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选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他们来自这个伟大国家的四面八方——从南加利福尼亚州到华盛顿州,从俄亥俄到纽约州的莫霍克,从夏威夷岛北卡罗来纳和纽约州的布法洛。(  )    

A、比喻
B、拟人
C、借代
D、排比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散文《 地下森林断想》完成1—4题。

地下森林断想

①你,为什么长在这里,长在这阴森森、黑黝黝的幽深的峡谷?你是这个世上罕见的地下森林,从哪里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

②那一定是遥远的年代了。一次巨大的火山爆发,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溢,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好像世界到了末日……

③瞬息一切都改变了:烧焦的石头取代了绿色的森林,黑色的岩浆覆盖了娇艳的野花。多么宁静的世界哟,万籁俱寂,没有百鸟啾啾,没有树叶沙沙……喷涌而出的滚烫岩浆制造了峡谷、深渊,却没有留下生命。山是光秃秃的,谷是光秃秃的,太阳依然高悬,可是山没有颜色,谷没有颜色……

④多少年过去了,尽管风儿把山顶上岩石的表层化作了泥土,又从远处茂林里捎来种子,让悬崖上、山岭间,一片郁郁葱葱。然而那幽暗的峡谷,却依然如故,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

⑤都说阳光是公平的,在这里却不!它从来没有到这深深的峡谷的底部来过。它吝啬地在崖口徘徊,装模作样地点头,却从没有光顾过这陷落的大坑。这断壁底下的峡谷,一片死寂,毫无生机。

⑥长空的大风经过这里,停下了脚步。它把坑口的石块碾成粉末,一点一点地撒落到峡谷的石缝里去。洁净的山泉从石洞里流出来,又一滴一滴渗进石缝里去,把石块碾成的粉末变成了泥土。山顶的鱼鳞松为阳光的偏爱愤懑,为深渊的遭遇不平。秋天,它沉甸甸的种子,毅然跳进了峡谷的怀抱,献身于那没有阳光的“地下”也许为它所感召,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它们勇敢的种予,都来了,来了!一粒、几十粒、几百粒……

⑦几千年过去了。几万年过去了。终于有一天,人们在昔日的死火山口发现了一个奇迹,一个生命史上的奇迹。幽暗的峡谷里竟然柞人苍郁,松树青葱,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起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只因为它集于井底一般的深谷之中,而又黑森森不见阳光,有人便为它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字---地下森林。

⑧这地下森林,爱生命竟爱得这样热烈执著。它付出了几万年的代价,在黑暗中苦苦挣扎向上,尽管阳光一千次对它背过脸去,它却终于把粗壮的手臂伸向了光明的天顶,把伟岸的身躯奉献给人们,得到了自己期待和希望已久的光明。(甲)

秋日的艳阳在森林的树梢上欢乐的跳跃,把林子里墨绿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黄的杨、火红的枫,打扮得五彩缤纷。(乙)风儿送来林涛愉悦而又深沉的低吟,你的歌是唱给曾在艰难中真诚地帮助过你的伙伴们听的吗?

⑩干枯的小草儿在我脚下发出簌簌的响声,似乎在提醒我注意它。它确实比你这地下森林要高出好几分呢,这得意的小草儿。然而我却想攀着古藤下去,下到深深的谷底去。那儿的树木虽然远不如山上的小草高,但它却可以自豪地宣布:我是森林!

11啊,我听见了,听见了那莽莽群峰和高高天庭上震荡的回声:我是森林!

12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服啊!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

                                                     (作者:张抗抗  选文有删改)

1.请仔细阅读选文②—⑦段,将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1)火山爆发使所有生命毁于一旦。

   (2)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3)峡谷在大自然其他伙伴的帮助下,开始孕育生命。

   (4)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选文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表达了对地下森林的无限景仰之情。

B.作者在行文中情不自禁地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使感情的抒发更加充沛淋漓,似乎作者在与读者直接倾诉,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C.选文开头的三个问句引起了读者的联想,也为下文展现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做好铺垫,使下文思路的展开十分清晰。

D.选文第⑤段描写了阳光对峡谷的冷落,突出了地下森林所处环境的恶劣,反衬出它生长的艰辛与不易。

3.选文善用修辞,用词富有表现力。请你从画横线的(甲)(乙)两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4.选文最后一段写道:“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请你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地下森林给了你哪些启迪?(80—100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点击新版全程测试卷  初一语文(上)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7题。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假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1.为文中“□”处填上合适的标点。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下列拼音即为文中省略的内容,请写出相应的句子。

zh5n dej! n2n de r6n men z4i d#ng ti1n sh@ mi4n sh4ng h2n xi4o d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

