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出句中“见”字用法特殊的一项: |
A、相见常日稀 B、君既若见录 C、渐见愁煎迫 D、府吏见丁宁 E、黄泉下相见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2届安徽省马鞍山市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
茱萸在中国诗中的地位,是十分特殊的。屈原在《离骚》里曾说:“榝又欲充夫佩帏。”显然认为榝是不配盛于香囊佩于君子之身的一种恶草。榝,就是茱萸。千年之后,到了唐人的笔下,茱萸的形象已经大变。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都是吟咏重阳的名句。屈原厌憎的恶草,变成了唐人亲近的美饰,其间的过程,是值得追究一下的。
重九,是中国民俗里很富有诗意的一个节日,诸如登高、落帽、菊花、茱萸等等,都是惯于入诗的形象。登高的传统,一般都认为是本于《续齐谐记》所载的这么一段:“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斐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重九的吟诗传统,大概是晋宋之间形成的。二谢戏马台登高赋诗,孟嘉落帽,陶潜咏菊,都是那时传下来的雅事。唯独茱萸一事似乎是例外。《续齐谐记》的作者是梁朝人吴均,而桓景和费长房相传是东汉时人。根据《续齐谐记》的说法,登高、饮菊花酒、带茱萸囊,这些习俗到梁时已颇盛行,但其起源则在东汉。可是《西京杂记》中贾佩兰一段,却说汉高祖宫人“九月九日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此说如若可信,则重九的习俗应从东汉上推,以至汉初了。但无论我们相信《西京杂记》或是《续齐谐记》。最初佩戴茱萸的,似乎只是女人。不但如此,南北朝的诗中,也绝少出现咏茱萸之作。
到了唐朝,情形便改观了。茱萸不但成为男人的美饰,更为诗人所乐道。当时的女人仍佩此花,成为茱萸女。王维所谓“遍插茱萸”,说明男子佩花之盛。杜甫所谓“醉把茱萸”,可能是指茱萸酒。重九二花,菊花与茱萸,菊花当然更出风头,因为它和陶渊明缘结不解;而茱萸,在屈原一斥之后,却没有诗人特别来捧场。尽管如此,茱萸在唐诗里面仍然是很受注意的重阳景物。杜甫全集里,咏重九的十四首诗中便三次提到茱萸。
李白的诗句“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日”,说明此树的果实成熟后,可以插在鬓边。佩戴茱萸的方式,可谓不一而足,或如赵彦伯所谓“簪桂丹茱萸”,或如陆景初所谓“萸房插缙绅”。至于李峤的“萸房陈宝席”和杜甫的“缀席茱萸好”则是陈花之席,而李义的“捧箧萸香遍”该是分传花房或赤果。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井边种植此树,叶落井中,人饮其水,得免瘟疫。至于说“悬其子于屋。辟鬼魅”,自然是迷信,大概是取其味辛性烈之意,正如西洋人迷信大蒜可以逐魔吧。郭震所谓“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正是此意。不知这些功用和此物大盛于唐有没有关系?据说茱萸之为物,不但花、茎、叶、实均可入药,还可制酒。白居易所谓“浅酌茱萸杯”,恐怕正是这种补酒。
(摘自《余光中经典作品》,略有删改)
1.下列有关“茱萸”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屈原在《离骚》里说:“榝又欲充夫佩帏。”认为“榝”是恶草,不配盛于香囊,不能佩戴在君子身上。
B.依据《西京杂记》《续齐谐记》等记载,重九佩戴茱萸的习俗出自西汉时期,最初很少有男人佩戴茱萸。
C.到唐朝,茱萸才成了男人们的美饰,虽然在唐诗中的地位比不上菊花,但它仍然是很受注意的重阳景物。
D.《本草纲目》里说,井边种茱萸,叶落井中,人饮此水,得免瘟疫,茱萸能够辟邪是其盛行唐朝的主要原因。
2.下列对原文中引文作用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②段,引《续齐谐记》中的一段话,是为了说明茱萸是常常进入诗歌的形象。
B.第③段,引《西京杂记》中的一段话,是要确切地说明佩茱萸的习俗出自汉初。
C.第⑤段引李白、赵彦伯、陆景初的诗句,是要说明唐人佩戴茱萸的方式不一而足。
D.第⑥段引“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的诗句,是为了印证茱萸有辟恶逐魔作用。
3.下列对文中观点的归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唐朝人重阳节时喜欢佩戴茱萸,也会把它陈列在宴席上,甚至会把它制成酒,这些在唐诗中都有所表现。
