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面对教材中诗歌作品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雨巷》一诗,以情而言,是独自、彷徨、寂寥、愁怨;以景而言,是纸伞、雨巷、丁香、姑娘。可
      谓此情此景,水乳交融,幻化为一体。
B、《再别康桥》一诗浸透着浓浓的哀愁,沉默的夏虫、康桥,烘托出一种惆怅的气氛。
C、《烛之武退秦师》选自我国第一部叙事较详细的编年体著作《左传》,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左传》是对历史著作《春秋》较为详细的叙述。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
      全书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和表,共一百三十篇。是二十四史之首,是一部无与伦比的百科全
      书。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0123 期中题 题型:单选题

下面对教材中诗歌作品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雨巷》一诗,以情而言,是独自、彷徨、寂寥、愁怨;以景而言,是纸伞、雨巷、丁香、姑娘。可谓此情此景,水乳交融,幻化为一体。
B、《再别康桥》一诗浸透着浓浓的哀愁,沉默的夏虫、康桥,烘托出一种惆怅的气氛。
C、《烛之武退秦师》选自我国第一部叙事较详细的编年体著作《左传》,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左传》是对历史著作《春秋》较为详细的叙述。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全书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和表,共一百三十篇。是二十四史之首,是一部无与伦比的百科全书。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臧克家:诗比人更长寿

念过中学的人,没有谁不熟悉这么一段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中国当代诗坛大师臧克家的《有的人》教育了几代人追求真善美,以耐人寻味而深深“烙印”在亿万国人脑海里 。

臧克家从小生活在一个诗的王国,家庭的文化空气很浓。父亲和祖父都好诗,他的庶祖母给他讲《聊斋》,说《水浒》,话《西游记》,“这些故事,常引出我同情的眼泪和美好的幻想。”臧克家永久也不能磨灭这些在心上打上的深深印记。

小克家喜欢整天跟穷人的孩子在一起,“我同情他们,热爱他们。童年的一段乡村生活,使我认识了人间的穷愁、疾苦和贫富的悬殊。同时,纯朴、刻苦、良善……我的脉管里流入了农民的血。我高兴,有人说我是‘农民诗人’。不错,我是‘泥土里的人’。”

1923年,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臧克家接受到“五四”新文学思潮的影响。这时期,他读的新诗很多,如饥似渴地吞咽下去;也写了不少诗作。1930年,臧克家被国立青岛大学破格录取。这期间,在闻先生的指导下,他以难民、洋车夫、渔翁等一些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为着笔点,创作了不少好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朱自清评曰:“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王统照称道:“(臧克家的出现)真像在今日的诗坛上掠过一道火光。”

臧老经历了20世纪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的全部过程,入过学,做过战,随军采访,主编杂志……这种生活境地、职业的变更,令诗人有了更丰富更鲜活的生活素材,也正是这些,触发了诗人的灵感。也正是这样,他在诗中抒发一个热血诗人的沸腾之情。激情勃发的臧克家,由“农民诗人”成了“人民诗人”。

臧老的床头高高的排放着一摞摞书刊,上面少不了他的圈圈点点或评论。他历来嗜书如命,到老年却自觉心里空虚,因此更以补课的心情拼命读书。他每天用于读书的时间不少于全部活动的三分之一,孤灯夜读,思接千载,名篇佳作,会心动情,是他生活的又一大乐趣。

他不仅读,而且写。其中,不少文章文情并茂,精辟独到颇有见地。臧克家从不想自己“来日无多”,只是笔耕不辍,依旧诗涌成潮,虽在文坛已耕耘了60多年,但他那颗跳动的诗心充满活力。他从未停止过写作,就是在病魔缠身、卧床不起的情况下仍不放下手中的笔。他把写作视为与病魔斗争的一种手段,进入九秩仍坚持天天定时伏案工作。近年,他还出版了《臧克家古典诗文欣赏集》、《臧克家序跋选》、《放歌新岁月》,并主编了《毛主席诗词鉴赏》等书籍。尽管因为年长,作品数量大为减少,但诗的内涵却愈加醇厚。诗作《我》寥寥10字,却滚热发烫:“我,/一团火。/灼人,/也将自焚。”这诗是他性格、人格的写照。

以往每年,请求题词、题诗、题名、作序、写评论的接连不断,来访者络绎不绝,这可忙坏了我们的臧老,挤占了本来很忙的诗人时间。然而,热心肠的臧克家只是尽最大的能力“应酬”,再累也心甘情愿。在臧克家的心目中,感情这座天平上,友情的砝码是重于亲情的——他对朋友的满腔热情真像火一般炽烈。

