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中划线词语,古今义没有变化的一项是 |
A、固时俗之工巧兮 B、我独穷困乎此时兮 C、怨灵修之浩荡兮 D、伏清白以死直兮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0128 月考题 题型:单选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3届四川省高二下学期3月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29分)
游狼山记
[清]张裕钊
光绪二年秋八月,黎莼斋管榷务通州,余过焉。既望,与莼斋游于州南之狼山。
山多古松,桂、桧、柏数百株,倚山为寺,寺错树间。最上为支云塔,危居山巅,万景毕纳。迤下若萃景楼及准提、福慧诸庵,亦绝幽迥。所至僧舍,房廊屈曲,左右苍翠环合,远绝尘境。侧身回瞩,江海荡天,近在户牖。隔江昭文、常熟诸山,青出林际蔚然。时秋殷中,海气正白,怒涛西上,皓若素霓,灭没隐现。余与莼斋顾而乐之。
狼山,淮扬以东雄特胜处也。江水自岷蜀经吴楚行万里,至是灏渺莽,与海合会。山川控引,界绝华戎,天地之所设险,王公以是慎固,古今豪杰之士所睥睨而筹也。
昔阮籍遭晋室之乱,作《咏怀诗》以见志。登广武山,叹悼时之无人。今余与莼斋幸值兹世,寇乱(指太平天国运动)殄息,区内无事,蕃夷绝域,约结坚明,中外以恬熙相庆,深忧长计,复奚以为?
余又益槁枯朽钝,为时屏弃,独思遗外身世,捐去万事,徜徉于兹山之上,荫茂树而撷涧芳;临望山海,慨然凭吊千载之兴亡;左挟书册,右持酒杯,啸歌偃仰,以终其身。人世是非理乱,天地四时变移,眇若坠叶飘风。于先生乎何有哉?
归书而为之记。
(王文濡选辑《续古文观止》)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黎莼斋管榷务通州,余过焉 过:经过 |
B.狼山,淮扬以东雄特胜处也 胜:优美的 |
C.寇乱殄息,区内无事 息:止息 |
D.独思遗外身世,捐去万事 捐:弃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与莼斋游于州南之狼山寡人之于国也 |
B.余与莼斋顾而乐之而寒于水 |
C.啸歌偃仰,以终其身作《师说》以贻之 |
D.为时屏弃相与为一 |
3.下列各句分别编为四组,全是正面描写狼山美景的一组是
①山多古松,桂、桧、柏数百株 ②海气正白,怒涛西上,皓若素霓,灭没隐现 ③山川控引,界绝华戎 ④作《咏怀诗》以见志 ⑤荫茂树而撷涧芳 ⑥啸歌偃仰,以终其身
A.①②③ |
B.④⑤⑥ |
C.①③④ |
D.②⑤⑥ |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章开始便交待游览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接下来便直笔描写狼山幽深超俗的环境和壮美的景色。 |
B.写狼山有近景有远景,"房廊屈曲,左右苍翠环合"是为近景,"侧身回瞩,江海荡天"是为远景。 |
C.作者以阮籍作比,点明自己身处盛世,境内太平的欣慰,并表达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
D.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基调,句式参差,富有变化,读起来抑扬顿挫。整篇文章给人以美的享受。 |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每题4分)
(1)天地之所设险,王公以是慎固,古今豪杰之士所睥睨而筹也。
(2) 徜徉于兹山之上,荫茂树而撷涧芳;临望山海,慨然凭吊千载之兴亡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A.黎莼斋管榷务通州,余过焉 过:经过 |
B.狼山,淮扬以东雄特胜处也 胜:优美的 |
C.寇乱殄息,区内无事 息:止息 |
D.独思遗外身世,捐去万事 捐:弃 |
A.与莼斋游于州南之狼山寡人之于国也 |
B.余与莼斋顾而乐之而寒于水 |
C.啸歌偃仰,以终其身作《师说》以贻之 |
D.为时屏弃相与为一 |
A.①②③ | B.④⑤⑥ | C.①③④ | D.②⑤⑥ |