①选文第1段作者通过与北平、伦敦、热带的冬天的对比,表明济南的冬天是个无________、无________、无________,天气温晴的宝地。

②“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是个比喻句,其本体是________;喻体是________;喻词是________。

4.解释加粗的词语。

响亮的天气: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

5.判断正误,正确的用“T”表示,错误用“F”表示。

①济南冬天的特点“温晴”,成了贯穿全文的主线。文中描绘的一幅幅动人的冬景图都与此相联系。

(  )

②“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这是一二段之间的过渡句,使文章很自然地转到对济南冬天山、水的描写。

(  )

③“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一句中的“晒”、“睡”、“醒”三个动词体现了拟人手法的运用,烘托了老城舒适温暖的理想环境。

(  )

④济南冬天的温晴,最重要的原因是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正如文中写到的:“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

(  )

6.“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风声”二字应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

7.“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个生动、形象、极富有动感的修辞句,使你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试描述一下。

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课外阅读  
  ①我家有把小锄头,原先是给菜地除草用的,我们兄弟相继长大后,小锄头派上了别的用场。我所说的长大,其实只有七八岁的光景。土里扒食的父母禾会让我们的力量闲置,一要下田,父母就让我们扛着锄,尾随他们下地去了。先是我的大哥、二哥,后来他们的身高超过了锄柄,这把小锄头自然就交到我的手上。生活在乡下的我,根本不用父母教育,也知道劳动是自己的本分,于是没有锄柄高的我就开始用它同坚硬的泥土抗争了。    
  ②起初手心没有锄柄硬,手上起了很多泡,泡破了,流出的水由清到浊,后来夹杂着血丝,最后那些起泡的地方,皮全部蹭破了,只剩下一些微凹的小坑,血肉模糊。原先只是火辣辣的疼,到后来犹如针扎了一般,锥心的痛,但我不敢喊出声。父母也见惯不惊,看着我被血丝染红的双掌,说了声,这孩子还嫩了些。    
  ③几天后,手上的伤口结痂了,从黑红到黝黑,那是炭和铁一般的颜色。后来长茧子的地方皮又蹭破了,再结痂,反复多次,那些茧子就比木头坚硬了,锄柄就很难伤害到它们了。,别看这是死木头,不喝你几滴血,你就别想拿起它。    
  ④我很认真地看手上的锄柄。锄柄吃饱了汗水,颜色渐渐变黑,越来越像我们被太阳晒和臭汗浸泡的肤色。锄柄上的木纹跟手纹很相似,只是线条更粗犷些。我还发现这些木纹逶迤向同一个方向,那是接近锄柄中间的位置,木纹渐渐变得密集,并拧在一起。在木纹凝结的地方,有颜色特别深的木节,不规则的圆状。    
  ⑤祖母说,这木节是树受的伤,结的疤。我眼前仿佛看见旷野里的一棵小树,                        。后来我曾向父亲求证过,父亲说,农人喜欢选有木节的木棍做锄柄,它们更硬,更不容易折断。    
  ⑥受伤是树干的不幸,但这不幸成全了木头的坚硬,使它能够同铁相结合,成为挖凿坚硬泥土的利器。我发现,这圆状的疤痕,极像木头长出的眼睛,总是不动声色地凝视着我这个最初的小农人。    
  ⑦有多少把锄头长了这样的眼睛,我无法全部知道。但我知道用过锄头的手掌,上面也会布满一些更小的眼睛,它们的通用名字是茧子。要成为一个纯正的农人,手上、脚上、肩上等地方都要长出这样的眼睛。别看这些眼睛显得眼神呆滞,只有它们,才能一眼看穿苦难和贫穷。    
  ⑧乡村是落后的,繁重的农活并没有压垮我幼小的身躯,却磨炼了我的性格。我不会去歌颂这些原始的劳作,但以往的乡村生活总让我想起锄柄上的木节,正是它使木头更坚韧,显示铁一般的品格。    
  ⑨这锄柄上的眼睛,不会在老去的岁月里变得备花,它是我人生的另一种视角。
1.下列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顺叙方式记述了。  
B.文中虽没有具体描绘,背灼炎天光,但字里行间仍体现了。  
C.第③小节,祖母用拟人修辞形象地告诉,这个道理也可以引用,柳暗花明又一村。  
D.文章表面写人,实际写树,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托物寓意突出受伤对树成长的重要性。
2.第②段画线句表明了父母的一种什么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为第⑤段空白处补上恰当的句子。(4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全文,完成下表。
关于“眼睛”的三处文字 蕴含的深层含意
这疤痕使木头更坚硬,并像眼睛一样监督着“我”吃苦成长的过程。
纯正的农人……都要长出这样的眼睛。
锄柄上的眼睛……是我人生的另一种视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把国土交与谁

