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下列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黄冈重点作业 初三语文(下) 题型:013
阅读答题。
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为不如?”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B.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C.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
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3.从句式的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的部分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
(2)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3)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
(4)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 ]
A.(1)与(2)与相同,(3)与(4)与不同
B.(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C.(1)与(2)不同,(3)与(4)相同
D.(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食毕,复随旅进道--吃完饭以后,又跟随旅伴上路
B.先其将归,请假还家--早就要带他回去,于是请假回家
C.阴资装,百余里要之--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候他
D.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于是拿出先前给自己的绢答谢他,并把他打发走。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其父子清慎如此”的一组是:
(1)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2)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3)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
(4)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5)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6)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 ]
A.(1)(2)(4)
B.(1)(5)(6)
C.(2)(3)(5)
D.(3)(4)(6)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胡威自小志向远大,砥励名节,品格高尚。他在辞父归家时,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方肯接受。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从无靡费之举。这使他日后得到很高的声誉。
B.胡威之父胡质身居高位却能恪守清廉。胡威辞别回家时,他仅取绢一匹送作路资。在儿子询问时坦然地表明,此绢为正当所得,并非不义之财。从而赢得了儿子的敬佩。
C.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胡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
D.晋武帝十分赞赏胡质。他问到胡氏父子的高下,胡威说“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认为自己远远不如。这既说明了胡质品格高尚,又反映了胡威尊崇父亲的心情。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 知其都 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 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为不如?”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威自京都省之——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使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B.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C.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晋武帝赐见, 论边事,语及平生。 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3.从句式的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的部分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
(2)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3)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
(4)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A.(1)与(2)相同,(3)与(4)不同
B.(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C.(1)与(2)不同,(3)与(4)相同
D.(1)与( 2)不同,(3)与(4)也不同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食毕,复随旅进道——吃完饭以后,又跟随旅伴上路。
B.先其将归,请假还家——早就要带他回去,于是请假回家。
C.阴资装,百余里要之——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候他。
D.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于是拿出先前给自己的绢答谢他,并把他打发走。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其父子清慎如此”的一组是( )
①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②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③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
④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⑤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⑥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威自小志向远大,砥励名节,品格高尚。他在辞父归家时,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方肯接受。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从无靡费之举。这使他日后得到很高的声誉。
B.胡威之父胡质身居高位却能恪守清廉。胡威辞别回家时,他仅取绢一匹送作路资。在儿子询问时坦然地表明,此绢为正当所得,并非不义之财。从而赢得了儿子的敬佩。
C.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胡质了解真 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
D.晋武帝十分赞赏胡质。他问到胡氏父子的高下,胡威说“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认为自已远远不如。这既说明了胡质品格高尚,又反映了胡威尊崇父亲的心情。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初一语文 第一学期期中试卷(一) 题型:048
阅读
