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有些篇幅短小的作品,如清丽的水墨小幅,如音乐中的悠扬牧歌,它那清幽淡远的意境,令人心旷神怡,仿佛春晚小溪的潺湲水声,久久回荡在耳畔,给人一种不觉如缕的美感。
B.如今斯人已去,只有他住过的这幢特等宿舍楼,历经岁月的磨历,还恬静地掩映在成片的白杨林中,诉说着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诉说着新中国科学事业奠基人的辉煌人生。
C.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无忧后,人开始追求更高的目标;执政党发现并顺应大势,赋予“以人为本”新的内含,更加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更加重视人的精神感受和人的“尊严”。
D.温总理的公开演讲或即席答问,常引用诗句,文采斐然,诗意盎然:“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都传诵一时,令人遐想。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专项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有些篇幅短小的作品,如清丽的水墨小幅,如音乐中的悠扬牧歌,它那清幽淡远的意境,令人心旷神怡,仿佛春晚小溪的潺湲水声,久久回荡在耳畔,给人一种不觉如缕的美感。
B.如今斯人已去,只有他住过的这幢特等宿舍楼,历经岁月的磨历,还恬静地掩映在成片的白杨林中,诉说着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诉说着新中国科学事业奠基人的辉煌人生。
C.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无忧后,人开始追求更高的目标;执政党发现并顺应大势,赋予“以人为本”新的内含,更加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更加重视人的精神感受和人的“尊严”。
D.温总理的公开演讲或即席答问,尝引用诗句,文采斐然,诗意盎然。“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都传诵一时,令人遐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0118 模拟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有些篇幅短小的作品,如清丽的水墨小幅,如音乐中的悠扬牧歌,它那清幽淡远的意境,令人心旷神怡,仿佛春晚小溪的潺湲水声,久久回荡在耳畔,给人一种不觉如缕的美感。
B.如今斯人已去,只有他住过的这幢特等宿舍楼,历经岁月的磨历,还恬静地掩映在成片的白杨林中,诉说着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诉说着新中国科学事业奠基人的辉煌人生。
C.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无忧后,人开始追求更高的目标;执政党发现并顺应大势,赋予“以人为本”新的内含,更加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更加重视人的精神感受和人的“尊严”。
D.温总理的公开演讲或即席答问,常引用诗句,文采斐然,诗意盎然:“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都传诵一时,令人遐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学年浙江省永嘉普高联合体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柯 灵
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
这种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静的深闺,轻易不肯抛头露面。你要在这种城市里住久了,和她真正成了莫逆,你才有机会看见她,接触到她优娴贞静的风度。她不是乡村的陋巷,湫溢破败,泥泞坎坷,杂草乱生,两旁还排列着错落的粪缸。她也不是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小贩憧憧来往,黝黯的小门边,不时走出一些趿着拖鞋的女子,头发乱似临风飞舞的秋蓬,眼睛里网满红丝,脸上残留着隔夜的脂粉,颓然地走到老虎灶上去提水。也不像北地的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天的黄沙。这种小巷,隔绝了市廛的红尘,却又不是乡村风味。她又深又长,一个人耐心静静走去,要老半天才走完。她又这么曲折,你望着前面,好像已经堵塞了,可是走了过去,一转弯,依然是巷陌深深,而且更加幽静。那里常是悄悄的,寂寂的,不论什么时候,你向巷中踅去,都如宁静的黄昏,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足音。不高不矮的围墙挡在两边,斑斑驳驳的苔痕,墙上挂着一串串的藤萝,简直像古朴的屏风。墙里常是人家的后园,修竹森森,天籁细细;春天还常有几枝娇艳的桃花杏花,娉娉婷婷,从墙头殷勤地摇曳红袖,向行人招手。走过几家墙门,都是紧紧地关着,不见一个人影,因为那都是人家的后门。偶然躺着一只狗,但是决不会对你狺狺地狂吠。
小巷的动人处就是它无比的悠闲,只要你到巷里去踯躅一会,心情就会如巷尾不波的古井,那是一种和平的静穆,而不是阴森和肃杀。它闹中取静,别有天地,仍是人间。它可能是一条现代的乌衣巷,家家有自己的一本哀乐账,一部兴衰史,可是重门叠户,讳莫如深,夕阳影里,野草闲花,燕子低飞,寻觅旧家。只是一片澄明如水的气氛,净化一切,笼罩一切,使人忘忧。
你是否觉得劳生草草,身心两乏?我劝你工余之暇,常到小巷里走走,那是最好的将息,会使你消除疲劳,紧张的心弦得到调整。你如果有时情绪烦躁,心境悒郁,我劝你到小巷里负手行吟一阵,你一定会豁然开朗,怡然自得,物我两忘。你有爱人吗?我建议不要带了她去什么名园胜境,还是利用晨昏时节,到深巷中散散步。在那里,你们俩可以随意谈天,心贴得更近,在街上那种贪婪的睨视,恶意的斜觑,巷里是没有的;偶然呀的一声,墙门口显现出一个人影,又往往是深居简出的姑娘,看见你们,会娇羞地返身回避了。
巷,是人海汹汹中的一道避风塘,给人带来安全感;是城市喧嚣扰攘中的一带洞天幽境,胜似皇家的阁道,便于平常百姓徘徊倘徉。
爱逐臭争利,锱铢必较的,请到长街闹市去;爱轻嘴薄舌,争是论非的,请到茶馆酒楼去;爱锣鼓钲镗,管弦嗷嘈的,请到歌台剧院去;爱宁静淡泊,沉思默想的,深深的小巷在欢迎你!
(选自《柯灵散文选》)
【小题1】第二段中把江南小巷比做“古代的少女”,从外在形态和内在气质两方面分别突出了小巷的什么特点?(4分)(每空填一个字,不得超出字数限制)
答:⑴外在形态:□□□□        ⑵内在气质:□□□□
【小题2】第三段中“夕阳影里,野草闲花,燕子低飞,寻觅旧家”,化用了刘禹锡《乌衣巷》的诗句,请分析它在文段中的作用。(4分)
【小题3】第二段说“走过几家墙门,都是紧紧地关着,不见一个人影”,而第四段说“墙门口显现出一个人影”,试对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分别加以说明。(4分
【小题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文章开头形象地表现了“巷”在作者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作为全文的纲领,展开下文。
B.第二段中“你望着前面,好像已经堵塞了,可是走了过去,一转弯……狺狺地狂吠”描绘了一幅使人心境豁然开朗的壮丽画面。
C.对小巷的挚爱,实质上表明了作者对宁静淡泊、沉思默想的生活情趣的向往和追求。
D.文章隐含了作者对这不平等社会的不满情绪,为排遣这种怨气,这“小巷”便成了最好的去处。
E.结尾段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赞美“巷”的意义所在,言辞简洁却锋芒犀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江西省宜春市高安中学2012届高三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优哉游哉

