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选出下面表达有误的一项

A、《论语》中论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两句话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李清照《武陵春》中感慨物是人非的两句词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湖北省中考真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任选一组)
[     ]
A.《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结构严谨,论证缜密:首先摆出对方的论据和论点,接着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然后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最后作出结论。
B.《沁园春?雪》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C. 杨绛的《老王》,写自己与车夫的交往,写车夫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D. 聪敏机智的鲍西亚、侠肝义胆的夏洛克都是《威尼斯商人》中个性鲜明的人物。
A. 郭沫若的《石榴》在写法上有三个特点:一是抓住特征,仔细描摹;二是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三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B. 邓拓撰写的《吴汉何尝杀妻》是一篇驳论文,作者以丰富的史料,批驳了吴汉杀妻的说法。
C.《故乡》中的闰土是当时中国农民形象的代表,杨二嫂是市民阶层的代表。
D.《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结尾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让人在思考中增强对环境的忧患意识,进而逐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重庆市期中题 题型:单选题

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
[     ]
A.《藤野先生》是一篇散文,是作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的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歌颂了藤野先生公正、真诚、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B.《海燕》是一篇散文诗,作者三次刻画海燕的动作情态,从飞舞到飞翔,从直冲向乌云到穿过乌云,从碰着波浪到掠起波浪的沫,从叫喊到大笑号叫,从而喊出“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些描写充分表现了海燕随着暴风雨的到来,精神更振奋,斗志更坚定的英雄气概。海燕这一形象与面临俄国革命风暴的到来之时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形象完全吻合,海燕象征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
C.《敬畏自然》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作者站在人类的角度,以拟人的手法谈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但文中作者的有些法说有偏激之处。
D.《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的体裁是报告文学,通过学习本文,我们了解到:人对自然索取的无度与人的贪婪与盲目是造成这一悲剧的主要原因。罗布泊之所以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正是因为缺乏环境保护意识,滥用自然资源,最终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酿成严重的生态恶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13

下列对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阐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咏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借助对小草、蒲公英、松柏几种植物的描写,赞美了这几种植物在获取生存空间时所付出的努力。

  B.本文基本上采用“总椃謼总”的结构,开篇点明写作主旨,主题部分选取三种有代表性的形象浓墨重彩地描述,结尾将个人情感体验扩展到整个人类的精神需要。

  C.本文从表达方法上看,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法。文章从多方面描绘形象,以议论表述独到的见解,以抒情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敬畏。

  D.作者对石缝间的生命进行热情的讴歌,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深刻的感悟并从中寻求理性的思考,使人类从中得到于困厄中获得生存意志的启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共12分)

50年间,人脑发生了哪些变化?

□美:Eric Jensen 杜争鸣(译)

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大脑发生变化呢?下面是把美国现代成长发育期的孩子与50年前的情况作对比发现的变化。

面对屏幕的时间增加:现代的孩子更长时间地坐在屏幕前玩电脑、打游戏,或者是看电视。这是否会给视力、压力的程度、额叶以及学习带来负面的影响呢?有人认为这种情况会导致话语交流缺失、社交能力恶化、驾驶技术下降,还可能导致注意力不能长时间保持,这将会给大脑带来长远的影响。许多中学生采用网上课堂的学习形式,有别于传统的课堂听讲、户外活动和实践作业,这种学习方式可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脑。这些影响有无害处,我们还不甚了解。

家庭的差异:这一点可能会给大脑造成长远的影响。仅一代人的调查结果显示,直至学前还被送去托儿所照看的孩子的比例占25%到80%。那么,三个月、半岁或者两三岁之后把孩子送到托儿所能对他们造成什么影响呢?很显然,这是在环境因素方面与前几代人相比存在的变化。早期的证据引自美国少年儿童研究所和人类发展研究会,调查结果表明,在托儿所条件优越、孩子待在同一场所的时间减少或者家长充分关爱的情况下,孩子会具有更好的认知和情感机制的发展。研究还表明,托儿所的看护对孩子的影响是有差异的,这一点在照看得好或照看得不好的例子中反映得尤其明显。我们知道,在成长发育阶段,大脑是极其敏感的。证据显示,一个孩子在托儿所待的时间越长,他的行为就越容易出现问题。

_____ a_____ :与以往的任何一代人相比,现代人的大脑在这一点上所受的影响都更大。我们已经为孩子们做好了太多的事,这使得孩子很少能体会到满足感,耐心不足,不适应简单的生活方式。拥有更多并不总是好事,对此终归是要付出代价的。这将会给大脑造成长远的影响。我们知道,对于延迟人的满足感功能来说,大脑前叶一方面源于自身的发育,另一方面则是后天通过阅历的增长而习得并加强的。在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孩子不经过舒缓的棋类游戏、猜谜、阅读以及其他培养耐性的锻炼,如何才能获得此种能力呢?

