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加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在上流社会里他是又穷又硬的平民,到平民中间,他又是屈尊下顾的文化分子。(降低了身份来观察 民情) B.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形容书读得多,学 问渊博) C.向武人卖弄风雅,向文人装作英雄。(文雅) D.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捕鱼的竹器)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庭,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杜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生死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对下列加粗、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大阉亦逡巡畏义 (犹疑不决)
B.佯狂不知所之者 (假装疯狂)
C.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古时编制户口,十家为“伍”)
D.又有剪发杜门 (闭门不出)
2.下列句子加粗、加下划线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不相同的是( )
A.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B.不然,令人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C.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D.待圣人之书而投缳道路
3.对下列句子中加粗、加下划线词意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两个“发”字相同,③④两个“之”字不同
B.①②两个“发”字相同,③④两个“之”字相同
C.①②两个“发”字不同,③④两个“之”字不同
D.①②两个“发”字不同,③④两个“之”字相同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①忠义暴于朝廷 ②素不闻诗书之训
A.①忠义暴露在朝廷上 ②从来没有听说《诗经》《书经》的教诲
B.①忠义暴露在朝廷上 ②从来没有受过诗书的教诲
C.①忠义显露在朝廷上 ②从来没有受过诗书的教诲
D.①忠义显露在朝廷上 ②从来没有听说《诗经》《书经》的教诲
5.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段表达了五人之死的崇高和可贵,显示出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
B.第二段,揭示文章的中心,阐明五人之死的巨大价值。
C.第一段叙议结合,以议为主,使文章不仅具有说服力,更具有感染力。
D.第二段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如把“高爵显位”之人的“辱人贱行”与五人“激昂不顾”对比,突出五人“荣于身后”的显耀。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庭,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杜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生死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对下列加粗、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大阉亦逡巡畏义 (犹疑不决)
B.佯狂不知所之者 (假装疯狂)
C.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古时编制户口,十家为“伍”)
D.又有剪发杜门 (闭门不出)
2.下列句子加粗、加下划线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不相同的是( )
A.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B.不然,令人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C.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D.待圣人之书而投缳道路
3.对下列句子中加粗、加下划线词意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两个“发”字相同,③④两个“之”字不同
B.①②两个“发”字相同,③④两个“之”字相同
C.①②两个“发”字不同,③④两个“之”字不同
D.①②两个“发”字不同,③④两个“之”字相同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①忠义暴于朝廷 ②素不闻诗书之训
A.①忠义暴露在朝廷上 ②从来没有听说《诗经》《书经》的教诲
B.①忠义暴露在朝廷上 ②从来没有受过诗书的教诲
C.①忠义显露在朝廷上 ②从来没有受过诗书的教诲
D.①忠义显露在朝廷上 ②从来没有听说《诗经》《书经》的教诲
5.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段表达了五人之死的崇高和可贵,显示出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
B.第二段,揭示文章的中心,阐明五人之死的巨大价值。
C.第一段叙议结合,以议为主,使文章不仅具有说服力,更具有感染力。
D.第二段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如把“高爵显位”之人的“辱人贱行”与五人“激昂不顾”对比,突出五人“荣于身后”的显耀。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学习周报 语文 人教课标高二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009-2010学年 第17期 总第173期 人教课标版(选修) 题型:048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0111 期中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浙江省杭师大附中2012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题型:048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日喻说 苏 轼
①生而眇者[1]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2],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②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③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④南方多没人[3],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⑤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选自《唐宋六十家小品文精品》)
注:[1]眇(miǎo):瞎一只眼睛,文中指天生双眼失明的瞎子。[2]籥(yuè):古代的竹制管乐器。[3]没人:能潜水的人。
1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扪烛而得其形 扪:抚摸
B.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 达:传达
C.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致:自然获得、得到
D.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务:致力、从事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扣盘而得其声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B.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C.士杂学而不志于道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14.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B.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C.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D.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15.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主要在阐述治学做学问所应有的态度。文章开头用双目失明的眇者为喻,指出当今不务学者正如眇者之求日一般,自己不曾痛下苦功钻研学问之道,而是依赖他人片面的见解,却就此而满足,这是极其错误的。
B.文章第4段,作者以“没人”一事设喻,强调做学问,要“致道”,没有捷径,不能速成。唯有老老实实,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才是唯一的法则。
C.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除了赞赏、鼓励吴彦律有志于学外,更主要的是在揭露、批判社会上的士人如同眇者得日、南方之人学游泳一样,对学习马马虎虎,急功近利,“不学而务求道”的不良学风。
D.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说理形象生动,语言流畅亲切,没有板起面孔一味说教的味道。但是在轻松、风趣的后面,我们又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郑重与严肃。
1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①然则道卒不可求欤?(3分)
②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4分)
③夫没者,岂苟然哉!(3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A.扪烛而得其形 扪:抚摸 |
B.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达:传达 |
C.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致:自然获得、得到 |
D.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务:致力、从事 |
A.扣盘而得其声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
B.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
C.士杂学而不志于道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D.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
A.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
B.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
C.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
D.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
A.本文主要在阐述治学做学问所应有的态度。文章开头用双目失明的眇者为喻,指出当今不务学者正如眇者之求日一般,自己不曾痛下苦功钻研学问之道,而是依赖他人片面的见解,却就此而满足,这是极其错误的。 |
B.文章第4段,作者以“没人”一事设喻,强调做学问,要“致道”,没有捷径,不能速成。唯有老老实实,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才是唯一的法则。 |
C.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除了赞赏、鼓励吴彦律有志于学外,更主要的是在揭露、批判社会上的士人如同眇者得日、南方之人学游泳一样,对学习马马虎虎,急功近利,“不学而务求道”的不良学风。 |
D.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说理形象生动,语言流畅亲切,没有板起面孔一味说教的味道。但是在轻松、风趣的后面,我们又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郑重与严肃。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4届湖南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日喻说 苏 轼
①生而眇者[1]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2],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②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③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④南方多没人[3],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⑤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选自《唐宋六十家小品文精品》)
注:[1]眇(miǎo):瞎一只眼睛,文中指天生双眼失明的瞎子。[2]籥(yuè):古代的竹制管乐器。[3]没人:能潜水的人。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扪烛而得其形 扪:抚摸
B.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 达:传达
C.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致:自然获得、得到
D.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务:致力、从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扣盘而得其声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B.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C.士杂学而不志于道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B.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C.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D.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主要在阐述治学做学问所应有的态度。文章开头用双目失明的眇者为喻,指出当今不务学者正如眇者之求日一般,自己不曾痛下苦功钻研学问之道,而是依赖他人片面的见解,却就此而满足,这是极其错误的。
B.文章第4段,作者以“没人”一事设喻,强调做学问,要“致道”,没有捷径,不能速成。唯有老老实实,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才是唯一的法则。
C.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除了赞赏、鼓励吴彦律有志于学外,更主要的是在揭露、批判社会上的士人如同眇者得日、南方之人学游泳一样,对学习马马虎虎,急功近利,“不学而务求道”的不良学风。
D.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说理形象生动,语言流畅亲切,没有板起面孔一味说教的味道。但是在轻松、风趣的后面,我们又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郑重与严肃。
【小题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①然则道卒不可求欤?(3分)
②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4分)
③夫没者,岂苟然哉!(3分)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