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对下列文学知识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也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B.《论语》由孔子编写,全书共20篇;孔子,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C.《论语》的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D.“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福建省月考题 题型:单选题

对下列文学知识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
A.《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也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B.《论语》由孔子编写,全书共20篇;孔子,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C.《论语》的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D.“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湖南省期末题 题型:单选题

对下列文学知识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
A.《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也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B.《论语》由孔子编写,全书共20篇;孔子,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C.《论语》的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D.“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浙江省温州市楠江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题型:013

对下列文学知识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
A.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也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B.

《论语》由孔子编写,全书共20篇;孔子,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C.

《论语》的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D.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练考新教堂 高二语文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文坛的一股清风

  ①报载,青年女作家李勤写了一篇文章,对梁晓声的长篇小说《恐惧》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李勤说,梁晓声是她所敬重的作家之一,却写出了令人“恐惧”的《恐惧》,实在是一个辛辣的讽刺。随后,梁晓声在致李勤的公开信中表示:“我从报上看到你的文章后,剪了下来,夹在书中,予以保留。我至少看过三遍,每看一遍,都引我思考一些问题。”由此他感到自己创作上有“误区”,毅然放弃了原来的两套“三部曲”(“荒诞三部曲”和“金钱三部曲”)的计划,尽管“荒诞三部曲”之二,已写了近15万字,也断然搁置不再续写。

  ②这在浮华、浮躁的文坛上,扬起一股清新的风,沁心的风。

  ③我没有读过《恐惧》。据报上介绍,写的是一出卖色相求财的丑剧。其中所涉及的恐怖、残忍、丑恶、下流的情节,触目惊心,以致李勤读了会产生“另一种恐惧”。我想,这里提出了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即文艺如何表现社会生活中的假恶丑的问题。假恶丑是真善美对立的存在,文艺要真实地表现生活,既要反映真善美,也不能回避假恶丑。然而,“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文艺是一种美的创造,好的文艺应该是美的文艺。生活丑一旦进入艺术领城,就得化为艺术美。文艺家的功力,就体现在这一“化”上。应该说,梁晓声对此是有所注意的。他说,他的两个“三部曲”的基调,一开始就定格在“审丑”的坐标上。“审丑”,就是要化丑为美。不过,意识到的不一定都能做到。因为,要“审丑”,必须注意两点:一是作者要拥有高尚的审美理想,并据此对生活丑进行集中提炼与批判否定,二是对“丑”的描述揭示要把握好一个限度。否则,就不是“审丑”,而是“展丑”。梁晓声说,他是毫不留情毫不妥协地把社会的溃疡揭示给人们看。在这里,也许他关注丑多了一点,同时而忽视了更应该记住美。而离开了审美理想、审美判读,丑就不能化为美,也就离文艺之道远矣。

  ④梁晓声的可贵,在于他一得到提醒,哪怕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的意见,就认真思考,公开表示接受批语,并以实际行动搁笔不再续写“荒诞”。这种严于自律,从善如流的态度,对比文坛上那种自我陶醉,自我炫耀,迷恋“文章是自己的好”,一听批语就跳就叫的混浊现象,无疑是一股清风。

  ⑤继梁晓声的公开信之后,又高兴地看到了张承志的《文责初检》,对他自己写作上的错误与败笔进行清点“清算”。他觉得他的知识修养体系中存在着很多毛病,“谨向读者致歉!”并“将常怀自警,时时清算自己的文责”。这份“检讨书”,表明自省自律、自我批评的清新之风,正从我们一些不甘心“庸”“末”的富有大气的作家身上散发开来,它将驱散那种浮华、浮躁、庸俗、混浊之气,使文坛更多正气、更具生气。

