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活用特点与“己欲达而达人”中的第二个“达”相同的一项是

A.既来之,则
B.察其所
C.友直,友谅,多闻
D.而恶衣恶食者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0111 月考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活用特点与“己欲达而达人”中的第二个“达”相同的一项是
[     ]
A.既来之,则
B.察其所
C.友直,友谅,多闻
D.而恶衣恶食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论述文,完成下题。

善待自我——中国人的人生智慧

冯之浚

①中国人生智慧关注人与自我的关系,强调善待自我。人生有得有失,有顺有逆,有荣有辱。顺境易处,逆境难为,关键在于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顺境和逆境。自古常言不我欺,不论顺境逆境、圆缺福祸,都要理解别人,善待自己;自解得失,随缘自适,这才是处理好人与自我关系的关键。

    ②苏轼在一首词中写到“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这转引自孔子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里面含有“进退有节,仰俯皆宽”的意思。苏轼一生坎坷,但在对待人生顺逆上,他却是中国文人当中一个典型例子。上面这句词体现了苏轼的人生态度,他圆满地融合了儒家、道家和禅宗,入则奉儒,忧国忧民,出则道禅,一身洒脱,形成了“不为外物之得失荣辱所累的超旷精神”。

     ③孟子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说的是儒家人格理想不仅是个体善的修炼,更重要的是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是济世救民。儒者对国事民瘼有真诚的关怀,努力为国家、民族和人民建功立业,即使遭到贬谪也以深沉的忧患系念天下百姓的疾苦和国家的兴亡。同时,儒家也讲究超越精神,穷居陋巷,自得其乐,安贫乐道;把慎独和放达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积极达观的人生态度,几千年来其影响始终不衰。

④面对名利,入世的儒家、忘世的道家、出世的佛家都提出了各自的解脱之道,这其中禅宗“放下”的智慧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禅宗有则故事:当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位婆罗门贵族来看望他。婆罗门双手各捧一个花瓶,准备献给佛陀作礼物。佛陀对婆罗门说:“放下。”婆罗门就放下左手的花瓶。佛陀又说:“放下。”于是婆罗门又放下右手的花瓶。然而,佛陀仍旧对他说:“放下。”婆罗门茫然不解:“尊敬的佛陀,我已经两手空空,你还要我放下什么?”佛陀说:“你虽然放下了花瓶,但是你内心并没有彻底的放下执着。只有当你放下对自我感观思虑的执着、放下对外在享受的执着,你才能够从生死的轮回之中解脱出来。”

⑤当然,“食色,性也”,儒、道、佛三家开出的药方,虽有“悬壶”之功,却乏“济世”之力,人们不可能完全摆脱名和利的束缚。不过,在物欲张扬的当下,劝人把名利看得淡一点,“空”一点,淡泊处世,清心守静,在清静中寻找舒适,在闲适中享受乐趣,使人经常调剂到一种怡乐自在的最佳状态,从这个角度看三家之说,不无裨益。

⑥修身之本在安心,是中国人生智慧的一大特色。禅宗二祖慧可,少为儒生,博览群书,通达老庄易学。《祖堂集》中记载,慧可问达摩祖师:诸佛心印的法门,可以说给我听吗?达摩说:诸佛心法,并不是从别人那里得到的!他听了又问道:我心不得安宁,请大师为我说安心法门。达摩便说:你把心找出来,我便为你安心。慧可听了这话,当时便愣住了,良久,方说:找了半天心,连个影子也找不到。达摩开导他说:如能找到了,那就不是你的心了!我已经帮你安好心啦,你看到了吗?慧可恍然大悟。佛教禅宗一派传入中国,与老庄合理核心相结合,发挥了“直指人心,明心见性”的特点,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禅,表现出很高的人生智慧。禅宗主张凡事持平常心,不过分追求、过分祈盼、过分喜怒哀乐,顺其自然,但求心安。如此一来,繁杂的人生问题,就变得比较简单明了了。在任何环境中,人生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心态。良好的心态有利于正确对待客观事物,对健康也是有益的;不良的心态对健康有害,甚至导致疾病。

