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面这副对联的下联没有提到的文学家是
鸟居笼中,望孔明,想张飞,无奈关羽。鱼离水面,置半山,滚东坡,如何陆游?

A、王安石
B、苏轼
C、陆游
D、苏辙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课堂三级讲练  九年级语文(上册) 题型:048

没有滕子京修书求记范仲淹,又何来“先忧后乐”的《岳阳楼记》传诸后世?范仲淹是“先忧后乐”精神的宣扬者,滕子京何以不是这精神的践行者?我们应该怀着对滕子京无限的敬意来读下面这篇文章。

贬官滕子京

王和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

  重修岳阳楼的这一年是公元一千零四十五年。

  岳阳楼地处江南水乡,洞庭之滨,而三年前,滕子京还在西北的甘肃泾州当知州,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那是个天高皇帝远,边关阻隔,动乱无常的荒蛮之地。这年九月,西夏大举攻宋,泾原副都部署葛怀敏、知镇戎军曹英会合各路兵马迎击。宁夏定川寨一仗,直杀得昏天黑地,血肉横飞。可怜葛怀敏、曹英等16员战将人仰马翻,肝脑涂地,血洒沙场。三军伤亡惨重。

  滕子京镇守城池,手中兵卒无几,“乃集农民数千戎服乘城”。又“会范仲淹引番汉兵来援。时天阴晦十余日,人情忧沮。宗谅乃大设牛酒迎犒士卒;又籍定川战殁者于佛寺祭酹之,厚抚其孥,使各处其所,于是边民稍安。”滕子京因守土有功,得以迁任庆州职。这是《宋史·滕宗谅传》及《续资冶通鉴·宋纪》上的记载。滕子京动用公款犒劳边关将士,祭奠英烈,抚恤遗属,应当说是合情合理的吧?这提着脑袋干的苦差,却给他落下了个“贪官”的罪名。事隔一年,便有郑戬、燕度等人弹劾滕子京滥用公款,“其间数万贯不明”。于是,“泾州动用公款案”闹得沸沸扬扬,轰动一时,囚系满狱,累连者众。幸得欧阳修、范仲淹从中解释,方未处刑,仅贬官凤翔府,继而贬至虢州。接着就有了“庆历四年春,滕手京谪守巴陵郡”。

  滕子京是背着沉重的十字架来到巴陵岳阳的。

  岳阳这地方山重水阔,文渊灵毓,怎么就成了贬官们的钟爱之地?上自屈原数起,涉足岳阳的各朝名家大都是仕途坎坷,累有贬迹。无论去国怀乡、忧馋畏讥也好,心旷神怡、宠辱皆忘也好,只要贬官们踏上岳阳这块土地,总是文思泉涌,佳作迭出。

  是洞庭山水抚慰了落魄的人生,还是人生的苦难打磨了岳阳的灵魂?这一拨拔朝廷的弃儿,将一挂热泪抛洒在岳阳楼头的时候,巴陵的山捧着它,洞庭的波含着它,分明就铸成了岳阳城头一块块苦涩的砖石,从屈夫子一直垒砌到今天。

  那么,滕子京为岳阳留下了什么呢?

  他留下了一座岳阳楼。

  那古楼上写着“不以物喜”。他是不以物喜。他在岳阳的三年,做了些什么呢?承前制,重修岳阳楼;崇教化,兴建岳州学宫;治水患,拟筑偃虹堤。三年治政,成就三件大事,此君足矣!同朝史学家司马光赞其在岳州“治为天下第一”。滕子京是完全有资本以物喜的,他却不能喜。“负大才,为众所嫉”,他如何喜得!

  古楼上还写着“不以己悲”。他又何尝以己悲之?一个负罪的贬官,仕途的失意,人生的坎坷,要消沉当可消沉,论哀怨亦可悲之,而这位滕公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是不喜不悲,不艾不怨,上任三年便“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于治政是如此的投入,于黎民是如此的体恤!此种襟怀,问谁领会得来?当岳阳楼重修落成之日,滕子京也只是“痛饮一场,凭栏大恸十数声而已”。可见其忍辱负重仍然勤于政绩的惨淡心境。男儿有泪不轻弹哪,这“凭栏大恸十数声”是何等的悲怆,何等的壮烈!

