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郁达夫,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不食美国救济粮,被称为伟大的民主战士,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
      害。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为《诗》,汉代尊其为经典,开始称为《诗经》,共收录
      从春秋到秦汉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
C、《离骚》是我国第一部长篇政治抒情诗,屈原创作;《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
      《木兰诗》一起被称为“乐府双璧”。
D、序言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书序、宴集序、赠序之别。书序,一般是指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
      宴集序,是古人宴集时,一起赋诗后,公推一人所作的序;赠序是亲友之间作文相赠,以表惜别、祝
      愿、劝勉之意。《兰亭集序》应属于第三种。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安徽省期末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郁达夫,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不食美国救济粮,被成为伟大的民主战士,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为《诗》,汉代尊其为经典,开始成为《诗经》,共收录从春秋到秦汉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赋”、“比”、“兴”三类。
C、《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木兰诗》一起称为“乐府双壁”。
D、巴金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他的代表作有《家》和《沉沦》等,他晚年所写的小说《随想录》,是真诚反思“文革”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0128 月考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郁达夫,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不食美国救济粮,被称为伟大的民主战士,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为《诗》,汉代尊其为经典,开始称为《诗经》,共收录从春秋到秦汉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
C、《离骚》是我国第一部长篇政治抒情诗,屈原创作;《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木兰诗》一起被称为“乐府双璧”。
D、序言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书序、宴集序、赠序之别。书序,一般是指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宴集序,是古人宴集时,一起赋诗后,公推一人所作的序;赠序是亲友之间作文相赠,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兰亭集序》应属于第三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安徽省期末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郁达夫,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不食美国救济粮,被成为伟大的民主战士,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为《诗》,汉代尊其为经典,开始成为《诗经》,共收录从春秋到秦汉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赋”、“比”、“兴”三类。
C.《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木兰诗》一起称为“乐府双璧”。
D.巴金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他的代表作有《家》和《沉沦》等,他晚年所写的小说《随想录》,是真诚反思“文革”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谈谈“情景交融”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顾起元说:“作者内激于志,外荡于物,志与物泊然相遭于标举兴会之时,而旖旎佚丽之形出焉。”用现在的话来说,情因景而物态化,景因情而意象化,这便是诗人进行形象思维和艺术构思的基本内容。而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便成了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从我国的古典诗歌民族传统看,情景交融标志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古典诗歌往往通过借景言情,寓情于景,而使诗情画意高度融合,从而在艺术上表现为含蓄蕴藉,诗味浓郁,使人读之,悠然神远。

诗歌,或借景言情,或寓情于景,或缘情布景,其中所写景物,不只对诗人所抒之情起着规范作用,显示着诗人思想感情的趋向,使诗人内在的,乃至抽象的情感外化、客观化和对象化,从而加强诗歌的形象性、具体性、生动性,而且,“情融乎内而深且长”,“寓情于景而情愈深”,更加强了诗歌的美感,而耐人寻味。

情景交融,关键在融。有些诗,情景并同,然而妍媸各别。谢榛曾说:“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这大约是因为,司空曙的两句诗,仿佛信手拈来,抒写自然,善藏善露,能给人以更多的美感。也就是情与景融合得好,不露痕迹。可知,同是情景交融,也自有高低优劣之分,或者说是有程度的不同。而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则是情景浑融,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传统的美学观念中有一个显著特色,即认为世界万物具有类似人的精神、意识、性情的表现。因此,诗人们往往追求一种“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的理想艺术境界,物我同一,浑然无迹。

  与此相联系,诗人抒情写景,莫不“因性之自然,究物之微妙”。因此之故,同是情景交融之作,不同的诗人在写法与风格方面,却各呈异彩,各有千秋。比如,“大概李(白)写景入神,王(昌龄)言情造极。”(胡应麟语)又如:“耆卿熔情入景,故淡远;方回熔景入情,故秾丽。”(周济语)如此等等。

  情景交融,说到底不过是创造诗歌意境的一种手段与方式。而要创造出既优美而又深切动人的意境,最终还得看整个诗篇的立意。所谓“情景交融,错综唯意”(胡应麟语),所谓“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惟意所适”(王夫之语)。这都较明确地指出了在情景交融过程中,意所应有的统摄作用。所以,抒情写景,贵在立意。                                (摘编自任中杰谈谈“情景交融”》,有删节)

1.下列有关“情景交融”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情”和“景”相互生发与渗透,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产生美妙的诗歌意境,这就是所谓的“情景交融”。

B.从我国的古典诗歌民族传统看,情景交融标志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

C.“情景交融”使中国古典诗歌在艺术上呈现含蓄蕴藉的特点和浓郁的诗味,使人读来有悠然神远之感。

D. 情景交融不过是创造诗歌意境的一种手段与方式,这种方式最终是由整个诗篇的立意决定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顾起元认为诗人在创作时受到内在主观情感和外在客观事物的共同作用,当主客观相互碰撞时,美丽的诗篇就产生了。.

