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选出上下句衔接有误的一项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B、相见时难别亦难,春蚕到死丝方尽。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期末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课外议论文阅读。
学会感恩
       ①没有阳光,就没有日子的温暖;没有雨露,就没有五谷的丰登;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世界就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这些都是浅显的道理,没有人会不懂,但是,我们常常缺少一种感恩的思想和心理。
       ②“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知盘中餐,粒粒辛苦”,我们小时候背诵的诗句,讲的就是要感恩。甲:                                   ,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报恩德,中国绵延多少年的古老成语,告诉我们的也是要感恩。但是,这样的古训并没有渗进我们的血液,有时候,我们常常忘记了,无论生活还是生命,都需要感恩。
       ③没错,感恩的敌人,是乙:                                 。但是,真正忘恩负义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人们常常对别人给予自己的帮助和情谊、恩惠和德泽,以为是理所当然,便容易忽略或忘记,有意无意地站在了感恩的对立面。难道不是吗?我们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常常是细小琐碎却无微不至,不仅常常被我们觉得就应该是这样,而且还觉得他们人老话多,树老根多,嫌烦呢。而我们自己呢,哪怕是同学或情人的生日,都不会错过他们的PARTY,偏偏记不清父母的生日,就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④懂得感恩的人,往往是有谦虚之德的人,是有敬畏之心的人。对待比自己弱小的人,知道要躬身弯腰,便是属于前者;感受上苍懂得要抬头仰视,便是属于后者。因此,哪怕是比自己再弱小的人给予自己的哪怕是一点一滴的帮助,这样的人也是不敢轻视、不能忘记的。跪拜在教堂里的那些人,仰望着从教堂彩色的玻璃窗中洒进的阳光,是怀着感恩之情的,纵使我并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但我总是被那种神情所感动。
       ⑤不懂得忏悔的人,一般也容易缺乏感恩之情。道理很简单,这样的人,往往丙:                                ,一切都是他对,他从来都没有错,对于别人给予他的帮助,特别是指出他的错误弥补他闪失的帮助,他怎么会在意呢?不仅不会在意,而且还可能会觉得这样的帮助是多余是当面让他下不来台呢。这样的人,心如冰硬板结的水泥地板,水是打不湿的,便也就难以再松软得能够钻出惊蛰的小虫来,呜叫出哪怕再微弱的感恩之声来。 
(摘自《读者》2004年13期,有删改)
1.请为文章空缺处选择恰当的成语。
     选项:A.唯我独尊      B.滴水之恩      C.忘恩负义
2.在第②段末尾,作者写道:“有时候,我们常常忘记了,无论生活还是生命,都需要感恩。”请结合
     上下文,仔细想想在生活和生命两个方面,我们需要对谁感恩? 
     ①面对生活:                                                ②面对生命:                                              
3.从本文可知,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之所以不懂得感恩,是因为                                              
4.阅读文章第④段,请将本段的中心句摘录如下:                                                       。请你为这一观
     点再提供一个事实论据:                                                                                    
5.有人说:“现在的青少年不懂感恩”。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请接着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就这一话
     题,说说你的真心话,50字左右。
            材料一:在前不久举行的“楚才杯”作文竞赛中, 4200多名考生有近3000名讲述了自己被妈妈
     逼着参加奥赛、练琴、学画,做着永远也做不完的练习题的“悲惨遭遇”。在这些孩子的笔下,妈妈
     是“如来佛”,是“变色龙”,是“母老虎”…… (摘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二:有的家长指出:“放过母亲们,与其谴责妈妈,不如更多地引导孩子们学会感激,学会
     体谅,学会承担责任。”更多的妈妈则寄希望于将来孩子长大懂事后明白妈妈是为了他们好。 
    (摘自《中国青年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下文,完成1~8题。 

不久前,我应邀参加了女生惠子的生日晚会,到场的还有她的班主任和另外几位同学。

惠子的父亲是我的同乡,也是我二十多年前的学生。我知道惠子生于难产,母亲九死一生才将她带到这个世界。她又是独生女,自然被父母当作掌上明珠。

客厅里飘荡着轻音乐。天花板上的灯孔里洒下缕缕清辉,门对面的珍珠窗帘低垂,像挂下一道绿色瀑布,窗下的空调 ① 习习凉风。客厅中央摆着一桌丰盛的酒席,雪白的台布中心一个玉塔般的大蛋糕亮丽照眼,四围高脚玻璃杯里红艳艳的葡萄酒 ②丝丝甜香。

蜡烛点燃了,蛋糕上十四支小烛摇曳着烛光。烛光映出一张稚气未尽的脸,春风荡漾,恰似绽开的一朵月季。“祝你生日快乐……”熟悉的旋律在每个人心上流淌。老师同学频频向惠子举杯,杯里盛满祝福。葡萄酒的芬芳给惠子的脸上抹上了两片红霞。她的心醉了……

年轻的母亲从厨房里款款走来。她系着围裙,挽着袖子,挂着汗珠的脸上写着喜悦。她端着酒杯走到女儿身边,先给女儿斟上酒,然后向女儿举起了酒杯……霎时,我愕然了。我觉得半空中的那杯酒好浓,好浓,太重,太重。我的心在颤抖、在呼喊,年轻的母亲啊,你让孩子如何承受这样重、这样浓的酒啊!