不必说□□的菜畦,□□的石井栏,□□的皂荚树,□□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肥胖的黄蜂□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a.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b.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c.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1.按原文填写第一段文字中的空格处的词语。
2.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①轻捷:________ ②缠络:________
③臃肿:________ ④牵连:________
3.上一题中的四个词语,按词性可分为________类;________和________为________词,________和________为________词。
4.从文中找出下列各词的反义词。
①粗糙—— ②矮小——
③瘦削—— ④笨重——
5.对第一段文字描写事物的顺序理解不当的是
[ ]
A.“不必说”是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
B.“也不必说”是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
C.“单是”是按照由动物到植物的顺序。
D.“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三层总体上是由植物到动物到静物的顺序。
6.第一段文字景物描写突出了各自的特征,下面理解不当的是
[ ]
A.描写植物时,着力突出它的颜色、形状。
B.描写动物时,着力突出它的声音、形态。
C.描写石井栏时,着力突出它的光泽。
D.描写植物时,有的既着力突出它的颜色、形状,又着力突出了它的滋味。
7.下列四句中修辞方法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句是
[ ]
A.鸣蝉在树叶里长吟。
B.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C.何首乌藤和木莲缠络着。
D.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8.用“‖”在文中划分层次,并各用一句话概括层意。
第一层: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
9.第一段文字中,画“”线的句子在结构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摘出能概括下半段内容的中心词。
作用:________
中心词:________
10.第一段景物描写,融入了“我”丰富的感情,理解正确的是
[ ]
A.“我”对那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无限依恋。
B.“我”对美丽的大自然景色的无比热爱。
C.“我”对恬淡的田园生活的深切喜爱。
D.“我”对百草园的高低错落,美妙非凡的景物布局的热情赞叹。
E.“我”对那段生活感到的无限趣味。
11.第二段文字中空格a.b.c处的恰当的词语是
[ ]
12.三个“也许是”表现了“我”的某种心理、感情,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猜疑、好奇,非常惬意。
B.猜测、不解,无可奈何。
C.自由、活泼,无忧无虑。
D.疑问、兴奋,恋恋不舍。
13.两个“Ade”所表达的感情是
[ ]
A.与园中的动物、植物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依恋难舍。
B.与园中的动物、植物告别时的愉快心情。
C.对园中的动物、植物的深情的安慰。
D.对园中的动物、植物的无限的怜悯。
14.第二段文字着重记叙的内容是
[ ]
A.“我”告别自由自在的百草园生活,就要到书塾去读书前的具体活动的情景。
B.“我”与自由自在的百草园生活告别时的具体过程。
C.“我”告别自由自在的百草园生活,就要到书塾去读书前的心理活动。
D.“我”对自由自在的百草园生活的最后一笔的描写。
15.第二段文字在全文结构中所起到的作用理解最全面的是
[ ]
A.收束上文,结束了对百草园的记叙与描写。
B.引起下文,进入对三味书屋生活的记叙与描写。
C.承上启下,既总结了上文,又巧妙地引出下文。
D.既照应前文,又领起下文,完成了全文内容空间位置的转换。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理解
狮口下的悲壮他和妻子驾驶着一辆满载生活用品的卡车奔驰在无边无际的热带草原上,他们要去处于草原深处的建筑公路的基地。
就在这时,突然在他们的近前闪现出一头凶猛的狮子。卡车加大马力狂奔,试图甩掉狮子。狮子却紧追不放。
他们越是心急,令他们恼火的事情偏偏发生:汽车陷进一个土炕,熄火了。要想重新发动汽车,必须用摇把把车子摇醒。可狮子就趴在车外,眈眈而视。
大声吼吓,掷东西打,两个人办法施尽,狮子却丝毫没有走开的意思。无奈中,他拥着妻子在车里度过了漫长难耐的一夜。可是狮子比他们还有耐心,第二天早上,这头猛兽还守在车外,向这两个要到口边的美味垂涎。
太阳似火,空气仿佛都在燃烧。妻子开始脱水了。在热带草原上,脱水是很可怕的,不用多久,人就会死亡。他只有紧紧拥住妻子,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不让狮子和死亡把她带走。此时,他们内心的绝望比狮子还狰狞。必须行动了,否则只能坐以待毙。他说:“只有我下去和狮子搏斗,或许能取胜。”其实两个人心里都很清楚,即使他们的力量加起来也未必抵得过那头猛兽。妻子像是在自言自语:“不能再待下去,否则不是热死,也会筋疲力尽,最后连开车的力气也没有了。很多人都在等我们回去,再不回去,他们连饭也吃不上了。”
车外,狮子一点都没对他们失去兴趣,它欲耗尽对手的生命,以延续它的生命。没有刀光剑影,生与死在沉寂中却铿锵相对。
不知过了多久,妻子轻轻地说道:“我有一个办法。”“什么办法?快说!”丈夫多么希望听到她能把他们引向生路啊!妻子默默伸出双手,深情地凝望着,然后一个字一个字地说:“你一定要把车开回去!”说着,眼里涌满泪水,嘴角禁不住地颤抖着。他突然明白了妻子的所谓办法,抓住妻子肩膀吼道:“不行!不!”妻子扳开他的手:“你不能这样,不能冲动。你下去,谁开车?”她话没说完,就猛地推开他,打开车门,跳下车,拼命向远方跑去。
狮子随之跃起,疾追而去。
她这是将生命送进狮口,为丈夫铺设生还之路。
他只觉热血冲头,欲爆欲裂。他抓起摇把,跳下车,追向狮子。他怎么能看着自己的妻子活活被猛兽吃掉呢?
妻子的声音从远处传来:“快把车开走!快开车!”他的心被撕扯着、挣扎着。他在妻子的喊声中回到了车前,发动起汽车,疯了般地追向狮子。
远远地,狮子撕咬妻子的情景也撕碎了他的心。汽车撞向狮子,那猛兽才惊慌地逃了。
草原上只留下响彻很远很远的哭声——凄惨、悲凉、断肠。
这是1999年10月的一天,一个叫刘火根的看山老人讲述的故事。老人就是那位丈夫,他和妻子是当年中国援建非洲一个国家的筑路队成员。27年前,妻子用生命留给他的爱一直深刻在他的心里。
去时是双,回来成单。回国后,刘火根把妻子的骨灰绑在身上隐居在深山护林,直到今日。他说,寂静的地方能让妻子睡得踏实,也能让他更清楚地听到妻子灵魂的声音。他说,27年妻子的骨灰从未离开过他的身体,以后也不会。哪怕死了,他也要和妻子相陪相伴、不离不分。
凶残可以夺走生命,却夺不走永恒不变的一个字:爱!
(1)文章讲述的故事震撼人心,催人泪下,速读后,填空概括故事情节。(每空限填4个字)
途中遇狮→__________→__________→永不离分
(2)朗读第二段时,重音处理不恰当的一项是
(3)请结合语境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的含义。
此时,他们内心的绝望比狮子还狰狞。
(4)对下列句子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狮子)向这两个要到口边的美味垂涎。(句中的“美味”代指刘火根夫妇,写出了狮子的凶残贪婪。)
B.没有刀光剑影,生与死在沉寂中却铿锵相对。(人与狮进行着你死我活的势不两立的较量。)
C.(妻子)一个字一个字地说:“你一定要把车开回去!”(这是妻子对丈夫郑重的嘱托,也是她对丈夫深情的祝福和与丈夫的诀别。)
D.草原上只留下响彻很远很远的哭声——凄惨、悲凉、断肠。(妻子被狮子撕咬时发出的凄厉、痛苦、绝望的哭声,回荡在空旷的草原上。)
(5)刘火根老人27年身背妻子骨灰隐居山林的原因,除了他讲述的两点,更重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人说,刘火根是懦夫,生死关头让妻子葬身狮口而保全自己的生命。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结合文章故事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假如你要把本文推荐给你的同学小亮,请把你的推荐理由写在下面。推荐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101网校同步练习 初二语文 江苏教育出版社(新课标2001-2年通过) 苏教版 题型:048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