伯尔

  在欧洲西海岸的一个码头,一个衣着寒伧的人躺在他的渔船里闭目养神。

  一位穿得很时髦的游客迅速把一卷新的彩色胶卷装进照相机,准备拍下面前这美妙的景色:蔚蓝的天空、碧绿的大海、雪白的浪花、黑色的渔艇、红色的渔帽。咔嚓!再来一下,咔嚓!德国人有句俗语:好事成三。为保险起见,再来个第三下,咔嚓!这清脆但又扰人的声响,把正在闭目养神的渔夫吵醒了。他睡眼惺忪地直起身来,开始找他的烟盒。还没等找到,热情的游客已经把一盒烟递到他跟前,虽说没插到他嘴里,但已放到了他的手上。咔嚓!这第四下“咔嚓”是打火机的响声。于是,殷勤的客套也就结束了。这过分的客套带来了一种尴尬的局面。游客操着一口本地话,想与渔夫攀谈攀谈来缓和一下气氛。

  “您今天准能捕到不少鱼吧?”

  渔夫摇摇头。

  “不过,听说今天的天气对捕鱼很有利。”

  渔夫点点头。

  游客激动起来了。显然,他很关注这个衣着寒怆的人的境况,对渔夫错失良机很是惋惜。

  “哦,您身体不舒服?”

  渔夫终于从只是点头和摇头到开腔说话了。“我的身体挺好,”他说,“我从来没感到这么好。”他站起来,伸展了一下四肢,仿佛要显示一下自己的体魄是多么的强健。“我感到自己好极了!”

  游客的表情显得愈加困惑了,他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疑问,这疑问简直要使他的心都炸开了:

  “那么,为什么您不出海呢?”

  回答是干脆的:“早上我已经出过海了。”

  “捕的鱼多吗?”

  “不少,所以也就用不着再出海了。我的鱼篓里已经装了四只龙虾,还捕到差不多两打鲭鱼……”渔夫总算彻底打消了睡意,气氛也随之变得融洽了些。他安慰似地拍拍游客的肩膀,在他看来,游客的担忧虽说多余,却是深切的。

  “这些鱼,就是明天和后天也够我吃了。”为了使游客的心情轻松些,他又说:“抽一支我的烟吧?”

  “好,谢谢。”

  他们把烟放在嘴里,又响起了第五下“咔嚓”。游客摇着头,坐在船帮上。他放下手中的照相机,好腾出两只手来加强他的语气。

  “当然,我并不想多管闲事,”他说,“但是,试想一下,要是您今天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四次出海,那您就会捕到三打、四打、五打,甚至十打的鲭鱼。您不妨想想看。”

  渔夫点点头。

  “要是您,”游客接着说,“要是您不光今天,而且明天,后天,对了,每逢好天都两次、三次,甚至四次出海——您知道那会怎么样?”

