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词语解释中,有误的一项是 | ||||||||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期中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词语解释中,有误的一项是 | ||||||||
[ ] | ||||||||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课内文言知识(共12分)
7.下列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或未易量(轻易) 绝云气,负青天(直上云霄)
B、岂得杀身自效(献出) 秦贪,负其强(凭借)
C、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特意) 当与秦相较(倘若)
D、此言得之(适宜,得当) 岂独伶人也哉(只,仅仅)
8.下列各项的划线词不是古今异义的一组是( )
A、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B、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
C、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D、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9.下列划线词的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函梁君臣之首 ②乐琴书以消忧 ③谨拜表以闻 ④此天之亡我 ⑤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⑥单于壮其节 ⑦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⑧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⑨垣墙周庭
⑩宾主尽东南之美
A、①⑤⑨/②④⑥/③/⑦/⑧⑩ B、①⑤⑥/②/③④/⑨/⑦⑧⑩
C、①⑤/④⑨⑧/⑥/②③/⑦⑩ D、①⑤⑨/②⑥/③④/⑦/⑧⑩
10.下列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垣墙周庭,以当南日(表目的的连词,来) 以勇气闻于诸侯(用)
B、其远而无所至极耶(表因果关系)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表并列关系)
C、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 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的标志)
D、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反而) 彼且奚适也(将要)
11.下列各句中固定结构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奚以之九万里而难为?(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
B、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为什么要……呢?)
C、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其……:难道是……吗?)
D、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是故:因此)
12.下列各项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A、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B、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C、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D、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4届山东省高一5月月考语文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篇节选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六国论(节选) 苏辙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六 国 论(节选) 李帧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 ,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1.对下面句中加线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以二国委秦 委:舍弃 暴秦之欲无厌 厌:满足
B.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 当:抵挡 始速祸焉 速:招致
C.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 向使:原先的使命 革灭殆尽 殆:将要
D. 未可专以罪秦也 罪秦:认为秦有罪 族秦者秦也 族秦:灭掉秦全族
2.下列四组句划线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杳不知其所之也 B。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余观之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C.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D。未有能愈于秦国也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而四国休息于内
3.下面的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 )
A. 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然而天下的诸侯却又要凭借韩、魏来掩护自己不受西方的侵略,因此,不如加强和韩、魏的团结,从而抵制秦国。
B. 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使韩、魏没有东顾之忧,而为天下的诸侯挺身而出,来抵御秦兵。
C.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六国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
D.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 只是他们最终没有攻克秦国,反倒替秦做了许多事,因此,六国最终是自己削弱自己。
4.比较苏洵与苏辙、李帧的《六国论》,对三篇文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三篇《六国论》均为史论文章,本意都不在悲叹六国的灭亡,而是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讽谏当朝统治者要以六国为鉴。因此结尾都谈到现实问题,委婉地告诫当朝者要记取历史教训。
B.苏洵说的“弊在赂秦”主要是指韩、魏、楚说的,而韩、魏之所以“赂秦”,是因为与秦接壤,“为积威之所劫。”如果照苏辙说的六国“厚韩亲魏”,做韩、魏的后援,“赂秦”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可见父子二人的基本立场是接近的。
C.三篇《六国论》的作者对六国灭亡的原因各人有各人的看法。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认为原因在于六国“不知厚韩亲魏以摈秦。”李帧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自弱而取夷灭”。
D.苏辙认为六国应该“厚韩亲魏以摈秦”的观点是基本正确的,李桢认为“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是应该肯定的。只是局限于生活的时代,他们都不可能从历史发展的趋势去看秦统一六国是历史的必然。
5.翻译(10分)
①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3分)
②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4分)
③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3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A.以二国委秦委:舍弃暴秦之欲无厌厌:满足 |
B.夫韩、魏不能独当秦当:抵挡始速祸焉速:招致 |
C.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向使:原先的使命革灭殆尽殆:将要 |
D.未可专以罪秦也罪秦:认为秦有罪族秦者秦也族秦:灭掉秦全族 |
A.杳不知其所之也 | B.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余观之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C.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 D.未有能愈于秦国也 |
