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1--5题(16分)
园日涉以成趣
陈从周
(1)中国园林如画如诗,是集建筑、书画、文学、园艺等艺术的精华,在世界造园艺术中独树一帜。
(2)每一个园都有自己的风格,游颐和园,印象最深的应是昆明湖与万寿山;游北海,则是湖面与琼华岛;苏州拙政园曲折弥漫的水面、扬州个园峻拔的黄石大假山等,也都令人印象深刻。
(3)在造园时,如能利用天然的地形再加人工的设计配合,这样不但节约了人工物力,并且利于景物的安排,造园学上称为“因地制宜”。
(4)中国园林有以山为主体的,有以水为主体的,也有以山为主水为辅,或以水为主山为辅的,而水亦有散聚之分,山有平冈峻岭之别。园以景胜,景因园异,各具风格。在观赏时,又有动观与静观之趣。因此,评价某一园林艺术时,要看它是否发挥了这一园景的特色,不落常套。
(5)中国古典园林绝大部分四周皆有墙垣,景物藏之于内。可是园外有些景物还要组合到园内来,使空间推展极远,予人以不尽之意,此即所谓“借景”。颐和园借近处的玉泉山和较远的西山景,每当夕阳西下时,在湖山真意亭处凭栏,二山仿佛移置园中,确是妙法。
(6)中国园林,往往在大园中包小园,如颐和园的谐趣园、北海的静心斋、苏州拙政园的枇杷园、留园的揖峰轩等,它们不但给园林以开朗与收敛的不同境界,同时又巧妙地把大小不同、结构各异的建筑物与山石树木安排得十分恰当。至于大湖中包小湖的办法,要推西湖的三潭映月最妙了。这些小园、小湖多数是园中精华所在,无论建筑处理、山石堆叠、盆景配置等,都是工笔细描,耐人寻味。游园的时候,对于这些小境界,宜静观盘桓。它与廊引人随的动观看景,适成相反。
(7)中国园林的景物主要摹仿自然,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天然的景色,即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些景物虽不一定强调仿自某山某水,但多少有些根据,用精练概括的手法重现。颐和园的仿西湖便是一例,可是它又不尽同于西湖。亦有利用山水画的画稿,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诗情画意的景色。在曲折多变的景物中,还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等手法。颐和园前山为华丽的建筑群,后山却是苍翠的自然景物,两者给人不同的感觉,却相得益彰。在中国园林中,往往以建筑物与山石作对比,大与小作对比,高与低作对比,疏与密作对比等等。而一园的主要景物又由若干次要的景物衬托而出,使宾主分明,像北京北海的白塔、景山的五亭、颐和园的佛香阁便是。
(8)中国园林,除山石树木外,建筑物的巧妙安排,十分重要,如花间隐榭、水边安亭。还可利用长廊云墙、曲桥漏窗等,构成各种画面,使空间更加扩大,层次分明。因此,游过中国园林的人会感到庭园虽小,却曲折有致。这就是景物组合成不同的空间感觉,有开朗、有收敛、有幽深,有明畅。游园观景,如看中国画的长卷一样,次第接于眼帘,观之不尽。
(9)“好花须映好楼台”,到过北海团城的人,没有一个不说团城承光殿前的松柏布置得妥帖宜人。这是什么道理?其实是松柏的姿态与附近的建筑物高低相称,又利用了“树池”将它参差散植,加以适当的组合,使疏密有致,掩映成趣。苍翠虬枝与红墙碧瓦构成一幅极好的画面。这怎不令人流连忘返呢?颐和园乐寿堂前的海棠,同样与四周的廊屋形成了玲珑绚烂的构图,这些都是绿化中的佳作。江南的园林利用白墙作背景,配以华滋的花木、清拔的竹石,明洁悦目,又别具一格。园林中的花木,大都是经过长期的修整,使姿态曲尽画意。
(10)若干园林亭阁,不但有很好的命名,有时还加上很好的对联,读过刘鹗的《老残游记》,总还记得老残在济南游大明湖,看了“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对联后,暗暗称道:“真个不错。”可见文学在园林中所起的作用。
(11)不同的季节,园林呈现不同的风光。北宋名山水画家郭熙在其画论《林泉高致》中说过:“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造园者多少参用了这些画理,扬州的个园便是用了春夏秋冬不同的假山。在色泽上,春山用略带青绿的石笋,夏山用灰色的湖石,秋山用褐色的黄石,冬山用白色的雪石。黄石山奇峭凌云,俾便秋日登高。雪石罗堆厅前,冬日可作居观,便是体现这个道理。
(12)晓色春开,春随人意,游园当及时。
1、本文标题“园日涉以成趣”出自古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散文 。(1分)
2、第(9)节中说“团城承光殿前的松柏布置得妥帖宜人”的依据是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3分)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6分)
A.中国园林的设计讲究“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天然的地形和园内的山水,每一个园林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B.观赏中国园林的方法,有静观和动观之分。北海的静心斋,西湖的三潭映月,都是园中的精华,适宜静观。
C.中国园林中的长廊云墙、曲桥漏窗,除了实用价值之外,在园林空间构图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D.中国园林往往以建筑物与山石作对比,大与小作对比,高与低作对比,疏与密作对比,团城承光殿就是最好的例子。