B.作者认为诗人在创造诗歌意境时,都必须经过“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这一过程。.

C.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能够对诗人所抒之情起着规范作用,同时让读者把握诗人思想感情的趋向。 .

D.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不仅能够让诗歌更形象、具体和生动,而且当诗情画意高度融合时,更能加强诗歌的美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传统美学观念认为世界万物具有类似人的精神、意识、性情的表现,这让中国诗人们往往追求一种“物我同一”的理想艺术境界。.

B.由于诗人个性的差异,即使同是情景交融的作品,不同的诗人在写法与风格方面,却各呈异彩,各有千秋。

C. 司空曙的两句诗虽然在景情方面与韦庄和白居易的诗句没有差别,但因为情景融合得好,不露痕迹而最为人津津乐道。.

D. 胡应麟和王夫之都认为情景交融可以创造出既优美而又深切动人的意境,同时情景交融又理所当然地要受到诗歌的立意的统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年辽宁省东北育才学校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谈谈“情景交融”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顾起元说:“作者内激于志,外荡于物,志与物泊然相遭于标举兴会之时,而旖旎佚丽之形出焉。”用现在的话来说,情因景而物态化,景因情而意象化,这便是诗人进行形象思维和艺术构思的基本内容。而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便成了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从我国的古典诗歌民族传统看,情景交融标志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古典诗歌往往通过借景言情,寓情于景,而使诗情画意高度融合,从而在艺术上表现为含蓄蕴藉,诗味浓郁,使人读之,悠然神远。
诗歌,或借景言情,或寓情于景,或缘情布景,其中所写景物,不只对诗人所抒之情起着规范作用,显示着诗人思想感情的趋向,使诗人内在的,乃至抽象的情感外化、客观化和对象化,从而加强诗歌的形象性、具体性、生动性,而且,“情融乎内而深且长”,“寓情于景而情愈深”,更加强了诗歌的美感,而耐人寻味。
情景交融,关键在融。有些诗,情景并同,然而妍媸各别。谢榛曾说:“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这大约是因为,司空曙的两句诗,仿佛信手拈来,抒写自然,善藏善露,能给人以更多的美感。也就是情与景融合得好,不露痕迹。可知,同是情景交融,也自有高低优劣之分,或者说是有程度的不同。而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则是情景浑融,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传统的美学观念中有一个显著特色,即认为世界万物具有类似人的精神、意识、性情的表现。因此,诗人们往往追求一种“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的理想艺术境界,物我同一,浑然无迹。
  与此相联系,诗人抒情写景,莫不“因性之自然,究物之微妙”。因此之故,同是情景交融之作,不同的诗人在写法与风格方面,却各呈异彩,各有千秋。比如,“大概李(白)写景入神,王(昌龄)言情造极。”(胡应麟语)又如:“耆卿熔情入景,故淡远;方回熔景入情,故秾丽。”(周济语)如此等等。
  情景交融,说到底不过是创造诗歌意境的一种手段与方式。而要创造出既优美而又深切动人的意境,最终还得看整个诗篇的立意。所谓“情景交融,错综唯意”(胡应麟语),所谓“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惟意所适”(王夫之语)。这都较明确地指出了在情景交融过程中,意所应有的统摄作用。所以,抒情写景,贵在立意。                               (摘编自任中杰《谈谈“情景交融”》,有删节)
1.下列有关“情景交融”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情”和“景”相互生发与渗透,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产生美妙的诗歌意境,这就是所谓的“情景交融”。
B.从我国的古典诗歌民族传统看,情景交融标志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
C.“情景交融”使中国古典诗歌在艺术上呈现含蓄蕴藉的特点和浓郁的诗味,使人读来有悠然神远之感。
D.情景交融不过是创造诗歌意境的一种手段与方式,这种方式最终是由整个诗篇的立意决定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顾起元认为诗人在创作时受到内在主观情感和外在客观事物的共同作用,当主客观相互碰撞时,美丽的诗篇就产生了。.
B.作者认为诗人在创造诗歌意境时,都必须经过“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这一过程。.
C.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能够对诗人所抒之情起着规范作用,同时让读者把握诗人思想感情的趋向。.
D.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不仅能够让诗歌更形象、具体和生动,而且当诗情画意高度融合时,更能加强诗歌的美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传统美学观念认为世界万物具有类似人的精神、意识、性情的表现,这让中国诗人们往往追求一种“物我同一”的理想艺术境界。.
B.由于诗人个性的差异,即使同是情景交融的作品,不同的诗人在写法与风格方面,却各呈异彩,各有千秋。
C.司空曙的两句诗虽然在景情方面与韦庄和白居易的诗句没有差别,但因为情景融合得好,不露痕迹而最为人津津乐道。.
D. 胡应麟和王夫之都认为情景交融可以创造出既优美而又深切动人的意境,同时情景交融又理所当然地要受到诗歌的立意的统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4届江西省九江市七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共21分)