  ⑥自然,批评者应当像李勤那样,批评既是尖锐的,又是实事求是的.与人为善的。泼脏水式的所谓批评,是不足取的。不过,这非本文所要论述的了。

1.①青年女作家李勤批评梁晓声的长篇小说《恐惧》令人恐惧。她恐惧的是什么?②面对李勤的批评,梁晓声感到自己创作有“误区”,他所说的“误区”又是指什么?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第三自然段中,作者说梁晓声毫不妥协地揭示社会溃疡时“也许他关注丑多了一点”,这句话实际指的是什么?②为什么作者在肯定梁晓声勇于接受批评,严于自律,从善如流之后,还要写到张承志?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结尾一段,作者说“这非本文所要论述的了”,既然非本文所要论述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理解不合文意的项有

[  ]

A.“这在浮华、浮躁的文坛上,扬起了一股清新的风、沁心的风。”句中的“这”指的是青年女作家李勤敢于写文章批评名作家梁晓声的长篇小说《恐惧》。

B.文学作品要揭露社会的溃疡,但必须拥有高尚的审美理想,并据此对社会溃疡进行集中提炼与批判否定。

C.梁晓声严于自律,从善如流,张承志对自己写作上的错误与败笔进行清点“清算”,在文坛上扬起了一股清风,这股清风将驱散那种浮华、浮躁、庸俗、混浊之气,使文坛更多正气,更具生气。

D.文艺如何表现社会生活中的假恶丑问题,这在文坛是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是审丑,还是展丑,与作家是否深入人生活密切相关。

E.第五段中“浮华、浮躁、庸俗、混浊之气”是指文坛中那些描写“荒诞”,自我陶醉,自我炫耀,迷恋“文章是自己的好”,一听批语就跳就叫等混浊现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

文坛的一股清风

  ①报载,青年女作家李勤写了一篇文章,对梁晓声的长篇小说《恐惧》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李勤说,梁晓声是她所敬重的作家之一,却写出了令人“恐惧”的《恐惧》,实在是一个辛辣的讽刺。随后,梁晓声在致李勤的公开信中表示:“我从报上看到你的文章后,剪了下来,夹在书中,予以保留。我至少看过三遍,每看一遍,都引我思考一些问题。”由此他感到自己创作上有“误区”,毅然放弃了原来的两套“三部曲”(“荒诞三部曲”和“金钱三部曲”)的计划,尽管“荒诞三部曲”之二,已写了近15万字,也断然搁置不再续写。

  ②这在浮华、浮躁的文坛上,扬起一股清新的风,沁心的风。

  ③我没有读过《恐惧》。据报上介绍,写的是一出卖色相求财的丑剧。其中所涉及的恐怖、残忍、丑恶、下流的情节,触目惊心,以致李勤读了会产生“另一种恐惧”。我想,这里提出了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即文艺如何表现社会生活中的假恶丑的问题。假恶丑是真善美对立的存在,文艺要真实地表现生活,既要反映真善美,也不能回避假恶丑。然而,“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文艺是一种美的创造,好的文艺应该是美文艺。生活丑一旦进入艺术领域,就得化为艺术美。文艺家的功力,就体现在这一“化”上。应该说,梁晓声对此是有所注意的。他说,他的两个“三部曲”的基调,一开始就定格在“审丑”的坐标上。“审丑”,就是要化丑为美。不过,意识到的不一定都能做到。因为,要“审丑”,必须注意两点:一是作者要拥有高尚的审美理想,并据此对生活丑进行集中提炼与批判否定,二是对“丑”的描述揭示要把握好一个限度。否则,就不是“审丑”,而是“展丑”。梁晓声说,他是毫不留情毫不妥协地把社会的溃疡揭示给人们看。在这里,也许他关注丑多了一点,同时而忽视了更应该记住美。而离开了审美理想、审美判读,丑就不能化为美,也就离文艺之道远矣。

  ④梁晓声的可贵,在于他一得到提醒,哪怕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的意见,就认真思考,公开表示接受批语,并以实际行动搁笔不再续写“荒诞”。这种严于自律,从善如流的态度,对比文坛上那种自我陶醉,自我炫耀,迷恋“文章是自己的好”,一听批语就跳就叫的混浊现象,无疑是一股清风。

