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指出下列句中划线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A、越国以
B、吾从而
C、既东
D、若不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专项题 题型:单选题

指出下列句中划线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     ]
A、越国以
B、吾从而
C、既东
D、若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文段“晋侯、秦伯围郑……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完成1?题。

1.下列加横线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臣壮也,犹不如人             B.夫晋,何厌

C.君所知也                 D.行李往来,共其乏困

2.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夜而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B.越国以远(边远)

C.行李之往来,其乏困(通“供”,供给)

D.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使……缺,损害)

3.下列加横线的“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B.或以为死,或以为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以为得之矣

4.下列句子分别属于哪种情况?

①意动 ②名词作状语 ③名词作动词 ④宾语前置

(1)越国以鄙远(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3)夫晋,何厌之有(4)夜缒而出

5.下列烛之武所言于秦有利无害的一句是(  )

A.亡郑以陪邻              B.越国以鄙远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6.对下列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其”指郑国,“贰于楚”是说郑对晋怀有二心,同楚亲近。

B.焉用亡郑以陪邻

“以陪邻”的意思是:而给邻国(指晋国)扩大土地。

C.君之所知也

“所知”的内容是“晋国早晨渡河回国,晚上就筑墙将焦、瑕两地划给秦国了”。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唯君图之”的意思是:希望秦君考虑“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7.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A.①您曾经对晋君有恩,把焦、瑕两座城池给了他,可晋君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些您是知道的啊。

②等到他在东边把疆土扩大到郑国,就会再向西边扩展疆土。

B.①您曾经对晋君有恩,他答应以焦、瑕两城作为酬谢,可是他早晨刚渡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

②他已经在东边把郑国作为它的边邑,势必会继续向西边扩展疆土。

C.①您曾经对晋君有恩,把焦、瑕两座城池给了他,可晋君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

②他已经在东边把郑国作为了它的边邑,势必会继续向西边扩展疆土。

D.①您曾经对晋君有恩,他答应以焦、瑕作为酬谢,可是他早晨刚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