诗人还有一个特别而又不特别的爱好,那便是喜爱跟孩子在一块。老先生已经走过了99个人生历程,99个春秋使他经历了世间沧桑,饱览了人生百态,晚年的他依然童趣不失、笑声爽朗。以前每次散步,小朋友见到了他,总是老远就“臧爷爷”喊个不停。他们的臧爷爷也乐于与他们在一起捉迷藏或踢沙包,这时候,臧老也变成了“老天真”。当小孩有什么不快的事时,也乐意哭着找臧爷爷说个痛快。这时,臧老只得边哄小孩别哭边给他们些糖果吃。在孩子们中间,他成了“孩子王”,童心十足。他在散文《我和孩子》中写道:“我喜欢这许许多多的小朋友,自己好似变成了他们当中的一人。”同时,诗人甚为关心儿童事业的发展。“年景虽云暮,玮光犹灿然”,他的诗句唱出了自己的夕阳情,从中可以感到老诗人一颗年轻的心在搏动。在“希望工程”刚开始启动时,他便长期资助甘肃武威市失学女孩常清玉;一次,某地“希望工程”向他求字,他二话没说,当即写了“爱心如火”4个大字,表现出诗人的激情和爱心;中国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破土动工,他得知后无偿捐献自己刚收到的10000元著作稿酬……

臧克家当年为纪念鲁迅而作的《有的人》,今天,用来送别诗人自己仍是最好的挽歌:“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1)下列有关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因为自小生活在乡村,臧克家的诗都以农村和农民为题材,这为他赢得了“人民诗人”的美誉。

B.丰富的生活给诗人提供了许许多多写作素材,从这一点看,诗人离不开生活的锤炼,艺术离不开生活的源头活水。

C.臧克家热爱生活,激情如火,即使年近百岁,仍读书不止,笔耕不辍,同时,他还是一位葆有童真,悉心关心下一代成长的老人。

D.本文对臧克家诗句的引用,起到首尾呼应,深化主题的作用,也突出了臧克家非凡的诗歌成就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E.因为看重友情,臧克家再累也心甘,在晚年还写了许多题词、题诗、题名、作序、评论性质的文章,接连不断的劳累是他过早离世。

(2)为什么说臧克家由“农民诗人”变成了“人民诗人”?

 

(3)传记往往撷取传主的几个侧面加以介绍,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臧克家的?

 

(4)探究思考臧克家的艺术人生,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诗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那一种遥远的幽默

杨 芳

①本来曹禺从南开转学到清华,一半是为了王文显。他早就听说,这位外国语文学系主任,对戏剧颇有研究。

②但听课后,他竟有些失望。从头至尾,王文显都在念英文讲义,而且年年如此,从不增删。难怪教《近代诗歌》的温源宁教授说,那情形“好似一个长老会的牧师正在主持葬礼”。

③即便在课下,他也枯燥无味。据说,学生登门拜访,大多是谈正事,说完便走,“没有人逗留,也没有人希望延长约会时间”。  

④他不苟言笑,瘦长白净的脸上,嘴角略微向下撇。1936年外国语文学会的合影里,他穿件深色的西服,搭配斜纹领带,背着手,和吴宓一左一右立在中央,满脸严肃。自1915年伦敦大学毕业,王文显便在清华教书,直至1937年学校南迁。其间,他历任教务主任、代理校长和外文系主任。

⑤不同于为人的刻板,他写出的剧本却别有一番幽默,“没有丝毫沉闷无味之处”。  

⑥在暗讽袁世凯称帝的喜剧《梦里京华》中,他写下一幕大小老婆争当皇后的闹剧:“大太太喘气喘得活像夏天的狗。她旋转得眼花缭乱。一姨太太一个箭步跳到她身后,伸手要抓她的头发。她没有抓住头发,仅仅撕下她的领子。”

⑦他的另一部英文喜剧《委曲求全》,写得则是教授勾心斗角的丑态。男主角是一位大学校长,一出场,便抱着哈巴狗,大言不惭地对下人说:“我要不耍一点儿手腕,你想我能维持五分钟之久吗?”