  ⑤继梁晓声的公开信之后,又高兴地看到了张承志的《文责初检》,对他自己写作上的错误与败笔进行清点“清算”。他觉得他的知识修养体系中存在着很多毛病,“谨向读者致歉!”并“将常怀自警,时时清算自己的文责”。这份“检讨书”,表明自省自律、自我批评的清新之风,正从我们一些不甘心“庸”“末”的富有大气的作家身上散发开来,它将驱散那种浮华、浮躁、庸俗、混浊之气,使文坛更多正气、更具生气。

  ⑥自然,批评者应当像李勤那样,批评既是尖锐的,又是实事求是的,与人为善的。泼脏水式的所谓批评,是不足取的。不过,这非本文所要论述的了。

  1.①青年女作家李勤批评梁晓声的长篇小说《恐惧》令人恐惧。她恐惧的是什么?②面对李勤的批评,梁晓声感到自己创作有“误区”,他所说的“误区”又是指什么?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第三自然段中,作者说梁晓声毫不妥协地揭示社会溃疡时“也许他关注丑多了一点”,这句话实际指的是什么?②为什么作者在肯定梁晓声勇于接受批评,严于自律,从善如流之后,还要写到张承志?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结尾一段,作者说“这非本文所要论述的了”,既然非本文所要论述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理解不合文意的项有( )

  A.“这在浮华、浮躁的文坛上,扬起了一股清新的风、沁心的风。”句中的“这”指的是青年女作家李勤敢于写文章批评名作家梁晓声的长篇小说《恐惧》。

  B.文学作品要揭露社会的溃疡,但必须拥有高尚的审美理想,并据此对社会溃疡进行集中提炼与批判否定。

  C.梁晓声严于自律,从善如流,张承志对自己写作上的错误与败笔进行清点“清算”,在文坛上扬起了一股清风,这股清风将驱散那种浮华、浮躁、庸俗、混浊之气,使文坛更多正气,更具生气。

  D.文艺如何表现社会生活中的假恶丑问题,这在文坛是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是审丑,还是展丑,与作家是否深入生活密切相关。

  E.第五段中“浮华、浮躁、庸俗、混浊之气”是指文坛中那些描写“荒诞”,自我陶醉,自我炫耀,迷恋“文章是自己的好”,一听批语就跳就叫等混浊现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

文坛的一股清风

  ①报载,青年女作家李勤写了一篇文章,对梁晓声的长篇小说《恐惧》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李勤说,梁晓声是她所敬重的作家之一,却写出了令人“恐惧”的《恐惧》,实在是一个辛辣的讽刺。随后,梁晓声在致李勤的公开信中表示:“我从报上看到你的文章后,剪了下来,夹在书中,予以保留。我至少看过三遍,每看一遍,都引我思考一些问题。”由此他感到自己创作上有“误区”,毅然放弃了原来的两套“三部曲”(“荒诞三部曲”和“金钱三部曲”)的计划,尽管“荒诞三部曲”之二,已写了近15万字,也断然搁置不再续写。

  ②这在浮华、浮躁的文坛上,扬起一股清新的风,沁心的风。

  ③我没有读过《恐惧》。据报上介绍,写的是一出卖色相求财的丑剧。其中所涉及的恐怖、残忍、丑恶、下流的情节,触目惊心,以致李勤读了会产生“另一种恐惧”。我想,这里提出了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即文艺如何表现社会生活中的假恶丑的问题。假恶丑是真善美对立的存在,文艺要真实地表现生活,既要反映真善美,也不能回避假恶丑。然而,“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文艺是一种美的创造,好的文艺应该是美文艺。生活丑一旦进入艺术领域,就得化为艺术美。文艺家的功力,就体现在这一“化”上。应该说,梁晓声对此是有所注意的。他说,他的两个“三部曲”的基调,一开始就定格在“审丑”的坐标上。“审丑”,就是要化丑为美。不过,意识到的不一定都能做到。因为,要“审丑”,必须注意两点:一是作者要拥有高尚的审美理想,并据此对生活丑进行集中提炼与批判否定,二是对“丑”的描述揭示要把握好一个限度。否则,就不是“审丑”,而是“展丑”。梁晓声说,他是毫不留情毫不妥协地把社会的溃疡揭示给人们看。在这里,也许他关注丑多了一点,同时而忽视了更应该记住美。而离开了审美理想、审美判读,丑就不能化为美,也就离文艺之道远矣。

