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解释加粗字的意思不对的是 

A、齐伐我(军队)
B、又何焉(中间)   
C、肉食者(鄙陋,文中指目光短浅)
D、牺牲玉帛(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河北省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景公游于纪。得金壶,乃发视之,中有丹书,曰:“食鱼无反,勿乘驽马。”公曰:“善哉,如若言!食鱼无反,则恶其鱢也;勿乘驽马,恶其取道不远也。”晏子对曰:“不然。食鱼无反,毋尽民力乎!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于侧乎!”公曰:“纪有书,何以亡也?”晏子对曰:“有以亡也。婴闻之,君子有道悬于闾纪有此言注 之壶不亡何待乎?”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
【注】①纪:地名,原为一个诸侯国,在今山东省寿光县南,后为齐所灭。②发:打开。 ③反:同“翻”。④驽马:劣马。⑤若:代词,这个。⑥鱢(sāo):鱼腥味。⑦不肖:没有才能的人。⑧间:里巷的大门。⑨注:记载。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人过然后能改    恒:_____________
(2)鱼无反           食:_______________
2、下面各项中加粗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舜发于畎亩中                ②乃发视   
B、①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②公问其  
C、①必先苦心志                    ②恶取道不远也   
D、①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②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3、给乙文中的画线句加标点。     
君子有道悬于闾纪有此言注之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于侧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中孟子和晏子谈到的国家灭亡的原因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浙江省杭州市启正中学2012届九年级中考模拟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题。

  刘宠字祖荣,东莱牟平人,齐悼惠王之后也。悼惠王子孝王将闾,将闾少子封牟平侯,子孙家焉。父丕,博学,号为通儒。

  宠少受父业,以明经举孝廉①,除东平陵令,以仁惠为吏民所爱。母疾,弃官去。百姓将送塞道,车不得进,乃轻服遁归。

  后四迁为豫章太守,又三迁拜会稽太守。山民愿朴,乃有白首不入市井者,颇为官吏所扰。宠简除烦苛②,禁察非法,郡中大化③。征为将作大匠④。山阴县有五六老叟,厖⑤眉皓发,自若邪山谷间出,人赍百钱以送宠。宠劳之曰:父老何自苦?对曰:山谷鄙生,未尝识郡朝。它守时,吏发求民间,至夜不绝,或狗吠竟夕,民不得安。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年老遭值圣明,今闻当见弃去,故自扶奉送。宠曰:吾政何能及公言邪?勤苦父老!为人选一大钱受之。

  宠前后历宰二郡,累登卿相,而清约省素,家无货积。尝出京师,欲息亭舍⑥,亭吏止之,曰:整顿洒埽,以待刘公,不可得止。宠无言而去,时人称其长者。以老病卒于家。

  [注]①明经:明晓经义;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由荐举产生。

  ②简除烦苛:整顿革除烦法苛政。

  ③大化:大治。

  ④将作大匠:官名,掌管宫室、宗庙、陵寝及其他土木营建。

  ⑤厖(máng:花白眉毛,形容人的老态。

  ⑥亭舍:供旅客住宿休息的处所。

(1)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

子孙焉(安家落户、定居)

B.

狗吠竟夕(有的)

C.

登卿相(多次)

D.

年老值圣明(遇到)

(2)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不同的两项是

A.

清约省素

山不加增

B.

仁惠为吏民所爱

域民不封疆之界

C.

官吏所扰

公输盘我为云梯

D.

以老病卒

长勺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百姓将送塞道,车不得进,乃轻服遁归。

②吾政何能及公言邪?

(4)

刘宠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请根据文意,简要评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下边文段,然后答题。

