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组是 | ||||||||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0103 月考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组是 | ||||||||
[ ] | ||||||||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5届山东省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文段,完成题目。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下列加点词语意义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寡妻:正妻
B.构怨于诸侯 构怨:结怨,结仇
C.欲辟土地,朝秦楚 朝:朝见,朝拜
D.乐岁终身苦 乐岁:丰年
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抑王兴甲兵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B.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
C.若是其甚与 其若是,孰能御之
D.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3.下列各组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为长者折枝②刑于寡妻,至于兄弟③吾惛,不能进于是矣④盖亦反其本矣⑤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⑥皆欲赴愬于王⑦放辟邪侈,无不为已⑧俯不足以畜妻子⑨则盍反其本矣⑩奚暇治礼义哉
A.①③④⑤⑥ B.②⑥⑦⑨⑩ C.①②④⑥⑧ D.②④⑤⑦⑨
4.下列各组加点字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③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④权,然后知轻重⑤兴甲兵,危士臣⑥轻暖不足于体与⑦弱固不可以敌强⑧然后从而刑之⑨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⑩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①③⑥⑦/②/④⑧⑨⑩/⑤
B.①②⑥⑦/③⑤/④⑧/⑨⑩
C.②④⑧⑨/⑤⑦/①③⑥/⑩
D.①③⑤⑥⑦/②/④⑧⑨⑩
5.下列各句特殊句式各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舆薪之不见 百姓之不见保
B.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未之有也
C.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是乃仁术也
D.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分)
⑵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文段,完成题目。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意义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寡妻:正妻 |
B.构怨于诸侯构怨:结怨,结仇 |
C.欲辟土地,朝秦楚朝:朝见,朝拜 |
D.乐岁终身苦乐岁:丰年 |
A.抑王兴甲兵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
B.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 |
C.若是其甚与其若是,孰能御之 |
D.则无恒产,因无恒心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
A.①③④⑤⑥ | B.②⑥⑦⑨⑩ | C.①②④⑥⑧ | D.②④⑤⑦⑨ |
A.①③⑥⑦/②/④⑧⑨⑩/⑤ |
B.①②⑥⑦/③⑤/④⑧/⑨⑩ |
C.②④⑧⑨/⑤⑦/①③⑥/⑩ |
D.①③⑤⑥⑦/②/④⑧⑨⑩ |
A.舆薪之不见百姓之不见保 |
B.何以异于邹敌楚哉未之有也 |
C.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是乃仁术也 |
D.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A.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寡妻:正妻 |
B.构怨于诸侯构怨:结怨,结仇 |
C.欲辟土地,朝秦楚朝:朝见,朝拜 |
D.乐岁终身苦乐岁:丰年 |
A.抑王兴甲兵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
B.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 |
C.若是其甚与其若是,孰能御之 |
D.则无恒产,因无恒心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
A.①③④⑤⑥ | B.②⑥⑦⑨⑩ | C.①②④⑥⑧ | D.②④⑤⑦⑨ |
A.①③⑥⑦/②/④⑧⑨⑩/⑤ |
B.①②⑥⑦/③⑤/④⑧/⑨⑩ |
C.②④⑧⑨/⑤⑦/①③⑥/⑩ |
D.①③⑤⑥⑦/②/④⑧⑨⑩ |
A.舆薪之不见百姓之不见保 |
B.何以异于邹敌楚哉未之有也 |
C.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是乃仁术也 |
D.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A.欲就问讯北来事就:接近,趋向 |
B.明早,遣人觇之觇:窥视,探视 |
C.将二童子持畚锸往瘗之将:将要 |
D.古者重去其乡去:离开 |
A.携一子、一仆,将之任 | B.其能以无死乎 鹏之徙于南冥也吾其还也 |
C.乃使吾有无穷之怆也 | D.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 |
A.这篇文章作于正德四年,这时作者被贬于龙场驿已是三个年头了,瘗(yì)就是埋葬的意思。该文是作者埋葬三个客死在外的异乡人以后所作的一篇哀祭文。 |
B.这三个异乡人与作者素昧平生,但祭文的感情却写得相当深切,其关键是作者被贬龙场驿,其景况略如客死之人,悲客死之人也是作者借以抒发自己被贬他乡的凄苦哀伤之情。 |
C.吏目主仆三人之死,分三层写,既有侧面虚写,也有正面实写。但死因则一直含含糊糊,没有交代明白。不过在作者看来“瘴疠侵其外,忧郁攻其中”以及“游子怀乡”都可能是吏目致死的原因。 |
D.本文虽然是作者在借吏目之“酒杯”,浇自己的块垒。不过,他与吏目还是有些不同的,他能“达观随寓”,终于在异乡生活下来了。这既是实情,也是作者的自宽自解。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瘞旅文(节选)
明·王守仁
维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有吏目云自京来者,不知其名氏,携一子、一仆,将之任,过龙场,投宿土苗家。予从篱落间望见之,阴雨昏黑,欲就问讯北来事,不果。明早,遣人觇之,已行矣。
薄午,有人自蜈蚣坡来云:“一老人死坡下,傍两人哭之哀。”予曰:“此必吏目死矣。伤哉!”薄暮,复有人来云:“坡下死者二人,傍一人坐哭。”询其状,则其子又死矣。明日,复有人来云:“见坡下积尸三焉。”则其仆又死矣。呜呼伤哉!