  ④梁晓声的可贵,在于他一得到提醒,哪怕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的意见,就认真思考,公开表示接受批语,并以实际行动搁笔不再续写“荒诞”。这种严于自律,从善如流的态度,对比文坛上那种自我陶醉,自我炫耀,迷恋“文章是自己的好”,一听批语就跳就叫的混浊现象,无疑是一股清风。

  ⑤继梁晓声的公开信之后,又高兴地看到了张承志的《文责初检》,对他自己写作上的错误与败笔进行清点“清算”。他觉得他的知识修养体系中存在着很多毛病,“谨向读者致歉!”并“将常怀自警,时时清算自己的文责”。这份“检讨书”,表明自省自律、自我批评的清新之风,正从我们一些不甘心“庸”“末”的富有大气的作家身上散发开来,它将驱散那种浮华、浮躁、庸俗、混浊之气,使文坛更多正气、更具生气。

  ⑥自然,批评者应当像李勤那样,批评既是尖锐的,又是实事求是的,与人为善的。泼脏水式的所谓批评,是不足取的。不过,这非本文所要论述的了。

  1.①青年女作家李勤批评梁晓声的长篇小说《恐惧》令人恐惧。她恐惧的是什么?②面对李勤的批评,梁晓声感到自己创作有“误区”,他所说的“误区”又是指什么?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第三自然段中,作者说梁晓声毫不妥协地揭示社会溃疡时“也许他关注丑多了一点”,这句话实际指的是什么?②为什么作者在肯定梁晓声勇于接受批评,严于自律,从善如流之后,还要写到张承志?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结尾一段,作者说“这非本文所要论述的了”,既然非本文所要论述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理解不合文意的项有( )

  A.“这在浮华、浮躁的文坛上,扬起了一股清新的风、沁心的风。”句中的“这”指的是青年女作家李勤敢于写文章批评名作家梁晓声的长篇小说《恐惧》。

  B.文学作品要揭露社会的溃疡,但必须拥有高尚的审美理想,并据此对社会溃疡进行集中提炼与批判否定。

  C.梁晓声严于自律,从善如流,张承志对自己写作上的错误与败笔进行清点“清算”,在文坛上扬起了一股清风,这股清风将驱散那种浮华、浮躁、庸俗、混浊之气,使文坛更多正气,更具生气。

  D.文艺如何表现社会生活中的假恶丑问题,这在文坛是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是审丑,还是展丑,与作家是否深入生活密切相关。

  E.第五段中“浮华、浮躁、庸俗、混浊之气”是指文坛中那些描写“荒诞”,自我陶醉,自我炫耀,迷恋“文章是自己的好”,一听批语就跳就叫等混浊现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活题巧解巧练·高一语文(下) 题型:048

阅读下文,完成后边的问题。

  鲁迅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革命家”,还是传播和利用自然科学知识的先驱。鲁迅幼年时就喜欢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他幼年读的书有《释草小记》、《释虫小记》、《南方草木状》、《广群芳谱》、《花镜》等。他还亲手栽种过石竹、万年青、映山红、荷花等许多花草。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生理和化学时,鲁迅经常“到西湖附近的山上去,做采集植物标本的工作”。他还计划和周作人一起翻译法国科学家法布尔的科学普及著作《昆虫记》。可惜还没动手译,鲁迅就与世长辞了。

  鲁迅掌握的自然科学知识是相当丰富的。这不仅使他的杂文增加了批判的力量,而且也大大增强了感染力。鲁迅对昆虫学非常熟悉,所以他能随手选取恰当的昆虫加以解剖。鲁迅在《春末闲谈》中指出“这细腰蜂不但是普通的凶手,还是一种很残忍的凶手,又是一个学识技术都极高明的解剖学家,它用毒针在青虫的‘运动神经球上一螫’”,把它麻醉成半死不活状态,然后“在它身上产下蜂卵”,慢慢孵化子女。形象地刻画出统治者利用愚民手段害民的“高招儿”。