B.茱萸因为其味辛性烈,常被作为“辟鬼魅”的迷信道具,所以在屈原一斥之后,很少有诗人特别来捧场。
C.茱萸与中国民俗里很富有诗意的节日——重九紧密联系,同登高、落帽、咏菊等一起,经常被写入诗歌中。
D.唐朝以前,诗中少有咏茱萸之作,唐时茱萸才为众多诗人所乐道,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有歌咏它的诗作。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A.屈原在《离骚》里说:“榝又欲充夫佩帏。”认为“榝”是恶草,不配盛于香囊,不能佩戴在君子身上。 |
B.依据《西京杂记》《续齐谐记》等记载,重九佩戴茱萸的习俗出自西汉时期,最初很少有男人佩戴茱萸。 |
C.到唐朝,茱萸才成了男人们的美饰,虽然在唐诗中的地位比不上菊花,但它仍然是很受注意的重阳景物。 |
D.《本草纲目》里说,井边种茱萸,叶落井中,人饮此水,得免瘟疫,茱萸能够辟邪是其盛行唐朝的主要原因。 |
A.第②段,引《续齐谐记》中的一段话,是为了说明茱萸是常常进入诗歌的形象。 |
B.第③段,引《西京杂记》中的一段话,是要确切地说明佩茱萸的习俗出自汉初。 |
C.第⑤段引李白、赵彦伯、陆景初的诗句,是要说明唐人佩戴茱萸的方式不一而足。 |
D.第⑥段引“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的诗句,是为了印证茱萸有辟恶逐魔作用。 |
A.唐朝人重阳节时喜欢佩戴茱萸,也会把它陈列在宴席上,甚至会把它制成酒,这些在唐诗中都有所表现。 |
B.茱萸因为其味辛性烈,常被作为“辟鬼魅”的迷信道具,所以在屈原一斥之后,很少有诗人特别来捧场。 |
C.茱萸与中国民俗里很富有诗意的节日——重九紧密联系,同登高、落帽、咏菊等一起,经常被写入诗歌中。 |
D.唐朝以前,诗中少有咏茱萸之作,唐时茱萸才为众多诗人所乐道,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有歌咏它的诗作。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4题。
飞翔的翅膀
金文吉
我没文凭,也没特殊技能,只好做建筑工人。用我们的话讲每天比鸡起得早,比狗睡得晚,虽然辛苦,但毕竟两个月就能赚到在老家半年的收入,所以我很珍惜。
建筑行业挺好,但有危险。我的一个兄弟就不小心从脚手架上掉了下来,摔断了左腿。开发商只给了5000 块钱就不管了。我只好在他病情略有好转后,推着他四处上访。有时我们俩干脆坐在街头,形同乞丐地哭诉。折腾了一个月,没得到开发商的赔偿,却收到好心人近万元的捐助。我那兄弟终于又可以接受治疗了,可我却不愿回工地了,我义无返顾地做了乞丐。
这些年走南闯北,我学会了不少方言,没想到这竟然为我成为一个优秀的乞丐奠定了基础。在行乞的过程中我除了变换行头之外,还能用不同的口音讲述不同的故事,同样的字字血,声声泪,所以我的业绩在新人中遥遥领先。
行乞的第三个月,我就给娘汇了3000 块钱。汇款附言是这样写的:娘,儿子做包工头了, 你就等着享福吧……做包工头,再做开发商是我最初的梦想。不过,现在我早不想这些了。乞丐生活稳定而安逸,可以在室内工作,偶尔心情不好还可以罢工,然后衣着光鲜地去享受城里人灯红酒绿的夜生活。因为我的执著敬业,我还逐步培养了一些“固定客户”,能让同一个人被同一块石头多次绊倒,是乞丐的光荣。盲眼女孩栀子就是其中的一个。
第一次我瘸着腿走进她家花店的时候,正午的阳光明媚得有些耀眼,屋子里的鲜花灿烂而芬芳。栀子放下手中的活计,专注地聆听着关于我的腿的故事。而这故事只是N个版本中随意抽取的一个,泪水还是从她灰白的眼底涌出,“哗”一下子从眼角决堤。她把收银匣里的钱都倒给了我,而我只扔下一个阿三的名字就欣喜地离开了。
以后趁她父亲不在,我就以不同的身份和声音给她讲不同的遭遇,她每次都会给我一些钱,却再没问过我的名字。我在佩服自己的同时,也很同情这个善良的小丫头,眼睛盲了,脑子还不大灵光。但我错了。那次我去花店,考虑到她是盲人,就没刻意伪装。我刚进屋子,她就惊喜地喊,阿三哥哥,你的腿好了啊。我震惊了,无论我怎样自作聪明,却永远欺骗不了她敏锐的听觉。我只能匆忙逃遁。
“阿三哥哥,帮我个忙好吗?我这儿有篇文章,妈妈说很好,你能帮我读一下吗?”栀子喊住了我。不认账溜掉是不可能了,我只好用大声的朗读来掩饰我的惭愧和恐慌。这是一篇题目为《你不能施舍给我翅膀》的文章,讲述的是一种叫做帝王蛾的蛾子从蛹化成蛾的过程。 文章说那是个惨烈的过程,太多太多的幼虫在为飞翔的梦想破茧而出的时候力竭而死,有热 心人为了帮助它们,把茧子的洞口剪大,可是,所有接受施舍,轻易见到天日的蛾子,却都失去了健全的翅膀,只能笨拙地爬行!我无地自容,朗读的声音越来越小,读最后那句“永远没有人能够施舍给帝王蛾一双奋飞的翅膀”的时候,我的声音几乎听不见了。