⑧这是这位代理校长的切身感受吗?人们不得而知。至少,在现实中不大看得出来。在会议上,他不慌不忙,不东拉西扯;做事方面,他一丝不苟,“各个方面无疵可求”。甚至,他永远一个样儿,抽烟斗,打网球,夏天穿短装,冬天换长袍。  

⑨温源宁说他“像个固定的设备毫无改变”,调侃他为清华的“不倒翁”和“定影液”:“没有他,清华就不是清华;有了他,不管清华还会再有多少变革,也依旧是清华。”

⑩与学生曹禺的悲剧不同,王文显的作品是喜剧,充满了嘲讽,令人捧腹大笑后若有所思。《委曲求全》在耶鲁大学演出时,《波士顿报》一位记者评价:“柔和的、恶嘲的微笑……实在是中国人对于喜剧的一种贡献。”

⑾“(他的作品)是那种坐在小剧场里,一边喝着咖啡和茶,一边细细品味的话剧。”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副研究员张耀杰说。

⑿1990年,正读研究生的张耀杰在资料室无意中发现一本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杂志。上面布满灰尘,旧得“翻几下就会烂掉”,其中介绍了王文显。不同于那个年代常有的慷慨激昂,他的文字温文尔雅,很有情趣。

⒀“这种情趣充满了文人式幽默,没有火药味,温厚中带着一丝人文关怀。”张耀杰说,“我们现在很少还有这种幽默。”

⒁只是这种情趣“缺乏战斗性”,这些文字也在以往的戏剧史研究中被忽略。出版于上世纪80年代、被称为中国戏剧史权威著作的《中国现代戏剧史稿》一书,732页里对他的介绍只有薄薄4页。“剧中所表现的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基于这种精神对中国黑暗现实的批判,是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的。”书中写道。  

⒂清华大学图书馆东北角不远处,曾是王文显居住的北院住宅区。梁启超、朱自清等学者也一度在这里居住。

⒃而如今,这里则是一大片草坪,稀稀拉拉种着柳树和杨树,有学生在看书,也有老人推着童车,早已不复是“点点翠竹千般绿,几条小路尽文人”的景象了。 

(摘编自《过去的那些人》)

【注】①王文显(1886-1968):中国现代戏剧的重要先驱之一。②定影:把经过显影的感光材料放入配好的药液里,溶去全部的卤化银,只留下银质的影像,并把影像固定下来,不再变化。

9.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第②段说温源宁用“好似一个长老会的牧师正在主持葬礼”一语描述王文显上课的情形,写出了他严肃、枯燥的授课特点。

B.第⑥段引用《梦里京华》对大小老婆争宠的生动描写,目的是为了突出袁世凯称帝的荒谬,说明王文显的剧作别有一番幽默。

C.王文显的话剧作品文字饶有情趣,值得细细品味;他追求的风格与当时的社会潮流不尽吻合,其作品透露出一定的人文情怀。

D.文章最后一段描写了王文显旧居周边的环境与情景,营造了肃杀悲凉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王文显的深切怀念与沉痛哀悼。

E.“那一种遥远的幽默”意味深长,“遥远”既指王文显的喜剧已少有人知,也指王文显式的幽默在如今的文学作品中已不多见。

10.文章已有“《梦里京华》”一例,为何还要例举“《委曲求全》”?请简要分析。(4分)

11.请根据文本,探析“没有他,清华就不是清华;有了他,不管清华还会再有多少变革,也依旧是清华”这句话的涵义。(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5分)

臧克家:诗比人更长寿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2004年2月5日晚8点30分,

臧克家先生在北京协和医院与世长辞,正月十五的万家灯火伴他西行。中国当代诗坛大师臧克家的《有的人》教育了几代人追求真善美,以耐人寻味而深深“烙印”在亿万国人脑海里。

臧克家从小生活在一个诗的王国,家庭的文化空气很浓。父亲和祖父都好诗,他的庶祖母给他讲《聊斋》,说《水浒》,话《西游记》……“这些故事,常引出我同情的眼泪和美好的幻想。”臧克家永久也不能磨灭这些在心上打上的深深的印记。

臧克家喜欢整天跟穷人的孩子在一起,“我同情他们,热爱他们。童年的一段乡村生活,使我认识了人间的穷愁、疾苦和贫富的悬殊。他们的纯朴、刻苦、良善深深地影响了我……我的脉管里流入了农民的血。我高兴,有人说我是‘农民诗人’。不错,我是‘泥土里的人’。”

1923年,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臧克家接受到“五四”新文学思潮的影响。这时期,他读的新诗很多,如饥似渴地吞咽下去,也写了不少诗作。1930年,臧克家被国立青岛大学破格录取。这期间,在闻先生的指导下,他以难民、洋车夫、渔翁等一些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为着笔点,创作了不少好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朱自清评曰:“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王统照称道:“(臧克家的出现)真像在今日的诗坛上掠过一道火光。”

