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和字形都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A.粉(dài)

(zǐ)妹

(sì)

该下之围
B.(xiān)尘 (qián)坤 (chú) 天涯霜雪
C.箜(hóu) (bāo)丁 (zī)铢 碉栏玉砌
D.鼎(chēng) (náng) 贿(lù) 切中肯綮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0107 期末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和字形都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
A.粉(dài) (zǐ)妹 (sì) 该下之围
B.(xiān)尘 (qián)坤 (chú) 天涯霜雪
C.箜(hóu) (bāo)丁 (zī)铢 碉栏玉砌
D.鼎(chēng) (náng) 贿(lù) 切中肯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划线字读音都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1. A.
    没(yān)  落(1iáo)  强悍  蛊惑  耸人听闻  寒盟背信
  2. B.
    (sōu)  希(jì)  妖娆  斑纹  日薄西山  殒身不恤
  3. C.
    (jiè)  修(qì)  酝酿  遗憾  无所是从  芸芸众生
  4. D.
    栏(zhà)  临(bīn)  桀傲  绿茵  黯然失色  涎皮赖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从“姓”看上古婚姻制度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具有独特的表意性。它不仅是一种书写的符号,更能传达出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最早的汉字是按照字义来绘制的,字义和字形往往发生直接联系。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学史上最早的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也是我国最早一部根据字形说解字义的文献,因而也能由此看出汉字形体所反映的文化内容。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血缘和婚姻为纽带,以家庭为核心的社会。婚姻孕育了生命,也维系了社会的发展。《说文解字》中女部的字有238个,是全书最大的部首之一,展示的内容极为广泛。就感情色彩而言,可分为褒义的,如媛、好;贬意的,如妒、奸、婪;而占绝对数量的则是中性的。最后一类女部字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我国上古婚姻状况。

《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形声兼表意)。”“姓”字从女,上古女子称姓男子称氏。姓是宗族图腾的标致,也表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个女姓祖先的子孙,是一个氏族的标志。“姓”之形式结构所表现出来的特定内涵来自于母系社会群婚制度。

在群婚初期形成的是血缘婚,它是一种以同胞兄弟和姊妹之间相互婚配为基础的婚姻制度。互有婚姻关系的男女既是兄弟姊妹,又是夫妻。在周代以前的漫长年代里,先民一直延续这种“同姓而婚”的血缘婚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兄弟姊妹通婚的弊端,于是逐渐摒弃了兄弟姊妹间的通婚方式,废止了“同姓而婚”的制度。《左传·僖公三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国语·晋语》:“同姓不婚,恶不殖也。”《礼记·坊记》:   “娶妻不娶同姓。”族外婚制即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族外婚指的是有婚约联盟的两个部族之间不同氏族的同辈男女结为夫妻的婚姻制度形式,丈夫和妻子必须属于不同的氏族,他们之间只有婚姻关系,没有经济联系。他们仍然生活在各自的氏族。由于男子选择配偶被排斥在本氏族之外,人们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因而世系只能按母系传承,子女从母姓。这也是神话“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的历史原型。《说文解字》对“姓”的解释,在“圣人无父”的神话话语与“知母不知父”的历史话语之间穿行。“姓”成为维系血统的纽带,也成为婚姻制度的准绳——同姓不婚。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记录,而语言中的词义又是对客观社会现象的直接反映,这就使得语言中的词必然含有社会文化的因素。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考察,上古同姓的人都出自同一位女性祖先。中国一些古老的姓,如姜、姬、赢、姒、姚、妊等,都有“女”字旁参与构形,这也为“姓”之“从女从生”提供了阐释的依据。在文化寻根的意义上,一个姓代表出自同一血统的强大氏族。这就是姓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的明证。

(节选自〈汉字文化〉,有删节)

结合文意,对第三段中划线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姓”字是一个形声字,“女”旁表义,“生”旁既表音又表意,它可以说明“姓”是以女性为主的群婚制产物。

    B.“姓”字是宗族图腾和氏族的文字标志,它是血统的纽带,婚姻的准绳;它表明同姓者的子孙都源于同一女性祖先。

    C.“姓”字体现出来的最重要的文化内涵,就是婚姻孕育了生命,因而血缘必然成为婚姻纽带。

    D.“姓”字的形式结构表明上古出自同一血统的强大氏族,其世系只能按母系传承子女从母姓。

下面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字义往往发生联系。母系氏族社会的婚姻状况就是从  字形和字义的关系中被发现的。

    B.直到周以后,上古先民主动摒弃了血缘婚而采取族外婚作为婚姻规则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看到了血缘婚姻影响了氏族的繁衍。

    C.族外婚和血缘婚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夫妻必须属于不同的姓氏,夫妻之间只有婚姻关系,没有经济关系,婚后夫妻可以在同一氏族内生活。

    D.“圣人无父 ”的神话与“知母不知父”的历史话语,实际上都是古代的血缘婚和族外婚的解释。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说文解字》不仅是一部文字学的专注,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婚姻制度的重要文献,上古氏族的血缘婚和族外婚在书中都有记载。

    B.从上古普遍盛行血缘婚和族外婚状况来看,我国“姓”的起源和“女”有关,并且姓氏在此阶段已基本完备。

    C.“姜、姬、嬴”等都各有自己的一个女性祖先,并分属于各自的氏族群体,都有自己的氏族图腾的的符号标志。

    D.语言是社会生活的记录,汉字中许多含贬义的从“女”的文字,都是上古母系婚姻制度下男子地位低下的反叛意识的反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话语的姿态