毕淑敏

    “我”是谁?是一一千千万万曾经和正在保卫祖国的边防军战士。

    整整40年前,我有幸成为这支庄严队伍的一员,奉命把守在海拔5000米的藏北高原。那时,“用鲜血和生命誓死捍卫祖国的每一寸领土”,是每天都振臂高呼的口号。某夜,我们之中一位年轻的士兵,中弹扑倒在万古不化的冰雪上,用他不到20岁的青春年华,实践了这句诺言。

    星寒风高,我们为他更换尸衣。被敌人击穿的肠子流出体外,冻成猩红的冰坨,耷拉着,再也无法安送回腹腔。我们只好将军装剪开,用层层衣襟交错包裹,才把他勉强装殓。待做完了这一切,天将破晓。我站在寂寞旷野中,仰望苍穹,第一次悲怆地叩问上天:无知无觉的土壤,真的比一截生龙活虎的身体更宝贵吗?冷硬干燥的沙子,真的比雪白而坚固的骨骼更值得珍惜吗?

    答案苦涩:是啊。这寒漠边陲的每一撮永冻土壤,都关乎到祖国人民的千万年福祉。这里的每一杯毫无声息的沙砾,都代表着一个饱受磨难民族的尊严。

    于是,匆匆拭泪,走向新的战场,再也不费心思索这个问题了一一已然有了颠扑不破的答案。

    后来,我卸下军装,回归一名普通的老百姓,生活在摩肩接踵的城市里,远离担子,成了被保卫的一员。已经履行了对祖国的承诺,从此不再遥想阔大冷峻的边陲。2008年,我乘坐远洋轮船,绕地球航行一周,用了一百多天,完成了环球之旅。终日僵坐船头,看数十个国界如烟云般在眼前依次展现,然后隐遁而去。面对看似无疆无际,实则每一寸水域都有归属的大海,突发奇想,好想轻声问一句:我把国土交与谁?

    是啊,从上古时代开始,人类无休无止的战争,归根到底,绝大多数都是为了土地。有了土地,就有了生存的底线,就有了繁衍昌盛的基本保障。于是,地球的版图就在铁蹄和硝烟中,一次次改写。人们朴素而顽固的癖好就是:拼命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掠夺他人的地盘。让自己游得舒服一点,宽敞一点,牢靠一点,富裕一点。至于对手嘛,哈!谁让你弱小?谁让你落后?谁让你温良?谁让你没有足够的铁与火,保卫自己的家园?落后就要挨打,你理应活得逼仄,理应衣食无着,理应萎缩消亡,理应最后被逐出人间舞台……

这种选择,从生物学的角度上也许可以归入“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范畴,但人类毕竟不是没有知觉的植物,不是弱肉强食的动物!肆意掠夺和灭绝其他种族,从社会学和人类进化的历史来看,都是强盗和殖民者的逻辑,野蛮而残忍。

    于是有了风起云涌的保卫国土之战,于是有了谈判桌上寸土必争的较量,于是有了军事的结盟和经济的壁垒,于是有了原子弹和种种高科技的杀人武器……而这一切的核心,都是为了让自己和自己血脉相承的族人,在更辽阔富饶的土地上,活得更滋润。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他人痛苦之上的战争哲学已日渐式微,靠明火执仗地侵略他人的家园以扩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几乎已不可能。爱好和平的人们终于认识到,地球这块圆形蛋糕,体积就这么大。怎么折腾,都不可能做得再大了。哪怕是填海造田,表面上确实是增加了土地的面积,其实不过是以压缩了海洋疆域为代价的。

    你想幸福吗?只有一条路——把自家经营好,精心规划、精雕细刻、飞针走线、花团锦簇,然后,与他国和谐相处。

    边防军是需要的,土地是要捍卫的。只是被保卫得铁壁合围固若金汤曾经浸染过热血的国土,从握紧枪杆的战士手中,最终交到哪里?

