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根据意思选出相应的词语。
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      

A、苦心孤诣
B、苦尽甘来
C、怏怏不乐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湖北省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向中国人脱帽致敬
  记得那是12月,我进入巴黎十二大学。
  我们每周都有一节对话课,为时两个半钟头。在课堂上,每个人都必须提出或回答问题。问题或大或小,或严肃或轻松,千般百样,无奇不有。
  入学前,云南省《滇池》月刊的一位编辑,向我介绍过一位上对话课的教授:“他留着大胡子而以教学严谨闻名于全校。有时,他也提问,且问题刁钻古怪得很。总而言之你要小心,他几乎让所有的学生都从他的课堂上领教了什么叫做‘难堪’……”
  我是插班生,进校时,别人已上了两个多月课。我上第一节对话课时,就被教授点着名来提问:“作为记者,请概括一下您在中国是如何工作的?”
  我说:“概括一下来讲,我写我愿意写的东西。”
  我听见班里有人窃笑。
  教授弯起一根食指顶了顶他的无边眼镜:“我想您会给我这种荣幸:让我明白您的主编是如何工作的?” 我说:“概括一下来讲,我的主编发他愿意发的东西。”
  全班“哄”地一下笑起来。
  那个来自苏丹王国的阿卜杜勒鬼鬼祟祟地朝我竖大拇指。
  教授两只手都插入裤袋,挺直了胸膛问:“我可以知道您是来自哪个中国的吗?” 班上当即冷场。
  我慢慢地对我的教说:“先生,我没有听清楚您的问题。” 他清清楚楚一字一句,又重复一遍。我看着他的脸。那脸,大部分掩在浓密的毛发下。我告诉那张脸,我对法兰西人的这种表达方式很陌生,不明白“哪个中国”一说可以有什么样的解释。
  “那么,”教授说,“我是想知道:您是来自台湾中国还是北京中国?”
  雪花在窗外默默地飘。在这间三面墙壁都是落地玻璃的教室里,我明白地感觉到了那种突然冻结的沉寂①。几十双眼睛,蓝的绿的褐的灰的,骨碌碌瞪大了盯着三个人来回看,看教授,看我,看我对面那位台湾同学。   
  “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我说。马上,教授和全班同学一起,都转了脸去看那位台湾人。那位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同胞正视了我,连眼皮也不眨一眨,冷冷地慢慢道来:“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
  话音才落,教室里便响起了一片松动椅子的咔咔声。
教授先生盯牢了我,又递来一句话:“您走遍了中国吗?” 
  “除台湾省外,先生。” “为什么您不去台湾呢?” “现在还不允许,先生。” “那么,”教授将屁股放了一边在讲台上,搓搓手看我,“您认为在台湾问题上,该是谁负主要责任呢?”
  “该是我们的父辈,教授先生。那时候他们还年纪轻轻呢!” 教室里又有了笑声。教授先生却始终不肯放过我:“依您之见,台湾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如今?” “教授先生,我们的父辈还健在哩!”我说,“我没有那种权力去剥夺父辈们解决他们自己的难题的资格。”
  我惊奇地发现,我的对话课的教授思路十分敏捷,他不笑,而是顺理成章地接了我的话去;“我想,您不会否认邓小平先生该是你们的父辈。您是否知道他想如何解决台湾问题?”
  “我想,如今摆在邓小平先生桌面的台湾问题并非最重要的。”
  教授浓浓的眉毛好像一面旗子展了开来,向上升起:“什么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呢,在邓小平先生的桌面上?”
  “依我之见,如何使中国尽早富强起来是他最迫切需要考虑的。”
  教授将他另一边屁股也挪上了讲台,换了个更舒服的姿势坐好,依然对我穷究下去:“我实在愿意请教:中国富强的标准是什么?这儿坐了二十几个国家的学生,我想大家都有兴趣弄清楚这一点。” 我突然一下感慨万千,竟恨得牙根儿发痒,狠狠用眼着这个刁钻古怪的教授,站了起来对他说,一字一字的:“最起码的一条是:任何一个离开国门的我的同胞,再也不会受到像我今日承受的这类刁难。”
  教授倏地离开了讲台向我走来,我才发现他的眼睛很明亮,笑容很灿烂。②他将一只手掌放在我的肩上,轻轻说:“我丝毫没有刁难您的意思,我只是想知道,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是如何看待他们自己国家的。”然后,他两步走到教室中央,大声宣布:“我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下课。”
  出了教室,台湾同胞与我并排走。好一会儿后,两人不约而同看着对方说:“一起喝杯咖啡好吗?”
1.请说说倒数第三段中“……狠狠用眼着这个刁钻古怪的教授……”的加粗词“戳”在句中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从下面两句话中任选一句,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赏析。
