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子墨子九距之。____________

A、九
B、距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A.《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B.《千金求马》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①君人,人君,国君。②涓人:国君的近侍。
【小题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在句中的意思。(6分)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解释为: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解释为:
(3)才美不外见。           解释为:
【小题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句意在强调:(限15字以内回答)(1分)
【小题3】揭示千里马悲惨命运的一句是:                                 (1分)
【小题4】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⑴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⑵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小题5】请分别概括上面两则文章的思想意义。(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曾子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吾日三省吾身(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学而不厌(满足)

B.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      学而不思则罔(有害)

C.士不可以不弘毅(刚毅)       死而后已(停止)   

D.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6分)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⑵由,诲女知之乎?                                     

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步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锇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3)人恒过,然后能改(        )(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小题2】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其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曾益其所不能                     ,意思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意思            
【小题3】将画线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译文:                                                                
【小题4】 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
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2分)
【小题5】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B.本文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
C.论证“死于安乐”是全文的重点,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
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
D.全文从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方面论说人要成就一番大业,必须经过艰苦的
磨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0~2011学年广西北海市合浦县教研室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题型:文言文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步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锇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3)人恒过,然后能改(        )(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小题2】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其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曾益其所不能                         ,意思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意思            
【小题3】将画线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译文:                                                                
【小题4】 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
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2分)
【小题5】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B.本文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
C.论证“死于安乐”是全文的重点,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
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
D.全文从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方面论说人要成就一番大业,必须经过艰苦的
磨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山东省泰安市七年级第一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曾子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吾日三省吾身(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学而不厌(满足)
B.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      学而不思则罔(有害)
C.士不可以不弘毅(刚毅)       死而后已(停止)   
D.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
【小题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6分)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⑵由,诲女知之乎?                                     
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