A.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然而天下的诸侯却又要凭借韩、魏来掩护自己不受西方的侵略,因此,不如加强和韩、魏的团结,从而抵制秦国。 |
B.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使韩、魏没有东顾之忧,而为天下的诸侯挺身而出,来抵御秦兵。 |
C.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六国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 |
D.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 只是他们最终没有攻克秦国,反倒替秦做了许多事,因此,六国最终是自己削弱自己。 |
A.这三篇《六国论》均为史论文章,本意都不在悲叹六国的灭亡,而是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讽谏当朝统治者要以六国为鉴。因此结尾都谈到现实问题,委婉地告诫当朝者要记取历史教训。 |
B.苏洵说的“弊在赂秦”主要是指韩、魏、楚说的,而韩、魏之所以“赂秦”,是因为与秦接壤,“为积威之所劫。”如果照苏辙说的六国“厚韩亲魏”,做韩、魏的后援,“赂秦”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可见父子二人的基本立场是接近的。 |
C.三篇《六国论》的作者对六国灭亡的原因各人有各人的看法。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认为原因在于六国“不知厚韩亲魏以摈秦。”李帧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自弱而取夷灭”。 |
D.苏辙认为六国应该“厚韩亲魏以摈秦”的观点是基本正确的,李桢认为“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是应该肯定的。只是局限于生活的时代,他们都不可能从历史发展的趋势去看秦统一六国是历史的必然。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学校高一5月月考语文卷(带解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篇节选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六国论(节选) 苏辙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六 国 论(节选) 李帧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 ,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小题1】对下面句中加线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以二国委秦委:舍弃暴秦之欲无厌厌:满足 |
B.夫韩、魏不能独当秦当:抵挡始速祸焉速:招致 |
C.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向使:原先的使命革灭殆尽殆:将要 |
D.未可专以罪秦也罪秦:认为秦有罪族秦者秦也族秦:灭掉秦全族 |
A.杳不知其所之也 | B.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余观之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C.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 D.未有能愈于秦国也 |
A.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然而天下的诸侯却又要凭借韩、魏来掩护自己不受西方的侵略,因此,不如加强和韩、魏的团结,从而抵制秦国。 |
B.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使韩、魏没有东顾之忧,而为天下的诸侯挺身而出,来抵御秦兵。 |
C.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六国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 |
D.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 只是他们最终没有攻克秦国,反倒替秦做了许多事,因此,六国最终是自己削弱自己。 |
A.这三篇《六国论》均为史论文章,本意都不在悲叹六国的灭亡,而是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讽谏当朝统治者要以六国为鉴。因此结尾都谈到现实问题,委婉地告诫当朝者要记取历史教训。 |
B.苏洵说的“弊在赂秦”主要是指韩、魏、楚说的,而韩、魏之所以“赂秦”,是因为与秦接壤,“为积威之所劫。”如果照苏辙说的六国“厚韩亲魏”,做韩、魏的后援,“赂秦”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可见父子二人的基本立场是接近的。 |
C.三篇《六国论》的作者对六国灭亡的原因各人有各人的看法。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认为原因在于六国“不知厚韩亲魏以摈秦。”李帧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自弱而取夷灭”。 |
D.苏辙认为六国应该“厚韩亲魏以摈秦”的观点是基本正确的,李桢认为“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是应该肯定的。只是局限于生活的时代,他们都不可能从历史发展的趋势去看秦统一六国是历史的必然。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4届山东省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后面题目。(12分)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
B.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举:所有的
C.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本:本来
D.此三者,吾遗恨也 恨:遗憾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C.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D.与其所以失之者 与尔三矢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D.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4.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庄宗极盛之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极衰之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象进行对比,鲜明地推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
B.“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前句以反问的形式肯定得天下难失天下易,后句则强调成败在于“人事”。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对称的语句与文章开头的论断相呼应,揭示了“人事”的具体涵义,强化了文章的观点。
D.文章通过一个“夫”字,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这一结论既着眼于总结历史教训,又含蓄地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以免重蹈庄宗的覆辙。
5.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3分)
(2)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2分)
(3)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2分)
(4)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3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后面题目。(12分)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
B.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举:所有的
C.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本:本来