徐坤

①那时候,他还只是用眼睛说话。由于家境穷困,不得已,他辍学了,天天到坡上去放羊。乡人邻里常能看到,一个黑黑瘦瘦、大眼睛、光脚板的蓬头少年,腋下夹着一本书,手里挥动着牧羊鞭,率领一群翻毛羊出没在山冈和河边草地上。人来搭讪,他只用他那一对黑白分明的大眼睛抬眼一瞟,算是打了招呼,过了礼节,而那阴郁的眼神背后及那紧抿的嘴角下边,隐藏的分明是深深的倔强、不甘,不屑于与之为伍,一心要挣脱命运摆布的无限奋勇和焦灼。

②接着他开始用嘴说话,绷紧的厚唇如遭挤撬的蚌壳一样艰难地张开了。他投的一篇小稿被乡广播站播发,命运从此出现转机。他被录用为乡播音员,国情民意大事小事都从他乡音浓重的厚唇里吐露出来。他的双唇开阖翕动得勤奋,很快乐,很艰辛,嘴角常常挂满小泡,唇上的死皮也一层层脱落,但那眼神却逐渐清澈而幸福,完全被茁茁向上的欢欣布满了。

③然后他开始用形体说话。被调到县文化馆的他,真正进入到了一个喉舌部位,户口编制及其身份等等都变得正规了。这时他说话的部位是脊柱,并且是颈椎以下腰椎以上的那一段短暂的部位。这一部分的整体经常是弯曲着的,并且还要时时高低起伏唯唯诺诺地在别人的语音下振动,卑躬屈膝的幅度要依对方的身份和地位而定。口和眼等诸器官这时都已暂时闭塞,从不直言直视地参与肢体动作。他的睫毛永远低垂,嘴角永远上翘且缄默而含笑。而大脑,这时却架在颈椎上面急遽地内部动作着,一刻也未停止过审视、揣度和暗算。

④再后来,当上了县领导的贴身秘书以后,他的话语才能就达到了峰巅。这时他浑身各器官开始一同动作共同加入话语的姿态里来,身、形、步、手、眼配合默契,说、唱、坐、念、打技巧俱全,待人接物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腿到身到,真是个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没有什么难事能在他的话下。他的肢体各个部位运筹帷幄,意趣横生,无论是眉飞色舞抑或是愁苦满面都可能是他故意做出来的面相。各门语言这时都已被他修炼得炉火纯青真正到家。

⑤后来再见到他时,他已用肚子说话了。啤酒肚,蓦地从裤腰以上胸乳以下山包似的凸起,无论何时肚子总是要先塞入对方视觉,如七月怀胎的妇人在向人诉说某种秘而不宣的骄傲。整个身体的重心这时集体后移隐藏开去,只剩两手交叠着,习惯性抚在肚皮上方,有时是左手压着右手,有时又是右手压着左手,胖胖嘟嘟,长出满手酒窝。从前黑白分明的大眼,现在则变得酒汪汪的,夹一些红丝在里面,神情之中有一些心满志得俯视众生的漠然。看不大清楚他的嘴,只有一些朦胧含混的单词语意从皮带勒紧的肚脐眼中嗡嗡地传了出来:啊,啊,好,好……从前那只无比玲珑伶俐的大脑,此刻也似乎躲在漠然的眼神后面休眠。

⑥据说,此时他已是撤县建市后市领导班子中的一名要员。

(选自《名作欣赏》2006年第5期)

(1)在文中,作者活灵活现地描绘了人物不同的话语姿态,其实每种姿态就是一种性格一种人生。请选出下列分析 “话语姿态”错误的两项。

A.用眼睛说话:突出了一个不甘命运摆布的少年无限的奋勇和焦灼。

B.用嘴说话:突出了一个茁茁向上的青年艰苦快乐的奋斗。

C.用颈椎说话:突出了一个初入官场者的小心谨慎和理直气壮。

D.用浑身的器官说话:突出了一个深入官场者的圆滑世故与真真假假。

E.用肚子说话:突出了一个官场得意者的理性和清醒。

(2)本文以“那时候,他还只是用眼睛说话”开篇,第五段又描写了“从前黑白分明的大眼”“漠然的眼神”,作者多次写眼睛有何用意?

                                                                                                                                        

(3)第四小节划线句子的语言表达有何特色?请作简要赏析。

                                                                                                                                                                                                           (4)“据说,此时他已是撤县建市后市领导班子中的一名要员。”有人说结尾这句话画蛇添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0年陕西普通高等学校高三第四次适应性训练语文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话语的姿态

徐坤

①那时候,他还只是用眼睛说话。由于家境穷困,不得已,他辍学了,天天到坡上去放羊。乡人邻里常能看到,一个黑黑瘦瘦、大眼睛、光脚板的蓬头少年,腋下夹着一本书,手里挥动着牧羊鞭,率领一群翻毛羊出没在山冈和河边草地上。人来搭讪,他只用他那一对黑白分明的大眼睛抬眼一瞟,算是打了招呼,过了礼节,而那阴郁的眼神背后及那紧抿的嘴角下边,隐藏的分明是深深的倔强、不甘,不屑于与之为伍,一心要挣脱命运摆布的无限奋勇和焦灼。

②接着他开始用嘴说话,绷紧的厚唇如遭挤撬的蚌壳一样艰难地张开了。他投的一篇小稿被乡广播站播发,命运从此出现转机。他被录用为乡播音员,国情民意大事小事都从他乡音浓重的厚唇里吐露出来。他的双唇开阖翕动得勤奋,很快乐,很艰辛,嘴角常常挂满小泡,唇上的死皮也一层层脱落,但那眼神却逐渐清澈而幸福,完全被茁茁向上的欢欣布满了。