①雪花在窗外默默地飘。在这间三面墙壁都是落地玻璃的教室里,我明白地感觉到了一种突然冻结的沉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教授倏地离开了讲台向我走来,我才发现他的眼睛明亮笑容灿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对教授的态度开始、后来和最后分别是怎样的?最后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和教授是文中的主要人物,请你选择其中一人,说说文章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的结尾段写两人并排走,“好一会儿后”才不约而同地说了一句相同的话。在这“好一会儿”中,他们想了些什么?请你写出其中一人的心理活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以对话展开情节,在睿智的课堂问答和激烈的思想交锋中尽显人的性格。
B.画波句“连眼皮也不眨一眨,冷冷地慢慢道来……”运用细节描写,传神地表现出台湾同学对课堂对话不感兴趣,懒得回答
C.“教授浓浓的眉毛好像一面旗子展了开来,向上升起。”这里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他微妙的变化。
D.“我向中国人脱帽致敬”,表达了教授对“我”不卑不亢、机敏应对的表现的由衷钦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20分)
有营养的食品添加剂
元无心
①梨、苹果、香蕉、土豆等果蔬汁很容易变色。变色后不仅难看,味道也受到影响。怎么办?加点柠檬汁。
②果蔬中都含有多少不等的多酚化合物。去皮之后,这些化合物就暴露在空气中被氧化,生成醌(kūn)化合物。这种醌化合物很容易互相连接,成为“褐色素”,从而使这些食物变色。而柠檬汁中含有大量的“抗坏血酸”,它可以把醌还原为初始的多酚状态;也可以直接被氧化,从而消耗掉多酚周围的氧气,以此来保护多酚免受氧气的攻击。这样,抗坏血酸牺牲了自我,保护了脆弱的多酚,保持了果蔬“新鲜”的颜色。
③在食品工业中,人们根据柠檬汁的作用机理,就可以直接添加抗坏血酸。在超市销售的果汁和蔬菜汁,很多酒添加了抗坏血酸,以保持其外观和风味。
④抗坏血酸的作用不仅于此。人们在熟肉制品中经常会加入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有两种作用:一是与肌红蛋白反应,使之呈现诱人的红色;二是抑制细菌生长,实现防腐功能。加入抗坏血酸,可以促进前一个反应的进行,从而加快“发色”的过程。许多人认为亚硝酸盐是一种“致癌物”。其实,它本身并不致癌,只有当它与肉中的氨基酸反应,生成的亚硝胺才是一种致癌物。如果在肉中加入了抗坏血酸,它就会抑制这一转化过程的发生,从而降低亚硝酸盐“可能”的致癌风险。在不需要亚硝酸盐的肉类食品中,有时也会加入抗坏血酸。因为肉中油脂氧化会释放出不好的味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哈喇味”。如果加入了抗坏血酸,它就会抢先消耗周围的氧气,从而保护油脂不被氧化,有助于保持肉味的“新鲜”。
⑤抗坏血酸本身很容易被氧化,生成脱氧抗坏血酸。这些脱氧抗坏血酸并不甘于“败家”,会去夺取别人的氢原子来重建家园。人们利用这一特性,在面食加工中,常常加入抗坏血酸,改善面团性能,增加面团筋道。面粉中含有谷胶蛋白,其中有许多巯(qíu)基——就是带着一个氢原子的硫原子,脱氧抗坏血酸会掠夺其氢原子。当我们揉面时,巯基中的氢原子就会被脱氧抗坏血酸夺走,剩下的硫原子就会两两相连,形成所谓的二硫键。当大量的二硫键形成,面团中的谷胶蛋白就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从而增强其筋道。
⑥大多数情况下,食品添加剂都是为了改善风味、口感,增加食品稳定性等等,本身并不具有营养意义。但是抗坏血酸并不属于这个“大多数”。在作为食品添加剂的时候,它通常被叫做“抗坏血酸”。而它本身也是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维生素C。维生素C不稳定,空气、光照、加热、与金属容器接触,都会使它失去活性或者分解。但是,正是它的这种不稳定,使它具有了良好的“抗氧化性”。在体内,它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加到食品中,它舍己为人先被氧化,从而保护食品中的其它成分。
——选自《食品与生活》(有删改)
【小题1】题目“有营养的食品添加剂”在文中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有营养?请具体说明。(4分)
【小题2】请仔细阅读第②—④自然段,在下列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4分)
(1)抗坏血酸添加到果蔬汁的作用机理是:它能把醌还原为初始的多酚状态;也能            
(2)抗坏血酸添加到加入亚硝酸盐的熟肉制品中的作用机理是:                  ,能抑制亚硝酸盐一肉中氨基酸反应生成亚硝胺这一转化过程的发生。
【小题3】联系上下文,请你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作用。(4分)
(1)如果在肉中加入了抗坏血酸,它就会抑制这一转化过程的发生,从而降低亚硝酸盐可能的致癌风险。
(2)这些脱氧抗坏血酸并不甘于“败家”,会去夺取别人的氢原子来重建家园。
【小题4】本文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4分)
【小题5】人们一般认为,食品添加剂对人体是有害的,往外谈“剂”色变。读了本文,你对食品添加剂及其使用有了怎样的认识?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单选题

