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面的多音字组词不对的是

A、恶è  凶恶ě  恶心  
B、为wéi 为了 wèi   为难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小心!二维码暗藏“杀机”

①不知不觉中,你可能已经习惯用智能手机拍下身边各种各样的二维码,享受轻松在线获取信息的便捷了。但你了解二维码吗?有没有意识到,二维码也可能暗藏“杀机”?

    ②二维码是在一维条码的基础上扩展出来的,它使用黑白矩形图案表示二进制数据,被设备扫描后,可获取其中所包含的信息。二维码起源于日本,原本是Denso Wave公司为了追踪汽车零部件而设计的。

    ③以前常用的一维条码只有宽度记载着数据,而二维条码的长度、宽度均记载着数据。因此,相比前者,二维码的信息容量更大,最多记录1850个大写字母、2710个数字或500多个汉字,是普通条码的几十倍。而且,除文字数字外,它还能存储图片、声音、指纹等信息。也正因如此,二维码才被称为不含电子芯片的廉价存储器。

    ④二维码还有一维条码没有的“容错机制”——即使二维码被穿孔或是污损,甚至损毁面积高达50%,仍可恢复信息。

    ⑤另外,二维码有三个定位点,这三个定位点提供读码机辨识。正是有了这些定位点,不管是从何种方向读取,它都可以被辨识。

    ⑥鉴于二维码的诸多好处,加之智能手机的普及,二维码很快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⑦商家在广告中加入二维码,引导消费者在线了解更多产品和服务信息;物流仓储中心靠扫描二维码,掌控货品去向和信息;护照、身份证、会员证印有二维码,可以帮人们快速输入核对个人信息;社交网站生成的个人二维码,让我们“互粉”变得轻而易举;二维码还是防伪的好帮手……

    ⑧咔嚓一拍,信息自来。一个个小小的黑白方块就像一把把钥匙,带我们走进不同的世界。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习惯这种轻松获取资讯的方式了。但你有没有想过,手中轻易得来的“钥匙”究竟是“金钥匙”,还是“黑钥匙”?

    ⑨如今我们常见QR条形码(Quick Response,译为“快速反应”)是二维码家族中的一员,可被智能手机扫描,便于用户直接访问某个网站而无需键入网址。这就给黑客和骗子以可乘之机。他们只需付出很少的成本,利用网上随处都能下载到的二维码生成软件,就能印制出大量二维码贴纸,把它们贴在各地的公共广告上,覆盖原本由企业提供的二维码,给人造成误导。而这些假二维码所含的网址,最终将受害者引向恶意网站。由于二维码是由抽象的矩阵图形组成的,人们无法一眼辨认出它的真伪,在加之其过于便捷,使人放松警惕,因此骗子更容易得手。

    ⑩除了二维码骗局,很多人也为隐私担心。去年上半年,就有国内媒体报道称,由于实行实名制,火车票票面上印有记录乘客信息的二维码,而随手丢弃车票,很容易造成个人信息泄露——只要用手机上网下载二维码扫描软件,就可以轻易读出火车票上的二维码信息。鉴于此,铁路部门建议乘客撕毁票面的二维码部分。

所以,对让我们又爱又恨的二维码,大家还是多留个心眼儿的好。

                                            (摘自《青年参考》电子版 有删节)

14.为什么二维码让我们又爱又恨?根据文意,分点简要回答。(4分)

                                                                                     

15.从说明方法的角度说说第⑦段的表达作用。(2分)

                                                                                       

16.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2分)

但你有没有想过,手中轻易得来的“钥匙”究竟是“金钥匙”,还是“黑钥匙”?