E.园林命名别出心裁,园中对联耐人寻味等等,说明文学在园林中也有重要作用,如《老残游记》就为济南大明湖增色不少。
F.中国园林经常采用“借景”手法,来推展园内空间,给人以不尽之意。比如颐和园就借了园外的玉泉山和西山之景。
4、第11节划线句中“这个道理”具体指代的是 (2分)
5、“工笔细描”是文学创作中经常用到的一种重要方法。它着力于精雕细刻,用细腻的笔法雕刻,使所描写的对象纤毫毕现,给人以真切的感受。请举高中教材中的一例,具体说说这一手法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4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
园日涉以成趣
陈从周
中国园林如画如诗,是集建筑、书画、文学、园艺等艺术的精华,在世界造园艺术中独树一帜。
每一个园都有自己的风格,游颐和园,印象最深的应是昆明湖与万寿山;游北海,则是湖面与琼华岛;苏州拙政园曲折弥漫的水面、扬州个园峻拔的黄石大假山等,也都令人印象深刻。
在造园时,如能利用天然的地形再加人工的设计配合,这样不但节约了人工物力,并且利于景物的安排,造园学上称为“因地制宜”。
中国园林有以山为主体的,有以水为主体的,也有以山为主水为辅,或以水为主山为辅的,而水亦有散聚之分,山有平冈峻岭之别。园以景胜,景因园异,各具风格。在观赏时,又有动观与静观之趣。因此,评价某一园林艺术时,要看它是否发挥了这一园景的特色,不落常套。
中国古典园林绝大部分四周皆有墙垣,景物藏之于内。可是园外有些景物还要组合到园内来,使空间推展极远,予人以不尽之意,此即所谓“借景”。颐和园借近处的玉泉山和较远的西山景,每当夕阳西下时,在湖山真意亭处凭栏,二山仿佛移置园中,确是妙法。
中国园林,往往在大园中包小园,如颐和园的谐趣园、北海的静心斋、苏州拙政园的枇杷园、留园的揖峰轩等,它们不但给园林以开朗与收敛的不同境界,同时又巧妙地把大小不同、结构各异的建筑物与山石树木安排得十分恰当。至于大湖中包小湖的办法,要推西湖的三潭映月最妙了。这些小园、小湖多数是园中精华所在,无论建筑处理、山石堆叠、盆景配置等,都是工笔细描,耐人寻味。游园的时候,对于这些小境界,宜静观盘桓。它与廊引人随的动观看景,适成相反。
中国园林的景物主要摹仿自然,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天然的景色,即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些景物虽不一定强调仿自某山某水,但多少有些根据,用精练概括的手法重现。颐和园的仿西湖便是一例,可是它又不尽同于西湖。亦有利用山水画的画稿,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诗情画意的景色。在曲折多变的景物中,还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等手法。颐和园前山为华丽的建筑群,后山却是苍翠的自然景物,两者给人不同的感觉,却相得益彰。在中国园林中,往往以建筑物与山石作对比,大与小作对比,高与低作对比,疏与密作对比等等。而一园的主要景物又由若干次要的景物衬托而出,使宾主分明,像北京北海的白塔、景山的五亭、颐和园的佛香阁便是。
中国园林,除山石树木外,建筑物的巧妙安排,十分重要,如花间隐榭、水边安亭。还可利用长廊云墙、曲桥漏窗等,构成各种画面,使空间更加扩大,层次分明。因此,游过中国园林的人会感到庭园虽小,却曲折有致。这就是景物组合成不同的空间感觉,有开朗、有收敛、有幽深,有明畅。游园观景,如看中国画的长卷一样,次第接于眼帘,观之不尽。
“好花须映好楼台”,到过北海团城的人,没有一个不说团城承光殿前的松柏布置得妥帖宜人。这是什么道理?其实是松柏的姿态与附近的建筑物高低相称,又利用了“树池”将它参差散植,加以适当的组合,使疏密有致,掩映成趣。苍翠虬枝与红墙碧瓦构成一幅极好的画面。这怎不令人流连忘返呢?颐和园乐寿堂前的海棠,同样与四周的廊屋形成了玲珑绚烂的构图,这些都是绿化中的佳作。江南的园林利用白墙作背景,配以华滋的花木、清拔的竹石,明洁悦目,又别具一格。园林中的花木,大都是经过长期的修整,使姿态曲尽画意。
若干园林亭阁,不但有很好的命名,有时还加上很好的对联,读过刘鹗的《老残游记》,总还记得老残在济南游大明湖,看了“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对联后,暗暗称道:“真个不错。”可见文学在园林中所起的作用。
不同的季节,园林呈现不同的风光。北宋名山水画家郭熙在其画论《林泉高致》中说过:“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造园者多少参用了这些画理,扬州的个园便是用了春夏秋冬不同的假山。在色泽上,春山用略带青绿的石笋,夏山用灰色的湖石,秋山用褐色的黄石,冬山用白色的雪石。黄石山奇峭凌云,俾便秋日登高。雪石罗堆厅前,冬日可作居观,便是体现这个道理。
晓色春开,春随人意,游园当及时。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 )
A.中国园林的设计讲究“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天然的地形和园内的山水,每一个园林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B.观赏中国园林的方法,有静观和动观之分。北海的静心斋,西湖的三潭映月,都是园中的精华,适宜静观。
