏被玷污,文化也失去它存在的意义。因为被糟蹋的文化反过来一定还会糟蹋人的精神。
⑼由此说,问题真正的要害——不是拿文化赚钱,而是糟蹋文化来赚钱。还有比这样赚钱更无知、更野蛮吗?
⑽我们是否听到我们的文化正在呼叫:不要糟蹋自己的文化了!
⑾任何有文化良心的人,都不能回避这个声音。
【小题1】第⑶节中的“聪明”一词隐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为什么?(2分)
【小题2】作者认为在“城改”中被拆掉或被开发成的风情商业街糟蹋了文化的哪些要素?3分
【小题3】“糟蹋自己文化”这种潮流背后的目的是什么?它又带来怎样的危害?(4分)
【小题4】请根据第三节或第五节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日常见闻和积累,为本文写一个规范、典型的事实论据。(4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浙江湖州环渚学校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联合调测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二)请不要糟蹋我们的文化(13分)
冯骥才
⑴我们必需正视:一种文化上自我糟蹋的潮流正在所向披靡。
⑵我们悠久历史养育和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尤其那些最驰名、最响亮、最惹眼、最具影响的——从名城、名镇、名街、名人、名著,到名人死后的墓室和名著里出名的主人公,乃至列入国家名录的各类各种文化遗产等等,都在被浓妆艳抹,重新包装,甚至拆卸重组,再描龙画凤,披金戴银,挤眉弄眼,招摇于市。
⑶那些在“城改”中残剩无多的历史街区,忽然被聪明地发现,它们竟是一种天赐的旅游资源。已经拆掉的无法复原,没拆的虽然不再拆了,但也难逃厄运——全被开发成商业风情街——实际上是风情商业街。更糟糕的是被世人称作“最后的精神家园”的古村古镇,正在被“腾笼换鸟”,迁走原住民,然后大举招商,一个个被改造成各类商铺、旅店、农家乐、茶社和咖啡屋混成一团的“游客的天堂”;在这天堂里连一间见证历史的“博物馆”也没有,导游讲的故事传说不少是为吸引游人而编造的伪民间故事。至于各种名人故居,大都是找来一些与其主人毫不相干的红木家具、老瓶老壶、文房四宝,三流字画,不伦不类地摆一摆,好歹布置个模样;没人拿名人的人当回事,只拿名人的名当回事。还有那种原本安慰心灵的寺庙,无一例外全成了世俗的闹市。至于种种文化遗产,更是这种热热闹闹重新“打造”的对象。其中的历史的内涵、文化的意蕴、本土气质和个中独特的精神跑到哪去了?没人管也没人问。
⑷有人说旅游原本就是走马观花的快餐文化,用不着太认真。那么,就再看看我们影视中的历史文化吧。
⑸我们的历史名人只要跑到银幕和荧屏上,不论明君重臣,还是才子佳人,大都多了一身好功夫,动不动大打出手,甚至背剑上房。他们好像都活在时光隧道里。虽然身着古装,发型和配带却像时尚名模;没有确切的朝代与地域,一切衣食住行的道具、物品和礼俗全是胡编乱造;有个老样子就行,或者愈怪愈好,历史在这里只是借用一下的名义,一个空袋子,任什么乱七八糟、炫人耳目的东西都往里边塞。
⑹我相信,在这样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很难对自己文化心怀挚爱与虔敬。如果我们不再深爱和敬重自己的文化,再伟大的文化不也要名存实亡?
⑺到底什么动机与力量使这种潮流正在变本加厉?我想应当一句话戳穿,即以文化谋利。
⑻任何事物进入市场,就不免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不免依照消费需求和商业利益调整自己。但调整是科学调整,不能扭曲甚至破坏自己去换取经济利益,就像自然资源的开发不能破坏生态。文化更具特殊性。因为文化的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精神功能。它直接影响着社会文明与全民素质。不能为了畅销、热销、票房、上座率和收视率成倍增长,为了市场人气攀升,为了利润的最大化和“疯狂的GDP”,而放弃文化固有的精神的准则。即文明的、知识的、道德的、真善美的准则。这准则也是文化的尊严,这尊严一旦被践踏被玷污,文化也失去它存在的意义。因为被糟蹋的文化反过来一定还会糟蹋人的精神。
⑼由此说,问题真正的要害——不是拿文化赚钱,而是糟蹋文化来赚钱。还有比这样赚钱更无知、更野蛮吗?
⑽我们是否听到我们的文化正在呼叫:不要糟蹋自己的文化了!