A.在文章开始便交待游览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接下来便直笔描写狼山幽深超俗的环境和壮美的景色。 |
B.写狼山有近景有远景,"房廊屈曲,左右苍翠环合"是为近景,"侧身回瞩,江海荡天"是为远景。 |
C.作者以阮籍作比,点明自己身处盛世,境内太平的欣慰,并表达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
D.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基调,句式参差,富有变化,读起来抑扬顿挫。整篇文章给人以美的享受。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高二下学期3月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29分)
游狼山记
[清]张裕钊
光绪二年秋八月,黎莼斋管榷务通州,余过焉。既望,与莼斋游于州南之狼山。
山多古松,桂、桧、柏数百株,倚山为寺,寺错树间。最上为支云塔,危居山巅,万景毕纳。迤下若萃景楼及准提、福慧诸庵,亦绝幽迥。所至僧舍,房廊屈曲,左右苍翠环合,远绝尘境。侧身回瞩,江海荡天,近在户牖。隔江昭文、常熟诸山,青出林际蔚然。时秋殷中,海气正白,怒涛西上,皓若素霓,灭没隐现。余与莼斋顾而乐之。
狼山,淮扬以东雄特胜处也。江水自岷蜀经吴楚行万里,至是灏渺莽,与海合会。山川控引,界绝华戎,天地之所设险,王公以是慎固,古今豪杰之士所睥睨而筹也。
昔阮籍遭晋室之乱,作《咏怀诗》以见志。登广武山,叹悼时之无人。今余与莼斋幸值兹世,寇乱(指太平天国运动)殄息,区内无事,蕃夷绝域,约结坚明,中外以恬熙相庆,深忧长计,复奚以为?
余又益槁枯朽钝,为时屏弃,独思遗外身世,捐去万事,徜徉于兹山之上,荫茂树而撷涧芳;临望山海,慨然凭吊千载之兴亡;左挟书册,右持酒杯,啸歌偃仰,以终其身。人世是非理乱,天地四时变移,眇若坠叶飘风。于先生乎何有哉?
归书而为之记。
(王文濡选辑《续古文观止》)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黎莼斋管榷务通州,余过焉 过:经过 |
B.狼山,淮扬以东雄特胜处也 胜:优美的 |
C.寇乱殄息,区内无事 息:止息 |
D.独思遗外身世,捐去万事 捐:弃 |
A.与莼斋游于州南之狼山寡人之于国也 |
B.余与莼斋顾而乐之而寒于水 |
C.啸歌偃仰,以终其身作《师说》以贻之 |
D.为时屏弃相与为一 |
A.①②③ | B.④⑤⑥ | C.①③④ | D.②⑤⑥ |
A.在文章开始便交待游览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接下来便直笔描写狼山幽深超俗的环境和壮美的景色。 |
B.写狼山有近景有远景,"房廊屈曲,左右苍翠环合"是为近景,"侧身回瞩,江海荡天"是为远景。 |
C.作者以阮籍作比,点明自己身处盛世,境内太平的欣慰,并表达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
D.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基调,句式参差,富有变化,读起来抑扬顿挫。整篇文章给人以美的享受。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A.忽奔腾而砰湃 | B.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 |
C.盖夫秋之为状也 | D.丰草绿缛而争茂 |
A.悚然而听之悚然:惊惧的样子。悚,音sǒng。 |
B.砭人肌骨砭: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这里引申为刺的意思。砭,音biān。 |
C.黟然黑者为星星黟:黑。黟,音yī。 |
D.念谁为之戕贼 戕贼:蟊贼。戕,音qiāng。 |
A.欧阳子方夜读书 |
B.春生秋实 |
C.四无人声 |
D.其容清明 |
A.有动于中 |
B.商,伤也 |
C.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
D.胡为而来哉 |