                                                                                      

17.仔细观察下面两张火车票,先判断哪张车票使用了二维码,然后结合文章内容比较一维码与二维码在外观上的不同。(3分)

             

      

A                             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短文,回答1—3题

怀念地球

    ①环球科学网站刊登的《气候变化将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让我颇为震hàn(    )。这篇文章讲述了澳大利亚某地遭遇罕见的旱灾后,当地人患上了一种奇特的心理疾病:身在家乡,却思念家乡。“当人们看见田里的植物相继死去,鸟儿大规模朝外地迁xǐ(    ),花园里满是干枯的小草和树叶,他们会认为,这里根本不是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

    ②而且,患病的不仅仅是澳大利亚人,世界各国的人们都开始忧心忡忡:人们开始担心生态系统发生不可预知的变化;担心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将不得不为了洁净的饮用水而发动战争;担心我们熟悉或不熟悉的各种花鸟虫鱼飞禽走兽会从地球上永远消失。

    ③事实证明,这种担心不是多余的。

    ④(a)被誉为海洋游泳健将、能够横渡大西洋的蓝鳍金枪鱼,曾经是渔人们最尊敬的对手,因为是生鱼片和寿司的最佳原料,身价也水涨船高,乃至在日本市场上,创下了一条蓝鳍金枪鱼售价140万元人民币的天价,它也因此成为世界各国渔船疯狂捕杀的对象。于是,在日本料理店大快朵颐的人们,为这种美丽而凶悍的海洋鱼类奏响了挽歌。

    ⑤这让我不得不想起白鳍豚。2006年底,来自中、美、德等六个国家的30多名科学家,组成了长江淡水豚类考察队,沿着长江中下游乘船考察。但这次历时30天,总行程3,400千米的行动,却带来了一个令人悲伤的消息:被称为“长江女神”的白鳍豚“实际上已经灭绝”。(b)

    ⑥(c)联合国在2005年公布的《千年生态环境评估报告》,由于人类活动破坏了自然生态,地球上10%~30%的珍稀野生动物濒临灭绝,24个生态系统中的15个正持续恶化,60%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服务行业都难以为继。(d)

⑦“进化出一个物种,至少需要200万年。而灭绝它,却只需要几十年,甚至几年。”这样的叹息,和上面的事例、数据一样,我们似乎早已耳熟能详,也不断为改善这种局面而努力。

    ⑧但这样的努力还远远不够,而且事态往往会出现不可预知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太空成为新的军事制高点。美国政府第一个打破各国间反对太空武器化的默契,很可能引发太空军备竞赛。而这种局面一旦出现,太空中将充斥着各种碎片,所有的卫星、宇宙飞船等都无法正常运行,太空将成为真正的禁飞区。而太空战争对地球的打击,也将是毁灭性的。

    ⑨或许这已是老生常谈,但我们仍不得不说,如果放任事态发展,未来我们将不得不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地球和面目全非的太空。感谢今年年初在挪威建成的“植物界诺亚方舟”——作物种子储藏库,将来,或许我们还能吃着一些熟悉的食物,站在地球上,怀念地球——就如我们现在不断回忆和怀念儿时的故乡一样。

1.根据注音,填写汉字。

       震hàn(    )             迁xǐ(    )

2.“蓝鳍金枪鱼和白鳍豚不过是处于危险中的地球生物的一个缩影。”这句话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它的正确位置应该在(    )处。

        A.a       B.b      C.c       D.d

3.文段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结合文意简要说明其作用。

                                                                              

4.文段⑦中加点的“至少”一词不能去掉的原因是什么?

                                                                              

