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加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在上流社会里他是又穷又硬的平民,到平民中间,他又是屈尊下顾的文化分子。(降低了身份来观察
      民情)
B.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形容书读得多,学
      问渊博)
C.向武人卖弄风雅,向文人装作英雄。(文雅)
D.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捕鱼的竹器)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加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在上流社会里他是又穷又硬的平民,到平民中间,他又是屈尊下顾的文化分子。(降低了身份来观察民情)
B.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
C.向武人卖弄风雅,向文人装作英雄。(文雅)
D.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捕鱼的竹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归田赋
张衡
  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
  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鸽鹧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
  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触矢而毙,贪饵吞钩;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沉之鲨鰡。
  于时曜灵俄景,系以望舒。极般游之至乐,虽日夕而忘劬。感老氏之遗诫,将回驾乎蓬庐。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注]①蔡子,指蔡泽,战国游士,久不得志,请唐举给他看相,后发奋,入秦为相。②谅,的确。微昧,幽隐难知。③王雎、鸽鹧,都是鸟名。④曜灵,太阳。俄,斜。景,通“影”。望舒,月亮。⑤劬,劳累。⑥周孔,周公和孔子。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无明以佐时——略:高明的韬略。
B.于是仲令月仲——春:初春。
C.与世事乎长——辞:分离。
D.三皇之轨模——陈:陈述。
2.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娱情/乘化以归尽
B.般游之至乐/人马倦
C.将回乎蓬庐/复言兮焉求
D.渔父以同嬉/知来者之可
3.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游都邑以永久
B.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
C.落云间之逸禽
D.感吾生之行休
4.对《归田赋》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赋一开始就笼罩着个人与社会政治生活无法相容的气氛,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B.“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二句,道出《归田赋》的主旨:写归田,只是用以排遣精神上的苦闷,并不是真的以隐逸为归宿。因社会的昏乱不可救,个人的抱负无从施展,而逃遁于田园。而陶渊明的心情则舒坦得多、悠然得多,是真正逃离了“樊笼”,回到了自然。
C.“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虽仍然不能忘怀于对理想的政治模式的探究,但透露出张衡对社会对民生的那份关心在游乐当中已经消磨。
D.从文体语言上看,辞、赋都由诗演变而来,句式比较整齐,韵律比较和谐。前者更接近诗,后者则进一步散文化了,长短句增多,是有韵的散文。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庭,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杜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生死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对下列加粗、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大阉亦逡巡畏义                    (犹疑不决)

      B佯狂不知所之者                    (假装疯狂)

      C.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古时编制户口,十家为“伍”)

      D.又有剪发杜门                     (闭门不出)

  2.下列句子加粗、加下划线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不相同的是( )

  A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B.不然,令人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C.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D.待圣人之书而投缳道路

  3.对下列句子中加粗、加下划线词意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两个“发”字相同,③④两个“之”字不同

  B.①②两个“发”字相同,③④两个“之”字相同

  C.①②两个“发”字不同,③④两个“之”字不同

  D.①②两个“发”字不同,③④两个“之”字相同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①忠义暴于朝廷  ②素不闻诗书之训

  A.①忠义暴露在朝廷上  ②从来没有听说《诗经》《书经》的教诲

  B.①忠义暴露在朝廷上  ②从来没有受过诗书的教诲

  C.①忠义显露在朝廷上  ②从来没有受过诗书的教诲

  D.①忠义显露在朝廷上  ②从来没有听说《诗经》《书经》的教诲

  5.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段表达了五人之死的崇高和可贵,显示出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

  B.第二段,揭示文章的中心,阐明五人之死的巨大价值。

  C.第一段叙议结合,以议为主,使文章不仅具有说服力,更具有感染力。

  D.第二段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如把“高爵显位”之人的“辱人贱行”与五人“激昂不顾”对比,突出五人“荣于身后”的显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庭,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杜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生死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对下列加粗、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大阉亦逡巡畏义                    (犹疑不决)