  渔夫摇摇头。

  “顶多一年,您就能买到一台发动机,两年内就可以再买一条船,用这两条船或者这条机动渔船您也就能捕到更多的鱼——有朝一日,您将会有两条机动渔船,您将会……”他兴奋得好一会儿说不出话来。“您将可以建一座小小的冷藏库,或者一座熏鱼厂,过一段时间再建一座海鱼腌制厂。您将驾驶着自己的直升飞机在空中盘旋,寻找更多的鱼群,并用无线电指挥您的机动渔船,到别人不能去的地方捕鱼。您还可以开一间鱼餐馆,用不着经过中间商就把龙虾出口到巴黎。然后……”兴奋又一次鲠住了这位游客的喉咙。他摇着头,满心的惋惜把假期的愉快一扫而光。他望着那徐徐而来的海潮和水中欢跳的小鱼。“然后——”他说,但是,激动再一次使他的话噎住了。

  渔夫拍着游客的脊背,就像拍着一个卡住了嗓子的孩子。“然后又怎样呢?”他轻声问道。

  “然后,”游客定了一下神,“然后,您就可以优哉游哉地坐在码头上,在阳光下闭目养神,再不就眺望那浩瀚的大海。”

  “可是,现在我已经这样做了,”渔夫说,“我本来就优哉游哉地在码头上闭目养神,只是您的‘咔嚓’声打扰了我。”

  显然,这位游客受到了启发,若有所思地离开了。此时,在他的心里,对这个衣着寒伧的渔夫已没有半点的同情,有的只是一点儿嫉妒了。

(1)

文章一开篇便借游客照相描写了一幅优美的景象,这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小说先后两次写渔夫“摇摇头”“点点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相同吗?请谈谈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小说结尾说,“这位游客受到了启发,若有所思地离开了”,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读过这篇小说后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衣着寒伧的渔夫和穿着时髦的游客是新旧不同文明的代言人,他们看法的差异,实质是两种文明的差异。

B.

小说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如游客和渔夫的言行对比,不同装束的对比,破旧的渔船和畅想中的机动渔船的对比等。

C.

文章先后写了五次“咔嚓”的相机和火机声,为整篇文章平和宁静的氛围增添了动感,动静相映成趣。

D.

“他安慰似地拍拍游客的肩膀”,表达了渔夫对游客深切关心的感谢,也流露了他对现状的满足感。

E.

“对这个衣着寒怆的渔夫已没有半点的同情,有的只是一点儿嫉妒了”,以出人意料的结局收尾,余韵悠长,寄意深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题。

时光沙漠    叶倾城

⑴我曾对他们投去轻蔑的一瞥。  

⑵是多年前,在小三峡。大宁河水青青如雨,船只驶过后的水面,浪花涌动,波光粼粼,是风中不断抖动的大幅丝绸。两岸苍翠欲滴的山,缓缓围拢,仿佛近在咫尺,伸手便可以触及。而在山的最高处,有我从没见过的最干净最高远的天空。

⑶这样的水色山色天色,让大二女生简单的心,在刹那间便蓄满了山的青和水的蓝,心里的震动,一直一直地波光潋滟。

⑷然而回头间我发现,同船的大部分旅客都睡着了。水光阳光的阴影在他们的脸上交织,他们却睡得莫知莫觉,好像他们高额的旅游费用就是用来睡觉的。

⑸不懂得那些熟睡的脸孔,不明白如此的美色当前,怎么竟会有人无动于衷,因而不解里便包含了鄙夷,想:有些人或许天生对美没有感觉,他们的灵魂迟钝。

⑹今年夏天,很偶然的机会,我去了毛乌素沙漠,最后几天,宣布要到一个叫红碱淖的地方。淖:是蒙古语中湖的意思;碱:表示水质含碱;红:晚霞中湖水的颜色吧。红碱淖,便是一个沙漠中的大湖。

⑺初听时便是无法出声的惊奇:沙漠与水的距离,应该是比天堂离地狱的距离更远的吧;沙漠中的湖泊,也应该比患难中的爱情更为弥足珍贵的吧。我听见自己心里无法抗拒的渴望,便去了。

⑻穿过沙漠,到处都是深坑和巨大的裂缝,仿佛曾经天崩地裂留下的遗迹,面包车躲着这些坑,找最像路的地方走,一路颠簸,卷起漫天的沙尘,窗外,是高原上格外毒辣炽热的阳光,劈头盖脸地射过来。我整整坐了一天的车,满身满脸的灰沙,疲倦到了极点。然而想着那湖,想象着它如深闺女子的寂寞与华美,觉得任何代价都是值得的。

⑼那湖,是真的美丽。

⑽我们到达的时候是黄昏。夕阳西下,风起云动,满天彩霞倒映在湖水里,仿佛半个湖都在燃烧变幻,而另外半个湖,却仍是海的安静蔚蓝——红碱淖,竟是出乎意料的大,一眼望不到尽头。当我走向湖边,金色的细砂磨着我的足心,咸而湿润的风掠过我凝结了沙块的发,在我的面前,静静呈现的,是海一样广大的红碱淖,而我的背后,依然是落寞的黄沙。

⑾我明明确知这是大自然的神迹,我明明清楚第二天就要离去。也许这就是一生中的唯一,与红碱淖有一面之缘;我明明被它的美丽深深撼动——但是坐在湖边,几天里跋涉的疲倦席卷而来,我努力睁大眼睛,却仍然不可抗拒地睡着了。

⑿等我惊醒的时候天当然已经黑了。就在我后悔不迭,而且深深自责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多年前,在小三峡的船上,我曾经对那些睡着了的游客投去怎样的眼光。

⒀并不是红碱淖的美远逊于小三峡,只是当年的我,和今天的我,已经隔了四年的时光。时光,将当年心中充满爱和美的幻想的大学女生,变成了一个最平凡的女人。

年轻时代的心,是水晶做的,只要一点点光的照耀,就可以立即折射出万道瑰丽的七彩光环。可是那样的心,在生活里到处遇到的都是利器和棱角,即使不至于破碎,也渐渐地布满擦伤的痕迹,被磨得起毛,永远失去了它的晶莹。

⒂童年时心爱的游戏,少年时朦胧的心跳,被第一朵玫瑰点缀过的青春,所有单纯快乐的喜悦,不都是这样,被我们遗忘在时光的背后,再也不能捡拾吗?而即使一切可以重来,又要到时间的哪个角落,才能找回那个打了一个学期工攒路费,甘心吃一路方便面,却仍然心中喜悦,被美深深蛊惑的女孩呢?