  鲁迅学过医学,学过解剖学。他的杂文就有了“放大镜”、“显微镜”的功能。他“也照污水,也看脓汁,有时研究淋菌,有时解剖苍蝇”。因此,他的杂文准确、鲜明、生动,也更具有战斗力。谈到创作小说《狂人日记》,鲁迅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知识。”

  对于造林、治水等课题,鲁迅在一些文章中都有所涉及,并且论述得十分精辟。今天读来仍然感到十分新鲜、亲切。鲁迅在1919年《坟·我之节烈观》中说,“至于水旱饥荒,便是专拜龙神,迎大王,滥伐森林,不修水利的祸患,没有新知识的结果……”近些年来出现的毁林事件,还不都是“没有新知识”,即没有自然科学知识造成的吗?

  鲁迅在《新秋杂识》中对武士蚁掠夺别的蚂蚁的幼虫作奴隶是深恶痛绝的,并指出人类何尝不是如此呢?由于错误的教育方式,“孩子长大,不但失掉天真,还变得呆头呆脑,是我们时时看见的……不是教科书,就是儿童书,黄河决口似的向孩子们滚过去。但那里面讲的是什么呢?要将我们的孩子们造成什么东西呢?却还没有看见战斗的批评家论及,似乎已经不大有人注意将来了。”鲁迅预测的“将来”又如何呢?我们看到各种粗制滥造、内容低下而装饰华贵的课外书及各种各样的参考书、教材不也正“黄河决口似的向孩子们滚过去”吗?小学生的书包虽日见鼓胀,却少有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一个人尤其青少年得不到自然科学的滋润,就不懂得自然,不懂得人和自然的依存关系,也就不懂得自己在自然界中所处的位置和应起的作用,更谈不上用自然科学知识来武装自己。因此,提倡读点鲁迅,读点自然科学,对我们分辨是非,识别伪科学骗子和抨击反科学谬论是大有裨益的。

(文/赵昌治)

(1)第二自然段中,加粗的短语分别指什么内容?引用鲁迅语的目的是什么?

①很残忍的凶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字)

②极高明的解剖学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字)

③引用鲁迅语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30字)

(2)末段画线的这个比喻,作者旨在论证青少年应怎样学习?(根据文段意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说鲁迅是“传播和利用自然科学知识的先驱”,请从三个方面归纳。

传播自然科学知识: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利用自然科学知识: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举例说鲁迅年幼就喜欢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是论证鲁迅是“传播和利用自然科学知识的先驱”的论据之一。

B.作者说鲁迅杂文有“放大镜”、“显微镜”的功能,这是比喻的说法,指鲁迅的杂文深刻,入木三分。

C.“没有新知识”意在论证“新知识”(即自然科学知识)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性。

D.作者引用鲁迅《新秋杂识》,目的是论证应从孩子时起注重自然科学知识的培养。

E.本文的主旨是提倡读点鲁迅,读点自然科学,用自然科学知识来武装自己。

F.作者善于运用例证、引证等论证方法,从不同角度论证中心,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1)~(4)题。

  鲁迅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革命家”,他还是传播和利用自然科学知识的先驱。鲁迅幼年时就喜欢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他幼年读的书有《释草小记》、《释虫小记》、《南方草木状》、《广群芳谱》、《花镜》等。他还亲手栽种过石竹、万年青、映山红、荷花等许多花草。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生理和化学时,鲁迅经常“到西湖附近的山上去,做采集植物标本的工作”。他还计划和周作人一起翻译法国科学家法布尔的科学普及著作《昆虫记》。可惜还没动手译,鲁迅就与世长辞了。

  鲁迅掌握的自然科学知识是相当丰富的。这不仅使他的杂文增加了批判的力量,而且也大大增强了感染力。鲁迅对昆虫学非常熟悉,所以他能随手选取恰当的昆虫加以解剖。鲁迅在《春末闲谈》中指出“这细腰蜂不但是普通的凶手,还是一种很残忍的凶手,又是一个学识技术都极高明的解剖学家,它用毒针在青虫的‘运动神经球’上一螫”,把它麻醉成半死不活状态,然后“在它身上产下蜂卵”,慢慢孵化子女。形象地刻画出统治者利用愚民手段害民的“高招儿”。