臧老经历了20世纪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的全部过程,入过学,作过战,随军采访,主编杂志……这种生活境地、职业的变更,令诗人有了更丰富更鲜活的生活素材,也正是这些,触发了诗人的灵感。也正是这样,他在诗中抒发一个热血诗人的沸腾之情。激情勃发的臧克家,由“农民诗人”成了“人民诗人”。

臧老的床头高高的排放着一摞摞书刊,上面少不了他的圈圈点点或评论。他历来嗜书如命,到老年却自觉心里空虚,因此更以补课的心情拼命读书。他每天用于读书的时间不少于全部活动的三分之一,孤灯夜读,思接千载,名篇佳作,会心动情,是他生活的又一大乐趣。

他不仅读,而且写。其中,不少文章文情并茂,精辟独到颇有见地。臧克家从不想自己“来日无多”,只是笔耕不辍,依旧诗涌成潮,虽在文坛已耕耘了60多年,但他那颗跳动的诗心充满活力。他从未停止过写作,就是在病魔缠身、卧床不起的情况下仍不放下手中的笔。他把写作视为与病魔斗争的一种手段,进入九秩仍坚持天天定时伏案工作。近年,他还出版了《臧克家古典诗文欣赏集》、《臧克家序跋选》、《放歌新岁月》,并主编了《毛主席诗词鉴赏》等书籍。尽管因为年长,作品数量大为减少,但诗的内涵却愈加醇厚。诗作《我》寥寥10字,却滚热发烫:“我/一团火/灼人/也将自焚。”这诗是他性格、人格的写照。2000年1月20日,在人民大会堂,中国诗歌学会授予“世纪诗翁”臧克家“中国诗人奖——终身成就奖”,如此崇高的荣誉,中国诗歌届史无前例。

诗人还有一个特别而又不特别的爱好,那便是喜爱跟孩子在一块。老先生已经走过了99个春秋,虽经历了世间沧桑,饱览了人生百态,晚年的他依然童趣不失、笑声爽朗。以前每次散步,小朋友见到了他,总是老远就“臧爷爷”喊个不停。他们的臧爷爷也乐于与他们在一起捉迷藏或踢沙包,这时候,臧老也变成了“老天真”。当小孩有什么不快的事时,也乐意哭着找臧爷爷说个痛快。这时,臧老只得边哄小孩别哭边给他们吃糖果。在孩子们中间,他成了“孩子王”,童心十足。诗人甚为关心儿童事业的发展:在“希望工程”刚开始启动时,他便长期资助甘肃武威市失学女孩常清玉;中国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破土动工,他得知后无偿捐献自己刚收到的10000元著作稿酬……

臧克家,一个与诗并就而行的名字,一个和他的诗同样光辉着的名字,像明亮的星斗,高标于中国诗坛的天空。臧克家当年为纪念鲁迅而作的《有的人》,今天,用来送别诗人自己仍是最好的挽歌:“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摘编自《大地》)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少年时代的生活,对臧克家以后的职业选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家庭浓厚的文化氛围使他很早就认识到了人间的穷愁、疾苦和贫富的悬殊。

B.臧克家被国立青岛大学录取时出版的诗集《烙印》,因其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给朱自清和王统照评价为“有血有肉”“今日的诗坛上掠过一道花光”。

C.尽管已在文坛上耕耘了60多年,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年事已高的臧克家扔笔耕不辍,将生命的全部热情投入到阅读和创作中。

D.虽历经世间沧桑,饱览人生百态,晚年的臧克家依然笑对人生,像孩子一样天真单纯的生活着,他以极大的热情关心国家儿童事业的发展。

E.本文撷取成长经历、诗歌创作成就、读书写作的执着追求、童心未泯、爱心如火等侧面对臧克家的诗人生涯进行了清晰的介绍。

8.文章在开篇和结尾引用《有的人》中的诗句,请结合文本简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

9.文章说臧克家由“农民诗人”变成了“人民诗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其转变历程。(6分)

