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A、他的最新力作只是在形式上独树一帜,哗众取宠而已,内容上还是他以前小说的翻版,没有丝毫突
      破。
B、商场打折几乎天天有,消费者早就心灰意懒了,在特价商品前,人们多了些冷静。
C、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成绩优异的小刘在求职中频频遭遇冷漠,这是有着相同经历的大学毕业生感同身受
      又无可奈何的事情。
D、想当初,公司内忧外患面临倒闭,兄弟俩相濡以沫携手共进,才有了公司今天的辉煌。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0123 月考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     ]
A、他的最新力作只是在形式上独树一帜,哗众取宠而已,内容上还是他以前小说的翻版,没有丝毫突破。
B、商场打折几乎天天有,消费者早就心灰意懒了,在特价商品前,人们多了些冷静。
C、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成绩优异的小刘在求职中频频遭遇冷漠,这是有着相同经历的大学毕业生感同身受又无可奈何的事情。
D、想当初,公司内忧外患面临倒闭,兄弟俩相濡以沫携手共进,才有了公司今天的辉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2分)

作为认知模式的“PK”

PK的出现与广泛应用,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现象,也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五四时期“废文言、兴白话”,改换了一种意识形态;十六世纪欧洲印刷语言的使用,推动了民族的想象性建构。今天PK在媒体中过量繁盛,也已经超出了文化事件的范畴,开始在思想层面发挥作用。这就是令人忧虑的PK认知模式的形成。

这种认知模式首先设置了一种紧张情境。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生活节奏日新月异,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人们的神经在连续刺激中日渐麻痹。只有比紧张更紧张、比激烈更激烈的情境才能够留住人们挑剔的视线,PK正是这种情境的鲜明符号。媒体中诸种乔装打扮的PK,就像将黄飞鸿的“擂台赛”挪移到大众媒体上,将紧张的对决经由现代媒体多层次、高密度的信息渠道展现在更多人面前,获取了最大化的看客的关注。PK的表演性与娱乐性,注定了PK是一件公开而招摇的事。一看到这个字眼,就好似听到了“快来看呀――”的吆喝声。寻声而去,紧张激烈的场面正在眼前铺展。

这种认知模式预设了结果水落石出的一刻即将收获的精神快慰。今天,阅读内容变为浏览标题,看重结果轻视程序,人们总是行色匆匆,迫不及待。他们需要结果水落石出,需要胜负立见分晓,需要用斩钉截铁的判决抚慰等待的焦躁不安。而PK中的你死我活,不仅营造了一种紧张情境,更预售了一种水落石出时的精神快慰。实际上,这也反映了社会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心态。

这种认知模式更蕴含着一种意在解构的娱乐化冲动。选秀的娱乐性抹平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成为一种由媒体与平民合力打造的艺术亚文化。其中PK环节奉行的全渠道全民投票规则,只取悦于注意力经济,而与艺术标准相去甚远。这样的PK,恰好迎合了在经济繁荣而话语贫困时代必须释放的解构欲望――解构权威、解构经典、解构主流意识形态。而在大众媒体上,PK的频繁出场,正是这种解构欲望的延伸。因而,媒体在哪里使用了PK语法,哪里就很可能存有解构欲望的心理市场。同时,越是权威的、经典的和主流的事物,越是在PK模式的认知中幻化出更强烈的娱乐化效果。这一点,也许是PK认知模式中最为隐秘的特点。

 (材料来自《读书》2008年第1期)

8.对作为认知模式的“PK”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PK的过量繁盛,在当今中国,不仅仅是文化事件,也已经在思想层面上发挥了它的作用。

B.在这个生活节奏日趋紧张的社会生活中,PK已经成为能留住大众视线的鲜明符号。

C.表演性和娱乐性是PK与生俱来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它公开和引人注目的个性。

D.PK已成为一种由媒体和老百姓共同经营打造的艺术亚文化,在当今社会正风光无限。

9.下列对文中词句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媒体中诸种乔装打扮的PK,就像将黄飞鸿……”中“乔装打扮”指的是媒体对PK进行“包装”,其目的是想弱化PK本身的残酷性,使之能以温和而美好的面貌出现。