A.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
B.黟然黑者为星星 |
C.欲与草木而争荣 |
D.金铁皆鸣 |
A.简捷的开头,实际上并不简单,灯下夜读,是一幅静态的图画,也可以说,作者正处于一处凝神的状态中。声音的出现是以动破静,引起了作者的注意,不禁去倾听它,同时,也就惹动了文思。这样由伏到起,在动静的对比中,文势便蓄成了,有了这种文势,下面的文章便仿佛是泉水涌出,自然流泻。 |
B.作者对秋声一连串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作者通过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秋声夜至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这也就回答了作者闻声惊惧和感叹的原因。 |
C.第二段是对秋声的描绘和对秋气的议论。首先,作者概括了平日观察所得,运用骈偶句式和铺张渲染的赋的传统手法,抓住烟云、天日、寒气、山川等景物,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而对秋状的描绘,正是为了烘托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
D.第三段是全文的题旨所在,作者由感慨自然而叹人生,百感交集,黯然神伤。这一段,作者在极力渲染秋气对自然界植物摧残的基础上,着力指出,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远不如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2分)
秋声赋
欧阳修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凛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呼!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能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小题1】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忽奔腾而砰湃 | B.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 |
C.盖夫秋之为状也 | D.丰草绿缛而争茂 |
A.悚然而听之悚然:惊惧的样子。悚,音sǒng。 |
B.砭人肌骨砭: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这里引申为刺的意思。砭,音biān。 |
C.黟然黑者为星星黟:黑。黟,音yī。 |
D.念谁为之戕贼 戕贼:蟊贼。戕,音qiāng。 |
A.欧阳子方夜读书 |
B.春生秋实 |
C.四无人声 |
D.其容清明 |
A.有动于中 |
B.商,伤也 |
C.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
D.胡为而来哉 |
A.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
B.黟然黑者为星星 |
C.欲与草木而争荣 |
D.金铁皆鸣 |
A.简捷的开头,实际上并不简单,灯下夜读,是一幅静态的图画,也可以说,作者正处于一处凝神的状态中。声音的出现是以动破静,引起了作者的注意,不禁去倾听它,同时,也就惹动了文思。这样由伏到起,在动静的对比中,文势便蓄成了,有了这种文势,下面的文章便仿佛是泉水涌出,自然流泻。 |
B.作者对秋声一连串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作者通过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秋声夜至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这也就回答了作者闻声惊惧和感叹的原因。 |