10.文章题目说:“诗比人更长寿。”请结合臧克家的生活经历,谈谈怎样成就卓越的艺术人生。(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福建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那一种遥远的幽默
杨 芳
①本来曹禺从南开转学到清华,一半是为了王文显。他早就听说,这位外国语文学系主任,对戏剧颇有研究。
②但听课后,他竟有些失望。从头至尾,王文显都在念英文讲义,而且年年如此,从不增删。难怪教《近代诗歌》的温源宁教授说,那情形“好似一个长老会的牧师正在主持葬礼”。
③即便在课下,他也枯燥无味。据说,学生登门拜访,大多是谈正事,说完便走,“没有人逗留,也没有人希望延长约会时间”。  
④他不苟言笑,瘦长白净的脸上,嘴角略微向下撇。1936年外国语文学会的合影里,他穿件深色的西服,搭配斜纹领带,背着手,和吴宓一左一右立在中央,满脸严肃。自1915年伦敦大学毕业,王文显便在清华教书,直至1937年学校南迁。其间,他历任教务主任、代理校长和外文系主任。
⑤不同于为人的刻板,他写出的剧本却别有一番幽默,“没有丝毫沉闷无味之处”。  
⑥在暗讽袁世凯称帝的喜剧《梦里京华》中,他写下一幕大小老婆争当皇后的闹剧:“大太太喘气喘得活像夏天的狗。她旋转得眼花缭乱。一姨太太一个箭步跳到她身后,伸手要抓她的头发。她没有抓住头发,仅仅撕下她的领子。”
⑦他的另一部英文喜剧《委曲求全》,写得则是教授勾心斗角的丑态。男主角是一位大学校长,一出场,便抱着哈巴狗,大言不惭地对下人说:“我要不耍一点儿手腕,你想我能维持五分钟之久吗?”
⑧这是这位代理校长的切身感受吗?人们不得而知。至少,在现实中不大看得出来。在会议上,他不慌不忙,不东拉西扯;做事方面,他一丝不苟,“各个方面无疵可求”。甚至,他永远一个样儿,抽烟斗,打网球,夏天穿短装,冬天换长袍。  
⑨温源宁说他“像个固定的设备毫无改变”,调侃他为清华的“不倒翁”和“定影液”:“没有他,清华就不是清华;有了他,不管清华还会再有多少变革,也依旧是清华。”
⑩与学生曹禺的悲剧不同,王文显的作品是喜剧,充满了嘲讽,令人捧腹大笑后若有所思。《委曲求全》在耶鲁大学演出时,《波士顿报》一位记者评价:“柔和的、恶嘲的微笑……实在是中国人对于喜剧的一种贡献。”
⑾“(他的作品)是那种坐在小剧场里,一边喝着咖啡和茶,一边细细品味的话剧。”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副研究员张耀杰说。
⑿1990年,正读研究生的张耀杰在资料室无意中发现一本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杂志。上面布满灰尘,旧得“翻几下就会烂掉”,其中介绍了王文显。不同于那个年代常有的慷慨激昂,他的文字温文尔雅,很有情趣。
⒀“这种情趣充满了文人式幽默,没有火药味,温厚中带着一丝人文关怀。”张耀杰说,“我们现在很少还有这种幽默。”
⒁只是这种情趣“缺乏战斗性”,这些文字也在以往的戏剧史研究中被忽略。出版于上世纪80年代、被称为中国戏剧史权威著作的《中国现代戏剧史稿》一书,732页里对他的介绍只有薄薄4页。“剧中所表现的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基于这种精神对中国黑暗现实的批判,是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的。”书中写道。  
⒂清华大学图书馆东北角不远处,曾是王文显居住的北院住宅区。梁启超、朱自清等学者也一度在这里居住。
⒃而如今,这里则是一大片草坪,稀稀拉拉种着柳树和杨树,有学生在看书,也有老人推着童车,早已不复是“点点翠竹千般绿,几条小路尽文人”的景象了。 
(摘编自《过去的那些人》)
【注】①王文显(1886-1968):中国现代戏剧的重要先驱之一。②定影:把经过显影的感光材料放入配好的药液里,溶去全部的卤化银,只留下银质的影像,并把影像固定下来,不再变化。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第②段说温源宁用“好似一个长老会的牧师正在主持葬礼”一语描述王文显上课的情形,写出了他严肃、枯燥的授课特点。
B.第⑥段引用《梦里京华》对大小老婆争宠的生动描写,目的是为了突出袁世凯称帝的荒谬,说明王文显的剧作别有一番幽默。
C.王文显的话剧作品文字饶有情趣,值得细细品味;他追求的风格与当时的社会潮流不尽吻合,其作品透露出一定的人文情怀。
D.文章最后一段描写了王文显旧居周边的环境与情景,营造了肃杀悲凉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王文显的深切怀念与沉痛哀悼。