B.“将紧张的对决……获取了最大化的看客的关注。”“看客”是作者对喜欢看PK观众的称呼,较形象地表现了注意力经济下社会大众看重表象且没有持久关注点的特征。

C.“一看到这个字眼,就好似听到了‘快来看呀――’的吆喝声。”表现了PK的通俗化和大众化,是作者对PK唯一优点的肯定。

D.“而PK中的你死我活……更预售了一种水落石出的精神快慰。”“预售”生动地说明了PK的商业本性,也表明了它像空头支票一样难以兑现的特点。

10.下列说法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举五四“废文言、兴白话”及十六世纪欧洲印刷语言使用的例子,是想说明作为语言现象的PK也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

B.文章条理清晰,由浅入深,从设置情境、预设结果、意在解构三个方面分析了PK的表现及蕴含着的社会心理。

C.按作者的观点,社会经济繁荣和话语贫困的时代会产生解构欲望,而各种各样的PK正好给这种欲望提供了较理想的表演平台。

D.文章用词准确,行文活泼,使“PK”形神俱备;作者眼光独到,分析充分,对“PK”见解深刻。文章有较强的可读性,也具有严谨的学术性。

11.通过对PK过量繁盛现象的分析,作者看到了其背后令人忧虑的社会心理,请概括出三点。(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语言运用(22分)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4分)(      )
A.他犯了经济上的错误,玷污了人民公仆的形象。但他能够及时认识到自身的错误,上交了所有的问题款项,也可以说是罪不容诛。
B.自从这部3D大片上映以来,媒体上关于《阿凡达》的评论已经汗牛充栋,可惜其中大部分只是营销程序中的标准动作所产生的泡沫。
C.当看到小岗村村民按下的一个个红手印时,大家深深地感到,他们怀念的沈浩不仅是一位村官,更是一位和他们休戚与共的亲人。
D.楼市面临的政策风险、资金风险、泡沫风险,已成为压在房地产市场上的“三座大山”,监管部门对风险的判断要亦步亦趋。
小题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4分)(     )
A.据统计,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的报考人数高达140多万人,创下2001年以来最高纪录。面对弥漫全国的考研,教育界人士指出,这充分反映了毕业生对就业压力激增的忧虑。
B.随着抚州唱凯堤堵口工程的稳步推进,被淹地区洪水渐渐退去。不少居民开始返回家中,收拾被洪水毁坏的房屋,继续自己的生活。
C.“中学校长推荐制”是北京大学在2010年即将推行的一种自主招生政策,目的为进一步推进自主招生改革,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为不同类型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D.透过每年一度的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以及被评选出的风云人物,我们不仅可以预见中国经济的发展脉络和走向,而且能解读出本年度中国经济的热点问题。
小题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4分)(     )
   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对尚存的乡村传统文化挖掘、保存,并根据新的情势加以改造,                                 
①有助于共同体的维护与重建      ②不仅能重构农民的意义与价值系统
③而且还能增加村庄社区的黏合能力   ④建设与农民现实生活相匹配的乡村新文化
⑤消减他们因社会急剧变迁而产生的“拔根”感
A.④②⑤③①B.③①⑤②④C.②①③⑤④D.①⑤③②④
小题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凶狠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假:借助,利用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通:通过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发现
小题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4分)(     )
例句: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而耻学于师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小题6: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    )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君子生非异也D.或师焉,或不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0130 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苏步青
  ①即使是未曾涉足数学王国的人,对苏步青这个名字也不应感到陌生。他是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国际公认的几何学权威,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被誉为“东方国度上灿烂的数学明星”与“东方第一几何学家”。
  ②苏步青1927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后入该校研究院,获理学博士学位。1931年4月,苏步青谢绝了亲友和导师的挽留,毅然回国,受聘于浙江大学数学系,开始他“精培细育勤扶植,不出人才誓不休”的教书育人生涯。尽管生活贫穷,条件艰苦,但为祖国培养数学人才的信心始终没有动摇。解放后,苏步青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苏步青严格要求学生德才兼备,鼓励学生一代超出一代,被称为“苏步青效应”。苏步青认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科学发展的规律。我们应自觉鼓励学生超过老师,并把这作为四化建设的一种贡献。在总结培养优秀人才经验时,他归纳出三条做法:一是先鼓励他们尽快赶上老师,二是不挡住他们的成长之路,三是在背后赶他们,推他们一把。他认为教师的讲课与辅导,不是简单的复述,而要有创造性。为此,他用数学讨论班来培养学生和青年教师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这种方法,培养了谷超豪、明和生、李大潜院士和一大批优秀教学人才。