      B佯狂不知所之者                    (假装疯狂)

      C.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古时编制户口,十家为“伍”)

      D.又有剪发杜门                     (闭门不出)

  2.下列句子加粗、加下划线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不相同的是( )

  A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B.不然,令人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C.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D.待圣人之书而投缳道路

  3.对下列句子中加粗、加下划线词意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两个“发”字相同,③④两个“之”字不同

  B.①②两个“发”字相同,③④两个“之”字相同

  C.①②两个“发”字不同,③④两个“之”字不同

  D.①②两个“发”字不同,③④两个“之”字相同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①忠义暴于朝廷  ②素不闻诗书之训

  A.①忠义暴露在朝廷上  ②从来没有听说《诗经》《书经》的教诲

  B.①忠义暴露在朝廷上  ②从来没有受过诗书的教诲

  C.①忠义显露在朝廷上  ②从来没有受过诗书的教诲

  D.①忠义显露在朝廷上  ②从来没有听说《诗经》《书经》的教诲

  5.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段表达了五人之死的崇高和可贵,显示出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

  B.第二段,揭示文章的中心,阐明五人之死的巨大价值。

  C.第一段叙议结合,以议为主,使文章不仅具有说服力,更具有感染力。

  D.第二段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如把“高爵显位”之人的“辱人贱行”与五人“激昂不顾”对比,突出五人“荣于身后”的显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学习周报 语文 人教课标高二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009-2010学年 第17期 总第173期 人教课标版(选修)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曹端传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地以质之父。及长,专心性理。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读宋儒《太极图》《通书》《西铭》,叹曰:“道在是矣。”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事父母至孝,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谓:“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父欣然从之。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既葬,庐墓六年。

  端初读谢应芳《辨惑编》,笃好之,一切浮屠、巫觋(xí)、风水、时日之说屏不用。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使民祈极。年荒劝振,存活甚众。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知府郭晟问为政,端曰:“共公廉乎。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晟拜受。遭艰归,渑池、霍诸生多就墓次受学。服阕,改薄州学正。霍、薄两邑各上章争之,霍奏先得请。

  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及见端,退语诸生曰:“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末学鲜或及之。古去‘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遂避席去。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

  端先后在霍十六载,宣德九年卒官,年五十九。诸生服丧之年,霍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贫不能归葬,遂留葬霍。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

年荒劝振   劝振:勉励赈灾

B.

墓次受学  墓次:指服丧人的临时住处

C.

端亦高其谊 行:行为

D.

命诸生延致之 延致:请……回来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

非天命性   端为《夜行烛》一书进

B.

学务躬行实践 至知古今

C.

静存为要  忽魂悸魄动

D.

吏不敢欺  此寡人之罪也

(3)

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曹端至孝、清廉品德的一项是

①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

②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

③既葬,庐墓六年。

④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

⑤年荒劝振,存活甚众。

⑥贫不能归葬,遂留葬霍。

[  ]

A.

①③④⑥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⑤⑥

D.

①②③⑥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

A.

曹端读谢应芳的《辨惑编》后对佛教道教、巫婆神汉、阴阳先生、凶时吉日的说法都不相信,说明他开始有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B.

曹端为百姓设里社、里谷坛,让百姓祈祷好收成,在我们看来仍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C.

与曹端同在霍州讲学的李德见到曹端,离开时对曹端的学生说了一番话,赞扬曹端学识广博,是难得的人师。表明李德是个有自知之明的先生。

D.