    交给日日推高房价的房地产商吗?交给坐拥地下矿产之富的暴发户吗?交给收了若干年的过路费,还继续高举“还贷”旗帜的公路经营者管理者吗?交给已经将土地分到手里然后撂荒的农人吗?交给为了一己之利污染山川河流的急功近利者吗?交给有了一张七十年的土地使用权的房产证,证上有几间小屋的你和我吗?

    似乎,是的。然而,绝不是。

    把土地交给人民,自然是对的。可随便某个人,就可以支配国土这个无比庞大的标的物吗?显然,并非如此。

    国土,一个如此苍凉的概念。它覆盖着祖国的每一寸肌肤,没有了国土,一个民族便没有了立足之地。国土又是一个如此古老的概念,在它的襟怀里,深扎着我们传统文化的根须。你很难设想,一个丧失了国土的后裔,还能从容地记忆和传唱他先人的歌;国土,又是一个如此脆弱的体系,一朝污染一夕损毁,就再也难以复原。国土,是一个埋藏着巨大希望的聚宝盆,所有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的梦想之花,都要在它的荫蔽下萌芽。

    百转千思之后,想对能够决定国土命运的人们郑重说一句一一你们可要把国土管好啊!

    你们代表着曾经在这块土地上休养生息的万千民众,行使建设今天和构思明天的权力。你们是不带枪的第二边防军,因为今天也还有各式各样的势力,以各种各样的名目,企图蚕食我们的领土。你们一定要给蛀虫致命的还击,斩断罪恶的黑手。你们肩负着已经出生和尚未出生的孩子们的期盼,因为今天活着的人们,不应该提前透支子引、万代的富庶与欢颜。

    我把国土交与你,即使我们老去,也要在这块土地中歇息。为了自己的清宁和民族的久安,你们可要善待这片古老的土地啊!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装(    )  ②一手(    )  ③荒(    )  ④蔽(    )

2.一位年轻的十兵,用他不到20岁的青春年华,实践了“用鲜血和生命誓死捍卫祖国的每一寸领土”的誓言,作者以凝重笔触为我们描述士兵安葬之前这一情景的目的是什么?

3.本文语言流畅,气势强烈,内容连贯,情感深沉。请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两段文字。    ①我站在寂寞旷野中,仰望苍穹,第一次悲怆地叩问上天:无知无觉的土壤,真的比一截生龙活虎的身体更宝贵吗?冷硬干燥的沙子,真的比雪白而坚固的骨骼更值得珍惜吗?

    答案苦涩:是啊。这寒漠边陲的每一撮永冻土壤,都关乎到祖国人民的千万年福祉。这里的每一抔毫无声息的沙砾,都代表着一个饱受磨难民族的尊严。

    ②交给日日推高房价的房地产商吗?交给坐拥地下矿产之富的暴发户吗?交给收了若干年的过路费,还继续高举“还贷”旗帜的公路经营者管理者吗?交给已经将土地分到手里然后撂荒的农人吗?交给为了一己之利污染山川河流的急功近利者吗?

4.“爱好和平的人们终于认识到,地球这块圆形蛋糕,体积就这么大,怎么折腾,都不可能做得再大了。”句中“折腾”一词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5.自上古时代以来,人类无休止争夺的“国土”;边防战士用生命捍卫的“国土”,在作者看来,究竟有何特点?