森    林

陈世旭

在整个世界,除了水,我最喜欢的就是森林。

森林有诗。

要摆脱无名的羁绊,我最想走向森林;要拯救疲惫的灵魂,我最想走向森林;要吟唱隐秘的心曲,我最想走向森林。

花与树的缠绵,云与雾的交融,风与雨的相伴,泉与湖的交响,无处不是诗的流淌。云聚云散是诗,花谢花开是诗,莺飞草长是诗,月圆月缺是诗。森林是诗的宠儿。

走向森林,是我的梦想,我的渴望。

在森林任何一个无人知晓的角落,都会有风吹落潮湿的种子。季节更替,森林里到处荡漾着的,是人的自由意志。倾听森林的语言,你将成熟,聪明,坦荡,洞悉真理……生活的困惑与感伤随风而逝。走在森林,你会发现你是快乐的,森林是无声的呼唤,充实了你原本空洞的灵魂。

因为惰性和缺乏勇气,我任随自己长年被囚禁在嘈杂的城市:城市也是森林。楼群像树林,只是没有枝叶没有花朵没有果实,没有令人眷恋的狗尾巴草的清香。楼群的颜色顽固,隐去了季节的界限;窗口在夜晚筛下星星,挤窄了无边际的想象;钢筋水泥傲然挺立,带来了坚硬工具的压抑。这是化工森林。在这里,人们掩起私下里表情丰富的脸庞,让善意和温情在陌生中蛰伏窥望。

只有森林才会有真正的歌唱。森林的歌,嘹亮、清逸而深远。森林里最多的是树,每棵树都是歌手。

走进森林,走进歌声,走进激动的曲调和流畅的节奏,离开城市的喧嚣,演奏自己的乐章。让漫天的音乐的羽毛,化作无边的新绿与嫩黄。等待心灵的撞击,等待灵魂的再生

我见识过世界的不只一处森林。每次我都会力图进入森林的深处。穿过茂密的、散发着浓郁的树脂和草莓香味的松树林,心里泛起一种甜丝丝的快感。林中的湖泊像美人的镜子,波光粼粼地闪烁在无边森林的怀抱,映照着蓝天的纤尘不染和青山的雄浑与妩媚。

那些树林是没有猎人也没有伐木者的。那里的鸟是不害怕被人惊扰的。树桠上,站着不知名的鸟。它们大大方方、满不在乎地站着,不时懒洋洋地一跳。有时候落到离你很近的地方,然后又扑扑地飞起。柔顺的、毛茸茸的松鼠就在附近无忧无虑地跳来跳去,有时会突然停下来,蹲在离你最近的树枝上和灌木丛中,睁大眼睛滴溜溜地打量你。所有的生灵都充分享受着作为这片树林的天然主人的特权。

森林无疑有一种凝重的隐喻性质,暗示出生活最为深沉的一面。森林是生命的典范,告诉人们生命的原始法则。 

潮湿的凉意从四面八方袭来。鸟悄悄地离开被太阳晒得温暖的树梢,振起翅膀,依恋地、默默地飞进树林深处。雾在林中飘荡。雾是半透明的,并不妨碍仰望树缝中的天空。被树枝分割的天空特别明亮,让我想起南方家乡闪烁的星光,被星光照亮的丰沛的河流、绿树中的城市和织锦般的田地。莱蒙托夫说得不错:“当我们远离尘世而跟大森林接近时,大家都不由得变成孩子了,心灵摆脱了种种负担,恢复了本来面目。”托尔斯泰则给森林赋予了道德意义:“置身于令人神往的大森林之中,心中难道能留得住敌对感情、复仇心理或者嗜杀同类的欲望吗?心中的恶念应该在与作为美与善象征的大自然接触时消失。”如果有一天,你坐在森林之外的地方;梦想曾经的家园,你便会知道,失去绿荫,灵魂就失去了庇护。混浊的噪声从耳边掠过,你将嫉妒并且哀怨,谁曾拥有过那片森林?