②等到他在东边把疆土扩大到郑国,就会再向西边扩展疆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山西省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焦菊隐与老舍的两部戏
  焦菊隐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的第一个戏是老舍的剧本《龙须沟》。那时候,剧院刚刚成立,演员队伍可以说是一支杂牌军。他们各自所走过的艺术道路不同,各有自己的演剧习惯,因此,如何统一其创作方法,是焦菊隐遇到的第一大困难。
  为此,焦菊隐决定运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剧方法,从体验生活、培养“心象”、进入角色、化为形象的途径,建立起他们和谐、一致的新的演剧观念。焦菊隐一面花大力气修改老舍的剧本,一面动员演员们进入龙须沟去体验生活。他告诫演员,体验生活,不是去学习某些人的局部动作,而是作为劳动人民中的一个,去体验一种真实、自然的生活。体验生活要避免两种错误:一是置身生活之外,作为旁观者、同情者、调查者去体验生活;二是直接向生活里去寻找艺术创作上的典型。
  在排戏时,焦菊隐有意识地要消灭演员演戏的感觉,要求他们从人物出发,进入规定情境,实现舞台上的“一片生活”。朱旭说:“焦先生在剧院有个外号,叫‘面人焦’,因为他爱捏咕演员,直到你的演戏到了位为止。”据欧阳山尊回忆:“排《龙须沟》,焦先生让人在排练场摆了很多砖头,让演员踮起脚尖走路,体会遍地泥泞的感觉。”
  焦菊隐一向强调演员要谦虚地吸收观众的意见,但在1953年演出《龙须沟》时,当他意识到于是之、叶子为了迎合某些批评者的意见,提高说话声调,损害了角色的心理和性格逻辑的时候,他异常愤怒,说那是16世纪的表演,他甚至引用莎士比亚的话加以讽刺,说“像是上帝不在家时由他仆人创造的一个人”。在经历了曲曲折折、反反复复的艺术磨练之后,《龙须沟》走向了艺术的成功。
  提起焦菊隐与老舍的再度合作,还有一段剧坛佳话呢。原来,在排演《龙须沟》时,焦菊隐就亲自动手删改了老舍的剧本,舒乙回忆说:“这让老舍不高兴了。后来老舍写的《方珍珠》就拿给了中国青年剧院去演。但是,他们最终发现,只有他们两个人的合作才是最合适的。《茶馆》让两个人又走到了一起。”
  其实,焦菊隐对老舍是很尊重的,他逢人便说:“老舍先生的剧本是一座金山,越往里挖金子越多。”从二度创作出发,焦菊隐仍旧帮助老舍整理剧本。在第一场的开场,焦菊隐增加了20多个茶客,着意渲染大茶馆在繁盛期纷繁、撩乱、熙熙攘攘的场面。第一幕里出现了个吃洋教的小恶霸马五爷,本来不过短短的几句台词,一个明显的过场人物,但焦菊隐却让这个形象在舞台上变得丰富起来:马五爷傲慢地坐在雅座里,他只一句话就让两个泼皮服了软,他目中无人地走过一排茶桌,听见教堂钟声,他立即收住脚步,煞有介事地在胸前画起十字。就是这么几个焦菊隐加进去的舞台动作,一下子把吃洋教的人的威风尽显无遗。第二幕刘麻子给大兵牵线做媒,本来上场后没什么行动,但焦菊隐却为他设计了慌慌张张连喝数碗剩茶根儿的举动,既表现了刘麻子的落魄潦倒,也表现了市面上的兵荒马乱。第一幕结尾时,太监娶老婆的丑剧已经演完,这时两位下棋的茶客,突然来了一句“将!你完了!”一切尽在不言中,大幕就此关闭,这同样表现了焦菊隐对艺术韵味的追求。
  《茶馆》排练场空前活跃,老舍经常光顾,他与大家一起朗诵、讨论剧本,给演员做示范动作。在剧组里,演员“晕进”角色之中,每个人都充分调动想象,展开联想,充分发挥艺术创作才能。郑榕回忆说:“有一天排开场戏,焦先生让大家尽情发挥,后台的音响效果也配合着轰鸣起来,焦先生听着,看着,然后发出命令,让这一桌的声音再大一点,让那一桌的声音再弱一点。他像个交响乐的指挥大师一样,让舞台上形成了多个声部,各个声部此起彼伏,在他的调理下,非常富有层次。撒纸钱一场,焦先生把前三排观众席给划出来,让我们直接对着观众倾诉。慢慢地我们终于找准了那种不吐不快的感觉。”
  从1958年首演至今,《茶馆》已经演出了500多场了,不仅在法、美等国被誉为“东方舞台艺术的奇葩”,而且创造了一台戏剧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摘编自宋宝珍《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他山之石,可以攻错”,焦菊隐在整合演员“杂牌军”时,吸收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经验,并创造性地提出体验生活要避免的两种错误。
B.于是之、叶子为迎合某些批评者意见,擅自提高说话声调,与当今好多演员哗众取宠的表演别无二致,因而遭到焦菊隐的讽刺与严厉痛斥。
C.老舍将《方珍珠》拿给中国青年剧院去演,本想表示对焦菊隐删改自己剧本的不满,但终因排演效果不佳,只好再度与焦菊隐合作。
D.焦菊隐在排戏时,经常因地制宜,帮助演员“晕进”角色,如排《龙须沟》在排练场摆砖头,排《茶馆》“撒纸钱”划出前三排观众席。
E.本文通过记述焦菊隐排演老舍两部戏的曲折过程,表现了他在话剧导演方面的天赋与成就,展示了他执著敦厚、诲人不倦的大师风范。
(2)《龙须沟》最终走上艺术的成功,从导演角度讲,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焦菊隐从二度创作出发,是如何帮助老舍整理《茶馆》剧本的?收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请概括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焦菊隐和老舍,一位是大师级的导演,一位是大师级的剧作家,两人个性都很强,甚至为排演闹过别扭,但“《茶馆》让两个人又走到了一起”,并最终创造了不朽经典。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2年人教新课标版语文必修二《烛之武退秦师》练习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选出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A.   夜而出                         zhuì

B.   其乏困                         gòng

C.   秦伯                             yuè

D.   使杞子、孙、杨孙戍之                 páng

2.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A.      焉用亡郑以邻             陪:增加

B.      朝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C.      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D.      秦以利晋                 阙:侵损,削减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4.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马之千里者