5.作者说:“如果放任事态发展,未来我们将不得不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地球和面目全非的太空。”你认为人类应该怎样做才能阻止这一“事态发展”?结合文意,从两个方面简要回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  
  乌云越来越,越来越,向海面直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成尘雾和碎沫。(《海燕》)  
【乙】    
  一、海终于愤怒了。它咆哮着袭击过来,猛烈地冲向岸边,冲进了岩石的罅隙里,又拔刺着岩石的壁垒。   
  二、音响就越大了,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    
  三、“彦,这里会塌了!”妻战栗起来叫着说,“我怕!”     
  四、“怕什么。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我说。    
  五、退潮的时候,我扶着她走到窗边,指着海说:“一来一去,来的时候凶猛;去的时候又多么平静啊!一样的美。”     (《听潮》)
(1)这两段文字都写了对大海的赞美,具体地看,【甲】文赞美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乙】文赞美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
(2)【甲】文用象征手法描写了两种力量的抗争,其中,象征反动势力的有_____________。      
(3)【乙】文前三节文字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方法表现大海的美,其中第_____________节就是间接描写。  
(4)【甲】文里有6个加粗的词语,其中最能表现反动势力猖狂的动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乙】文中“海的美就在这里”,这里的“美”指的是(      )  
A.涨潮时候的惊心动魄的美。 
B.退潮时候的温柔平静的美。  
C.既有退潮时的温柔平静美,也有涨潮时的惊心动魄美。  
D.涨潮时候海浪声音组成的音乐美。  
(6)在黑暗恶劣的环境中,“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这样描写的作用是(      )    
A.强调“波浪”具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显示了大海的壮观。  
B.突出了“波浪”的乐观精神和战斗雄姿,显示了大海的力量。  
C.说明“波浪”能顺应形势,善于随机应变,显示了大海的机智。  
D.说明大海不能审时度势,没有考虑后果就盲目作战,显示了大海的粗犷豪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第1至5题。

(一)

  依我看,我们积攒的,主要是一些目光。

  为什么我们记起某些往事时,心上和身上会有温暖或滚烫的感觉?那肯定是我们的体内,存放着温暖或滚烫的目光。

  为什么我们记起某些场景时,心上和身上会有被碎玻璃扎伤的感觉,甚至会有锥心刺骨的感觉?你锁定这些场景,在深处找寻,一定能找到几束凶狠、敌意的目光,或者找到几缕失望、忧伤、悲凉的目光。从这些目光里,你会想起谁让你受到伤害,你又让谁受到伤害。

  那些好的目光,如宝石珍珠,存放在内心最重要的房间,我们经常于静夜抚摸它们,回味它们,被它们再次照拂,同时又为无法再次回到那些眼睛面前,表达谢意和敬意,而感到遗憾和痛心;而那些不友好的目光,恶意的、冷漠的,虽说时间已稀释了它们的份量,然而记忆还是时常被它们袭击,就如同跋涉过水深火热,双腿乃至浑身的骨头,难免被风湿性疼痛折磨。我们的身体和心灵,比我们的理性要精确得多,理性接纳了的,被理性过滤掉的,身体和心灵都悉数收藏,而且原汁原味原质。假如你能勘探你身体内部的江河湖海和崇山峻岭,你将惊异它浩瀚的沉积和收藏,而藏得最深,保鲜保真最好的,正是那一脉脉、一束束、一道道目光。

  我们的体重之外,更多的,也更重的,是身体内部储藏的目光的重量。

  人生的质量,除了身体的质量,更重要的是身体内部储存的目光的质量。

  圣人体内,一定存放着高质量的目光。这样的目光,A如水,如雪,如虹。如星、如月、如雨、如纯棉,如黑夜的灯,如冬日的炉火,如妩媚的青山,如雨后的草叶如月光里展开的大海那深邃的沉思和悲悯,B如闪电穿透长夜又谦卑地消融于长夜……我读《论语.》,读《庄子.》,读佛经,读列夫.托尔斯泰,都读到了一束束目光,他们眼睛里的目光,以及他们内心里储存的目光。圣人从目光的丛林中走过,从生灵的泪雨血河里趟过,他们的 眼睛望见了苦海的深处,望见了生存莽原上伤痛的背影。同时,他们的眼睛又与长夜远处、星空高处

  某个神圣的目光对接,于是,一种深达海底又接星辰的伟大心胸展开于他们体内,发自于人的内心却蕴藏了宇宙般深广思想和爱意的目光,终于降临世间。

  于是,我经常问自己:

  你的体内该存放怎样的目光?你渴望收藏的那些好的目光是在陆续凋零,还是在陆续生长?你如何在紫外线等有害射线频频伤害的大地上,捕捉并珍藏那些美好的光线?穿过日渐破败的森林,你怎样寻找种子那暗淡的目光,在长久地与它对视之后,你是否播种它,并祈祷在雨过天晴的早晨,看见一株嫩芽,噙着泪珠,表达着胆怯的希望?