  我借了胡琴回茶店,两个女孩很喜欢。“你会拉的?你会拉的?”我就拉给她们看。手法虽生,音阶还摸得正。【①】因为我小时候曾经请我邻近的柴主人阿庆教过《梅花三弄》,又请对面弄里一个裁缝司务大汉教过胡琴上的工尺(注:表示音阶的符号)。阿庆的教法很特别,他只是拉《梅花三弄》给你听,却不教你工尺的曲谱。他拉的很熟,但他不知工尺。我对他的拉奏望洋兴叹,始终学他不来。后来知道大汉识字,就请教他。他把小工调、正工调的音阶位置写了一张给我,我的胡琴拉奏由此入门。现在所以能够摸出正确的音阶者,一半由于以前略有摸小提琴的经验,一半仍是根基于大汉的教授的。在山中小茶店里的雨窗下,我用胡琴从容地(因为快了要拉错)拉了种种西洋小曲,两女孩和着了歌唱,好像是西湖上卖唱的,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一个女孩唱着《渔光曲》,要我用胡琴去和她。我和着她拉,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我曾经吃过七八年音乐教师饭,曾经用钢琴伴奏过混声四部合唱,曾经弹过贝多芬的奏鸣曲,但是,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两部空黄包车拉过,被我们雇定了。我付了茶钱,还了胡琴,辞别三家村的青年们上车了。油布遮盖我面前,看不见雨景。【②】我回味刚才的经验,觉得胡琴这种乐器很有意思。钢琴笨重如棺材,提琴要用数百元一具。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用的?胡琴只要两三角钱一把,虽然音域没有小提琴之广,也尽够演奏寻常小曲。虽然音色不比小提琴优美,装配得法,其发音还可听。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倘能多造几处简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渔光曲》一般地流行于民间,其艺术陶冶的效果恐比学校的音乐课广大得多呢。我离去三家村时,村里的青年都送我上车,表示惜别。我也觉得有些依依(曾经搪塞他们说:“下星期再来!”其实恐怕我此生不会再到这三家村里去吃茶且拉胡琴了)。若没胡琴的因缘,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古语云:“乐以教和”。我做了七八年音乐教师没有证实过这句话,不料这天在荒村中实证了。

(1)给下面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  )

以教和(  )

(2)解释下面的词语。

依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望洋兴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萍水相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答。

①作者为什么“觉得胡琴这种乐器很有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者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作比较,这样写想要说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作者引用古语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文段中的排比句,写在下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四、五段中划横线的【①】【②】两节文字的共同点是:都写“音乐艺术早已在民间流传”,但同中有异。异在哪里?把最恰当的答案序号填入后面的括号

[  ]

A.①写小时候学琴

②写当教师后教琴

B.①顺叙

②插叙

C.①从拜师学琴角度写

②从胡琴广泛流行角度写

D.①从拉《梅花三弄》角度写

②从演奏《渔光曲》角度写

(6)第五段括号内,作者写自己曾经搪塞青年们说:“下星期再来!”他当时说这句话的主要意图是

[  ]

A.表示城里人的一种礼貌

B.存心敷衍

C.为了不伤害青年们的淳朴感情

D.脱口而出,没有什么目的

(7)结尾处有“乐以教和"这句话。“乐”指的是什么?“和”是什么意思?“乐以教和”这句话怎样解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边文段,然后答题。

  我借了胡琴回茶店,两个女孩很喜欢。“你会拉的?你会拉的?”我就拉给她们看。手法虽生,音阶还摸得正。【①】因为我小时候曾经请我邻近的柴主人阿庆教过《梅花三弄》,又请对面弄里一个裁缝司务大汉教过胡琴上的工尺(注:表示音阶的符号)。阿庆的教法很特别,他只是拉《梅花三弄》给你听,却不教你工尺的曲谱。他拉的很熟,但他不知工尺。我对他的拉奏望洋兴叹,始终学他不来。后来知道大汉识字,就请教他。他把小工调、正工调的音阶位置写了一张给我,我的胡琴拉奏由此入门。现在所以能够摸出正确的音阶者,一半由于以前略有摸小提琴的经验,一半仍是根基于大汉的教授的。在山中小茶店里的雨窗下,我用胡琴从容地(因为快了要拉错)拉了种种西洋小曲,两女孩和着了歌唱,好像是西湖上卖唱的,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一个女孩唱着《渔光曲》,要我用胡琴去和她。我和着她拉,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我曾经吃过七八年音乐教师饭,曾经用钢琴伴奏过混声四部合唱,曾经弹过贝多芬的奏鸣曲,但是,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两部空黄包车拉过,被我们雇定了。我付了茶钱,还了胡琴,辞别三家村的青年们上车了。油布遮盖我面前,看不见雨景。【②】我回味刚才的经验,觉得胡琴这种乐器很有意思。钢琴笨重如棺材,提琴要用数百元一具。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用的?胡琴只要两三角钱一把,虽然音域没有小提琴之广,也尽够演奏寻常小曲。虽然音色不比小提琴优美,装配得法,其发音还可听。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倘能多造几处简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渔光曲》一般地流行于民间,其艺术陶冶的效果恐比学校的音乐课广大得多呢。我离去三家村时,村里的青年都送我上车,表示惜别。我也觉得有些依依(曾经搪塞他们说:“下星期再来!”其实恐怕我此生不会再到这三家村里去吃茶且拉胡琴了)。若没胡琴的因缘,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古语云:“乐以教和”。我做了七八年音乐教师没有证实过这句话,不料这天在荒村中实证了。