曹端去世,诸生服丧之年,霍州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其原因是曹端在霍州十六载,做官时为政公廉。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去“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0111 期中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日喻说
苏轼
  生而眇者[1]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2],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3],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选自《唐宋六十家小品文精品》)
  注:[1]眇(miǎo):瞎一只眼睛,文中指天生双眼失明的瞎子。[2]籥(yuè):古代的一种竹制管乐器。[3]没人:能潜水的人。
1.下列句子中加粗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而得其形——扪:抚摸
B.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也——达:通达
C.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也欤——致:自然获得、得到
D.士知求道而不学——务:致力、从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扣盘得其声/顺风呼,声非加疾也
B.以未尝见而求之人也/古之圣人,出人也远矣
C.士杂学而不志道/王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D.生不识水,虽壮,见舟而畏之/于其身也,耻师焉,惑矣
3.下列句子中省略成份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日(眇者)揣籥,以为日也
B.(人)以其言试之(于)河,未能不溺者也
C.昔者(朝廷)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
D.(吴彦律)方求举于礼部,(苏子)作《日喻》以告之
4.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在阐述治学做学问所应有的态度。文章开头用双目失明的眇者为喻,指出当今不务学者正如眇者之求日一般,自己不曾痛下苦功钻研学问之道,而是依赖他人片面的见解,却就此而满足,这是极其错误的。
B.文章第4段,作者以“没人”一事设喻,强调做学问,要“致道”,没有捷径,不能速成。唯有老老实实,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才是唯一的法则。
C.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除了赞赏、鼓励吴彦律有志于学外,更主要的是在揭露、批判社会上的士人如同眇者得日、南方之人学游泳一样,对学习马马虎虎,急功近利,“不学而务求道”的不良学风。
D.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说理形象生动,语言流畅亲切,没有板起面孔一味说教的味道。但是在轻松、风趣的后面,我们又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郑重与严肃。
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夫没者,岂苟然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浙江省杭师大附中2012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日喻说

苏轼

  生而眇者[1]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2],以为日也。日之与钟、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3],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选自《唐宋六十家小品文精品》)

  注:[1]眇(miǎo):瞎一只眼睛,文中指天生双眼失明的瞎子。[2yuè):古代的一种竹制管乐器。[3]没人:能潜水的人。

(1)

下列句子中加粗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烛而得其形           扪:抚摸

B.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也  达:传达

C.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也欤    致:自然获得、得到

D.

士知求道而不学         务:致力、从事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扣盘得其声          顺风呼,声非加疾也

B.

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古之圣人,出人也远矣

C.

士杂学而不志道        冰,水为之而寒

D.

生不识水,虽壮,见舟而畏之  于其身也,耻师焉,惑矣

(3)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本文主要在阐述治学做学问所应有的态度。文章开头用双目失明的眇者为喻,指出当今不务学者正如眇者之求日一般,自己不曾痛下苦功钻研学问之道,而是依赖他人片面的见解,却就此而满足,这是极其错误的。

B.

文章第4段,作者以“没人”一事设喻,强调做学问,要“致道”,没有捷径,不能速成。唯有老老实实,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才是唯一的法则。

C.

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除了赞赏、鼓励吴彦律有志于学外,更主要的是在揭露、批判社会上的士人如同眇者得日、南方之人学游泳一样,对学习马马虎虎,急功近利,“不学而务求道”的不良学风。

D.

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说理形象生动,语言流畅亲切,没有板起面孔一味说教的味道。但是在轻松、风趣的后面,我们又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郑重与严肃。

(4)

用“∕”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达 者 告 之 虽 有 巧 譬 善 导 亦 无以 过 于 盘 与 烛 也 自 盘 而 之 钟 自 烛 而 之 籥 转 而 相 之 岂 有 既 乎 ?

(5)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夫没者,岂苟然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日喻说             苏 轼

①生而眇者[1]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2],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②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也无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也欤!