  岳阳楼是重新耸立起来了。登楼一览,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然而设若没有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何来此大观?没有滕子京修书求记范仲淹,又何来“先忧后乐”的《岳阳楼记》传诸后世?范仲淹是“先忧后乐”精神的宣扬者,滕子京何以不是这精神的践行者?

  滕子京谪守岳州三年,于庆历七年初调任苏州。他离开岳阳三个多月之后不幸病逝于苏州任所,时年56岁,《宋史》对他有这样的评价:“宗谅尚气,倜傥自任,好施与,及卒,无余财。”

  无余财呀!这便是一个受诬贬官的悲剧结局。更为可悲的是,当年弹劾滕子京的那个燕度,受命“勘鞠”此案,他的调查结果却是“滕子京所用钱数分明,并无侵欺人已”(《续资冶通鉴·宋纪》)内查外调,竟是儿戏一场,可怜滕子京们已是遍体鳞伤,欲哭无泪!

  滕子京的悲剧已经过去了近千年。办大事大错,办小事小错,不办事不错;不做事的整做事的,做实事者反遭诬,古今同理。“负大才,为众所嫉”还很盛行。我们能够指望新的悲剧不会发生吗?

  范相滕公今安在?于是,我想起了刻在岳阳楼上的半副楹联:范秀才,亦多事,数十年光景,甚么先甚么后,万家忧乐独关心!

1.请结合有关内容,体会滕子京有哪些的品质和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背着沉重的十字架”是什么意思?请将你的理解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各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给文中提到的半副楹联对一句下联;或自拟一副送给滕子京的对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词语权变之妙
马挺生
  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之一。在具体运用中,若注意灵活变通,如调整语序、更换词语、增添词语、巧用标点等手法,往往可以妙趣横生,收到极佳的表达效果。试举数例,略谈其妙。
  一、调整语序。于右任先生工于书法,有不少人慕名而来请他题写。为了防滥,亦出于谦虚,他不愿随便满足别人的要求。有一次,一位来客求墨心切,苦苦恳求。于老甚感为难,便草就一帧条幅:“不要随处小便。”于老心想,写的这些,人家把它挂出去则不适合了。岂料,来客取到条幅满怀喜悦,心生一计,把条幅上的字逐个剪开,再调整词语顺序,裱成新的条幅,成了“小处不要随便”的箴言。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更换词语。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这样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中情调显得低沉、消极、无奈,表现出一种失落感。朱自清先生把它改为“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经他妙笔一改,真是笔下生辉,情调高昂,心境显得特别开朗,化消极为积极。叶剑英元帅《八十书怀》中更有“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的名句,显得更为美妙,深为广大人民所敬仰。
  三、尾添“字眼”。“字眼”是一句中的关键词,有了它,整句传神。从前,有个秀才在自家大门上贴上一副对联,上联“身无分文”,下联“家徒四壁”,横批“自得其乐”。对联贴出后,惹得旁人嘲笑,说是这个秀才穷到如此地步,还能“自得其乐”吗?岂料,这位秀才走出门来,在上下联之下各补上一个字,对联成为“身无分文债,家徒四壁书”,转贫为富了。旁观者个个惊叹这位秀才很有点能耐,怪不得可以“自得其乐”了。看来,根据上下文意,衔接上恰当的词语,即一句中的“字眼”,也不失为妙法。
  四、巧拆成语。就是用表达语气的标点巧妙地点断原有的成语。国共合作和谈时,有一次,国民党的代表和中共代表周恩来在谈判时,国民党代表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均遭到周恩来的严词驳斥。国民党代表理屈词穷,恼羞成怒,拍案且蛮横地说:“跟你周恩来谈判是对牛弹琴。”周恩来机智地接过其话锋,从容不迫地说:“对!牛弹琴。”将对方诬蔑的成语“对牛弹琴”,用表语气的感叹号巧妙点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驳得对方自知理亏,哑口无言。
  五、妙断语句。标点是无声的语言,是书面语言的五官。语句中恰当增添标点,把整句分开,可以使语句中的意思正好相反。据称,抗日战争时期,敌占区农村的墙壁上被汉奸刷上一条这样的标语:“粮食不卖给八路军。”老百姓看了很气愤。出于义愤,老百姓中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在标语上巧妙地增加了一个逗号,变成“粮食不卖,给八路军”,与原标语的意思正相反。一个小小的标点的增添,把句子分拆,充分体现了当时敌占区人民爱憎分明的大仁大义。……
1.根据文意,解释标题中“权变”一词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主要使用了____、____两种说明方法,文章说明了__________事理。
3.文中“调整语序”部分的最后一句“真是_____________,下面选项中,填入该句空格的最佳一项是(   ) 
A.化俗为雅,点石成金!
B.别出心裁,字字珠玑!
C.功夫不负有心人!
D.得来全不费功夫
4.“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朱自清改李商隐诗,已属妙笔,而叶帅《八十书怀》中的“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则是更胜一筹。叶帅诗句比朱自清诗句好在哪里?请作简要分析(说出一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明代的徐文长,人称“滑稽才子”,因遇梅雨季节久住朋友家。一日,朋友留下一张字条: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字条没有标点;其意思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徐文长看后,故意错误断句来曲解其意,仍是久住不走。请你先将“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这句话抄在答题卡上,然后运用标点断句,显示出徐文长的曲解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习周报 语文 语文版 2009-2010学年 第47~52期 总第203期 语文版 题型:048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兔王卖耳