     ⑦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所追求的目标、理想可以用宋代大儒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来概括,此说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仁者气象”和“天地情怀”。今天我们继承中国文化与人生智慧的精髓,实现和谐人生,构建和谐社会,正是要实现这一伟大理想。      (节选自2007年6月7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下列各项能正确解释“善待自我”意思的有  

A.不论顺境逆境、圆缺福祸,都要理解别人。

B.自解得失,随缘自适,处理好人与自我的关系。

C.不为外物之得失荣辱所累,能将慎独和放达结合。

D.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中国人生智慧注重人与自我及人与人之间等关系,注重人的内心感受,强调善待自我。

B.苏轼一生坎坷,他忧国忧民的生活态度充分体现了善待自我的中国人生智慧的境界。

C.儒家独善其身、济世救民的人格理想及积极达观的人生态度,是中国人生智慧的体现。

D. 修身安心是中国人生智慧的特色,不追求、不祈盼,主张一切顺其自然,但求安心。

E. 佛教禅宗与老庄合理核心相结合所形成的中国禅,是中国人生智慧的最高境界。

F.能否正确对待顺境与逆境,关键是心态的选择,而心态的选择则体现了人生的智慧。

文中划线的句子写道:“慧可恍然大悟。”他“悟”出了什么呢?

②-⑥段是文章论述的主体部分,完成下面的问题。     

(1)给这一部分划分段落层次。

(2)给每一段落层次起一个四字小标题,明确表达怎样做才能“善待自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2届广东省高州市高三摸底测试语文试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流浪的河流

河流在大地上流浪,人从河流那儿学会了流浪;河流最终在大海里永生,人却在死亡后寂灭。

8年前,当我由蜀地入秦塞,落户古城流中〔注〕时,曾固执地把自己称为异乡人。我在一个叫芦家沟的地方,和一条唤做冷水的河流度过了两年相依相亲的幸福时光。

冷水河很瘦,瘦得只有细细一脉,不堪一握。河上没有浪花和漩涡,没有惊涛拍岸,没有虹桥卧波,也无小舟自横,它那么安祥,从不弄出一点声响来;它更像一道无名的野水,有点荒凉,但却是清澈的、快乐的、自由的、并由此显出清秀和灵气来。

每当黄昏来临时。我便独自一人越过校园的红砖墙,绕过一块块碧绿的菜畦,走向冷水河:红艳欲滴的夕阳正缓缓坠下,鸳鸯翩翩飞过平野田畴,薄薄的雾霭浮起来,罩住烟树远村,然后是淡淡的一弯弦月升起来,在湛蓝的苍穹撒下清凉的光辉……

这异乡的美景使我着迷,也在我的心上扯出了淡淡的乡愁。我想起了青绿的巴山蜀水,想起了嘉陵江汹涌澎湃的涛声。我在沙滩上久久地徘徊,这条异乡的河便用凄清的沉默包容了一个异乡人的孤独和忧伤。

我不知道冷水河的源头在哪,我只听说它发源于溶洞,是地下水,冷冰冰,所以叫做冷水河:我也不知道它流向何方,我只是凭着主观臆想,认定它先经芦家沟流入汉江,然后汇入长江。最后经东海融入太平洋。这是理论的路线,也是现实的途径,嘉陵江走的也是这条路径,它们在长江融为了一体,它们殊途同归。

这一结论却让我感到羞惭,异乡人的称谓立即变得矫情可笑。河流是一个整体,它拒绝人类用条块划割的方式把它们分解得支离破碎,它蔑视所谓的地域观念和乡土意识,那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强加给它的。

事实上,水才是一个整体,河流只是水的一个成长阶段,就像人要分幼年、青年和老年一样,河流只有长到海洋那么强壮时才算成熟,河流只有在抵达海洋的那一瞬间才能完成它的生命运程,海洋也仅仅只是一种生命形态。

水的成长方式从一开始便呈现出智慧的思考,即如何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

这是生存的智慧,是流浪的目的,也是河流的精神内核。

真的,在大地上,我再也没有见过像河流这样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如此紧密和谐统一起来的强大的存在了!

