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吞声踯躅(徘徊不前)不敢言

天涯霜雪(雨过天晴)寒霄
B.出师一表真名世(在当世有名) 径须(买)取对君酌
C.惟(醒来)时之枕席 向来(原来)之烟霞
D.吴楚东南(干裂) 戎马(代指战争)关山北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0127 期末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吞声踯躅(徘徊不前)不敢言 天涯霜雪(雨过天晴)寒霄
B.出师一表真名世(在当世有名) 径须(买)取对君酌
C.惟(醒来)时之枕席 向来(原来)之烟霞
D.吴楚东南(干裂) 戎马(代指战争)关山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1—3题。

颜含,字弘都,琅邪莘人也。含少有操行,以孝闻。兄畿,咸宁中得疾,阖家营视,顿废生业,虽在母妻,不能无倦矣。含乃绝弃人事,躬亲侍养,足不出户者十有三年。石崇重含淳行,赠以甘旨,含谢而不受。或问其故,答曰:“病者绵昧,生理未全,既不能进啖,又未识人惠,若当谬留,岂施者之意也!”

次嫂樊氏因疾失明,含课励家人,尽心奉养,每日自尝省药馔,察问息耗,必簪屦束带。

本州辟,不就。东宫初建,含以儒素笃行补太子中庶子。豫讨苏峻功,封西平县侯,拜侍中,除吴郡太守。王导问含曰:“卿今莅名郡,政将何先?”答曰:“王师岁动,编户虚耗,南北权豪竞招游食,国弊家丰,执事之忧。且当征之势门,使反田桑,数年之间,欲令户给人足,如其礼乐,俟之明宰。”含所历简而有恩,明而能断,然以威御下。导叹曰:“颜公在事,吴人敛手矣。”未之官,复为侍中。以年老逊位。成帝美其素行,就加右光禄大夫,门施行马,赐床帐被褥,敕太官四时致膳,固辞不受。

于时论者以王导帝之师傅,名位隆重,百僚宜为降礼。太常冯怀以问于含,含曰:“王公虽重,理无偏敬,降礼之言,或是诸君事宜。鄙人老矣,不识时务。”既而告人曰:“吾闻伐国不问仁人。向冯祖思问佞于我,我有邪德乎?”

人尝论少正卯、盗跖其恶孰深。或曰:“正卯虽奸,不至剖人弃膳,盗跖为甚。”含曰:“为恶彰露,人思加戮;隐伏之奸,非圣不诛。由此言之,少正为甚。”众咸服焉。

郭璞尝遇含,欲为之筮。含曰:“年在天,位在人,修己而天不与者,命也;守道而人不知者,性也。自有性命,无劳蓍龟。”

桓温求婚于含,含以其盛满,不许。惟与邓攸深交。或问江左群士优劣,答曰:“周伯仁之正,邓伯道之清,卞望之之节,余则吾不知也。”其雅重行实,抑绝浮伪如此。

致仕二十余年,年九十三卒。遗命素棺薄敛。谥曰靖。丧在殡而邻家失火,移棺绋断,火将至而灭,佥以为淳诚所感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躬亲侍养    躬:亲自

B.含课励家人   课:督促

C.豫讨苏峻功   豫:预先

D.为恶彰露    彰:明显,显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颜含“雅重行实,抑绝浮伪”的一组是

(1)本州辟,不就   (2)隐伏之奸,非圣不诛   (3)简而有恩,明而能断

(4)数年之间,欲令户给人足  (5)惟与邓攸深交  (6)遗命素棺薄敛

A.(1)(2)(3)  B.(4)(5)(6)  C.(1)(3)(5)  D.(2)(4)(6)

3.下列对文中有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含少时以孝悌闻名乡里。其兄颜畿有病,母亲和妻子服侍的有些厌倦,颜含却放弃一切家务,辛勤服侍,十几年如一日,江南豪右石崇听说了,非常敬佩,特赠美味以表敬意。