③然后他开始用形体说话。被调到县文化馆的他,真正进入到了一个喉舌部位,户口编制及其身份等等都变得正规了。这时他说话的部位是脊柱,并且是颈椎以下腰椎以上的那一段短暂的部位。这一部分的整体经常是弯曲着的,并且还要时时高低起伏唯唯诺诺地在别人的语音下振动,卑躬屈膝的幅度要依对方的身份和地位而定。口和眼等诸器官这时都已暂时闭塞,从不直言直视地参与肢体动作。他的睫毛永远低垂,嘴角永远上翘且缄默而含笑。而大脑,这时却架在颈椎上面急遽地内部动作着,一刻也未停止过审视、揣度和暗算。[来源:]

④再后来,当上了县领导的贴身秘书以后,他的话语才能就达到了峰巅。这时他浑身各器官开始一同动作共同加入话语的姿态里来,身、形、步、手、眼配合默契,说、唱、坐、念、打技巧俱全,待人接物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腿到身到,真是个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没有什么难事能在他的话下。他的肢体各个部位运筹帷幄,意趣横生,无论是眉飞色舞抑或是愁苦满面都可能是他故意做出来的面相。各门语言这时都已被他修炼得炉火纯青真正到家。

⑤后来再见到他时,他已用肚子说话了。啤酒肚,蓦地从裤腰以上胸乳以下山包似的凸起,无论何时肚子总是要先塞入对方视觉,如七月怀胎的妇人在向人诉说某种秘而不宣的骄傲。整个身体的重心这时集体后移隐藏开去,只剩两手交叠着,习惯性抚在肚皮上方,有时是左手压着右手,有时又是右手压着左手,胖胖嘟嘟,长出满手酒窝。从前黑白分明的大眼,现在则变得酒汪汪的,夹一些红丝在里面,神情之中有一些心满志得俯视众生的漠然。看不大清楚他的嘴,只有一些朦胧含混的单词语意从皮带勒紧的肚脐眼中嗡嗡地传了出来:啊,啊,好,好……从前那只无比玲珑伶俐的大脑,此刻也似乎躲在漠然的眼神后面休眠。

⑥据说,此时他已是撤县建市后市领导班子中的一名要员。

(选自《名作欣赏》2006年第5期)

(1)在文中,作者活灵活现地描绘了人物不同的话语姿态,其实每种姿态就是一种性格一种人生。请选出下列分析 “话语姿态”错误的两项。(5分)

A.用眼睛说话:突出了一个不甘命运摆布的少年无限的奋勇和焦灼。

B.用嘴说话:突出了一个茁茁向上的青年艰苦快乐的奋斗。

C.用颈椎说话:突出了一个初入官场者的小心谨慎和理直气壮。

D.用浑身的器官说话:突出了一个深入官场者的圆滑世故与真真假假。

E.用肚子说话:突出了一个官场得意者的理性和清醒。

(2)本文以“那时候,他还只是用眼睛说话”开篇,第五段又描写了“从前黑白分明的大眼”“漠然的眼神”,作者多次写眼睛有何用意?(6分)

                                                                                                                                       

(3)第四小节划线句子的语言表达有何特色?请作简要赏析。(6分)

                                                                                                                                                                                                           (4)“据说,此时他已是撤县建市后市领导班子中的一名要员。”有人说结尾这句话画蛇添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陕西省2010年高三第四次适应性训练 题型: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话语的姿态

徐坤

①那时候,他还只是用眼睛说话。由于家境穷困,不得已,他辍学了,天天到坡上去放羊。乡人邻里常能看到,一个黑黑瘦瘦、大眼睛、光脚板的蓬头少年,腋下夹着一本书,手里挥动着牧羊鞭,率领一群翻毛羊出没在山冈和河边草地上。人来搭讪,他只用他那一对黑白分明的大眼睛抬眼一瞟,算是打了招呼,过了礼节,而那阴郁的眼神背后及那紧抿的嘴角下边,隐藏的分明是深深的倔强、不甘,不屑于与之为伍,一心要挣脱命运摆布的无限奋勇和焦灼。

②接着他开始用嘴说话,绷紧的厚唇如遭挤撬的蚌壳一样艰难地张开了。他投的一篇小稿被乡广播站播发,命运从此出现转机。他被录用为乡播音员,国情民意大事小事都从他乡音浓重的厚唇里吐露出来。他的双唇开阖翕动得勤奋,很快乐,很艰辛,嘴角常常挂满小泡,唇上的死皮也一层层脱落,但那眼神却逐渐清澈而幸福,完全被茁茁向上的欢欣布满了。

③然后他开始用形体说话。被调到县文化馆的他,真正进入到了一个喉舌部位,户口编制及其身份等等都变得正规了。这时他说话的部位是脊柱,并且是颈椎以下腰椎以上的那一段短暂的部位。这一部分的整体经常是弯曲着的,并且还要时时高低起伏唯唯诺诺地在别人的语音下振动,卑躬屈膝的幅度要依对方的身份和地位而定。口和眼等诸器官这时都已暂时闭塞,从不直言直视地参与肢体动作。他的睫毛永远低垂,嘴角永远上翘且缄默而含笑。而大脑,这时却架在颈椎上面急遽地内部动作着,一刻也未停止过审视、揣度和暗算。

④再后来,当上了县领导的贴身秘书以后,他的话语才能就达到了峰巅。这时他浑身各器官开始一同动作共同加入话语的姿态里来,身、形、步、手、眼配合默契,说、唱、坐、念、打技巧俱全,待人接物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腿到身到,真是个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没有什么难事能在他的话下。他的肢体各个部位运筹帷幄,意趣横生,无论是眉飞色舞抑或是愁苦满面都可能是他故意做出来的面相。各门语言这时都已被他修炼得炉火纯青真正到家。