B.   是寡人之过也

C.   邻之厚,君之薄也

D.   何陋之有

5.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              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              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D.              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6.翻译下面两句话。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阿庆基“造反”
[芬兰]本蒂·韩佩
一条板凳安放在路旁,只要行人累了,就可坐下来休息。累了!是的,难道这还有什么奇怪的吗?一个人在七十年岁月里要跨出多少步子啊——短的、长的、急的、慢的。板凳被发明和制造出来正是为了人们能够坐它。或许这条板凳还有别的目的,因为冷饮亭就在它的旁边……
托比亚斯·阿庆基多次感到奇怪,这条板凳看来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人们仅仅是在散步途中想让腿脚歇上一歇时,才意识到它的存在。
托比亚斯·阿庆基坐在板凳上,他的头发斑白,但精神却很矍铄,他用大拇指托着烟斗,完全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之中。没过多久,越来越近的歌声唤醒了他,立刻使他想起,现在是生活在动乱时期。罢工、骚乱……打吧!吵吧!有的是理由……可是这么干难道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吗?如果像被拴着鼻子的小牛犊那样发疯似的挣扎,能行吗?托比亚斯·阿庆基已经七十岁了,现在世道是不是变了?也许是吧,也许人们的眼界有所不同。可是生活是不是好过些了?嗯,他们应当尽可能过得更好些。这就有足够理由去进行斗争……
他听见一个过路人说,罢工工人在游行示威。
游行示威吧!他——托比亚斯·阿庆基,已上了年纪,只能坐在板凳上观望。在这种时期,作为一个旁观者也实在有趣得很哪!
游行队伍过来了,人不少,除了两旁土路,整个街道都挤满了人群。
他们唱的歌中有激烈的词句:“法律骗人,政府压人。”
“到了明天,普天之下皆兄弟……”
游行队伍过去了,托比亚斯·阿庆基朦胧地感觉到,他们在按照自己的愿望,向着遥远的未来走去……他们在前进,先头部队消失在转弯处的建筑物后面。后来那里发生了阻塞,尽管后面的队伍还在前进,突然“砰”的一声枪响,划破了夏末晴朗的天空。托比亚斯·阿庆基被子弹的呼啸声惊呆了。这似乎是不应该的……然而后来他还是平静下来,觉得自己反正是坐在板凳上的旁观者。
游行队伍一下子散了,犹如受到旋风袭击似的扬起了满天尘土,人们掉转头纷纷跑了。托比亚斯·阿庆基看到警察握着步枪和皮鞭,正在寻找示威的人,可是游行示威者都跑散了。这时,警察突然发现坐在板凳上发呆的托比亚斯·阿庆基。
“你放什么哨?”警察大喝一声。
托比亚斯·阿庆基只张了张嘴,还没来得及解释自己仅仅是坐在板凳上休息的旁观者,皮鞭已抽到了他的身上。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不可解脱的困境,不禁顿时火冒三丈。这怎么可能呢!要知道他只不过坐在板凳上……可是愤怒只是再次招致皮鞭的抽打,托比亚斯·阿庆基只得拔起僵硬的大腿一逃了之。
但事情并没有完结,他确实陷入了解脱不了的困境。不久,他被捕了。受讯、受审,最后被带到被告席上受到了“参与造反罪”的控告。
托比亚斯·阿庆基怎么也不能理解,他仅仅是在板凳上坐一会儿而已。而这条板凳看来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他对警察咆哮起来,他怎么也难以接受警察的指控,他难道会热昏了头脑干下这等事!可怜虫……怎么会想得出来:他是狡猾地假装坐在板凳上,企图逃过劫难,实际上是个瞭望放哨的人,或者是工运首脑……
警察就是认定他有罪,一口咬定:你身上有紫血块,你就是参与了造反……
托比亚斯·阿庆基搔了搔头皮,觉悟过来:也许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为旁观者准备的板凳!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托比亚斯·阿庆基是一位七十岁的老人,他过着孤独而又没有人理解的生活,每天坐在板凳上观望,成了他最大的生活乐趣。
B.“作为一个旁观者也实在有趣得很哪!”看到罢工工人在游行示威,阿庆基这样想,可以看出他安分守己,也表明他对社会现实认识不深。
C.警察一口咬定阿庆基参与造反,是个瞭望放哨的人,表明了作者批判警察欺软怕硬、玩忽职守、能力低下的情感态度。
D.这篇小说刻画人物非常成功,运用了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来刻画阿庆基老人,使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E.作者没有用更多笔墨正面去写警察与罢工工人的冲突,这就使得阿庆基老人的被捕情节更加突出,有力地彰显主题。