所以注定了错过,就像盲人注定要错过每一朵花

⒄入夜的红碱淖有深紫柔软的天空,面对着那大片模糊的湖水,我深深地知道,今生今世,再也不能有当年初遇小三峡的心动,就好像,人的一生,只能有一次最初的恋情。

⒅夜越来越深了,我起身回房,路上,听见遥远的地方有风的声音,那是从沙漠里传来的吧。而我却在刹那间看到,那广漠荒凉的,时光的沙漠。

选自《中国当代名家散文集萃》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

A.文章文笔优美,在描绘景物时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类比、排比,使景物显得尤其动人。

B.作者在第八段描绘穿越沙漠的艰难,意在展现自己的疲惫和对红碱淖的向往,为下文的“不可抗拒地睡着”和“深深自责”做了铺垫。

C.第⒁段,划线句子,以“水晶”比喻“年轻的心”,意在强调年轻的心丰富多彩、对很多事物充满热望。

D.第⒃段,作者说“所以注定了错过”,展现了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惋惜,与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有类似的感慨。

E.文章写游客们在美景面前睡着是为了与自己在美景面前睡着做类比,展现了自己随着时光流逝心境的变化,但与一般游客不同的是,作者能够对自己的“睡去”进行自省、自责。

作者开篇说“我曾对他们投去轻蔑的一瞥”,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为何对他们对投去轻蔑的一瞥?

曾经对别人“投去轻蔑的一瞥”的作者,在红碱淖的美景前,竟也睡着了。惊醒后的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感悟?请结合文章进行概括。

作者在最后说“在刹那间看到,那广漠荒凉的,时光的沙漠”。同学们即将步入成人的行列,有一日“时光的沙漠”也会出现在你的生命中,请结合文本,谈谈你该怎样看待这“时光的沙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黑龙江省哈三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题。
时光沙漠   叶倾城
⑴我曾对他们投去轻蔑的一瞥。  
⑵是多年前,在小三峡。大宁河水青青如雨,船只驶过后的水面,浪花涌动,波光粼粼,是风中不断抖动的大幅丝绸。两岸苍翠欲滴的山,缓缓围拢,仿佛近在咫尺,伸手便可以触及。而在山的最高处,有我从没见过的最干净最高远的天空。
⑶这样的水色山色天色,让大二女生简单的心,在刹那间便蓄满了山的青和水的蓝,心里的震动,一直一直地波光潋滟。
⑷然而回头间我发现,同船的大部分旅客都睡着了。水光阳光的阴影在他们的脸上交织,他们却睡得莫知莫觉,好像他们高额的旅游费用就是用来睡觉的。
⑸不懂得那些熟睡的脸孔,不明白如此的美色当前,怎么竟会有人无动于衷,因而不解里便包含了鄙夷,想:有些人或许天生对美没有感觉,他们的灵魂迟钝。
⑹今年夏天,很偶然的机会,我去了毛乌素沙漠,最后几天,宣布要到一个叫红碱淖的地方。淖:是蒙古语中湖的意思;碱:表示水质含碱;红:晚霞中湖水的颜色吧。红碱淖,便是一个沙漠中的大湖。
⑺初听时便是无法出声的惊奇:沙漠与水的距离,应该是比天堂离地狱的距离更远的吧;沙漠中的湖泊,也应该比患难中的爱情更为弥足珍贵的吧。我听见自己心里无法抗拒的渴望,便去了。
⑻穿过沙漠,到处都是深坑和巨大的裂缝,仿佛曾经天崩地裂留下的遗迹,面包车躲着这些坑,找最像路的地方走,一路颠簸,卷起漫天的沙尘,窗外,是高原上格外毒辣炽热的阳光,劈头盖脸地射过来。我整整坐了一天的车,满身满脸的灰沙,疲倦到了极点。然而想着那湖,想象着它如深闺女子的寂寞与华美,觉得任何代价都是值得的。
⑼那湖,是真的美丽。
⑽我们到达的时候是黄昏。夕阳西下,风起云动,满天彩霞倒映在湖水里,仿佛半个湖都在燃烧变幻,而另外半个湖,却仍是海的安静蔚蓝——红碱淖,竟是出乎意料的大,一眼望不到尽头。当我走向湖边,金色的细砂磨着我的足心,咸而湿润的风掠过我凝结了沙块的发,在我的面前,静静呈现的,是海一样广大的红碱淖,而我的背后,依然是落寞的黄沙。
⑾我明明确知这是大自然的神迹,我明明清楚第二天就要离去。也许这就是一生中的唯一,与红碱淖有一面之缘;我明明被它的美丽深深撼动——但是坐在湖边,几天里跋涉的疲倦席卷而来,我努力睁大眼睛,却仍然不可抗拒地睡着了。
⑿等我惊醒的时候天当然已经黑了。就在我后悔不迭,而且深深自责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多年前,在小三峡的船上,我曾经对那些睡着了的游客投去怎样的眼光。
⒀并不是红碱淖的美远逊于小三峡,只是当年的我,和今天的我,已经隔了四年的时光。时光,将当年心中充满爱和美的幻想的大学女生,变成了一个最平凡的女人。
年轻时代的心,是水晶做的,只要一点点光的照耀,就可以立即折射出万道瑰丽的七彩光环。可是那样的心,在生活里到处遇到的都是利器和棱角,即使不至于破碎,也渐渐地布满擦伤的痕迹,被磨得起毛,永远失去了它的晶莹。
⒂童年时心爱的游戏,少年时朦胧的心跳,被第一朵玫瑰点缀过的青春,所有单纯快乐的喜悦,不都是这样,被我们遗忘在时光的背后,再也不能捡拾吗?而即使一切可以重来,又要到时间的哪个角落,才能找回那个打了一个学期工攒路费,甘心吃一路方便面,却仍然心中喜悦,被美深深蛊惑的女孩呢?
所以注定了错过,就像盲人注定要错过每一朵花
⒄入夜的红碱淖有深紫柔软的天空,面对着那大片模糊的湖水,我深深地知道,今生今世,再也不能有当年初遇小三峡的心动,就好像,人的一生,只能有一次最初的恋情。
⒅夜越来越深了,我起身回房,路上,听见遥远的地方有风的声音,那是从沙漠里传来的吧。而我却在刹那间看到,那广漠荒凉的,时光的沙漠。
选自《中国当代名家散文集萃》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