事情已经过去多日,但母亲向女儿举杯的那个镜头却深深地定格在我的心上,久久地,挥之不去。我总觉得那杯里盛的不是酒,而是血,是一位母亲为女儿付出的心血!母亲付出的已经够多了,难道该敬酒的是母亲?难道女儿不该向母亲举起酒杯?要知道女儿的生日正是母亲灾难的纪念日啊!我无意指责女儿,因为她毕竟还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的,母恩浩荡,儿女即使一生结草衔环亦难报其一,但寸草之心不可失落。我只希望到明年的生日,惠子能向她的母亲敬上一杯酒,道一声“妈妈,您辛苦了”,说一声“谢谢”!写到这里,我怵然而惊:后天是老母亲六十六岁生日,我得赶紧下乡把母亲接来。

1.“我知道惠子生于难产,母亲九死一生才将她带到这个世界”这句插叙的作用是什么?

2.选词填空。

①处填(        ②处填(      (A.袭来  B.送来)

3.“她的心醉了……”心因何而醉?试归纳两点。

4.“我”为什么愕然?请简要回答。(不超过10字)

5.文中的“那杯酒好浓,好浓,太重,太重”一句该怎样理解?

6.画出与“女儿的生日正是母亲灾难的纪念日啊”相呼应的句子。

7.“我怵然而惊”的原因是                         

8.就“年轻的母亲啊,你让孩子如何承受这样重、这样浓的酒啊”一句,分析作者的感情态度,错误的两项是(   

A.酒的酒精含量太高,担心女儿喝醉。

B.女儿不能承受来自自己母亲的敬重和过度宠爱。

C.对母亲向女儿敬酒的行为肯定、赞许。

D.对时下在一些年轻父母中流行的“女儿为贵,自己为贱”的观念忧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06福建)阅读《学会感恩》回答下列问题。

  ①没有阳光,就没有日子的温暖;没有雨露,就没有五谷的丰登;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世界就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这些都是浅显的道理,没有人会不懂,但是,我们常常缺少一种感恩的思想和心理。

  ②“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小时候背诵的诗句,讲的就是要感恩。甲:________,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报恩德,中国绵延多少年的古老成语,告诉我们的也是要感恩。但是,这样的古训并没有渗进我们的血液,有时候,我们常常忘记了,无论生活还是生命,都需要感恩。

  ③没错,感恩的敌人,是乙:________。但是,真正忘恩负义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人们常常对别人给予自己的帮助和情谊、恩惠和德泽,以为是理所当然,便容易忽略或忘记,有意无意地站在了感恩的对立面。难道不是吗?我们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常常是细小琐碎却无微不至,不仅常常被我们觉得就应该是这样,而且还觉得他们人老话多,树老根多,嫌烦呢。而我们自己呢,哪怕是同学或情人的生日,都不会错过他们的PARTY,偏偏记不清父母的生日,就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④懂得感恩的人,往往是有谦虚之德的人,是有敬畏之心的人。对待比自己弱小的人,知道要躬身弯腰,便是属于前者;感受上苍懂得要抬头仰视,便是属于后者。因此,哪怕是比自己再弱小的人给予自己的哪怕是一点一滴的帮助,这样的人也是不敢轻视,不能忘记的。跪拜在教堂里的那些人,仰望着从教堂彩色的玻璃窗中洒进的阳光,是怀着感恩之情的,纵使我并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但我总是被那种神情所感动。

  ⑤不懂得忏悔的人,一般也容易缺乏感恩之情。道理很简单,这样的人,往往丙:________,一切都是他对,他从来都没有错,对于别人给予他的帮助,特别是指出他的错误弥补他闪失的帮助,他怎么会在意呢?不仅不会在意,而且还可能会觉得这样的帮助是多余是当面让他下不来台呢。这样的人,心如冰硬板结的水泥地板,水是打不湿的,便也就难以再松软得能够钻出惊蛰的小虫来,鸣叫出哪怕再微弱的感恩之声来。

(摘自《读者》2004年13期,有删改)

(1)请为文章空缺处选择恰当的成语,将成语代码填写在下边相应的序号里。

选项:A.唯我独尊  B.滴水之恩  C.忘恩负义

甲:________  乙:________  丙:________

(2)在第②段末尾,作者写道:“有时候,我们常常忘记了,无论生活还是生命,都需要感恩。”请结合上下文,仔细想想生活和生命两个方面,我们需要对谁感恩?