我想,人类对于流浪的诱惑多半是源于远方的诱惑,他们看到河流流向不可知的远方,远方就成了希望和桃花源的象征,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流浪,走向远方。

河流启动了人类的流浪意识,遗憾的是他们只学会了流浪形式而非实质,他们便只能无谓地颠沛流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疲惫而艰辛,却找不到生活的目的和方向;于是一代代人重复祖先的模样叩问苍天,问他们从哪儿来向哪儿去,可上苍能解决什么问题?何不去问问河流,河流会用感性的流动方式告诉人类:强大的生命源自强大的精神内力,内心的虚弱贫瘠必然会导致生命的衰竭。

人类常常太看重物质的力量,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他们,谁也不能否定物质的力量;而无形无踪的精神总是无法给急功近利的人带来直观的好处,它只会潜藏在平凡的身躯和褴褛的衣衫里。

我感谢河流,感谢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那些流动的水。因为日夜奔腾而永远不会腐烂的水,它们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从此挣脱世俗的枷锁,奔向浩瀚真实的心灵。

那里才是我永恒的故乡。  〔注〕流中:地名。

1.纵观全文,找出几处与“水才是一个整体”相呼应的句子。(4分)

2.“河流启动了人类的流浪意识,遗憾的是他们只学会了流浪形式而非实质”,如何理解划线部分的含义?(4分)

3.“心上扯出了淡淡的乡愁”与 “那里才是我永恒的故乡”两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是否相同?试加以说明。简要分析两个句子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简要回答作者为什么说“那里才是我永恒的故乡”。(6分)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本文开篇描述河流和人类流浪的相似过程和不同归宿,蕴藉含蓄;接下来引申出流浪的目的;最后指出人类只有彻底摆脱物欲,才能最终走出流浪的误区。

B. 本文把空间上的流浪行为,提升到心理上的流浪感层面,由对水的自由奔流的咏叹,引申出人生的意义,进一步升华了题旨,使全文富有思辨色彩。

C. 本文将抒情、议论寓于叙述、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情理相通,既富有形象的生动性又富有说理的深刻性,是一篇类似于《荷塘月色》的抒情散文。

D.本文第三段描写冷水河,运用了排比、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冷水河细、清、静、荒凉的特征,为后文作者探寻河流的归宿并引出对流浪的感悟作铺垫。

E. 结尾句中“日夜奔腾而永远不会腐烂的水”是指“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和“流动的水”,因为正是这些“河流”和“水”,才使“我”感悟到生命在于运动的人生真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流浪的河流
河流在大地上流浪,人从河流那儿学会了流浪;河流最终在大海里永生,人却在死亡后寂灭。
8年前,当我由蜀地入秦塞,落户古城流中[注]时,曾固执地把自己称为异乡人。我在一个叫芦家沟的地方,和一条唤做冷水的河流度过了两年相依相亲的幸福时光。