C.中国园林中的长廊云墙、曲桥漏窗,除了实用价值之外,在园林空间构图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D.中国园林往往以建筑物与山石作对比,大与小作对比,高与低作对比,疏与密作对比,团城承光殿就是最好的例子。
E.园林命名别出心裁,园中对联耐人寻味等等,说明文学在园林中也有重要作用,如《老残游记》就为济南大明湖增色不少。
2.下列有关颐和园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颐和园外面建有墙垣,里面规模宏大,建造者为了给人更加开阔的感觉,还巧妙地把玉泉山和西山移植园中。
B.谐趣园是颐和园的精华之一,这类园中之园在中国园林中很常见,小园林使大园林有了开朗与收敛的不同境界。
C.佛香阁是颐和园的主要景点,是全园建筑布局的中心,从地位上说,它相当于北海的白塔,景山的五亭。
D.颐和园乐寿堂前的海棠,其色彩、形态和周围的建筑形成极美的构图,体现了中国园林善于利用花草树木的特点。
3.文中画线的句子,有力地证明了本段首句“不同的季节,园林呈现不同的风光”,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4分)
答:
4.请根据文意,说说中国园林在哪些方面参照了“画理”,使之充满“画意”。(4分)
答: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园日涉以成趣
陈从周
中国园林如画如诗,是集建筑、书画、文学、园艺等艺术的精华,在世界造园艺术中独树一帜。
每一个园都有自己的风格,游颐和园,印象最深的应是昆明湖与万寿山;游北海,则是湖面与琼华岛;苏州拙政园曲折弥漫的水面、扬州个园峻拔的黄石大假山等,也都令人印象深刻。
在造园时,如能利用天然的地形再加人工的设计配合,这样不但节约了人工物力,并且利于景物的安排,造园学上称为“因地制宜”。
中国园林有以山为主体的,有以水为主体的,也有以山为主水为辅,或以水为主山为辅的,而水亦有散聚之分,山有平冈峻岭之别。园以景胜,景因园异,各具风格。在观赏时,又有动观与静观之趣。因此,评价某一园林艺术时,要看它是否发挥了这一园景的特色,不落常套。
中国古典园林绝大部分四周皆有墙垣,景物藏之于内。可是园外有些景物还要组合到园内来,使空间推展极远,予人以不尽之意,此即所谓“借景”。颐和园借近处的玉泉山和较远的西山景,每当夕阳西下时,在湖山真意亭处凭栏,二山仿佛移置园中,确是妙法。
中国园林,往往在大园中包小园,如颐和园的谐趣园、北海的静心斋、苏州拙政园的枇杷园、留园的揖峰轩等,它们不但给园林以开朗与收敛的不同境界,同时又巧妙地把大小不同、结构各异的建筑物与山石树木安排得十分恰当。至于大湖中包小湖的办法,要推西湖的三潭映月最妙了。这些小园、小湖多数是园中精华所在,无论建筑处理、山石堆叠、盆景配置等,都是工笔细描,耐人寻味。游园的时候,对于这些小境界,宜静观盘桓。它与廊引人随的动观看景,适成相反。
中国园林的景物主要摹仿自然,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天然的景色,即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些景物虽不一定强调仿自某山某水,但多少有些根据,用精练概括的手法重现。颐和园的仿西湖便是一例,可是它又不尽同于西湖。亦有利用山水画的画稿,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诗情画意的景色。在曲折多变的景物中,还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等手法。颐和园前山为华丽的建筑群,后山却是苍翠的自然景物,两者给人不同的感觉,却相得益彰。在中国园林中,往往以建筑物与山石作对比,大与小作对比,高与低作对比,疏与密作对比等等。而一园的主要景物又由若干次要的景物衬托而出,使宾主分明,像北京北海的白塔、景山的五亭、颐和园的佛香阁便是。
中国园林,除山石树木外,建筑物的巧妙安排,十分重要,如花间隐榭、水边安亭。还可利用长廊云墙、曲桥漏窗等,构成各种画面,使空间更加扩大,层次分明。因此,游过中国园林的人会感到庭园虽小,却曲折有致。这就是景物组合成不同的空间感觉,有开朗、有收敛、有幽深,有明畅。游园观景,如看中国画的长卷一样,次第接于眼帘,观之不尽。
“好花须映好楼台”,到过北海团城的人,没有一个不说团城承光殿前的松柏布置得妥帖宜人。这是什么道理?其实是松柏的姿态与附近的建筑物高低相称,又利用了“树池”将它参差散植,加以适当的组合,使疏密有致,掩映成趣。苍翠虬枝与红墙碧瓦构成一幅极好的画面。这怎不令人流连忘返呢?颐和园乐寿堂前的海棠,同样与四周的廊屋形成了玲珑绚烂的构图,这些都是绿化中的佳作。江南的园林利用白墙作背景,配以华滋的花木、清拔的竹石,明洁悦目,又别具一格。园林中的花木,大都是经过长期的修整,使姿态曲尽画意。
若干园林亭阁,不但有很好的命名,有时还加上很好的对联,读过刘鹗的《老残游记》,总还记得老残在济南游大明湖,看了“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对联后,暗暗称道:“真个不错。”可见文学在园林中所起的作用。
不同的季节,园林呈现不同的风光。北宋名山水画家郭熙在其画论《林泉高致》中说过:“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造园者多少参用了这些画理,扬州的个园便是用了春夏秋冬不同的假山。在色泽上,春山用略带青绿的石笋,夏山用灰色的湖石,秋山用褐色的黄石,冬山用白色的雪石。黄石山奇峭凌云,俾便秋日登高。雪石罗堆厅前,冬日可作居观,便是体现这个道理。