1)给下面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  )

以教和(  )

2)解释下面的词语。

依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望洋兴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萍水相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答。

①作者为什么“觉得胡琴这种乐器很有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者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作比较,这样写想要说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作者引用古语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文段中的排比句,写在下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四、五段中划横线的【①】【②】两节文字的共同点是:都写“音乐艺术早已在民间流传”,但同中有异。异在哪里?把最恰当的答案序号填入后面的括号

[  ]

A.①写小时候学琴

②写当教师后教琴

B.①顺叙

②插叙

C.①从拜师学琴角度写

②从胡琴广泛流行角度写

D.①从拉《梅花三弄》角度写

②从演奏《渔光曲》角度写

6)第五段括号内,作者写自己曾经搪塞青年们说:“下星期再来!”他当时说这句话的主要意图是

[  ]

A.表示城里人的一种礼貌

B.存心敷衍

C.为了不伤害青年们的淳朴感情

D.脱口而出,没有什么目的

7)结尾处有“乐以教和"这句话。“乐”指的是什么?“和”是什么意思?“乐以教和”这句话怎样解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湖北省咸宁市2007年中考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读碑(节选)

  我说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

  20余年前,我第一次看到它,印象十分深刻。它庄严、雄伟、壮观,像一个有着汉白玉肌肤的巨人,站在天安门广场。(A)其时,瞻仰者络绎不绝,如半凝滞的河水缓缓流淌;我比他们看得更慢,是河水中的一块石头。

  它正面的题词,我细细地读;背面的碑文,我细细的读;它底座上的浮雕,我--细心地看了。题词和碑文沁入我心,浮雕又夯实了我对它们的记忆。

  忘不了的还有,离开的时候,见石栏杆前,一位喜盈盈的少妇,抱着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少妇抬抬下巴指点,孩子伸出嫩藕般的小手,抚摸石栏上突起的圆柱。它使我怦然心动。(B)刹那间,昨天、今天、明天,一齐在我心头涌现。我不由得再次仰起头:彼苍者天,伟哉此碑!丰碑千秋!

  ……

  我于是想起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我以前实在没有读懂它。那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只从字面上读就行了吗?它的背面还有什么呢?难道不是铭刻着的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触目惊心比森林还要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么?名字的数目,不是几十万,不是几百万,而是几千万!要是把那些名字也复活为血肉之躯,那么,天安门广场是站不下的。就是把偌大的北京城挤得房倒屋塌,也摆不下他们的巨大阵容!他们的人数,是要比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国爱的公民数还要多的!然而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这么多的英雄儿女,竟都倒在血泊里了。

  这一层,看起来浅显,但确实不易读出它的最基本的东西。

  读书往往要读注释,才能读懂。读碑文也需要读注释。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

  现在完全读懂了吗?不敢说。但起码,每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C)起码不会在某一天,摔了跤,眼镜也打碎了,抬头望望,说天安门广场的那个环绕着浮雕的高大建筑,只是一个美丽的装饰。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给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答:①夯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注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标题“读碑”中的“读”是什么意思?作者两次读碑认识有什么变化?

答:①“读”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②两次读碑认识的变化是____________

3、选文中的第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且独立成段,请你从选文的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说说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①结构上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

②内容上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中划横线的A、B、C三个句子,或者在表达上有特色,或者在内容上含义深刻。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句予以解读。

答:你解读提________句,你的解读是:________

5、根据本文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两篇文章的内容判断,下面列出的人物中哪一个人的名字可以写进纪念碑?如果用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一句诗来概括革命先烈们的人格魅力,应该是哪里一句?

A、闻一多

B、鲁迅

C、《七根火柴》中的无名战士

D、范仲淹

答:①名字可以写进纪念碑的人物是:________

②文天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6、作者读碑,读出了“悲壮感和使命感”,你读本文读出了些什么?请说说你读本文后的体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浙江省仙居中学2012届九年级中考模拟(一)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曹刿论战》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

下列加粗字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

A.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玉帛;衣食所安,弗敢(个人专有)也

B.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倒下);肉食者(鄙视,小看),未能远谋

C.

公将(击鼓进军)之;小惠未(通“遍”遍及,普遍),民弗从也

D.

(哪里)置土石;(苦于)山北之塞

(2)

下面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齐师

竹取道

B.

又何

千二百里

C.

小大

此诚危急存亡秋也

D.