⑤后来再见到他时,他已用肚子说话了。啤酒肚,蓦地从裤腰以上胸乳以下山包似的凸起,无论何时肚子总是要先塞入对方视觉,如七月怀胎的妇人在向人诉说某种秘而不宣的骄傲。整个身体的重心这时集体后移隐藏开去,只剩两手交叠着,习惯性抚在肚皮上方,有时是左手压着右手,有时又是右手压着左手,胖胖嘟嘟,长出满手酒窝。从前黑白分明的大眼,现在则变得酒汪汪的,夹一些红丝在里面,神情之中有一些心满志得俯视众生的漠然。看不大清楚他的嘴,只有一些朦胧含混的单词语意从皮带勒紧的肚脐眼中嗡嗡地传了出来:啊,啊,好,好……从前那只无比玲珑伶俐的大脑,此刻也似乎躲在漠然的眼神后面休眠。

⑥据说,此时他已是撤县建市后市领导班子中的一名要员。

(选自《名作欣赏》2006年第5期)

   (1)在文中,作者活灵活现地描绘了人物不同的话语姿态,其实每种姿态就是一种性格一种人生。请选出下列分析 “话语姿态”错误的两项。            (    )

      A.用眼睛说话:突出了一个不甘命运摆布的少年无限的奋勇和焦灼。

      B.用嘴说话:突出了一个茁茁向上的青年艰苦快乐的奋斗。

      C.用颈椎说话:突出了一个初入官场者的小心谨慎和理直气壮。

      D.用浑身的器官说话:突出了一个深入官场者的圆滑世故与真真假假。

      E.用肚子说话:突出了一个官场得意者的理性和清醒。

   (2)本文以“那时候,他还只是用眼睛说话”开篇,第五段又描写了“从前黑白分明的大眼”“漠然的眼神”,作者多次写眼睛有何用意?(6分)

 

 

 

   (3)第四小节划线句子的语言表达有何特色?请作简要赏析。

 

 

 

