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选出下列加粗词古义。   
于是鸱得腐鼠   古义:_______   

A、在这时,连词   
B、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 事,有时表示因果关系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黄冈重点作业 初二语文(上) 题型:048

阅读理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1.选出句中加粗字理解正确的一项。

(1)又留蚊于帐中

[  ]

A.无色,透明  B.浅色  C.白色

(2)怡然

[  ]

A.赞扬  B.说,叫  C.叫做

2.比较下列加粗词的古今含义。

(1)千或百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

(2)帐中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

3.找出“之”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  ]

A.心之所向  B.昂首观之  C.项为之强

4.本文中是否有通假字?若有,请指出。

5.对这一段文字中心,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写夏天蚊子有时也有乐趣

B.写夏天观察蚊子的乐趣

C.写夏天蚊子有趣味。

6.翻译句子。

(1)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概括这段文章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双色笔记  九年级语文(上) 题型:048

阅读理解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盖一岁之犯死者二(  );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  ),又安敢毒(  )?”

1.文段选自________,其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另“七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粗词的古义、今义。

①汪然出  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②吾祖死于是  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可以已大风  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④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矣  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3.文段括号内填写的语气词,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对“乡邻之生日蹙”的具体描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是对选段中“乐”字的几种理解,联系全文选出符合文意、准确体现作者写作意图的几项

[  ]

A.蒋氏所说的“乐”是相对于“乡邻之旦旦有是”而言的,是一种不幸之中的自我庆幸。

B.蒋氏以比受赋敛之苦的乡邻“后死”为乐,其实根本无乐可言,作者这里是以乐写悲。

C.蒋氏除一年两次涉死外,其余时间可以逍遥自在,苦尽甘来,也可算是一大乐事。

D.蒋氏不愿“更役复赋”,是因为捕蛇虽苦,但苦中有乐,乐在其中。

E.这个“乐”用得十分巧妙,含义十分深刻。捕蛇尽管非常危险,但可以免除官吏的骚扰,可以后死于不捕蛇的乡邻,由此突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理解。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解释加粗的词。
(1)见思齐焉_____________
(2)内自_____________
2.选出下面各句中翻译最恰当的一项。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A.看见贤明的地方便想着与之对齐,看见不贤明的地方就检查自己。
B.看见贤明的人便想要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便要检查自己。
C.看见贤明的人思念齐国,看见不贤明的人就返回内地或自己所在的省。
D.发现贤明的人思念齐国,看见不贤明的人就要检查自己。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A.到了冬天,才知道松柏叶是最后凋零的。
B.天气寒冷了,才知道松柏叶是最后凋零的。
C.(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D.到了寒冷的冬季,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3.一词多义是古汉语的常见现象,多积累对我们阅读文言文帮助很大,请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而
时习之_____________
温故知新_____________
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
(2)知
人不而不愠_____________
之为知之_____________
温故而新_____________
(3)之
学而时习_____________
知之为知_____________
择其善者而从_____________
(4)为
人谋而不忠乎_____________
可以师矣_____________
知之知之,不知为不知_____________
(5)焉
见贤思齐_____________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_____________
4.下列句子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孔子认为应该终身遵守的准则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孔子认为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从本文学到了哪些学习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辽宁省营口市2012年中考模拟(一)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乙]范文正公,苏州人;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显贵时置负郭常稔之田①十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

  注释:①负郭常稔之田:靠近城市而且常年丰收的田地。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粗字

(1)予尝古仁人之心________

(2)施之________

(2)

翻译下列句子

(1)微斯人,吾谁与归?________

(2)日有食岁有衣________

(3)

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方 显 贵 时 置 负 郭 常 稔 之 田 十 亩 号 曰 义 田

(4)

选出和所给例句中加粗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物喜

[  ]

A.

养济群族之人

B.

先帝简拔

C.

美于徐公

D.

属于作文记之

(5)

概括甲文的内容。

(6)

从甲文我们可以读出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乙文中哪些事情是其忧国忧民的具体表现,请写出两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黄冈重点作业 初二语文(上) 题型:048

阅读理解: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A.水清洌

B.潭中鱼百许头

C.乃记之而

D.而从者

2.选项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黔娄妻有言

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而去。

C.昂首观

D.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

3.词语古今义发生了较大变化的一项是

[  ]

A.下小潭
B.蒙络
C.佁然不
D.不可久

4.选出没有比喻义的一项。

A.如鸣佩环,心乐之
B.皆若空游无所依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

5.理解填空。(用文中原句作答)

(1)文章取名“小石潭”的缘由是________。

(2)表明作者坐潭上时的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

6.翻译文言语句。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