晓色春开,春随人意,游园当及时。
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5分)
A.中国园林的设计讲究“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天然的地形和园内的山水,每一个园林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B.观赏中国园林的方法,有静观和动观之分。北海的静心斋,西湖的三潭映月,都是园中的精华,适宜静观。
C.中国园林中的长廊云墙、曲桥漏窗,除了实用价值之外,在园林空间构图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D.中国园林往往以建筑物与山石作对比,大与小作对比,高与低作对比,疏与密作对比,团城承光殿就是最好的例子。
E.园林命名别出心裁,园中对联耐人寻味等等,说明文学在园林中也有重要作用,如《老残游记》就为济南大明湖增色不少。
13.下列有关颐和园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颐和园外面建有墙垣,里面规模宏大,建造者为了给人更加开阔的感觉,还巧妙地把玉泉山和西山移植园中。
B.谐趣园是颐和园的精华之一,这类园中之园在中国园林中很常见,小园林使大园林有了开朗与收敛的不同境界。
C.佛香阁是颐和园的主要景点,是全园建筑布局的中心,从地位上说,它相当于北海的白塔,景山的五亭。
D.颐和园乐寿堂前的海棠,其色彩、形态和周围的建筑形成极美的构图,体现了中国园林善于利用花草树木的特点。
14.文中画线的句子,有力地证明了本段首句“不同的季节,园林呈现不同的风光”,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4分)
15.请根据文意,说说中国园林在哪些方面参照了“画理”,使之充满“画意”。(4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园日涉以成趣
陈从周
中国园林如画如诗,是集建筑、书画、文学、园艺等艺术的精华,在世界造园艺术中独树一帜。
每一个园都有自己的风格,游颐和园,印象最深的应是昆明湖与万寿山;游北海,则是湖面与琼华岛;苏州拙政园曲折弥漫的水面、扬州个园峻拔的黄石大假山等,也都令人印象深刻。
在造园时,如能利用天然的地形再加人工的设计配合,这样不但节约了人工物力,并且利于景物的安排,造园学上称为“因地制宜”。
中国园林有以山为主体的,有以水为主体的,也有以山为主水为辅,或以水为主山为辅的,而水亦有散聚之分,山有平冈峻岭之别。园以景胜,景因园异,各具风格。在观赏时,又有动观与静观之趣。因此,评价某一园林艺术时,要看它是否发挥了这一园景的特色,不落常套。
中国古典园林绝大部分四周皆有墙垣,景物藏之于内。可是园外有些景物还要组合到园内来,使空间推展极远,予人以不尽之意,此即所谓“借景”。颐和园借近处的玉泉山和较远的西山景,每当夕阳西下时,在湖山真意亭处凭栏,二山仿佛移置园中,确是妙法。
中国园林,往往在大园中包小园,如颐和园的谐趣园、北海的静心斋、苏州拙政园的枇杷园、留园的揖峰轩等,它们不但给园林以开朗与收敛的不同境界,同时又巧妙地把大小不同、结构各异的建筑物与山石树木安排得十分恰当。至于大湖中包小湖的办法,要推西湖的三潭映月最妙了。这些小园、小湖多数是园中精华所在,无论建筑处理、山石堆叠、盆景配置等,都是工笔细描,耐人寻味。游园的时候,对于这些小境界,宜静观盘桓。它与廊引人随的动观看景,适成相反。
中国园林的景物主要摹仿自然,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天然的景色,即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些景物虽不一定强调仿自某山某水,但多少有些根据,用精练概括的手法重现。颐和园的仿西湖便是一例,可是它又不尽同于西湖。亦有利用山水画的画稿,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诗情画意的景色。在曲折多变的景物中,还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等手法。颐和园前山为华丽的建筑群,后山却是苍翠的自然景物,两者给人不同的感觉,却相得益彰。在中国园林中,往往以建筑物与山石作对比,大与小作对比,高与低作对比,疏与密作对比等等。而一园的主要景物又由若干次要的景物衬托而出,使宾主分明,像北京北海的白塔、景山的五亭、颐和园的佛香阁便是。
中国园林,除山石树木外,建筑物的巧妙安排,十分重要,如花间隐榭、水边安亭。还可利用长廊云墙、曲桥漏窗等,构成各种画面,使空间更加扩大,层次分明。因此,游过中国园林的人会感到庭园虽小,却曲折有致。这就是景物组合成不同的空间感觉,有开朗、有收敛、有幽深,有明畅。游园观景,如看中国画的长卷一样,次第接于眼帘,观之不尽。
“好花须映好楼台”,到过北海团城的人,没有一个不说团城承光殿前的松柏布置得妥帖宜人。这是什么道理?其实是松柏的姿态与附近的建筑物高低相称,又利用了“树池”将它参差散植,加以适当的组合,使疏密有致,掩映成趣。苍翠虬枝与红墙碧瓦构成一幅极好的画面。这怎不令人流连忘返呢?颐和园乐寿堂前的海棠,同样与四周的廊屋形成了玲珑绚烂的构图,这些都是绿化中的佳作。江南的园林利用白墙作背景,配以华滋的花木、清拔的竹石,明洁悦目,又别具一格。园林中的花木,大都是经过长期的修整,使姿态曲尽画意。
