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划线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B.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C.尧舜其尤病诸。 D.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浙江省期末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划线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 |
A.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B.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C.尧舜其尤病诸。 D.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庭,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杜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生死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对下列加粗、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大阉亦逡巡畏义 (犹疑不决)
B.佯狂不知所之者 (假装疯狂)
C.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古时编制户口,十家为“伍”)
D.又有剪发杜门 (闭门不出)
2.下列句子加粗、加下划线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不相同的是( )
A.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B.不然,令人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C.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D.待圣人之书而投缳道路
3.对下列句子中加粗、加下划线词意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两个“发”字相同,③④两个“之”字不同
B.①②两个“发”字相同,③④两个“之”字相同
C.①②两个“发”字不同,③④两个“之”字不同
D.①②两个“发”字不同,③④两个“之”字相同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①忠义暴于朝廷 ②素不闻诗书之训
A.①忠义暴露在朝廷上 ②从来没有听说《诗经》《书经》的教诲
B.①忠义暴露在朝廷上 ②从来没有受过诗书的教诲
C.①忠义显露在朝廷上 ②从来没有受过诗书的教诲
D.①忠义显露在朝廷上 ②从来没有听说《诗经》《书经》的教诲
5.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段表达了五人之死的崇高和可贵,显示出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
B.第二段,揭示文章的中心,阐明五人之死的巨大价值。
C.第一段叙议结合,以议为主,使文章不仅具有说服力,更具有感染力。
D.第二段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如把“高爵显位”之人的“辱人贱行”与五人“激昂不顾”对比,突出五人“荣于身后”的显耀。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庭,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杜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生死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对下列加粗、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大阉亦逡巡畏义 (犹疑不决)
B.佯狂不知所之者 (假装疯狂)
C.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古时编制户口,十家为“伍”)
D.又有剪发杜门 (闭门不出)
2.下列句子加粗、加下划线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不相同的是( )
A.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B.不然,令人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C.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D.待圣人之书而投缳道路
3.对下列句子中加粗、加下划线词意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两个“发”字相同,③④两个“之”字不同
B.①②两个“发”字相同,③④两个“之”字相同
C.①②两个“发”字不同,③④两个“之”字不同
D.①②两个“发”字不同,③④两个“之”字相同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①忠义暴于朝廷 ②素不闻诗书之训
A.①忠义暴露在朝廷上 ②从来没有听说《诗经》《书经》的教诲
B.①忠义暴露在朝廷上 ②从来没有受过诗书的教诲
C.①忠义显露在朝廷上 ②从来没有受过诗书的教诲
D.①忠义显露在朝廷上 ②从来没有听说《诗经》《书经》的教诲