  ③苏步青七十余年的春风化雨,桃李满天下,栋梁架人间。他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在浙大时,一天夜里,一名叫熊全治的学生匆匆地来到苏步青家里,说是怕第二天研讨班的报告过不了关特来请教的,可话音未落,苏步青就板起面孔训道:“你怎么不早点来,临时抱佛脚,还能有个好?”熊全治脸涨得通红,一声不吭,回到宿舍,干了一个通宵,第二天论文总算过关了。熊全治后来到美国成了名教授,四十多年后回国探望苏老不无深情地说:“当年多亏先生一顿痛骂。”苏步青对自己要求更严。微分几何是他的专长,教了几十年,烂熟于心,但他每教一遍,都要重新备课,一方面把国际研究新成果及时写入教案,另一方面吸取学生意见,改进教法,既充实自己,又提高教学质量。
  ④苏步青出生在浙江雁荡山区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不懂。然而,后来的一堂教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把他引入了神秘的数学王国。
  ⑤那是在浙江省立十中上初三时,学校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先讲“国际形势”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应有责任。”这位老师旁征博引,随后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⑥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在随后的4年中,他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当年的一本几何练习簿,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
  ⑦苏步青是我国科学界有名的文理全才,他不仅数学成绩突出,文科成绩也非常好。早年他能够完整地背出《左传》和《唐诗三百首》两本书,对《史记》和《汉书》中的名篇能倒背如流,并且对此有深刻的理解。四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以广泛的兴趣、文理兼治的学习方法,以门门功课90分以上的成绩毕业。
  ⑧当苏步青以出色的成就蜚声海内外时,他无限感慨地说:“深厚的文学、历史基础的辅助我登上数学殿堂的翅膀,文学、历史知识帮助我开拓思路,加深对数学的理解。以后几十年,我能吟诗填词,出口成章,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初中时的文理兼治的学习方法。我要向有志于学习理工、自然科学的同学们说一句话:打好语文、史地基础,可以帮助你们跃上更高的台阶。”
  ⑨2003年3月17日,苏老因多个器官功能衰竭,经积极抢救无效,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101岁。
  ⑩对于苏老而言,这或许是一种永久的休息,一次不再归来的远行……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第三段通过能熊全治的神态、语言等的描写,表现了苏步青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
B.苏步青1927年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毕业后,便毅然回国,受聘于浙江大学数学系,开始他的教书育人生涯。
C.苏步青备课时,一方面把国际研究新成果及时写入教案,另一方面吸取学生意见,改进教法,既充实自己,又提高教学质量。表明他治学严谨,教学有方。
D.教数学的杨老师的第一堂课没有讲数学,而是先讲“国际形势”,这节课改变了苏步青对数学的看法,作者想通过这个内容告诉我们教师教学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E.从作者对苏步青的介绍中,我们明白了要想成为一位伟大的自然科学家,必须在文史方面有高深的造诣。
(2)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苏步青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本,谈谈这篇传记的写作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从“求学”和“治学”两个方面中,任选一个方面,联系文章内容,谈谈苏步青给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宁夏自治区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选做题)
苏步青
  ①即使是未曾涉足数学王国的人,对苏步青这个名字也不应感到陌生。他是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国际公认的几何学权威,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被誉为“东方国度上灿烂的数学明星”与“东方第一几何学家”。
  ②苏步青1927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后入该校研究院,获理学博士学位。1931年4月,苏步青谢绝了亲友和导师的挽留,毅然回国,受聘于浙江大学数学系,开始他“精培细育勤扶植,不出人才誓不休”的教书育人生涯。尽管生活贫穷,条件艰苦,但为祖国培养数学人才的信心始终没有动摇。解放后,苏步青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苏步青严格要求学生德才兼备,鼓励学生一代超出一代,被称为“苏步青效应”。苏步青认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科学发展的规律。我们应自觉鼓励学生超过老师,并把这作为四化建设的一种贡献。在总结培养优秀人才经验时,他归纳出三条做法:一是先鼓励他们尽快赶上老师,二是不挡住他们的成长之路,三是在背后赶他们,推他们一把。他认为教师的讲课与辅导,不是简单的复述,而要有创造性。为此,他用数学讨论班来培养学生和青年教师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这种方法,培养了谷超豪、明和生、李大潜院士和一大批优秀教学人才。