  鲁迅学过医学,学过解剖学。他的杂文就有了“放大镜”、“显微镜”的功能。他“也照污水,也看脓汁,有时研究淋菌,有时解剖苍蝇”。因此,他的杂文准确、鲜明、生动,也更具有战斗力。谈到创作小说《狂人日记》,鲁迅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知识。”

  对于造林、治水等课题,鲁迅在一些文章中都有所涉及,并且论述得十分精辟。今天读来仍然感到十分新鲜、亲切。鲁迅在1919年《坟·我之节烈观》中说,“至于水旱饥荒,便是专拜龙神,迎大王,滥伐森林,不修水利的祸患,没有新知识的结果……”近些年来出现的毁林毁木事件,还不都是“没有新知识”,即没有自然科学知识造成的吗?

  鲁迅在《新秋杂识》中对武士蚁掠夺别的蚂蚁的幼虫作奴隶是深恶痛绝的,并指出人类何尝不是如此呢?由于错误的教育方式,“孩子长大,不但失掉天真,还变得呆头呆脑,是我们时时看见的……不是教科书,就是儿童书,黄河决口似的向孩子们滚过去。但那里面讲的是什么呢?要将我们的孩子们造成什么东西呢?却还没有看见战斗的批评家论及,似乎已经不大有人注意将来了。”鲁迅预测的“将来”又如何呢?我们看到各种粗制滥造、内容低下而装饰华贵的课外书及各种各样的参考书、教材不也正“黄河决口似的向孩子们滚过去”吗?小学生的书包虽日见鼓胀,却少有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譬如建楼需要打底角,那自然科学知识应是人们完善自己不可缺少的“底角”。一个人尤其青少年得不到自然科学的滋润,就不懂得自然,不懂得人和自然的依存关系,也就不懂得自己在自然界中所处的位置和应起的作用,更谈不上用自然科学知识来武装自己。因此,提倡读点鲁迅,读点自然科学,对我们分辨是非,识别伪科学骗子和抨击反科学谬论是大有裨益的。

(文/赵昌治)

(1)第二自然段中,加粗的短语分别指什么内容?引用鲁迅语的目的是什么?

①很残忍的凶手:(不超过15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极高明的解剖学家:(不超过2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引用鲁迅话的目的;(不超过3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末段画线的这个比喻句,作者旨在论证青少年应怎样?(根据文段意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说鲁迅是“传播和利用自然科学知识的先驱”,试分别从三个方面归纳。

传播自然科学知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利用自然科学知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作者举例说鲁迅幼年就喜欢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是论证鲁迅是“传播和利用自然科学知识的先驱”的论据之一。

B.作者说鲁迅杂文有“放大镜”、“显微镜”的功能,这是比喻的说法,说鲁迅的杂文深刻,入木三分。

C.“没有新知识”意在论证“新知识”(即自然科学知识)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性。

D.作者引用鲁迅《新秋杂识》,目的是论证应从孩子时起注重自然科学知识的培养。

E.本文的主旨是提倡读点鲁迅,读点自然科学,用自然科学知识来武装自己。

F.作者善于运用例证、引证等论证方法,从不同角度论证中心,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1)~(4)题。

  鲁迅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革命家”,他还是传播和利用自然科学知识的先驱。鲁迅幼年时就喜欢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他幼年读的书有《释草小记》、《释虫小记》、《南方草木状》、《广群芳谱》、《花镜》等。他还亲手栽种过石竹、万年青、映山红、荷花等许多花草。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生理和化学时,鲁迅经常“到西湖附近的山上去,做采集植物标本的工作”。他还计划和周作人一起翻译法国科学家法布尔的科学普及著作《昆虫记》。可惜还没动手译,鲁迅就与世长辞了。

