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词不对的是  

A、二者不可得(同时)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使,假如)   
C、此之谓失其心(原来的、旧的)   
D、贤者能勿耳(遗失、丢掉)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一课一练 开明 初三(上下)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嗟夫!予尝古仁人之心,异二者之,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斯人,吾谁与

1.结合句意,解释上面句中加粗的字。

①求:
②或:
③为:
④则:
⑤微:
⑥归:

2.在文中找出“居”、“是”的同义词。

居:
是:

3.选出对下列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  ]

A.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也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清,这是为什么呢?

B.我常常寻找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也许二者的行为有所不同,这是为什么呢?

C.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也许二者的行为是不同的,这是为什么呢?

D.我常常寻找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也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为什么呢?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

A.不因为外物的好而喜悦,也不因为自己的失而悲伤。

B.不因为外物的好坏或喜或悲,也不因为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

C.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而喜悦,也不因为自己的得失而悲伤。

D.不因为外物而喜悦,也不因为自己而悲伤。

4.这段文字说明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其中说明胸襟阔大的句子是________,说明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________。

5.①“二者之为”写的是谁的心情?判断恰当的是

[  ]

A.作者
B.迁客骚人
C.古仁人
D.滕子京

②“二者之为”指的是(联系全文,用原句回答):________。

③作者对“二者之为”持________(A.肯定B.否定)态度,原因是:________。

④古仁人与一般迁客骚人不同的地方是________。

6.(用原文回答)“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是指________,“退”是指________。这句话表现了“古仁人”________的思想感情。

7.从文中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宽阔胸怀和政治抱负的句子,并译成现代汉语。

①原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前后句间有特殊对应关系,与之相同的一项是

[  ]

A.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B.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C.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D.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甲、乙两选文,完成问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王①,帝第五子元杰也。尝于邸中为假山,费数百万。既成,召僚属,置酒共观之,众皆叹美,坦②独俯首不视。王强使视之,坦曰:“但见血山耳,安得假山!”王惊问其故,对曰:“坦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税,上下相急,父子兄弟鞭笞苦楚,血流满身。此假山皆民租所出,非血山而何!”是时,帝③亦为假山未成,闻之亟毁焉。(选自《纲鉴易知录》)
  [注]①王:指益王赵元杰,字明哲。②坦:姚坦,当时在益王府任职。③帝:宋太宗。
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的含义。
(1)天下之忧而忧 先:____________
(2)进亦忧,退亦忧 是:____________
(3)尝于邸中假山 为:____________
(4)王强使视之 使:____________
2、选择下列加粗的“之”字意义和用法与相同的两项(     )
A、予尝求古仁人
B、王强使视
C、四时景不同
D、而不知太守乐其乐也
3、翻译选文中画线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见血山耳,安得假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乙中姚坦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姚坦的言行是选文甲中哪句话的真实写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1+1轻巧夺冠·优化训练 九年级语文下 苏教版 银版 题型:048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③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和得,以为顺流下矣。棹④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⑥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⑦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干:岸边。②圮(p0):倒塌。③阅:经历。④棹(zh2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⑤柿(f8i):木片。⑥颠:颠倒、荒唐。⑦河兵:治河的士兵。

(1)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A.

沧州南一寺河干(面对)

B.

二石兽沉焉(合并)

C.

求二石兽于水中,不可得(毕竟)

D.

转转不,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

(2)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

求二石兽水中 乃取一葫芦置

B.

以为顺流下矣 然得而腊之以为

C.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坎穴 酿泉酒,泉香而酒洌

D.

如其言,果得之数里外 则移其民河东

(3)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

②沿河求,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

④果得于数里外

[  ]

A.

①句和②句相同,③句和④句不同

B.

①句和③句相同,②句和④句相同

C.

①句和③句不相同,②句和④句相同

D.

①句和④句相同,②句和③句不同

(4)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________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________

(5)

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初三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试卷(一) 题型:048

阅读记叙文,然后回答问题

丑 石

贾平凹

  我常常遗憾我家门前那块丑石呢:它黑黝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只是麦收时节,门前摊了麦子,奶奶总是要说:这块丑石,多碍地面哟,多时把它搬走吧。

  它不像汉白玉那样的细腻,可以凿下刻字雕花,也不像大青石那样的光滑,可以供来浣(hu4n洗)纱捶布。它静静地卧在那里,院边的槐荫没有庇覆它,花儿也不再在它身边生长。荒草便繁衍出来,枝蔓上下,慢慢地,它竟锈上了绿苔、黑斑。我们这些做孩子的,也讨厌起它来,曾合伙要搬走它,但力气又不足;虽时时咒骂它,嫌气它,也无可奈何,只好任它留在那里去了。

  ……

  终有一日,村子里来了一个天文学家。他在我家门前路过,突然发现了这块石头,眼光立即就拉直了。他再没有走去,就住了下来;以后又来了好些人,都说这是一块陨石,从天上落下来已经有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不久便来了车,小心翼翼地将它运走了。

  这使我们都很惊奇!这又怪又丑的石头,原来是天上的呢!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它给了他们光明、向往、憧憬;而它落下来了。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几百年了!