“这文章真是太好了,阿三哥哥,能再给我读一遍吗?”望着栀子暗淡的眼睛,我无可逃避。再读的时候,我思绪万千,想起了那个关于开发商的梦想,想起了千里之外父母的厚望,更想起了施舍背后迷失的自尊和坚强。我是用洪亮的声音完成第二遍阅读的,但羞愧的泪水却爬满了我 23 岁的青春脸颊。
“阿三哥哥,你哭了。”栀子的双手紧紧握住了我的手。这是怎样的一双手啊,手背温软光滑,手指却布满伤痕和老茧。这些都是花刺扎的,我不能戴手套,我得锻炼触觉。栀子的口气有些许无奈,但更多的是自豪。
“阿三哥哥,别同情我,妈妈说即使有残疾,也不能寄希望于别人的怜悯和施舍,未来只能靠自己。”栀子的口气像个久经风霜的智者,“可惜我什么都看不到,帝王蛾几十厘米长的翅膀是不是很漂亮?看不到不要紧,我们可以用心感受,只要努力,我们都会拥有一双飞翔的翅膀。”
我满面愧疚却又意气风发地离开了鲜花店。站在过街天桥上,面对朝阳,我直起腰板,张开双臂。我知道,我心底尘封的梦想和信心正一点点地复苏。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0 年第 5 期)
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作者在描述行乞情况时,使用了诸如“优秀”“业绩”“敬业”“光荣”等褒义词,这说明作者很认可行乞这种行为。
B. “而我只扔下一个阿三的名字就欣喜地离开了”中的“扔”刻画出了“我”当时毫不负责并心安理得的心态。
C.文中的盲女实际上早已知道“阿三”对她的欺骗,只是她心地善良,不想当面揭穿他,才想出让他读文章的办法。
D.小说最后一自然段,用语虽然较为含蓄,但很鲜明地表达出了主人公要开始新生活的强烈愿意。
E.小说题目“飞翔的翅膀”有深刻寓义,作者想用“翅膀”比喻“人生”,“飞翔的翅膀”喻指,人生一定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12.开头两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详略处理是否得当(6 分)
13.文中画线句子对盲女的评价差异很大,试分析这两句话体现了“我”怎样的变化?(6 分)
14.结合小说中的两个主人公“我”和“栀子”的形象,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这篇小说给了你什么生活启示。 (8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飞翔的翅膀金文吉
我没文凭,也没特殊技能,只好做建筑工人。用我们的话讲每天比鸡起得早,比狗睡得晚,虽然辛苦,但毕竟两个月就能赚到在老家半年的收入,所以我很珍惜。
建筑行业挺好,但有危险。我的一个兄弟就不小心从脚手架上掉了下来,摔断了左腿。开发商只给了5000块钱就不管了。我只好在他病情略有好转后,推着他四处上访。有时我们俩干脆坐在街头,形同乞丐地哭诉。折腾了一个月,没得到开发商的赔偿,却收到好心人近万元的捐助。
我那兄弟终于又可以接受治疗了,可我却不愿回工地了,我义无反顾地做了乞丐。
这些年走南闯北,我学会了不少方言,没想到这竟然为我成为一个优秀的乞丐奠定了基础。在行乞的过程中我除了变换行头之外,还能用不同的口音讲述不同的故事,同样的字字血,声声泪,所以我的业绩在新人中遥遥领先。
行乞的第三个月,我就给娘汇了3000块钱。汇款附言是这样写的:娘,儿子做包工头了,你就等着享福吧……
做包工头,再做开发商是我最初的梦想。不过,现在我早不想这些了。乞丐生活稳定而安逸,可以在室内工作,偶尔心情不好还可以罢工,然后衣着光鲜地去享受城里人灯红酒绿的夜生活。
因为我的执著敬业,我还逐步培养了一些“固定客户”,能让同一个人被同一块石头多次绊倒,是乞丐的光荣。
盲眼女孩栀子就是其中的一个。第一次我瘸着腿走进她家花店的时候,正午的阳光明媚得有些耀眼,屋子里的鲜花灿烂而芬芳。
栀子放下手中的活计,专注地聆听着关于我的腿的故事。而这故事只是N个版本中随意抽取的一个,但泪水还是从她灰白的眼底涌出,“哗”一下子从眼角决堤。她把收银匣里的钱都倒给了我,而我只扔下一个阿三的名字就欣喜地离开了。
以后趁她父亲不在,我就以不同的身份和声音给她讲不同的遭遇,她每次都会给我一些钱,却再没问过我的名字。
我在佩服自己的同时,也很同情这个善良的小丫头,眼睛盲了,脑子还不大灵光。
但我错了。那次我去花店,考虑到她是盲人,就没刻意伪装。我刚进屋子,她就惊喜地喊,阿三哥哥,你的腿好了啊!我震惊了,无论我怎样自作聪明,却永远欺骗不了她敏锐的听觉。
我只能匆忙逃遁。
阿三哥哥,帮我个忙好吗?我这儿有篇文章,妈妈说很好,你能帮我读一下吗?栀子喊住了我。
不认账溜掉是不可能了,我只好用大声的朗读来掩饰我的惭愧和恐慌。
这是一篇题目为《你不能施舍给我翅膀》的文章,讲述的是一种叫做帝王蛾的蛾子从蛹化成蛾的过程。
文章说那是个惨烈的过程。太多太多的幼虫在为飞翔的梦想破茧而出的时候力竭而死,有热心人为了帮助它们,把茧子的洞口剪大,可是,所有接受施舍,轻易见到天日的蛾子,却都失去了健全的翅膀,只能笨拙地爬行!
