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一句中的“丈人”一词在词义演变过程中应当属于 |
A.词义转移 B.词义缩小 C.词义扩大 D.词义替换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月考题 题型:单选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翻译下面句子
1、(1)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
(2)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为什么说“欲洁其身”的做法是“乱大伦”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0113 期中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福建省长泰一中09-1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 题型:文学作品阅读
(一)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植其杖而芸 B.君子一言以为知
C.使子路反见之 D.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下列句中“而”的用法是表示修饰的一项是( )
A.植其杖而芸 B.子路从而后 C.子路拱而立 D.杀鸡为黍而食之
3.下列句中加点的“以”和“之”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杖荷蓧 ②子路行以告 ③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④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B.止子路宿
C.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D.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5.选出没有句式特点的一句:( )
A.植其杖而芸 B.至,则行矣。
C.子曰:“隐者也。” D.子见夫子乎?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子路离开荷蓧丈人后,孔子“使子路反见之”,是要子路去劝说荷蓧丈人不要隐居,要出来治理天下。
B.孔子不因洁身自好而离开政治,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政治态度是积极的,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C.文中的荷蓧丈人是乱世中的隐者。他对于子路跟着孔子周游列国而不从事农业,表示不满,可是对孔子这位思想家是敬佩的、赞赏的。
D.孔子虽然也深感自己的“道”不被诸侯采纳,但是仍然率门徒弟子周游列国,他认为不逃避现实、积极行道,这是人臣应尽的职责。
7.为什么说“欲洁其身”的做法是“乱大伦”1分
8.结合下面语段,联系当今社会,谈谈你对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的认识。3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浙江省期末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
对上面语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者认为,像孔子这样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的人,不堪当“老师”。
B、虽然隐者出言不逊,但子路还是恭恭敬敬地站着,体现孔门弟子的本色。
C、隐者招待了子路,并叫两个儿子出来见子路,说明他没有忘记长幼之节和君臣之义。
D、最后子路对隐者的一番议论和对孔子主张不能实行的感叹,实际上也就是孔子的态度。
子路的一番议论,体现了什么政治主张?(用自己的话回答)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年福建省三明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
【小题1】对上面语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隐者认为,像孔子这样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的人,不堪当“老师”。 |
B.虽然隐者出言不逊,但子路还是恭恭敬敬地站着,体现孔门弟子的本色。 |
C.隐者招待了子路,并叫两个儿子出来见子路,说明他没有忘记长幼之节和君臣之义。 |
D.最后子路对隐者的一番议论和对孔子主张不能实行的感叹,实际上也就是孔子的态度。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年福建省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
1.对上面语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隐者认为,像孔子这样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的人,不堪当“老师”。
B、虽然隐者出言不逊,但子路还是恭恭敬敬地站着,体现孔门弟子的本色。
C、隐者招待了子路,并叫两个儿子出来见子路,说明他没有忘记长幼之节和君臣之义。
D、最后子路对隐者的一番议论和对孔子主张不能实行的感叹,实际上也就是孔子的态度。
2.子路的一番议论,体现了什么政治主张?(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A.隐者认为,像孔子这样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的人,不堪当“老师”。 |
B.虽然隐者出言不逊,但子路还是恭恭敬敬地站着,体现孔门弟子的本色。 |
C.隐者招待了子路,并叫两个儿子出来见子路,说明他没有忘记长幼之节和君臣之义。 |
D.最后子路对隐者的一番议论和对孔子主张不能实行的感叹,实际上也就是孔子的态度。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