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对下列对联所写人物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杜甫)
B.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柳永)
C.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辛弃疾)
D.北宋自负忠,春梦一场,忘却翰林真富贵;南荒留雅化,清风百世,辟开瘴海大文章。(苏轼)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江西省期末题 题型:单选题

对下列对联所写人物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杜甫)
B.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柳永)
C.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辛弃疾)
D.北宋自负忠,春梦一场,忘却翰林真富贵;南荒留雅化,清风百世,辟开瘴海大文章。(苏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必修二高手语文粤教版 粤教版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可是,母亲并不软弱。父亲死在庚子闹“拳”的那一年。联军入城,挨家搜索财物鸡鸭,我们家被搜两次。母亲拉着哥哥与三姐坐在墙根,等着“鬼子”进门,街门是开着的。“鬼子”进门,一刺刀先把老黄狗刺死,而后入室搜索。他们走后,母亲把破衣箱搬起,才发现了我。假如箱子不空,我早就被压死了。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北平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街市整条的烧起,火团落在我们院中。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在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是当然的。但是,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得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廿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①提示:老舍的语言浅显通俗,自然流畅,善用大白话、大实话,但调动得千变万化,意蕴丰厚而富有韵味。

(1)

“可是,母亲并不软弱”,从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来?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

联军入城搜家时,母亲镇定自若地保护儿女。

B.

在北平的无数变乱中,母亲不慌不哭,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为一家人的生计考虑。

C.

她的泪会在心中落!

D.

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2)

“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软而硬”表面看似矛盾,其实不然,下列对“软而硬”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

“软”指母亲的善良,有爱心,会吃亏等美好品质。

B.

“硬”指母亲的坚强,做人讲原则。

C.

文章这样写,恰恰充分展示了母亲平凡而伟大的人格。

D.

“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既是写我,同时也反映出了母亲的性格。

(3)

请选出下列判断中有误的一项

[  ]

A.

“我们被搜两次”一句中的“我们”其实不指“我”和“母亲”,而是指“我”的家。

B.

本段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叙事;第二层是议论,阐明母亲对“我”的人格影响。

C.

文中写到教过“我”的教师有廿位之多,“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表明“我”对部分教师的不满。

D.

本段的最后一句是上文的一个总结。

(4)

“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怎样理解加粗词语的含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1.比较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楚人炬   ②四海   ③容   ④用心也  ⑤庭中通南北为  ⑥先妣尝至  ⑦室之中   ⑧初交战

    A.①⑥ / ② / ③⑤/④/⑦/⑧     B.①⑥/②③⑤/④/⑦/⑧

C.①⑥② / ③⑤/④⑦/⑧          D.①⑥②/③⑤/④/⑦/⑧

2.比较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③顷,持一象笏至

    ②妣尝一至                   ④他日汝当用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3.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从板外相应答     B.轩东故尝

    C.庭中始篱           D.余既此志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中的“周”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骊山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B.后人哀之而不

    C.燕赵之收藏                     D.先大母婢也,二世

5.请选出与“谁得而族灭也”句式相同的一句(    )

A.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B.不霁何虹

C.某所,而母立于兹              D.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6.下面对第二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文字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庭院一变再变,家境日趋没落的景象;第二层叙母亲和祖母的轶事。

B.第二段主要采用即事抒情的方式,以感情为线索,串联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

C.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刻画人物,善于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亲切感人。

D.第二段字里行间倾注的是“多可喜,亦多可悲”之情,即作者对“项脊轩”的由衷热爱和怀念亲人的深厚感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1.比较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2.下列句中加线的字与“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从板外相应答

B.轩东故尝

C.庭中始

D.余既此志

3.请选出与“谁得而族灭也”句式相同的一句(   

A.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B.不霁何虹

C.某所,而母立于兹

D.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4.下面对第二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文字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庭院一变再变,家境日趋没落的景象;第二层叙母亲和祖母的轶事。

B.第二段主要采用即事抒情的方式,以感情为线索,串联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

C.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刻画人物,善于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亲切感人。

D.第二段字里行间倾注的是“多可喜,亦多可悲”之情,即作者对“项脊轩”的由衷热爱和怀念亲人的深厚感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1.比较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2.下列句中加线的字与“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从板外相应答

B.轩东故尝

C.庭中始

D.余既此志

3.请选出与“谁得而族灭也”句式相同的一句(   

A.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B.不霁何虹

C.某所,而母立于兹

D.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4.下面对第二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文字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庭院一变再变,家境日趋没落的景象;第二层叙母亲和祖母的轶事。