  ③苏步青七十余年的春风化雨,桃李满天下,栋梁架人间。他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在浙大时,一天夜里,一名叫熊全治的学生匆匆地来到苏步青家里,说是怕第二天研讨班的报告过不了关特来请教的,可话音未落,苏步青就板起面孔训道:“你怎么不早点来,临时抱佛脚,还能有个好?”熊全治脸涨得通红,一声不吭,回到宿舍,干了一个通宵,第二天论文总算过关了。熊全治后来到美国成了名教授,四十多年后回国探望苏老不无深情地说:“当年多亏先生一顿痛骂。”苏步青对自己要求更严。微分几何是他的专长,教了几十年,烂熟于心,但他每教一遍,都要重新备课,一方面把国际研究新成果及时写入教案,另一方面吸取学生意见,改进教法,既充实自己,又提高教学质量。
  ④苏步青出生在浙江雁荡山区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不懂。然而,后来的一堂教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把他引入了神秘的数学王国。
  ⑤那是在浙江省立十中上初三时,学校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先讲“国际形势”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应有责任。”这位老师旁征博引,随后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⑥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在随后的4年中,他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当年的一本几何练习簿,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
  ⑦苏步青是我国科学界有名的文理全才,他不仅数学成绩突出,文科成绩也非常好。早年他能够完整地背出《左传》和《唐诗三百首》两本书,对《史记》和《汉书》中的名篇能倒背如流,并且对此有深刻的理解。四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以广泛的兴趣、文理兼治的学习方法,以门门功课90分以上的成绩毕业。
  ⑧当苏步青以出色的成就蜚声海内外时,他无限感慨地说:“深厚的文学、历史基础的辅助我登上数学殿堂的翅膀,文学、历史知识帮助我开拓思路,加深对数学的理解。以后几十年,我能吟诗填词,出口成章,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初中时的文理兼治的学习方法。我要向有志于学习理工、自然科学的同学们说一句话:打好语文、史地基础,可以帮助你们跃上更高的台阶。”
  ⑨2003年3月17日,苏老因多个器官功能衰竭,经积极抢救无效,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101岁。
  ⑩对于苏老而言,这或许是一种永久的休息,一次不再归来的远行……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第三段通过能熊全治的神态、语言等的描写,表现了苏步青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
B.苏步青1927年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毕业后,便毅然回国,受聘于浙江大学数学系,开始他的教书育人生涯。
C.苏步青备课时,一方面把国际研究新成果及时写入教案,另一方面吸取学生意见,改进教法,既充实自己,又提高教学质量。表明他治学严谨,教学有方。
D.教数学的杨老师的第一堂课没有讲数学,而是先讲“国际形势”,这节课改变了苏步青对数学的看法,作者想通过这个内容告诉我们教师教学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E.从作者对苏步青的介绍中,我们明白了要想成为一位伟大的自然科学家,必须在文史方面有高深的造诣。
(2)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苏步青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本,谈谈这篇传记的写作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从“求学”和“治学”两个方面中,任选一个方面,联系文章内容,谈谈苏步青给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25分)
忆启功
在启功先生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社会各界的人们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来缅怀和纪念他,这一现象足以反映出启功先生学术思想、艺术精神和人格魅力的影响深远!
启功先生生前担任了中国书协的最高职务,他潜心研究传统书法艺术,临习大量碑帖,不知疲倦地耕耘,形成了俊朗、清秀、端雅的“启体”风格。他的书法作品在各个社会场合中存在,并为各个社会阶层的人们传阅和珍藏。不仅如此,启功先将学术触角辐射到古典文献、文字、音韵、训诂、历史、文物鉴定、红学、诗词、书画等,几乎涵盖了传统文化研究和创作的所有领域。
他根据各个领域的实际情况,讲事实、重本质、析源流,因而在每一个领域都取得了极高的建树。比如,《汉语现象论丛》大概是自语法学建立以来唯一一部真正立足于汉语实际的语言学著作,系统论述了汉语使用中许多独特而有趣的语言现象。又如,《论书绝句》只有100首七绝的诗文和注释,中肯地评价书家成就、碑帖真伪、流派渊源,提出“透过刀锋看笔锋”、“一从证得黄金律”等著名的论断。最后,我们发现,在任何一种学科的研究中评价启功先生都是不够全面的,而相关的领域都有他的影子清晰存在!这也让我们想起了,他去世后的官方讣告中有“国学大师”的名号,至于民间,或许还会更加直接地冠以“最后一位”的限定语吧。
启功先生于1912年生于北京,虽为皇族贵胄,但家道早已衰落。他早年丧父,家里就靠寡母苦苦操持。在父辈的几位门生仗义相助下,才得以在汇文学校读书,但终因经济困难,中学未毕业便辍学了。后来有幸师从陈垣先生,恩师对他几十年的精心教育,使启功先生异常感动,终身难忘。他的学生不知听了多少遍启功对恩师陈垣的怀念和感激。在《上大学》一文中他曾写道:“恩师陈垣这个‘恩’字,不是普通的恩惠之‘恩’,而是再造我思想、知识的‘恩’谊之恩!” 而在自己的执教生涯中,启功又将此“恩”传给了学生、后辈。他待学生如孩子,甚至在日本以及香港也不忘给学生买回昂贵的书籍。