【小题2】小说前后两次写道“这条板凳看来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小说中阿庆基的心理活动,前后经历了哪些变化?请作简要概括分析。(6分)
【小题4】小说结尾处的画线句有什么含意?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阿庆基“造反”
[芬兰]本蒂·韩佩
一条板凳安放在路旁,只要行人累了,就可坐下来休息。累了!是的,难道这还有什么奇怪的吗?一个人在七十年岁月里要跨出多少步子啊——短的、长的、急的、慢的。板凳被发明和制造出来正是为了人们能够坐它。或许这条板凳还有别的目的,因为冷饮亭就在它的旁边……
托比亚斯·阿庆基多次感到奇怪,这条板凳看来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人们仅仅是在散步途中想让腿脚歇上一歇时,才意识到它的存在。
托比亚斯·阿庆基坐在板凳上,他的头发斑白,但精神却很矍铄,他用大拇指托着烟斗,完全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之中。没过多久,越来越近的歌声唤醒了他,立刻使他想起,现在是生活在动乱时期。罢工、骚乱……打吧!吵吧!有的是理由……可是这么干难道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吗?如果像被拴着鼻子的小牛犊那样发疯似的挣扎,能行吗?托比亚斯·阿庆基已经七十岁了,现在世道是不是变了?也许是吧,也许人们的眼界有所不同。可是生活是不是好过些了?嗯,他们应当尽可能过得更好些。这就有足够理由去进行斗争……
他听见一个过路人说,罢工工人在游行示威。
游行示威吧!他——托比亚斯·阿庆基,已上了年纪,只能坐在板凳上观望。在这种时期,作为一个旁观者也实在有趣得很哪!
游行队伍过来了,人不少,除了两旁土路,整个街道都挤满了人群。
他们唱的歌中有激烈的词句:“法律骗人,政府压人。”
“到了明天,普天之下皆兄弟……”
游行队伍过去了,托比亚斯·阿庆基朦胧地感觉到,他们在按照自己的愿望,向着遥远的未来走去……他们在前进,先头部队消失在转弯处的建筑物后面。后来那里发生了阻塞,尽管后面的队伍还在前进,突然“砰”的一声枪响,划破了夏末晴朗的天空。托比亚斯·阿庆基被子弹的呼啸声惊呆了。这似乎是不应该的……然而后来他还是平静下来,觉得自己反正是坐在板凳上的旁观者。
游行队伍一下子散了,犹如受到旋风袭击似的扬起了满天尘土,人们掉转头纷纷跑了。托比亚斯·阿庆基看到警察握着步枪和皮鞭,正在寻找示威的人,可是游行示威者都跑散了。这时,警察突然发现坐在板凳上发呆的托比亚斯·阿庆基。
“你放什么哨?”警察大喝一声。
托比亚斯·阿庆基只张了张嘴,还没来得及解释自己仅仅是坐在板凳上休息的旁观者,皮鞭已抽到了他的身上。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不可解脱的困境,不禁顿时火冒三丈。这怎么可能呢!要知道他只不过坐在板凳上……可是愤怒只是再次招致皮鞭的抽打,托比亚斯·阿庆基只得拔起僵硬的大腿一逃了之。
但事情并没有完结,他确实陷入了解脱不了的困境。不久,他被捕了。受讯、受审,最后被带到被告席上受到了“参与造反罪”的控告。
托比亚斯·阿庆基怎么也不能理解,他仅仅是在板凳上坐一会儿而已。而这条板凳看来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他对警察咆哮起来,他怎么也难以接受警察的指控,他难道会热昏了头脑干下这等事!可怜虫……怎么会想得出来:他是狡猾地假装坐在板凳上,企图逃过劫难,实际上是个瞭望放哨的人,或者是工运首脑……
警察就是认定他有罪,一口咬定:你身上有紫血块,你就是参与了造反……
托比亚斯·阿庆基搔了搔头皮,觉悟过来:也许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为旁观者准备的板凳!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托比亚斯·阿庆基是一位七十岁的老人,他过着孤独而又没有人理解的生活,每天坐在板凳上观望,成了他最大的生活乐趣。
B.“作为一个旁观者也实在有趣得很哪!”看到罢工工人在游行示威,阿庆基这样想,可以看出他安分守己,也表明他对社会现实认识不深。
C.警察一口咬定阿庆基参与造反,是个瞭望放哨的人,表明了作者批判警察欺软怕硬、玩忽职守、能力低下的情感态度。
D.这篇小说刻画人物非常成功,运用了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来刻画阿庆基老人,使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E.作者没有用更多笔墨正面去写警察与罢工工人的冲突,这就使得阿庆基老人的被捕情节更加突出,有力地彰显主题。
小题2:小说前后两次写道“这条板凳看来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小说中阿庆基的心理活动,前后经历了哪些变化?请作简要概括分析。(6分)
小题4:小说结尾处的画线句有什么含意?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