家庭的缩小:这是否意味着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疏远呢?现在的孩子和父母待在一起的时间更少了,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只有更大面积的房子。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房间,而不再是和兄弟姐妹共处一室,这可能在社交和行为举止方面对大脑造成长远的影响。那么,是不是说这样会造成社会交际能力的下降,并且使孩子不愿分享、讨论自己的意见,或者拒绝作出让步呢?

_____ b_____ :现代的孩子接受母乳喂养的越来越少,人工喂养的比例呈上升趋势,这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免疫系统。孩子们吃的东西尽是些方便快捷但富含添加剂、没有营养的垃圾食品,这也会对其大脑造成长远的影响。

_____ c_____ :很多人都认为现代的孩子成长的环境压力更大了,节奏太快,几乎不给人喘息的机会。这就意味着空闲和娱乐的机会更少了,可能会给大脑带来长远的影响。人体对压力的反射系统可能会失调,而为压力所迫,人会变得消极,其中孩子将成为社会上压力疾患比例最大的人群。

更多有毒物质的威胁:地球被污染得越来越严重,人类受铅、烟雾、螨虫、霉菌和过敏物质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其中各项威胁的损害都显而易见。近期调查数据估计,每年仅因过敏反应耽误上学的人数就高达150万。这将影响学业,并可能对大脑造成长远的影响。现代的孩子更可能会在出生之前就受到药物的侵蚀,产后受吸烟人群毒害的几率也更高了,而且药物的种类层出不穷,母亲的压力也比以往更大了。所有这些因素都可能会对人脑造成长远的影响。

以上列举的环境因素对人脑造成的危害实在很可怕。其中有没有哪一项会给大脑带来持续性的改变呢?事实上,每一因素都有造成持续变化的潜在可能性。当然,当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的时候,影响是最大的。

(选自《意林》2009年第12期)

13.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分别在文中画线的a、b、c三处各写一句概括性的话。(3分)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2分)

人工喂养的比例呈上升趋势,这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免疫系统。孩子们吃的东西尽是些方便快捷但富含添加剂、没有营养的垃圾食品,这也会对其大脑造成长远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中画曲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近期调查数据估计,每年仅因过敏反应耽误上学的人数就高达150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联系实际,再概括举出一例,说明现代社会中还有哪些因素有可能对人脑造成影响?(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苏州,最后的园林

1979年夏天我第一次来到苏州,那时候苏州看起来很旧,千年历史的城市给人的印象当然是旧的。我去了几乎所有开放的园林,这些园林过去并不是公园,而是别人的家。这种变化给后来搞建筑的一个错误印象,以为园林只是一种国家风景区的概念。园林其实就是中国人一生梦想中的家。

我记得那时候园林里面游客很少,很幽静,门面混迹于寻常巷陌。有些去处,不经别人指点,还看不出来,很不起眼的一道门,偶然闯入,发现里面居然“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苏州城里那些寻常百姓家里,也藏着大大小小的园林,哪怕就是一盆假山,一笼修竹。那些伟大的园林是在苏州的文化气氛和日常生活习俗里生长出来的,而不是为附庸风雅进行移植的结果。现在旅游团队成天在几个景点对着那些茂林修竹奇石假山指指点点,任何一个缝都要说出点文化意思来,倒使苏州园林看起来更像与日常生活无关的所谓“园林艺术”展览了。