  我又该向生活,向历史,向覆盖着坟墓、陨石和青草的土地,投去怎样的目光?我该向那瘦瘦的溪流、细细的泉眼投去怎样的目光?你看,那朵小小的芨芨草花就要开了。仿佛一点粗暴的声音都会让它熄灭,我该怎样以温柔的目光注视它仅有的几分钟的童年?无家可归的燕子,怯怯的降落在我的阳台,怯怯的,以公元前的方言,试探我的心思,试探我对春天的态度,我该用怎样的目光问候它或者冷落它?欢迎它或者拒绝它?我该向那山路上跋涉的身影,投去怎样的目光?我该向雨夜里的灯火,投去怎样的目光?我该向一直在黑夜里最高处凝视我的那些神圣的星星,投去怎样的目光?我该向那一天一次大出血。每一天都怀抱爱的火焰而死去的壮美的夕阳,投去怎样的目光?我看见我的不远处安静的站立着的那棵柳树,它的每一根手指都在传递一种古老而单纯的情思,它嫩绿的眼神,那点化过得《诗经》、照拂过唐诗、抚慰过宋词的眼神,又投递到着僵硬的水泥地板上,投递到被电线缠绕被塑料包装了的生活身上,投递到被商业操纵被数字组装被技术复制的文化身上,投递到落满高分贝尖叫声的我的小小的身体上和心上,那么,我该向它投去怎样感恩的目光?

  是的,我收藏着来自历史、来自自然、来自生活、来自人群的各种各样的目光。

  同时,我投去的目光,也将被收藏,被某棵树收藏,被某朵花收藏,被某条河流收藏,被某盏灯收藏,被夜半的某颗星收藏,被近处或远处的某个心灵收藏。

  就这样,我们的目光,改变着白昼的光线,也改变着夜晚的品质,甚至,或多或少地,改变着宇宙的质量……

  (选自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1月版《散文2008精选集》,有删节)

1.第3段中加点的“这些目光”指的是什么?

2.本文运用了许多精彩的比喻,请从第6段画线的A、B两处中,任选一处,说说你对这些比喻的含义的理解。

3.第7段在文章的结构中起到什么作用?为什么?

4.第9段中说“我该向一直在黑夜的最高处凝视我的那些神圣的星星们,投去怎样的目光?”请代作者写出一个合适的回答,并说出理由。

5.“我们的目光,改变着白昼的光线,也改变着夜晚的品质,甚至,或多或少地,改变着宇宙的质量”,联系全文,说说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风华金帆同步训练·语文·七年级下册(新课标 人教版) 新课标 人教版 题型:048

课外阅读

  一个六人组成的考察队在可可西里无人区突遇暴风雪,迷失了方向。天渐渐黑下来,老队长神色(  )告诉大家,如此恶劣的天气,营救工作根本无法进行,我们必须设法熬过今晚才有获救的可能。大家的心一下子跌到了无底深渊。谁都明白,这里夜间温度将降到零下37度,要想在野外熬过一夜几乎是不可能的。

  最后,他们发现一块上部凸出,下部凹入约一米的巨岩,大家一起挤进去。六个人背靠背,蜷缩着,彼此用身体取暖。

  这时,队员们发现,他们栖身的巨岩下面竟缠绕着许许多多干枯的树枝。大家激动不已,把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全队唯一的烟民——老队长。老队长心领神会,从怀里掏出一盒火柴。遗憾的是,火柴盒里的火柴仅剩区区几根了。