6.“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同样深爱“国土”的作者,在本文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7.作者以“我把国土交与谁”为题,有哪些好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专项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爱像牧场上的野花一样淳朴
(崔修建)
  那天的《开心辞典》节目中,先后上场的三位选手因实,力、定力或运气等,都只答对了一两道题.便遗憾地退场了。
  第四个登台的是一位在读的女大学生,来自江南水乡的她,脸上挂着一抹羞涩,执意不肯说出自己的梦想,理由是:“如果过不了关,说出来就没有意义了。”
  三道题顺利过关,主持人王小丫问她这时可不可以说出自己的梦?想,女孩莞尔一笑并摇头。
  接下来的答题,她将自己的聪颖机智与沉着发挥得淋漓尽致,即使观众看得一头雾水的偏题、怪题,女孩也轻松地对答如流。观众的掌声一次次响起,王小丫也频频颔首赞赏,可女孩始终执拗地不肯说出自己的梦想。
  最后是一道极其复杂的数字推理题,难度陡然加大,还有时间限制。女孩低头望着地面思索了片刻,然后自信地给出了一个答案。
  这时,王小丫对她笑笑:“我先不告诉你正确答案,希望你现在告诉我们你的梦想。要不,万一你答错了,你的梦想就成了秘密。”女孩阳光一样甜甜地笑了,明净的眸子里透着可爱的坚定;“我的答案是正确的。”
  果然,女孩赢了。王小丫伸手向她祝贺。女孩青春的脸上洋溢着喜悦,她轻轻地说;“我要给西藏的一位朋友打个电话,我的梦想是送给他的。”
  他是怎样一位特殊的朋友呢?主考官王小丫按下了免提键,全场肃穆倾听。
  当粗犷的男音传来时,女孩满怀的激动再也抑制不住了:“我在《开心辞典》答题,全都答对了。”那边传来欢喜的祝贺与夸奖。女孩继续说:“你不是希望拥有一台笔记本电脑吗?我今天帮你把梦想实现了。”电话那端的他显然始料未及,惊喜得有些语无伦次了:“谢谢你记得我的梦想,我代表这里的孩子们谢谢你,暑假再来这里看草海,再来看蓝天吧。“我还要把你的故事告诉更多的人,与你的梦想一起飞翔,我是幸福的,我相信这样的幸福也会感染许多人的。”女孩温柔得如站在痴情的恋人面前。
  原来,他是女孩在一次去西藏采风时邂逅的牧区小学教师,他师大毕业后偕女友自愿来到那条件艰苦的地方工作。在那里,目睹那对年轻人虽清贫却不乏快乐与充实的生活后,女孩恍然明白了——其实,生命中有一种爱,完全可以像藏区的蓝天一样辽阔、澄净,完全可以像牧场的野花一样自然、淳朴。此后,女孩便把他那天不经意说的一句话牢牢地记在了心中,直到今天以这样特殊的方式,作了纯洁如雪的表白。
  由衷的掌声如潮地涌来,现场观众全被女孩演绎的这些美好的情节感动了,王小丫的眼里也闪动着晶莹的泪花。是啊,可以想像,这个慧心的女孩该是带着怎样真挚、纯粹、深厚的爱意,经过层层预选,一路过关斩将,才走上赛场,并最终赢得心中最大的幸福的。
  就在那个繁星闪烁的夏日夜晚,美丽、智慧、善良、单纯的女孩,面对全国的观众,将滚滚红尘中的一份真爱真情,诠释得如此自然、如此纯洁、如此扣人心弦。望着荧屏上女孩开心的笑容,我相信很多观众的心田一定会涌入缕缕温馨的清风,那是花蕊般无法拒绝的纯净的爱。
1.女孩的梦想是什么?她的西藏的那位朋友的梦想是什么?
我的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多次说到女孩不愿说出自己的梦想,其原因仅仅是因为“如果过不了关,说出来就没有意义了”么?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实,生命中有一种爱,完全可以像藏区的蓝天一样辽阔、澄净,完全可以像牧场的野花一样自然、淳朴”。你认为这种爱是什么?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场观众全被女孩演绎的这些美好的情节感动了”,假如你是现场观众之一,说说你此时心理活动。
我的心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本文,说说你的感受。
  材料一:徐本禹是个普通的农家子弟,华中农业大学2003届本科毕业生。贵州山区有一个叫狗吊岩的地方,不通公路、不通电话、不通水电,只因那里有着许多渴求上学的穷孩子,徐本禹放弃了已考取研究生的机会,孤身一人赴狗吊岩支教,一呆就是两年,因此而成为2004年度央视十位“感动中国”的人物之一。
  材料二:中洞苗族,生活在极为偏僻的麻山深山区,几乎与世隔绝。19户人家都居住在宽1155米、高近50米的溶洞里,被称为最后一个“穴居部落”。2003年家在河南灵宝的王东灵在电视上得知这里的小学急需老师后,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不远万里,自费到那里支教,与洞中的老百姓同吃同住,克服常年不见阳光、生活又很艰苦的种种困难,毫无怨言,为洞中的孩子们默默的奉献自己的青春。
