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面的多音字组词不对的是

A、处chǔ 处所 chù 处子
B、褪tuì 褪色 tùn 褪去
C、粘zhān 粘连 nián 粘结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4届江西省吉州区八年级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4分)

添字采桑子(宋/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注释】①芭蕉: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大、成椭圆形,开白花,果实似香蕉。②霖霪:指雨点绵绵不断,滴滴嗒嗒不停。③愁损:因发愁而损伤身体和精神。④北人:北宋灭亡,词人从故乡山东济南被迫流落到江南,故称“北人”。

1.下面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这首词借吟咏芭蕉抒发了怀恋故国、故土之幽情。

B. “窗前谁种芭蕉树”意为:在这个国破家亡的时候,人人都栽种芭蕉,以寄托自己的情思。

C. 词的上片描述芭蕉树的“形”与“情”,下片写夜听雨打芭蕉声。

D. 这首词将芭蕉与雨联系在一起,就多了几分悲凉凄清。静寂的雨夜,词人辗转难眠,听窗外苦雨,绵长的愁绪,随着雨打芭蕉的声音,更重更深。

2.下面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上片首句借芭蕉以寄情思,表达了在失意、无奈与痛苦中煎熬的词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B. 本词写芭蕉,由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进一步将愁引向深处。

C. 词人将“点滴霖霪”组成迭句,不但从音韵上造成连绵悄长的效果,而且烘托了清新明快的气氛。

D. 杜牧的“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与这首词中的“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有异曲同工之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届广东省饶平县九年级教学质量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小题。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小题1】下列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寒暑易节,始一焉/窥谷忘B.猛浪若走相告
C.富阳至桐庐/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D.猿则百叫无巘多生怪柏
【小题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小题3】本文先勾勒出富春江沿岸“                                ”的景色特点;饱览富春江绮丽风光,作者发出“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含蓄表达了作者                 的人生态度。(3分)(前两个空用原文的话回答)
【小题4】下面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全文按照先总后分的结构组材,第二段写水,第三段重在写山。
B.本文第二段最后一句和《三峡》中的“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在表达效果上不同之处是:《三峡》运用准确的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具体突出了水流湍急的特点,而本文则运用比喻和对偶的手法形象地表现水流之急。
C.“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是从正面描写水的清澈见底。
D.第三段主要从山势险峻、山中音响、游者感受和树形山色四方面表现富春江沿岸的“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选自《伊索寓言》中的一段文字,完成(1)—(5)题。(13分)
驴在牧场上吃草,看见狼向他     ,便装出瘸腿的样子。狼来到跟前,问是怎么瘸的。驴说:过篱笆的时候,扎了腿。劝狼先把刺拨出来,然后吃他,免得吃的时候卡住喉咙。        ,便举起驴腿,聚精会神地    。驴用脚对准狼的嘴一踹,把狼的牙齿踹掉了。狼吃了苦头,说道:“我真是活该!父亲教我当屠户,我为什么偏要行医呢?”
(1)给划线的字注音。(2分)
腿(   )          住(         )
(2)划线句子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加以改正。(2分)    改为       
(3)查字典,“教”字应查    部首,它文中的含义是            (2分)
(4)根据文意,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恰当的一组是(  )(2分)
A.跑来  疑虑重重  查访B.走来 信以为真 察看
C.冲来  信以为真  察看D.跑来 半信半疑 查勘
(5)填空。(6分)