苏州,这是最后的园林。一个园林要当得起园林这个祢号,就像贵族一样,要三百年。一块奇石或者一只水缸的位置,在百年间调整多次,直到园子主人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直看到顺眼,这或许要用园主人的一生,甚至几代。他们信任自然,崇尚自然,追求自然与人工的浑然天成,这也是园林的最高境界。在中国,园林是一种居住样式。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国式的天堂是在大地和人间。苏州园林是一个可以安心的地方。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和生活经验、工艺传统、经济能力的完美结合,“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不是随便说的,它说的就是昔日中国的生活理想。园林就是这种理想的最高体现之一,它既暗示了中国哲学最深奥的部分,可以修身养性,同时它又是一个让人可以“过日子”的地方。可以修身养性,就是所谓的“安心”,这是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最根本的区别。西方建筑也许更讲实用,心是无所谓的,令人提心吊胆的摩天大楼在美国那么流行,足见在栖居方式上,修身养性、安心这些“空灵”的追求,对实用主义的西方来说,完全是匪夷所思的。

苏州园林体现的是所谓“诗意的栖居”。“诗意”不只是小桥流水,也不只是茂林修竹、奇石假山、画栋雕梁……这些所谓借景的艺术,而是体现着存在的根本意义,是关系到人要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上——这个必须要搞清楚的认识。高速公路、水泥楼房、玻璃钢筋塑料汽油固然不错,可以加快我们的生活速度,但在加速改造之后的这一切的尽头是什么,是新的失眠纪录,还是苏州园林?是沙尘暴和污水池,还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现代人被现代化的过程所迷惑,中国铺天盖地的“马塞克帝国”已经使“苏州园林”成为我们最后的文化遗址之一。哦,看哪,中国人,你们曾经有那样美轮美奂的建筑,你们本来是指望在那样的地方安你们的心的。昆明最近有个热闹的争论,就是因为很多小区的楼盘都盖成西式,取西方名字,有文章的题目叫做:这是哪国的昆明。可想见当代中国人在文化上的自卑已经到了什么程度,中国人真的连如何住在大地上都不会了么?我在这个意义上说“苏州园林”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圣殿,确实像希腊的那些神庙,是有悲剧意味的。

30年前我在苏州最喜欢的是网师园。那园林就像已经达到最高境界的散文。理趣、禅意,石头、书法、匾额,荷花、修竹、暗香,屋宇、亭台、水榭,看起来似乎都已经是造化之功,浑然一体,本来就在那里。我的心慢慢安静下来,像无家可归的旅游者那样想入非非,我的家在这里面就好了

(节选自《祭坛上的苏州》,作者于坚,标题为编者所加)

15.作者认为“园林其实就是中国人一生梦想中的家”。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16.下面对文中关于苏州园林特点的理解,哪一项不恰当?(2分)

A.它是在苏州的文化气氛和日常生活习俗里生长出来的,体现了真正的本土特征。

B.它是几百年来人们崇尚自然、追求自然,使之达到最高境界的中国式理想的产物。

C.它可以“安心”,是中国古代思想和生活经验、工艺传统、经济能力的完美结合。

D.中国铺天盖地的“马塞克帝国”已经使“苏州园林”成为我们最后的文化遗址之一。

17.作者不厌其烦地写园主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变化过程,有什么用意?(2分)

18.写苏州园林为什么要提及西方的建筑?作者认为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2分)

19.结合全文,细细品味文中画线的句子,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2分)

20.作者认为,把苏州园林说成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圣殿”,这是“有悲剧意味的”。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6题。

苏州,最后的园林

1979年夏天我第一次来到苏州,那时候苏州看起来很旧,千年历史的城市给人的印象当然是旧的。我去了几乎所有开放的园林,这些园林过去并不是公园,而是别人的家。这种变化给后来搞建筑的一个错误印象,以为园林只是一种国家风景区的概念。园林其实就是中国人一生梦想中的家。

我记得那时候园林里面游客很少,很幽静,门面混迹于寻常巷陌。有些去处,不经别人指点,还看不出来,很不起眼的一道门,偶然闯入,发现里面居然“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苏州城里那些寻常百姓家里,也藏着大大小小的园林,哪怕就是一盆假山,一笼修竹。那些伟大的园林是在苏州的文化气氛和日常生活习俗里生长出来的,而不是为附庸风雅进行移植的结果。现在旅游团队成天在几个景点对着那些茂林修竹奇石假山指指点点,任何一个缝都要说出点文化意思来,倒使苏州园林看起来更像与日常生活无关的所谓“园林艺术”展览了。