  材料三:这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蹬三轮车的老人,但他在天津却家喻户晓,他就是被称作“当代武训”的白方礼。从74岁开始,白方礼老人用蹬三轮车攒的钱资助贫困大学生,十五年问他先后捐款35万元,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大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我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河北省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糗」从何来
  ①这些年的网络和纸质媒体中,忽然冒出了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一糗。遇到尴尬的事儿,自嘲一句“糗事”。大庭广众之下做出了一件令自己感到羞愧、难为情的事,叫做“出糗”;要是出的丑还比较严重呢,那就是“糗大了”。这个字还被用来修饰人,有部小说就叫“糗女大翻身”。一句话,凡是有些丢人、尴尬的事,似乎都可名之日 “糗”。在词义上,“糗”比“丑”要轻一些。     
  ②《现代汉语词典》中“糗”的解释有两个:一,古代指干粮;二,方言用法,饭或面食成块状或糊状。没有收录“糗”表示“尴尬、令人不好意思”的义项。那么,这一新用法从何而来呢?语言生活是丰富的,辞书的记录总是落后于生活的。新鲜的“糗”字的来由,答案或许还得到方言里去找。     
  ③在日常生活里,煮熟的水饺、面条、稀粥,放的时间长了,就会黏在一块,或者变稠。北方地区的人就说它“糗”或是“坨”了。有的方言里甚至说是“烂”了,过犹不及,糗了的食物,吃起来口感显然会变差,这是人们一般不愿意看到的。比如,在吃有点变凉了的面条时,人们端起碗,一般会先用筷子上下搅动几下,使有些“糗”的面条松散一些,变得滑爽可口。     
  ④在北方的不少地区,不但食物的形态变化可用“糗”字描述它,凡是不好的、不理想的、不正常的事物,皆可谓之“糗”。许宝华主编的《汉语方言大词典》收录了东北官话、北京官话、胶辽官话里“糗”字的使用情况。比如,北京话里有“糗疙瘩”,表示衣服皱巴巴的;山东寿光话里有“糗猴子”,意思是怪模怪样的,引人发笑的。     
  ⑤有的网友介绍了家乡方言里“糗”字的使用情况。在济南话里,“糗”字可以用来指人。比如,“我都糗在这里好几年了”,意思就是我一直待在那里无所事事的,已经有好几个年头了;再如,“上了班,你就干糗着,么都不干”,意思就是你有意磨洋工,干活不积极,在应付差事。这种说法,应该说是一种生动的比喻。一个人不灵活、不运动、不积极,不正像凝固成一块的熟面条吗?     
  ⑥概括起来,“糗”字在很多北方方言里,是一个有点消极的字眼;说到“糗”字,往往会令人有不太愉快的联想。由不可口、不正常、不理想,引申出令人尴尬、令人不好意思等新的义项,应该说是比较自然的。这些年媒体流行的“糗”字新用法。其根源大概也就在此吧。     
  ⑦表示尴尬义的“糗”字,大多流行在网络及其他新兴媒体上,不像“买单”“忽悠” “山寨”那样步履清晰地从某处走来。它是尺波不兴地悄然渗透过来的,从原本的冷僻字迅即发展为热词。     
  ⑧笔者还请教了浙江师大的方言专家王洪钟先生。他说,从共时角度,可以把新用法的“糗”与传统意义的“糗”看作同形同音词。笔者手头见到的辞书,都未收录 “糗”字的新用法。但是,台北《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网络版已收录了“糗”字的形容词用法,释义为“形容当场出丑、不知所措的样子”举例为“好糗”“糗呆了”。     
  ⑨一个人活着,难免会碰到一些糗事的。面对种种糗事,也不必太在意,别让它们成为一种负担。因为,糗事毕竟还不是“丑事”。有人说:“敢于自嘲的人,是勇士;善于自嘲的人,是智者。”自嘲,实在是破解糗事的一把锐器。信吗?不妨一试。
1、概括选文第①段说明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作者将“糗”字称为“熟悉的陌生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⑥段中加粗的“概括起来”概括了前文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糗”字在方言中有不可口、不正常、不理想之意。   
B、 “糗”字的新兴用法是从方言中引申而来的,有令人尴尬、令人不好意思等义项。   
C、“糗”字的新用法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发展起来。  
D、选文最后一段主要使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白发 (冯骥才)