学校准备设立一个基金会来奖励优秀学生,启功很支持这件事情,耄耋之年的他为此呕心沥血伏案三年,终于完成了上百幅书画作品,在香港义卖得了163万元人民币。但他不同意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坚持以“励耘”命名,因为先师陈垣生前曾吟诗云:“老夫也是农家子,书屋于今号励耘。”他要以此纪念恩师。
启功先生平素为人谦和,却从不随波逐流、随声附和。在原则问题上,他是一点也不含糊的。他要较起真来,谁也奈何不得。比如,他对有人假冒他的书法表现得很超然;然而当他发现有人冒用他的名字进行古书画鉴定,并在赝品上以他的名义题字落款时,先生却非常气愤。登报发表声明:从今以后,启功不再为任何个人鉴定字画真伪,不再为任何个人收藏的古字画题签。他严肃地说:“这与造我的假字不同,这是以我的名义欺诈别人,对这种犯罪行为,我要保留追究刑事责任的权利。”声明发表后,启功先生的许多朋友都不相信他能做到,因为他们知道启功先生为人随和,好说话。可是先生真的是说到做到了,留下文物鉴定界的一则佳话。
早在1978年,六十六岁的他风头正健之时,就自撰其《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如今,我们以虔敬之心缅怀启功先生,他用93载的人生路写下了一个大写的“人”字,让我们仰之弥高,永记心中。
(选自2012年7月《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园内,镌刻着启功先生亲笔书写的校训的黑色大理石碑刻在夏日的阳光下格外耀眼。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执教50余年,用“桃李满天下”来形容绝不过分。(《启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撷取了启功先生人生中的若干片段,层次清晰地展示了令人仰慕、敬佩的启功先生事迹。
B.第二段写各个社会阶层的人们传阅和珍藏启功先生的书法,这是从正面表现了启功的书法作品价值之高,是难得的墨宝。
C.启功先生身为帝胄后裔,但家道早已衰落,因此从不以此自炫,靠自己的拼搏努力,终成一代大家。
D.启功先生一生奋斗在教育战线上,桃李满天下。他不但留下了精神方面的财富,还亲自设立了“励耘奖学助学基金”。
E.启功先生给我们留下来的不仅仅是他学术上的巨大成就,更有其对人生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小题2】官方讣告中为什么称启功先生为“国学大师”?请概括分析。
【小题3】本文最后一段引入了启功先生自撰的《墓志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4】为什么说启功先生“用93载的人生路写下了一个大写的‘人’字”?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此的理解和看法。(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25分)
忆启功
在启功先生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社会各界的人们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缅怀和纪念他,这一现象足以反映出启功先生学术思想、艺术精神和人格魅力的影响深远!
启功先生生前担任了中国书协的最高职务,他潜心研究传统书法艺术,临习大量碑帖,不知疲倦地耕耘,形成了俊朗、清秀、端雅的“启体”风格。他的书法作品在各个社会场合中存在,并为各个社会阶层的人们传阅和珍藏。不仅如此,启功先生将学术触角辐射到古典文献、文字、音韵、训诂、历史、文物鉴定、红学、诗词、书画等,几乎涵盖了传统文化研究和创作的所有领域。
他根据各个领域的实际情况,讲事实、重本质、析源流,因而在每一个领域都取得了极高的建树。比如,《汉语现象论丛》大概是自语法学建立以来唯一一部真正立足于汉语实际的语言学著作,系统论述了汉语使用中许多独特而有趣的语言现象。又如,《论书绝句》只有100首七绝的诗文和注释,中肯地评价书家成就、碑帖真伪、流派渊源,提出“透过刀锋看笔锋”、“一从证得黄金律”等著名的论断。最后,我们发现,在任何一种学科的研究中评价启功先生都是不够全面的,而相关的领域都有他的影子清晰存在!这也让我们想起了,他去世后的官方讣告中有“国学大师”的名号,至于民间,或许还会更加直接地冠以“最后一位”的限定语吧。
启功先生1912年生于北京,虽为皇族贵胄,但家道早已衰落。他早年丧父,家里就靠寡母苦苦操持。在父辈的几位门生仗义相助下,才得以在汇文学校读书,但终因经济困难,中学未毕业便辍学了。后有幸师从陈垣先生,恩师对他几十年的精心教育,使启功先生异常感动,终身难忘。他的学生不知听了多少遍启功对恩师陈垣的怀念和感激。在《上大学》一文中他曾写道:“恩师陈垣这个‘恩’字,不是普通的恩惠之‘恩’,而是再造我思想、知识的‘恩’谊之恩!” 而在自己的执教生涯中,启功又将此“恩”传给了学生、后辈。他待学生如孩子,甚至在日本以及香港也不忘给学生买回昂贵的书籍。
学校准备设立一个基金会奖励优秀学生,启功很支持这件事情,耄耋之年的他为此呕心沥血伏案三年,终于完成了上百幅书画作品,在香港义卖得了163万元人民币。但他不同意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坚持以“励耘”命名,因为先师陈垣生前曾吟诗云:“老夫也是农家子,书屋于今号励耘。”他要以此纪念恩师。
启功先生平素为人谦和,却从不随波逐流、随声附和。在原则问题上,他是一点也不含糊的。他要较起真,谁也奈何不得。比如,他对有人假冒他的书法表现得很超然;然而当他发现有人冒用他的名字进行古书画鉴定,并在赝品上以他的名义题字落款时,先生却非常气愤。登报发表声明:从今以后,启功不再为任何个人鉴定字画真伪,不再为任何个人收藏的古字画题签。他严肃地说:“这与造我的假字不同,这是以我的名义欺诈别人,对这种犯罪行为,我要保留追究刑事责任的权利。”声明发表后,启功先生的许多朋友都不相信他能做到,因为他们知道启功先生为人随和,好说话。可是先生真的是说到做到了,留下文物鉴定界的一则佳话。
早在1978年,六十六岁的他风头正健之时,就自撰其《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如今,我们以虔敬之心缅怀启功先生,他用93载的人生路写下了一个大写的“人”字,让我们仰之弥高,永记心中。       (选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园内,镌刻着启功先生亲笔书写的校训的黑色大理石碑刻在夏日的阳光下格外耀眼。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执教50余年,用“桃李满天下”形容绝不过分。
(《启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本文撷取了启功先生人生中的若干片段,层次清晰地展示了令人仰慕、敬佩的启功先生的事迹。