B.颜含曾被任命为吴郡太守,宰相王导问他上任后先干什么,他回答说:“先把游民从有钱人家征召出来,使他们回到自己的土地上去,不要几年,就会户给人足,礼乐教化得以恢复。”

C.颜含为人正直,不趋炎附势。有人想巴结王导,征求他的意见,他没有附和;强权人物桓温请求和他结为儿女亲家,他因为桓温的权位达到了极点,没有答应。

D.颜含儒雅质朴,品行敦厚,因此深受晋成帝的器重;为他办丧事期间邻居家失火,移动棺材时绳索又断了,火即将烧到棺材时就灭了,人们都认为是他的德行感动了神明。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阖家营视,顿废生业,虽在母妻,不能无倦矣。

(2)于时论者以王导帝之师傅,名位隆重,百僚宜为降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问,将为国交也。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士尽知之矣。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良妇也。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居秦期年,秦惠王终相张仪,而陈轸奔楚。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过梁,欲见犀首,犀首者,魏之阴晋人也,与张仪不善。犀首谢弗见。轸曰:“吾为事来,公不见轸,轸将行,不得待异日。”犀首见之。陈轸曰:“公何好饮也?”犀首曰:“无事也。”曰:“吾请令公厌事可乎?”曰:“奈何?”曰:“田需约诸侯从亲,楚王疑之,未信也。公谓于王曰:‘臣与燕、赵之王有故,数使人来,曰“无事何不相见”,愿谒行于王。’王虽许公,公请毋多车,以车三十乘,可陈之于庭,明言之燕、赵。”燕、赵客闻之,驰车告其王,使人迎犀首。楚王闻之大怒,曰:“田需与寡人约,而犀首之燕、赵,是欺我也。”怒而不听其事,齐闻犀首之北,使人以事委焉。犀首遂行,三国相事皆断于犀首,轸遂至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仪陈轸于秦王曰   恶:厌恶

B.不出阊巷而   售:买入

C.吾请令公厌事可乎   厌事:担任很多的事

D.行道之士尽知之矣   行道:推崇道义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意义古今相同的一项是       (  )

A.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

B.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

C.犀首者,魏之阴晋人也,与张仪不善

D.臣与燕、赵之王有故,数使人来。曰“无事何不相见

3.下列各项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B.犀首见之 君将哀而生之乎

C.愿谒行于王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吾为事来 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4.下列各项中全都表现陈轸游说才能的一项是       (  )

①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

②“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

③“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

④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⑤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

⑥“吾为事来,公不见轸,轸将行,不得待异日。”

A.①②③   B.③①⑥   C.②③⑤   D.①⑤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陈轸面对秦王的质问,肯定张仪的看法,是以退为进,体现了游说之士的权谋机变。

B.陈轸阐述自己的观点,取譬设喻、言之成理,使秦惠王深信不疑,并进而善待他。

C.陈轸、张仪、犀首都是能够倾邦覆国的说客,相互之间争宠妒能,挑起了许多纷争。

D.经过陈轸的精心策划,使本无所事事的犀首一时垄断了燕、赵、齐三国的相国事务。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

 

2)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问,将为国交也。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士尽知之矣。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良妇也。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居秦期年,秦惠王终相张仪,而陈轸奔楚。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过梁,欲见犀首,犀首者,魏之阴晋人也,与张仪不善。犀首谢弗见。轸曰:“吾为事来,公不见轸,轸将行,不得待异日。”犀首见之。陈轸曰:“公何好饮也?”犀首曰:“无事也。”曰:“吾请令公厌事可乎?”曰:“奈何?”曰:“田需约诸侯从亲,楚王疑之,未信也。公谓于王曰:‘臣与燕、赵之王有故,数使人来,曰“无事何不相见”,愿谒行于王。’王虽许公,公请毋多车,以车三十乘,可陈之于庭,明言之燕、赵。”燕、赵客闻之,驰车告其王,使人迎犀首。楚王闻之大怒,曰:“田需与寡人约,而犀首之燕、赵,是欺我也。”怒而不听其事,齐闻犀首之北,使人以事委焉。犀首遂行,三国相事皆断于犀首,轸遂至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仪陈轸于秦王曰   恶:厌恶