④南方多没人[3],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⑤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选自《唐宋六十家小品文精品》)

注:[1]眇(miǎo):瞎一只眼睛,文中指天生双眼失明的瞎子。[2]籥(yuè):古代的竹制管乐器。[3]没人:能潜水的人。

1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烛而得其形                    扪:抚摸

B.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也无异于眇    达:传达

C.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也欤           致:自然获得、得到

D.士知求道而不学                 务:致力、从事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扣盘得其声                顺风呼,声非加疾也

B.以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古之圣人,出人也远矣

C.士杂学而不志道            冰,水为之而寒

D.生不识水,虽壮,见舟而畏之     于其身也,耻师焉,惑矣

14.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B.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C.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D.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15.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主要在阐述治学做学问所应有的态度。文章开头用双目失明的眇者为喻,指出当今不务学者正如眇者之求日一般,自己不曾痛下苦功钻研学问之道,而是依赖他人片面的见解,却就此而满足,这是极其错误的。

B.文章第4段,作者以“没人”一事设喻,强调做学问,要“致道”,没有捷径,不能速成。唯有老老实实,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才是唯一的法则。

C.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除了赞赏、鼓励吴彦律有志于学外,更主要的是在揭露、批判社会上的士人如同眇者得日、南方之人学游泳一样,对学习马马虎虎,急功近利,“不学而务求道”的不良学风。

D.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说理形象生动,语言流畅亲切,没有板起面孔一味说教的味道。但是在轻松、风趣的后面,我们又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郑重与严肃。

1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①然则道卒不可求欤?(3分)               

②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4分)                

③夫没者,岂苟然哉!(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日喻说            苏 轼
①生而眇者[1]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2],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②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④南方多没人[3],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⑤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选自《唐宋六十家小品文精品》)
注:[1]眇(miǎo):瞎一只眼睛,文中指天生双眼失明的瞎子。[2]籥(yuè):古代的竹制管乐器。[3]没人:能潜水的人。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扪烛而得其形           扪:抚摸
B.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达:传达
C.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致:自然获得、得到
D.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务:致力、从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扣盘而得其声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B.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C.士杂学而不志于道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B.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C.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D.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主要在阐述治学做学问所应有的态度。文章开头用双目失明的眇者为喻,指出当今不务学者正如眇者之求日一般,自己不曾痛下苦功钻研学问之道,而是依赖他人片面的见解,却就此而满足,这是极其错误的。
B.文章第4段,作者以“没人”一事设喻,强调做学问,要“致道”,没有捷径,不能速成。唯有老老实实,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才是唯一的法则。
C.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除了赞赏、鼓励吴彦律有志于学外,更主要的是在揭露、批判社会上的士人如同眇者得日、南方之人学游泳一样,对学习马马虎虎,急功近利,“不学而务求道”的不良学风。
D.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说理形象生动,语言流畅亲切,没有板起面孔一味说教的味道。但是在轻松、风趣的后面,我们又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郑重与严肃。
小题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①然则道卒不可求欤?(3分)               
②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4分)                
③夫没者,岂苟然哉!(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4届湖南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日喻说             苏 轼

①生而眇者[1]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2],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②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④南方多没人[3],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⑤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选自《唐宋六十家小品文精品》)

注:[1]眇(miǎo):瞎一只眼睛,文中指天生双眼失明的瞎子。[2]籥(yuè):古代的竹制管乐器。[3]没人:能潜水的人。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扪烛而得其形                    扪:抚摸

B.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    达:传达

C.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致:自然获得、得到

D.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务:致力、从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扣盘而得其声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B.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C.士杂学而不志于道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B.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C.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D.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主要在阐述治学做学问所应有的态度。文章开头用双目失明的眇者为喻,指出当今不务学者正如眇者之求日一般,自己不曾痛下苦功钻研学问之道,而是依赖他人片面的见解,却就此而满足,这是极其错误的。

B.文章第4段,作者以“没人”一事设喻,强调做学问,要“致道”,没有捷径,不能速成。唯有老老实实,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才是唯一的法则。

C.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除了赞赏、鼓励吴彦律有志于学外,更主要的是在揭露、批判社会上的士人如同眇者得日、南方之人学游泳一样,对学习马马虎虎,急功近利,“不学而务求道”的不良学风。

D.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说理形象生动,语言流畅亲切,没有板起面孔一味说教的味道。但是在轻松、风趣的后面,我们又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郑重与严肃。

【小题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①然则道卒不可求欤?(3分)               

②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4分)                

③夫没者,岂苟然哉!(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