我多么愿意住在这样的树林:在森林幽静的小径徘徊,鼻翼里全是青涩的气味,看或枯或荣的草在夕阳下泛着柔柔的光,像长发飘逸;在绿叶沙沙的伴奏下唱歌,唱消失的爱情和不可知的未来;听或深或浅的水在林子的深处汩汩流动,像精灵呢喃。 

等有一天终于不能呼吸的时候,我就溶入树下的泥土,无声地悠悠地去到森林的漩涡深处,肃穆,庄严,神秘,颤栗。然后在返青的季节,同蚂蚁、蚯蚓和飞虫,同所有卑微的生命一起,用柔软的头颅叩开泥土的门,迎接春天的来临。一声鸟鸣,心便永不寂寞。                   

 (选自2011年第1期《散文选刊》,有删改)

1.在文中,作者写了城市中的“化工森林”,用意是什么?(6分) 

2.文章联想丰富,但始终围绕作者的感情而展开,而且感情的发展层层深入,请梳理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5分)  

3.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森林是生命的典范,告诉人们生命的原始法则”一句中“生命的原始法则”的意蕴。(6分)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认为,森林会消除人们的困惑和感伤,会使人们空洞的内心得到充实,会让人们变得成熟、聪明、坦荡、洞悉真理等。

B.“等待心灵的撞击,等待灵魂的再生”的意思是,在喧嚣的城市,人们的心灵将受到世俗的冲击,但走进森林,将可能获得重生。

C.文中引用莱蒙托夫、托尔斯泰的话,写出了森林的巨大作用,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应该和谐相处。

D.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这和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运用密不可分,如“湖泊像美人的镜子”、“睁大眼睛滴溜溜地打量你”等。

E.文章以第一人称为主,有时插入第二人称,不同人称的运用既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思想感情的表达,又使文章显得亲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4届乌鲁木齐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有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完成小题(共14分)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1.下列句中“像”字表示比喻的一项是(  )(2分)

A.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B.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C.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D.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2.下列有关郁达夫的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县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B.1922年,他从日本回国,参与组织“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C.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

D.散文《故都的秋》、《茫茫夜》等,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3.“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对这 一句分析不妥的一项是(  )(2分)

A.蓝色、白色是冷色,能表现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景物特点。

B.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切合作者当时那种落寞的情怀。

C.这是一种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

D.色调的选择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观。

4.这三段文字写到了三种景况:即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分)

5.请你对这三段文字的写景特点作简单的评述。(5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年辽宁省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谈谈“情景交融”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顾起元说:“作者内激于志,外荡于物,志与物泊然相遭于标举兴会之时,而旖旎佚丽之形出焉。”用现在的话来说,情因景而物态化,景因情而意象化,这便是诗人进行形象思维和艺术构思的基本内容。而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便成了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从我国的古典诗歌民族传统看,情景交融标志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古典诗歌往往通过借景言情,寓情于景,而使诗情画意高度融合,从而在艺术上表现为含蓄蕴藉,诗味浓郁,使人读之,悠然神远。

诗歌,或借景言情,或寓情于景,或缘情布景,其中所写景物,不只对诗人所抒之情起着规范作用,显示着诗人思想感情的趋向,使诗人内在的,乃至抽象的情感外化、客观化和对象化,从而加强诗歌的形象性、具体性、生动性,而且,“情融乎内而深且长”,“寓情于景而情愈深”,更加强了诗歌的美感,而耐人寻味。

情景交融,关键在融。有些诗,情景并同,然而妍媸各别。谢榛曾说:“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这大约是因为,司空曙的两句诗,仿佛信手拈来,抒写自然,善藏善露,能给人以更多的美感。也就是情与景融合得好,不露痕迹。可知,同是情景交融,也自有高低优劣之分,或者说是有程度的不同。而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则是情景浑融,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传统的美学观念中有一个显著特色,即认为世界万物具有类似人的精神、意识、性情的表现。因此,诗人们往往追求一种“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的理想艺术境界,物我同一,浑然无迹。

