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解释下列加粗词的古义。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A、目光短浅的凡夫俗子
B、受人役使的人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101网校同步练习 初三语文 语文出版社(新课标) 语文版 题型:048

马说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

本文选自《________》的《________》,作者是我国唐代文学家________。

(2)

加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

A.

①千里马有  ②欲与马等不可得

B.

①一或尽粟一石 ②之不能尽其材

C.

①执策而之 ②把酒

D.

之不以其道 ②执而临之

(3)

加粗词不同的一项是(  )

[  ]

A.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益慕圣贤之

B.

①才美不外见 ②何时眼前突此屋

C.

①骈死于槽之间 ②老骥伏

D.

美不外见 ②食之不能尽其

(4)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

死于槽枥之间 骈:________

②不以千里也 称:________

③且欲与常马不可得 等:________

求其能千里也 安:________

(5)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答:________________

②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答: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理解。

(1)本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把________比作千里马,把________比作食马者,反映了古代统治者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愤懑之情。

(2)开头点明千里马与伯乐的依赖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①段中的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②段中的________、________指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4)③段中的食马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扬言________,生动地揭露了统治者的________。

(5)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

(7)

当今社会怎样做才能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要用上两个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四川省期末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句中加粗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执策而之       :面对
B、一食尽粟一石     :有的
C、能求其千里也     :怎么
D、且欲与常与不可得   :一样
2、下列各组加粗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千里也/不能前时之闻
B、食之不能其材/一食或粟一石
C、执策而临/策不以其道
D、鸣之不能通意/真无与邪
3、下列关于原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说》选自《昌黎先生集·杂说》,作者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B、《马说》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事,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千里马痛感“伯乐不常有”和“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C、文中“伯乐”指擅长相马之人,比喻能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指日行千里的马,比喻人才;“食与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D、通过学习本文我们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今天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有用之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年山东省淄博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④代乎?正⑤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人名。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④异:其他的。⑤正:只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之不以其道  策:________

(2)正己不能知  患:________

(2)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汉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

或尽粟一石   之不能尽其材

B.

祗辱于奴隶人手  安可诬一世

C.

骈死槽枥之间   岂借才异代乎

D.

鸣之不能通意   真不知马也

(3)

用现形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甲乙两文在使用和选拔人才方面给我们哪些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上曰:“君子用人如器, 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 安可诬一世之人!”                                              ——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人名。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④异:其他的。⑤正:只。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之不以其道   策:____________
(2)正已不能知   患: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一或尽粟一石          之不能尽其材
B.祗辱于奴隶人手      安可诬一世
C.骈死槽枥之间          岂借才异代乎
D.鸣之而不能通          意其真不知马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在使用和选拔人才方面给我们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