B.不出阊巷而   售:买入

C.吾请令公厌事可乎   厌事:担任很多的事

D.行道之士尽知之矣   行道:推崇道义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意义古今相同的一项是       (  )

A.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

B.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

C.犀首者,魏之阴晋人也,与张仪不善

D.臣与燕、赵之王有故,数使人来。曰“无事何不相见

3.下列各项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B.犀首见之 君将哀而生之乎

C.愿谒行于王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吾为事来 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4.下列各项中全都表现陈轸游说才能的一项是       (  )

①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

②“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

③“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

④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⑤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

⑥“吾为事来,公不见轸,轸将行,不得待异日。”

A.①②③   B.③①⑥   C.②③⑤   D.①⑤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陈轸面对秦王的质问,肯定张仪的看法,是以退为进,体现了游说之士的权谋机变。

B.陈轸阐述自己的观点,取譬设喻、言之成理,使秦惠王深信不疑,并进而善待他。

C.陈轸、张仪、犀首都是能够倾邦覆国的说客,相互之间争宠妒能,挑起了许多纷争。

D.经过陈轸的精心策划,使本无所事事的犀首一时垄断了燕、赵、齐三国的相国事务。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

 

2)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0-2011学年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法正字孝直,扶风郿人也。祖父真,有清节高名。建安初,天下饥荒,正与同郡孟达俱入蜀依刘璋,久之为新都令,后召署军议校尉。既不任用,又为其州邑俱侨客者所谤无行,志意不得。益州张松与正相善,忖璋不足与有为,常窃叹息。
松于荆州见曹公还,劝璋绝曹公而自结先主。璋曰:“谁可使者?”松乃举正,正辞让,不得已而往。正既还,为松称说先主有雄略,密谋协规,愿共戴奉,而未有缘。后因璋闻曹公欲遣将征张鲁之有惧心也,松遂说璋宜迎先主,使之讨鲁,复令正衔命。正既宣旨,阴献策于先主曰:“以将军之英才,宜乘刘璋之弱,以成业,犹反掌也。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 乃率诸将进兵汉中,正亦从行。
二十四年,先主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于定军山作营。渊将兵来争其地。正曰:“可击矣。”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渊等授首。曹公西征,闻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先主立为汉中王,以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明年卒,时年四十五。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谥曰翼侯。赐子邈爵关内侯,官至奉车都尉、汉阳太守。亮每奇正智术,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重。先主既尊号,将东征孙权以复关羽之耻,群臣多谏,一不从。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三国志·庞统法正传》,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未有缘               缘:缘分
B.密谋协规               规:谋划
C.复令正衔命             衔:接受
D.冯天府之险阻           冯:凭借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法正“智术”的一组是(3分)
①忖璋不足与有为,常窃叹息   ②为松称说先主有雄略
③宜乘刘璋之弱               ④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
   ⑤以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     ⑥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

A.①②③B.①③④C.③④⑤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法正祖父为人正直,有很高的名气,家庭背景较好。建安初年,法正和同乡孟达来到蜀地投靠刘璋,后被征召代理为军议校尉。
B.法正见过刘备之后认为他有雄才大略可以成就大业,等到刘璋再派他去刘备那里时,他就公开表明态度,希望刘备夺取益州。
C.曹操率军向西进攻,听到夏侯渊被黄忠军队打败并被斩首一事,认为这一定是有人教他,刘备不可能有这个计谋。
D.关羽被杀后,刘备准备向东征讨孙权来报仇,大臣们大多劝诫刘备,但是刘备全都不听。章武二年,刘备兵败,退到白帝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阴献策于先主曰:“以将军之英才,宜乘刘璋之弱,以成业,犹反掌也。(5分)
译文:                                                                      
(2) 亮每奇正智术,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重。(5分)
译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内蒙古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法正字孝直,扶风郿人也。祖父真,有清节高名。建安初,天下饥荒,正与同郡孟达俱入蜀依刘璋,久之为新都令,后召署军议校尉。既不任用,又为其州邑俱侨客者所谤无行,志意不得。益州张松与正相善,忖璋不足与有为,常窃叹息。