若干园林亭阁,不但有很好的命名,有时还加上很好的对联,读过刘鹗的《老残游记》,总还记得老残在济南游大明湖,看了“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对联后,暗暗称道:“真个不错。”可见文学在园林中所起的作用。
不同的季节,园林呈现不同的风光。北宋名山水画家郭熙在其画论《林泉高致》中说过:“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造园者多少参用了这些画理,扬州的个园便是用了春夏秋冬不同的假山。在色泽上,春山用略带青绿的石笋,夏山用灰色的湖石,秋山用褐色的黄石,冬山用白色的雪石。黄石山奇峭凌云,俾便秋日登高。雪石罗堆厅前,冬日可作居观,便是体现这个道理。
晓色春开,春随人意,游园当及时。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 )
A.中国园林的设计讲究“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天然的地形和园内的山水,每一个园林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B.观赏中国园林的方法,有静观和动观之分。北海的静心斋,西湖的三潭映月,都是园中的精华,适宜静观。
C.中国园林中的长廊云墙、曲桥漏窗,除了实用价值之外,在园林空间构图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D.中国园林往往以建筑物与山石作对比,大与小作对比,高与低作对比,疏与密作对比,团城承光殿就是最好的例子。
E.园林命名别出心裁,园中对联耐人寻味等等,说明文学在园林中也有重要作用,如《老残游记》就为济南大明湖增色不少。
2.下列有关颐和园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颐和园外面建有墙垣,里面规模宏大,建造者为了给人更加开阔的感觉,还巧妙地把玉泉山和西山移植园中。
B.谐趣园是颐和园的精华之一,这类园中之园在中国园林中很常见,小园林使大园林有了开朗与收敛的不同境界。
C.佛香阁是颐和园的主要景点,是全园建筑布局的中心,从地位上说,它相当于北海的白塔,景山的五亭。
D.颐和园乐寿堂前的海棠,其色彩、形态和周围的建筑形成极美的构图,体现了中国园林善于利用花草树木的特点。
3.文中画线的句子,有力地证明了本段首句“不同的季节,园林呈现不同的风光”,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4分)
答:
4.请根据文意,说说中国园林在哪些方面参照了“画理”,使之充满“画意”。(4分)
答: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园日涉以成趣
陈从周
中国园林如画如诗,是集建筑、书画、文学、园艺等艺术的精华,在世界造园艺术中独树一帜。
每一个园都有自己的风格,游颐和园,印象最深的应是昆明湖与万寿山;游北海,则是湖面与琼华岛;苏州拙政园曲折弥漫的水面、扬州个园峻拔的黄石大假山等,也都令人印象深刻。
在造园时,如能利用天然的地形再加人工的设计配合,这样不但节约了人工物力,并且利于景物的安排,造园学上称为“因地制宜”。
中国园林有以山为主体的,有以水为主体的,也有以山为主水为辅,或以水为主山为辅的,而水亦有散聚之分,山有平冈峻岭之别。园以景胜,景因园异,各具风格。在观赏时,又有动观与静观之趣。因此,评价某一园林艺术时,要看它是否发挥了这一园景的特色,不落常套。
中国古典园林绝大部分四周皆有墙垣,景物藏之于内。可是园外有些景物还要组合到园内来,使空间推展极远,予人以不尽之意,此即所谓“借景”。颐和园借近处的玉泉山和较远的西山景,每当夕阳西下时,在湖山真意亭处凭栏,二山仿佛移置园中,确是妙法。
中国园林,往往在大园中包小园,如颐和园的谐趣园、北海的静心斋、苏州拙政园的枇杷园、留园的揖峰轩等,它们不但给园林以开朗与收敛的不同境界,同时又巧妙地把大小不同、结构各异的建筑物与山石树木安排得十分恰当。至于大湖中包小湖的办法,要推西湖的三潭映月最妙了。这些小园、小湖多数是园中精华所在,无论建筑处理、山石堆叠、盆景配置等,都是工笔细描,耐人寻味。游园的时候,对于这些小境界,宜静观盘桓。它与廊引人随的动观看景,适成相反。
中国园林的景物主要摹仿自然,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天然的景色,即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些景物虽不一定强调仿自某山某水,但多少有些根据,用精练概括的手法重现。颐和园的仿西湖便是一例,可是它又不尽同于西湖。亦有利用山水画的画稿,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诗情画意的景色。在曲折多变的景物中,还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等手法。颐和园前山为华丽的建筑群,后山却是苍翠的自然景物,两者给人不同的感觉,却相得益彰。在中国园林中,往往以建筑物与山石作对比,大与小作对比,高与低作对比,疏与密作对比等等。而一园的主要景物又由若干次要的景物衬托而出,使宾主分明,像北京北海的白塔、景山的五亭、颐和园的佛香阁便是。
中国园林,除山石树木外,建筑物的巧妙安排,十分重要,如花间隐榭、水边安亭。还可利用长廊云墙、曲桥漏窗等,构成各种画面,使空间更加扩大,层次分明。因此,游过中国园林的人会感到庭园虽小,却曲折有致。这就是景物组合成不同的空间感觉,有开朗、有收敛、有幽深,有明畅。游园观景,如看中国画的长卷一样,次第接于眼帘,观之不尽。