选出根据所给意思概括出的相应的词语错误的一项


  1. A.
    糊涂,不明事理。(懵懵懂懂)
  2. B.
    比喻人们都沉默,不说话,也不发表意见。(万马齐喑)
  3. C.
    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当仁不让)
  4. D.
    形容不注意衣着、容貌的整洁。(衣冠不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全国中考热点 语文 初三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一般人常埋怨现在青年对于学问没有浓厚的兴趣。平心而论,这大半要归咎我们“教书人”,把学问仅看成“读书”。此外,与社会上一般人对于学问的性质和功用所存的误解也不无关系。近代西方学者常把纯理的学问和应用的学问分开,以为治应用的学问是有所为而为,治纯理的学问是无所为而为。他们怕学问全落到应用一条窄路上,尝设法替无所为而为的学问辩护,说它虽“无用”,却可满足人类的求知欲。这种用心很可佩服,而措词却不甚正确。学问起于生活的需要,世间绝没有一种学问无用,不过“用”的意义有广狭之别。学得一种学问,就可以有一种技能,拿它来应用于实际事业,如学得数学几何三角就可以去算账、测量、建筑、制造机械,这是最正常的“用”字的狭义。学得一点知识技能,就能混得一种资格,可以谋一个职业,解决饭碗问题,这是功利主义的“用”字狭义。但是学问的功用并不仅,我们甚至可以说,学问的最大功用并不在此。心理学者研究智力,有普通智力和特殊智力的分别;古人和今人品评人物,都有通才和专才的分别。学问的功用也可以说有“通”有“专”。治数学即应用于计算数量,这是学问的专用;治数学而变成一个思想缜密、性格和谐、善于立身处世的人,这是学问的通用。学问在实际上确有这种通用。就智慧说,学问是训练思想的工具。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必定知识丰富,思想敏锐,洞达事理;处任何环境,知道把握纲要,分析条理,解决困难。就性格说,学问是道德修养的途径。苏格拉底说得好:“知识即德行。”世间许多罪恶都起于愚昧,如果真正彻底明了一件事是好的,另一件事是坏的,一个人决不会睁着眼睛往坏的方面走。

  现在所谓“知识分子”的毛病在于只看到学问的狭义的“用”,尤其是功利主义的“用”。学问只是一种追求利禄的工具。我曾听到一位教授在编成一部讲义之后,心满意足地说:“一生吃着不尽了!”我又曾听到一位朋友劝导他的亲戚不让刚中学毕业的儿子去谋小事,说:“你这种办法简直是吃稻种!”许多升学的青年实在只为着要让稻种发生成大量谷子,预备“吃着不尽”。所以,大学里“出路”最广的学系如经济系、机械系之类常是拥挤不堪,而哲学系、数学系、生物学系诸“冷门”就简直无人问津。治学问根本不是为学问本身,而是为着它的出路销场。在治学问时既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得到出路销场后,当然更是“得鱼忘筌”(筌:捕鱼的竹器)了。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如何能期望青年学生对于学问有浓厚的兴趣呢?