C.第二段是对秋声的描绘和对秋气的议论。首先,作者概括了平日观察所得,运用骈偶句式和铺张渲染的赋的传统手法,抓住烟云、天日、寒气、山川等景物,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而对秋状的描绘,正是为了烘托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
D.第三段是全文的题旨所在,作者由感慨自然而叹人生,百感交集,黯然神伤。这一段,作者在极力渲染秋气对自然界植物摧残的基础上,着力指出,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远不如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争先恐后
于坚
⑴中国是一个争先恐后的国家。常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门一打开,拥挤在门口的人群就像罐头里的沙丁鱼一样喷出来,争先恐后,蜂拥而动。大家在斑马线前面等绿灯,都下意识地要往前挤,结果绿灯还没亮,人群就漫到了马路上。印象最深的是下火车,哪怕前面就是终点站,人们也要提前起身,收拾行李到过道上挤着,好像晚一步,火车就要飞掉。
⑵ “争先恐后”不过是世界的一种此起彼伏的暂时状态、一个形容词。但在六十年代的词汇中, “先”与“后”却是一种价值判断,“先”,与先进、进步之类有关,“后”却是落后、倒退, “落后就要挨打”。无数运动之后,在这个国家无人不患“恐后”症。由于普遍地“恐后”,争先成为风气,“先”是如此事关生存,到了必须“争”的地步。精神上的“恐后”,最终在潜意识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也就争先恐后了。
⑶“争先恐后”不再是一种日常生活中的暂时状态,而是常态,所以,没有任何必要“恐后”的地方,人们也本能地要争先。
⑷争先已到这种地步,连小学生考试,九十五分以下都是后了。所有人都争先,意味着人们对生活的常态和基础的漠视。生活的质量并不表现在世界的先进部分,而在于世界的普遍状况。把“先”作为衡量事物的惟一价值标准,所有人都要争先恐后,只好革命。
⑸争分夺秒、力争上游,作为一种可能性,当然是应该鼓励的,但它不是标准。如果也用河流比方,没有下游和中游,上游不是死水一潭么?没有恒定的时间和缓慢的时针的对比,争分夺秒不正是慢么。上游、中游、下游,河流的不同形态,也是世界的不同状况,它们并不存在价值上的优劣。
⑹马拉松赛跑永远只有一个人先进,世界注定是普遍落后的,是落后者的乐园。
⑺先进的意思在此时代,只意味着价值是否能立即兑现。不能立即兑现就是落后。我常听人说,不甘落后,眼科医生加入了股票大军,种白菜的姑娘去医院当了护士。
⑻我认识一位缓慢的大师,他的一座雕塑花了20年,他是落后的。他开始的时候,受的是先锋贾科梅蒂的影响,但这影响持续了20年之久,没有当即面市,他完成的时候,已经落后了。年轻一代今天决不会从伦勃朗开始,必然永远落后。他们很聪明,从威尼斯双年展开始。
⑼一天等于二十年,固然是一种时间观。但20年如一日,同样是一种时间观。一天功夫的东西就是一天功夫的东西,20年功夫的东西就是20年功夫的东西,永远不可取代。缓慢的并不是落后的,快也不意味着价值上的优越。这都是常识,但在这个世纪,明白这些,却是大智大慧。
⑽在古代社会,各文明之间并不争先恐后,因为文明不存在价值上的先进与落后。但在20世纪,“落后就要挨打”,竟成为风行全球的真理之一。并且已然是,只要落后,就可以打。落后的标准由什么界定?武器的先进。那些文化并不崇尚武力的文明必然总是落后,落后的印度文明,落后的埃及文明,落后的印第安文明,落后的中华文明。这个世界已经昏头了。日本居然在中国文明面前以“先进”民族自居,靠的就是武器。此种逻辑已经成了中国人刻骨铭心的经验之一,人们似乎已经忘记此逻辑乃是强盗们创造的。
⑾以“争先恐后”的价值观来看历史,不仅会得出缓慢的中国时间劣于格林威治时间的结论,甚至把“落后”用于汉语。
⑿“争先恐后”,是由于人们丧失了对世界的永恒之基础的安全感。丧失了存在感。
⒀ “争先恐后”,乃是逃亡之象。
⒁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最落后的不就是我们相依为命的大地本身么?一成不变的,缓慢的,没有时间的,大地的这些特性是否已经成为这个“先进”世纪“维新”的障碍?