我无地自容,朗读的声音越来越小,读最后那句“永远没有人能够施舍给帝王蛾一双奋飞的翅膀”的时候,我的声音几乎听不见了。
这文章真是太好了,阿三哥哥,能再给我读一遍吗?望着栀子暗淡的眼睛,我无可逃避。
再读的时候,我思绪万千,想起了那个关于开发商的梦想,想起了千里之外父母的厚望,更想起了施舍背后迷失的自尊和坚强。
我是用洪亮的声音完成第二遍阅读的,但羞愧的泪水却爬满了我23岁的青春脸颊。
阿三哥哥,你哭了。栀子的双手紧紧握住了我的手。这是怎样的一双手啊,手背温软光滑,手指却布满伤痕和老茧。
这些都是花刺扎的,我不能戴手套,我得锻炼触觉。栀子的口气有些许无奈,但更多的是自豪。
阿三哥哥,别同情我,妈妈说即使有残疾,也不能寄希望于别人的怜悯和施舍,未来只能靠自己。栀子的口气像个久经风霜的智者。
可惜我什么都看不到,帝王蛾几十厘米长的翅膀是不是很漂亮?
看不到不要紧,我们可以用心感受,只要努力,我们都会拥有一双飞翔的翅膀。
我满面愧疚却又意气风发地离开了鲜花店。站在过街天桥上,面对朝阳,我直起腰板,张开双臂。我知道,我心底尘封的梦想和信心正一点点地复苏。
(《小小说选刊》2010第5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在描述行乞情况时,使用了诸如“优秀”“业绩”“敬业”“光荣”等褒义词,这说明作者很认可行乞这种行为。
B.“而我只扔下一个阿三的名字就欣喜地离开了”中的“扔”刻画出了“我”当时毫不负责并心安理得的心态。
C.文中的盲女实际上早已知道“阿三”对她的欺骗,只是她心地善良,不想当面揭穿他,才想出让他读文章的办法。
D.小说最后一自然段,用语虽然较为含蓄,但很鲜明地表达出了主人公要开始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E.小说题目“飞行的翅膀”有深刻寓义,作者想用“翅膀”比喻“人生”,“飞行的翅膀”喻指人生一定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2)开头两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详略处理是否得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子对盲女的评价差异很大,试分析这两句话体现了“我”怎样的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小说中的两个主人公“我”和“栀子”的形象,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这篇小说给了你什么生活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女书是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符号系统。女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字载体,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彰显着瑶族女性的精神魅力。女书可以说是当时瑶族女性心理需求的一面镜子。
就女书而言,它产生和流行于湖南省江永县上江圩乡。江永是瑶族集结地。从地理环境看,女书所流行的地区极为闭塞,交通极为不便,千百年来与外界沟通只有一条南北官道。这里历来重农耕、轻商贾,属自给自足的封闭式山区小农经济,较少与外界有社交往来。女人多数从小裹脚,主要持家和做女红,不得与除父亲兄弟之外的男人接触,一生之中不能随意参与男性社会的活动。江永虽地处偏僻,却深受汉文化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女性地位低下,无法进学堂,不能识字学画,无法作诗撰文。狭小的生活空间和单调的生活形式无疑压制着女性情感,使女性内心处于一种强烈的不平衡状态。可以说,正是这样的挫折情景激发起了当地女性创作女书的定向行为。
当然,相对于中原地区妇女,江永瑶族女性还是比较自由的,她们有专属自己的节日和活动。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当地女性需要交流、需要沟通、需要表达,女性群体表现出了对交流媒介的更强烈期望。可她们无权进学堂识字,男人们又不会教女人学字。尽管汉字随处可见,随手可持,女性却无人能识,无人能写。对文字的需要是当地女性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存条件的一种稳定要求,为她们从内部不平衡状态转向内部平衡状态提供了强大驱力,是女书产生的基本动力。瑶族的文化习俗特色及广泛使用的汉字等又为女性创造女书提供了外部条件。