  这种对于学问功用的狭窄而错误的观念必须及早纠正。①学问是为生活,这本是天经地义的。②不过现代中国人的错误在把“生活”只看成口腹之养。③“谋生活”与“谋衣食”在流行语中是同一意义。④这实在是错误得可怜可笑。⑤人有肉体,有心灵。⑥肉体有它的生活,心灵也应有它的生活。⑦肉体需要营养,心灵也不能荒芜。⑧肉体缺乏营养,必酿成饥饿病死;心灵缺乏营养,自然也要干枯腐化。⑨人为万物之灵,就在他有心灵或精神生活。⑩所以衡量人的成就并不在他能否温饱,而在他有无丰富的精神生活。(11)一个人到了只顾衣食饱暖而对于真善美毫不感觉兴趣时,他就只能算是一种“行尸走肉”;一个民族到了只顾体肤需要而不珍视精神生活的价值时,它也就必定逐渐没落了。

(1)第一段中加△的“如此”具体指的是什么,请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2)第一段中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阐述了学问的最大功用的?(每项概括不超过10个字)

(3)第二段“许多升学的青年实在只为着要让稻种发生成大量谷子,预备‘吃着不尽’一句中“稻种”比喻的是 ________,“大量谷子”比喻的是________。

(4)第三段开头画线的句子中,作者认为必须及早纠正的“狭窄而错误的观念”,具体指的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5)给第三段中①~(11)句划分层次,用“|”在下面的序号中标出,并概括各层层意。

(6)根据文章内容,选出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

[  ]

A.学问与生活

B.学问与做学问

C.学问的功用

D.学问的秘诀

(7)从下列说法中,把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项选出来(有几项选几项)。

[  ]

A.作者认为治学问可以分成有所为而为和无所为而为。

B.作者认为学问的功用有“通”、“专”之分,是因为人的智力有“普通”和“特殊”之分。

C.作者引用“醉翁之意不在酒”“得鱼忘筌”,意在批评青年学生对学问功用的错误认识。

D.作者引用苏格拉底所说的“知识即德行”是为了证明有德行的人必定知识丰富。

E.作者认为,学问是为生活,而对于人来说,精神生活较之物质生活更为重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浙江省杭州市2011-201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藏在肚子里的第二大脑

  自古以来人们就爱用一肚子坏水来形容某些奸诈小人,而把那些学识渊博的君子誉为满腹经纶坏水也好,经纶也罢,都与才智、智慧有关。难道老祖宗早就料到人的肚子也是智慧的产地吗?

  老祖宗还真的料到了,现代科学研究发现:人除了位于一身之首的头部大脑外,还有一个大脑藏在肚子里,称为腹脑。换句话说,无论你是男是女,都有两个脑子,你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将肚子简单地视为酒囊饭袋了。它是你的第二大脑

  腹脑究竟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你肚子里那个复杂的神经网络,这个网络由大量神经细胞组成。神经细胞广泛分布于消化道内壁、胃部、大小肠中的组织细胞皮层中,相互进行信息传递,构成腹部神经系统

  那么,造物主为何要对人体如此设计呢?科学家们将之归因于物种进化。在生命进化的最初阶段,一些生物(例如管状蠕虫)还没有大脑,其神经系统的直接产物就是腹脑,而腹脑也足以满足它们对于神经机能的需求。以后随着物种的不断进化,腹脑便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了,它们需要功能更完备、信息更灵敏的指挥中心,中枢神经系统——也就是大脑便应运而生了。但腹部神经系统并没有下岗,而是遵循自然选择的规律继续存在。于是,人体便有了两个脑。

  两个脑,一个高高在上,一个隐居在下,通过一种叫迷走神经的神经组织联系在一起,关系极其密切,堪称哥俩好

  首先,哥俩互通信息,其中上传的信息(由腹部传到大脑)比下传的信息(由大脑传到腹部)要多。由于腹脑能主动地储存身体对全部心理过程的反应,并在需要时将信息调出上传给大脑,故大脑做出的一些决定中,腹脑的影响力功不可没。德国就流行这样一句话:在肚子里选择最佳方案并做出最佳决定。