苏州,这是最后的园林。一个园林要当得起园林这个称号,就像贵族一样,要三百年。一块奇石或者一只水缸的位置,在百年间调整多次,直到园子主人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直看到顺眼,这或许要用园主人的一生,甚至几代。他们信任自然,崇尚自然,追求自然与人工的浑然天成,这也是园林的最高境界。在中国,园林是一种居住样式。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国式的天堂是在大地和人间。苏州园林是一个可以安心的地方。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和生活经验、工艺传统、经济能力的完美结合,“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不是随便说的,它说的就是昔日中国的生活理想。园林就是这种理想的最高体现之一,它既暗示了中国哲学最深奥的部分,可以修身养性,同时它又是一个让人可以“过日子”的地方。可以修身养性,就是所谓的“安心”,这是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最根本的区别。西方建筑也许更讲实用,心是无所谓的,令人提心吊胆的摩天大楼在美国那么流行,足见在栖居方式上,修身养性、安心这些“空灵”的追求,对实用主义的西方来说,完全是匪夷所思的。

苏州园林体现的是所谓“诗意的栖居”。“诗意”不只是小桥流水,也不只是茂林修竹、奇石假山、画栋雕梁……这些所谓借景的艺术,而是体现着存在的根本意义,是关系到人要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上——这个必须要搞清楚的认识。高速公路、水泥楼房、玻璃钢筋塑料汽油固然不错,可以加快我们的生活速度,但在加速改造之后的这一切的尽头是什么,是新的失眠纪录,还是苏州园林?是沙尘暴和污水池,还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现代人被现代化的过程所迷惑,中国铺天盖地的“马塞克帝国”已经使“苏州园林”成为我们最后的文化遗址之一。哦,看哪,中国人,你们曾经有那样美轮美奂的建筑,你们本来是指望在那样的地方安你们的心的。昆明最近有个热闹的争论,就是因为很多小区的楼盘都盖成西式,取西方名字,有文章的题目叫做:这是哪国的昆明。可想见当代中国人在文化上的自卑已经到了什么程度,中国人真的连如何住在大地上都不会了么?我在这个意义上说“苏州园林”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圣殿,确实像希腊的那些神庙,是有悲剧意味的。

30年前我在苏州最喜欢的是网师园。那园林就像已经达到最高境界的散文。理趣、禅意,石头、书法、匾额,荷花、修竹、暗香,屋宇、亭台、水榭,看起来似乎都已经是造化之功,浑然一体,本来就在那里。我的心慢慢安静下来,像无家可归的旅游者那样想入非非,我的家在这里面就好了。

(节选自《祭坛上的苏州》,作者于坚,标题为编者所加)

1.作者认为“园林其实就是中国人一生梦想中的家”。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下面对文中关于苏州园林特点的理解,哪一项不恰当?

A.它是在苏州的文化气氛和日常生活习俗里生长出来的,体现了真正的本土特征。

B.它是几百年来人们崇尚自然、追求自然,使之达到最高境界的中国式理想的产物。

C.它可以“安心”,是中国古代思想和生活经验、工艺传统、经济能力的完美结合。

D.中国铺天盖地的“马塞克帝国”已经使“苏州园林”成为我们最后的文化遗址之一。

3.作者不厌其烦地写园主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变化过程,有什么用意?

4.写苏州园林为什么要提及西方的建筑?作者认为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5.结合全文,细细品味文中画线的句子,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