D.此三者,吾遗恨也 恨:遗憾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C.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D.与其所以失之者 与尔三矢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D.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16.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庄宗极盛之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极衰之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象进行对比,鲜明地推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
B.“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前句以反问的形式肯定得天下难失天下易,后句则强调成败在于“人事”。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对称的语句与文章开头的论断相呼应,揭示了“人事”的具体涵义,强化了文章的观点。
D.文章通过一个“夫”字,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这一结论既着眼于总结历史教训,又含蓄地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以免重蹈庄宗的覆辙。
17.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3分)
(2)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2分)
(3)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2分)
(4)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3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文言文阅读
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后面题目。(12分)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 |
B.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举:所有的 |
C.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本:本来 |
D.此三者,吾遗恨也恨:遗憾 |
A.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
C.世言晋王之将终也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
D.与其所以失之者与尔三矢 |
A.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
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 D.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
A.文章以庄宗极盛之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极衰之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象进行对比,鲜明地推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 |
B.“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前句以反问的形式肯定得天下难失天下易,后句则强调成败在于“人事”。 |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对称的语句与文章开头的论断相呼应,揭示了“人事”的具体涵义,强化了文章的观点。 |
D.文章通过一个“夫”字,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这一结论既着眼于总结历史教训,又含蓄地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以免重蹈庄宗的覆辙。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8题。
后赤壁赋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①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①巉:山势高而险。
(1)下面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2)下面两组句子加粗字的意思、用法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个“望”相同,两个“以”不同
B.两个“望”相同,两个“以”相同
C.两个“望”不同,两个“以”不同
D.两个“望”不同,两个“以”相同
(3)下面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以待子不时之需
B.反而登舟,放乎中流
C.俯冯夷之幽宫
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4)选出都有词类活用的一项
[ ]
(5)下列句子从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②划然长啸,草木震动
③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
④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6)下列省略句填充有误的一项是
[ ]
A.是岁十月之望,(余)步自雪堂
B.(余)归而谋诸妇
C.盖二客不能从(余)焉
D.(道士)过临皋之下
(7)下面译文有误的一项是
[ ]
A.顾而乐之,行歌相答——环顾四周夜景,心中十分愉快,于是我们边走边唱,相互唱和应答
B.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山显得那样高,月亮显得那样小,江水已经跌落,石头便露出水面来了
C.顾安所得酒乎——回想一下从哪里能得到酒呢
D.时夜将半,四顾寂寥——快到半夜的时候,向四周望去,一片寂静空旷
(8)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据说此赋为苏轼三月后再游赤壁时所作,从内容上看,前赋重在写水,此文重在写山。
B.这篇赋通过道士化鹤的幻觉给文章笼罩了一层缥缈的气氛,暴露出作者消极出世的人生态度,但消极之中仍有一种开阔旷达的胸怀。
C.从描写的景象看,前赋着重写秋景,后赋着重写冬景。
D.从境界上说,前赋安谧幽静,后赋惊险恐怖,迷离恍惚。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8题。
后赤壁赋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①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①巉:山势高而险。
(1)下面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2)下面两组句子加粗字的意思、用法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个“望”相同,两个“以”不同
B.两个“望”相同,两个“以”相同
C.两个“望”不同,两个“以”不同
D.两个“望”不同,两个“以”相同
(3)下面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以待子不时之需
B.反而登舟,放乎中流
C.俯冯夷之幽宫
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4)选出都有词类活用的一项
[ ]
(5)下列句子从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②划然长啸,草木震动
③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
④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6)下列省略句填充有误的一项是
[ ]
A.是岁十月之望,(余)步自雪堂
B.(余)归而谋诸妇
C.盖二客不能从(余)焉
D.(道士)过临皋之下
(7)下面译文有误的一项是
[ ]
A.顾而乐之,行歌相答——环顾四周夜景,心中十分愉快,于是我们边走边唱,相互唱和应答
B.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山显得那样高,月亮显得那样小,江水已经跌落,石头便露出水面来了
C.顾安所得酒乎——回想一下从哪里能得到酒呢
D.时夜将半,四顾寂寥——快到半夜的时候,向四周望去,一片寂静空旷
(8)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据说此赋为苏轼三月后再游赤壁时所作,从内容上看,前赋重在写水,此文重在写山。
B.这篇赋通过道士化鹤的幻觉给文章笼罩了一层缥缈的气氛,暴露出作者消极出世的人生态度,但消极之中仍有一种开阔旷达的胸怀。
C.从描写的景象看,前赋着重写秋景,后赋着重写冬景。
D.从境界上说,前赋安谧幽静,后赋惊险恐怖,迷离恍惚。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