“好花须映好楼台”,到过北海团城的人,没有一个不说团城承光殿前的松柏布置得妥帖宜人。这是什么道理?其实是松柏的姿态与附近的建筑物高低相称,又利用了“树池”将它参差散植,加以适当的组合,使疏密有致,掩映成趣。苍翠虬枝与红墙碧瓦构成一幅极好的画面。这怎不令人流连忘返呢?颐和园乐寿堂前的海棠,同样与四周的廊屋形成了玲珑绚烂的构图,这些都是绿化中的佳作。江南的园林利用白墙作背景,配以华滋的花木、清拔的竹石,明洁悦目,又别具一格。园林中的花木,大都是经过长期的修整,使姿态曲尽画意。
若干园林亭阁,不但有很好的命名,有时还加上很好的对联,读过刘鹗的《老残游记》,总还记得老残在济南游大明湖,看了“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对联后,暗暗称道:“真个不错。”可见文学在园林中所起的作用。
不同的季节,园林呈现不同的风光。北宋名山水画家郭熙在其画论《林泉高致》中说过:“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造园者多少参用了这些画理,扬州的个园便是用了春夏秋冬不同的假山。在色泽上,春山用略带青绿的石笋,夏山用灰色的湖石,秋山用褐色的黄石,冬山用白色的雪石。黄石山奇峭凌云,俾便秋日登高。雪石罗堆厅前,冬日可作居观,便是体现这个道理。
晓色春开,春随人意,游园当及时。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
A.中国园林的设计讲究“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天然的地形和园内的山水,每一个园林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B.观赏中国园林的方法,有静观和动观之分。北海的静心斋,西湖的三潭映月,都是园中的精华,适宜静观。
C.中国园林中的长廊云墙、曲桥漏窗,除了实用价值之外,在园林空间构图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D.中国园林往往以建筑物与山石作对比,大与小作对比,高与低作对比,疏与密作对比,团城承光殿就是最好的例子。
E.园林命名别出心裁,园中对联耐人寻味等等,说明文学在园林中也有重要作用,如《老残游记》就为济南大明湖增色不少。
2.下列有关颐和园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颐和园外面建有墙垣,里面规模宏大,建造者为了给人更加开阔的感觉,还巧妙地把玉泉山和西山移植园中。
B.谐趣园是颐和园的精华之一,这类园中之园在中国园林中很常见,小园林使大园林有了开朗与收敛的不同境界。
C.佛香阁是颐和园的主要景点,是全园建筑布局的中心,从地位上说,它相当于北海的白塔,景山的五亭。
D.颐和园乐寿堂前的海棠,其色彩、形态和周围的建筑形成极美的构图,体现了中国园林善于利用花草树木的特点。
3.文中画线的句子,有力地证明了本段首句“不同的季节,园林呈现不同的风光”,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4.请根据文意,说说中国园林在哪些方面参照了“画理”,使之充满“画意”。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
园日涉以成趣
陈从周
中国园林如画如诗,是集建筑、书画、文学、园艺等艺术的精华,在世界造园艺术中独树一帜。
每一个园都有自己的风格,游颐和园,印象最深的应是昆明湖与万寿山;游北海,则是湖面与琼华岛;苏州拙政园曲折弥漫的水面、扬州个园峻拔的黄石大假山等,也都令人印象深刻。
在造园时,如能利用天然的地形再加人工的设计配合,这样不但节约了人工物力,并且利于景物的安排,造园学上称为“因地制宜”。
中国园林有以山为主体的,有以水为主体的,也有以山为主水为辅,或以水为主山为辅的,而水亦有散聚之分,山有平冈峻岭之别。园以景胜,景因园异,各具风格。在观赏时,又有动观与静观之趣。因此,评价某一园林艺术时,要看它是否发挥了这一园景的特色,不落常套。
中国古典园林绝大部分四周皆有墙垣,景物藏之于内。可是园外有些景物还要组合到园内来,使空间推展极远,予人以不尽之意,此即所谓“借景”。颐和园借近处的玉泉山和较远的西山景,每当夕阳西下时,在湖山真意亭处凭栏,二山仿佛移置园中,确是妙法。
中国园林,往往在大园中包小园,如颐和园的谐趣园、北海的静心斋、苏州拙政园的枇杷园、留园的揖峰轩等,它们不但给园林以开朗与收敛的不同境界,同时又巧妙地把大小不同、结构各异的建筑物与山石树木安排得十分恰当。至于大湖中包小湖的办法,要推西湖的三潭映月最妙了。这些小园、小湖多数是园中精华所在,无论建筑处理、山石堆叠、盆景配置等,都是工笔细描,耐人寻味。游园的时候,对于这些小境界,宜静观盘桓。它与廊引人随的动观看景,适成相反。
中国园林的景物主要摹仿自然,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天然的景色,即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些景物虽不一定强调仿自某山某水,但多少有些根据,用精练概括的手法重现。颐和园的仿西湖便是一例,可是它又不尽同于西湖。亦有利用山水画的画稿,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诗情画意的景色。在曲折多变的景物中,还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等手法。颐和园前山为华丽的建筑群,后山却是苍翠的自然景物,两者给人不同的感觉,却相得益彰。在中国园林中,往往以建筑物与山石作对比,大与小作对比,高与低作对比,疏与密作对比等等。而一园的主要景物又由若干次要的景物衬托而出,使宾主分明,像北京北海的白塔、景山的五亭、颐和园的佛香阁便是。