①面对生活:                       

②面对生命:                       

(3)从本文可知,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之所以不懂得感恩,是因为                       

(4)阅读文章第④段,请将本段的中心句摘录如下:________。请你为这一观点再提供一个事实论据:                        

(5)有人说:“现在的青少年不懂感恩”。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请接着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就这一话题,说说你的真心话,50字左右。

  材料一:在前不久举行的“楚才杯”作文竞赛中,4200多名考生有近3000名讲述了自己被妈妈逼着参加奥赛、练琴、学画,做着永远也做不完的练习题的“悲惨遭遇”。在这些孩子的笔下,妈妈是“如来佛”,是“变色龙”,是“母老虎”……

  材料二:一位农村孩子罗某在离家出走前给父母留言:“爸爸,您虽然对我很好,但我丝毫未察觉,因为您限制了我的自由。……我在家里,什么都不敢做,仿佛这不是我的家一样,我没有感受到家的温暖,反而觉得有些陌生了……”

  材料三:有的家长指出:“放过母亲们,与其谴责妈妈,不如更多地引导孩子们学会感激,学会体谅,学会承担责任。”更多的妈妈则寄希望于将来孩子长大懂事后,明白妈妈是为了他们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大自然的文字 伊林① (16分)
①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文字,就可以读完很厚的书,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事情了。
②但是也有另一套文字,这是每个想成为真正有学识的人应该知道的。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它总共有成千上万个字。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
③让我们仰望天空。对于不认识这一套文字的人来说,所有的星全是一样的。而有些人却认得许多星的名字,并且可以说出它跟别的星的分别。就像书里的话语是用字组成的一样,天上的星也组成星座。从古以来,当水手们需要在海上寻找道路的时候,他们就去看那星星写成的书。你知道,在水面上船只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也没有写着“由此往北”的有箭头的指路牌。但是水手们并不需要这样的指路牌。他们有带磁针的罗盘,磁针永远指着北边。   他们没有罗盘,他们   照样迷不了路。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星座当中找到了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找到了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
④云,也是天空大书的字。它   讲现在的事情,   讲将来的事情。在天气最好的时候,根据云可以预测出雷雨或者淫雨。
⑤天空的使者——鸟,也会教给那些留心观察它们的人许多本领。假如燕子在空中飞得
很高,看去很小很小,那就会有好天气。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到大门口了。
⑥太阳光还是很热的,是个平静、晴朗的日子。这时候从远方传来奇怪的不安的声音,好像有人在高空互相呼应着。声音越来越高,越来越近。凝视天空终于可以勉强分辨出一张模糊的蜘蛛网,就像给风吹着似的。蜘蛛网飞近了,抬起头来,已经瞧出,这不是什么蜘蛛网,而是许多长脖子的鸟。它们呈人字形飞着,排成整齐的队形朝着阳光照耀着的森林飞行。但是很快又分辨不出一只只的鸟来了,又像是张蜘蛛网了。一转眼功夫,连蜘蛛网也无影无踪了,它们好像融化在天空里一样。只有那声音还从远方传来,好像在说:“再见!再见!明年春天见!”
                                                               。现在,在建筑工地上,挖土工人的铁锹碰到了灰色的石头。在你看来这不过是普通的石头,可是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看来,它并不是普通的石头,而是石灰石。它是从碎贝壳变化而成的,贝类是海洋里的居民。可见,在很古的时代,这个现在是城市的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
⑧有时候,你在森林里走,忽然看到树林当中躺着一块很大的花岗石块,上面披着青苔,就像披着毛皮一般。它是怎样到这儿来的呢?谁有这样大的力气把这么大块的石头搬到森林里来呢?而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的森林的呢?原来这叫做漂砾,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这些冰川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岩石砸碎,并且把砸下来的碎石块带着一起走。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当时这儿还根本没有森林。漂砾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的。
⑨要学会大自然的文字,应当从小就常常到森林里或者田野上去走走,去注意观察一切东西。假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应当到书里去寻找解释。还应该经常去请教有学识的人:这是什么石头?这是什么树?这只鸟叫什么名字?雪地上面是什么东西的足迹?这样,等将来你长大了,你再看到大自然的书时一定会像那印在纸上的书一样清楚明白。
【注】①伊林:俄国著名科普作家。曾为青少年创作了《黑白》《十万个为什么》等几十部脍炙人口的科学文艺著作。②漂砾:冰川消融后沉积下来的巨大石块,上面常有冰川擦痕。砾,碎石。
小题1:认真阅读全文,联系上下文,在文章第⑦段段首填写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3分)
小题2:文章第③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举例子、                  的说明方法,请从你所填写中说明方法中选择一种说说其表达作用。(4分)
对于不认识这一套文字的人来说,所有的星全是一样的。而有些人却认得许多星的名字,并且可以说出它跟别的星的分别。就像书里的话语是用字组成的一样,天上的星也组成星座。
小题3:如果把第⑧段画曲线的句子删掉,上下文会更衔接,请说说作者保留的原因。(3分)
小题4: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作者巧妙地将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比作“文字”,并举出实例引领读者去探索隐藏在这些独特“文字”后面的学问和奥秘。