  其次,哥俩患难与共,一起感受肉体和心情伤痛。一般来说,当你非常生气时,腹脑通常的反应就是吃不下饭,甚至发生胃疼等。

  再次,哥俩同病相怜一损俱损,对某些疾病的反应出人意料地同步。比如,老年痴呆症患者,常在头部和腹部出现同样的组织坏死病变;得了疯牛病的人,在大脑受损而出现精神错乱时,胃肠也遭受极度损害;还有,当脑部中枢感觉到紧张或恐惧时,胃肠系统通常会痉挛和腹泻。

  此外,腹脑与大脑一样,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能指挥,会做梦。就说做梦吧,不少胃肠患者总是噩梦频频,睡不好觉,其奥秘就在这里。

  腹脑一般负责监控胃部活动及消化过程,观察食物特点、调节消化速度、加快或者放慢消化液的分泌等,被誉为人体消化器官的总开关

  腹脑也有与大脑记忆功能有关的同种物质,因而能存储记忆。举个例子,假如你小时候特别喜欢吃甜点,后来吃腻了,再也不想吃了,这种感觉会被腹脑记住,等你长大后一想起这种甜点就会泛酸水,胃部就会不舒服。

  腹脑与大脑的主要区别在于腹脑没有思维能力。那么,能不能通过训练和培养,使这一机能得到复苏呢?

  这并非异想天开,已经有专家尝试用一种古老的锻炼方法来达此目的,这就是太极拳。研究认为,太极拳独特的松静自然气沉丹田呼吸法,将大脑的腹脑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同一种神经体操,对腹脑产生积极的调节作用。在大脑的推动下,唤醒腹脑的思维力,如同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一样,达到肚子一鼓计上心来的境界。尽管这一探索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但科学家的态度是乐观的,变为现实的可能性相当大。

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科学家们将归因于物种进化。

②以后随着物种的不断进化,“腹脑”便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了。

2.根据文章的说明,给“腹脑”下定义。

3.“两个大脑”的“关系极其密切”,主要从哪几方面进行说明的?请分点概括回答。

4.指出下列说法的错误,并简述理由。

①“腹脑”没有思维能力,但目前科学家已能利用太极拳成功唤醒“腹脑”的思维能力。

②第6段中作者引用德国的流行语,是为了说明“腹脑”与“大脑”的关系极其密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黄冈题库·练考新课堂八年级语文(上) 题型:048

论快乐(节选)

钱钟书

  ①在旧书铺里买回来维尼(Vigny)的《诗人日记》,信手翻开,就看见有趣的一条。他说,在法语里,音乐(bonheur)这个名词是“好”和“钟点”两字拼成,可见好事多磨,只是个把钟头的玩意儿。我们联想到我们本国话的说法,也同样的意味深永,譬如快活或快乐的快字,就把人生一切乐事的飘瞥难留,极清楚地指示出来。所以我们又慨叹说:“欢娱嫌夜短!”因为人在高兴的时候,活得太快,一到困苦无聊,愈觉得日脚像跛了似的,走得特别慢。德语的沉闷(Langeweile)一字,据字面直译,就是“长时间”的意思。《西游记》里小猴子对孙行者说:“天上一日,下界一年。”这种神话,确反映着人类的心理,天上比人间舒服欢乐。所以神仙活得快,人间一年在天上只当一日过。以此类推,地狱里比人世间更痛苦,日子一定愈加难度。段成式《酉阳杂俎》就说:“鬼言三年,人间三日。”嫌人生短促的人,真是最“快活”的人;反过来说,真快活的人,不管活到多少岁死,只能算是短命夭折。所以,做神仙也并不值得,在凡间已经三十年做了一世的人,在天上还是个初满月的小孩子。但是这种“天算”,也有占便宜的地方:譬如戴君孚《广异记》载崔参军捉狐妖,“以桃枝决五下”,长孙无忌罚讨得太轻,崔答:“五下是人间五百下,殊非小刑。”可见卖老祝寿等等,在地上最为相宜,而刑罚呢,应该到天上去受。