中国园林,除山石树木外,建筑物的巧妙安排,十分重要,如花间隐榭、水边安亭。还可利用长廊云墙、曲桥漏窗等,构成各种画面,使空间更加扩大,层次分明。因此,游过中国园林的人会感到庭园虽小,却曲折有致。这就是景物组合成不同的空间感觉,有开朗、有收敛、有幽深,有明畅。游园观景,如看中国画的长卷一样,次第接于眼帘,观之不尽。
“好花须映好楼台”,到过北海团城的人,没有一个不说团城承光殿前的松柏布置得妥帖宜人。这是什么道理?其实是松柏的姿态与附近的建筑物高低相称,又利用了“树池”将它参差散植,加以适当的组合,使疏密有致,掩映成趣。苍翠虬枝与红墙碧瓦构成一幅极好的画面。这怎不令人流连忘返呢?颐和园乐寿堂前的海棠,同样与四周的廊屋形成了玲珑绚烂的构图,这些都是绿化中的佳作。江南的园林利用白墙作背景,配以华滋的花木、清拔的竹石,明洁悦目,又别具一格。园林中的花木,大都是经过长期的修整,使姿态曲尽画意。
若干园林亭阁,不但有很好的命名,有时还加上很好的对联,读过刘鹗的《老残游记》,总还记得老残在济南游大明湖,看了“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对联后,暗暗称道:“真个不错。”可见文学在园林中所起的作用。
不同的季节,园林呈现不同的风光。北宋名山水画家郭熙在其画论《林泉高致》中说过:“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造园者多少参用了这些画理,扬州的个园便是用了春夏秋冬不同的假山。在色泽上,春山用略带青绿的石笋,夏山用灰色的湖石,秋山用褐色的黄石,冬山用白色的雪石。黄石山奇峭凌云,俾便秋日登高。雪石罗堆厅前,冬日可作居观,便是体现这个道理。
晓色春开,春随人意,游园当及时。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
A.中国园林的设计讲究“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天然的地形和园内的山水,每一个园林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B.观赏中国园林的方法,有静观和动观之分。北海的静心斋,西湖的三潭映月,都是园中的精华,适宜静观。
C.中国园林中的长廊云墙、曲桥漏窗,除了实用价值之外,在园林空间构图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D.中国园林往往以建筑物与山石作对比,大与小作对比,高与低作对比,疏与密作对比,团城承光殿就是最好的例子。
E.园林命名别出心裁,园中对联耐人寻味等等,说明文学在园林中也有重要作用,如《老残游记》就为济南大明湖增色不少。
2.下列有关颐和园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颐和园外面建有墙垣,里面规模宏大,建造者为了给人更加开阔的感觉,还巧妙地把玉泉山和西山移植园中。
B.谐趣园是颐和园的精华之一,这类园中之园在中国园林中很常见,小园林使大园林有了开朗与收敛的不同境界。
C.佛香阁是颐和园的主要景点,是全园建筑布局的中心,从地位上说,它相当于北海的白塔,景山的五亭。
D.颐和园乐寿堂前的海棠,其色彩、形态和周围的建筑形成极美的构图,体现了中国园林善于利用花草树木的特点。
3.文中画线的句子,有力地证明了本段首句“不同的季节,园林呈现不同的风光”,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4.请根据文意,说说中国园林在哪些方面参照了“画理”,使之充满“画意”。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一19题。
试吃一句陶渊明。免费!
张晓风
前两天偶然在路旁看到一辆货车在运送盆景,原来是家“盆景出租”店。我好奇,跑去问司机生意好不好,他说:“当然好啦,现代人么,好命,查查某人(即女人)不煮饭买盒饭来吃,查查某人(即男人)开公司,谁要种盆景,公司小姐一个比一个‘笨惮’(即懒惰),谁肯去浇水?谁肯搬盆景去曝日(即晒太阳)?盆景给他们放一个礼拜就变黄。我们拿回来,好好整理,加点肥,晒一晒,又水当当(即漂亮)了。再拿去给他们摆。现在人做生意么,图个吉利。盆景长得好,也代表可以发财的意思哩!”
原来如此,陶渊明说的“园日涉以成趣”时代对某些人而言竟然远去了。现代人不想跟一件植物的生命一起成长,他只想要亮丽的那一刻,他只肯回顾翠绿翠绿的那一瞥。
而陶渊明的小园,其好,好在哪里呢?答案是好在每日涉足其间才养成的趣味。你看到小小的种子窜地而出,有模有样地变成两片小芽,复从小芽而抽奈,于是你看到叶子,你看到枝干,你惊讶它的分又,你为它从含苞至盛放的过程而瞠目结舌而不敢置信:然后,你看到它绿叶成荫,果实满枝。秋来的时候,你看见它的凋零,甚至它的枝干可能还遭了虫蛀。那棵树的枯荣是园主熟知的,他们彼此逐日更成为对方生命的一部分,他们一起走过艳红稠绿,但也一起走过萎黄零落,因而了解生命的盛衰各有其时。不料现代人却骄侈如君王,竟然狂妄到令植物打扮光鲜来为自己站岗。累了就撤下去,换另一批上来继续站。盆景公司因而业务鼎盛,只因现代人尊贵的视网膜上,永远不屑一枝枯叶。
然而,枯叶却是生命的基才教材啊!和蓓蕾一样,它是造物者的上下两册教材啊!