⒂长江洪水的泛滥,从根本的方面来说,我以为乃是“先进”的人类不满于大地的落后,所导致。
17.下面对原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作者并未对“争先恐后”做全面的否定,只是强调要分时间、分场合、分内容对待。
B.文章批评了把“先”作为衡量事物的价值标准的社会状态。
C.文中举眼科医生和种白菜姑娘的事例,意在说明人人都去追求生命中的更高价值。
D.把落后作用于“中国时间”和“汉语”,源于一种以“快速”和“武器先进”为“先”的价值观,作者对此持否定态度。
E.文章借提出“大地是否成为‘先进’世纪‘维新’的障碍”,质疑一种“争先恐后”的观念,这是运用了反证法,意在指出这种说法的荒谬。
1.通读全文,概括出人们普遍愿意“争先恐后”的原因。(3分)
2.根据上下文意,解释下列两句划线句子的含义。(6分)
①生活的质量并不表现在世界的先进部分,而在于世界的普遍状况。
②一天功夫的东西就是一天工夫的东西,20年工夫的东西就是20年功夫的东西,永远不可取代。
3.文章在结尾部分写了长江泛滥的事例,请你分析这么写的作用?(5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争 先 恐 后
于 坚
⑴中国是一个争先恐后的国家。常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门一打开,拥挤在门口的人群就像罐头里的沙丁鱼一样喷出来,争先恐后,蜂拥而动。大家在斑马线前面等绿灯,都下意识地要往前挤,结果绿灯还没亮,人群就漫到了马路上。印象最深的是下火车,哪怕前面就是终点站,人们也要提前起身,收拾行李到过道上挤着,好像晚一步,火车就要飞掉。
⑵ “争先恐后”不过是世界的一种此起彼伏的暂时状态、一个形容词。但在六十年代的词汇中, “先”与“后”却是一种价值判断,“先”,与先进、进步之类有关,“后”却是落后、倒退, “落后就要挨打”。无数运动之后,在这个国家无人不患“恐后”症。由于普遍地“恐后”,争先成为风气,“先”是如此事关生存,到了必须“争”的地步。精神上的“恐后”,最终在潜意识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也就争先恐后了。
⑶“争先恐后”不再是一种日常生活中的暂时状态,而是常态,所以,没有任何必要“恐后”的地方,人们也本能地要争先。
⑷争先已到这种地步,连小生考试,九十五分以下都是后了。所有人都争先,意味着人们对生活的常态和基础的漠视。生活的质量并不表现在世界的先进部分,而在于世界的普遍状况。把“先”作为衡量事物的惟一价值标准,所有人都要争先恐后,只好革命。
⑸争分夺秒、力争上游,作为一种可能性,当然是应该鼓励的,但它不是标准。如果也用河流比方,没有下游和中游,上游不是死水一潭么?没有恒定的时间和缓慢的时针的对比,争分夺秒不正是慢么。上游、中游、下游,河流的不同形态,也是世界的不同状况,它们并不存在价值上的优劣。
⑹马拉松赛跑永远只有一个人先进,世界注定是普遍落后的,是落后者的乐园。
⑺先进的意思在此时代,只意味着价值是否能立即兑现。不能立即兑现就是落后。我常听人说,不甘落后,眼医生加入了股票大军,种白菜的姑娘去医院当了护士。
⑻我认识一位缓慢的大师,他的一座雕塑花了20年,他是落后的。他开始的时候,受的是先锋贾梅蒂的影响,但这影响持续了20年之久,没有当即面市,他完成的时候,已经落后了。年轻一代今天决不会从伦勃朗开始,必然永远落后。他们很聪明,从威尼斯双年展开始。
⑼一天等于二十年,固然是一种时间观。但20年如一日,同样是一种时间观。一天功夫的东西就是一天功夫的东西,20年功夫的东西就是20年功夫的东西,永远不可取代。缓慢的并不是落后的,快也不意味着价值上的优越。这都是常识,但在这个世纪,明白这些,却是大智大慧。
⑽在古代社会,各文明之间并不争先恐后,因为文明不存在价值上的先进与落后。但在20世纪,“落后就要挨打”,竟成为风行全球的真理之一。并且已然是,只要落后,就可以打。落后的标准由什么界定?武器的先进。那些文化并不崇尚武力的文明必然总是落后,落后的印度文明,落后的埃及文明,落后的印第安文明,落后的中华文明。这个世界已经昏头了。日本居然在中国文明面前以“先进”民族自居,靠的就是武器。此种逻辑已经成了中国人刻骨铭心的经验之一,人们似乎已经忘记此逻辑乃是强盗们创造的。
⑾以“争先恐后”的价值观来看历史,不仅会得出缓慢的中国时间劣于格林威治时间的结论,甚至把“落后”用于汉语。
⑿“争先恐后”,是由于人们丧失了对世界的永恒之基础的安全感。丧失了存在感。
⒀ “争先恐后”,乃是逃亡之象。
⒁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最落后的不就是我们相依为命的大地本身么?一成不变的,缓慢的,没有时间的,大地的这些特性是否已经成为这个“先进”世纪“维新”的障碍?