  ②“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快乐的决不会永久;我们说永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地自相矛盾。在高兴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加添了迅速,增进了油滑。像浮士德那样,我们空对瞬息即逝的时间喊着说:“逗留一会儿罢!你太美了!”那有什么用?你要永久,你该向痛苦里去找。不讲别的,只要一个失眠的晚上,或者有约不来的下午,或者一课沉闷的听讲这许多,比一切宗教信仰更有效力,能使你尝到什么叫做“永生”的滋味。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③快乐的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在我们追求和等候的时候,生活又不知不觉地偷度过去。也许我们只是时间消费的筹码,活了一世不过是为那一世的岁月充当殉葬品,根本不会享到快乐。但是我们到死后有个天堂,在那里谢上帝,也有这一天!我们终于享受到永远的快乐。你看,快乐的引诱,不仅像电兔子和方糖,使我们忍受了人生,而且仿佛钓钩上的鱼饵,竟使我们甘心去死。这样说来,人生虽然痛苦,却并不悲观,因为它终抱着快乐的希望:现在的账,我们预支了将来去付。为了快活,我们甚至于愿意慢死。

  ④穆勒曾把“痛苦的苏格拉底”和“快乐的猪”比较。假使猪真知道快活,那么猪和苏格拉底也相去无几了。猪是否能快乐得像人,我们不知道;但是人会容易满足得像猪,我们是常看见的。把快乐分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这是最糊涂的分析。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小孩子初生下来,吃饱了奶就乖乖地睡,并不知道什么是快活,虽然它身体感觉舒服。缘故是小孩子的精神和肉体还没有分化,只是混沌的星云状态,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是菜合你口味,主要是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筵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快乐的你,一定心无愧怍。假如你犯罪而真觉快乐,你那时候一定和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同样心安理得。有最洁白的良心,跟全没有良心或有最漆黑的良心,效果是相等的。

1.读第①段,回答:

作者从哪些角度说明何谓“快乐”?“快乐”的特点是什么?“可见卖老祝寿等等,在地上最为相宜,而刑罚呢,应该到天上去受。”这是什么意思?

2.读第②段,回答:

“永远快乐”这个看法为什么不能成立?为什么说“你要永久”就该向痛苦去找?“人生的刺”指的是什么?

3.读第③段,回答:

哪三句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我们追求和等候什么?“人生虽然痛苦,却并不悲观”,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4.读第④段,回答:“把快乐分肉体和精神的两种,这是最糊涂的分析”,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那时候的灵魂”中“那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不识

张晓凤

    家人至亲,我们自以为极亲爱极了解,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

    父亲的追思会上,我问弟弟:“追述生平,就由你来吧,你是儿子。”

    弟弟沉吟了一下,说:“我可以,不过我觉得你知道的事情更多些,有些事情,我们小的没赶上。”

    然而,我真的明白父亲吗?我曾认识过父亲吗?我愕然,不知怎么回答。

    “小的时候,家里穷,除了过年,平时都没有肉吃。如果有客人来,就去熟肉铺子里切一点肉,偶尔有个挑担子卖花生米的人经过,我们小孩子就跟着那人走。没得吃,看看也是好的,我们就这样跟着跟着,一直走,都走到隔壁庄子去了,就是舍不得回头。”

    那是我所知道的,他最早的童年故事。我有时忍不住,想掏把钱塞给那九十年前的馋嘴小男孩,想买一把花生米填填他的嘴……

    我问我自己,你真的了解那小男孩吗?还是你只不过是在听故事?如果你不曾穷过饿过,那小男孩巴巴的眼神你又怎么读得懂呢?

    读完徐州城里的第七师范的附小,他打算读第七师范,家人带他去见一位堂叔,目的是借钱。

    堂叔站起身来,从一把旧铜壶里掏出二十一块银元。

    堂叔的那二十一块银元改变了父亲的一生。

    我很想追上前去看一看那目光炯炯的少年,我很想看一看那堂叔看着他的爱怜的眼神。他必是族人中最聪明的孩子,堂叔才慨然答应借钱的吧!