B.本文采用总分结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条理清晰。
C.第③④段“”处可以填入的关联词分别是“即使……也……”“不但……而且……”。
D.本文将文学和科学的语言结合起来,语言浅易生动,活泼有趣。
小题5:请你仿照示例续写一个句子,根据你平时细心观察所得,写出一种你所发现的“大自然的文字”。(文章中已列举的不可用)(3分)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云山变得像铁砧,雷雨就要来到。
              ,这也是大自然的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大自然的文字 伊林① (16分)
①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文字,就可以读完很厚的书,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事情了。
②但是也有另一套文字,这是每个想成为真正有学识的人应该知道的。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它总共有成千上万个字。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
③让我们仰望天空。对于不认识这一套文字的人来说,所有的星全是一样的。而有些人却认得许多星的名字,并且可以说出它跟别的星的分别。就像书里的话语是用字组成的一样,天上的星也组成星座。从古以来,当水手们需要在海上寻找道路的时候,他们就去看那星星写成的书。你知道,在水面上船只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也没有写着“由此往北”的有箭头的指路牌。但是水手们并不需要这样的指路牌。他们有带磁针的罗盘,磁针永远指着北边。   他们没有罗盘,他们   照样迷不了路。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星座当中找到了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找到了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
④云,也是天空大书的字。它   讲现在的事情,   讲将来的事情。在天气最好的时候,根据云可以预测出雷雨或者淫雨。
⑤天空的使者——鸟,也会教给那些留心观察它们的人许多本领。假如燕子在空中飞得
很高,看去很小很小,那就会有好天气。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到大门口了。
⑥太阳光还是很热的,是个平静、晴朗的日子。这时候从远方传来奇怪的不安的声音,好像有人在高空互相呼应着。声音越来越高,越来越近。凝视天空终于可以勉强分辨出一张模糊的蜘蛛网,就像给风吹着似的。蜘蛛网飞近了,抬起头来,已经瞧出,这不是什么蜘蛛网,而是许多长脖子的鸟。它们呈人字形飞着,排成整齐的队形朝着阳光照耀着的森林飞行。但是很快又分辨不出一只只的鸟来了,又像是张蜘蛛网了。一转眼功夫,连蜘蛛网也无影无踪了,它们好像融化在天空里一样。只有那声音还从远方传来,好像在说:“再见!再见!明年春天见!”
                                                               。现在,在建筑工地上,挖土工人的铁锹碰到了灰色的石头。在你看来这不过是普通的石头,可是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看来,它并不是普通的石头,而是石灰石。它是从碎贝壳变化而成的,贝类是海洋里的居民。可见,在很古的时代,这个现在是城市的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
⑧有时候,你在森林里走,忽然看到树林当中躺着一块很大的花岗石块,上面披着青苔,就像披着毛皮一般。它是怎样到这儿来的呢?谁有这样大的力气把这么大块的石头搬到森林里来呢?而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的森林的呢?原来这叫做漂砾,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这些冰川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岩石砸碎,并且把砸下来的碎石块带着一起走。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当时这儿还根本没有森林。漂砾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的。
⑨要学会大自然的文字,应当从小就常常到森林里或者田野上去走走,去注意观察一切东西。假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应当到书里去寻找解释。还应该经常去请教有学识的人:这是什么石头?这是什么树?这只鸟叫什么名字?雪地上面是什么东西的足迹?这样,等将来你长大了,你再看到大自然的书时一定会像那印在纸上的书一样清楚明白。
【注】①伊林:俄国著名科普作家。曾为青少年创作了《黑白》《十万个为什么》等几十部脍炙人口的科学文艺著作。②漂砾:冰川消融后沉积下来的巨大石块,上面常有冰川擦痕。砾,碎石。
【小题1】认真阅读全文,联系上下文,在文章第⑦段段首填写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3分)
【小题2】文章第③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举例子、                  的说明方法,请从你所填写中说明方法中选择一种说说其表达作用。(4分)
对于不认识这一套文字的人来说,所有的星全是一样的。而有些人却认得许多星的名字,并且可以说出它跟别的星的分别。就像书里的话语是用字组成的一样,天上的星也组成星座。
【小题3】如果把第⑧段画曲线的句子删掉,上下文会更衔接,请说说作者保留的原因。(3分)
【小题4】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作者巧妙地将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比作“文字”,并举出实例引领读者去探索隐藏在这些独特“文字”后面的学问和奥秘。
B.本文采用总分结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条理清晰。
C.第③④段“”处可以填入的关联词分别是“即使……也……”“不但……而且……”。
D.本文将文学和科学的语言结合起来,语言浅易生动,活泼有趣。
【小题5】请你仿照示例续写一个句子,根据你平时细心观察所得,写出一种你所发现的“大自然的文字”。(文章中已列举的不可用)(3分)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云山变得像铁砧,雷雨就要来到。
              ,这也是大自然的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题目。(共24分)