⒂长江洪水的泛滥,从根本的方面来说,我以为乃是“先进”的人类不满于大地的落后,所导致。
(1)下面对原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并未对“争先恐后”做全面的否定,只是强调要分时间、分场合、分内容对待。
B.文章批评了把“先”作为衡量事物的价值标准的社会状态。
C.文中举眼医生和种白菜姑娘的事例,意在说明人人都去追求生命中的更高价值。
D.把落后作用于“中国时间”和“汉语”,源于一种以“快速”和“武器先进”为“先”的价值观,作者对此持否定态度。
E.文章借提出“大地是否成为‘先进’世纪‘维新’的障碍”,质疑一种“争先恐后”的观念,这是运用了反证法,意在指出这种说法的荒谬。
(2)通读全文,概括出人们普遍愿意“争先恐后”的原因。
(3)根据上下文意,解释下列两句划线句子的含义。
①生活的质量并不表现在世界的先进部分,而在于世界的普遍状况。
②一天功夫的东西就是一天工夫的东西,20年工夫的东西就是20年功夫的东西,永远不可取代。
(4)文章在结尾部分写了长江泛滥的事例,请你分析这么写的作用?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
争先恐后
于坚
⑴中国是一个争先恐后的国家。常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门一打开,拥挤在门口的人群就像罐头里的沙丁鱼一样喷出来,争先恐后,蜂拥而动。大家在斑马线前面等绿灯,都下意识地要往前挤,结果绿灯还没亮,人群就漫到了马路上。印象最深的是下火车,哪怕前面就是终点站,人们也要提前起身,收拾行李到过道上挤着,好像晚一步,火车就要飞掉。
⑵ “争先恐后”不过是世界的一种此起彼伏的暂时状态、一个形容词。但在六十年代的词汇中, “先”与“后”却是一种价值判断,“先”,与先进、进步之类有关,“后”却是落后、倒退, “落后就要挨打”。无数运动之后,在这个国家无人不患“恐后”症。由于普遍地“恐后”,争先成为风气,“先”是如此事关生存,到了必须“争”的地步。精神上的“恐后”,最终在潜意识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也就争先恐后了。
⑶“争先恐后”不再是一种日常生活中的暂时状态,而是常态,所以,没有任何必要“恐后”的地方,人们也本能地要争先。
⑷争先已到这种地步,连小学生考试,九十五分以下都是后了。所有人都争先,意味着人们对生活的常态和基础的漠视。生活的质量并不表现在世界的先进部分,而在于世界的普遍状况。把“先”作为衡量事物的惟一价值标准,所有人都要争先恐后,只好革命。
⑸争分夺秒、力争上游,作为一种可能性,当然是应该鼓励的,但它不是标准。如果也用河流比方,没有下游和中游,上游不是死水一潭么?没有恒定的时间和缓慢的时针的对比,争分夺秒不正是慢么。上游、中游、下游,河流的不同形态,也是世界的不同状况,它们并不存在价值上的优劣。
⑹马拉松赛跑永远只有一个人先进,世界注定是普遍落后的,是落后者的乐园。
⑺先进的意思在此时代,只意味着价值是否能立即兑现。不能立即兑现就是落后。我常听人说,不甘落后,眼科医生加入了股票大军,种白菜的姑娘去医院当了护士。
⑻我认识一位缓慢的大师,他的一座雕塑花了20年,他是落后的。他开始的时候,受的是先锋贾科梅蒂的影响,但这影响持续了20年之久,没有当即面市,他完成的时候,已经落后了。年轻一代今天决不会从伦勃朗开始,必然永远落后。他们很聪明,从威尼斯双年展开始。
⑼一天等于二十年,固然是一种时间观。但20年如一日,同样是一种时间观。一天功夫的东西就是一天功夫的东西,20年功夫的东西就是20年功夫的东西,永远不可取代。缓慢的并不是落后的,快也不意味着价值上的优越。这都是常识,但在这个世纪,明白这些,却是大智大慧。