   (4)“据说,此时他已是撤县建市后市领导班子中的一名要员。”有人说结尾这句话画蛇添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2届湖南长沙县一中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夜渡两关记     [明]程敏政
予谒告南归,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抵大柳树驿时,日过午矣,不欲行。但问驿吏,吏绐言:“虽晚尚可及滁州也。”上马行三十里,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恶多虎,心识之。
我告假回到南方去,在成化年间戊戌年的冬天十月十六日翻过大枪岭。到达大柳树驿,当时天已经过了正午。不想走,但是问驿站里的官吏,驿吏欺骗我说:“虽然到达的时候晚了点,还是可以到达滁州。”上马走了三十里,渐渐听跟从的人说前面有一个清流关,地势很险,有很多老虎。我心里记住了这件事。 
抵关,已昏黑,退无所止,即遣人驱山下邮卒,挟铜钲束燎以行。山口两峰夹峙,高数百寻,仰视不极。石栈岖崟①,悉下马,累肩而上。仍相约:有警,即前后呼噪。适有大星,光煜煜自东西流,寒风暴起,束燎皆灭,四山草木萧飒有声,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铜钲哄发,山谷响动。行六、七里,及山顶,忽见月出如烂银盘,照耀无际,始举手相庆。然下山犹心悸不能定者久之。予默计此关乃赵检点②破南唐擒其二将处。兹游虽险而奇,当为平生绝冠。夜二鼓,抵滁阳。
到了清流关,天已经黑了,退回去也没有可以住的地方。就派人叫山下的邮卒带着铜锣火把继续赶路。山口两座山峰对峙,高几百寻,向上看不到山顶。石头栈道崎岖险要,我们都下了马,踩着肩膀向上攀登。频频相约定:如果有危险情况,就前后喊叫呼应。恰在这时有一个大星,光芒明亮,从东向西划过天空。寒风突然刮起来,火把都灭了,四面山上的草木发出飒飒的声响。于是人人感到害怕,互相大声喊叫不停。铜锣一起敲起来,响声震动山谷。走了六七里,到了山顶。忽然看见月亮出来了,像一个灿烂的银盘,照耀着无边无际的大地,我们才开始举手互相庆贺。然而下山的时候,还长时
间心中害怕不能平静。我暗自估计,这个山关就是赵匡胤攻破南唐擒捉了两个大将的地方。这次游历虽然很惊险,但却是一生中最奇特的。夜里二更的时候,到达了滁阳。
十七日午,过全椒,趋和州。自幸脱险即夷,无复置虑。行四十里,渡后河,见面山隐隐,问从者,云:“当陟此,乃至和州香林院。”已而,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既暮,入益深,山益多,草木塞道,杳不知其所穷,始大骇汗。过野庙,遇老叟,问此为何山,曰:“古昭关也。去香林院尚三十余里,宜急行。前山有火起者,乃烈原以驱虎也。”
十七日中午,过了全椒县,往和州去。心里正庆幸离开险境走上平坦的路途,不用再担心。走了四十里,渡过后河,看见前面隐隐约约的山,询问随从,说:“只有翻过这座山,才到了到了和州香林院。”不久,太阳慢慢落入后山,马走到山口,峰峦环抱,桑田错落有致,总共有几个村落,宛然像武陵桃花源、仇池胜景,才不觉欢喜起来。到了晚上,往山里越走越深,山也越来越多,草木把山路封堵,遥远得看不到它的尽头,这才开始害怕得淌出汗来。路过一座野庙时,遇上一位老汉,问他这是什么山,他说:"这就古时候的昭关。离香林院还有三十多里,要快些走。前面山上有火烧起的地方,那是在放火烧山赶老虎。"
时铜钲、束燎皆不及备。傍山涉涧,怪石如林,马为之避易;众以为伏虎,却顾反走,颠仆枕藉,呼声甚微,虽强之大噪,不能也。良久乃起,复循岭以行,谛视崖堑,深不可测,涧水潺潺,与风疾徐。仰见星斗满天,自分恐不可免。且念伍员③昔尝厄于此关,岂恶地固应尔耶?尽二鼓,抵香林。灯下恍然自失,如更生者。
这时候,铜锣火把都来不及准备了,靠着山崖,沿着山沟,奇形怪状的石头一块连着一块,马被吓得往后躲避。大家以为那里伏着老虎,转身逃跑,跌倒的人交错地躺在一起,叫喊的声音很低,即使强要他们大喊,也不敢大喊。过了好一会大家才爬起来,沿着山梁走,仔细看看崖下的沟谷,深得没法知道;山涧里的水哗哗地流淌,和风声一样时快时慢。抬头看见满天星斗,自己估计这一回难逃危险了,同时想起当年伍子胥曾经在这里被困,难道人在险恶的地势本该这样受苦吗?过了二更,到达香林院。在灯下忽然清醒放松下来,就像重新活了过来一样。 
噫!予以离亲之久,诸所弗计,冒险夜行,度二关,犯虎穴,虽濒危而幸免焉,其亦可谓不审也已!谨志之,以为后戒。                                   
啊呀,我因为离开亲人久了,一切都不考虑,冒着危险连夜赶路,越过两座关卡,扰犯了老虎窝,虽说临近危险而能避免,大概也可以算是很不谨慎了!认真地把这些记下来,作为以后的警戒吧。
【注释】①岖崟(yín):山石险峻的样子。②赵检点:指赵匡胤,在他后周任殿前都点检。后文的二将,指南唐大将军姚凤、皇甫晖。③伍员:字子胥。他父兄被楚平王杀害,逃往吴国。
【小题1】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但问驿吏,吏绐言绐:欺骗
B.当陟此,乃至和州香林院陟:到达
C.杳不知其所穷杳:遥远
D.其亦可谓不审也已审:慎重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
②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耳
B.①悉下马,累肩而上
②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C.①予默计此关乃赵检点破南唐擒其二将处
②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D.①虽濒危而幸免焉
②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
B.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
C.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
