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填空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云南省中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①,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②。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③。今贼适疲于西④,又务于东⑤,兵法乘劳,此进趋⑥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⑦,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鸟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邰、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⑧,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磋跌⑨,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⑩。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⑾,非臣之明所能逆睹⑿也。
注:①王业不偏安:帝王的事业不能自安于蜀地一隅。②思惟北征,宜先入南:考虑着要想北征魏国,应先平定南中诸部,以巩固后方。③非计:不正确的计策。④今贼适疲于西:此指公元
228年,诸葛亮出祁山伐魏而言。⑤又务于东:指同年八月东吴陆逊战败魏将曹休。务,勉力从事。⑥进趋:赶快进兵。⑦坐大:安然地强大起来。⑧拊手:拍手(称快)。⑨秭归磋跌:刘备因孙权击杀关羽,兴兵伐吴,公元222年至秭归为吴军所败。磋跌,失足跌倒,比喻失败。⑩逆见:预料。⑾利钝:顺利和困难。⑿逆睹:预料。(
1)给下列句中加粗的字注音。①刘繇、王朗,各据州郡( ) ②险于鸟巢,危于祁连( )
③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 ) ④关羽毁败,秭归磋跌( )
⑤中间期年耳( )
(
2)对下列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意思是说与其受制于他们,哪比得过去讨伐他们呢?B
.并日而食——两天只能吃到一天的饭。意思是说行军艰苦,不能按时进食。C
.伪定一时——意思是说曹操暂时取得了政权。蜀汉自居正统,故称曹操为“伪”。D
.则住与行劳费正等——意思是说坐在这里和行走起来的消耗是相同的。(
3)本文流传千古的名句是哪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本文最能表现伐魏的有利时机的句子是哪一句?抄写原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简要叙说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阐述北伐曹魏的理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从前、后《出师表》中找出至今仍用于口头的词句,体会本文用词精练、句法工整的特点。①前《出师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后《出师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A);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B)。
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C)。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D),都如我的辛苦(E)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F)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别人的辛苦(G)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根据原文,在引文中的括号中填上相应的词语,并结合前后文分析所填词语的含义。
A.
B.
C.
D.
E.
F.
G.
(2)对第1段文字中画线语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句中的“高墙”是夸张。形象说明“我”与故乡的人们之间的隔膜。
B.句中的“高墙”是比喻。本体是“我”对故乡的期望与故乡的现实之间的距离。
C.这是一个议论语句,写出了“我”离故乡的一种感受。
D.因“我”对故乡的期望与故乡的现实相差甚远,因“我”与故乡的人们有较大的隔膜,所以“我”的四面好像竖起了高墙。
(3)与第4段文字中的“害怕”一词照应的语句是什么?你怎样理解这一语句?
答:
(4)怎样理解第3段中的三个“我不愿意”?
答:
(5)第5段中画线语句中加粗的“这”指代的是什么?这画线的语句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它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