5.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段表达了五人之死的崇高和可贵,显示出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
B.第二段,揭示文章的中心,阐明五人之死的巨大价值。
C.第一段叙议结合,以议为主,使文章不仅具有说服力,更具有感染力。
D.第二段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如把“高爵显位”之人的“辱人贱行”与五人“激昂不顾”对比,突出五人“荣于身后”的显耀。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5届江西省高一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傅介子,北地人也,因从军为官。先是龟兹、楼兰皆尝杀汉使者。元凤中,介子以骏马监求使大宛,因诏令责楼兰、龟兹国。
介子至楼兰,责其王教匈奴遮杀汉使:“王苟不教匈奴,匈奴使过至诸国,何为不言?”王谢服,言:“匈奴使属过,当至乌孙,道过龟兹。”介子至龟兹,复责龟兹王,王亦服罪。介子从大宛还到龟兹,龟兹言:“匈奴使者从乌孙还,在此。”介子因率其吏士共诛斩匈奴使者。还奏事,诏拜介子为中郎,迁平乐监。
介子谓大将军霍光曰:“楼兰、龟兹数反覆而不诛,无所惩艾。介子过龟兹时,其王近就人,易得也,愿往刺之,以威示诸国。”大将军曰:“龟兹道远,且之于楼兰”于是,白遣之。
介子与士卒赍金币,扬言以赐外国为名。至楼兰,楼兰王意不亲介子,介子阳引去,至其西界,使译谓曰:“汉使者持黄金锦绣行赐诸国,王不来受,我去之西国矣。”即出黄金币以示译。译还报王,王贪汉物,来见使者。介子与坐饮,列物示之。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刃交胸,立死。其贵族左右皆散走。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上乃封介子为义阳侯,食邑七百户。士刺王者皆补侍郎。 (节选自《汉书?傅介子传》)
①龟兹qiū cí:西域古国名,在今新疆库车县一带。
②楼兰:西域古国名,曾经为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现只剩遗迹,地处新疆若羌县北境。
1.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责其王教匈奴遮杀汉使遮:拦截
B.王谢服谢:感激
C.于是,白遣之遣:派遣
D.介子阳引去 阳:通“佯”,假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介子因率其吏士共诛斩匈奴使者于今无会因
B.王苟不教匈奴 苟余情其信芳
C.介子以骏马监求使大宛足以荣汝身
D.楼兰、龟兹数反覆而不诛 不迎而自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介子认为龟兹、楼兰杀害过汉朝的使者,有损大汉威严,于是在元凤年间,他以骏马监的身份,请求出使大宛,依照诏令指责楼兰、龟兹国。
B.介子到了楼兰,以事实为依据指责楼兰教唆匈奴拦截杀害汉朝使者,楼兰王谢罪表示顺服。
C.介子路过楼兰时,发现楼兰王对身边的人没有防范之心,容易得手,于是请求前去刺杀他,想以此展示国威,表现了他对大汉的忠心。
D.介子刺杀楼兰分设计诱惑、秘密会谈、实施刺杀三个阶段,刺杀过程中集中表现了他的智慧和胆识。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匈奴使属过,当至乌孙,道过龟兹。(4分)
译文:
(2)即出黄金币以示译。译还报王,王贪汉物,来见使者。(4分)
译文:
(3)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4分)
译文: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A.责其王教匈奴遮杀汉使遮:拦截 |
B.王谢服谢:感激 |
C.于是,白遣之遣:派遣 |
D.介子阳引去 阳:通“佯”,假装 |
A.介子因率其吏士共诛斩匈奴使者于今无会因 |
B.王苟不教匈奴 苟余情其信芳 |
C.介子以骏马监求使大宛足以荣汝身 |
D.楼兰、龟兹数反覆而不诛 不迎而自归 |
A.介子认为龟兹、楼兰杀害过汉朝的使者,有损大汉威严,于是在元凤年间,他以骏马监的身份,请求出使大宛,依照诏令指责楼兰、龟兹国。 |
B.介子到了楼兰,以事实为依据指责楼兰教唆匈奴拦截杀害汉朝使者,楼兰王谢罪表示顺服。 |
C.介子路过楼兰时,发现楼兰王对身边的人没有防范之心,容易得手,于是请求前去刺杀他,想以此展示国威,表现了他对大汉的忠心。 |
D.介子刺杀楼兰分设计诱惑、秘密会谈、实施刺杀三个阶段,刺杀过程中集中表现了他的智慧和胆识。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西省崇仁一中高一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傅介子,北地人也,因从军为官。先是龟兹、楼兰皆尝杀汉使者。元凤中,介子以骏马监求使大宛,因诏令责楼兰、龟兹国。
介子至楼兰,责其王教匈奴遮杀汉使:“王苟不教匈奴,匈奴使过至诸国,何为不言?”王谢服,言:“匈奴使属过,当至乌孙,道过龟兹。”介子至龟兹,复责龟兹王,王亦服罪。介子从大宛还到龟兹,龟兹言:“匈奴使者从乌孙还,在此。”介子因率其吏士共诛斩匈奴使者。还奏事,诏拜介子为中郎,迁平乐监。
介子谓大将军霍光曰:“楼兰、龟兹数反覆而不诛,无所惩艾。介子过龟兹时,其王近就人,易得也,愿往刺之,以威示诸国。”大将军曰:“龟兹道远,且之于楼兰”于是,白遣之。
介子与士卒赍金币,扬言以赐外国为名。至楼兰,楼兰王意不亲介子,介子阳引去,至其西界,使译谓曰:“汉使者持黄金锦绣行赐诸国,王不来受,我去之西国矣。”即出黄金币以示译。译还报王,王贪汉物,来见使者。介子与坐饮,列物示之。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刃交胸,立死。其贵族左右皆散走。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上乃封介子为义阳侯,食邑七百户。士刺王者皆补侍郎。 (节选自《汉书?傅介子传》)