B.第二段写各个社会阶层的人们传阅和珍藏启功先生的书法,这是从正面表现了启功的书法作品价值之高,是难得的墨宝。
C.启功先生身为帝胄后裔,但家道早已衰落,因此从不以此自炫,靠自己的拼搏努力,终成一代大家。
D.启功先生一生奋斗在教育战线上,桃李满天下。他不但留下了精神方面的财富,还亲自设立了“励耘奖学助学基金”。
E.启功先生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他学术上的巨大成就,更有其对人生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小题2】官方讣告中为什么称启功先生为“国学大师”?请概括分析。(6分)
【小题3】本文最后一段引入了启功先生自撰的《墓志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4】为什么说启功先生“用93载的人生路写下了一个大写的‘人’字”?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此的理解和看法。(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25分)
忆启功
在启功先生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社会各界的人们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缅怀和纪念他,这一现象足以反映出启功先生学术思想、艺术精神和人格魅力的影响深远!
启功先生生前担任了中国书协的最高职务,他潜心研究传统书法艺术,临习大量碑帖,不知疲倦地耕耘,形成了俊朗、清秀、端雅的“启体”风格。他的书法作品在各个社会场合中存在,并为各个社会阶层的人们传阅和珍藏。不仅如此,启功先生将学术触角辐射到古典文献、文字、音韵、训诂、历史、文物鉴定、红学、诗词、书画等,几乎涵盖了传统文化研究和创作的所有领域。
他根据各个领域的实际情况,讲事实、重本质、析源流,因而在每一个领域都取得了极高的建树。比如,《汉语现象论丛》大概是自语法学建立以来唯一一部真正立足于汉语实际的语言学著作,系统论述了汉语使用中许多独特而有趣的语言现象。又如,《论书绝句》只有100首七绝的诗文和注释,中肯地评价书家成就、碑帖真伪、流派渊源,提出“透过刀锋看笔锋”、“一从证得黄金律”等著名的论断。最后,我们发现,在任何一种学科的研究中评价启功先生都是不够全面的,而相关的领域都有他的影子清晰存在!这也让我们想起了,他去世后的官方讣告中有“国学大师”的名号,至于民间,或许还会更加直接地冠以“最后一位”的限定语吧。
启功先生1912年生于北京,虽为皇族贵胄,但家道早已衰落。他早年丧父,家里就靠寡母苦苦操持。在父辈的几位门生仗义相助下,才得以在汇文学校读书,但终因经济困难,中学未毕业便辍学了。后有幸师从陈垣先生,恩师对他几十年的精心教育,使启功先生异常感动,终身难忘。他的学生不知听了多少遍启功对恩师陈垣的怀念和感激。在《上大学》一文中他曾写道:“恩师陈垣这个‘恩’字,不是普通的恩惠之‘恩’,而是再造我思想、知识的‘恩’谊之恩!” 而在自己的执教生涯中,启功又将此“恩”传给了学生、后辈。他待学生如孩子,甚至在日本以及香港也不忘给学生买回昂贵的书籍。
学校准备设立一个基金会奖励优秀学生,启功很支持这件事情,耄耋之年的他为此呕心沥血伏案三年,终于完成了上百幅书画作品,在香港义卖得了163万元人民币。但他不同意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坚持以“励耘”命名,因为先师陈垣生前曾吟诗云:“老夫也是农家子,书屋于今号励耘。”他要以此纪念恩师。
启功先生平素为人谦和,却从不随波逐流、随声附和。在原则问题上,他是一点也不含糊的。他要较起真,谁也奈何不得。比如,他对有人假冒他的书法表现得很超然;然而当他发现有人冒用他的名字进行古书画鉴定,并在赝品上以他的名义题字落款时,先生却非常气愤。登报发表声明:从今以后,启功不再为任何个人鉴定字画真伪,不再为任何个人收藏的古字画题签。他严肃地说:“这与造我的假字不同,这是以我的名义欺诈别人,对这种犯罪行为,我要保留追究刑事责任的权利。”声明发表后,启功先生的许多朋友都不相信他能做到,因为他们知道启功先生为人随和,好说话。可是先生真的是说到做到了,留下文物鉴定界的一则佳话。
早在1978年,六十六岁的他风头正健之时,就自撰其《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如今,我们以虔敬之心缅怀启功先生,他用93载的人生路写下了一个大写的“人”字,让我们仰之弥高,永记心中。       (选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园内,镌刻着启功先生亲笔书写的校训的黑色大理石碑刻在夏日的阳光下格外耀眼。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执教50余年,用“桃李满天下”形容绝不过分。
(《启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本文撷取了启功先生人生中的若干片段,层次清晰地展示了令人仰慕、敬佩的启功先生的事迹。
B.第二段写各个社会阶层的人们传阅和珍藏启功先生的书法,这是从正面表现了启功的书法作品价值之高,是难得的墨宝。
C.启功先生身为帝胄后裔,但家道早已衰落,因此从不以此自炫,靠自己的拼搏努力,终成一代大家。
D.启功先生一生奋斗在教育战线上,桃李满天下。他不但留下了精神方面的财富,还亲自设立了“励耘奖学助学基金”。
E.启功先生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他学术上的巨大成就,更有其对人生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小题2:官方讣告中为什么称启功先生为“国学大师”?请概括分析。(6分)
小题3:本文最后一段引入了启功先生自撰的《墓志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4:为什么说启功先生“用93载的人生路写下了一个大写的‘人’字”?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此的理解和看法。(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尽管李清照“才高学博,近代鲜伦”,又恰恰处在朝政腐败、社会动乱、四郊多垒、民不聊生的时代,但是作为一位上层妇女,她不可能为国为民建立其他功业,而凡是在当时条件下能够做到的,她都做出了最大限度的奉献。她的睿智和赤诚,在毫无功利目的情况下,全部倾注于各种形式的文学创作和著述。令人遗憾的是她原来卷帙富赡的文集多已散佚,留存至今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真实可靠和较可靠的作品只有词五十来首,诗歌十五六首和少量的断句,文六七篇。