⑾任何有文化良心的人,都不能回避这个声音。
1.第⑶节中的“聪明”一词隐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为什么?(2分)
2.作者认为在“城改”中被拆掉或被开发成的风情商业街糟蹋了文化的哪些要素?3分
3.“糟蹋自己文化”这种潮流背后的目的是什么?它又带来怎样的危害?(4分)
4.请根据第三节或第五节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日常见闻和积累,为本文写一个规范、典型的事实论据。(4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轻松练习 九年级语文(上) 题型:048
阅读下文,然后回答问题。
梁山泊与知识分子孟超
①从水浒传上去看梁山泊,觉得忠义堂上,萃集了三山五岳各式各样的人物,又各有专司,各有职责,这样的一个组合,俨然也算一个小朝廷了;然而,在这中间,知识分子并不见得占着怎样重要的地位。其初,我还以为“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是惟一的被摈弃的理由;后来仔细想想,实在因为梁山泊的组织,和他构成的分子,限定了他,不把知识分子放在眼里。
②按照水泊里一些重要角色去看:比如宋江、武松、朱仝、雷横、杨雄、李逵之流,押司,都头,小牢子,都是属于吃衙门饭的胥役一类。林冲、杨志、鲁智深、关胜、呼延灼、花荣、徐宁、张青、董平、索超、孙立,不管他们带兵多少,官职如何,都是执掌过军权的武官儿。卢俊义是商业世家,在出外避难的时候,还吩咐管家李固,随带十辆太平车准备做趟生意的大商人。李应是土财主而兼地主。柴进因为他祖宗禅位有功,有御赐的铁券丹书的优待条例,因此是过去的皇室后裔,是没落贵族。晁盖是保正,等于现在的乡长,要是在地方上没有势力,是不配充当这种差事的,大约多少有些土豪的气味。其余如公孙胜,是走江湖的道士。张青、王英等是真正的强盗,李俊、张横、阮氏三雄,是水贼。另外,如做猎户的解珍解宝,打柴为业的石秀,这类确是真正的老百姓,可是在人数上,在所占地位上,不但是少数,而且也并不算重要。而燕青则是地道的奴才。根据这些人的出身,就可知道他们当时虽然也反抗官府,打劫商旅,其实,他们的政权的操持者,仍然在胥吏、官员、商人、地主、贵族、土豪的手里,因此,要说他是民主也还只是空招牌而已,知识分子在这中间,还能显出什么力量?
③梁山泊的政权,也曾经有过一度的转变,在其初,大约除了王伦之外,如朱贵、杜迁、宋万之流,他们总还有点平民思想,是为了他们那种民主社会而落草山寨的。到了火拼王伦之后,胥吏、官员、商人、地主、贵族、土豪都陆续上山了,政权自然而然入了他们的手中。山泊原来的性质无形中就转变了,开国元勋的朱贵、杜迁、宋万等已经不被重视了,杜宋二人仅做了马前卒,出征之时,扛扛大旗罢了。卢俊义之能坐第二把交椅,这说明了梁山泊的重商主义。宋江占头一把交椅,因为他拉拢来的人头众,私党多。而所谓“轻财仗义”,其实,没有“财”,那“义”又何从仗起,话说穿了,还不是靠金钱收买,制造个人势力罢了。尤其是杏黄旗上,斗大的字,“替天行道”,替“天”而不替“民”,这就耐人寻味了。
④我们看明白梁山泊的政权是怎么一回事,就可以知道知识分子没有地位的原因了,胥吏、官员、商人、地主、贵族、土豪,他们对于知识分子大约有两种观念,一种是“怕”,怕知识分子之有正义感,常常看了不顺眼的事就动笔头,同时,知识分子真也能左右群众的。另一种就是“瞧不起”。这两者之间,“怕”的成分比“瞧不起”要大的多,因此,干脆不要,即有几个,也只能放在无关轻重的角落里。而且,在这种情况之下,像样的知识分子在那里,也站不住脚了。
⑤可是,我们也不是说梁山泊上绝对没有知识分子,像王伦是个不第秀才,可是王伦的失败,虽然书上没曾明白指出其中原因,起码是没曾引用明智之士,这里大约又是犯了“文人相轻”的毛病;他不但轻文人,.胆敢连武人都轻了,林冲事变的发生,就不为无因了。
⑥另外吴用算是一个,他最初是教书先生,到了山寨之后,还被称为“学究”;而且他的地位实在不低,然而他在那里,只是用流氓的手段摆弄阴谋,又何尝以知识分子的姿态出现呢?