    然而,我真的认识那孩子吗?那个捧着二十一块银元来到这个世界打天下的孩子。我平生读书不过只求随缘尽兴而已,我大概不能懂得那一心苦读求上进的人。那孩子,我不能算是深识他。“台湾出的东西,就是没老家的好!”父亲总爱这么感叹。

    我有点反感,为什么他一定要坚持老家的东西比这里好呢?他离开老家都已经这么多年了。

    “老家没有的就不说了,咱说有的,譬如这香椿。”他指着院子里的香椿树,“台湾的,长这么细细小小一株。在我们老家,那可是和榕树一样的大树咧!而且台湾属于热带,一年到头都能长新芽,那芽也就不嫩了。在我们老家,只有春天才冒得出新芽来。忽然一下,所有的嫩芽全冒出来了,又厚又多汁,大人小孩全来采呀,采下来用盐一揉,放在格架上晾,那架子上腌出来的卤汁就呼噜呼噜地一直流,下面就用盆接着,那卤汁下起面来,那个香呀……”

    ……但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过程中竟会“呼噜——呼噜——”流汁,我被他言语中的拟声词所惊动。那香椿树竟在我心里成为一座地标,我每次都循着那株树去寻找父亲的故乡。但我真的明白那棵树吗?

    父亲晚年,我推轮椅带他上南京中山陵,只因他曾跟我说过:“总理下葬的时候,我是军校学生,上面在我们中间选了些人去抬棺材,我被选上了……”

    他对总理一心崇敬——这一点,恐怕我也无法十分了然。我当然也同意孙中山是可佩服的,但恐怕未必那么百分之百地心悦诚服。

    “我们,那个时候……读了总理的书…···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理……”

    能有一人令你死心塌地,生死追随,父亲应该是幸福的——而这种幸福,我并不能完全体会。

    年轻时的父亲,有一次去打猎。一枪射出,一只小鸟应声而落,他捡起一看,小鸟已肚破肠流。他手里提着那温热的尸体,看着那腹腔之内一一俱全的五脏,忽然决定终其一生不再射猎。

父亲在同事间并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听母亲说,有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杠子手”,意思是耿直不圆转。他听了也不气,只笑笑说“山易改,性难移”,从来不屑于改正。然而在那个清晨,在树林里,对一只小鸟,他却生出慈柔之心,发誓从此不射猎。

父亲的性格如铁如钢,却也如风如水——我何尝真正了解过他?

    《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贾政眼看着光头赤脚、身披红斗篷的宝玉向他拜了四拜,转身而去,消失在茫茫雪原,说:“竟哄了老太太十九年,如今叫我才明白——”

贾府上下数百人,谁又曾明白宝玉呢?家人之间,亦未必真能互相理解吧?

我于我父亲,想来也是如此无知无识。他的悲喜、他的起落、他的得意与哀伤、他的憾恨与自足,我哪里都能一一探知、一一感同身受呢?

蒲公英的绒球能叙述花托吗?不,它只知道自已在一阵风后身不由己地和花托相失相散了,它只记得叶嫩花初之际,被轻轻托住的安全的感觉。它只知道,后来,一切就都散了,胜利的也许是生命本身,大地上的某处,会有新的蒲公英冒出来。

我终于明白,我还是不能明白父亲。至亲如父女,也只能如此。

我觉得痛,却亦转觉释然,为我本来就不能认识的生命,为我本来就不能认识的死亡,以及不曾真正认识的父亲。原来没有谁可以彻骨认识谁,原来,我也只是如此无知无识。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炯(       )      ②芽(        )    

制(        )     ④直(        )

2.追述生平,作者选取了父亲一生的几个片段,请你试着根据作者的记述,简要地概括一下作者父亲的生平。

3.听到父亲最早的童年故事,作者说自己“有时忍不住,想掏把钱塞给那个九十年前的馋嘴小男孩,想买一把花生米填填他的嘴……,怎样理解作者的这种想法?

4.在作者看来,她读书的目的与父亲当年读书的目的有怎样的不同?你怎样理解二人之间的这种不同?

5.“父亲的性格如铁如钢,却也如风如水”一句中“如风如水’’是指什么而言的?

6.文题为“不识”,作者在述及父亲平生之事时,对“不识’’有诸多的照应语句,请你找找,说说这些照应的语句在行文上有什么样的作用?

7.作者在文末有一段充满诗意的话:“蒲公英的绒球能叙述花托吗?不,它只知道自己在一阵风后身不由己地和花托相失相散了,它只记得叶嫩花初之际,被轻轻托住的安全的感觉。它只知道,后来,一切就都散了,胜利的也许是生命本身,大地上的某处,会有新的蒲公英冒出来。如果去掉,好不好?说说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