松于荆州见曹公还,劝璋绝曹公而自结先主。璋曰:“谁可使者?”松乃举正,正辞让,不得已而往。正既还,为松称说先主有雄略,密谋协规,愿共戴奉,而未有缘。后因璋闻曹公欲遣将征张鲁之有惧心也,松遂说璋宜迎先主,使之讨鲁,复令正衔命。正既宣旨,阴献策于先主曰:“以将军之英才,宜乘刘璋之弱,以成业,犹反掌也。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  乃率诸将进兵汉中,正亦从行。

二十四年,先主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于定军山作营。渊将兵来争其地。正曰:“可击矣。”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渊等授首。曹公西征,闻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先主立为汉中王,以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明年卒,时年四十五。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谥曰翼侯。赐子邈爵关内侯,官至奉车都尉、汉阳太守。亮每奇正智术,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重。先主既尊号,将东征孙权以复关羽之耻,群臣多谏,一不从。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三国志·庞统法正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未有缘                缘:缘分

B.密谋协规                规:谋划

C.复令正衔命              衔:接受

D.冯天府之险阻            冯:凭借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法正“智术”的一组是(3分)

     ①忖璋不足与有为,常窃叹息    ②为松称说先主有雄略

     ③宜乘刘璋之弱                ④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

     ⑤以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      ⑥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法正祖父为人正直,有很高的名气,家庭背景较好。建安初年,法正和同乡孟达来到蜀地投靠刘璋,后被征召代理为军议校尉。

    B.法正见过刘备之后认为他有雄才大略可以成就大业,等到刘璋再派他去刘备那里时,他就公开表明态度,希望刘备夺取益州。

    C.曹操率军向西进攻,听到夏侯渊被黄忠军队打败并被斩首一事,认为这一定是有人教他,刘备不可能有这个计谋。

    D.关羽被杀后,刘备准备向东征讨孙权来报仇,大臣们大多劝诫刘备,但是刘备全都不听。章武二年,刘备兵败,退到白帝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阴献策于先主曰:“以将军之英才,宜乘刘璋之弱,以成业,犹反掌也。(5分)

译文:                                                                      

  (2)  亮每奇正智术,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重。(5分)

译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法正字孝直,扶风郿人也。祖父真,有清节高名。建安初,天下饥荒,正与同郡孟达俱入蜀依刘璋,久之为新都令,后召署军议校尉。既不任用,又为其州邑俱侨客者所谤无行,志意不得。益州张松与正相善,忖璋不足与有为,常窃叹息。
松于荆州见曹公还,劝璋绝曹公而自结先主。璋曰:“谁可使者?”松乃举正,正辞让,不得已而往。正既还,为松称说先主有雄略,密谋协规,愿共戴奉,而未有缘。后因璋闻曹公欲遣将征张鲁之有惧心也,松遂说璋宜迎先主,使之讨鲁,复令正衔命。正既宣旨,阴献策于先主曰:“以将军之英才,宜乘刘璋之弱,以成业,犹反掌也。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 乃率诸将进兵汉中,正亦从行。
二十四年,先主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于定军山作营。渊将兵来争其地。正曰:“可击矣。”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渊等授首。曹公西征,闻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先主立为汉中王,以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明年卒,时年四十五。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谥曰翼侯。赐子邈爵关内侯,官至奉车都尉、汉阳太守。亮每奇正智术,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重。先主既尊号,将东征孙权以复关羽之耻,群臣多谏,一不从。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三国志·庞统法正传》,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未有缘               缘:缘分
B.密谋协规               规:谋划
C.复令正衔命             衔:接受
D.冯天府之险阻           冯:凭借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法正“智术”的一组是(3分)
①忖璋不足与有为,常窃叹息   ②为松称说先主有雄略
③宜乘刘璋之弱               ④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
   ⑤以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     ⑥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
A.①②③B.①③④C.③④⑤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法正祖父为人正直,有很高的名气,家庭背景较好。建安初年,法正和同乡孟达来到蜀地投靠刘璋,后被征召代理为军议校尉。
B.法正见过刘备之后认为他有雄才大略可以成就大业,等到刘璋再派他去刘备那里时,他就公开表明态度,希望刘备夺取益州。
C.曹操率军向西进攻,听到夏侯渊被黄忠军队打败并被斩首一事,认为这一定是有人教他,刘备不可能有这个计谋。
D.关羽被杀后,刘备准备向东征讨孙权来报仇,大臣们大多劝诫刘备,但是刘备全都不听。章武二年,刘备兵败,退到白帝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阴献策于先主曰:“以将军之英才,宜乘刘璋之弱,以成业,犹反掌也。(5分)
译文:                                                                      
(2) 亮每奇正智术,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重。(5分)
译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3年福建八闽一中协作校内部高三模拟卷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5分)。