  这里海拔数千米,氧气稀薄,肆虐的寒风无孔不入。大家用身体挡着风,一根、两根、三根,火柴“哧”地一亮便熄灭了,腾起一缕青烟。仅剩最后一根火柴时,老队长不敢再划了。他清醒地知道,如果这根火柴再不能把柴火点燃的话,他们将魂断高原。

  气氛骤然紧张起来,老队长拿火柴的手开始颤抖。狂风裹挟着雪粒打在脸上,六条生命,一根火柴,上演着与死神对峙的悲壮一幕。

  深思熟虑了许久,老队长命令大家把y#ng zh%ng的外衣脱下,拥在各自胸前,然后用身体围成一圈,将老队长划火柴的手围得密不透风。在火柴擦向磷纸的刹那,每个人都竭力屏住了呼吸。“哧”地一声,火柴zh4n k1i一朵绚丽的火花,将浓重的夜幕撕开一角,老队长将自己的帽子点燃,放在树枝下。火苗欢快地跳跃着,映红了六张激动的脸庞,温暖了六颗冰冷的心。在那漫长的一夜,在那生死之间,大家感到了自身的渺小,同时对那根救命的火柴产生了近乎崇拜的敬意。天亮了,沐浴着温暖的阳光,人们的眼里闪烁着泪花。

  谁也不会想到,创造奇迹的,竟是一根微不足道的火柴!

(1)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y#ng zh%ng(  )(  )  zh4n k1i(  )(  )

(2)

填入第一段空格处恰当的词语是

[  ]

A.

凝重

B.

隆重

C.

慎重

D.

稳重

(3)

联系上下文,第一段画线处的“无底深渊”比喻________的心境。

(4)

请揣摩第4段画线处烘托了人什么样的心情?

(5)

第6段用了多种描写手法,请写出其中的三种。

(6)

为本文写个能揭示全文主旨并富有启发意义的结尾。(60字左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下面散文,回答16题。

江行的晨暮

朱湘

美在任何地方,即使是古老的城外,一个轮船码头的上面。

等船,在划子上,在暮秋夜里九点钟的时候,有一点冷的风。天与江,都暗了;不过,仔细的看去,江水还浮着黄色。中间所横着的一条深黑,那是江的南岸。

在众星的点缀里,长庚星闪耀得像一盏较远的电灯。一条水银色的光带晃动在江水之上。看得出一盏红色的渔灯。岸上的房屋是一排黑的轮廓。

一条趸船在四五丈以外的地点。模糊的电灯,平时令人不快的,在这时候,在这条趸船上,反而,不仅是悦目,简直是美了。在它的光围下面,聚集着一些人形的轮廓。不过,并听不见人声,像这条划子上这样。

忽然间,在前面江心里,有一些黝黯的帆船顺流而下,没有声音,像一些巨大的鸟。

一个商埠旁边的清晨。太阳升上了有20度;覆碗的月亮与地平线还有40度的距离。几大片鳞云黏在浅碧的天空里;看来,云好像是在太阳的后面,并且远了不少。山岭披着古铜色的衣,褶痕是大有画意的。水汽腾上有两尺多高。有几只肥大的鸥鸟,它们,在阳光之内,暂时的闪白。月亮是在左舷的这边。

水汽腾上有一尺多高;在这边,它是时隐时显的。在船影之内,它简直是看不见了。颜色十分清润的,是远洲上的列树,水平线上的帆船。江水由船边的黄到中心的铁青到岸边的银灰色。有几只小轮船在喷吐着煤烟: 在烟囱的端际,它是黑色;在船影里,淡青,米色,苍白;在斜映着的阳光里,棕黄。清晨时候的江行是彩色的。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  ( )

2.文中,作者选择了两个空间、两个时间看江,即________________,把一个个特写镜头巧妙地连在一起,使人耳目一新。

3.下面有关课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描写暮色灯光下黄色的江水,深黑的江岸,水银的光带,红色的渔灯和黝黑的帆船。作者把这些本来互不相干的色彩融洽地组合在一起,充满了诗情画意,形成了一种清新幽远的意境。