尤其重要的是,江永瑶族原本由母系氏族社会演化而来,女性骨子里有着平等、改变和引导的力量。她们认识到客观现实不可能满足自身使用文字的需要,于是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长期对汉字和本地语言的摸索、分析中,不断发现、总结、创造。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产生了。韦庆媛从社会学角度指出,女书是江永女性对汉字反叛心理的表现。其实,从更深远的意义说,女书是对男性社会的反叛,是女性试图控制生活、进入社会的愿望的象征。
在女书流传地区,许多瑶族女性以女书为媒介,写结交老同书,给老同写信,表达对老同的情义,并写成书存在身边,伴随终生。女书也成为女性之间交往的信物。她们得心应手地运用女书,进行社交活动,以达到以书会友、以书结盟的目标。女书是一种黏合剂,使瑶族女性的交往在老同这种民间社团里超越了时空,得以升华。她们在用女书构建的精神王国里,相互关怀、爱护、尊重,惺惺相惜,表达伤感、悲痛、绝望和欢乐、高兴、愉悦等。女书,让处于孤独、焦虑中的女性找到了需求的满足和心理的归属。而且,在女书流传的地区,谁的女书学得多、写得好,谁就能结交更多的朋友,就能得到朋友更多的尊敬,女书成为女性获得尊重的资本。可以说,女书的出现给当时的女性提供了一处心理、精神得以屏护的安全场所;一处可以表达、宣泄情绪情感的自由空间;一处能获得他人关心、爱护、尊重的理想园地。
(选自《女书:瑶族女性心理需求的一面镜子》,有删改)
【注】老同:一种以文会友,以情感联结而凝聚的农村妇女散居小社团。
1.下列对“女书”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女书是一种产生和流行于湖南省江永县上江圩乡瑶族集结地区的专属于女性的特殊文字载体。
B.女书是瑶族女性在长期对汉字和本地语言的摸索、分析中,不断发现、总结、创造出来的女性文字符号系统。
C.女书体现了女性对男性社会的反叛,表达了女性试图控制自己的生活,进入男性主流社会的愿望。
D.在女书流传地区,女书是许多女性进行社交活动的重要媒介,也是构建她们精神世界的一种重要交际工具。
2.下列对“女书可以说是当时瑶族女性心理需求的一面镜子”这句话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江永地区狭小的生活空间和单调的生活形式压制着女性情感,使女性内心处于一种强烈的不平衡状态,激发起了当地女性创作女书的定向行为。
B.女书反映了江永瑶族女性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需要交流、需要沟通、需要表达的强烈期望。
C.女书是江永女性对汉字反叛心理的表现,显示了江永女性骨子里的平等、改变和引导力量。
D.江永地区深受汉文化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女性地位低下,在生活中缺乏安全感,只有女书给她们提供了一处心理、精神得以屏护的安全场所。
3.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江永地区闭塞的环境、自给自足的山区小农经济以及与外界交流的困难造成当地女性地位低下,无法进入学堂。
B.瑶族女性认识到了客观现实不可能满足自身使用文字的需要,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为女书的产生提供了保证,催发了女书的产生。
C.瑶族的文化习俗特色,以及当地女性早已广泛使用汉字成为江永女性创造女书的外部重要条件和基础。
D.在女书流传地区,瑶族女性以女书为媒介,进行社交活动,并能通过老同这种民间社团结交了女性圈子以外的人,从而进入了男性的交际圈。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女书是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符号系统,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字载体,体现了瑶族文化的民族性和先进性。
B.女书是在对汉字和当地语言的摸索、分析中,发现、总结、创造出来的,可见女书也受到了汉字的影响。
C.我们只要破解了江永女书,就可以还原当时所有瑶族女性的生活状态和瑶族文化的基本风貌。
D.如果没有女书这种交流的媒介,那么老同这种民间社团就难以存在和发展,更谈不上获得交际的自由。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中学语文阅读迁移训练·高三(下) 题型:048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言不尽意