①人生入秋,便开始被友人指着脑袋说:“呀,你怎么也有白发了?”

②听罢笑而不答;偶尔笑答一句:“因为头发里的色素部跑到稿纸上去了。”

③就这样,嘻嘻哈哈、糊里糊涂地翻过了生命的山脊,开始渐渐下坡来。或者再努力,往上登一登。

④ 对镜看白发,有时也会认真起来:这白发中的第一根是何时出现的?为了什么?思绪往往会超越时空,—下子回到了少年时——那次同母亲聊天,母亲背窗而坐,窗子敞开着,微风无声地轻轻掀动母亲的头发,忽见母亲的—根头发被吹立起来,在夕照里竟然银亮银亮,是—根白发!这根细细的白发在风里柔弱摇曳,却不肯倒下,好似对我召唤。我第—次看见母亲的白发,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母亲也会老,这是多可怕的事啊!我禁不住过去扑在母亲怀里。母亲不知出了什么事,问找,用力想托我起来,我却紧紧抱住母亲,好似生怕她离去……事后,我一直没有告诉母亲这究竟为了什么。最浓烈的感情难以表达出来,最脆弱的感情只能珍藏在自己心里。如今,母亲已是满头白发。但初见她白发的感受却深刻难忘。那种人生感叹,那种凄然,那种无可奈何,正像我们无法把地上的落叶抛回树枝上去……

⑤当妻子把一小酒盅染发剂和一枝扁头油画笔拿到我面前,叫我帮她染发时,我心里一动,怎么,我们这一代生命的森林也开始落叶了?我瞥一眼她的头发,笑道:“不过两三根白头发,也要这样小题大做?”可是待我用手指撩开她的头发,我惊讶了,在这黑黑的头发里怎么会埋藏这么多的白发!我竟如此粗心大意,至今才发现才看到。也正是由于这样多的白发,才迫使她动用这遮掩青春衰退的颜色;可是地明明一头乌黑而清香的秀发呀,究竟怎样一根根悄悄变白的?是在我不停歇的忙忙碌碌,侃侃而谈中,还是在不舍昼夜的埋头写作中?是那些年在大地震后寄人篱下的茹苦含辛的生活所致?是为了我那次重病内心焦虑而催白的?还是那件事……几乎伤透了她的心,一夜间骤然生出这么多白发?

⑥ 黑发如同绿草,白发犹如枯草;黑发像绿草那样散发着生命诱人的气息,白发却像枯草那样晃动着刺目、凄凉的,枯竭的颜色。我怎样做才能还给她一如当年那一头美丽的黑发?我急于把地所有变白的头发染黑。她却说: “你是不是把染发剂滴在我头顶上了?”

⑦我—怔。赶忙用眼皮噙住泪水。不叫它再滴落下来。

⑧—次。我把剩下的染发剂交给地,请她也给我的头发染—染;这一染,居然年轻许多!谁说时光难返,谁说青春难再,就这样我也加入了用染发剂追回岁月的行列。谁知染发是件愈来愈艰难的事情,不仅日日增多的白发需要加工,而且这时才知道,白发并不是由黑发变的,它们是从走向衰老的生命深处滋生出来的;刚染过的头发看上去一片乌黑青黛,但它们的根部又齐刷刷冒出一茬雪白。任你怎样去染,去遮盖,它还是茬茬涌现。人生的秋天和大自然的春天一样顽强。挡不住的白发啊!

⑨开始时精心细染,不肯漏掉一根。但事情忙起来,没有闲暇染发,只好任由它花白,染又麻烦,不染难看,渐而成了负担。 这日,邻家一位老者来访。这位老者阅历深、博学,又健朗,鹤发童颜,很有神采;他进屋,正坐在阳光里。一个画面令我震惊——他不单头发通白,连胡须眉毛也一概全白,在强光的照耀下,蓬松柔和,光亮透明,宛如银丝,真是美极了!我禁不住说,将来我也修炼出您这一头漂亮潇洒的白发就好了,现在的我,染和不染,成了两难。老者听了,朗声大笑,然后对我说:  “小老弟,你挺明白的人,怎么在白发面前糊涂了?孩童有稚嫩的美,青年有健旺的美,你有中年成熟的美,我有老来恬淡自如的美。这就像大自然的四季——春天葱茏,夏天繁盛,秋天斑斓,冬天纯净。各有各的美感,各有各的优势,谁也不必羡慕谁,更不能模仿谁,模仿必累,勉强更累。人的事,生而尽其动,死而尽其静。听具自然.对!所谓听其自然,就是到什么季节亭受什么季节;哎,我这话不知对你有没有用,小老弟?”