B.小火轮喷吐的煤烟,令人厌恶。然而作者把煤烟分别安排在不同的背景之中,于是出现了一幅色彩斑斓图。

C.文中作者不厌其烦地数说江边的各种颜色。作者写颜色之变化,有对美的赞颂,也有对污染的批判。

D.“清晨时候的江行是彩色的”一句流露出作者在发现美、享受美后的一种心旷神怡的欣喜之情。

E.文章大量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 “长庚星闪耀得像一盏较远的电灯”“并听不见人声像这条划子上这样”“有一些帆船顺流而下,没有声音,像一些巨大的鸟”等。

4.有人说,把这篇文章分一下行,那就近于诗了。诗歌的显著特点是节奏鲜明。本文在行文的节奏上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

5.选出能体现全文美的基调的一项是( )

A.清晨时候的江行是彩色的。

B.美在任何地方,即使是古老的城外,一个轮船码头的上面。

C.不仅是悦目,简直是美了。

D.颜色十分清润的,是远洲上的列树,水平线上的帆船。

6.有评论文章说作者写这篇散文,并非为了借景抒情,另有真正目的,你对此怎么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竹子是一种介乎草与木之间的独特植物。它广泛生长于亚洲、非洲、南美洲,并在这些地区享有盛誉。在印度,竹子以“穷人之木’’而闻名;在越南,它被亲切地称为“兄弟”;而在中国,竹子被国人崇尚为“君子”,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

  ②竹子挺拔刚正,绿叶婆su#(  )。山有竹则山青,水傍竹则水秀。人们爱竹,爱它那洒脱的风姿。人们爱竹,爱它那节外无枝的操守。唐宋以来,竹子与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岁寒三友”,明代则把“梅、兰、________、________”比作“四君子”。苏东坡则是“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人称“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爱竹成p!(  ),须臾不离,他曾“四十年来画竹枝”,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画卷和诗篇。

  ③中华竹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一部中华文化史,上下五千年,处处竹相连。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劳动实践中,把竹子的生物形态特征升华成了人的一种精神风貌,赋予了竹子独特的精神内涵,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它那种挺拔坚韧、宁折不弯的气节为各阶层的人们所称颂。

  ④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植物能像竹子一样,对我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所以在世界上,中国也被称为“竹文化的国度”。

(1)根据注音,把文段②中括号里应填的字写在下面。

①绿叶婆su#(  )
②爱竹成p!(  )

(2)在文段②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植物名称。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根据文段①的内容,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在印度,竹子以“穷人之木”而闻名;在越南,竹子以“________之木”而闻名;在中国,竹子以“________之木”而闻名。

(4)文段②中为什么要引用苏东坡和郑板桥的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们爱竹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竹子在我国人民的眼中有什么样的精神风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段③写道:“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节”、“虚心”在这里怎样理解?在这句话中含有怎样的人生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品读下边两副对联,联系选文回答问题。

①凌云劲竹真君子,空谷幽兰绝美人。

②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两面枝。

A.选文中有两个词语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对联①中对竹子的赞美,请找出这两个词语。

__________
__________

B.对联②主要是写竹的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对联中的兰、梅各具怎样的品格?

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在古今中外的名人中,哪些人具有对联中竹子、兰花或梅花的品格?请各举一例,写出人物事例或人物的名言诗句。

具有竹子品格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有兰花品格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有梅花品格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由于人们的观点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评价也就不同。竹,有人说“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两面枝。”,也有人说“竹本无心,偏生许多枝节;藕心有洞,却出污泥不染”。杜甫也说:“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你能对“竹”从正反两个角度来评价吗?