《伊索寓言》大多篇幅短小而寓意深刻,这则动物寓言也不例外,它采用了  手法,说明的道理是                    。你还知道出自《伊索寓言》的有趣故事有:              、             、             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题文】阅读下面选自《伊索寓言》中的一段文字,完成(1)—(5)题。(13分)
驴在牧场上吃草,看见狼向他     ,便装出瘸腿的样子。狼来到跟前,问是怎么瘸的。驴说:过篱笆的时候,扎了腿。劝狼先把刺拨出来,然后吃他,免得吃的时候卡住喉咙。        ,便举起驴腿,聚精会神地    。驴用脚对准狼的嘴一踹,把狼的牙齿踹掉了。狼吃了苦头,说道:“我真是活该!父亲教我当屠户,我为什么偏要行医呢?”
(1)给划线的字注音。(2分)
腿(   )          住(         )
(2)划线句子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加以改正。(2分)    改为       
(3)查字典,“教”字应查    部首,它文中的含义是            (2分)
(4)根据文意,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恰当的一组是(  )(2分)
A.跑来  疑虑重重  查访B.走来 信以为真 察看
C.冲来  信以为真  察看D.跑来 半信半疑 查勘
(5)填空。(6分)
《伊索寓言》大多篇幅短小而寓意深刻,这则动物寓言也不例外,它采用了  手法,说明的道理是                    。你还知道出自《伊索寓言》的有趣故事有:              、             、             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届上海市静安区九年级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23分)
公益是展示悲苦的代名词么(有删改)
顾远
  ①前不久我去了趟韩国进行访问。五天的行程里被安排去了很多地方参观,其中有一个村庄尤其有特色。
  ②位于完州的Bibi-Hill村据说曾经是个“穷得活不下去”的地方,全村有四十多户、八十几口人,其中老年人占了绝大多数。前任村长眼看着村庄凋敝村民又纷争不断,因而愧jiù自杀。公益组织“希望制作所”受政府委托,前来实施乡村发展计划。他们一心想发动村民,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来改变家乡面貌,然而村民们已是“哀莫大于心死”。
  ③“希望制作所”没有灰心。他们召集了一批专业摄影师来到村庄拍下许多风景照,再做成图片展出。村民们突然发现,村子里那些早已熟视无睹的事物原来可以是这样美的。村民们的信心开始恢复,村子里的那些从未被重视的“资源”也被一一发掘利用。我们去参观的时候,村头的田地上,一群前“不良奶奶”们(这是以前外人对她们的称呼)正在开心地劳作。田地被用石块精心地围出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小块区域,既方便老人边做农活边聊天,也给这片土地平添了许多生趣。
  ④在完州的“乡村发展中心”,一楼的墙壁上全都是当地孩子绘制的图案,斑驳绚烂;而二楼的墙壁上张贴的是当地村民绘制的几幅乡村规划图。他们没有学过专业的工程绘制技术,却用最形象最质朴的方式描绘出了自己心目中家乡的未来图景。
  ⑤遍布韩国各地的公益机构不少都拥有一个有趣的名字。名字也许最能直观地反映出一个人一个机构的“精气神儿”来。知道“给自然大地做针线活儿”是家什么机构吗?他们是一家社会企业,用废旧衣服上的材料制作婚礼上用的婚纱和礼服,又别致又环保,同时还倡导了“节约型婚礼”的理念。
  ⑥照片、图画、名字,这些点滴细节看起来好像只是些小技巧小情趣,然而透露出的却是一种对“美”的习惯性追求。用“美”来激励公益的参与者——不管你是助人还是受助,公益活动的过程也成为一个不断发现“美”的过程,而更美好的生活、更美丽的世界不正是所有公益组织与公益事业努力的最终目标吗?
  ⑦可是我们很多时候似乎忘记了这一点。公益于是变得苦情、悲情、滥情,好像只有痛苦才最打动人,只有沉重才最真诚,只有苦难才最民间。
  ⑧我相信如果换另一群人来帮助那个叫做Bibi-Hill的村子,他们可能会选择拍下村民们满是皱纹的愁苦面容与干涸荒芜的土地,来唤起外界的同情心和援助。就像我刚刚收到的一段来自某爱心捐助机构的宣传短片,其中不厌其烦地介绍了不少孩子的故事,他们居住在偏远的农村,个个家境贫寒,只要有爱心人士的一点点捐助,他们就能吃饱穿暖,从此过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日子……
  ⑨我相信一定会有人被打动。但我也知道,过多地面对苦难,爱心也会变得日渐麻木和枯竭。如果一味地用渲染苦难来博得同情,最终只会使公益变成一场展示“谁比谁更苦”的竞赛,当真成了“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⑩几年前,我曾去藏区做过一次助学调查,拍下了很多照片。尽管我接触的那些孩子大多数来自单亲家庭或是孤儿,我还是选择拍下了他们的笑容而不是满是冻疮的手。在一张照片里,这群孩子在尘土飞扬的一小片空地上追逐着一只抛向天空的篮球。我给照片起的标题是:我们不懂篮球,可我们懂得快乐。
  11很多时候,打动人的,正是这平凡日子里一点点对“美”的追求。
【小题1】根据拼音写汉字,为划线字注音。(2分)
(1)愧jiù(       )               (2)(      )集
【小题2】本文第②—⑤段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5分)
【小题3】第⑦段中的“这一点”所指的是                           这一观点。(3分)
【小题4】(1)请阅读第⑩段,从画面和标题两方面分析一下这张照片“美”在何处?(3分)
(2)前文已经有了第②—⑤段的一组事实论据,那么第⑩段的这则事实论据是否有些重复?为什么?(4分)
【小题5】本文采用的论证结构是(2分)