文/郑渊洁

  兔王总觉得自己这个大王当得没人家的大王神气。瞧虎王、狮王、狼王,威风凛凛,或率领部下出击,或接受臣民仰拜。而自己呢,没什么王气,只会带着部下逃避灾难,天天生活在惊恐之中。兔王决定借兔年之机改变自己的形象,当个名副其实的大王。

  他把几位善谋的大臣召来,给他出主意。

  “是不是生理上的关系?我建议大王找位医生看看。”一位大臣说。

  兔王认为有道理,自己从小就胆小,大概和身体上的什么毛病有关系。他决定去找医生。

  兔王的山寨离医院很近,可他足足走了两个月才走到。他一听到风吹草动就要停下来,心惊胆战地判断着身边有无潜伏的危机。兔王的耳朵长,能听到几十里以外的声音。

  总算来到医院了。

  “看什么科?”挂号窗口里问话。

  “看……”兔王也不知道应该看哪个科。

  “什么病?”窗口里又问。

  “胆小……没有王气……”兔王面红耳赤。

  “看心理科。”从窗口里递给兔王一张挂号条。

  心理科的医生是位小伙子,他笑容满面地接待了兔王。当他得知面前的这只兔子是全世兔子的大王时,惊讶极了。

  医生全面询问了兔王的症状,还给他做了心电图。

  忽然,兔王紧张起来,他的两只耳朵竖得老直,眼睛里露出恐惧的神色。

  “你怎么啦?”医生不安地问。

  “我听见有狼叫。”兔王浑身打哆嗦。

  “狼叫?我怎么没听见!”医生觉得好笑。

  兔王的确听见狼叫了,是在几十里之外。

  医生突然明白了,兔王的病根是在耳朵上。

  “我建议你把耳朵卖了。”医生说。

  “你说什么,卖耳朵?”兔王头一次怀疑自己听错了。

  “是的,卖耳朵。”医生肯定地点点头。

  “卖了耳朵,你就会成为真正的大王了。”医生补充了一句。

  “真的?”兔王半信半疑。

  “不骗你。”医生十分有把握。

  兔王信了,从一见到这位小伙子医生就对他有好感。

  “可耳朵怎么卖呀?长在头上。”兔王想到了技术问题。

  “到我们医院来移植。”医生爽快地说。

  兔家族在电视上大做广告,兜售兔王的耳朵。因为是兔年,电视台免费为兔家族作广告。

  消息传到了虎王耳朵里。

  “兔子的耳朵能听到很远很远的声音。”一位大臣提醒虎王。

  “大王要是买了兔子耳朵安上,本事就更大了。”另一位大臣献计。

  虎王想想觉得有道理,自己要是安上了兔子耳朵,保准虎气更足,更威风。

  “快去同兔王联系!”虎王吩咐部下,生怕别人抢先把兔王的耳朵买走了。

  兔王同意把耳朵卖给虎王。这天下午,兔王和虎王来到医院。由于兔子胆小,见不得老虎,医生把他俩安排在两间手术室里,互相不见面。

  医生给兔王打了麻药。转眼间兔王的长耳朵被锯下来了。

  另一间手术室的医生把长耳朵接在虎王的耳朵上。

  兔王把长耳朵卖给了虎王。

  还真灵,自从把耳朵割掉后,兔王的胆子变大了。其实他的胆子还是原来的胆子,只不过他的耳朵短了,听到的令他恐惧的声音也少了。

  兔王卖掉耳朵后,真的亮出了王气。他处事稳重,再不惊慌失措,赢得了整个兔家族的崇拜。

  一次,一群狼逼近兔家族,兔子们都慌了,吓得上蹦下跳。可兔王一点儿也没听见狼的吼叫声,他厉声喝住慌乱的部下。大王的沉着,给臣民们吃了定心丸,大家都静下来。

  狼群看见兔子一反常态,那么若无其事,反而不敢冲上来了,他们认准兔子后边有一张大网,要把狼群一网打尽。狼群撤退后,臣民们高呼“兔王万岁”。后来兔王听说狼群离他只有一百米时,差点儿吓死。

(选自《郑渊洁童话故事集》,有删节)

1.速读短文,梳理童话的故事情节。

开端:兔王为当个名副其实的大王而去看医生。

发展:________________

高潮:________________

结局:兔王胆子变大了,“吓”退狼群。

2.说说下面句中加粗词的表达作用。