E.“那一种遥远的幽默”意味深长,“遥远”既指王文显的喜剧已少有人知,也指王文显式的幽默在如今的文学作品中已不多见。
【小题2】文章已有“《梦里京华》”一例,为何还要例举“《委曲求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请根据文本,探析“没有他,清华就不是清华;有了他,不管清华还会再有多少变革,也依旧是清华”这句话的涵义。(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0~2011学年福建长泰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柴可夫斯基的《叶甫根尼·奥涅金》
1877年初,柴可夫斯基想着手创作自己的第五部歌剧。当时俄罗斯歌剧已达到了繁荣时期,在所有反映俄罗斯生活题材的歌剧里,主人公都是历史人物或农民,包括柴可夫斯基自己写的歌剧也是如此。现在他想寻求另一类主题,他想用歌剧这种体裁探索和反映当代人的精神世界,他要在歌剧体裁领域中体现“人类心灵活动”的方式。
5月初的一天,柴可夫斯基来到一位著名女歌唱家家作客。她建议把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根尼·奥涅金》改编成歌剧。柴可夫斯基当晚重读了一遍原著,再次被深深感动,产生了一种不可遏止的创作欲望。他当即写出了场次大纲,从原诗中挑选了所需素材,准备请好友席洛夫斯基编写歌剧脚本。
这年夏天柴可夫斯基住在莫斯科近郊席洛夫斯基家开始创作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这期间他给人写信说:“《叶甫根尼·奥涅金》里的诗意有多么丰富啊,我没想错,我很了解,在这部歌剧里,舞台效果和动作不多,但是这个题材从总体上所包含的诗意、人情味以及题材的纯朴与诗作的天才文笔,这一切都加倍地补偿了所有的缺点。”
柴可夫斯基甚至不把这个歌剧称为歌剧而称为“抒情场面”,因为他不把注意力放在故事情节和事件上,而是着力表现主人公波澜起伏的内心世界,反映他们思想感情的变化发展。作曲家给普希金的这部描写19世纪初俄国生活的作品带来了自己时代的特征。他把剧中人物对幸福的向往以及他们和命运之间的冲突尖锐化了。柴可夫斯基在自己的音乐刻画中,对普希金笔下人物的描写增加了新的特点,使得塔姬雅娜、奥涅金、连斯基的形象比在普希金小说中有了更为强烈的悲剧色彩。
柴可夫斯基从青年时代就时常被塔姬雅娜这一充满诗意的形象所感动。她是纯朴、善良的俄罗斯女性的美好典型。生活在僻静乡间的塔姬雅娜对未来怀着美好憧憬和幻想。潇洒风流的贵族青年奥涅金的出现,打乱了她平静的生活,她热烈地爱上了奥涅金,并且大胆地给他写信向他倾吐爱情。歌剧就是从塔姬雅娜写信一场开始的。代表塔姬雅娜形象的主题音乐具有俄罗斯浪漫风格。作曲家用充满激情的音乐表现少女真挚、强烈的爱情。这一段音乐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柴可夫斯基对普希金原著中的奥涅金做了一些改动。没有触及奥涅金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只说他是“都城一位寂寞的社交家”。奥涅金没有接受少女的纯真爱情。在他那段著名的咏叹调《您给我写了信》中,奥涅金的冷言说教使可怜的塔姬雅娜受了委屈和伤害。她带着心灵的创伤接受了无爱的婚姻,做了格列明公爵夫人。两年以后当奥涅金带着爱意回到塔姬雅娜身边时,她的心破碎了,她仍深爱着奥涅金,但她又必须忠于自己的责任。表面的平静掩盖着内心的痛苦。此时多变的音乐旋律和生动的唱词把她激烈的内心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
歌剧中连斯基的形象也与在普希金原作中有所不同。柴可夫斯基笔下的连斯基真诚、善良,具有崇高的理想,忠于自己的爱情,然而现实生活使他的梦想破碎。当他不得不和过去友人奥涅金走上决斗场时,他已经预感到不幸的来临。一曲惊天动地的连斯基咏叹调打动了多少人的心啊!
1878年2月柴可夫斯基完成了这部歌剧。1878年12月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戏剧节上首演。
人们对于作曲家的新歌剧表示一致赞赏。《叶甫根尼·奥涅金》成为俄国和欧洲许多剧院的保留剧目。
(摘自《柴可夫斯基传》)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俄罗斯歌剧进入繁荣时期,柴可夫斯基用一年多的时间创作并排演的他的第五部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是这个繁荣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B.体现“人类心灵活动”的方式,是柴可夫斯基为自己设定的创作歌剧的新主题,也是他寻求新题材并成功创作第五部歌剧的动力。