D.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
【小题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记载了作者夜渡清流关和昭关遇险的事。虽然是一篇纪实文章,自然成文,但作者叙述有致,跌宕起伏,让人感觉险象环生。
B.文章记叙了作者两次深夜历险渡关的经过,但两次渡关历险的原因不同。夜渡清流关是因误听“驿吏绐言”;而夜渡昭关则是因“自幸脱险即夷,无复置虑”。
C.两次渡关夜行均有“火”相助,但情形各不相同。第一次寒风助声,吹灭束燎,致使险象环生;第二次虽无束燎,但前山有火引路,只因怪石狰狞,以至惊马难行。
D.清流关是赵匡胤获胜之地,昭关是伍子胥困厄之地,作者在文中运用这两个历史典故,增强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也表明作者有此游虽险而感到庆幸的心情。
【小题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恶多虎,心识之。(4分)
(2)颠仆枕藉,呼声甚微,虽强之大噪,不能也。(3分)
(3)且念伍员昔尝厄于此关,岂恶地固应尔耶?(3分)
(选自《篁敦程先生文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2届湖南长沙县一中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夜渡两关记     [明]程敏政
予谒告南归,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抵大柳树驿时,日过午矣,不欲行。但问驿吏,吏绐言:“虽晚尚可及滁州也。”上马行三十里,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恶多虎,心识之。
我告假回到南方去,在成化年间戊戌年的冬天十月十六日翻过大枪岭。到达大柳树驿,当时天已经过了正午。不想走,但是问驿站里的官吏,驿吏欺骗我说:“虽然到达的时候晚了点,还是可以到达滁州。”上马走了三十里,渐渐听跟从的人说前面有一个清流关,地势很险,有很多老虎。我心里记住了这件事。 
抵关,已昏黑,退无所止,即遣人驱山下邮卒,挟铜钲束燎以行。山口两峰夹峙,高数百寻,仰视不极。石栈岖崟①,悉下马,累肩而上。仍相约:有警,即前后呼噪。适有大星,光煜煜自东西流,寒风暴起,束燎皆灭,四山草木萧飒有声,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铜钲哄发,山谷响动。行六、七里,及山顶,忽见月出如烂银盘,照耀无际,始举手相庆。然下山犹心悸不能定者久之。予默计此关乃赵检点②破南唐擒其二将处。兹游虽险而奇,当为平生绝冠。夜二鼓,抵滁阳。
到了清流关,天已经黑了,退回去也没有可以住的地方。就派人叫山下的邮卒带着铜锣火把继续赶路。山口两座山峰对峙,高几百寻,向上看不到山顶。石头栈道崎岖险要,我们都下了马,踩着肩膀向上攀登。频频相约定:如果有危险情况,就前后喊叫呼应。恰在这时有一个大星,光芒明亮,从东向西划过天空。寒风突然刮起来,火把都灭了,四面山上的草木发出飒飒的声响。于是人人感到害怕,互相大声喊叫不停。铜锣一起敲起来,响声震动山谷。走了六七里,到了山顶。忽然看见月亮出来了,像一个灿烂的银盘,照耀着无边无际的大地,我们才开始举手互相庆贺。然而下山的时候,还长时
间心中害怕不能平静。我暗自估计,这个山关就是赵匡胤攻破南唐擒捉了两个大将的地方。这次游历虽然很惊险,但却是一生中最奇特的。夜里二更的时候,到达了滁阳。
十七日午,过全椒,趋和州。自幸脱险即夷,无复置虑。行四十里,渡后河,见面山隐隐,问从者,云:“当陟此,乃至和州香林院。”已而,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既暮,入益深,山益多,草木塞道,杳不知其所穷,始大骇汗。过野庙,遇老叟,问此为何山,曰:“古昭关也。去香林院尚三十余里,宜急行。前山有火起者,乃烈原以驱虎也。”
十七日中午,过了全椒县,往和州去。心里正庆幸离开险境走上平坦的路途,不用再担心。走了四十里,渡过后河,看见前面隐隐约约的山,询问随从,说:“只有翻过这座山,才到了到了和州香林院。”不久,太阳慢慢落入后山,马走到山口,峰峦环抱,桑田错落有致,总共有几个村落,宛然像武陵桃花源、仇池胜景,才不觉欢喜起来。到了晚上,往山里越走越深,山也越来越多,草木把山路封堵,遥远得看不到它的尽头,这才开始害怕得淌出汗来。路过一座野庙时,遇上一位老汉,问他这是什么山,他说:"这就古时候的昭关。离香林院还有三十多里,要快些走。前面山上有火烧起的地方,那是在放火烧山赶老虎。"
时铜钲、束燎皆不及备。傍山涉涧,怪石如林,马为之避易;众以为伏虎,却顾反走,颠仆枕藉,呼声甚微,虽强之大噪,不能也。良久乃起,复循岭以行,谛视崖堑,深不可测,涧水潺潺,与风疾徐。仰见星斗满天,自分恐不可免。且念伍员昔尝厄于此关,岂恶地固应尔耶?尽二鼓,抵香林。灯下恍然自失,如更生者。
这时候,铜锣火把都来不及准备了,靠着山崖,沿着山沟,奇形怪状的石头一块连着一块,马被吓得往后躲避。大家以为那里伏着老虎,转身逃跑,跌倒的人交错地躺在一起,叫喊的声音很低,即使强要他们大喊,也不敢大喊。过了好一会大家才爬起来,沿着山梁走,仔细看看崖下的沟谷,深得没法知道;山涧里的水哗哗地流淌,和风声一样时快时慢。抬头看见满天星斗,自己估计这一回难逃危险了,同时想起当年伍子胥曾经在这里被困,难道人在险恶的地势本该这样受苦吗?过了二更,到达香林院。在灯下忽然清醒放松下来,就像重新活了过来一样。 
噫!予以离亲之久,诸所弗计,冒险夜行,度二关,犯虎穴,虽濒危而幸免焉,其亦可谓不审也已!谨志之,以为后戒。                                   
啊呀,我因为离开亲人久了,一切都不考虑,冒着危险连夜赶路,越过两座关卡,扰犯了老虎窝,虽说临近危险而能避免,大概也可以算是很不谨慎了!认真地把这些记下来,作为以后的警戒吧。
【注释】①岖崟(yín):山石险峻的样子。②赵检点:指赵匡胤,在他后周任殿前都点检。后文的二将,指南唐大将军姚凤、皇甫晖。③伍员:字子胥。他父兄被楚平王杀害,逃往吴国。
1.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但问驿吏,吏绐言绐:欺骗