A.文章文笔优美,在描绘景物时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类比、排比,使景物显得尤其动人。
B.作者在第八段描绘穿越沙漠的艰难,意在展现自己的疲惫和对红碱淖的向往,为下文的“不可抗拒地睡着”和“深深自责”做了铺垫。
C.第⒁段,划线句子,以“水晶”比喻“年轻的心”,意在强调年轻的心丰富多彩、对很多事物充满热望。
D.第⒃段,作者说“所以注定了错过”,展现了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惋惜,与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有类似的感慨。
E.文章写游客们在美景面前睡着是为了与自己在美景面前睡着做类比,展现了自己随着时光流逝心境的变化,但与一般游客不同的是,作者能够对自己的“睡去”进行自省、自责。
【小题2】作者开篇说“我曾对他们投去轻蔑的一瞥”,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为何对他们对投去轻蔑的一瞥?(6分)
【小题3】曾经对别人“投去轻蔑的一瞥”的作者,在红碱淖的美景前,竟也睡着了。惊醒后的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感悟?请结合文章进行概括。(6分)
【小题4】作者在最后说“在刹那间看到,那广漠荒凉的,时光的沙漠”。同学们即将步入成人的行列,有一日“时光的沙漠”也会出现在你的生命中,请结合文本,谈谈你该怎样看待这“时光的沙漠”。(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黑龙江省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题。

时光沙漠    叶倾城

⑴我曾对他们投去轻蔑的一瞥。  

⑵是多年前,在小三峡。大宁河水青青如雨,船只驶过后的水面,浪花涌动,波光粼粼,是风中不断抖动的大幅丝绸。两岸苍翠欲滴的山,缓缓围拢,仿佛近在咫尺,伸手便可以触及。而在山的最高处,有我从没见过的最干净最高远的天空。

⑶这样的水色山色天色,让大二女生简单的心,在刹那间便蓄满了山的青和水的蓝,心里的震动,一直一直地波光潋滟。

⑷然而回头间我发现,同船的大部分旅客都睡着了。水光阳光的阴影在他们的脸上交织,他们却睡得莫知莫觉,好像他们高额的旅游费用就是用来睡觉的。

⑸不懂得那些熟睡的脸孔,不明白如此的美色当前,怎么竟会有人无动于衷,因而不解里便包含了鄙夷,想:有些人或许天生对美没有感觉,他们的灵魂迟钝。

⑹今年夏天,很偶然的机会,我去了毛乌素沙漠,最后几天,宣布要到一个叫红碱淖的地方。淖:是蒙古语中湖的意思;碱:表示水质含碱;红:晚霞中湖水的颜色吧。红碱淖,便是一个沙漠中的大湖。

⑺初听时便是无法出声的惊奇:沙漠与水的距离,应该是比天堂离地狱的距离更远的吧;沙漠中的湖泊,也应该比患难中的爱情更为弥足珍贵的吧。我听见自己心里无法抗拒的渴望,便去了。

⑻穿过沙漠,到处都是深坑和巨大的裂缝,仿佛曾经天崩地裂留下的遗迹,面包车躲着这些坑,找最像路的地方走,一路颠簸,卷起漫天的沙尘,窗外,是高原上格外毒辣炽热的阳光,劈头盖脸地射过来。我整整坐了一天的车,满身满脸的灰沙,疲倦到了极点。然而想着那湖,想象着它如深闺女子的寂寞与华美,觉得任何代价都是值得的。