  与此相联系,诗人抒情写景,莫不“因性之自然,究物之微妙”。因此之故,同是情景交融之作,不同的诗人在写法与风格方面,却各呈异彩,各有千秋。比如,“大概李(白)写景入神,王(昌龄)言情造极。”(胡应麟语)又如:“耆卿熔情入景,故淡远;方回熔景入情,故秾丽。”(周济语)如此等等。

  情景交融,说到底不过是创造诗歌意境的一种手段与方式。而要创造出既优美而又深切动人的意境,最终还得看整个诗篇的立意。所谓“情景交融,错综唯意”(胡应麟语),所谓“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惟意所适”(王夫之语)。这都较明确地指出了在情景交融过程中,意所应有的统摄作用。所以,抒情写景,贵在立意。                                (摘编自任中杰《谈谈“情景交融”》,有删节)

1.下列有关“情景交融”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情”和“景”相互生发与渗透,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产生美妙的诗歌意境,这就是所谓的“情景交融”。

B.从我国的古典诗歌民族传统看,情景交融标志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

C.“情景交融”使中国古典诗歌在艺术上呈现含蓄蕴藉的特点和浓郁的诗味,使人读来有悠然神远之感。

D. 情景交融不过是创造诗歌意境的一种手段与方式,这种方式最终是由整个诗篇的立意决定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顾起元认为诗人在创作时受到内在主观情感和外在客观事物的共同作用,当主客观相互碰撞时,美丽的诗篇就产生了。.

B.作者认为诗人在创造诗歌意境时,都必须经过“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这一过程。.

C.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能够对诗人所抒之情起着规范作用,同时让读者把握诗人思想感情的趋向。.

D.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不仅能够让诗歌更形象、具体和生动,而且当诗情画意高度融合时,更能加强诗歌的美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传统美学观念认为世界万物具有类似人的精神、意识、性情的表现,这让中国诗人们往往追求一种“物我同一”的理想艺术境界。.