  鲁迅掌握的自然科学知识是相当丰富的。这不仅使他的杂文增加了批判的力量,而且也大大增强了感染力。鲁迅对昆虫学非常熟悉,所以他能随手选取恰当的昆虫加以解剖。鲁迅在《春末闲谈》中指出“这细腰蜂不但是普通的凶手,还是一种很残忍的凶手,又是一个学识技术都极高明的解剖学家,它用毒针在青虫的‘运动神经球’上一螫”,把它麻醉成半死不活状态,然后“在它身上产下蜂卵”,慢慢孵化子女。形象地刻画出统治者利用愚民手段害民的“高招儿”。

  鲁迅学过医学,学过解剖学。他的杂文就有了“放大镜”、“显微镜”的功能。他“也照污水,也看脓汁,有时研究淋菌,有时解剖苍蝇”。因此,他的杂文准确、鲜明、生动,也更具有战斗力。谈到创作小说《狂人日记》,鲁迅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知识。”

  对于造林、治水等课题,鲁迅在一些文章中都有所涉及,并且论述得十分精辟。今天读来仍然感到十分新鲜、亲切。鲁迅在1919年《坟·我之节烈观》中说,“至于水旱饥荒,便是专拜龙神,迎大王,滥伐森林,不修水利的祸患,没有新知识的结果……”近些年来出现的毁林毁木事件,还不都是“没有新知识”,即没有自然科学知识造成的吗?

  鲁迅在《新秋杂识》中对武士蚁掠夺别的蚂蚁的幼虫作奴隶是深恶痛绝的,并指出人类何尝不是如此呢?由于错误的教育方式,“孩子长大,不但失掉天真,还变得呆头呆脑,是我们时时看见的……不是教科书,就是儿童书,黄河决口似的向孩子们滚过去。但那里面讲的是什么呢?要将我们的孩子们造成什么东西呢?却还没有看见战斗的批评家论及,似乎已经不大有人注意将来了。”鲁迅预测的“将来”又如何呢?我们看到各种粗制滥造、内容低下而装饰华贵的课外书及各种各样的参考书、教材不也正“黄河决口似的向孩子们滚过去”吗?小学生的书包虽日见鼓胀,却少有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譬如建楼需要打底角,那自然科学知识应是人们完善自己不可缺少的“底角”。一个人尤其青少年得不到自然科学的滋润,就不懂得自然,不懂得人和自然的依存关系,也就不懂得自己在自然界中所处的位置和应起的作用,更谈不上用自然科学知识来武装自己。因此,提倡读点鲁迅,读点自然科学,对我们分辨是非,识别伪科学骗子和抨击反科学谬论是大有裨益的。

(文/赵昌治)

(1)第二自然段中,加粗的短语分别指什么内容?引用鲁迅语的目的是什么?

①很残忍的凶手:(不超过15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极高明的解剖学家:(不超过2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引用鲁迅话的目的;(不超过3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末段画线的这个比喻句,作者旨在论证青少年应怎样?(根据文段意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说鲁迅是“传播和利用自然科学知识的先驱”,试分别从三个方面归纳。

传播自然科学知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利用自然科学知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作者举例说鲁迅幼年就喜欢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是论证鲁迅是“传播和利用自然科学知识的先驱”的论据之一。

B.作者说鲁迅杂文有“放大镜”、“显微镜”的功能,这是比喻的说法,说鲁迅的杂文深刻,入木三分。

C.“没有新知识”意在论证“新知识”(即自然科学知识)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性。

D.作者引用鲁迅《新秋杂识》,目的是论证应从孩子时起注重自然科学知识的培养。

E.本文的主旨是提倡读点鲁迅,读点自然科学,用自然科学知识来武装自己。

F.作者善于运用例证、引证等论证方法,从不同角度论证中心,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题。

    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金先生是我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好朋友。