⑼那湖,是真的美丽。

⑽我们到达的时候是黄昏。夕阳西下,风起云动,满天彩霞倒映在湖水里,仿佛半个湖都在燃烧变幻,而另外半个湖,却仍是海的安静蔚蓝——红碱淖,竟是出乎意料的大,一眼望不到尽头。当我走向湖边,金色的细砂磨着我的足心,咸而湿润的风掠过我凝结了沙块的发,在我的面前,静静呈现的,是海一样广大的红碱淖,而我的背后,依然是落寞的黄沙。

⑾我明明确知这是大自然的神迹,我明明清楚第二天就要离去。也许这就是一生中的唯一,与红碱淖有一面之缘;我明明被它的美丽深深撼动——但是坐在湖边,几天里跋涉的疲倦席卷而来,我努力睁大眼睛,却仍然不可抗拒地睡着了。

⑿等我惊醒的时候天当然已经黑了。就在我后悔不迭,而且深深自责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多年前,在小三峡的船上,我曾经对那些睡着了的游客投去怎样的眼光。

⒀并不是红碱淖的美远逊于小三峡,只是当年的我,和今天的我,已经隔了四年的时光。时光,将当年心中充满爱和美的幻想的大学女生,变成了一个最平凡的女人。

年轻时代的心,是水晶做的,只要一点点光的照耀,就可以立即折射出万道瑰丽的七彩光环。可是那样的心,在生活里到处遇到的都是利器和棱角,即使不至于破碎,也渐渐地布满擦伤的痕迹,被磨得起毛,永远失去了它的晶莹。

⒂童年时心爱的游戏,少年时朦胧的心跳,被第一朵玫瑰点缀过的青春,所有单纯快乐的喜悦,不都是这样,被我们遗忘在时光的背后,再也不能捡拾吗?而即使一切可以重来,又要到时间的哪个角落,才能找回那个打了一个学期工攒路费,甘心吃一路方便面,却仍然心中喜悦,被美深深蛊惑的女孩呢?

所以注定了错过,就像盲人注定要错过每一朵花

⒄入夜的红碱淖有深紫柔软的天空,面对着那大片模糊的湖水,我深深地知道,今生今世,再也不能有当年初遇小三峡的心动,就好像,人的一生,只能有一次最初的恋情。

⒅夜越来越深了,我起身回房,路上,听见遥远的地方有风的声音,那是从沙漠里传来的吧。而我却在刹那间看到,那广漠荒凉的,时光的沙漠。

选自《中国当代名家散文集萃》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

A.文章文笔优美,在描绘景物时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类比、排比,使景物显得尤其动人。

B.作者在第八段描绘穿越沙漠的艰难,意在展现自己的疲惫和对红碱淖的向往,为下文的“不可抗拒地睡着”和“深深自责”做了铺垫。

C.第⒁段,划线句子,以“水晶”比喻“年轻的心”,意在强调年轻的心丰富多彩、对很多事物充满热望。

D.第⒃段,作者说“所以注定了错过”,展现了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惋惜,与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有类似的感慨。

E.文章写游客们在美景面前睡着是为了与自己在美景面前睡着做类比,展现了自己随着时光流逝心境的变化,但与一般游客不同的是,作者能够对自己的“睡去”进行自省、自责。

2.作者开篇说“我曾对他们投去轻蔑的一瞥”,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为何对他们对投去轻蔑的一瞥?(6分)

3.曾经对别人“投去轻蔑的一瞥”的作者,在红碱淖的美景前,竟也睡着了。惊醒后的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感悟?请结合文章进行概括。(6分)

4.作者在最后说“在刹那间看到,那广漠荒凉的,时光的沙漠”。同学们即将步入成人的行列,有一日“时光的沙漠”也会出现在你的生命中,请结合文本,谈谈你该怎样看待这“时光的沙漠”。(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2届浙江省宁波鄞州区高三5月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

慢慢走,欣赏啊(节选)

朱光潜

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中全体与部分都息息相关,不能稍有移动或增减。一字一句之中都可以见出全篇精神的贯注。比如陶渊明的《饮酒》诗本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人把“见”字误印为“望”字,原文的自然与物相遇相得的神情便完全丧失。这种艺术的完整性在生活中叫做“人格”。凡是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现。大而进退取与,小而声音笑貌,都没有一件和全人格相冲突。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是陶渊明的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如果他错过这一个小节,便失其为陶渊明。下狱不肯脱逃,临刑时还叮嘱吩咐还邻人一只鸡的债,是苏格拉底的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否则他便失其为苏格拉底。这种生命史才可以使人把它当作一幅图画去惊赞,它就是一种艺术的杰作。

其次,“修辞立其诚”是文章的要诀,一首诗或是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深情的流露,存于中然后形于外,不容有丝毫假借。情趣本来是物我交感共鸣的结果。景物变动不居,情趣亦自生生不息。我有我的个性,物也有物的个性,这种个性又随时地变迁而生长发展。每人在某一时会所见到的景物,和每种景物在某一时会所引起的情趣,都有它的特殊性,断不容与另一人在另一时会所见到的景物,和另一景物在另一时会所引起的情趣完全相同。毫厘之差,微妙所在。在这种生生不息的情趣中我们可以见出生命的造化。把这种生命流露于语言文字,就是好文章;把它流露于言行风采,就是美满的生命史。