A.总分式B.并列式C.层进式D.对照式
【小题6】以下对本文论点表达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A.呈现悲苦不应成为公益宣传的方式。
B.公益就应该用“美”来激励人们的参与。
C.打动人的往往是平凡日子里一点点对“美”的追求。
D.公益同样可以用“美”来吸引公众的视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上海市静安区九年级中考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23分)

公益是展示悲苦的代名词么(有删改)

顾远

  ①前不久我去了趟韩国进行访问。五天的行程里被安排去了很多地方参观,其中有一个村庄尤其有特色。

  ②位于完州的Bibi-Hill村据说曾经是个“穷得活不下去”的地方,全村有四十多户、八十几口人,其中老年人占了绝大多数。前任村长眼看着村庄凋敝村民又纷争不断,因而愧jiù自杀。公益组织“希望制作所”受政府委托,前来实施乡村发展计划。他们一心想发动村民,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来改变家乡面貌,然而村民们已是“哀莫大于心死”。

  ③“希望制作所”没有灰心。他们召集了一批专业摄影师来到村庄拍下许多风景照,再做成图片展出。村民们突然发现,村子里那些早已熟视无睹的事物原来可以是这样美的。村民们的信心开始恢复,村子里的那些从未被重视的“资源”也被一一发掘利用。我们去参观的时候,村头的田地上,一群前“不良奶奶”们(这是以前外人对她们的称呼)正在开心地劳作。田地被用石块精心地围出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小块区域,既方便老人边做农活边聊天,也给这片土地平添了许多生趣。

  ④在完州的“乡村发展中心”,一楼的墙壁上全都是当地孩子绘制的图案,斑驳绚烂;而二楼的墙壁上张贴的是当地村民绘制的几幅乡村规划图。他们没有学过专业的工程绘制技术,却用最形象最质朴的方式描绘出了自己心目中家乡的未来图景。

  ⑤遍布韩国各地的公益机构不少都拥有一个有趣的名字。名字也许最能直观地反映出一个人一个机构的“精气神儿”来。知道“给自然大地做针线活儿”是家什么机构吗?他们是一家社会企业,用废旧衣服上的材料制作婚礼上用的婚纱和礼服,又别致又环保,同时还倡导了“节约型婚礼”的理念。

  ⑥照片、图画、名字,这些点滴细节看起来好像只是些小技巧小情趣,然而透露出的却是一种对“美”的习惯性追求。用“美”来激励公益的参与者——不管你是助人还是受助,公益活动的过程也成为一个不断发现“美”的过程,而更美好的生活、更美丽的世界不正是所有公益组织与公益事业努力的最终目标吗?

  ⑦可是我们很多时候似乎忘记了这一点。公益于是变得苦情、悲情、滥情,好像只有痛苦才最打动人,只有沉重才最真诚,只有苦难才最民间。

  ⑧我相信如果换另一群人来帮助那个叫做Bibi-Hill的村子,他们可能会选择拍下村民们满是皱纹的愁苦面容与干涸荒芜的土地,来唤起外界的同情心和援助。就像我刚刚收到的一段来自某爱心捐助机构的宣传短片,其中不厌其烦地介绍了不少孩子的故事,他们居住在偏远的农村,个个家境贫寒,只要有爱心人士的一点点捐助,他们就能吃饱穿暖,从此过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日子……

  ⑨我相信一定会有人被打动。但我也知道,过多地面对苦难,爱心也会变得日渐麻木和枯竭。如果一味地用渲染苦难来博得同情,最终只会使公益变成一场展示“谁比谁更苦”的竞赛,当真成了“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⑩几年前,我曾去藏区做过一次助学调查,拍下了很多照片。尽管我接触的那些孩子大多数来自单亲家庭或是孤儿,我还是选择拍下了他们的笑容而不是满是冻疮的手。在一张照片里,这群孩子在尘土飞扬的一小片空地上追逐着一只抛向天空的篮球。我给照片起的标题是:我们不懂篮球,可我们懂得快乐。