正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竹子是一种介乎草与木之间的独特植物。它广泛生长于亚洲、非洲、南美洲,并在这些地区享有盛誉。在印度,竹子以“穷人之木’’而闻名;在越南,它被亲切地称为“兄弟”;而在中国,竹子被国人崇尚为“君子”,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

  ②竹子挺拔刚正,绿叶婆su#(  )。山有竹则山青,水傍竹则水秀。人们爱竹,爱它那洒脱的风姿。人们爱竹,爱它那节外无枝的操守。唐宋以来,竹子与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岁寒三友”,明代则把“梅、兰、________________”比作“四君子”。苏东坡则是“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人称“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爱竹成p!(  ),须臾不离,他曾“四十年来画竹枝”,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画卷和诗篇。

  ③中华竹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一部中华文化史,上下五千年,处处竹相连。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劳动实践中,把竹子的生物形态特征升华成了人的一种精神风貌,赋予了竹子独特的精神内涵,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它那种挺拔坚韧、宁折不弯的气节为各阶层的人们所称颂。

  ④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植物能像竹子一样,对我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所以在世界上,中国也被称为“竹文化的国度”。

1)根据注音,把文段②中括号里应填的字写在下面。

①绿叶婆su#(  )

②爱竹成p!(  )

2)在文段②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植物名称。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根据文段①的内容,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在印度,竹子以“穷人之木”而闻名;在越南,竹子以“________之木”而闻名;在中国,竹子以“________之木”而闻名。

4)文段②中为什么要引用苏东坡和郑板桥的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们爱竹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竹子在我国人民的眼中有什么样的精神风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段③写道:“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节”、“虚心”在这里怎样理解?在这句话中含有怎样的人生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品读下边两副对联,联系选文回答问题。

①凌云劲竹真君子,空谷幽兰绝美人。

②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两面枝。

A.选文中有两个词语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对联①中对竹子的赞美,请找出这两个词语。

__________

__________

B.对联②主要是写竹的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对联中的兰、梅各具怎样的品格?

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在古今中外的名人中,哪些人具有对联中竹子、兰花或梅花的品格?请各举一例,写出人物事例或人物的名言诗句。

具有竹子品格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有兰花品格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有梅花品格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由于人们的观点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评价也就不同。竹,有人说“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两面枝。”,也有人说“竹本无心,偏生许多枝节;藕心有洞,却出污泥不染”。杜甫也说:“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你能对“竹”从正反两个角度来评价吗?

正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101网校同步练习 初二语文 江苏教育出版社(新课标2001-2年通过) 苏教版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①当我第一次穿过这条僻静的小径时,我就非常喜欢它了。我爱上它的寂静,爱上那一片绿绿的田野,和那一望无际的云空。

  ②以后,每一个早晨与傍晚,我都要走过这一条僻静的小径。每次我踯躅(zh0 zh*,徘徊)在途中时,总觉得这是我一天中最欢愉写意的一段时光。因为我可以抛开一切凡俗的琐事,可以洒落满腔郁闷,把思想放纵成一匹野马,让它恣意驰骋,跃过绿绿的田野,跃过人与人组合的世界,跃进蓝蓝的云空,融入纯净思想的领域里。

  ③人生不如意的事太多了,真的,太多了!有时多得使人无法用微笑去接受,但也无法拒绝。不如意,仿佛是生命中最自然的韵律,正如郁闷,是组合一个“真”的生命的音符。但是,过多的郁闷,总会使人感到生命的乏味,茫然自问:活着究竟是为了些什么?为了些什么?为了抖落这些茫然的情绪,有时必须把思想的羽翼放纵,让它随意翱翔在苍茫的太空。让多幻的白云,提示我生命的短暂。让我把一切郁闷幻化成飘忽的白云,飘远,飘散。

  ④已忘了哪一个日子,这条僻静的小径突然砌起了一堵墙,一堵厚厚的、红红的、高高的、坚固的墙。隔开了那一片绿绿的田野,截断了自然与我的吻合。我无法再将思想放纵成一匹野马,因为它无法跃过那堵墙——那堵高高的、厚厚的、红红的、坚固的墙。