甘茂传

甘茂者,下蔡人也。学百家之术,秦王见而说之。以甘茂为左丞相,以樗里子为右丞相。

秦武王三年,欲使甘茂伐韩取宜阳,以信道至周室。甘茂曰:“请约魏以伐韩。”令向寿辅行。甘茂既约魏,魏许,甘茂还至息壤,谓向寿曰:“子归言之王,魏听臣矣,然愿王勿伐也。”   

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问其故,甘茂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昔始张仪西并巴蜀之地,北开西河之外,南取上庸,天下不以多张子而以贤先王。魏文侯令乐羊将而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返而论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乐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也,主君之力也。’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子、公孙奭二人者挟韩而议之,王必听之,是王欺魏王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 于是与王盟于息壤。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子、公孙奭果争之。武王召甘茂,欲罢兵。甘茂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大悉起兵,使甘茂击之,遂拔宜阳。韩襄王使公仲侈入谢,与秦平。

……

楚怀王怨前秦败楚于丹阳而韩不救,乃以兵围韩雍氏。韩使公仲侈告急于秦。秦昭王新立,太后楚人,不肯救。公仲因甘茂,茂为韩言于秦昭王曰:“公仲方有得秦救,故敢扞楚也。今雍氏围,秦师不下殽,公仲且仰首而不朝,公叔且以国南合于楚。楚、韩为一,魏氏不敢不听,然则伐秦之形成矣。不识坐而待伐孰与伐人之利?”秦王曰:“善。”乃下师于殽以救韩。楚兵去。

(节选自《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有删改。)

①宜阳、上党、南阳:都是韩国地名。②数险;许多险要的地方。指秦国的函谷关、崤关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3分)

A.然愿王勿伐也                 愿:希望

B.今王倍数险                   倍:通“背”,离开。

C.韩襄王使公仲侈入谢           谢:谢罪

D.故敢扞楚也                   扞:同“捍”,攻击。

2.下列句子中,全部体现甘茂深谋远略的一组是 (3分)

①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   ②此非臣之功也,主君之力也

③于是与王盟于息壤   ④韩襄王使公仲侈入谢,与秦平

⑤茂为韩言于秦昭王   ⑥乃下师于殽以救韩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甘茂出使魏国回到息壤后劝王不要攻打宜阳的唯一原因是,他认为宜阳相当于一个大郡,积蓄很深厚,攻打难度太大。

B.乐羊用三年时间攻下中山,回来邀功,魏文侯拿出一箱子罗列他的过失的信给他看,他才感激文侯对自己的信任。

C.武王看到宜阳久攻不下,就想召回甘茂,停止进攻。甘茂说“息壤在彼”是暗示武王不要忘记二人在息壤定下的盟约。

D.甘茂认为,如果不去救韩国,就会使韩国投靠楚国,并联合魏国一起对抗秦国,通过对形势的分析,最终说服秦昭王同意救韩。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天下不以多张子而以贤先王(3分)

译:                                                                             

(2)不识坐而待伐孰与伐人之利?(3分)

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届江苏省姜堰市高三上学期学情调查(三)语文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荀卿论