  11很多时候,打动人的,正是这平凡日子里一点点对“美”的追求。

1.根据拼音写汉字,为划线字注音。(2分)

(1)愧jiù(       )               (2)(      )集

2.本文第②—⑤段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5分)

3.第⑦段中的“这一点”所指的是                           这一观点。(3分)

4.(1)请阅读第⑩段,从画面和标题两方面分析一下这张照片“美”在何处?(3分)

(2)前文已经有了第②—⑤段的一组事实论据,那么第⑩段的这则事实论据是否有些重复?为什么?(4分)

5.本文采用的论证结构是(2分)

A.总分式

B.并列式

C.层进式

D.对照式

6.以下对本文论点表达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A.呈现悲苦不应成为公益宣传的方式。

B.公益就应该用“美”来激励人们的参与。

C.打动人的往往是平凡日子里一点点对“美”的追求。

D.公益同样可以用“美”来吸引公众的视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23分)
公益是展示悲苦的代名词么(有删改)
顾远
  ①前不久我去了趟韩国进行访问。五天的行程里被安排去了很多地方参观,其中有一个村庄尤其有特色。
  ②位于完州的Bibi-Hill村据说曾经是个“穷得活不下去”的地方,全村有四十多户、八十几口人,其中老年人占了绝大多数。前任村长眼看着村庄凋敝村民又纷争不断,因而愧jiù自杀。公益组织“希望制作所”受政府委托,前来实施乡村发展计划。他们一心想发动村民,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来改变家乡面貌,然而村民们已是“哀莫大于心死”。
  ③“希望制作所”没有灰心。他们召集了一批专业摄影师来到村庄拍下许多风景照,再做成图片展出。村民们突然发现,村子里那些早已熟视无睹的事物原来可以是这样美的。村民们的信心开始恢复,村子里的那些从未被重视的“资源”也被一一发掘利用。我们去参观的时候,村头的田地上,一群前“不良奶奶”们(这是以前外人对她们的称呼)正在开心地劳作。田地被用石块精心地围出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小块区域,既方便老人边做农活边聊天,也给这片土地平添了许多生趣。
  ④在完州的“乡村发展中心”,一楼的墙壁上全都是当地孩子绘制的图案,斑驳绚烂;而二楼的墙壁上张贴的是当地村民绘制的几幅乡村规划图。他们没有学过专业的工程绘制技术,却用最形象最质朴的方式描绘出了自己心目中家乡的未来图景。
  ⑤遍布韩国各地的公益机构不少都拥有一个有趣的名字。名字也许最能直观地反映出一个人一个机构的“精气神儿”来。知道“给自然大地做针线活儿”是家什么机构吗?他们是一家社会企业,用废旧衣服上的材料制作婚礼上用的婚纱和礼服,又别致又环保,同时还倡导了“节约型婚礼”的理念。
  ⑥照片、图画、名字,这些点滴细节看起来好像只是些小技巧小情趣,然而透露出的却是一种对“美”的习惯性追求。用“美”来激励公益的参与者——不管你是助人还是受助,公益活动的过程也成为一个不断发现“美”的过程,而更美好的生活、更美丽的世界不正是所有公益组织与公益事业努力的最终目标吗?
  ⑦可是我们很多时候似乎忘记了这一点。公益于是变得苦情、悲情、滥情,好像只有痛苦才最打动人,只有沉重才最真诚,只有苦难才最民间。
  ⑧我相信如果换另一群人来帮助那个叫做Bibi-Hill的村子,他们可能会选择拍下村民们满是皱纹的愁苦面容与干涸荒芜的土地,来唤起外界的同情心和援助。就像我刚刚收到的一段来自某爱心捐助机构的宣传短片,其中不厌其烦地介绍了不少孩子的故事,他们居住在偏远的农村,个个家境贫寒,只要有爱心人士的一点点捐助,他们就能吃饱穿暖,从此过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日子……
  ⑨我相信一定会有人被打动。但我也知道,过多地面对苦难,爱心也会变得日渐麻木和枯竭。如果一味地用渲染苦难来博得同情,最终只会使公益变成一场展示“谁比谁更苦”的竞赛,当真成了“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⑩几年前,我曾去藏区做过一次助学调查,拍下了很多照片。尽管我接触的那些孩子大多数来自单亲家庭或是孤儿,我还是选择拍下了他们的笑容而不是满是冻疮的手。在一张照片里,这群孩子在尘土飞扬的一小片空地上追逐着一只抛向天空的篮球。我给照片起的标题是:我们不懂篮球,可我们懂得快乐。
  11很多时候,打动人的,正是这平凡日子里一点点对“美”的追求。
小题1:根据拼音写汉字,为划线字注音。(2分)
(1)愧jiù(       )               (2)(      )集
小题2:本文第②—⑤段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5分)
小题3:第⑦段中的“这一点”所指的是                           这一观点。(3分)
小题4:(1)请阅读第⑩段,从画面和标题两方面分析一下这张照片“美”在何处?(3分)
(2)前文已经有了第②—⑤段的一组事实论据,那么第⑩段的这则事实论据是否有些重复?为什么?(4分)
小题5:本文采用的论证结构是(2分)
A.总分式B.并列式C.层进式D.对照式
小题6:以下对本文论点表达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A.呈现悲苦不应成为公益宣传的方式。
B.公益就应该用“美”来激励人们的参与。
C.打动人的往往是平凡日子里一点点对“美”的追求。
D.公益同样可以用“美”来吸引公众的视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黄冈难点课课练  七年级  语文上册 题型:04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夏天也是好天气