冷水河很瘦,瘦得只有细细一脉,不堪一握。河上没有浪花和漩涡,没有惊涛拍岸,没有虹桥卧波,也无小舟自横,它那么安详,从不弄出一点声响;它更像一道无名的野水,有点荒凉,但却是清澈的、快乐的、自由的、并由此显出清秀和灵气。
每当黄昏临时。我便独自一个越过校园的红砖墙,绕过一块块碧绿的菜畦,走向冷水河:红艳欲滴的夕阳正缓缓坠下,鸳鸯翩翩飞过平野田畴,薄薄的雾霭浮起,罩住烟树远村,然后是淡淡的一弯弦月升起,在湛蓝的苍穹中撒下清凉的光辉……
这异乡的美景使我着迷,也在我的心上扯出了淡淡的乡愁①。我想起了青绿的巴山蜀水,想起了嘉陵江汹涌澎湃的涛声。我在沙滩上久久地徘徊,这条异乡的河便用凄凉的沉默包容了一个异乡人的孤独和忧伤。
我不知道冷水河的头在哪,我只听说它发于溶洞,是地下水,冷冰冰,所以叫做冷水河:我也不知道它流向何方,我只是凭着主观臆想,认定它先经芦家沟流入汉江,然后汇入长江。最后经东海融入太平洋。这是理论的路线,也是现实的途径,嘉陵江走的也是这条路径,它们在长江融为了一体,它们殊途同归。
这一结论却让我感到羞惭,异乡人的称谓立即变得矫情可笑。河流是一个整体,它拒绝人类用条块划割的方式把它们分解得支离破碎,它蔑视所谓的地域观念和乡土意识,那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强加给它的。
事实上,水才是一个整体②,河流只是水的一个成长阶段,就像人要分幼年、青年和老年一样,河流只有长到海洋那样强壮时才算成熟,河流只有在抵达海洋的那一瞬间才能完成它的生命运程,海洋也仅仅只是一种生命形态。
水的成长方式从一开始便呈现出智慧的思考,即如何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
这是生存的智慧,是流浪的目的,也是河流的精神内核。
真的,在大地上,我再也没有见过像河流这样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如此紧密和谐统一起的强大的存在了!
我想,人类对于流浪的诱惑多半是于远方的诱惑,他们看到河流流向不可知的远方,远方就成了希望和桃花的象征,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流浪,走向远方。
河流启动了人类的流浪意识,遗憾的是他们只学会了流浪形式而非实质③,他们便只能无谓地颠沛流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疲惫而艰辛,却找不到生活的目的和方向;于是一代代人重复祖先的模样叩问苍天,问他们从哪儿向哪儿去,可上苍能解决什么问题?何不去问问河流,河流会用感性的流动方式告诉人类:强大的生命自强大的精神内力,内心的虚弱贫瘠必然会导致生命的衰竭。
人类常常太看重物质的力量,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他们,谁也不能否定物质的力量;而无形无踪的精神总是无法给急功近利的人带直观的好处,它只会潜藏在平凡的身躯和褴褛的衣衫里。
我感谢河流,感谢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那些流动的水,因为日夜奔腾而永远不会腐烂的水,它们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从此挣脱世俗的枷锁,奔向浩瀚真实的心灵。
那里才是我永恒的故乡④
[注]流中:地名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4分)