“你说什么,卖耳朵?”兔王头一次怀疑自己听错了。

我的分析:________________

3.这则童话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

4.想一想:虎王换成兔耳后会怎样呢?

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江苏省期末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向阳的微笑》完成下列各题。
       小的时候,我对于教师这个职业是很不屑的。那时候,我想是因为自己太小。到了初中,我遇到了一个和以前都不一样的老师,他是我们的班主任,一个又高又瘦的老人。在我眼里,他永远是一个温雅谦逊、和蔼可亲的长者。在他有条不紊、平静祥和的生活里,充满了对人世的热爱,充满了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快乐。大约因为我的“懂事”和“听话”,老师很喜欢我,他让我做“副班长”。那时的我是个少言寡语见人就羞的小女孩,况且一无经验二无心机,“副班长”不过是个名头而已。学校惯例,每个星期五的下午,班里都要举行班会。每次班会,老师都要从报纸上选读一篇文章来让大家讨论。开始,文章是老师念,后来,他就要我到讲台上大声为全班同学朗读。我当然是脸红心跳,声音如蚊,但是每次当我不经意间瞥见站在教室门口的老师时,我的心立刻就会涌起一股温暖和轻松的细流:老师在微笑。老师老了,沧桑在他黑瘦黑瘦的脸庞上写满皱纹,他的笑那样浅淡那样会心,就像一个经历人世浮沉变幻的磨难者在阴暗里刚刚走出,他见到了阳光,他很高兴,但是那发自心底的高兴是那样浅淡地落在他脸上:在美丽的阳光下,他还看到了遥远的希望和希望里的拼搏…… 
       直到现在,我也仍然还是一个“不善言辞,怕羞内向”的小女子,但是如果必要,如果需要我当众发言,我会很勇敢地接受并且很勇敢地把它做好!
       那时班里的钥匙一共有两把,一把在班主任手中,一把就在我手里。因为班长是本地学生,不在学校寄宿,所以钥匙交在我手里,开门方便些。谁知有一次,钥匙借来借去被弄丢了,害得全班同学站在门外不能上课,只好等老师来开门。他很生气,——他是很少生气的,而且生气的时候也不像别人那般猛烈——但我心里已经羞愧害怕得不行了。他在讲台上很严肃地批评了拿钥匙的同学,很严肃地讲述了一个人应该如何对自己的工作、对自己负责,教室里只有老师的声音,宏亮而深沉,同学们都垂着头,大气儿也不敢出。最后,他让我们上自习课,他自己呢,走下讲台,在教室里来回踱步“巡视”。我很惭愧地垂着头,根本不敢看他,每次他的脚步声在身边响过,我就把头垂得更低,然而,让我感到震惊和难以相信的事就在我不经意地一抬头时发生了:老师的脚步声不再响了,原来他就站在我面前,微笑着(我能看到他其实是微笑的)对我说:“这把钥匙还是你来拿着吧!”“哦。”我接过钥匙,低下头,两行滚热的泪珠从脸上簌簌滑落下来——可爱的人啊,您没有责怪我一句话,没有把我叫出去单独批评,而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尽管大家谁也没有抬头,但我知道每个人都听到了那句话)把剩下的唯一的一把钥匙又交给了我。
       您交给我的,又何尝只是一把钥匙呢?
       自那而后,我握着那把钥匙,再也没有丢失过……
1、文章主要写了几件事?请各用一句话加以简要概括。
                                                                                                                                  