   然而,作家贡献和影响的大小并不完全取决于作品数量的多寡。李清照正是以她虽少却好的作品奠定了词坛大家的地位。人们将其列入“词家三李”之一,并有“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的说法,仿佛除了李白和李煜没有第三个人能与她相提并论。“清照的《漱玉词》,每一首都是冰莹玉润,令人把玩不忍释手。有人说她的词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这个比喻是很确切的”。“李清照是北宋末年最伟大的词人;她是乐府词坛最有力的健将,乐府词的发展,至她始达于最高的造诣与成功。她的词把她抬到文学史上最矜贵的一个地位,她的词不仅具有谐协的声律、美妙的字句,完成了词的形体美;而且能不露痕迹,自然地把她的意境情感在词里尽量表现出来。乐府词至李清照,其技巧与运用,可谓尽善尽美了。清照的词是最能够表现女性的优美的情调的。以前一切男性词人所代写的‘闺情’,所代写的‘妇人语’,放在清照面前,都要黯然失色。她没有一首词不是精金粹玉之作,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李清照词,其独到处,在既经音律锤炼之后,犹能出之以自然。此为前辈作家所未历之境。故李氏尝品题北宋词家及其制作,无一完善之评”。“她的词虽存四五十阕,然其天才之卓异,亦足震烁词坛,使人惊赏不止。她对于前辈作家,多致其不满之意,可见她当年眼界之高,几乎无一理想的作家,足供她的模型了。她的词最能表现出女性的美来,其幽媚婉柔流畅,机杼天成,非时辈所能企及”。“易安词在有宋诸名家中,自有其精神面目。晏殊之和婉,欧阳修之深美,张先之幽隽,柳永之绵博,苏轼之超旷,秦观之凄迷,晏几道之高秀,贺铸之瑰丽,举不足以限之。大抵于芬馨之中,有神骏之致,适以表现其胸怀襟韵,而早期灵秀,晚岁沉健,则又因年因境而异。而其善于铸寻常言语,善用成语,善用叠字至十四字之多,皆足以见其开辟之才也”。