B.第二段主要采用即事抒情的方式,以感情为线索,串联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

C.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刻画人物,善于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亲切感人。

D.第二段字里行间倾注的是“多可喜,亦多可悲”之情,即作者对“项脊轩”的由衷热爱和怀念亲人的深厚感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

《橘颂》创作时期考

人教社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第三册中选录的《橘颂》是屈原的一篇很重要的作品。作为我国第一首咏物诗,它以独特的借物喻人的手法,突出而生动地表现了屈原高洁、坚贞的人格和志趣,因而也是我们了解屈原的一篇佳作。但是关于它的创作时间,直到现在学者们的看法仍有分歧。有的认为它是屈原最早的作品,如诗中有“年岁虽少”句;有的以诗中整体意象表达为其远大志向的依据,认为是屈原青年时期的作品;有的认为是诗人任外交官出使齐国时作(援引《列子》中“橘生淮南而为枳”的说法);有的则认为它作于顷襄王早期,或认为作于顷襄王后期;还有的认为该作品是诗人遭谗被疏、闲赋郢都时期作,或是早于晚年自沉之前所作。而曹大中先生则撰文断定它是屈原的绝笔。看法如此分歧,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可靠的史料太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对屈原的作品,对屈原的思想、感情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过程的认识、把握或有不够准确、深入的地方。从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王逸的《楚辞章句》看,就反映出作者对屈原作品包括《橘颂》认识的模糊、矛盾来。如王逸的《九章章句序》中说,《九章》皆屈原“放于江南之野”后作,也就是说《九章》都是顷襄王时的作品。其《橘颂》的“年岁虽少,可师长兮”句注文却说屈原“言己虽幼小,言有法则,行有节度,诚可师用长老而事之”,则又认为《橘颂》乃屈原青少年时代所作了。而在“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句下又注曰:“屈原亦以修饰洁白之行,不容于世,将饿馁而终。”显然又把它当作屈原晚年的作品了。王逸的观点虽不确切,却对后世发生了深刻影响。

由于以往各家对《橘颂》创作年代的判断皆建立在自己对《橘颂》文义的认识上,缺乏具体、可靠的硬性证据,故楚辞学家赵逵夫先生另辟蹊径,从《礼仪?士冠礼》之祝辞中找到外证,从而作出《橘颂》乃屈原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抒怀之作的结论。……

赵先生发前人所未发,他的论述对于帮助我们加深对《橘颂》创作过程中的理解无疑是有帮助的。但《橘颂》尽管有这样的一些与《士冠辞》的相似之处,可能屈原在写作《橘颂》时的确借鉴了《士冠辞》的立意和词语,或受到《士冠辞》潜在的影响,但这并不能表明这就一定是屈原在举行冠礼后的抒怀之作,因为屈原也完全可能在他晚年回顾自己生平、总结自己志行时借传统的《士冠辞》形式以咏橘而自我肯定、自我勉励。何况《橘颂》和《士冠辞》在形式上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从其诗句的涵义并联系屈原全部辞作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情况来看,根本不像屈原青年时代的心态和口气,而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对一生志行的总结、肯定和自勉。

6.对《橘颂》创作时间众说纷纭,第一段提到了些原因,下列各项中不是原因的一项是

    A.屈原距今时代久远,有关屈原及其作品的可靠的史料太少。

    B.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楚辞注本王逸的《楚辞章句》对此认识就很模糊。

    C.有的认为它作于顷襄王早朝,有的以为作于顷襄王晚期,还有的人认为是屈原绝笔。

D.至今对屈原思想感情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或有认识不够深入,把握不够准确的地方。

7.本文作者对赵逵夫的观点提出异议,最重要的一点依据是

    A.屈原写《橘颂》借鉴《士冠辞》,未必在行冠礼之后。

    B.《橘颂》和《士冠辞》在形式上有很大的区别。

    C.从《橘颂》及屈原其它作品表现的思想感情来看,不像屈原青年时代的心态和口气。

D.屈原完全可以在晚年回顾生平、总结志行。

8.根据文意,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橘颂》的创作时间,作者的结论与曹大中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B.引用王逸的观点是为了说明其对后世贡献之大。

    C.作者虽不同意赵逵夫的结论,但承认《橘颂》确实受了《士冠辞》的影响。

D.赵逵夫寻找外证的研究方法是应该肯定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