①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最重要的工具,但语言表达思想的功能也有它的局限性。这是因为“在语言中只有一般的东西”(列宁),而人们所想的即语言所要表达的都是特殊的、个别的东西,用一般的、概括的东西来表达特殊的、个别的东西的复杂性难以用言语一一穷尽地表达出来,因而在所要表达的意思上留下一些空白,须要听话人凭自己的经验、体会去补充、了解。这样,在语言的交际中就出现了“言不尽意”、“言内意外”等现象。
②“言不尽意”的现象,我们的先人早就注意到了。《庄子·天道》:“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传也。”这说明________。“言”与“意”的关系,一直是我国历史上的文艺理论,特别是诗歌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刘勰的《________》,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很多人都对这个问题有深入的讨论。宋朝的欧阳修则进一步从作者和读者两方面阐述了心得而未可言传的矛盾:乐之道深矣,故工之善者,必得于心应手而不可述之言也;听之善,亦必得于心而会以意,不可得而言也。……余尝问诗于圣俞,其声律之高下,文语之疵病,可以指而告余也;至其心之得者,不可以言而告也。余亦将以心得意会而未能至之者也。(《书梅圣俞稿后》)
③这是说诗人的创作经验,那些精微的艺术技巧,很难用话语传达给别人,要读者自己从诗人的作品中去细细体会。
④“言不尽意”的现象实际上是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在第一章第二节中说过,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最有效的依托,不是惟一的依托。这说明,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有些意思也可以用其他非语言的工具来表达。“言不尽意”是说:意思寄于“言”,而在“言”的基础上又可以离开“言”,使不尽之意含于“言外”。说语言是表达思想的惟一的工具,“言不尽意”的现象就不可能发生。人们常常说,思想必得用语言来表达,或者说,说话不清楚,是思想本身不清楚造成的。这自然有其道理,把问题过于绝对化了,它没有考虑到用一般性、概括性的词语表达特殊性的事物的时候会有一些难言之状,须要听话人自己去补充。
⑤由于用语言表达思想的时候可以“言不尽意。”留下一些意思上的空白让听话人自己去补充、理解,这就使语言的运用成为一种值得深究的学问。同样的意思采用不同的说法,往往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在日常生活中,像婉转的告诫、含蓄的言辞、辛辣的讽喻等等,都很注意留下意思上的空白让听话人自己去领会补充。这种现象可以用“言内意外”来概括。“言内意外”这种语言运用的手法在文学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部好的小说,一首好诗,往往在有限的言辞中寄寓着无尽的意思,为读者咀嚼、琢磨作品的思想内容留下广阔的天地。我们这里举一首唐诗来说明“言内意外”的有关情况: ① ,轻罗小扇扑流萤。 ③ , ④ 。(杜牧《秋夕》)这首诗写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的心情。我们这里只分析第二句“轻罗小扇扑流萤”。从表面上看,这句诗很简单,描写一个宫女正用小扇子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但实际上在这个“言内”寄寓着好几层“意外”,十分含蓄,耐人寻味。第一,萤火虫出没在野草丛生的荒凉的地方,如今竟在宫院中飞来飞去,说明( )。第二,从扑萤的动作可以想见( ),借扑萤来消遣那孤苦的岁月。第三,轻罗小扇象征着她被遗弃的命运:扇子本来是夏天用来扇风取凉的,到秋天就搁置不用了,所以在古诗中常用来比喻弃妇。这些意思都是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是“言内”的“意外”,读者可以凭自己的感受去补充这“意外”的内容。文学作品的语言,特别是诗的语言,都非常重视语言的这种暗示性和启发性,借此唤起读者的联想,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⑥文学作品的“言内意外”与法令章程的语言有很大的不同。法令章程的语言要求含义明确,不能含蓄,不能有“意外”的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有关名词都作了专门的解释,在报刊上发表,这就使我们的法规都有明确的意义作为根据,谁都不能钻空子。文学作品的语言和法令章程的语言代表着语言运用的两个极端。
⑦语言的意义如此复杂,我们应该从中得出一些什么结论呢?