(6)概括这几段文字所写的是什么内容。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单选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习周报 语文 中考版 贵州专用 2009-2010学年 第30期 总第186期 贵州中考版 题型:013
结合语境,指出下列句子中对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一块玉可能是瑕瑜互见,但在一位高明的玉雕家手里,却能做到去瑕存瑜。(瑕瑜互见: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优点是主要的,缺点是次要的。)
有不少二三线品牌,甚至不入流的品牌,将自己装扮得冠冕堂皇,虚高标价,谋取暴利。(冠冕堂皇:形容外表庄严体面,实际上并非如此。)
已经销声匿迹几个月的海盗不仅再次现身,而且在距离本土海岸700海里外的印度洋上突然动手。(销声匿迹:指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
在足球的激情血性下衍生出不少暴力因子,队员从小耳濡目染很难不会成为一种风气。(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中受到影响。)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儿童如诗赵思运
我一直认为,儿童的本质是诗的,诗的本质是儿童的。儿童和诗都是神性的。
儿童是泛神论的,在儿童的眼里,一切都是有生命的,有灵性的。他会对着我们认为没有生命的东西说话,会给小凳子穿上四只鞋子……他那清澈的眸子里闪烁着的是神性的光芒。我觉得,一个太善言谈的人往往就失去了灵性与神性,孩子的言语不发达,但上帝赋予他洞察万物的神力,他能够直接与万物交谈,因为我们不能,所以我们往往对孩子的交谈感到不能理解。神性与太多的言语是对立的。不会说话的儿童以神性与万物沟通,而当他渐渐长大成人,足以表达他所看到的一切的时候,他的神性就被上帝收回了,与常人无异。所以,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在《彩虹》诗中写道:“儿童是成人的父亲。”儿童是引领我们重新找回原初神性的父亲。
诗人牛汉讲过一件事。有一天,他正在写东西,他的外孙女突然伤心地大叫:“爷爷,花灭了!”这时牛汉以一个成年人的权威口气矫正道:“不对!应是‘花谢了’!不是‘花灭了’!”外孙女坚定地抗议道:“花真的是灭了,花就是灯!”是吗?花是灯吗?几乎每个成年人都会做出否定的回答。但是,外孙女的回答却“如五雷轰顶一般”使牛汉“惊愣得哑口无言”。在孩子眼里,灯是有生命的,花是有生命的,儿童的言语所幻化出来的世界是成年人从未想象和经历过的,这一世界不是他们创造出来的,而是直接遇到的,随处都可以遇到的。在他们眼里,一切都是有诗意的。他们的世界一下子点燃了我们成年人世界的诗意,使我们在麻木的生存中瞬间苏醒过来。
孩子的世界是诗的世界,美好的世界,对孩子的残害就是对人生之诗的残害,对美好世界的残害。当孩子们在灾难来临的时候,他们对人性、对世界的绝美憧憬是永恒不灭的。记不清在哪一家刊物上读过这么一首诗,是纳粹集中营里的一位小女孩写的:
小女孩对挥锹动土的德国兵说:
“刽子手叔叔,请把我埋得浅一点,你埋得太深了,明天我妈妈就找不到我了。”
读到这样的诗句,我的灵魂深处有一种锥心的疼痛,那种感觉绝不是用“震撼”一词就能概括得了的。我会想象到:任何一个刽子手读到这首诗都会不寒而栗!这首诗是在控诉,但又绝不仅仅止于控诉。它的价值更在于唤醒,唤醒我们的人性,咦醒我们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类的尊重,对美好世界的尊重。那个美好世界不仅仅属于孩子的乌托邦,它应该属于我们现实中的每个人,属于全人类的尊重,这个美好的世界应该包括那个女孩,也包括那个刽子手……
美国当代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健康的儿童性”概念,认为成年人应该具有双重视角,一方面,像成人一样以成熟的、深刻的、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揭示社会的底蕴;另一方面,又以儿童的天真的、陌生的、非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把生活的厚厚尘土擦拭掉,让诗性与神性的光辉重新放射出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物欲的无限滋生,现实功利的、纯粹理性的、实用真理性的生存密密地把人们的诗性与神性封锁住了。在上帝的眼里,成年人都是盲人。
迷茫之中,如何寻找光明?
左眼是诗歌,右眼是儿童。
(1)给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
眸子( ) 矫正( ) 憧憬( ) 刽子手( )
(2)文中写“他会对着我们认为没有生命的东西说话,会给小凳子穿上四只鞋子”,我们学过的哪篇文章出现过这样的情节?
(3)为什么说“儿童是成人的父亲”?
(4)牛汉的小外孙女说“花灭了”,与牛汉的“花谢了”分别体现了两个人怎样的内心世界?
(5)你如何理解第五自然段中“这个美好世界应该包括那个女孩,也包括那个刽子手,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6)文中引用纳粹集中营里的一位小女孩写的一首小诗,其作用是什么?
(7)文章结尾说:“迷茫之中,如何寻找光明?左眼是诗歌,右眼是儿童。”这里的“迷茫”与“光明”分别指什么?“诗歌”和“儿童”的共同点是什么?
(8)如果你用一个比喻形容儿童,你会选用什么喻体,为什么?
儿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