 ⑩ 我听罢,顿觉地阔天宽,心情快活。摆一摆脑袋,头上花发来回一晃,宛如摇动—片秋光中的芦花。

1.文章的线索是                                       

2.作者看到母亲的白发,妻子的白发,邻家老者的白发,内心有何变化?(用文中词语填在括号中)(3分)

笑答——(        )——(        )——(        )——快活

3.联系上文,分析第⑦段“我…噙出泪水”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品味精彩语言[可从修辞、思想内涵、炼字等方面入手](任选一句作答)

①那种人生感叹,那种凄然,那种无可奈何,正像我们无法把地上韵落叶抛回树枝上去…”。  ②孩童有稚嫩的美,青年有健旺的美,你有中年成熟的美,我有老来恬淡自如的美。这就像大自然的四季——春天葱茏,夏天繁盛,秋天斑斓,冬天纯净。

5.“—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阅读一篇文章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感悟,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章主题的认识或者自己的阅读感受、受到的启发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悲悯的月光

张佐香

    ①有人问托尔斯泰,如果你看见一个坏人,正举起一个小孩,要往地上摔,唯有对那个家伙射击才能挽救小孩的无辜生命。这时,你射击还是不射击?这个命题集中体现了人类在伦理和精神上的矛盾。俄罗斯女青年微拉·查苏利奇以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并且慷慨陈述选择的理由。

    ②1877年7月31日,被囚禁的进步大学生波古柳波夫因在彼得堡市市长特列波夫面前没有行脱帽礼,遭到毒刑拷打。薇拉愤慨至极,她朝那个灭绝人性的暴徒射出了一颗子弹,并当场被捕。审判席上,薇拉再次指控特列波夫惨无人道的暴行:“迫使一个被折磨得奄奄一息的人再次接受鞭笞和酷刑,这是多么残忍……我觉得绝不能也不应该让这件事无声无息地过去。如果保持缄默,特列波夫依旧会有恃无恐地一次又一次滥施淫威。我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向世人证明:绝不能让这个残酷凌辱人类个性的人逍遥法外……举起手来,向一个人开枪——这是可怕的,但我意识到必须这样做。”薇拉射击并非出于私心和复仇,而是为了另一个人的思想和名誉。她的动机中有一种正直而崇高的热忱。这个少女勇敢地举起了自己的右手,毅然决然地弯下食指,制止践踏凌辱人类尊严的行动。她的食指,担负起了整个时代的职责。在辩护律师据理力争下,薇拉幸运地得以释放。

    ③薇拉的行为蕴藏着惊人的力量和决绝的信念。她是真理和道义的承载者。她对犯罪个体的射击表达了她对人类苦难最大的悲悯和承担。我的目光抚摸着“悲悯”一词,品味着它的硬度和光亮。

    ④德国的舒和兄妹——汉斯和索菲,为了阻止希特勒的暴行,散发反纳粹传单,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妹妹索菲在笑赴刑场时说:“如果我们的行动能唤醒千百万人民,那么我们虽死何憾?”哥哥汉斯在临死的一刹那,高呼“自由万岁!”青春而高贵的头颅随着黑亮的铡刀落下,定格成为一种永恒的背景。他们炽热殷红的鲜血在阳光中洒向历史深处。

    ⑤人类之所以浸泡在连绵不绝的战争、迫害、屠杀、腐败的血海与黑暗中,还能焕发出如此迷人的光彩,就是因为我们有薇拉和舒和兄妹,还有那个“流血请自嗣同始”的人等,天下兴亡,干我甚事?!大多数人是这么做的。但是铁肩担道义的他们却永远也不会这么去想,明知以卵击石,却依然奋勇出击替天行道。他们甘愿为世界上每一个热爱自由和平幸福的人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不分肤色不分种族。

    ⑥月光静静地悄悄地走来,洗礼着不洁的凡尘慰藉着苦涩的心灵。薇拉们奔涌的血性和不屈的灵魂就像这洒满人间的月光;他们吞咽着人间的苦难和罪孽,让生命洒下无边无际亘古如斯的悲悯之光。上帝把月光交给少数平凡而又真正伟大的人,像那个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望着滴落的鲜血,仍用悲悯的目光眷顾尘世。有了悲悯之光的照耀,这个世界就少了一份黑暗和凄凉,多了一份慰藉和希望。

                                                        (选自《散文》2006.3)

1.文章第①段,作者说:“俄罗斯女青年薇拉·查苏利奇以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并且慷慨陈述选择的理由。”请根据文章内容,说说薇拉给出的“答案”是什么?从哪些角度陈述了“选择的理由”?

2.文章第③段,“我的目光抚摸着‘悲悯’一词,品味着它的硬度和光亮”一句,在修辞上有何特点?结合上文来看,“硬度”和“光亮”分别指什么?

①修辞的特点                                             

②“硬度”指                                             

“光亮”指                                             

3.试分析文章第⑥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4.文章除了描写薇拉的行为外,还列举了德国的舒和兄妹以及中国的谭嗣同的事迹,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