①龟兹qiū cí:西域古国名,在今新疆库车县一带。
②楼兰:西域古国名,曾经为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现只剩遗迹,地处新疆若羌县北境。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责其王教匈奴遮杀汉使遮:拦截 |
B.王谢服谢:感激 |
C.于是,白遣之遣:派遣 |
D.介子阳引去 阳:通“佯”,假装 |
A.介子因率其吏士共诛斩匈奴使者于今无会因 |
B.王苟不教匈奴 苟余情其信芳 |
C.介子以骏马监求使大宛足以荣汝身 |
D.楼兰、龟兹数反覆而不诛 不迎而自归 |
A.介子认为龟兹、楼兰杀害过汉朝的使者,有损大汉威严,于是在元凤年间,他以骏马监的身份,请求出使大宛,依照诏令指责楼兰、龟兹国。 |
B.介子到了楼兰,以事实为依据指责楼兰教唆匈奴拦截杀害汉朝使者,楼兰王谢罪表示顺服。 |
C.介子路过楼兰时,发现楼兰王对身边的人没有防范之心,容易得手,于是请求前去刺杀他,想以此展示国威,表现了他对大汉的忠心。 |
D.介子刺杀楼兰分设计诱惑、秘密会谈、实施刺杀三个阶段,刺杀过程中集中表现了他的智慧和胆识。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陈恕字仲言,洪州南昌人,以吏干闻。知大名府,时契丹内寇,受诏增浚城隍(护城壕),其器用取于民者不时集,恕立擒府中大豪一人,会将吏将斩之。宗族号诉,宾佐竞前请救,大豪叩头流血,请翌日集事,违期甘死。恕令械之以徇,民皆恐慄,无敢后期者,数日功就。会契丹引去,知澶州,驿召为河北路营田制置使。太宗谕以农战之旨,恕对曰:“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执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太宗曰:“卿第行,朕思之。”恕行数日,果有诏,止令修完城堡、通导沟渎而已,营田之议遂寝。陕路诸州,承孟氏旧政,赋税轻重不均,民前后击登闻鼓陈诉,历二十年,诏下本道官吏,因循不理。转运副使张晔年少气锐,会受诏按覆,即便宜行之。恕奏晔擅改法,计果州一岁亏上供绢万余。晔坐削一任免。恕每便殿奏事,太宗或未深察,必形诮让。恕敛板蹙缩,退至殿壁负立,若无所容。俟意稍解复进,悫执前奏,终不改易,如是者或至三四。太宗以其忠,多从之。迁礼部郎中,真宗即位,加户部,命条具中外钱谷以闻。恕久不进,屡趣之,恕曰:“陛下富于春秋,若知府库充实,恐生侈心,臣是以不敢进。”真宗嘉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契丹内寇 寇:侵犯
B.营田之议遂寝 寝:止,息
C.命条具中外钱谷以闻 具:准备
D.屡趣之 趣:通“促”,催促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无敢后期者
B.诏下本道官吏,因循不理
C.会受诏按覆,即便宜行之
D.恕敛板蹙缩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若使之冬持兵御寇
天涯若比邻
今之戎士皆以募致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太宗或未深察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无寇则耕,寇至则战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下列事件编为四组,都能够表现陈恕有才干的一组是
①受诏增浚城隍,数日功就
②直言以对,营田之议遂寝
③奏晔擅改法,晔坐削一任免
④悫执奏事,终不改易
⑤恐真宗生侈心,久不进中外钱谷以闻
A.①②③
B.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恕疏浚护城壕,执行命令从本府豪强开始,对百姓起到了震慑作用,保证了工程在短时间内完工。
B.陈恕从古今兵源的对比上指出了营田之议的后果,最终说服了宋太宗。
C.陈恕为人忠诚,奏事时,即使在被皇帝责备时,仍能坚持阐述自己的意见。
D.陈恕担心年青的真宗皇帝贪图享乐,故不愿将国库的钱粮数目上报给皇帝,受到了皇帝的赞扬。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其器用取于民者不时集。(3分)
(2)俟意稍解复进。(2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诫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予家邦。’——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思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旨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霸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予;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农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中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农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罔:陷害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老:尊敬