王崑玉先生

季羡林

王崑玉老师是国文教员,是山东莱阳人。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文士,也写古文,所以王先生有家学渊源,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特别是古文写作方面更为突出。他为文遵桐城派义法,结构谨严,惜墨如金,逻辑性强。我不研究中国文学史,但有一些胡思乱想的看法。我认为,桐城派古文同八股文有紧密的联系。其区别在于,八股文必须代圣人立言,“四书”以朱子注为标准,不容改变。桐城派古文,虽然也是“文以载道”,但允许抒发个人感情。两者的差别,实在是微乎其微。王老师有自己的文集,都是自己手抄的,从来没有出版过,也根本没有出

版的可能。他曾把文集拿给我看过。几十年的写作,只有薄薄一小本。现在这文集不知到哪里去了。惜哉!

王老师上课,课本就使用现成的《古文观止》,不是每篇都讲,而是由他自己挑选出来若干篇,加以讲解。文中的典故,当然在必讲之列,而重点在文章义法。他讲的义法,正如我在上面讲的那样,基本是桐城派,虽然他自己从来没有这样说过。《古文观止》里的文章是按年代顺序排列的。不知什么原因,王老师选讲的第一篇文章是比较晚的明代袁中郎的《徐文长传》。讲完后出了一个作文题目一一《读徐文长传书后》。我从小学起作文都用文言,到了高中仍然未变。我仿佛驾轻就熟般地写了一篇“书后”,自觉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不想竞获得

了王老师的青睐,定为全班的压卷之作,评语是“亦简劲,亦畅达”。我当时很高兴。我不是没有虚荣心的人,老师这一捧,我就来劲了,于是就拿来盐:韩、柳、欧、苏的文集,认真地读过一阵儿。   。

实际上全班国文最好的是一个叫韩云鹄的同学,可惜他别的课程成绩不好,考试总居下游。王老师有一个习惯,每次把学生的作文簿批改完后,总在课堂上占用一些时间,亲手发给每一个同学。排列是有顺序的,把不好的排在最上面,依次而下,把最好的放在最后。作文后面都有批语,但有时候他还会当面说上几句。我的作文和韩云鹄的作文总是排在最后一二名,最后一名当然就算是状元,韩云鹄当状元的时候比我多。但是一二名总是被我们垄断,几乎从来没有过例外。

北园高中(即山东大学附设高中)的风光是非常美丽的。每到春秋佳节,风光更为旖旎。最难忘的是夏末初秋时分,炎夏初过,金秋降临,和风微凉,冷暖宜人。每天晚上,夜课以后,同学们大都走出校门,到门前荷塘边上去散步,消除一整天学习的疲乏。其时月明星稀,柳影在地,草色凄迷,荷香四溢,如果我是一个诗人的话,定会好诗百篇。可惜我从来就不是什么诗人,只空怀满腹诗意而已。王崑玉老师大概也是常在这样的时候出来散步的。他抓住这个机会,出了一个作文题目一一《夜课后闲步校前溪观捕蟹记》。我生平最讨厌写说理的文章,对哲学家们那一套自认为是极为机智的分析,我十分头疼。除非有文采,像庄子、孟子等,其它我都看不下去。我喜欢写的是抒情或写景的散文,有时候还能情景交融,颇有点沾沾自喜。王老师这个作文题正合吾意,因此写起来很顺畅,很惬意。我的作文又一次成为全班压卷之作。

自从1928年日寇占领了济南,北园高中解散以后,我再没有见到过王崑玉老师。后来听说,他到山东大学(当时还在青岛)中文系教书,只给了一个讲师的头衔。我心中愤愤不平。像王老师那样的学问和人品,比起某一些教授要高得多,现在有什么人真懂而且又能欣赏桐城派的古文呢?如果在今天的话,他早已成为了什么特级教师,并会有许多论文发表,还结成了多少集子。他的大名会出现在什么《剑桥名人录》上,还有花钱买来的《名人录》上,堂而皇之地印在名片上,成为“名人”。然而这种事情他绝对不干。王老师郁郁不得志,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在我的心中,王老师的形象却始终是高大的,学问是非常好的,是一个真

正的读书人。王老师将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节选自刊于《文史哲》2002年第5期的季羡林《我的高中》一文。有删改)

1.在北园高中任教时,王老师做了哪几件对“我”影响巨大的事?请分点概括。(5分)

2.王岜玉老先生是怎样一个人?试结合材料分析。(6分)

3.作者写道:“他的大名会出现在什么《剑桥名人录》上,还有花钱买来的《名人录》上,堂而皇之地印在名片上,成为‘名人’。”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5分)

4.作者说:“王老师郁郁不得志,也在情理之中。”接着又说:“王老师的形象却始终是高大的。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5.“韩、柳、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中的“四家”。对此“四家”的人名对应判断错误的一项是(2分)

A.韩愈

B.柳公权

C.欧阳修

D.苏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题目。(共24分)