⑦我们还可以看到,梁山泊上,大小头领一百零八人,小喽罗不下几十万人,而在设置上,并没有读到文教。“文教”也就是现在所谓文化了,自然,有了这些事儿,大家开了聪明孔。也许不利于那般胥吏、官员、商人、买办、土豪、贵族,可是,不要文化,还要知识分子干什么,而知识分子,也就英雄无用武之地;山寨虽好,知识分子既然无份,也就不必羼入而为他们装饰门面了。
⑧可是,在这群胥吏、官员、商人、地主、贵族、土豪的政权之下,虽然他们主观上,因为“怕”与“瞧不起”而不要知识分子,但有的时候,又觉到这种人还是少不了的,对于他们的政权,还有必须知识分子来帮闲的地方。比如说吧,假造文件,颠倒是非,或者,私刻印信,骗取城池。甚至于在劫掠抢夺之后,也须出一张安民告示,说上一套“秋毫无犯,除民疾苦”的漂亮话.而欺世盗名,作为骗举,以广宣传的,这些事情,大约不仅为胥吏、官员、商人、买办所感到棘手,就是贵族、土豪也不能不瞠目搁笔了。
⑨尤其是水泊里的人物,品类复杂,官儿与官儿之间,与商人买办,与贵族土豪之间,恐怕“东风压了西风,西风压了东风”的事,还是免不了有的;并且在这里边,那些卖人肉包子,卖板刀面的家伙,更不是好惹的,宋大王为安定自己的政权,假托天意,制造石碣,这种秘密工作,大约又非知识分子不可了。
⑩所以梁山上的知识分子,也就于无佛处称尊而数着萧让、金大坚两人了,而他俩,一个专于摹拟别人书法,一个专于仿雕别人印信,不过是些下三烂的货色;然而也只有他们,才可以安于帮闲,而做奴才;才可以为胥吏、官员、商人、地主、贵族、土豪们尤其是宋大王所温驯地豢养着,而不至于有所疑忌的。
梁山泊终是梁山泊,胥吏、官员、商人、地主、贵族、土豪的联合政权,也终是那么一回事,所以这被奉为乌托邦的思想国,最后只有两条出路,不是一场噩梦,便是接受招安而已。这不能成功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为他们的政权所限制,于知识分子的问题上,是总可以列作一条的吧。
注:孟超(1902~1976),山东诸城人。曾与冯乃超、夏衍等创办艺术剧社主编《丛艺》。60年代所作历史剧《李慧娘》影响很大。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萃集( ) 铁券( ) 流氓( ) 羼入( )
瞠目( ) 豢养( ) 摹拟( ) 棘手( )
2.在第①段中,作者总括了梁山泊不把知识分子放在眼里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里作者分析了梁山泊的政权操持者,作者认为梁山泊的政权都被哪些人把持?作者这样分析的目的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中“山泊原来的性质无形中就转变了”,其转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具体是怎么转变的?这种转变和知识分子问题有何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作者的分析来看,梁山不用优秀知识分子的原因是什么?这种政策导致的结局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宋江之所以能服众,其原因之一是“轻财仗义”,作者对此有怎样的态度?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在本文中阐述了什么观点?相信你对《水浒》的故事也一定不陌生,对这部经典著作有何独特的而又合理的见解?试着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茶马古道
今天人们所说的“茶马古道”,源自古代的“茶马互市”,即先有“互市”,后有“古道”。而“茶马互市”是我国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贸易形式,唐代文献中就已经有所记载。
到宋代,内地茶叶生产飞跃发展,其中一部分茶叶“用于博马,实行官营”,在四川的名山等地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茶马司”。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当时契丹、西夏、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崛起对两宋政权造成严重威胁,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族非常喜欢饮茶。招待客人,首先端出来的就是茶;外出旅行,必带的也是茶;累了,饮几口热茶能立即消除疲劳;病了,饮一口浓茶能解毒去病;用煮过的茶叶喂牲畜,马吃了长膘快,牛吃了增加奶量。尤其藏族平时食用肉、乳较多,喝茶可以解油腻、助消化。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唐宋以后,汉藏人民之间通过“茶马互市”建立起来的友谊,一直延续到元、明、清。元代为了加强对藏区的管理,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从此“茶马古道”既是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又是治藏安藏之道。
到了清代,“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地平线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易”制度。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对其他产品如钢丝、布料、铁器等的需求也开始增加;而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这样,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骡铃声声,马蹄阵阵,“茶马古道”沿线的民间贸易更加繁荣。
“茶马古道”作为连接内地与康藏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历经唐、宋、元、明、清,虽然最终消失,但它对促进康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汉藏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不容低估。
5、下列关于“茶马古道”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所谓“茶马古道”是汉藏两族之间由于长期以茶易马而形成的贸易通道。
B、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C、“茶马古道”到元代已经成为一条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和治藏安藏之道。
D、到了清代,“茶马古道”上的贸易范围已不局限于茶马了。
6、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与西南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
B、以茶易马,可以满足国家连年战争中对马匹的迫切需求。
C、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茶叶的需求。
D、有利可图,可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古道”晚于“互市”,因此“茶马古道”的形成不应该早于唐代。
B、元代推行的“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扩大了藏族地区的民族自治权。
C、清代以后,“茶马古道”由于“边茶贸易”的兴起而在历史地平线上消失。
D、历史上,藏族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因此不需要外界供给除茶叶以外的东西。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甘肃省期中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谈书苦与乐①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是因为他“不求甚解”。
②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我当时只好低头认罪。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苦读。不过,“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受。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y8________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必怕搅扰主人,翻开书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谈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答问“言必称‘亦曰仁义而已夹’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呢?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匹克悌忒斯(Epictetus)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啪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ch5n________怪。这是书以外世界里难得的自由!