B.当陟此,乃至和州香林院陟:到达

C.杳不知其所穷杳:遥远

D.其亦可谓不审也已审:慎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
②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耳

B.①悉下马,累肩而上
②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C.①予默计此关乃赵检点破南唐擒其二将处
②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D.①虽濒危而幸免焉

②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

B.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

C.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

D.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

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记载了作者夜渡清流关和昭关遇险的事。虽然是一篇纪实文章,自然成文,但作者叙述有致,跌宕起伏,让人感觉险象环生。

B.文章记叙了作者两次深夜历险渡关的经过,但两次渡关历险的原因不同。夜渡清流关是因误听“驿吏绐言”;而夜渡昭关则是因“自幸脱险即夷,无复置虑”。

C.两次渡关夜行均有“火”相助,但情形各不相同。第一次寒风助声,吹灭束燎,致使险象环生;第二次虽无束燎,但前山有火引路,只因怪石狰狞,以至惊马难行。

D.清流关是赵匡胤获胜之地,昭关是伍子胥困厄之地,作者在文中运用这两个历史典故,增强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也表明作者有此游虽险而感到庆幸的心情。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恶多虎,心识之。(4分)
(2)颠仆枕藉,呼声甚微,虽强之大噪,不能也。(3分)
(3)且念伍员昔尝厄于此关,岂恶地固应尔耶?(3分)
(选自《篁敦程先生文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夜渡两关记     [明]程敏政
予谒告南归,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抵大柳树驿时,日过午矣,不欲行。但问驿吏,吏绐言:“虽晚尚可及滁州也。”上马行三十里,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恶多虎,心识之。
我告假回到南方去,在成化年间戊戌年的冬天十月十六日翻过大枪岭。到达大柳树驿,当时天已经过了正午。不想走,但是问驿站里的官吏,驿吏欺骗我说:“虽然到达的时候晚了点,还是可以到达滁州。”上马走了三十里,渐渐听跟从的人说前面有一个清流关,地势很险,有很多老虎。我心里记住了这件事。 
抵关,已昏黑,退无所止,即遣人驱山下邮卒,挟铜钲束燎以行。山口两峰夹峙,高数百寻,仰视不极。石栈岖崟①,悉下马,累肩而上。仍相约:有警,即前后呼噪。适有大星,光煜煜自东西流,寒风暴起,束燎皆灭,四山草木萧飒有声,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铜钲哄发,山谷响动。行六、七里,及山顶,忽见月出如烂银盘,照耀无际,始举手相庆。然下山犹心悸不能定者久之。予默计此关乃赵检点②破南唐擒其二将处。兹游虽险而奇,当为平生绝冠。夜二鼓,抵滁阳。
到了清流关,天已经黑了,退回去也没有可以住的地方。就派人叫山下的邮卒带着铜锣火把继续赶路。山口两座山峰对峙,高几百寻,向上看不到山顶。石头栈道崎岖险要,我们都下了马,踩着肩膀向上攀登。频频相约定:如果有危险情况,就前后喊叫呼应。恰在这时有一个大星,光芒明亮,从东向西划过天空。寒风突然刮起来,火把都灭了,四面山上的草木发出飒飒的声响。于是人人感到害怕,互相大声喊叫不停。铜锣一起敲起来,响声震动山谷。走了六七里,到了山顶。忽然看见月亮出来了,像一个灿烂的银盘,照耀着无边无际的大地,我们才开始举手互相庆贺。然而下山的时候,还长时
间心中害怕不能平静。我暗自估计,这个山关就是赵匡胤攻破南唐擒捉了两个大将的地方。这次游历虽然很惊险,但却是一生中最奇特的。夜里二更的时候,到达了滁阳。
十七日午,过全椒,趋和州。自幸脱险即夷,无复置虑。行四十里,渡后河,见面山隐隐,问从者,云:“当陟此,乃至和州香林院。”已而,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既暮,入益深,山益多,草木塞道,杳不知其所穷,始大骇汗。过野庙,遇老叟,问此为何山,曰:“古昭关也。去香林院尚三十余里,宜急行。前山有火起者,乃烈原以驱虎也。”
十七日中午,过了全椒县,往和州去。心里正庆幸离开险境走上平坦的路途,不用再担心。走了四十里,渡过后河,看见前面隐隐约约的山,询问随从,说:“只有翻过这座山,才到了到了和州香林院。”不久,太阳慢慢落入后山,马走到山口,峰峦环抱,桑田错落有致,总共有几个村落,宛然像武陵桃花源、仇池胜景,才不觉欢喜起来。到了晚上,往山里越走越深,山也越来越多,草木把山路封堵,遥远得看不到它的尽头,这才开始害怕得淌出汗来。路过一座野庙时,遇上一位老汉,问他这是什么山,他说:"这就古时候的昭关。离香林院还有三十多里,要快些走。前面山上有火烧起的地方,那是在放火烧山赶老虎。"
时铜钲、束燎皆不及备。傍山涉涧,怪石如林,马为之避易;众以为伏虎,却顾反走,颠仆枕藉,呼声甚微,虽强之大噪,不能也。良久乃起,复循岭以行,谛视崖堑,深不可测,涧水潺潺,与风疾徐。仰见星斗满天,自分恐不可免。且念伍员③昔尝厄于此关,岂恶地固应尔耶?尽二鼓,抵香林。灯下恍然自失,如更生者。
这时候,铜锣火把都来不及准备了,靠着山崖,沿着山沟,奇形怪状的石头一块连着一块,马被吓得往后躲避。大家以为那里伏着老虎,转身逃跑,跌倒的人交错地躺在一起,叫喊的声音很低,即使强要他们大喊,也不敢大喊。过了好一会大家才爬起来,沿着山梁走,仔细看看崖下的沟谷,深得没法知道;山涧里的水哗哗地流淌,和风声一样时快时慢。抬头看见满天星斗,自己估计这一回难逃危险了,同时想起当年伍子胥曾经在这里被困,难道人在险恶的地势本该这样受苦吗?过了二更,到达香林院。在灯下忽然清醒放松下来,就像重新活了过来一样。 
噫!予以离亲之久,诸所弗计,冒险夜行,度二关,犯虎穴,虽濒危而幸免焉,其亦可谓不审也已!谨志之,以为后戒。                                   
啊呀,我因为离开亲人久了,一切都不考虑,冒着危险连夜赶路,越过两座关卡,扰犯了老虎窝,虽说临近危险而能避免,大概也可以算是很不谨慎了!认真地把这些记下来,作为以后的警戒吧。
【注释】①岖崟(yín):山石险峻的样子。②赵检点:指赵匡胤,在他后周任殿前都点检。后文的二将,指南唐大将军姚凤、皇甫晖。③伍员:字子胥。他父兄被楚平王杀害,逃往吴国。
小题1: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但问驿吏,吏绐言绐:欺骗
B.当陟此,乃至和州香林院陟:到达
C.杳不知其所穷杳:遥远
D.其亦可谓不审也已审:慎重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
②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耳
B.①悉下马,累肩而上
②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C.①予默计此关乃赵检点破南唐擒其二将处
②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D.①虽濒危而幸免焉
②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
B.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
C.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
D.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
小题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记载了作者夜渡清流关和昭关遇险的事。虽然是一篇纪实文章,自然成文,但作者叙述有致,跌宕起伏,让人感觉险象环生。
B.文章记叙了作者两次深夜历险渡关的经过,但两次渡关历险的原因不同。夜渡清流关是因误听“驿吏绐言”;而夜渡昭关则是因“自幸脱险即夷,无复置虑”。
C.两次渡关夜行均有“火”相助,但情形各不相同。第一次寒风助声,吹灭束燎,致使险象环生;第二次虽无束燎,但前山有火引路,只因怪石狰狞,以至惊马难行。
D.清流关是赵匡胤获胜之地,昭关是伍子胥困厄之地,作者在文中运用这两个历史典故,增强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也表明作者有此游虽险而感到庆幸的心情。
小题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恶多虎,心识之。(4分)
(2)颠仆枕藉,呼声甚微,虽强之大噪,不能也。(3分)
(3)且念伍员昔尝厄于此关,岂恶地固应尔耶?(3分)
(选自《篁敦程先生文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上海市部分重点中学2010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无名指的哲学