    以上是对李清照词的部分较有代表性的评语,对其诗文成就及社会价值和地位的评价,则可以下述诸家评语为代表:“(李清照)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本朝女妇之有文者,李易安为称首,诗之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李易安)有才思,文章落纸,人争传之”;“(文叔之女)其文淋漓曲折,笔墨不减乃翁。‘中郎有女堪传业’,文叔之谓也”;“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已经与伟大的骚人屈原,诗人陶潜、杜甫并垂不朽了。她不仅在女性里面是第一大作家,她的文名与作品,已经与世界永存了”;“李易安固不仅为妇女中之能文杰出者,即在各时代的诗人中,她所占的地位也不能在陶潜、李、杜及欧阳修、苏轼之下”;“李清照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诗人,今所传的诗词不过寥寥数十首而已”。“在我国古代的文学史上,李清照可以说是女诗人中最为杰出的一个。长期的封建社会埋没了无数有才能的妇女。因此,我们应该特别重视李清照这样的作家。她的杰出的成就是我国封建社会妇女的才能不可磨灭的标志”;“历史上有名的女性,便单就中国而论,如像卓文君,如像蔡文姬,如像武则天,如像李清照,她们的才力也并不亚于男人,而她们之所以能够成人,乃至成为男性以上的人,就因为她们是不肯服从男性中心道德的叛逆的女性。”

(选自陈祖美《李清照新传》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李清照处在社会动乱、民不聊生的时代,这使她不可能建立为国为民的大功业,只能把精力倾注于文学创作和著述上。

B、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和著述十分丰富,但是因各种原因存留下来的作品不多,而这其中有些作品可能还不是她本人之作。

C、后人给李清照的词以很高的评价,把她列入“词家三李”,说明只有李白和李煜能够达到她的高度,其他人则难以并列。

D、李清照以前的一些男性词人创作的词,在写“闺情”“妇人语”上,都是代女主人公立言,难以表达出离情闺怨。

E、本文中作者主要是从前人对李清照评价的角度来写李清照的,主要是对李词的成就、其诗文成就及社会价值和地位的评价。

(2)作为一代女词人,李清照在词的创作上做出了哪些贡献?请概括说明。(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前人对李清照诗文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和地位有许多评价,其“社会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评价认为,“易安词在有宋诸名家中,自有其精神面目”,你怎样看待这一评价?请联系全文,从某一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