王崑玉先生

季羡林

王崑玉老师是国文教员,是山东莱阳人。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文士,也写古文,所以王先生有家学渊源,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特别是古文写作方面更为突出。他为文遵桐城派义法,结构谨严,惜墨如金,逻辑性强。我不研究中国文学史,但有一些胡思乱想的看法。我认为,桐城派古文同八股文有紧密的联系。其区别在于,八股文必须代圣人立言,“四书”以朱子注为标准,不容改变。桐城派古文,虽然也是“文以载道”,但允许抒发个人感情。两者的差别,实在是微乎其微。王老师有自己的文集,都是自己手抄的,从来没有出版过,也根本没有出

版的可能。他曾把文集拿给我看过。几十年的写作,只有薄薄一小本。现在这文集不知到哪里去了。惜哉!

王老师上课,课本就使用现成的《古文观止》,不是每篇都讲,而是由他自己挑选出来若干篇,加以讲解。文中的典故,当然在必讲之列,而重点在文章义法。他讲的义法,正如我在上面讲的那样,基本是桐城派,虽然他自己从来没有这样说过。《古文观止》里的文章是按年代顺序排列的。不知什么原因,王老师选讲的第一篇文章是比较晚的明代袁中郎的《徐文长传》。讲完后出了一个作文题目一一《读徐文长传书后》。我从小学起作文都用文言,到了高中仍然未变。我仿佛驾轻就熟般地写了一篇“书后”,自觉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不想竞获得

了王老师的青睐,定为全班的压卷之作,评语是“亦简劲,亦畅达”。我当时很高兴。我不是没有虚荣心的人,老师这一捧,我就来劲了,于是就拿来盐:韩、柳、欧、苏的文集,认真地读过一阵儿。   。

实际上全班国文最好的是一个叫韩云鹄的同学,可惜他别的课程成绩不好,考试总居下游。王老师有一个习惯,每次把学生的作文簿批改完后,总在课堂上占用一些时间,亲手发给每一个同学。排列是有顺序的,把不好的排在最上面,依次而下,把最好的放在最后。作文后面都有批语,但有时候他还会当面说上几句。我的作文和韩云鹄的作文总是排在最后一二名,最后一名当然就算是状元,韩云鹄当状元的时候比我多。但是一二名总是被我们垄断,几乎从来没有过例外。

北园高中(即山东大学附设高中)的风光是非常美丽的。每到春秋佳节,风光更为旖旎。最难忘的是夏末初秋时分,炎夏初过,金秋降临,和风微凉,冷暖宜人。每天晚上,夜课以后,同学们大都走出校门,到门前荷塘边上去散步,消除一整天学习的疲乏。其时月明星稀,柳影在地,草色凄迷,荷香四溢,如果我是一个诗人的话,定会好诗百篇。可惜我从来就不是什么诗人,只空怀满腹诗意而已。王崑玉老师大概也是常在这样的时候出来散步的。他抓住这个机会,出了一个作文题目一一《夜课后闲步校前溪观捕蟹记》。我生平最讨厌写说理的文章,对哲学家们那一套自认为是极为机智的分析,我十分头疼。除非有文采,像庄子、孟子等,其它我都看不下去。我喜欢写的是抒情或写景的散文,有时候还能情景交融,颇有点沾沾自喜。王老师这个作文题正合吾意,因此写起来很顺畅,很惬意。我的作文又一次成为全班压卷之作。

自从1928年日寇占领了济南,北园高中解散以后,我再没有见到过王崑玉老师。后来听说,他到山东大学(当时还在青岛)中文系教书,只给了一个讲师的头衔。我心中愤愤不平。像王老师那样的学问和人品,比起某一些教授要高得多,现在有什么人真懂而且又能欣赏桐城派的古文呢?如果在今天的话,他早已成为了什么特级教师,并会有许多论文发表,还结成了多少集子。他的大名会出现在什么《剑桥名人录》上,还有花钱买来的《名人录》上,堂而皇之地印在名片上,成为“名人”。然而这种事情他绝对不干。王老师郁郁不得志,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在我的心中,王老师的形象却始终是高大的,学问是非常好的,是一个真

正的读书人。王老师将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节选自刊于《文史哲》2002年第5期的季羡林《我的高中》一文。有删改)

1.在北园高中任教时,王老师做了哪几件对“我”影响巨大的事?请分点概括。(5分)

2.王岜玉老先生是怎样一个人?试结合材料分析。(6分)

3.作者写道:“他的大名会出现在什么《剑桥名人录》上,还有花钱买来的《名人录》上,堂而皇之地印在名片上,成为‘名人’。”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5分)

4.作者说:“王老师郁郁不得志,也在情理之中。”接着又说:“王老师的形象却始终是高大的。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5.“韩、柳、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中的“四家”。对此“四家”的人名对应判断错误的一项是(2分)