    金先生的样子有点怪。他常年戴着一顶呢帽,进教室也不脱下。每一学年开始,给新的一班学生上课,他的第一句话总是:“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并不是对你们不尊重,请原谅。”他后来配了一副眼镜,这副眼镜一只的镜片是白的,一只是黑的。这就更怪了。后来在美国讲学期间把眼睛治好了。眼睛好一些了,眼镜也换了,但那微微仰着脑袋的姿态一直还没有改变。他身材相当高大,经常穿一件烟草黄色的麂皮夹克,天冷了就在里面围一条很长的驼色的羊绒围巾。除了体育教员,教授里穿夹克的,好像只有金先生一个人。他的眼神即使是到美国治了后也还是不大好,走起路来有点深一脚浅一脚。他就这样穿着黄夹克,微仰着脑袋,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联大新校舍的一条土路上走着。

    金先生上课有时要提问,那么多的学生,他不能都叫得上名字来,——联大是没有点名册的,他有时一上课就宣布:“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于是所有穿红衣的女同学就都有点紧张,又有点兴奋。那时联大女生在蓝阴丹士林旗袍外面套一件红毛衣成了一种风气。穿蓝毛衣、黄毛衣的极少。问题回答得流利清楚,也是件出风头的事。金先生很注意地听着,完了,说:“Yes!请坐!”     

学生也可以提出问题,请金先生解答。学生提的问题深浅不一,金先生有问必答,很耐心。有一个华侨同学叫林国达,操广东普通话,最爱提问题,问题大都奇奇怪怪。他大概觉得逻辑这门学问是挺“玄”的,应该提点怪问题。有一次他又站起来提了一个怪问题,金先生想了一想,说:“林国达同学,我问你一个问题:‘Mr.林国达is perpenticular to the blackboard(林国达君垂直于黑板),’这什么意思?”林国达傻了。林国达当然无法垂直于黑板,但这句话在逻辑上没有错误。

  林国达游泳淹死了。金先生上课,说:“林国达死了,很不幸。”这一堂课,金先生一直没有笑容。

    金先生是研究哲学的,但是他看了很多小说。沈先生有时拉一个熟人去给少数爱好文学、写写东西的同学讲一点什么。金先生有一次也被拉了去。他讲的题目是《小说和哲学》。题目是沈先生给他出的。大家以为金先生一定会讲出一番道理。不料金先生讲了半天,结论却是:小说和哲学没有关系。有人问:那么《红楼梦》呢?金先生说:“《红楼梦》里的哲学不是哲学。”他讲着讲着,忽然停下来:“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颈,捉出了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   

     金先生是个单身汉,无儿无女,但是过得自得其乐。他养了一只很大的斗鸡(云南出斗鸡)。这只斗鸡能把脖子伸上来,和金先生一个桌子吃饭。他到处搜罗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别的教授的孩子比赛。比输了,就把梨或石榴送给他的小朋友,他再去买。

    金先生朋友很多,除了哲学系的教授外,时常来往的,据我所知,有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沈从文,张奚若……君子之交淡如水,坐定之后,清茶一杯,闲话片刻而已。金先生对林徽因的谈吐才华,十分欣赏。林徽因死后,有一年,金先生在北京饭店请了一次客,老朋友收到通知,都纳闷:老金为什么请客?到了之后,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注:西南联大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在昆明联合而成。

                                                    (选自汪曾祺《金岳霖先生》)

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对金岳霖的描写是漫画式的。虽然夸张中有讽刺的意味,但展示的人物特点非常突出。

B.本文语言飘逸而深刻。这种韵味有点像巴金的《小狗包弟》,自然而然,少造作。

C.金先生的提问和解答轻松和幽默。他就是在这种轻松和幽默的氛围中传授知识。

D.文中金先生抓跳蚤的细节让人读后感觉他是一个可爱的大男孩,显示出一个成年人难得的童趣和天真。 

E.金先生喜欢与孩子相处,做孩子的游戏,这一细节体现了其率真的性格,也展现了他对生活独特的爱。

阅读文中第二段,概括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金先生的“怪”。

答: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进行赏析。

(1)“他就这样穿着黄夹克,微仰着脑袋,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联大新校舍的一条土路上走着。”

答:                                                                          

(2)“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领,捉出了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 ”

答:                                                                           

你从对金岳霖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当时西南联大怎样的校风,结合文本探究。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