牺牲玉帛,弗敢

万钟于我何

(3)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夫战,勇气也”意思是大丈夫打仗,靠的是勇气。“一鼓作气”在选文中的意思是鼓足干劲,一口气把事情完成。

B.

“彼竭我盈”中,“竭”和“盈”意思相对,揭示了敌我双方士气的对比,“彼竭我盈”之时正是反攻的有利时机。

C.

选文第二段写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表现出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D.

选文刻画人物精练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仅八个字就刻画出了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2006,昆明)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赵简子有两白骡而甚爱之。阳城胥渠处广门之官,夜款门而谒曰:“主君之臣胥渠有疾,医教之曰:‘得白骡之肝,病则止;不得则死。’”谒者入通。董安于御于侧,愠曰:“嘻!胥渠也,期吾君骡,请即刑焉。”简子曰:“夫杀人以活富,不亦不仁乎?杀畜以活人,不亦仁乎?”于是召庖人杀白骡,取肝以与阳城胥渠。处无几何,赵兴兵而攻翟。广门之官,左七百人,右七百人,皆先登而获甲首。人主其胡可以不好士?

注:赵简子:晋大夫,名鞅,谥号简子。②阳城胥渠:复姓阳城,名胥渠。③董安于:赵简子家臣。④期:希冀,这里指想得到。⑤庖(p2o)人:厨师。⑥翟: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名。

1)选出对下列加粗词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

A.牺牲玉帛,弗敢也(增加)

B.小惠未,民弗从也(同“遍”,遍及)

C.夫杀人以畜(使……存活)

D.人主其胡可以不士?(爱惜)

2)选出下列加粗词的意思、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

A.肉食/中峨冠而多髯为东坡

B.小大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辍耕垄上

C.董安御于侧/躬耕南阳

D.夜款门谒曰/然得腊之以为饵

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子。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4[]文用鲁庄公的“鄙”来衬托曹刿的远谋;[]文也运用了类似的写法,请用[]文中的例子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5[][]两个文段,反映出两位政治家共同的思想,这种政治思想用我们课内学过的孟子的一句名言(或两个字)来概括,就是:______

6)作为当代中学生,你怎样看待赵简子“杀畜以活人”的做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湖北省期末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1-5题。
【甲】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乙】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加粗词语。
①吾日三吾身(      )
②太丘舍(       )
③下车之(       )
④元方入门不(      )
2、下列各句加粗的“之”字与“下车引之”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见渺小物必细察其纹理    
B.左将军王凝妻也   
C.徐喷以烟,使冲烟而飞鸣  
D.故时有物外
3、翻译句子。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认为人应“日三省吾身”,如果陈太丘的友人按照孔子上面的要求去反省自己的话,他一定会想到孔子说的“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本文,你认为在与朋友的交往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中考语文基础知识试题精选(最新修订版)初三 题型:048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面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选出与例句中加粗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把序号写在例句后面的括号里。

①例句:战长勺

[  ]

A.未尝不叹息痛恨桓灵也

B.苛政猛虎也

C.三顾臣草庐之中

D.刻唐贤今人诗赋其上

②例句:肉食者谋

[  ]

A.属予作文以记

B.事无大小,悉以咨

C.登轼而望

D.公与

3.翻译句子。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出对文段内容理解正确的项。

①第1段的主要内容是

[  ]

A.庄公与曹刿一同到战场指挥作战。

B.鲁军追击齐军的概况。

C.齐军气竭败退的概况。

D.齐鲁两国长勺之战的概况。

②第2段的主要内容是

[  ]

A.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B.庄公向曹刿了解战争取胜的过程。

C.曹刿解释下视其辙的原因。

D.曹刿解释登轼而望的原因。

③第1段通过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的品质或才能是

[  ]

A.冲锋陷阵英勇作战的品质

B.忠于庄公为国效力的品质

C.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的军事才能

D.辅佐庄公足以担当大任的治国才能

5.在括号里补出省略的内容。

①(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②夫大国,难测也,(  )惧(  )有伏焉。

6.选择原文中的词语填空。

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________”之时;鲁军追击敌军选择在“________”之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中考语文基础知识试题精选(最新修订版)初三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边的题目。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故逐之。”

(1)文中加粗的“鼓”“败绩”“师”“靡”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打鼓
大败而逃
军队
糜烂
B.打鼓
溃逃
士兵
倒下
C.击鼓
大败
士兵
飘扬
D.击鼓
大败
军队
倒下

(2)下列语句中“故”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①公问其故 ②故克之 ③温故而知新 ④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3)与“战于长勺”中的“于”的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  ]

A.余将告于莅事者

B.苛政猛于虎也

C.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D.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