A.韩愈

B.柳公权

C.欧阳修

D.苏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题目。(共24分)
王崑玉先生
季羡林
王崑玉老师是国文教员,是山东莱阳人。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文士,也写古文,所以王先生有家学渊源,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特别是古文写作方面更为突出。他为文遵桐城派义法,结构谨严,惜墨如金,逻辑性强。我不研究中国文学史,但有一些胡思乱想的看法。我认为,桐城派古文同八股文有紧密的联系。其区别在于,八股文必须代圣人立言,“四书”以朱子注为标准,不容改变。桐城派古文,虽然也是“文以载道”,但允许抒发个人感情。两者的差别,实在是微乎其微。王老师有自己的文集,都是自己手抄的,从来没有出版过,也根本没有出
版的可能。他曾把文集拿给我看过。几十年的写作,只有薄薄一小本。现在这文集不知到哪里去了。惜哉!
王老师上课,课本就使用现成的《古文观止》,不是每篇都讲,而是由他自己挑选出来若干篇,加以讲解。文中的典故,当然在必讲之列,而重点在文章义法。他讲的义法,正如我在上面讲的那样,基本是桐城派,虽然他自己从来没有这样说过。《古文观止》里的文章是按年代顺序排列的。不知什么原因,王老师选讲的第一篇文章是比较晚的明代袁中郎的《徐文长传》。讲完后出了一个作文题目一一《读徐文长传书后》。我从小学起作文都用文言,到了高中仍然未变。我仿佛驾轻就熟般地写了一篇“书后”,自觉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不想竞获得
了王老师的青睐,定为全班的压卷之作,评语是“亦简劲,亦畅达”。我当时很高兴。我不是没有虚荣心的人,老师这一捧,我就来劲了,于是就拿来盐:韩、柳、欧、苏的文集,认真地读过一阵儿。   。
实际上全班国文最好的是一个叫韩云鹄的同学,可惜他别的课程成绩不好,考试总居下游。王老师有一个习惯,每次把学生的作文簿批改完后,总在课堂上占用一些时间,亲手发给每一个同学。排列是有顺序的,把不好的排在最上面,依次而下,把最好的放在最后。作文后面都有批语,但有时候他还会当面说上几句。我的作文和韩云鹄的作文总是排在最后一二名,最后一名当然就算是状元,韩云鹄当状元的时候比我多。但是一二名总是被我们垄断,几乎从来没有过例外。
北园高中(即山东大学附设高中)的风光是非常美丽的。每到春秋佳节,风光更为旖旎。最难忘的是夏末初秋时分,炎夏初过,金秋降临,和风微凉,冷暖宜人。每天晚上,夜课以后,同学们大都走出校门,到门前荷塘边上去散步,消除一整天学习的疲乏。其时月明星稀,柳影在地,草色凄迷,荷香四溢,如果我是一个诗人的话,定会好诗百篇。可惜我从来就不是什么诗人,只空怀满腹诗意而已。王崑玉老师大概也是常在这样的时候出来散步的。他抓住这个机会,出了一个作文题目一一《夜课后闲步校前溪观捕蟹记》。我生平最讨厌写说理的文章,对哲学家们那一套自认为是极为机智的分析,我十分头疼。除非有文采,像庄子、孟子等,其它我都看不下去。我喜欢写的是抒情或写景的散文,有时候还能情景交融,颇有点沾沾自喜。王老师这个作文题正合吾意,因此写起来很顺畅,很惬意。我的作文又一次成为全班压卷之作。
自从1928年日寇占领了济南,北园高中解散以后,我再没有见到过王崑玉老师。后来听说,他到山东大学(当时还在青岛)中文系教书,只给了一个讲师的头衔。我心中愤愤不平。像王老师那样的学问和人品,比起某一些教授要高得多,现在有什么人真懂而且又能欣赏桐城派的古文呢?如果在今天的话,他早已成为了什么特级教师,并会有许多论文发表,还结成了多少集子。他的大名会出现在什么《剑桥名人录》上,还有花钱买来的《名人录》上,堂而皇之地印在名片上,成为“名人”。然而这种事情他绝对不干。王老师郁郁不得志,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在我的心中,王老师的形象却始终是高大的,学问是非常好的,是一个真
正的读书人。王老师将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节选自刊于《文史哲》2002年第5期的季羡林《我的高中》一文。有删改)
小题1:在北园高中任教时,王老师做了哪几件对“我”影响巨大的事?请分点概括。(5分)
小题2:王岜玉老先生是怎样一个人?试结合材料分析。(6分)
小题3:作者写道:“他的大名会出现在什么《剑桥名人录》上,还有花钱买来的《名人录》上,堂而皇之地印在名片上,成为‘名人’。”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5分)
小题4:作者说:“王老师郁郁不得志,也在情理之中。”接着又说:“王老师的形象却始终是高大的。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小题5:“韩、柳、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中的“四家”。对此“四家”的人名对应判断错误的一项是(2分)