1.第②段“说明”后边的宾语,正确的一项是
[ ]
A.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认识到语言的重要性和言不尽意的现象。
B.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注意到语言表达思想的功能和它的局限性。
C.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认识到语言的局限性。
D.早在先秦时期庄子就注意到“言”和“意”的辩证关系。
2.第②段“刘勰的”后面横线上的作品是
[ ]
3.依次填入第④段方框处的关联词,正确的一组是
[ ]
A.而 因为 所以 但是 总
B.但 虽然 但是 何况 也
C.而 如果 那么 况且 也
D.但 如果 那么 但是 总
4.第⑤段杜牧《秋夕》这首诗的另三句排列顺序是
[ ]
A.卧看牵牛织女星
B.银烛秋光冷画屏
C.天阶夜色凉如水
①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5.填在“说明”和“想见”后边的括号内恰当的短语分别是
[ ]
A.皇室的败落
B.宫女生活的凄凉
C.宫女的天真活泼
D.她的孤独与无聊
E.宫女被遗弃的命运
6.“言内意外”这种语言现象指的是
[ ]
A.言辞内的意思和言辞外的意思。
B.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和启发性。
C.婉转的告诫、含蓄的言辞、辛辣的讽喻。
D.有限的言辞中寄寓着无尽的意思。
7.下列几句话是作者在文末所得出的结论,排列正确的顺序是
①听话人的理解和说话人的意思不完全相符,甚至完全不符的情况是常常发生的。
②说话或写文章的人要处处为读者着想,把话说清楚;而听者或读者也要用心体会,不要望文生义和断章取义。
③这样,语言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交际工具的作用。
④运用语言的道路崎岖不平,“过往行人,小心在意”。
⑤或许可以说,语言是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最重要的工具,但又是一种难以尽意的工具,不少时候都会留下意思上的空白,须要听话人或读者自己去体会、补充。
[ ]
8.阅读全文,判断“言不尽意”和“言内意外”的关系,正确的一项是
[ ]
A.言不尽意和言内意外是因果关系,前者是因,后者是果。
B.言不尽意和言内意外是并列关系,二者彼此无关。
C.言内意外是人们对言不尽意现象的自觉运用。
D.言不尽意是语言交际中的客观现象,言内意外则是人们理解语言中的现象。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我看舞蹈的美
①舞之美,是人的美。它是一种艺术,当然有艺术美,但它所假之物并不是声、色、字、词,而是天生的,自然存在的人,因此它首先是一种自然的美。它努力挖掘人的灵秀之气,给人一种高级的美感。我国第一个提倡使用模特儿的美术教育家刘海粟先生说过:美的要素有二,一是形式,二是表现。人体充分具有这二要素,外有美妙的形式,内蕴不可思议的灵感,融合物质的美和精神的美的极致而为个体,所以为美中之至美。当我们看着舞台上那舞动着的美人时,她(他)举手、投足、弯腰、舒臂,那美的形态、身段、轮廓、线条,恰好表现了美的内蕴,美的感情,而不必借助什么道具。
②当然,舞台上的演员不同于画室里的模特儿。舞蹈除自然美外,更重艺术美,于是便要讲到衣饰。但这衣饰决不像旧戏那样给人套上死板的程式,也不像话剧那样过分地写实。它是绿荷上的露殊,是峭壁上的青藤;是红花下的绿叶,是翠柳上的黄鹂,是一种微妙的附着。它不过是为了揭示舞者美的存在,像几片白云说明天空的深蓝;它不过是为了衬托舞者美的形象,像流水绕过幽静的山风。在舞台上作为外形之物,无论是先天的人体,还是后来补充的服饰,在形、体、色、质上都有极美的苛求,真可谓“四美具,二难并”,从而汇成为一种更理想、更美的“形”。为了表示飞动,西方艺术中有一种小天使,胖墩墩的孩子,两胁下却生出一对肉翅,显得十分生硬。这何如我们敦煌石窟里的飞天,窈窕女子,肩垂飘带,升起在天空。人着衣披带本是很自然的事,但这自然的衣着,顿使沉重的人体化为轻捷的一叶,潇洒、舒展、轻盈、自如,满台生风。人外形的美,内蕴的美,都因那轻淡饰物的勾勒与揭示而成一种美的理想、美的憧憬而挥发开来。国画界有以形写神与以神写形之争,从这个角度观之,舞者真是靠自己的外美之形来写内美之神了。