2、文中第一段描写到“在美丽的阳光下,他还看到了遥远的希望和希望里的拼搏……”请在下文中找出印证这句话的内容。
                                                                                                                                                         
3、文中先后两次写到班主任老师的“微笑”,联系上下文,品味其中的含义。
     第一次:                                                                                                      
     第二次:                                                                                                     
4、小说结尾说“您交给我的,又何尝只是一把钥匙呢?”你认为“他”还给了“我”什么。
                                                                                                                                                         
5、仔细阅读下面的材料并结合上文的有关内容,就“如何对待别人犯错”谈谈自己的看法。
      爱迪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只灯泡后交给他的一个助手,让他送到阁楼上放好。这位助手深知责任的重大,当他接过灯泡时,手已微微颤抖,他在心里不断提醒自己:千万要当心,千万别摔碎了。可是,在上楼时,他还是因为太紧张而摔碎了灯泡。爱迪生没有责怪这位助手。不久后,爱迪生又制作出了第二只灯泡,他毫不犹豫地将这只灯泡又交给了那位助手。这次,这位助手将灯泡安全地送上了阁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人格——最高的学位lignleft

⑴很多年以前,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向20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讨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⑵卡萨尔斯面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意味深长地回答: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而大写的音乐人,最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⑶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还年少,老人回答时所透露的含义我还理解不多,然而随着采访中接触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回答在我脑海中越印越深。

⑷在采访北大教授季羡林的时候,我听到一个关于他的真实的故事。有一年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⑸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⑹我不知道这位学子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但我听到这个故事之后却强烈地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⑺这之后,我又在医院里采访了世纪老人冰心。我问先生,您现在最关心的是什么?

⑻老人的回答简单而感人:是年老病人的状况。

⑼当时的冰心已接近自己人生的终点,而这位在80年前的“五四”运动爆发那一天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老人,心中对芸芸众生的关爱之情,历经近80年的岁月而仍未老。这又该是怎样的一种传统!

⑽冰心的身躯并不强壮,即使年轻时也少有飒爽英姿的模样,然而她这一生却是用自己当笔,拿岁月当稿纸,写成的一篇关于爱是一种力量的文章。她在离去之后,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背影。

⑾世纪老人在陆续地离去,他们留下的爱国心和高深的学问却一直在我们心中不老。但在今天,我还想加上一条,这些世纪老人所独具的人格魅力是不是也该作为一种传统由我们向后延续?

⑿前几天我在北大听到一个故事,清新而感人。

⒀一批刚走进校园的年轻人,相约去看季羡林先生。走到门口,却开始犹豫,他们怕冒失地打扰了先生。最后决定,每人用竹子在季老家门口的土地上留下问候的话语,然后才满意地离去。

⒁这该是怎样美丽的一幅画面!离季老家不远,是北大的伯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而在季老家门口的问候语中是不是也有先生的人格魅力在学子心中留下的投影呢?只是生活中,这样的人格投影在我们心中还是太少。

⒂于是,我也更加理解了卡萨尔斯回答中所具有的深意。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呢?心中有个声音在回答: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然后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人,最后自然地成为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

⒃我知道,这条路很长,但我将执著的前行。

[注]白岩松: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

(1)

这篇文章叙写了季羡林和冰心两位老人的各一件事,请分别用一句话加以概括。(每句话不超过15个字)

季羡林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冰心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⑽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冰心在离去之后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背影”?(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

(3)

⒁段中,写“北大的伯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是为了衬托什么?

(4)

文章结尾说“这条路很长,但我将执著的前行”,请结合第⒂段回答:这条很长的路指的是怎样的路?(用原文语句回答)

(5)

读《幽径悲剧》中季羡林先生的心灵独白,回答问题。

世界上像我这样没有出息的人,大概是不多的。古藤的哭泣声恐怕只有我一个能听到。在浩茫无际的大千世界上,在林林总总的植物中,燕园的这一棵古藤,实在渺小得不能再渺小了。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偏偏出了我这样一个人,偏偏让我住到这个地方,偏偏让我走这一条幽径,偏偏又发生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悲剧;所有这一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压到了我的身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

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

季先生关注的是一棵“渺小得不能再渺小”的古藤,并为之而背上了“十字架”。联系选文中有关季羡林先生的事例,你认为他具有怎样的人格魅力?