A.韩愈B.柳公权C.欧阳修D.苏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届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题目。(共24分)
王崑玉先生
季羡林
王崑玉老师是国文教员,是山东莱阳人。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文士,也写古文,所以王先生有家学渊源,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特别是古文写作方面更为突出。他为文遵桐城派义法,结构谨严,惜墨如金,逻辑性强。我不研究中国文学史,但有一些胡思乱想的看法。我认为,桐城派古文同八股文有紧密的联系。其区别在于,八股文必须代圣人立言,“四书”以朱子注为标准,不容改变。桐城派古文,虽然也是“文以载道”,但允许抒发个人感情。两者的差别,实在是微乎其微。王老师有自己的文集,都是自己手抄的,从来没有出版过,也根本没有出
版的可能。他曾把文集拿给我看过。几十年的写作,只有薄薄一小本。现在这文集不知到哪里去了。惜哉!
王老师上课,课本就使用现成的《古文观止》,不是每篇都讲,而是由他自己挑选出来若干篇,加以讲解。文中的典故,当然在必讲之列,而重点在文章义法。他讲的义法,正如我在上面讲的那样,基本是桐城派,虽然他自己从来没有这样说过。《古文观止》里的文章是按年代顺序排列的。不知什么原因,王老师选讲的第一篇文章是比较晚的明代袁中郎的《徐文长传》。讲完后出了一个作文题目一一《读徐文长传书后》。我从小学起作文都用文言,到了高中仍然未变。我仿佛驾轻就熟般地写了一篇“书后”,自觉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不想竞获得
了王老师的青睐,定为全班的压卷之作,评语是“亦简劲,亦畅达”。我当时很高兴。我不是没有虚荣心的人,老师这一捧,我就来劲了,于是就拿来盐:韩、柳、欧、苏的文集,认真地读过一阵儿。   。
实际上全班国文最好的是一个叫韩云鹄的同学,可惜他别的课程成绩不好,考试总居下游。王老师有一个习惯,每次把学生的作文簿批改完后,总在课堂上占用一些时间,亲手发给每一个同学。排列是有顺序的,把不好的排在最上面,依次而下,把最好的放在最后。作文后面都有批语,但有时候他还会当面说上几句。我的作文和韩云鹄的作文总是排在最后一二名,最后一名当然就算是状元,韩云鹄当状元的时候比我多。但是一二名总是被我们垄断,几乎从来没有过例外。
北园高中(即山东大学附设高中)的风光是非常美丽的。每到春秋佳节,风光更为旖旎。最难忘的是夏末初秋时分,炎夏初过,金秋降临,和风微凉,冷暖宜人。每天晚上,夜课以后,同学们大都走出校门,到门前荷塘边上去散步,消除一整天学习的疲乏。其时月明星稀,柳影在地,草色凄迷,荷香四溢,如果我是一个诗人的话,定会好诗百篇。可惜我从来就不是什么诗人,只空怀满腹诗意而已。王崑玉老师大概也是常在这样的时候出来散步的。他抓住这个机会,出了一个作文题目一一《夜课后闲步校前溪观捕蟹记》。我生平最讨厌写说理的文章,对哲学家们那一套自认为是极为机智的分析,我十分头疼。除非有文采,像庄子、孟子等,其它我都看不下去。我喜欢写的是抒情或写景的散文,有时候还能情景交融,颇有点沾沾自喜。王老师这个作文题正合吾意,因此写起来很顺畅,很惬意。我的作文又一次成为全班压卷之作。
自从1928年日寇占领了济南,北园高中解散以后,我再没有见到过王崑玉老师。后来听说,他到山东大学(当时还在青岛)中文系教书,只给了一个讲师的头衔。我心中愤愤不平。像王老师那样的学问和人品,比起某一些教授要高得多,现在有什么人真懂而且又能欣赏桐城派的古文呢?如果在今天的话,他早已成为了什么特级教师,并会有许多论文发表,还结成了多少集子。他的大名会出现在什么《剑桥名人录》上,还有花钱买来的《名人录》上,堂而皇之地印在名片上,成为“名人”。然而这种事情他绝对不干。王老师郁郁不得志,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在我的心中,王老师的形象却始终是高大的,学问是非常好的,是一个真
正的读书人。王老师将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节选自刊于《文史哲》2002年第5期的季羡林《我的高中》一文。有删改)
【小题1】在北园高中任教时,王老师做了哪几件对“我”影响巨大的事?请分点概括。(5分)
【小题2】王岜玉老先生是怎样一个人?试结合材料分析。(6分)
【小题3】作者写道:“他的大名会出现在什么《剑桥名人录》上,还有花钱买来的《名人录》上,堂而皇之地印在名片上,成为‘名人’。”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5分)
【小题4】作者说:“王老师郁郁不得志,也在情理之中。”接着又说:“王老师的形象却始终是高大的。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小题5】“韩、柳、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中的“四家”。对此“四家”的人名对应判断错误的一项是(2分)

A.韩愈B.柳公权C.欧阳修D.苏轼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