A.本文将抒情、议论寓于叙述、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情理相通,既富有形象的生动性又富有说理的深刻性,是一篇类似于《荷塘月色》的抒情散文。
B.本文第三段描写冷水河,运用了排比、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冷水河细、清、静、荒凉的特征,为后文作者探寻河流的归宿并引出对流浪的感悟作铺垫。
C.本文把空间上的流浪行为,提升到心理上的流浪层面,由对水的自由奔流的咏叹,引申出人生的意义,进一步升华了题旨,使全文富有思辨色彩。
D.结尾句中“日夜奔腾而永远不会腐烂的水”是指“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和“流动的水”,因为正是这些“河流”和“水”,才使“我”感悟到生命在于运动的人生真谛。
【小题2】如何理解③句的含义?(6分)
【小题3】找出全文中与②句相呼应的句子。(5分)
【小题4】①、④两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是否相同?试加以说明。简要分析两个句子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简要回答作者为什么说“那才是我永恒的故乡”。(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流浪的河流
河流在大地上流浪,人从河流那儿学会了流浪;河流最终在大海里永生,人却在死亡后寂灭。
8年前,当我由蜀地入秦塞,落户古城流中[注]时,曾固执地把自己称为异乡人。我在一个叫芦家沟的地方,和一条唤做冷水的河流度过了两年相依相亲的幸福时光。
冷水河很瘦,瘦得只有细细一脉,不堪一握。河上没有浪花和漩涡,没有惊涛拍岸,没有虹桥卧波,也无小舟自横,它那么安详,从不弄出一点声响;它更像一道无名的野水,有点荒凉,但却是清澈的、快乐的、自由的、并由此显出清秀和灵气。
每当黄昏临时。我便独自一个越过校园的红砖墙,绕过一块块碧绿的菜畦,走向冷水河:红艳欲滴的夕阳正缓缓坠下,鸳鸯翩翩飞过平野田畴,薄薄的雾霭浮起,罩住烟树远村,然后是淡淡的一弯弦月升起,在湛蓝的苍穹中撒下清凉的光辉……
这异乡的美景使我着迷,也在我的心上扯出了淡淡的乡愁①。我想起了青绿的巴山蜀水,想起了嘉陵江汹涌澎湃的涛声。我在沙滩上久久地徘徊,这条异乡的河便用凄凉的沉默包容了一个异乡人的孤独和忧伤。
我不知道冷水河的头在哪,我只听说它发于溶洞,是地下水,冷冰冰,所以叫做冷水河:我也不知道它流向何方,我只是凭着主观臆想,认定它先经芦家沟流入汉江,然后汇入长江。最后经东海融入太平洋。这是理论的路线,也是现实的途径,嘉陵江走的也是这条路径,它们在长江融为了一体,它们殊途同归。
这一结论却让我感到羞惭,异乡人的称谓立即变得矫情可笑。河流是一个整体,它拒绝人类用条块划割的方式把它们分解得支离破碎,它蔑视所谓的地域观念和乡土意识,那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强加给它的。
事实上,水才是一个整体②,河流只是水的一个成长阶段,就像人要分幼年、青年和老年一样,河流只有长到海洋那样强壮时才算成熟,河流只有在抵达海洋的那一瞬间才能完成它的生命运程,海洋也仅仅只是一种生命形态。
水的成长方式从一开始便呈现出智慧的思考,即如何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
这是生存的智慧,是流浪的目的,也是河流的精神内核。
真的,在大地上,我再也没有见过像河流这样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如此紧密和谐统一起的强大的存在了!
我想,人类对于流浪的诱惑多半是于远方的诱惑,他们看到河流流向不可知的远方,远方就成了希望和桃花的象征,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流浪,走向远方。
河流启动了人类的流浪意识,遗憾的是他们只学会了流浪形式而非实质③,他们便只能无谓地颠沛流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疲惫而艰辛,却找不到生活的目的和方向;于是一代代人重复祖先的模样叩问苍天,问他们从哪儿向哪儿去,可上苍能解决什么问题?何不去问问河流,河流会用感性的流动方式告诉人类:强大的生命自强大的精神内力,内心的虚弱贫瘠必然会导致生命的衰竭。
人类常常太看重物质的力量,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他们,谁也不能否定物质的力量;而无形无踪的精神总是无法给急功近利的人带直观的好处,它只会潜藏在平凡的身躯和褴褛的衣衫里。
我感谢河流,感谢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那些流动的水,因为日夜奔腾而永远不会腐烂的水,它们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从此挣脱世俗的枷锁,奔向浩瀚真实的心灵。
那里才是我永恒的故乡④
[注]流中:地名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4分)
A.本文将抒情、议论寓于叙述、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情理相通,既富有形象的生动性又富有说理的深刻性,是一篇类似于《荷塘月色》的抒情散文。
B.本文第三段描写冷水河,运用了排比、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冷水河细、清、静、荒凉的特征,为后文作者探寻河流的归宿并引出对流浪的感悟作铺垫。
C.本文把空间上的流浪行为,提升到心理上的流浪层面,由对水的自由奔流的咏叹,引申出人生的意义,进一步升华了题旨,使全文富有思辨色彩。
D.结尾句中“日夜奔腾而永远不会腐烂的水”是指“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和“流动的水”,因为正是这些“河流”和“水”,才使“我”感悟到生命在于运动的人生真谛。
小题2:如何理解③句的含义?(6分)
小题3:找出全文中与②句相呼应的句子。(5分)
小题4:①、④两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是否相同?试加以说明。简要分析两个句子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简要回答作者为什么说“那才是我永恒的故乡”。(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1—6题。(16分)学科王