(6)

世纪老人冰心曾谆谆告诫:“青年人,珍重的描写罢,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结合选文回答:你打算怎样在自己的人生书页上“着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默写题

文学常识与古诗文默写。
小题1:珍惜粮食是一种美德,如果没有农民伯伯“足蒸暑土气,              ”的辛勤耕耘,就没有我们的盘中美味。
小题2:同是望月,白居易用“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抒发深切的骨肉分离之情,而苏轼则用“                          ”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用《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的句子回答)
小题3:“我深深爱着我的国家,没有一片土地让我这样深情和激动,没有一条河流让我这样沉思和起伏……” 温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说的这句话,不由让我们想起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诗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小题4:在今年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 温家宝总理回答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 记者提问时说:今后两年要做到“忧国不谋身”,彰显了一个大国总理对国家和人民的赤胆忠心,这正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到的“                         ” 。
小题5:读下面有关岳阳楼的一副对联, 先从上联所标诗人中,各默写他们完整的一句写岳阳楼的诗文句子;再从上下两联的最后一句中各提炼两句诗,并标明作者或出处。上联: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心,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 醉。诗耶?儒耶?吏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下联: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城东道岩 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A.杜少陵:B.范希文:
C.上联: D.下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期末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太阳和霓虹灯
       ①这是我们来到北京的第三天,这一天的任务是采访三位文化艺术界名人。
       ②早晨,我们先来到一位著名女演员的家里。用北京人的土话说,这位“大腕”现在正“火”。从见面到讲述完自己的奋斗经历,她的眼神一直是冷漠孤傲的。讲述完毕,“大腕”严肃说:“你们的文章写好以后一定要让我过目。”快出门的时候,她又叮嘱我们:“如果没有把握写好的话,我可以为你推荐作者。”我们谢绝了她的好意。
       ③第二个采访对象是某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见面地点定在京广大厦,这是主持人要求的。从顶层临窗的位置往下看,大街上的人如同蚂蚁一样渺小,马上使人产生一种君临天下的感觉。主持人也的确给这种环境争气,不时打着标准的领袖手势,言语间也常常引经据典。他偶尔也有卡壳的时候,说出文章中的一句甚至半句话后愣怔片刻,然后一挥手说:“你们回去再查吧,这么简单的东西还用我从头到尾说完吗?”这使我们对他的“敬仰”又增加了一分。
       ④来到季羡林老人家里已是傍晚。秘书出来挡驾,为难地说,老人今天已接待过几个外国代表团了,最好明天再来吧。我们的日程安排得很紧,明明知道老人很累,依然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秘书进去请示,老人竟答应了。秘书把时间限定为二十分钟。
       ⑤老人的相貌、衣着和我们相像的竟非常吻合,这可能因为那个真实的故事:几年前一个新生入学,看见路边一个淳朴得像农民一样的老者,以为是工友,便让老人帮他看管一大堆行李。这位老人欣然同意,并尽职责看管达半个小时之久。几天之后,北京大学举行新生入学典礼,这个学生惊讶地发现,坐在主席台正中的,被介绍为北京大学副校长的,正是那天为自己看管行李的老者。
       ⑥来这前就听说老人有两套房子,我们展开俗人的想像后,非常羡慕。但看了才知道,室内空间大部分被书占据着,而供老人活动的空间极小。老式家俱,陈设简单、朴素。
       ⑦虽然某些问题问得幼稚,但在交谈的过程中,我们每提出一个问题,老人都要思考片刻,有两次竟手抚额头陷入长时间思考。老人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便是认真思考,这可能已经成为老人生活中的一种习惯。由此可以看出老人的两种美德:一、尊重知识。用老人的话说就是“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说半句空”。二、尊重别人。用老人的话说就是“我的自知之明有些过了头”。
       ⑧一个多小时眨眼之间就过去了。采访结束,老人一直蹒跚地把我们送到家门口,一一握手告别。
       ⑨紫禁城的傍晚很美。太阳悬挂在地平线上,光线柔和。它是至高无上的,但在某些时候却情愿寻求平等,因为它知道这种姿态更用利于交流。都市的霓虹灯也亮起来,五彩缤纷并且极富动感,竭力招揽着人们的目光。太阳和霓虹灯同时出现,看上去竟不觉得有什么不和谐,也许因为它们都发光吧。
1、本文总体上采用的记叙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第五段采用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五段记叙季先生为新生照看行李的事情,表现了先生什么样的作风和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藤野先生》第一段,说说本文第三段描写人物采用了什么笔法,并说说这样写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采用了对比手法,请选取一个例子,说明怎样进行对比,并简要分析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尾描写了太阳和霓虹灯,结合全文内容说说这两种事物各暗示了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应该如何看待像文中的演员、主持人一类的名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读了本文,结合下边的《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颁奖辞》,说说你从中汲取了哪些精神养料。
       智者永,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白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获奖者───季羡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北大附中题库 七年级语文(第2版)下册、第五单元测试卷 题型:048