  ⑤每天,我得在墙的阴影下走过,仿佛走在一条狭窄的暗道。看不见耀眼的朝阳,看不见绿绿的田野和那一望无际的天空。这条小径也失去了昔日的僻静,因为有些人喜欢这堵墙,这堵阴阴暗暗而能躲避阳光的墙。所以,这小径变成一条普通的小路。为了避免阻碍交通,我再不能挪着极慢的步子踯躅,只像过往的行人一样匆匆来去。于是,这一段原属于欢愉的旅程,顿时失落了昔日的神怡。

  ⑥这原是一种微妙的意觉,我骤然由此领悟到善恶、美丑、得失相距的微少,少得有时我们无法用肉眼去衡量。你说这堵墙是自然的破坏者吗?然而,它却是时代的产物,它能替一些求庇护的人,挡住刺眼的光线。墙又是时代文明不可缺少的装饰品。有人的地方,必须有墙。墙少的地方,只是落后的地区。墙越多越高的地方,是最进步繁荣的都市。你能否认这句话的真理吗?然而,世界上许多罪恶的事,都在墙的阴影下产生,你又能否认吗?因此,你说:墙是庇护人类?还是纵容罪恶?

  ⑦从这里,你就可以看到善恶相距的微少,少得无法用真理去衡量。何况,真理也不是绝对的,都随着人类的思想而________(A转变 B转化 C转移),正如从不同角度去________(A评判 B评论 C批评)墙的善恶。有时,你以为最美好不过的东西,别人不一定认为完美。你最欣赏的人物,可能在别人眼中充满瑕疵。因此美丑、善恶、得失,还没有一定的标准界线,多少要掺入一些主观。所以,我们无须要求别人符合自己,也无须勉强自己去适应别人,这都是非常不智的。为什么不保持自己的独特?然而,人类就这样奇怪,总喜欢要求别人来符合自己,也喜欢委委屈屈地适应别人,这是一种多傻的行为。像杀人吧,算是一种最罪大恶极的举动,但在战场上,杀人却是一种英雄的表现。又如眼前这堵高高的墙,有人喜欢墙下阴暗,而我却怪它挡住了那充满生命力的阳光。

  ⑧墙存在于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是人类所不可缺少的东西,有人的地方,必定有墙。幸而墙是一种有形体的实物,我们随时建筑,又可以随时拆毁。因此,墙只能发挥它的功用,而不能恣意地贻害。然而,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无形体的墙,使我们束手无策,因为它建筑在人类的心里。这些墙,又比一切有形体的墙更厚、更高,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截开了无数个原该吻合的心灵。他们把墙作为一种庇护物,为了一份莫名其妙的安全感,常常在心中建起了一堵不必要的墙,又不愿意在墙上开一个窗,窥视一下外面的世界,只在墙内猜测墙外的变动,在墙内估计别人的用心。这样,人与人之间怎会不发生误解、仇视、纷争?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怎不拉得更长、更远?

  ⑨墙原是人类不可缺的东西,但建筑在人类心里的墙,却是一堵绝对多余的障碍物。正如我认为这僻静的小径,无须要建起这一堵高高的墙。

1、给第⑦段画横线处从括号内选择一个词语,把序号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

2、阅读第⑥段,回答问题。作者认为有形之墙对人类有弊有利。

①弊是________________

②利是________________

3、同是一堵墙,对人类有利有弊,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4、第⑥段中画线语句表明:(用原文语句回答)

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多于15个字)

5、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①作者对无形之“墙”有何看法?(也可用原文回答)

②这样的看法表达出作者怎样的心愿?

6、本文以“墙”为题,却从“路”写起,用意何在?

7、本文善于运用比喻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如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喻为建筑在人类心里的墙,把自由的思想喻为放纵的野马,新奇而恰当。请你也写一个比喻句,将某一抽象事物形象化。

8、本文作者写出了漫步在无墙遮蔽的小路上的欢愉感受。你置身于大自然中时感受如何?请形象地描述这种感受。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