苏轼

    尝读《孔子世家》,观其言语文章,循循莫不有规矩,不敢放言高论,言必称先王,然后知圣人忧天下之深也。茫乎不知其畔岸,而非远也;浩乎不知其津涯,而非深也。其所言者,匹夫匹妇之所共知;而其所行者,圣人有所不能尽也。呜呼!是亦足矣。使后世有能尽其说者,虽为圣人无难,而不能者,不失为寡过而已矣。

    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知,此三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然三子者,每不为夫子之所悦,颜渊默然不见其所能,若无以异于众人者,而夫子亟称之,且夫学圣人者,岂必其言之云尔哉,亦观其意之所向而已。夫子以为后世必有不能行其说者矣,必有窃其说而为不义者矣。是故其言平易正直,而不敢为非常可喜之论,要在于不可易也。

    昔者常怪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啻若寇仇。及今观荀卿之书,然后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于荀卿,而不足怪也。

    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其言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也。子思、孟轲,世之所谓贤人君子也。荀卿独曰:“乱天下者,子思、孟轲也。”天下之人,如此其众也;仁人义士,如此其多也。荀卿独曰:“人性恶。桀、纣,性也。尧、舜,伪也。”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

    今夫小人之为不善,犹必有所顾忌,是以夏、商之亡,桀、纣之残暴,而先王之法度、礼乐、刑政,犹未至于绝灭而不可考者,是桀、纣犹有所存而不敢尽废也。彼李斯者,独能奋而不顾,焚烧夫子之六经,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此亦必有所恃者矣。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   

    其父杀人报仇,其子必且行劫。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孔、孟之论,未尝异也,而天下卒无有及者。苟天下果无有及者,则尚安以求异为哉!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读本》,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浩乎不知其津涯       涯:边际   

    B.冉有之知             知:通“智”,智谋

    C.要在于不可易也       易:轻视,看不起

    D.此亦必有所恃者矣    恃:依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否定荀卿的一组是(3分)       (    )

    ①大变古先圣王之法      ②喜为异说而不让      

    ③其言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也  ④焚烧夫子之六经     

    ⑤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      ⑥荀卿明王道,述礼乐

    A.②③⑤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孔子的主张博大精深,但通俗易懂,人们如果完全按照孔子的主张去做,想要成为一个圣人也不困难,即使不能做到,也会少犯错误。

    B.子路、子贡、冉有都是天下人认为难得的人才,但这三人却因为喜欢高谈阔论而不被孔子喜欢,相反,寡言的颜渊却深受孔子的喜爱。

    C.李斯骄矜傲慢,扰乱天下,犯下“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等过错,是因为受到他的老师荀卿高谈异论的影响。   

    D.文章先写孔子循规蹈矩,不敢放言高论,后写荀卿喜为异说而毫不谦让,敢发高论而不顾一切,这样构成了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颜渊默然不见其所能,若无以异于众人者,而夫子亟称之。(4分)

                                                                                            

    ②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3分)

                                                                                           

    ③孔、孟之论,未尝异也,而天下卒无有及者。(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2分。每题3分)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八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节选自刘向《说苑·卷八·尊贤》,有改动)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              致:达到

B.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                逐:被驱逐

C.贱不肖而不能去也                    贱:地位低下

D.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雠: 同“仇”,仇恨

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      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B.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     其孰能讥之乎?

C.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D.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阐述“为什么要尊贤兴国”道理的一组是(   )

①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②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

③昔有桓公,故有管仲            ④简主闻之,绝食而叹

⑤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⑥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君树立功名、成就霸业抑或破家亡国、身败名裂,根本的原因在于能否尊贤而下士。

B.齐景公感慨自己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在宋国久留,弦章告诉他,要多有几个管仲一样的贤臣就好了。

C.杨因是一个有争议的人,而赵简主用鞭辟入里的分析力排众议,委以重任,表明赵简主能够尊贤用贤。

D.孔子认为尊贤与贱不肖是治国的重要方略,中行氏因为“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而导致灭亡。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两题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

答:____                                             ___                  

(2)用“|”给文中划线部分断句。

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