太阳和霓虹灯

  ①这是我们来到北京的第三天,这一天的任务是采访三位文化艺术界名人。

  ②早晨,我们先来到一位著名女演员家里。用北京人的土话说,这位“大腕”现在正“火”。从见面到讲述完自己的奋斗经历,她的眼神一直是冷漠孤傲的。讲述完毕,“大腕”严肃地说:“你们的文章写好以后一定要让我过目。”快出门的时候,她又叮嘱我们:“如果没有把握写好的话,我可以为你们推荐作者。”我们谢绝了她的好意。

  ③第二个采访对象是某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见面地点定在京广大厦,这是主持人要求的。从顶层临窗的位置往下看,大街上的人如同蚂蚁一样渺小,马上使人产生一种君临天下的感觉。主持人也的确给这种环境争气,不时打着标准的领袖手势,言语间也常常引经据典。他偶尔也有卡壳的时候,说出文章中的一句甚至半句话后愣怔片刻,然后一挥手说:“你们回去再查吧,这么简单的东西还用从头到尾说完吗?”这使我们对他的“敬仰”又增加了一分。

  ④来到季羡林老人家里已是傍晚了。秘书出来挡驾,为难地说,老人今天已接待过几个外国代表团了,最好明天再来吧。我们的日程安排得很紧,明明知道老人很累,依然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秘书进去请示,老人竟答应了。秘书把时间限定为二十分钟。

  ⑤老人相貌、衣着和我们想像的竟非常吻合,这可能因为那个真实的故事:几年前一个新生入学,看见路边一个淳朴得像农民一样的老者,以为是工友,便让老人帮他看管一大堆行李。这位老人欣然同意,并尽职看管达半个小时之久。几天以后北京大学举行新生入学典礼,这个学生惊讶地发现,坐在主席台正中的,被介绍为北京大学副校长的,正是那天为自己看管行李的老者。

  ⑥来之前就听说老人有两套房子,我们展开俗人的想像后,非常羡慕。但看了才知道,室内空间大部分被书占据着,而供老人活动的空间极小。老式家具,陈设简单、朴素。

  ⑦虽然某些问题问得幼稚,但在交谈过程中,我们每提出一个问题,老人都要思考片刻,有两次竟用手抚额头陷入长时间思考。老人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便是认真思考,这可能已经成为老人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⑧一个多小时眨眼之间就过去了。采访结束,老人一直把我们送到门口,一一握手告别。

  ⑨紫禁城的傍晚很美。太阳悬挂在地平线上,光线柔和。它是至高无上的,但在某些时候却情愿寻求平等,因为它知道这种姿态更有利于交流。都市的霓虹灯也亮了起来,五彩缤纷并且极富动感,竭力招揽着人们的目光。太阳和霓虹灯同时出现,看上去竟不觉得有什么不和谐,也许因为它们都发光吧。

(1)

从叙述方式上看,本文总体上采用的是:________,第⑤段采用的是:________。

(2)

本文组材详略得体,略写的是:________,详写的是:________。这样安排详略的作用是:________。

(3)

联系《藤野先生》开头一段,思考本文第③段描写人物使用了什么样的笔法,这样写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

揣摩结尾画横线句子的意思,说说本文以“太阳和霓虹灯”为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5)

季羡林教授有两句名言:“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说半句空”;“我的自知之明有些过了头”。结合文章有关内容,从“求知与做人”这个角度,谈谈你的见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