  ……

  我感到自己的无知,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种不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

(节选《丑石》)

1.文中写“以后又来了好些人”,这“好些人”具体指哪些人?选择答案中的一项,将它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  ]

A.村里村外的人
B.看热闹的人
C.关心丑石命运的人
D.对天文学有研究的人

2.在文中用横线画出作者用对比的方法写丑石“无用”的语句。

3.能准确理解文中语句“眼光立即就拉直了”具体含义的是下列哪一项?选择答案,将它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  ]

A.表明要再仔细、专心地看一看这块石头。

B.表明发现这块石头时的惊喜与对它的高度重视。

C.表明发现这块石头后感到莫名其妙。

D.表明对这块石头的颜色,姿态感到奇怪。

4.对文中加粗字“屈”做出准确解释的是下列哪一项,选择答案,将它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  ]

A.理亏
B.弯曲
C.屈服
D.委屈

5.作者所以赞扬丑石“伟大”的原因是什么?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将它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  ]

A.它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

B.我感到自己的无知。

C.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

D.它给了他们光明、向往、憧憬。

6.文中加粗词语“小心翼翼”修饰“运”,用得好,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云南省昆明三中2010届初三5月模拟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选文,完成下题。

  (甲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贤者能勿丧耳。

  (乙)永①之氓(m6ng)②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③湘水。中济④,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⑤。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选自柳宗元《哀溺文》)

  注释:①永:永州,唐辖境,相当于今湖南省零陵、东安和广西全州一带。②氓:老百姓。③绝:横渡。④中济:渡到河水中间。⑤不能寻常:“游不了多远”的意思。⑥货:财货,这里指钱。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

①故有所不避也__________

②故不苟得也____________

③吾千钱________________

④汝愚之甚,之甚________

(2)

现代汉语写出乙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下列{  }中句子中加粗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  ]

A.

B.

C.

D.

(4)

说说“贤者能勿丧耳”的原因?(用文中原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从全文看,本文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历史或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并加以简要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新课程学习手册 语文 八年级(下) 配语文版 题型:048

我怀念那条河流

  a.远远地看,它就像一根孤独的琴弦绷在原野上,任风雨和岁月弹拨

  我是生长在它旁边的一双耳朵。当时我不觉得幸运,以为这音乐、这波涛的诉说、这不尽激情的灌注,都是理所当然的。以为这柳阴是理所当然的,洋槐洁白芳香的花絮是理所当然的,竹林里布谷鸟黄鹂鸟的啼鸣是理所当然的,两岸湿润的炊烟和歌谣是理所当然的。当时幼稚的心里,却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念头:这河流以及与它有关的一切,理所当然属于我们。我在河湾里学会了游泳。我把蝴蝶的姿势、青蛙的姿势展示给水中的鱼;我仰躺在水床上,看天,在天蓝和水蓝之间,我是漂浮的梦。我捉螃蟹,石缝里小小的反抗弄疼了我的手,而它并没有多余的恶,小小的身体上全是武器,一生都在战争的恐惧里度过,最大的成功仅仅是防止过分的伤害。在横渡河湾的时候,我遭遇过一条水蛇,小小的头昂着,更小的眼睛圆睁着打量陌生的天空,它也在不测的水里横渡它的命运。

  我在竹林里制作了第一管竹笛,模仿北斗的指法(它也是七个音孔),我在静夜里向身后的村庄和远方的岁月吹奏。

  当时,我不觉得这一切都是奇迹,我不觉得我内心的水域,有一多半来自这河流的灌溉。我那浮浅、单纯、蒙昧的心里,以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我没有想过这河流会有断流的时候,我没有想过它似乎源远流长的水,是来自哪里?它的温柔碧波和浩然激流,是怎样一点一滴汇成?

  带着它的涛声和波光,我湿淋淋地走了。我走到哪里,就把它带到哪里,我是它站起来行走的一部分,我的记忆里流淌着它的乳汁。

  我仍然觉得它理所当然存在于那里,理所当然属于我,属于我们,而且永远。

  年前回家,我愕然了。我再也看不到那条河流。横卧在面前的,是它干涸的遗体,横七竖八的石头,无言诉说着沧桑;岸上的柳林、竹林、槐林、芦苇荡都已消失,荒堆上,有人在埋头挖坑淘金;三五个小孩,在放一只风筝,几双眼睛一齐向上,望着空荡荡的天空,和那只摇摇晃晃的风筝。

  我已找不到当年游泳的地方,那让我感到河水深度、照过我少年倒影、用蓝色的旋涡激起我最初诗意想象的地方,已被高大的垃圾堆覆盖。

  我多想,我多想找到死去的源头,去大哭一场,让泪水复活这条梦中的河流。

  这时候,才痛彻心肺地明白:天地间没有理所当然永远属于我们的事物。

  理所当然,理所当然地去珍惜——这才是惟一属于我们的理所当然。

  b.我们不过也是游荡于河流中的另一种鱼。我们不愿成为干鱼,但我们很可能要把自己折腾成干鱼。许多河流枯竭了,污染了。爱,枯竭了;我们内心的河床,不再是碧波倒影,而是注满了污水,堆满了垃圾。

  我该怎样打开内心的纯洁水源,复活那死去的河流?