C.柴可夫斯基接受一著名女歌唱家的建议,把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根尼·奥涅金》原著重读了一遍,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于是让好友希洛夫斯基负责歌剧的具体创作工作。
D.柴可夫斯基所说的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所有的缺点”是指歌剧里,舞台效果和动作不多。
E、《叶甫根尼·奥涅金》被人们一致赞赏和成为俄国和欧洲许多剧院的保留剧目,又一次表明柴可夫斯基歌剧创作一直走在时代前列,不断获得巨大的成功。
【小题2】结合文章,概括柴可夫斯基如何用音乐手段刻画塔姬雅娜这一形象的。(4分)
答:
【小题3】柴可夫斯基在创作《叶甫根尼·奥涅金》之前曾说:“我在这条道路上定下了一站:歌剧,不论您怎样说我不擅长于创作这种音乐,我将毫不犹豫走自己的路。”请结合文本,对其进行评述。(6分)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洛社中学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③除了歌咏山川和人民生活外,杜甫在这时有了充裕的时间,回忆他的青年时代。他在偏僻的山城与外边广大的世界隔绝,朋友稀少,生活平静,因此过去的一切经历在他面前活动起来。他写了不少长篇的诗叙述他过去的生活。他写《壮游》诗,从七岁学诗起经过吴越齐赵的漫游、长安时代、安史之乱,一直到滞留巴蜀,是一篇完整的自传。他还写了八首长诗,怀念八个人物,集在一起,叫做《八哀诗》,但它们只有历史的价值,艺术方面并不算是成功的作品。
④杜甫在这时因为与外面的世界脱离,作诗的态度有时改变了。他在成都草堂时说他写诗的态度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前两句说他长安时代以来对于诗的努力,极力避免庸俗,生活越艰难,作诗也越刻苦;后两句则说明在草堂的生活较为清闲,对着美丽的自然界可以信口成章了。但是到了夔州,他又把一部分的精力用到雕琢字句、推敲音律上边去了。他在《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里说“晚节渐于诗律细”,又在《解闷十二首》里说“颇学阴(阴铿)何(何逊)苦用心”。并且在指导儿子宗武学诗时,也教他熟读《文选》,以便从中采撷辞藻:这好像又把诗歌扯回到“研揣声病、寻章摘句”的时代里去了。但杜甫夔州时代的诗并不是每一首都是这样写成的。他用这种态度写出来的代表作品最明显的是《秋兴八首》、《诸将五首》。这些诗里不是没有接触到实际的问题,不是没有说到国家的灾难与人民的贫困,不是没有写出时代的变迁和自己热烈的想望,可是这些宝贵的内容被铿锵的音节与华丽的词藻给蒙盖住了。使后来杜诗的读者不知有多少人只受到音节与词藻的迷惑与陶醉,翻来覆去地诵读,而不去追问:里边到底说了些什么?因此在解释上也发生分歧。与此相反,反倒是在《写怀》里毫不费力地写出来的“无贵贱不悲,无富贫亦足”,读起来觉得亲切动人;而像《宿江边阁》里“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那样的诗句足以表达出诗人的品格。
⑤杜甫在夔州,身体时好时坏,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都不断地缠绕着他,最后牙齿落了一半,耳也聋了,几乎成了一个残废的老人。他在这种情形下,两年内写了四百三十余篇诗,占有他全集诗中的七分之二,而且其中有不少的长篇,这是一个丰富的创作时期。由于生活的限制,在内容和思想上比起过去的作品都略有逊色,但其中也不缺《登高》这样的杰作。
【小题1】从传记中看,杜甫在夔州时的诗歌创作,其素材的来源有哪些?请简要分析。(5分)
答:        
【小题2】文章最后说“这是一个丰富的创作时期”,依据所选的这部分文字,你认为“丰富”体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能产生这么“丰富的创作”?(5分)
答:    
【小题3】.第四段说杜甫“作诗的态度有时改变了”,有了什么改变?作者对改变的评价怎样?请依据文本加以阐述。(5分)
答:  
(节选自冯至《杜甫传》,有删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4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5分)