⑽在古代社会,各文明之间并不争先恐后,因为文明不存在价值上的先进与落后。但在20世纪,“落后就要挨打”,竟成为风行全球的真理之一。并且已然是,只要落后,就可以打。落后的标准由什么界定?武器的先进。那些文化并不崇尚武力的文明必然总是落后,落后的印度文明,落后的埃及文明,落后的印第安文明,落后的中华文明。这个世界已经昏头了。日本居然在中国文明面前以“先进”民族自居,靠的就是武器。此种逻辑已经成了中国人刻骨铭心的经验之一,人们似乎已经忘记此逻辑乃是强盗们创造的。
⑾以“争先恐后”的价值观来看历史,不仅会得出缓慢的中国时间劣于格林威治时间的结论,甚至把“落后”用于汉语。
⑿“争先恐后”,是由于人们丧失了对世界的永恒之基础的安全感。丧失了存在感。
⒀ “争先恐后”,乃是逃亡之象。
⒁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最落后的不就是我们相依为命的大地本身么?一成不变的,缓慢的,没有时间的,大地的这些特性是否已经成为这个“先进”世纪“维新”的障碍?
⒂长江洪水的泛滥,从根本的方面来说,我以为乃是“先进”的人类不满于大地的落后,所导致。
17.下面对原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作者并未对“争先恐后”做全面的否定,只是强调要分时间、分场合、分内容对待。
B.文章批评了把“先”作为衡量事物的价值标准的社会状态。
C.文中举眼科医生和种白菜姑娘的事例,意在说明人人都去追求生命中的更高价值。
D.把落后作用于“中国时间”和“汉语”,源于一种以“快速”和“武器先进”为“先”的价值观,作者对此持否定态度。
E.文章借提出“大地是否成为‘先进’世纪‘维新’的障碍”,质疑一种“争先恐后”的观念,这是运用了反证法,意在指出这种说法的荒谬。
18.通读全文,概括出人们普遍愿意“争先恐后”的原因。(3分)
19.根据上下文意,解释下列两句划线句子的含义。(6分)
①生活的质量并不表现在世界的先进部分,而在于世界的普遍状况。
②一天功夫的东西就是一天工夫的东西,20年工夫的东西就是20年功夫的东西,永远不可取代。
20.文章在结尾部分写了长江泛滥的事例,请你分析这么写的作用?(5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争 先 恐 后
于 坚
⑴中国是一个争先恐后的国家。常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门一打开,拥挤在门口的人群就像罐头里的沙丁鱼一样喷出来,争先恐后,蜂拥而动。大家在斑马线前面等绿灯,都下意识地要往前挤,结果绿灯还没亮,人群就漫到了马路上。印象最深的是下火车,哪怕前面就是终点站,人们也要提前起身,收拾行李到过道上挤着,好像晚一步,火车就要飞掉。
⑵ “争先恐后”不过是世界的一种此起彼伏的暂时状态、一个形容词。但在六十年代的词汇中, “先”与“后”却是一种价值判断,“先”,与先进、进步之类有关,“后”却是落后、倒退,“落后就要挨打”。无数运动之后,在这个国家无人不患“恐后”症。由于普遍地“恐后”,争先成为风气,“先”是如此事关生存,到了必须“争”的地步。精神上的“恐后”,最终在潜意识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也就争先恐后了。
⑶“争先恐后”不再是一种日常生活中的暂时状态,而是常态,所以,没有任何必要“恐后”的地方,人们也本能地要争先。