我们的文化需要培育科学精神

  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化,由儒释道合力构成,领跑者无疑是儒家文化。因而我们的人文精神,便被打上了儒家道德文章的烙印。笃信“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在国人眼中,科学乃器者、术者、艺者。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国文化的中心要点就是一个‘道’字”。道的阐释者——中国士大夫阶层——的常态是坐而论道。道者,人道、天道也。前者人伦之道,后者自然之道。尤以人伦之道最为强势。“铁肩担道义”,所担者,人伦之道,而非真理。这种文化心态一直持续到20世纪。

我们的文化有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    )罕有科学精神。(     )中国有四大发明,有浑天仪、圆周率等,(      )这些都是科学发明,不等于科学精神。默顿认为,科学在不同的社会结构中都会发展,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社会结构,都有可能为科学精神的充分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民主制度与科学精神有最高度的吻合,因而是科学精神的最佳拍档。而我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难以在制度上保障科学及其科学精神的同步发展。

20世纪被称作科学世纪,“这不仅因为二十世纪有诸多伟大的科学发现和科学成就,而且因为科学通过技术手段,转化为前所未有的物质力量,给人类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科学渗入人类知识和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几乎成为‘真理’的代名词”。然而,什么是科学精神,人们却始终争论不休。

  默顿给出科学精神的四个特点:第一,科学精神具有普遍主义。普遍主义的直接表达方式是真理。也就是说,科学是真理。真理与种族、国籍、宗教、阶级和个人品质无关。真理是赤裸的。科学探索就是追求真理。第二,科学精神具有“公有性”。意指科学不是个人的财产,而是与社会性的、尤其与科学共同体密切相关。即便以个人名义命名的学说、定律,也不是个人财产。牛顿名言清楚地表达了科学的这一性质:“如果我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第三,科学具有无私利性。所谓无私利性,“既不等同于利他主义,也与利己主义行动无关”。它是“求知的热情、无尽的好奇心、对人类利益的无私关怀” 的产物。准确地说,科学不是利益的产物,而是出于求知和好奇,是为知识而知识。这同样是单纯地追求真理的结果。第四,科学具有“有条理的怀疑主义”。是借助专业知识、逻辑和经验对现有的知识进行质疑。这种精神就是笛卡尔的普遍怀疑的精神。“我只求专门研究真理,所以我想,我的做法应当完全相反,凡有疑窦的意见,统统认作绝对的虚假,加以排除,看看心中是否还剩下什么不可怀疑的东西”。笛卡尔的普遍怀疑是一种方法,是为寻找真理服务的。通过普遍怀疑,一旦发现确凿无疑的东西,便是发现了真理。科学的本性是求知,求知即是寻求真理。科学精神最精要的内涵是追求真理。默顿提出的科学的精神气质,归结起来就是:科学就是寻求真理。不是出于功利目的,而是为求知而求真理。真理与身份、种族、等级等无关。

  梁启超在谈及科学与东西方文化时,批评国人对待科学的态度,认为,国人把科学看得太低、太粗。以为“科学无论如何高深,总不过属于艺和器那部分,这部分原是学问的粗迹,懂得不算稀奇,不懂得不算耻辱”。其次,将科学看得太呆太窄。莫不要说厌恶科学的人,“就是相对尊重科学的人,还是十个有九个不了解科学性质。他们只知道科学研究所产生的结果的价值,而不知道科学本身的价值”。

  我们的文化传统,原本缺乏科学精神。进入20世纪,我们没有真正意义上找奥科学精神赖以滋生和发展的“最佳拍档”。我们确实是随着世界现代化进程走向现代、走向科学。但是,用时下流行的语言,我们是被现代化、被科学化。我们接受现代技术、设备、生产线,却没有来得及在我们的文化中,适时接受乃至培育出科学精神。令人担忧的是,由于科学在近现代社会明显的物质效用,因而它“一直享有巨大的威望。人们期待它解决一切问题,深入理解全部存在,帮助满足任何一种需求。……当科学成为我们时代的标志之时,恰恰是它不再以科学形态出现的时候”。贪欲使人背离了科学,而将其中的技术运用到极限。现代人只占有技术,甚至是技术的物质结果,却不享有任何科学。尽管我们自诩我们的时代是科学的时代,但是,人类与科学精神的距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遥远。科学“精神本身被技术过程吞噬了”,造成科学服从技术,技术服从人的物欲的结果。在举国推动文化大发展的时候,在我们的文化中培育科学精神,是文化发展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

                                 (摘自《民主与科学》)杂志2012年第一期,有删改)

(1)第一段“这种文化心态”是指                                           。(2分)

(2)根据文意,可依次填入第2段空格处的一项是(     )。(2分)

A.因而    即使     那么                           B.因而    虽然     但

C.却      即使     那么                           D.却      虽然     但

(二)简析第5段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3分)

                                                                                         