③再者,飘动的舞者,又决不是静止的雕像,所以造型美外,更讲情感。这便要借助音乐。本来,演员在那铃响幕启之前,是先在体内储满一汪情感的,上台后全待那乐声的煦风拂来,才摇曳荡漾,粼粼生辉。乐声之于舞,如松涛上的清风,如干柴上的火焰,如桂树林间的香馨,如钱塘江面的大潮。当我们耳闻乐声而目观舞台时,更多体味的已不是形、色、物、体,而是神,是情,是韵,是一种充蕴全场、流动飘浮、深幽朦胧的美,是一种逆接千古、延绵未来、辽阔久远的美。当斗牛士的乐曲响起时,那狂热的西班牙舞步,便是催人上阵的鼓点,我们激动、昂奋,仿佛一场决斗就在眼前;当《康定情歌》飘过时,那冉冉的舞影,便是夏日给人小憩的阴凉,我们的心头一片静谧、惆怅,就像仰卧在康定草原上,看月亮弯弯。这时,长袖在台上飘动,音符在空中隐现,舞者所内蕴外观的美,一起随着乐声溶为一股感情的潮流,在观众的前后左右穿流激荡。对观众来说,现在已不是观看,而是在闭目听,凝神想,用心,用身,去与演员交流了。这时再看台上的演员,观众已经绕过直观而通过她心灵深处的那一泓秋水,在波光中照见了一个是她,但比她更美的形象。这便又是以神写形了。
④我们知道,在客观世界上,存在着许多的美:大自然千姿百态的美;几何图形整齐组合的美;孩童天真烂漫的美; 中年精壮强健的美;老者深熟沉静的美;美术家的色彩线条美;音乐家的声音和谐美;连被一般人认为最刻板的自然科学,也有它的“工程美”;连最枯燥的哲学,也有它的哲理美。这些美都是不同的人,在各自不同的环境与条件下,乐而自得的。而舞蹈,是一种真正以生命自身来塑造的艺术,因此它也最有灵性。舞者,是一面镜,能照出各人的影;舞姿,是一阵风,能拂动各人的情;舞台,是一面大的雷达,能接收与反射各人的思想。当我们在大剧场里落座,四厨灯光渐暗,乐声轻起,台上演员翩跹起舞时,我们便一下获得了一种共同的美。你看她一笑一颦,一起一停,一甩手投足,挺拔、秀丽、高朗、愁忧,仿佛社会上一切美的物,美的情,这时全都聚在她的身上,成一团美的魅力。她早已不是她自己,而是一位法力无边的美神。她翻起人们的回忆,惹动人们的情思,牵动整个美的世界。这时平日里在你心中储存着的一切美好的形象,清风明月夜,风和日丽春,小桥流水,百鸟啭鸣,都会突然闪现在你的眼前,泛起在你的脑海。刹那间美的信息开始了奇妙的交流。
⑤本来,舞蹈就是因人内心情感的摇荡而不由得手舞足蹈。明月当空,花间的李白无亲自怜,便起舞清影,举杯邀月;大江上的曹操有雄兵百万,就横槊赋诗,酹酒江心。今舞者,正是从人们平常不自觉的动作中,抽出最美的,规律性的东西,以衣具饰之,以音乐和之,酿成一股酒香,反过来荡摇人的感情。所以,老者现舞,会生还少的乐趣;少年观舞,会陷入一片深沉;科学家在这里能为自己的规律找到美的表述方式;哲学家在这里能为自己的哲理找到美的形象。怀素和尚观公孙大娘一舞而得书法之精妙,杜甫观公孙弟子之舞而有华章传世。人们与其说是在欣赏舞蹈,不如说是在发现与升华自己潜在的美的意识,美的素养。因为,无论是演员还是观者,他们都是最有灵感的高级生命。虽说表演艺术中还有话剧,但它主要靠台词;还有戏曲,但它主要靠唱腔;还有电影,那便更要借助许多手段。只有舞蹈是纯靠人的外形与内蕴。它的美;实在是特别的。
1.作者认为,舞蹈的美“首先是—种自然的美”,这是因为____________。
2.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它是绿荷上的露殊,是峭壁上的青藤;是红花下的绿叶,是翠柳上的黄鹂,是一种微妙的附着。)形象地表明了( )
A.舞蹈与艺术的关系 B.舞蹈演员的人体与衣饰的关系
C.舞姿与形象的关系 D.舞蹈的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
3.第②段中有多组对比,下列不属于对比的一项是( )
A.舞台上的舞蹈演员与画室里的模特儿 B.旧戏、话剧中的衣饰与舞蹈中的衣饰
C.西方艺术的小天使与敦煌石窟的飞天 D.国画中的形神关系与舞蹈中的形神关系
4.用以下例句的形式,仿写一个句子(不能用文中句子)。
例句: 当斗牛士的乐曲响起时,那狂热的西班牙舞步,便是催人上阵的鼓点,我们激动、昂奋,仿佛一场决斗就在眼前。
当_________,那________,便是________,仿佛________。
5.第③段结尾说“以神写形”,从舞者的角度是指________,从观众的角度是指________。
6.第④段中最能体现该段大意的句子是________。
7.第⑤段中举“李白”、“曹操”两例说明________;举“怀素”、“杜甫”两例说明________。
8.本文的标题是“我看舞蹈的美”。从全文看,作者认为舞蹈的美表现在哪两方面?请作具体说明。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