①人的五指,大拇指最粗茁,也最有力,古称巨指,堪称形容得当。说它为五指之领军人物,当无疑问。当其他四指合拢,它单独挑起来的话,那就是无须说出口的“好”之赞美之意。若是大拇指翘起,伴之以伸出来的食指,则是OK的意思,由此可证凡大拇指出动,那就非可等闲视之的了。

②食指也不简单,食指和中指同时竖起,作“V”字状,那形象意味着“胜利”、“成功”。你的食指和他人的食指勾在一起,那就等于信誓旦旦的盟约。而当我们在毛泽东诗词中,读到“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之类的词句时,不用说,由谁来指点?由谁来挥斥?想来想去,少不了又是非食指不可的事。因此,五指之中,它的活动频率是最高的,它最忙碌,也最活跃。古人又云:“食指,啑盐指也”,这是见诸《证俗文》的解释。何谓“啑盐”?用老百姓的话,就是尝咸淡,知味道。于是,食指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还代表着口福。所谓“食指动”、“食指大动”,就意味着一顿好吃喝,即将大饱口腹。因此,食指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③中指在五个指头里面,最突出,也最抢眼,总是走在最前面,总是领先别人一步,总是最先接触目标物,或者,总是最早到达目的地。因此,率众先行,势所必然,马首是瞻,众望所归,而生成一定的导向性质,这就是中指的优势所在了。

④说到无名指,便有点窝囊了。“无名”二字,便足以说明它之无可名之的特点和长处。虽然排行老四,比前不足,那是肯定的了,但是不是比后有余呢?还得两说着呢。别看无名指比小指高出一截,粗出一圈,但它缺乏小指的秀气和俏皮,又不具备小指的灵动和活络。小指虽处在五指之末,但它却具有异常的表现魅力。我们在舞台上看到艺人在做出兰花指的手势时,那画出来简直是勾魂摄魄的优美弧线,宛若惊鸿一瞥,令人遐想万千,那无声胜似有声的场面,古人云,“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真是满台春色,出尽风头。对讲究风度的女性而言,纤纤玉手的“纤”,尤其要格外在意小指,很大程度上,她的气质是通过小指的娟秀和风雅才足以表现出来。

⑤如果我们试着浮想联翩一番,伸出来的这一只手上的五指构成现状,何尝不是当下中国文坛的一个缩影呢!

⑥那么,我们眼前的那些巨匠大腕,前辈重镇,当他们叱咤风云,笔写春秋,扛鼎文坛,领导潮流,不也如大拇指那样起到垂范作用吗?当那些此起彼伏的先锋人士,成功失败的实验作家,拥话语霸权,创新鲜文风,掀一时波澜,辟美学新境,不也如食指那样活跃在文坛之上,开风气之先吗?当那些唱主音调的中坚干将,奏进军曲的骄子,如日中天,势不可当时,不也如中指那样砥柱中流吗?至于那些才情蓬勃的少壮派,异军突起,路人侧目;那些稚莺试啼的80后,小荷尖角,先声夺人,不也如小指那样后来居上,预示着文坛明日之星的气韵吗?

⑦其实,构成文坛最坚实的群众基础,是那些默默耕耘的大多数的文学人,没有他们构筑这片文学天地,高山未必见其高,大海未必显其大,没有这些无名的文学人在努力,在前进,那些有名的文学人也无从而来。固然,从无名到有名,不是一个必然成功的途径,而且,甚至是虚掷光阴的游戏。因此,我要赞扬的是这种无名指的哲学。他们固然期待成功,但他们也能忍受寂寞,而他们最可贵的地方,就是甘于这种无名指式的默默奉献。低头撰写作品,抬头体验生活,埋头阅读书籍,扬头走向未来,这才是中国文学继往开来的生力军。没有无名指,手是不完美的,同样,没有广大的无名的文学从业者,文坛只有那几个人唱独脚戏,后继无人,也是相当冷清的。

⑧我们大家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你做体检的时候,需要抽指血,做各项血液项目检查,通常都是从无名指刺出一滴血来。因为从无名指提取血液样本,是最安全的。而且无名指最可宝贵的一点,它不像食指那般好动,不像中指那样突兀,也不像小指那样娇气。由此可见,在这个世界上,有所长的同时,必有所短;同样,有所短的同时,必有所长。尤其在文学这个范畴里,长,未必总长,短,不一定总短,今日长,保不准明日会短,现在短,说不定将来会长。

⑨因此,休管他人长和短,只问笔下情和真,这大概就是无名指的哲学真谛了。踏踏实实,像无名指那样贡献出自己的一滴鲜红的血,写出与自己血肉相连的文字,那才是一件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事情。

                                (原载《解放日报》作者李国文,有改动)

1.“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出自毛泽东的作品《                    》(1分)

2.选出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      )(2分)

A.开头三段行文思路是一致的,都采用了先分述后总括的结构。

B.第④段通过与小指对比,突出了无名指在五指中的尴尬处境。

C.作者借五指的不可或缺告诉我们,文坛中的各类人同样重要。

D.第⑧段谈抽血的体验,用意在于强调无名指具有宝贵的品格。

3.“构成文坛最坚实的群众基础,是那些默默耕耘的大多数的文学人,没有他们构筑这片文学天地,高山未必见其高,大海未必显其大,没有这些无名的文学人在努力,在前进,那些有名的文学人也无从而来。”这个多重复句第一层次的关系是         

4.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4分)

指名

文坛形象

大拇指

食指

中指

小指

5.第⑧段划线句的意思与俗语□□□□  □□□□相同。

6.文章题为“无名指的哲学”,请概括无名指“哲学”的具体内涵。

                                                                            

                                                                           

7.作者用一半的篇幅详细记写五指的不同,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这样构思的好处。(60字以内)(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