6.作者认为,把苏州园林说成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圣殿”,这是“有悲剧意味的”。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问题。
苏州.最后的园林
  1979年夏天我第一次来到苏州,那时候苏州看起来很旧,千年历史的城市给人的印象当然是旧的。我去了几乎所有开放的园林,这些园林过去并不是公园,而是别人的家。这种变化给后来稿建筑的一个错误印象,以为园林只是一种国家风景区的概念。园林其实就是中国人一生梦想中的家。
  我记得那时候园林里面游客很少,很幽静,门面混迹于寻常巷陌。有些去处,不经别人指点,还看不出来,很不起眼的一道门,偶然闯入,发现里面居然“山光悦乌性,潭影空人心”。苏州城里那些寻常百姓家里,也藏着大大小小的园林,哪怕就是一盆假山,一笼修竹。那些伟大的园林是在苏州的文化气氛和日常生活习俗里生长出来的,而不是为附庸风雅进行移植的结果。现在旅游团队成天在几个景点对着那些茂林修竹奇石假山指指点点,任何一个缝都要说出点文化意思来,倒使苏州园林看起来更像与日常生活无关的所谓“园林艺术”展览了。
  苏州,这是最后的园林。一个园林要当得起园林这个称号,就像贵族一样,要三百年。一块奇石或者一只水缸的位置,在百年间调整多次,直到园子主人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直看到顺眼,这或许要用园主人的一生,甚至几代。他们信任自然,崇尚自然,追求自然与人工的浑然天成,这也是园林的最高境界。在中国,园林是一种居住样式。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国式的天堂是在大地和人间。苏州园林是一个可以安心的地方。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和生活经验、工艺传统、经济能力的完美结合,“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不是随便说的,它说的就是昔日中国的生活理想。园林就是这种理想的最高体现之一,它既暗示了中国哲学最深奥的部分,可以修身养性,同时它又是一个让人可以“过日子”的地方。可以修身养性,就是所谓的“安心”,这是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最根本的区别。西方建筑也许更讲实用,心是无所谓的,令人提心吊胆的摩天大楼在美国那么流行,足见在栖居方式上,修身养性、安心这些“空灵”的追求,对实用主义的西方来说,完全是匪夷所思的。
  苏州园林体现的是所谓“诗意的栖居”。“诗意”不只是小桥流水,也不只是茂林修竹、奇石假山、画栋雕梁……这些所谓借景的艺术,而是体现着存在的根本意义,是关系到人要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上——这个必须要搞清楚的认识。高速公路、水泥楼房、玻璃钢筋塑料汽油固然不错,可以加快我们的生活速度,但在加速改造之后的这一切的尽头是什么,是新的失眠纪录,还是苏州园林?是沙尘暴和污水池,还是“明月松问照,清泉石上流”?现代人被现代化的过程所迷惑,中国铺天盖地的“马塞克帝国”已经使“苏州园林”成为我们最后魄文化遗址之一。哦,看哪,中国人,你们曾经有那样美轮美奂的建筑,你们本来是指望在那样的地方安你们的心的。昆明最近有个热闹的争论,就是因为很多小区的楼盘都盖成西式,取西方名字,有文章的题目叫做:这是哪国的昆明。可想见当代中国人在文化上的自卑已经到了什么程度,中国人真的连如何住在大地上都不会了么?我在这个意义上说“苏州园林”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圣殿,确实像希腊的那些神庙,是有悲剧意味的。
  30年前我在苏州最喜欢的是网师园。那园林就像已经达到最高境界的散文。理趣、禅意,石头、书法、匾额,荷花、修竹、暗香,屋字、亭台、水榭,看起来似乎都已经是造化之功,浑然一体,本来就在那里。我的心慢慢安静下来,像无家可归的旅游者那样想入非非,我的家在这里面就好了。(节选自《祭坛上的苏州》,作者于坚,标题为编者所加)
1.作者认为“园林其实就是中国人一生梦想中的家”。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对文中关于苏州园林特点的理解,哪一项不恰当?(   )
A.它是在苏州的文化气氛和日常生活习俗里生长出来的,体现了真正的本土特征。
B.它是几百年来人们崇尚自然、追求自然,使之达到最高境界的中国式理想的产物。
C.它可以“安心”,是中国古代思想和生活经验、工艺传统、经济能力的完美结合。
D.中国铺天盖地的“马塞克帝国”已经使“苏州园林”成为我们最后的文化遗址之一。
3.作者不厌其烦地写园主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变化过程,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苏州园林为什么要提及西方的建筑?作者认为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全文,细细品味文中画线的句子,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认为,把苏州园林说成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圣殿”,这是“有悲剧意味的”。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课内文言文阅读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蒙摇缀(络:缠绕)

B.水尤清(冽:清澈)

C.石底以出(卷:弯曲)

D.以其境过(清:凄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潭中鱼可百头先生不知何人也

B.其境过清徐喷烟  

C.其岸势牙差互其一坐于前

D.乃记之而我以日始出时人近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     )

A.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B.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写景时抓住了小石潭幽静的特点,采用是移步换景的的写法,写作中广用修辞,并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

C.文中对鱼的描写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其写作目的在于侧面表现潭水的清澈。

D.文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不仅写出小石潭环境凄清的特点,也暗示作者被贬之后凄苦悲凉的心境。

4.翻译句子(4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