  整个黄梅季节,都是潮叽叽粘乎乎。暗沉沉的天空,泛出热烘烘的黄光,晃得人头晕目眩。太阳被闷在厚密的云层里,拼命挣扎着想舒一口大气。然后,有一天,“嘭”的一声,天空裂了,太阳迸穿了乌云。夏天,来了。

  心,刚刚放下一半。那口憋在胸腔里许久的叹息,未及发出,便兀自燃烧成一股热浪。人似一团发酵的面粉,外烘内烤成一枚圆鼓鼓的面包,喷涌而出的汗珠,就是这面团蒸发的水汽。偶有一丝轻风擦过,必是裹挟着沸腾,让你冲动得沉默,沉默得疯狂,疯狂得无聊,无聊得死不瞑目。一天又一天,太阳不肯回家去,而你在阳光下渺小,在汗水中绝望,在绝望中超脱。

  这样的时刻,是一种别样的生活。你的思维、你的渴望、你的生活,全都脱离了往日轨道。往日很多必不可少的事物,都变成了多余。这样的时刻,因为远离世俗,你会感受到一些匆匆忙忙、实实在在中难以领略的滋味,听来全不着边际。

  这样的时刻,会有一个小女孩,扬起双眉,唱着童音说:我喜欢夏天,因为可以穿花裙子。

  这样的时刻,会有一个小男孩,昂起头颅,扮作男子汉说:我喜欢不作准备,就扑通一声跳入清凉的水池。

  长大了的人,可以有个借口,放下该做的工作。找个通风僻静的地方,架一张竹藤凉椅,半躺半卧双眼微睁,超然地看世界、超然地看自己。

  忆及往昔的风云厮杀,唇边掀起一抹自嘲:何苦来哉?这一声心语,为人生送来几许清爽、几许快慰。

  或者随手拈出一本早已翻过几十遍的书,轻轻地翻,闲闲地逡巡,似看非看之际,会发现一篇美文蓦然亮在你的眼底。风花雪月,世事沧桑,早已熟稔的文字,在这炎热的绝望中,常常会弹出一曲别有的风情,生发出人间的妙音真谛。

  春夏秋冬,四季的旋律各有不同,而夏天就是这样的一串音符,这样的一处世外人间,让你在躁动中获得一份自省的宁静,一份化外的智慧和实实在在的虚无。

1.“整个黄梅季节,都是潮叽叽粘乎乎”中的“黄梅季节”指的是________时候。

2.下面句子中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把名称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1)太阳被闷在厚密的云层里,拼命挣扎着想舒一口大气。(  )

(2)人似一团发酵的面粉,外烘内烤成一板圆鼓鼓的面包。(  )

(3)你的思维、你的渴望、你的生活,全都脱离了往日轨道。(  )

(4)春夏秋冬、四季的旋律各有不同,而夏天就是这样的一串音符。(  )

3.文中多次提到“这样的时刻”,它指的究竟是什么时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列举了三种人,表述了他们对夏天的态度,这三种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两个词表述三种人对夏天的态度,这两个词是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句中加粗字可以删去的一组是