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俗滥就是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西施患心病,常捧心肇眉,这是自然的流露,所以愈增其美。东施没有心病,强学捧心肇眉的姿态,只能引人嫌恶。在西施是创作,在东施便是滥调。滥调起于生命的干枯,也就是虚伪的表现。“虚伪的表现”就是“丑”,克罗齐已经说过。“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文章的妙处如此,生活的妙处也是如此。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情趣,便现出怎样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谐和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

俗语说得好:“惟大英雄能本色”,所谓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世间有两种人的生活最不艺术,一种是俗人,一种是伪君子。“俗人”根本就缺乏本色,“伪君子”则竭力遮盖本色。朱晦庵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艺术的生活就是有“源头活水”的生活。俗人迷于名利,与世浮沉,心里没有“天光云影”,就因为没有源头活水。他们的大病是生命的干枯。“伪君子”则于这种“俗人”的资格之上,又加上“沐猴而冠”的伎俩。他们的特点不仅见于道德上的虚伪,一言一笑、一举一动,都叫人起不美之感。谁知道风流名士的架子之中掩藏了几多行尸走肉。无论是“俗人”或是“伪君子”,他们都是生活中的“苟且者”,都缺乏艺术家在创造时所应有的良心。像柏格森所说的,他们都是“生命的机械化”,只能作喜剧中的角色。生活落到喜剧里去的人大半都是不艺术的。

1.下列表述,不是导致“‘俗人’、‘伪君子’的生活大半都是不艺术的”的一项是:( ▲ )

A.他们是为生存而苟且生的“苟且者”。

B.这些人缺乏道德追求和良心。

C.这些人或缺乏本色、或掩盖本色,生命是干枯的。

D.他们的一言一笑、一举一动,都像喜剧里的人物,叫人起不美之感。

2.下列表述不合乎文意的一项是: (  ▲  )

A.如同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一样,凡是完美的生活,其全部生活表现也与全人格息息相关。

B.每个人对于某一事物所引起的情趣都是独特而唯一的,是他人所不能替代的,并将不断发展变化,生生不息。

C.俗人与伪君子之所以让人生厌,与东施一样,都是因为俗滥,也就是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

D.“风行水上,自然成纹”,也就是说,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情趣,便现出怎样言行风采,这样才谐和完整。

3.作者认为艺术的生活应该具备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慢慢走,欣赏啊(节选)
朱光潜
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中全体与部分都息息相关,不能稍有移动或增减。一字一句之中都可以见出全篇精神的贯注。比如陶渊明的《饮酒》诗本来 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人把“见”字误印为“望”字,原文的自然与物相遇相得的神情便完全丧失。这种艺术的完整性在生活中叫做“人格”。凡是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现。大而进退取与,小而声音笑貌,都没有一件和全人格相冲突。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是陶渊明的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如果他错过这一个小节,便失其为陶渊明。下狱不肯脱逃,临刑时还叮嘱吩咐还邻人一只鸡的债,是苏格拉底的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否则他便失其为苏格拉底。这种生命史才可以使人把它当作一幅图画去惊赞,它就是一种艺术的杰作。
其次,“修辞立其诚”是文章的要诀,一首诗或是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深情的流露,存于中然后形于外,不容有丝毫假借。情趣本来是物我交感共鸣的结果。景物变动不居,情趣亦自生生不息。我有我的个性,物也有物的个性,这种个性又随时地变迁而生长发展。每人在某一时会所见到的景物,和每种景物在某一时会所引起的情趣,都有它的特殊性,断不容与另一人在另一时会所见到的景物,和另一景物在另一时会所引起的情趣完全相同。毫厘之差,微妙所在。在这种生生不息的情趣中我们可以见出生命的造化。把这种生命流露于 语言文字,就是好文章;把它流露于言行风采,就是美满的生命史。
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俗滥就是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西施患心病,常捧心蹙眉,这是自然的流露,所以愈增其美。东施没有心病,强学捧心蹙眉的姿态,只能引人嫌恶。在西施是创作,在东施便是滥调。滥调起于生命的干枯,也就是虚伪的表现。“虚伪的表现”就是“丑”,克罗齐已经说过。“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文章的妙处如此,生活的妙处也是如此。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情趣,便现出怎样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谐和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
俗语说得好:“惟大英雄能本色。”所谓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世间有两种人的生活最不艺术,一种是俗人,一种是伪君子。“俗人”根本就缺乏本色,“伪君子”则竭力遮盖本色。朱晦庵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艺术的生活就是有“源头活水”的生活。俗人迷于名利,与世浮沉,心里没有“天光云 影”,就因为没有源头活水。他们的大病是生命的干枯。“伪君子”则于这种“俗人”的资格之上,又加上“沐猴而冠”的伎俩。他们的特点不仅见于道德上的虚伪,一言一笑、一举一动,都叫人起不美之感。谁知道风流名士的架子之中掩藏了几多行尸走肉。无论是“俗人”或是“伪君子”,他们都是生活中的“苟且者”,都缺乏艺术家在创造时所应有的良心。像柏格森所说的,他们都是“生命的机械化”,只能作喜剧中 的角色。生活落到喜剧里去的人大半都是不艺术的。
【小题1】下列表述,不是导致“‘俗人’、‘伪君子’的生活大半都是不艺术的”一项是