念其暴骨无主,将二童子持畚锸往瘗之,二童子有难色然。予曰:“嘻!吾与尔犹彼也!”二童悯然涕下,请往。就其傍山麓为三坎,埋之。又以只鸡、饭三盂,嗟吁涕洟而告之曰:
“呜呼伤哉!繄注何人?繄何人?吾龙场驿丞余姚王守仁也。吾与尔皆中土之产,吾不知尔郡邑,尔乌为乎来为兹山之鬼乎?古者重去其乡,游宦不逾千里。吾以窜逐而来此,宜也。尔亦何辜乎?闻尔官吏目耳,俸不能五斗,尔率妻子躬耕可有也,乌为乎以五斗而易尔七尺之躯?又不足而益以尔子与仆乎?呜呼伤哉!尔诚恋兹五斗而来,则宜欣然就道,乌为乎吾昨望见尔容蹙然,盖不胜其忧者?夫冲冒霜露,扳援崖壁,行万峰之顶,饥渴劳顿,筋骨疲惫,而又瘴疠侵其外,忧郁攻其中,其能以无死乎?吾固知尔之必死,然不谓若是其速,又不谓尔子、尔仆,亦遽然奄忽也!皆尔自取,谓之何哉?”
“吾念尔三骨之无依而来瘗耳,乃使吾有无穷之怆也!呜呼痛哉!纵不尔瘗,幽崖之狐成群,阴壑之虺如车轮,亦必能葬尔于腹,不致久暴露尔!尔既已无知,然吾何能为心乎?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三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今悲伤若此,是吾为尔者重,而自为者轻也;吾不宜复为尔悲矣。吾为尔歌,尔听之!”
“歌曰:‘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莫知西东兮,维天则同。异域殊方兮,环海之中。达观随寓兮,奚必予宫。魂兮魂兮,无悲以恫!’”
【注】繄:音yī,发语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欲就问讯北来事就:接近,趋向 |
B.明早,遣人觇之觇:窥视,探视 |
C.将二童子持畚锸往瘗之将:将要 |
D.古者重去其乡去:离开 |
A.携一子、一仆,将之任鹏之徙于南冥也 |
B.其能以无死乎吾其还也 |
C.乃使吾有无穷之怆也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
D.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徒以吾两人在也 |
A.这篇文章作于正德四年,这时作者被贬于龙场驿已是三个年头了,瘗(yì)就是埋葬的意思。该文是作者埋葬三个客死在外的异乡人以后所作的一篇哀祭文。 |
B.这三个异乡人与作者素昧平生,但祭文的感情却写得相当深切,其关键是作者被贬龙场驿,其景况略如客死之人,悲客死之人也是作者借以抒发自己被贬他乡的凄苦哀伤之情。 |
C.吏目主仆三人之死,既有侧面虚写,也有正面实写。死因一直含含糊糊,没有交代明白。不过在作者看来“瘴疠侵其外,忧郁攻其中”以及“游子怀乡”都可能是吏目致死的原因。 |
D.本文虽然是作者在借吏目之“酒杯”,浇自己的块垒。不过,他与吏目还是有些不同的,他能“达观随寓”,终于在异乡生活下来了。这既是实情,也是作者的自宽自解。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A.欲就问讯北来事就:接近,趋向 |
B.明早,遣人觇之觇:窥视,探视 |
C.将二童子持畚锸往瘗之将:将要 |
D.古者重去其乡去:离开 |
A.携一子、一仆,将之任鹏之徙于南冥也 |
B.其能以无死乎吾其还也 |
C.乃使吾有无穷之怆也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
D.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徒以吾两人在也 |
A.这篇文章作于正德四年,这时作者被贬于龙场驿已是三个年头了,瘗(yì)就是埋葬的意思。该文是作者埋葬三个客死在外的异乡人以后所作的一篇哀祭文。 |
B.这三个异乡人与作者素昧平生,但祭文的感情却写得相当深切,其关键是作者被贬龙场驿,其景况略如客死之人,悲客死之人也是作者借以抒发自己被贬他乡的凄苦哀伤之情。 |
C.吏目主仆三人之死,既有侧面虚写,也有正面实写。死因一直含含糊糊,没有交代明白。不过在作者看来“瘴疠侵其外,忧郁攻其中”以及“游子怀乡”都可能是吏目致死的原因。 |
D.本文虽然是作者在借吏目之“酒杯”,浇自己的块垒。不过,他与吏目还是有些不同的,他能“达观随寓”,终于在异乡生活下来了。这既是实情,也是作者的自宽自解。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