(三)第6段划线句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1.中国古代取得了诸多的科技成就,并不意味着中国文化中拥有了科学精神。

2.20世纪被称为“科学世纪”,主要因为有诸多伟大发现和科学成就。

3.牛顿的科学研究成果与科学共同体相关,因为不属于他的私有财产。

4.梁启超认为“相对尊重科学的人”其实大多数并不懂得科学本身的价值。

6.根据文意,简析我们的文化缺乏科学精神的原因。(4分)
                                                                                        

学科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3-2014年广东省汕头市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课内文段阅读:请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完成后面题。(24分)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七)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八)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学而》十三)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为政》九)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三十五)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张》三)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子张》十)

1.下列各组加点字意义相同的是(      )  (4分)

A.退而省其私                吾日三省吾身  

B.学则不固                  奢则不逊,俭则固

C.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回虽不敏,请事诸语矣

D.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克己复礼为仁

2.下列各组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是(      )  (4分)

A.其不可者拒之              生而知之者,上也

B.于人何所不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为人谋而不忠乎            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D.学则不固                  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3.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嘉善而矜不能”的“善”相同的一项是(     )(4分)

A.无友不如己者    B.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C.不耻下问        D.贤贤易色

4.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4分)

A.异乎吾所闻      B.非也,予一以贯之      C.其何以行之哉    D.莫我知也夫

5.翻译文中划线句子。(每小题4分)

(1)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翻译:                                                                                       

(2)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翻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课内文段阅读:请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完成后面题。(24分)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七)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八)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学而》十三)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为政》九)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三十五)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张》三)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子张》十)

8.下列各组加点字意义相同的是(      )  (4分)

A.退而省其私                吾日三省吾身   

B.学则不固                  奢则不逊,俭则固

C.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回虽不敏,请事诸语矣

D.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克己复礼为仁

9.下列各组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是(      )  (4分)

A.其不可者拒之              生而知之者,上也

B.于人何所不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为人谋而不忠乎            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D.学则不固                  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10.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嘉善而矜不能”的“善”相同的一项是(     )(4分)

A.无友不如己者    B.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C.不耻下问        D.贤贤易色

11.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4分)

A.异乎吾所闻      B.非也,予一以贯之      C.其何以行之哉    D.莫我知也夫

1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每小题4分)

(1)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翻译:                                                                                        

(2)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翻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课内文段阅读:请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完成后面题。(24分)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七)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八)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学而》十三)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为政》九)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三十五)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张》三)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子张》十)
小题1:下列各组加点字意义相同的是(     ) (4分)
A.退而省其私吾日三省吾身
B.学则不固奢则不逊,俭则固
C.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回虽不敏,请事诸语矣
D.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克己复礼为仁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是(     ) (4分)
A.其不可者拒之生而知之者,上也
B.于人何所不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为人谋而不忠乎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D.学则不固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小题3: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嘉善而矜不能”的“善”相同的一项是(    )(4分)
A.无友不如己者B.恭近于礼,远耻辱也C.不耻下问D.贤贤易色
小题4: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4分)
A.异乎吾所闻B.非也,予一以贯之C.其何以行之哉D.莫我知也夫
小题5:翻译文中划线句子。(每小题4分)
(1)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翻译:                                                                                       
(2)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翻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文言文阅读

课内文段阅读:请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完成后面题。(24分)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七)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八)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学而》十三)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为政》九)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三十五)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张》三)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子张》十)
【小题1】下列各组加点字意义相同的是(     ) (4分)

A.退而省其私吾日三省吾身
B.学则不固奢则不逊,俭则固
C.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回虽不敏,请事诸语矣
D.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克己复礼为仁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是(     ) (4分)
A.其不可者拒之生而知之者,上也
B.于人何所不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为人谋而不忠乎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D.学则不固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小题3】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嘉善而矜不能”的“善”相同的一项是(    )(4分)
A.无友不如己者 B.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C.不耻下问 D.贤贤易色
【小题4】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4分)
A.异乎吾所闻 B.非也,予一以贯之 C.其何以行之哉 D.莫我知也夫
【小题5】翻译文中划线句子。(每小题4分)
(1)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翻译:                                                                                       
(2)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翻译: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