①太阳闷在厚密的云层里

②那日憋胸膛里许久的叹息

③超然看世界,超然地看自己

④常常会弹出一曲别有风情

⑤喷涌出的汗珠,就是这面团蒸发的水汽

[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④⑤

6.人们“随手拈出”一本书,“轻轻地翻”“逡巡”“似看非看”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发现一篇美文蓦然亮在你的眼底”一句中“亮”换成“现”字,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找出全文画龙点晴的主旨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综合性学习(10分)
春天是一个洋溢着诗情画意的季节:画家喜欢描画春天,诗人喜欢歌唱春天,我们也一起去感悟春天的美丽吧?
【阅读材料】2014年3月28日上午9时整,荆州市第五届桃花节开幕式在荆州区西门外桃花村隆重开幕,桃花村几公里长的小村里挤满了人。
每年到这个时候人们都会从四面八方来到桃花村看桃花、赏桃花,桃花村里热闹非凡。做生意的人也纷纷抓住这个机会,到桃花村推销自己的产品,特别是桃花节开幕式的时候更是人山人海,似乎要把这个村庄挤炸。
今年的桃花节开幕式比往年更有看点,开幕式文艺表演更是精彩纷呈:歌舞、小品、快板、武术、才艺表演掀起一个个高潮,观看的人们兴趣盎然、津津有味。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不知是谁在吟咏“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引得众人一阵欢呼,欢乐的笑声在春风中回荡…
小题1:(2分)【归纳】。阅读上面的材料,给短文拟一个合适的标题(15字以内)
 
 
 
 
 
 
 
 
 
 
 
 
 
 
 
 
小题2:(2分)【品味】根据你平时的语言感受,在下面对联的上下联中分别填写一个单音节动词。
微风    细柳,时雨    初花。
小题3:(2分)【设计】你们小组要办一期“春天的颂歌”的手抄报,请你结合材料设计二个相关的栏目。
A                             B                      
小题4:(4分)【表达】走进春天,感受美景。请你走进大自然,调动你的多种感觉,描绘生机勃勃的春光吧。(要求:至少调动两种感官,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三点一测丛书八年级  语文(上) 题型:048

阅读,然后回答问题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那么,大陆为什么会移动呢?科学研究证明,原因在地球的内部。

  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壳的厚度在海洋下约为7.2公里,在陆地大约为40公里。地壳下面是地幔,其厚度大约为2865公里,地幔下面是地核2270公里厚的熔铁外核和直径大约为2400公里的内核。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现固态。

  到目前为止,大部分人仍认为,地球上大陆移动(也称大陆漂移)的原因在于地幔上部产生的热对流,而热源是由地幔中的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的。但是最新研究成果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美国科学家通过使用金刚石和钻枪模拟地核压力的实验,并用钻石、红宝石、激光束和特殊子弹对铁加压和升温,模拟确定铁在地核压力下的熔点,得出结论认为:地核温度为6880℃,不仅较以前人们认为的2700~3700℃要高几千度,而且较太阳的表层温度5760℃还高。而以前对地核温度的估计,是根据对地幔的熔岩进行温度测量后使用类推法而得出的。新的实验说明,形成被称作大陆漂移或板块构造的地表滑动的热源是地核,而不是地核上面的地幔。这就是说,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这给我们研究地球运动的规律提供了新的线索。

  新计算的地核温度说明,地幔和外核的中间地带的作用就像一个压力锅,它使绝大部分地核热量不能释放出来,但却又允许少量热量溢出,使地幔在称作热对流的过程中缓慢沸腾,在沸腾时热岩石上升,冷岩石下沉,从而引起地壳的运动,造成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的爆发。也就是说,地球上大陆移动的原因是由于整个地幔的对流。新计算出的地核温度还说明,这个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而是46亿年前地球形成时由气体、尘埃和大块物质的碰撞而产生的,这些物质组成了早期的太阳系。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并解词。

(  ):

(  ):

变(  ):

2.美国科学家在测定地核的温度时,为什么选用铁来进行实验?

3.“大陆移动”、“大陆漂移”在第四段中还有一种说法,是什么?

4.第五段中画线的词“沸腾”,通常是指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的现象,在本文中特指什么现象?

5.对地核温度的断定,文中有两个数据,一个是2700~3700℃,一个是6880℃,哪一个可信度高?为什么?

6.关于大陆移动的原因,新的研究成果和目前的理论有许多不同之处,下面几项理论不存在争议的一项是

[  ]

A.只有地幔上部才有热对流。

B.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

C.地核的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

D.地核的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固态。

7.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