A.他们是为生存而苟且生的“苟且者”。
B.这些人缺乏道德追求和良心。
C.这些人或缺乏本色,或掩盖本色,生命是干枯的。
D.他们的一言一笑、一举一动,都像喜剧里的人物,叫人起不美之感。
【小题2】下列表述不合乎文意的一项是                                        
A.如同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一样,凡是完美的生活,其全部生活表现也与全人格息息相关。
B.每个人对于某一事物所引起的情趣都是独特而唯一的,是他人所不能替代的,并将不断发展变化,生生不息。
C.“风行水上,自然成纹”,也就是说,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情趣,便现出怎样言行风采,这样才谐和完整。
D.俗人与伪君子之所以让人生厌,与东施一样,都是因为俗滥,也就是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
【小题3】作者认为艺术的生活应该具备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01—2002学年度第二学期形成性练习高二语文 题型:048

  阅读台湾省散文家子敏的《中国的月亮》(有删节),按要求回答问题。

  太空中那块“离地球很近”的,寂寞的大石头,一跟多情的人类接触,它的生命就开始丰富起来。本来无情的月,却成了“有情的人”。世界上许多民族,文明的,野蛮的,都有着古老的关于月亮的神话。这些神话,从现代观点看起来,不幸不但没有使月亮不朽,反而证明月亮已朽。那些月亮故事使现代的教育家紧张,在讲述的时候忘不了补充一句“那是假的,从现代科学的观点看,月亮……”,这一声“那是假的”就足以使月亮全朽。现代那种“科学月亮”实在太要命。

  不过月亮所交的朋友当中,也不是全都冷面无情。它运气很好,交上了一个真正爱月的民族,那就是我们这些黄帝子孙。我们中华民族在文学作品中赋予月亮不朽的生命,而且主要不是靠神话。月亮照着汉朝的宫殿,照着唐朝的长安,也照着统一饭店,照着违章建筑,从古代到现代,一直安慰那些屋子里的人。

  我们这个民族认为,只有靠月亮,才能完成一幅文学上的不朽的名画。李白描绘着“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画面,似乎唐朝夜里的长安城必须靠月光装饰才够美,最好整座城都映着月光。杜甫画的则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那滔滔滚滚的大江,那波浪上跳动的月光!田园诗人王维画得不错,他在“桃源行”里画松树,画房子,不够,再添一个月亮就使全盘美化起来:“月明松下房栊静”。松树本身不够美,加上月光就美极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如果把柔和的月光去掉,怕味道全没了吧。白居易的《琵瑟行》里有三幅文学上的“月亮图画”杰作。第一幅是“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第二幅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第三幅是“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张九龄画的大幅的壮丽的文学图画,也很使人动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对中国人来说,月亮就是美的化身,月亮就是美。

  中国人喜欢跟月亮交往。李白有一次下山,月亮送他回家,“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老人家作人豪迈痛快,心情激动的时候怕人说他是疯子,所以只有找月亮喝酒去,“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亮、影子,多热闹,但又多寂寞。老人家主张“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杜甫也是“月友”,也说过“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他爱月,跟月对酌。王维弹琴的时候,月亮伴着他,“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月亮是中国人永恒的朋友,真挚的朋友。

  中国人相信月亮是有情的,通人性的。张泌说月亮会关怀人,是一位痴心朋友,“多情只在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因为这样,中国人面对明月的时候,往往情绪波动,好像躺在现代心理治疗师诊所的大皮椅上,童年,故乡,远地的亲人,自己的身世,都涌上了心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连着接下去的那两句,谁不会吟,谁不能解?这是李白的,杜甫呢?“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老杜之心,千万人之心。王昌龄想得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卢纶,也有“万里归心对月明”的感触。

  跟月有关的诗句,中国人爱念爱记,“月落乌啼霜满天”呀,“烟笼寒水月笼纱”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呀,念起来津津有味,它跟月亮有关,美。

  我们的中秋节,又叫月亮节。这一天,我们爱月的民族觉得自负,因为我们靠历代作家诗人的努力,已经赋予那块作太空流浪的大石头不朽的生命。中国人把月亮迎接到现代,让它没有一丝的矿石味儿

  

1.这篇散文中,(1)所谓“中国的月亮”有什么特殊的含义?(2)作者集中在哪一点上表现中华民族是“一个真正爱月的民族”?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文理解第二段中画横线的文字的意义,简要回答(1)“照着统一饭店,照着违章建筑”是什么意思?(2)“一直安慰那些屋子里的人”又是什么意思?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引用诗词名句表现了中国人对月亮美好的情感。对此,请用一两句话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认为科学时代涤荡了神话传说,人类对月亮的情感将重新改写,现代教育潜伏着危机,让人深感忧虑。

B.历史的原因和月亮自身的特点,使月亮成为别具魅力的审美对象,成为文学创作的素材,它的灵性是人类赋予的。

C.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倚重古老的神话,在太空中造就了一轮生命不朽的月亮。因此“我们爱月的民族觉得自负”。

D.文中引用的唐诗宋词精当、自然,反映出中国人对月亮的特殊感受、特殊情缘。全文最后一句回应首段,堪为点睛之笔。

E.作者以深沉的笔触追怀失去的童话世界,婉曲地批判了“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谬论,呼唤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