(1)

第二自然段第3句是由四个“理所当然”构成的排比句,强调了“我”________的心态。文中与此相照应的句子还有________、________等。(取首尾词,中间可用省略号代替,2分)

(2)

结合语境,揣摩并解释下列加粗词语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1)“我捉螃蟹,石缝里小小的反抗弄疼了我的手,而它并没有多余的恶,小小的身体上全是武器,一生都在战争的恐惧里度过,最大的成功仅仅是防止过分的伤害。”两个“小小的”描写出________________,“战争的恐惧”、“过分的伤害”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再也看不到那条河流。横卧在面前的,是它干涸的遗体,横七竖八的石头,无言诉说着沧桑。”本句采用了拟人手法,“遗体”描写出________的惨境,“无言诉说”呈现出________的气氛,全句抒发了作者________的感情。

(3)

结合全文,简析画线句a和b的深层含义。

a句为什么把河流比喻成“孤独的琴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怎样理解b句“我们不过也是游荡于河流中的另一种鱼”?为什么说“我们很可能要把自己折腾成干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填空答问。

(1)统观全文,作者用了对比的写法:写河流,当初________,现在________,反差强烈;写“我”对河流的认识,当初以为________,现在意识到要________,变化巨大。

(2)结尾部分,“我们内心的河床”指________,作者希望复活的不仅是________,而且是________。

(5)

请根据你对本文的感受,以“我怀念……它曾使我……”的形式写一句话。(不超过25个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新课程同步练习 语文八年级上册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西湖七月半

张 岱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梦中惊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官府中的差役)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靧面(洗脸)。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拘人,清梦甚

(节选自《陶庵梦忆》)

(1)

给文中加粗字注音。

门军酒钱________

岸上________

清梦甚________

影树下者________

(2)

下面句中加粗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

A.

见篙击篙(止,通“只”)

B.

岸上(俟,等候)

C.

以故二鼓以前(以故,因此)

D.

吾辈纵舟酣睡(吾辈,我们这辈人)

(3)

对文中的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

一人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

译句:(这些人)一上船,就催促驾船的人急速放下断桥,赶快进入盛会。

B.

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拘人,清梦甚惬。

译句:我们这辈人又放舟于湖面,在十里荷花之中甜美地睡去,香气逼人,进入美梦之中更觉畅快适意。

C.

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

译句:先前那些慢慢地喝酒、听人曼声歌唱的人出来了,那些泊船于树影之下的人也出来了,我们这些人与他们相互致意问候,邀请他们一同坐下饮酒。

(4)

从文中找出与下面的句子修辞方法相同的一句话。

例句:此时月如镜新磨。

________

(5)

下面的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1)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梦中惊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  )

(2)山复整妆,湖复靧面(洗脸)。(  )

(6)

文中写了两类游湖的人及两种不同的游览情趣。请据此将原文分为两层,在文中用“‖”标出。

(7)

你更喜欢文中哪一类人的游览情趣?为什么?

答: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山西省中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
  (甲)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1)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奔____________
 (2)窥谷忘。                                 反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甲文的作者是北魏的郦道元,乙文的作者是南朝的吴均。
B.由甲文中“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可以联想到李白《望天门山》中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C.甲文写猿鸣突出了环境的悲凉凄清;乙文写猿鸣则与其他事物共同表现了富春山的勃勃生机。
D.甲文的“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与乙文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在描写水势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4.郦道元笔下那雄奇险峻的三峡,业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截至2006年5月20日,大坝工程全线建成。听到这振奋人心的消息,你想对三峡工程的建设者们说些什么?(字数在50个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专项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
  【甲】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1)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
 (2)窥谷忘。(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甲】文的作者是北魏的郦道元,乙文的作者是南朝的吴均。
B.由【甲】文中“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可以联想到李白《望天门山》中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C.【甲】文写猿鸣突出了环境的悲凉凄清;【乙】文写猿鸣则与其他事物共同表现了富春山的勃勃生机。
D.【甲】文的“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与【乙】文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在描写水势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4.郦道元笔下那雄奇险峻的三峡,业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截至2006年5月20日,大坝工程全线建成。听到这振奋人心的消息,你想对三峡工程的建设者们说些什么?(字数在50个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