C.谨庠序之教 库序:古代的学校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王位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寡人之于国也 B.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②天下可运于掌
C.①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D.①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国君要爱护百姓关心人民疾苦,才可以“王天下”,因为国君以德服人,才会得到百姓的拥戴。
B.孟子认为仁爱的国君规定人民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就足够了,不必对人民进行礼义上的教育:等到人民犯了罪,然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才能树立君主的威严。
C.比喻这种修辞格,是文学语言的重要的表达形式之一。“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形象地对比出前者是绝对做不到的,而后者不过是举手之劳。“天下可运于掌”这个比喻,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王天下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D.齐宦王的“不忍之心”,亦即“仁心”只及于禽兽,而没“有推恩”于百姓,他缺欠的是“仁术”,即没有爱护自己的百姓.其实他有能力去做,只不过他不去做罢了。因此对他来说,是“不为”,而非“不能”。
4.把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②谨庠序之教,中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4届江西南昌首批示范普通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然后答题(12分)
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名终则讳之,字乃可以为孙氏。孔子弟子记事者,皆称仲尼。江南至今不讳字也。河北士人全不辨之,名亦呼为字,字固呼为字。
偏傍之书,死有归杀①,子孙逃窜,莫肯在家;画瓦书符,作诸厌胜②;丧出之日,门前然火,户外列灰,祓送家鬼,章断注连③。凡如此比,不近有情,乃儒雅之罪人,弹议所当加也。
《礼经》:“父之遗书,母之杯圈④,感其手口之泽,不忍读用。”政(只)为常所讲习,讎校缮写,及偏加服用,有迹可思者耳。若寻常坟典⑤,为生什物,安可悉废之乎?既不读用,无容散逸,惟当缄保,以留后世耳。
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亲表聚集,致宴(燕)享焉。……
四海之人,结为兄弟,亦何容易,必有志均义敌,令终如始者,方可议之。一尔之后,命子拜伏,呼为丈人,申父交之敬,身事彼亲,亦宜加礼。比见北人甚轻此节,行路相逢,便定昆季,望年观貌,不择是非,至有结父为兄、托子为弟者。
(节选自《颜氏家训·风操篇》)
【注】 ①归杀:也作回煞,旧时迷信谓人死之日若干日灵魂回家一次叫“归杀”。②厌(yā)胜:古代一种巫术,指以诅咒制服人或物等③。章断注连:上章以求断绝死者之殃染及旁人。注连,传染的意思。④杯圈:一种木制饮器⑤坟典:《三坟》《五典》的简称,泛指古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尔之后,命子拜伏 尔:如此 B.必有志均义敌 敌:敌对
C.儿生一期 期:周年 D.门前然火 然:通“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验贪廉愚智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若寻常坟典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C.乃儒雅之罪人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D.亲表聚集,致宴享焉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3.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一个人的名和字是代表不同的意思的,名代表自己,而字则代表着这个人的德行,我们常说的“避讳”一般是指讳字。
B.在节选的文中,作者从“名字”“归杀”“废物”“试儿”“结拜”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对风操德行的一些看法。
C.作者认为“结拜”是不能随意为之的,结拜者要有共同的志向,而且,也要讲究一定的仪式,不能太草率。
D.本文节选自《颜氏家训·风操篇》,风操是指士大夫的门风节操。作者从传统经学出发,结合当时的实际,论述了对名讳、结交等流行风尚的看法。
4.下列文言语段中的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选自《孙子兵法·始计》)
A.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B.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C.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D.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名终则讳之,字乃可以为孙氏。(4分)
译文:
(2)既不读用,无容散逸,惟当缄保,以留后世耳。(4分)
译文:
(3)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4分)
译文: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