B.由于诗人个性的差异,即使同是情景交融的作品,不同的诗人在写法与风格方面,却各呈异彩,各有千秋。

C. 司空曙的两句诗虽然在景情方面与韦庄和白居易的诗句没有差别,但因为情景融合得好,不露痕迹而最为人津津乐道。.

D. 胡应麟和王夫之都认为情景交融可以创造出既优美而又深切动人的意境,同时情景交融又理所当然地要受到诗歌的立意的统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共21分)
森   林
陈世旭
在整个世界,除了水,我最喜欢的就是森林。
森林有诗。
要摆脱无名的羁绊,我最想走向森林;要拯救疲惫的灵魂,我最想走向森林;要吟唱隐秘的心曲,我最想走向森林。
花与树的缠绵,云与雾的交融,风与雨的相伴,泉与湖的交响,无处不是诗的流淌。云聚云散是诗,花谢花开是诗,莺飞草长是诗,月圆月缺是诗。森林是诗的宠儿。
走向森林,是我的梦想,我的渴望。
在森林任何一个无人知晓的角落,都会有风吹落潮湿的种子。季节更替,森林里到处荡漾着的,是人的自由意志。倾听森林的语言,你将成熟,聪明,坦荡,洞悉真理……生活的困惑与感伤随风而逝。走在森林,你会发现你是快乐的,森林是无声的呼唤,充实了你原本空洞的灵魂。
因为惰性和缺乏勇气,我任随自己长年被囚禁在嘈杂的城市:城市也是森林。楼群像树林,只是没有枝叶没有花朵没有果实,没有令人眷恋的狗尾巴草的清香。楼群的颜色顽固,隐去了季节的界限;窗口在夜晚筛下星星,挤窄了无边际的想象;钢筋水泥傲然挺立,带来了坚硬工具的压抑。这是化工森林。在这里,人们掩起私下里表情丰富的脸庞,让善意和温情在陌生中蛰伏窥望。
只有森林才会有真正的歌唱。森林的歌,嘹亮、清逸而深远。森林里最多的是树,每棵树都是歌手。
走进森林,走进歌声,走进激动的曲调和流畅的节奏,离开城市的喧嚣,演奏自己的乐章。让漫天的音乐的羽毛,化作无边的新绿与嫩黄。等待心灵的撞击,等待灵魂的再生
我见识过世界的不只一处森林。每次我都会力图进入森林的深处。穿过茂密的、散发着浓郁的树脂和草莓香味的松树林,心里泛起一种甜丝丝的快感。林中的湖泊像美人的镜子,波光粼粼地闪烁在无边森林的怀抱,映照着蓝天的纤尘不染和青山的雄浑与妩媚。
那些树林是没有猎人也没有伐木者的。那里的鸟是不害怕被人惊扰的。树桠上,站着不知名的鸟。它们大大方方、满不在乎地站着,不时懒洋洋地一跳。有时候落到离你很近的地方,然后又扑扑地飞起。柔顺的、毛茸茸的松鼠就在附近无忧无虑地跳来跳去,有时会突然停下来,蹲在离你最近的树枝上和灌木丛中,睁大眼睛滴溜溜地打量你。所有的生灵都充分享受着作为这片树林的天然主人的特权。
森林无疑有一种凝重的隐喻性质,暗示出生活最为深沉的一面。森林是生命的典范,告诉人们生命的原始法则。 
潮湿的凉意从四面八方袭来。鸟悄悄地离开被太阳晒得温暖的树梢,振起翅膀,依恋地、默默地飞进树林深处。雾在林中飘荡。雾是半透明的,并不妨碍仰望树缝中的天空。被树枝分割的天空特别明亮,让我想起南方家乡闪烁的星光,被星光照亮的丰沛的河流、绿树中的城市和织锦般的田地。莱蒙托夫说得不错:“当我们远离尘世而跟大森林接近时,大家都不由得变成孩子了,心灵摆脱了种种负担,恢复了本来面目。”托尔斯泰则给森林赋予了道德意义:“置身于令人神往的大森林之中,心中难道能留得住敌对感情、复仇心理或者嗜杀同类的欲望吗?心中的恶念应该在与作为美与善象征的大自然接触时消失。”如果有一天,你坐在森林之外的地方;梦想曾经的家园,你便会知道,失去绿荫,灵魂就失去了庇护。混浊的噪声从耳边掠过,你将嫉妒并且哀怨,谁曾拥有过那片森林?
我多么愿意住在这样的树林:在森林幽静的小径徘徊,鼻翼里全是青涩的气味,看或枯或荣的草在夕阳下泛着柔柔的光,像长发飘逸;在绿叶沙沙的伴奏下唱歌,唱消失的爱情和不可知的未来;听或深或浅的水在林子的深处汩汩流动,像精灵呢喃。 
等有一天终于不能呼吸的时候,我就溶入树下的泥土,无声地悠悠地去到森林的漩涡深处,肃穆,庄严,神秘,颤栗。然后在返青的季节,同蚂蚁、蚯蚓和飞虫,同所有卑微的生命一起,用柔软的头颅叩开泥土的门,迎接春天的来临。一声鸟鸣,心便永不寂寞。                   
(选自2011年第1期《散文选刊》,有删改)
【小题1】在文中,作者写了城市中的“化工森林”,用意是什么?(6分) 
【小题2】文章联想丰富,但始终围绕作者的感情而展开,而且感情的发展层层深入,请梳理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5分)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森林是生命的典范,告诉人们生命的原始法则”一句中“生命的原始法则”的意蕴。(6分)  
【小题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认为,森林会消除人们的困惑和感伤,会使人们空洞的内心得到充实,会让人们变得成熟、聪明、坦荡、洞悉真理等。
B.“等待心灵的撞击,等待灵魂的再生”的意思是,在喧嚣的城市,人们的心灵将受到世俗的冲击,但走进森林,将可能获得重生。
C.文中引用莱蒙托夫、托尔斯泰的话,写出了森林的巨大作用,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应该和谐相处。
D.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这和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运用密不可分,如“湖泊像美人的镜子”、“睁大眼睛滴溜溜地打量你”等。
E.文章以第一人称为主,有时插入第二人称,不同人称的运用既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思想感情的表达,又使文章显得亲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新疆自治区期中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现代文阅读,完成下面的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1.下列句中“像”字表示比喻的一项是(   )
A.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B.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C.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D.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2.下列有关郁达夫的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县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B.1922年,他从日本回国,参与组织“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C.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
D.散文《故都的秋》、《茫茫夜》等,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3.“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对这一句分析不妥的一项是(   )
A.蓝色、白色是冷色,能表现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景物特点。
B.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切合作者当时那种落寞的情怀。
C.这是一种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
D.色调的选择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观。
4.这三段文字写到了三种景况: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对这三段文字的写景特点作简单的评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