⑷争先已到这种地步,连小学生考试,九十五分以下都是后了。所有人都争先,意味着人们对生活的常态和基础的漠视。生活的质量并不表现在世界的先进部分,而在于世界的普遍状况。把“先”作为衡量事物的惟一价值标准,所有人都要争先恐后,只好革命。
⑸争分夺秒、力争上游,作为一种可能性,当然是应该鼓励的,但它不是标准。如果也用河流比方,没有下游和中游,上游不是死水一潭么?没有恒定的时间和缓慢的时针的对比,争分夺秒不正是慢么。上游、中游、下游,河流的不同形态,也是世界的不同状况,它们并不存在价值上的优劣。
⑹马拉松赛跑永远只有一个人先进,世界注定是普遍落后的,是落后者的乐园。
⑺先进的意思在此时代,只意味着价值是否能立即兑现。不能立即兑现就是落后。我常听人说,不甘落后,眼科医生加入了股票大军,种白菜的姑娘去医院当了护士。
⑻我认识一位缓慢的大师,他的一座雕塑花了20年,他是落后的。他开始的时候,受的是先锋贾科梅蒂的影响,但这影响持续了20年之久,没有当即面市,他完成的时候,已经落后了。年轻一代今天决不会从伦勃朗开始,必然永远落后。他们很聪明,从威尼斯双年展开始。
⑼一天等于二十年,固然是一种时间观。但20年如一日,同样是一种时间观。一天功夫的东西就是一天功夫的东西,20年功夫的东西就是20年功夫的东西,永远不可取代。缓慢的并不是落后的,快也不意味着价值上的优越。这都是常识,但在这个世纪,明白这些,却是大智大慧。
⑽在古代社会,各文明之间并不争先恐后,因为文明不存在价值上的先进与落后。但在20世纪,“落后就要挨打”,竟成为风行全球的真理之一。并且已然是,只要落后,就可以打。落后的标准由什么界定?武器的先进。那些文化并不崇尚武力的文明必然总是落后,落后的印度文明,落后的埃及文明,落后的印第安文明,落后的中华文明。这个世界已经昏头了。日本居然在中国文明面前以“先进”民族自居,靠的就是武器。此种逻辑已经成了中国人刻骨铭心的经验之一,人们似乎已经忘记此逻辑乃是强盗们创造的。
⑾以“争先恐后”的价值观来看历史,不仅会得出缓慢的中国时间劣于格林威治时间的结论,甚至把“落后”用于汉语。
⑿“争先恐后”,是由于人们丧失了对世界的永恒之基础的安全感。丧失了存在感。
⒀ “争先恐后”,乃是逃亡之象。
⒁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最落后的不就是我们相依为命的大地本身么?一成不变的,缓慢的,没有时间的,大地的这些特性是否已经成为这个“先进”世纪“维新”的障碍?
⒂长江洪水的泛滥,从根本的方面来说,我以为乃是“先进”的人类不满于大地的落后,所导致。
(1)下面对原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并未对“争先恐后”做全面的否定,只是强调要分时间、分场合、分内容对待。
B.文章批评了把“先”作为衡量事物的价值标准的社会状态。
C.文中举眼科医生和种白菜姑娘的事例,意在说明人人都去追求生命中的更高价值。
D.把落后作用于“中国时间”和“汉语”,源于一种以“快速”和“武器先进”为“先”的价值观,作者对此持否定态度。
E.文章借提出“大地是否成为‘先进’世纪‘维新’的障碍”,质疑一种“争先恐后”的观念,这是运用了反证法,意在指出这种说法的荒谬。
(2)通读全文,概括出人们普遍愿意“争先恐后”的原因。
(3)根据上下文意,解释下列两句划线句子的含义。
①生活的质量并不表现在世界的先进部分,而在于世界的普遍状况。
②一天功夫的东西就是一天工夫的东西,20年工夫的东西就是20年功夫的东西,永远不可取代。
(4)文章在结尾部分写了长江泛滥的事例,请你分析这么写的作用?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