④壶公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日记,以至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我们很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门票去看些仿造y4n________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地体味一番。
⑤说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连脚底下地球的那一面都看得见,而且顷刻可到。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真正的“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可算大极了。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界”,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罗通三界。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随时拜师求教。谁说读书人目光短浅,不通人情,不关心世事呢!这里可得到很丰富的经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多种多样的人。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儿吧?我们看到道貌岸然、满口豪言壮语的大人先生,不必气馁胆怯,因为他们本人家里尽管没一蔟门户,没让闯入,他们的亲友家我们总到过,自会认识他们虚架子后面的真嘴脸。
⑥可惜我们“串门”时“隐”而犹存的“身”,毕竟只是凡胎俗骨。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名言。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zh@________(还不是孙大圣毫毛变成的虫儿),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盲。这个“乐”和“追求享受”该不是一回事吧?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①钦佩( ) ②逸事( )
③愚昧( ) ④惬意( )
(2)给下列拼音处填写汉字。
(3)文中第①段,作者提到陶渊明是调侃,还是有其他之事?陶渊明的“不求甚解”古今之意有什么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②段“我曾挨过几下‘棍子’”中的“棍子”是什么意思?“苦读”和“追求精神享受”相悖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怎样理解第③段中最后一句“这是书以外世界里难得的自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⑤段提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你知道该诗的作者和题目吗?诗的前两句是什么?作者引用诗句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⑤段“浩如烟海”和“天涯若比邻”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天涯若比邻”的上句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⑤段写“道貌岸然……”这一处,作者的用意是什么?你认为这一段在文中是否妥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作者在此引庄子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为什么要说“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z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读书苦乐杨 绛
①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
②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我当时只好低头认罪。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苦读。不过,“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受。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称‘亦曰仁义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匹克悌忒斯(
Epictitus)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啪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这是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④壶公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致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我们很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
⑤说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连脚底下地球的那一面都看得见,而且顷刻可到。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是真正的“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可算大极了。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界”,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随时拜师求教。谁说读书人目光短浅,不通人情,不关心世事呢!这里可得到丰富的经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多种多样的人。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儿吧?我们看到道貌岸然、满口豪言壮语的大人先生,不必气馁胆怯,因为他们本人家里尽管没有开放门户,没让人闯入,他们的亲友家我们总到过,认识他们虚架子后面的真嘴脸。一次我乘汽车驰过巴黎塞纳河上宏伟的大桥,我看到了栖息在大桥底下那群拣垃圾为生、盖报纸取暖的穷苦人。不是我眼睛能拐弯儿,只因为我曾到那个地带去串过门儿啊。
⑥可惜“串门”只能“隐身”,“隐”而犹存的“身”毕竟只是凡胎俗骨。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名言。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这个“乐”和“追求享受”该不是一回事吧?
(
1)本文思路清晰,文章题为“读书苦乐”,其实主要写____________。但从____________写起,以____________衬____________。(
2)阅读第③段,用原文回答作者为什么认为“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比作“串门儿”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隐身”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而作者却说书的世界是真正的“天涯若比邻”,为什么?(摘录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阅读第⑥段,作者为什么用“钻入”形容读书?“心仪”“惬意”在这里是什么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读完全文,你觉得读书“苦”和“乐”的主要区别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