你要贪看繁花似锦的名目吗?这世界会提供给你的,四月的瑞却斯特(美国东部一城名),富豪伊士曼的故居,丁香如狂潮。日本京都的平安神宫,垂樱以压倒的优势,开到令人喘不过气来。洛阳的牡丹,硕大顽强,一看就知道是唯一敢抗天颜因而遭贬的叛逆分子(传说武则天曾命百花齐放,惟牡丹不从命,故将之自长安御苑贬至洛阳)。加州的汉延顿花园,甚至养些无奇不有的吓人一跳的沙漠怪花。英国皇家上苑则负责提供营养良好的代表皇室荣誉的玫瑰……只要一张门票,你就可以置身于不杂一根枯枝不见一片败絮的完美花园。
然而,人活着,还是应该拥有一座自己的小园,可以每日涉足其间。和那些卖门票的展览花园不同,它可能杂草怒生,也可能虫害连连。它丰收无限美丽,也可能徒劳无功。它充满各种变数,属于生命本身的变数。
小园可以小至只是一钵非洲风仙,或一篮贱价的黄金葛,但其间自有盛袁荣枯,所以,多少也可以视作大化颁给我们的一句耳提面命。
“日日涉以成趣”,不是因为花好月圆,是固固中有生命,是因为生命时时刻剥分分秒秒在展示在演绎,在迭出奇招。而且,也因为我在看,我在参与,我在惊奇,我在受教,我在服气。
l6.阅读文中两处划线的句子,回答下面两个小问题。(5分)
(1)“和蓓蕾一样,它是造物者的上下两册教材”,如何理解这句话?(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活着,还是应该拥有一座自己的小园”,结合上下文说说这里的“小园”指的足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中多次用到“园日涉以成趣”,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请简要分析“趣”在哪里?(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本文以“试吃一句陶渊明,免费!”为题,有何好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4分)
A.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这篇文章无疑是给了现代人一抹清凉油,清醒一下头脑来重新看待生命的本色。
B.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生动,有吸引力。比如“你看到小小的种予窜地而出”,就运用了比喻,来显示了一个小生命的勃勃生机。
C.有哲学家说:“慢慢走,欣赏啊!”正暗合了本文的主旨8生命需要一座自己的小花园,在慢慢地欣赏中汲取“营养”。
D.文章第五段,列举了世界各地的著名花卉,其作用是为下文铺垫蓄势,使作者的观点表达得更鲜明、有力。
E.本文语言很有特色,既有地道方言,又有哲理小语;既朴素又犀利,使读者在轻松阅读中感悟着生命的重量。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届山西省临汾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四校联考语文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寂静钱钟书
周劼人
12月19日,寂寥的寒夜,清华园日晷旁,烛光隐隐。小提琴哀婉的曲调飘散在清冷的夜空,人们伫立无语,鞠躬,献上白菊。
偶有路人好奇:“这是在祭奠谁?”
有人低声答语:“今天是钱钟书先生辞世10周年。”
10年前,钱钟书先生安详离世。遵钱先生遗嘱,“一切从简”,连在八宝山的告别仪式也只有短短的20分钟。“如此寂静。”钱先生的一位生前好友说。那日,清华的南北主干道上飘起了一千只纸鹤,学生们用这种方式,静静地送别他们的老学长。
他的人生,本不寂静。
无论是人们熟稔的《围城》,还是近乎天书的《管锥编》,都惊讶了世人,折服了学界。《管锥编》单是书证就数万条,引述涉及四千位作家上万种著作。世人惊叹“大师风华绝代,天才卓尔不群”。
然而他却又静静地坐在书斋里,照例埋头读他的书,做他的学问。图书馆内很多冷僻线装书的借书单上,只有他一人的名字。即使是身处困境,他也只是默默地埋头书本。“文革”时他被送去干校劳动改造,能看的只有寥寥几本书,但只要抱起书本来,就能兴致盎然。第一批“大赦”回京的名单中,没有钱钟书,也没有杨绛。他们夫妻二人平静地走回窝棚,杨先生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钱先生歪着脑袋认真的想了一下,说:“没有书。”
“文革”后,对钱钟书先生的称颂日渐声高,然而钱家的书斋内一如既往地平静。他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
他人的不解,钱先生并未在意过。杨绛先生说:“他从不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想安安心心做学问。”
“钱先生做学问是‘心在焉’,”清华大学一位老师说:“而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上,今天这个校园里,有多少人则是‘心不在焉’。”
清华大学一位博士生说,他多次读《围城》,读第三遍时忽然明白,“围城不是别人给的,正是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为自己编织的。钱先生没有为自己修筑围城,所以,他一辈子都活得坦然,真挚。”
10年后的清华,10年后的12月19日,依旧是纸鹤飘飞,烛光摇曳,依旧只有师生们的心照不语。不时有人向钱先生的照片投来好奇的眼光:“这是谁?”
他一生淡泊,未曾想过要轰轰烈烈。但也正是这种“寂静”中,他书写了后人无法想象也难以企及的波澜壮阔。我们往往只惊叹他“这个脑袋是怎么长的”,却总是忘了去关注他两耳不闻喧嚣事的用心苦读,以及恪守完整人格的刚毅坚卓。
寂静,这是钱先生的心底所愿。不要奇怪为什么他的离世和10周年纪念都如此寂寥,这正是他的一生的格调。
一位热爱他的读者说:“这个世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是的,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钱钟书先生作为世人公认的大师,他的人生本可轰轰烈烈而不“寂静”,但他从不想侧身大师之列,没有修筑名利的“围城”将自己“围”住。 |
B.题目“寂静钱钟书”,意味着文章要围绕各种人的“静”来写。如,写清华师生10年后纪念钱钟书先生,虽没有出现“静”字,但也暗示了“静”。 |
C.文章写路人对清华师生祭奠钱钟书先生的好奇,突出了他人对钱钟书的不了解。他人之所以不了解,是因为钱钟书清高孤傲,拒绝了一切媒体的采访。 |
D.文章报道了清华师生的祭奠活动,写了钱钟书先生给人们带来的好奇、惊叹和崇敬,展现了他的大师风范和完整人格,给人以启迪。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