臧克家:诗比人更长寿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2004年2月5日晚8点30分,

臧克家先生在北京协和医院与世长辞,正月十五的万家灯火伴他西行。中国当代诗坛大师臧克家的《有的人》教育了几代人追求真善美,以耐人寻味而深深“烙印”在亿万国人脑海里。

臧克家从小生活在一个诗的王国,家庭的文化空气很浓。父亲和祖父都好诗,他的庶祖母给他讲《聊斋》,说《水浒》,话《西游记》……“这些故事,常引出我同情的眼泪和美好的幻想。”臧克家永久也不能磨灭这些在心上打上的深深的印记。

臧克家喜欢整天跟穷人的孩子在一起,“我同情他们,热爱他们。童年的一段乡村生活,使我认识了人间的穷愁、疾苦和贫富的悬殊。他们的纯朴、刻苦、良善深深地影响了我……我的脉管里流入了农民的血。我高兴,有人说我是‘农民诗人’。不错,我是‘泥土里的人’。”

1923年,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臧克家接受到“五四”新文学思潮的影响。这时期,他读的新诗很多,如饥似渴地吞咽下去,也写了不少诗作。1930年,臧克家被国立青岛大学破格录取。这期间,在闻先生的指导下,他以难民、洋车夫、渔翁等一些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为着笔点,创作了不少好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朱自清评曰:“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王统照称道:“(臧克家的出现)真像在今日的诗坛上掠过一道火光。”

臧老经历了20世纪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的全部过程,入过学,作过战,随军采访,主编杂志……这种生活境地、职业的变更,令诗人有了更丰富更鲜活的生活素材,也正是这些,触发了诗人的灵感。也正是这样,他在诗中抒发一个热血诗人的沸腾之情。激情勃发的臧克家,由“农民诗人”成了“人民诗人”。

臧老的床头高高的排放着一摞摞书刊,上面少不了他的圈圈点点或评论。他历来嗜书如命,到老年却自觉心里空虚,因此更以补课的心情拼命读书。他每天用于读书的时间不少于全部活动的三分之一,孤灯夜读,思接千载,名篇佳作,会心动情,是他生活的又一大乐趣。

他不仅读,而且写。其中,不少文章文情并茂,精辟独到颇有见地。臧克家从不想自己“来日无多”,只是笔耕不辍,依旧诗涌成潮,虽在文坛已耕耘了60多年,但他那颗跳动的诗心充满活力。他从未停止过写作,就是在病魔缠身、卧床不起的情况下仍不放下手中的笔。他把写作视为与病魔斗争的一种手段,进入九秩仍坚持天天定时伏案工作。近年,他还出版了《臧克家古典诗文欣赏集》、《臧克家序跋选》、《放歌新岁月》,并主编了《毛主席诗词鉴赏》等书籍。尽管因为年长,作品数量大为减少,但诗的内涵却愈加醇厚。诗作《我》寥寥10字,却滚热发烫:“我/一团火/灼人/也将自焚。”这诗是他性格、人格的写照。2000年1月20日,在人民大会堂,中国诗歌学会授予“世纪诗翁”臧克家“中国诗人奖——终身成就奖”,如此崇高的荣誉,中国诗歌届史无前例。

诗人还有一个特别而又不特别的爱好,那便是喜爱跟孩子在一块。老先生已经走过了99个春秋,虽经历了世间沧桑,饱览了人生百态,晚年的他依然童趣不失、笑声爽朗。以前每次散步,小朋友见到了他,总是老远就“臧爷爷”喊个不停。他们的臧爷爷也乐于与他们在一起捉迷藏或踢沙包,这时候,臧老也变成了“老天真”。当小孩有什么不快的事时,也乐意哭着找臧爷爷说个痛快。这时,臧老只得边哄小孩别哭边给他们吃糖果。在孩子们中间,他成了“孩子王”,童心十足。诗人甚为关心儿童事业的发展:在“希望工程”刚开始启动时,他便长期资助甘肃武威市失学女孩常清玉;中国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破土动工,他得知后无偿捐献自己刚收到的10000元著作稿酬……

臧克家,一个与诗并就而行的名字,一个和他的诗同样光辉着的名字,像明亮的星斗,高标于中国诗坛的天空。臧克家当年为纪念鲁迅而作的《有的人》,今天,用来送别诗人自己仍是最好的挽歌:“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摘编自《大地》)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少年时代的生活,对臧克家以后的职业选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家庭浓厚的文化氛围使他很早就认识到了人间的穷愁、疾苦和贫富的悬殊。

B.臧克家被国立青岛大学录取时出版的诗集《烙印》,因其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给朱自清和王统照评价为“有血有肉”“今日的诗坛上掠过一道花光”。

C.尽管已在文坛上耕耘了60多年,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年事已高的臧克家扔笔耕不辍,将生命的全部热情投入到阅读和创作中。

D.虽历经世间沧桑,饱览人生百态,晚年的臧克家依然笑对人生,像孩子一样天真单纯的生活着,他以极大的热情关心国家儿童事业的发展。

E.本文撷取成长经历、诗歌创作成就、读书写作的执着追求、童心未泯、爱心如火等侧面对臧克家的诗人生涯进行了清晰的介绍。

2.文章在开篇和结尾引用《有的人》中的诗句,请结合文本简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

3.文章说臧克家由“农民诗人”变成了“人民诗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其转变历程。(6分)

4.文章题目说:“诗比人更长寿。”请结合臧克家的生活经历,谈谈怎样成就卓越的艺术人生。(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