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得其尤绝者②宾主尽东南之孤舟之嫠妇鱼虾而麋鹿⑤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⑥雄州列,俊采星驰⑦得佳者养之 ⑧景从⑨汝之纯明宜其家⑩昂其直,居为

A.①⑤/②⑥/③⑦/④⑧⑨/⑩
B.①④⑨/②⑩/③⑦/⑤⑥/⑧
C.①⑤⑨/②③⑩/④⑧/⑥⑦
D.①⑤⑨/②/③⑩/④/⑥⑦⑧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河北省期末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得其尤绝者 ②宾主尽东南之 孤舟之嫠妇 鱼虾而麋鹿 ⑤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⑥雄州列,俊采星驰 ⑦得佳者养之 ⑧景从 ⑨汝之纯明宜其家 ⑩昂其直,居为
A.①⑤/②⑥/③⑦/④⑧⑨/⑩
B.①④⑨/②⑩/③⑦/⑤⑥/⑧
C.①⑤⑨/②③⑩/④⑧/⑥⑦
D.①⑤⑨/②/③⑩/④/⑥⑦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1~5题。

  华伦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府吏倪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

  督邮徐毅得病,佗往省。毅谓佗曰:“昨使医曹吏刘租针胃管讫,便苦咳嗽,欲卧不安。”佗曰:“刺不得胃管,误中肝也,食当日减,五日不救。”遂如佗言。

  佗之绝技,凡此类也。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虚诈,便收送。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佗。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仓舒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节选自《三国志·方技》)

【注】 ①壮:针灸术语。艾炙时,灼一次为一壮。

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应便拔针,病亦行差                            差:病愈

B.当引某,若至,语人                           许:一会儿

C.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其异                   难:质疑

D.若妻病,赐小豆四十斛                          信:果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若虚诈,便收送之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还也

B.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貌有壮容             臂非加长也,见者远               

C.须臾便如醉死,无知                渔人一一为具言

D.若其虚诈,便收送                 督邮徐毅得病,佗往省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华佗医术造诣高深的一组是               (  )

①游学徐土,兼通数经 ②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 ③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 ④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 ⑤刺不得胃管,误中肝也,食当日减,五日不救⑥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A.①②④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华佗治病时,配制汤药不过用几味药即可,他心里明了药物的分量、比例,也用不着再称量,把药煮熟就让病人服饮,告诉病人的禁忌及注意事项,病人很快就能痊愈。

B.华佗在实施腹部外科手术时使用“麻沸散”,一会儿病人便如醉死一样,毫无知觉,这样就开刀取出病人腹内的结积物。他在针灸的用穴、进针、灸壮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

C.郡守府中的官吏倪寻、李延同时到来就诊,病痛的症状相同。华佗却认为倪寻是外实症,李延是内实症,所以治疗的方法也不同。次日早晨两人即都已病愈,行动自如。

D.华佗所处的社会医生属于“方技”,被视为“贱业”,但是华佗却能够以医术养活自己并以服务人民群众而自豪,最终因不愿意成为为统治者个人服务的医官,被曹操杀害。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刺不得胃管,误中肝也,食当日减,五日不救。

  译文:                                   

(2)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

  译文:                                      

(3)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

  译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下面的文盲文,完成1一4题。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  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师还,赏赉与诸大臣等。 

    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帝知谦可大任,会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乃手书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俱疏言之。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旱,辄上闻。 

    初,三杨在政府,雅重谦。谦所奏,朝上夕报可,皆三杨主持。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及是,三杨已前卒,太监王振方用事。适有御史姓名类谦者,尝忤振。谦入朝,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吏民伏阙上书,请留谦者以千数,周、晋诸王亦言之,乃复命谦巡抚。时山东、陕西流民就食河南者二十余万,谦请发河南、怀庆二府积粟以振。又奏令布政使年富安集其众,授田给牛种,使里老司察之。前后在任十九年,丁内外艰,皆令归治丧,旋起复。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谦与尚书邝野极谏,不听。野从治兵,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本部尚书。 

    郕王方摄朝,廷臣请族诛王振。而振党马顺者,辄叱言官。于是给事中王竑廷击顺,众随之。朝班大乱,卫卒声汹汹。王惧欲起,谦排众直前掖王止,且启王宣谕曰:"顺等罪当死,勿论。"众乃定。谦袍袖为之尽裂。退出左掖门,吏部尚书王直执谦手叹曰"国家正赖公耳。今日虽百王直何能为!"当是时,上下皆倚重谦,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命谦口数其罪           数:列举

    B.超迁兵部右侍郎           迁:提拔

    C.三杨在政府,雅重谦       雅:高雅

    D.劾谦以久不迁怨望         热:弹劾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于谦‘才可大任”的一组是( )

    ①他日救时宰相也   ②举永乐十九年进士   ③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   ④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    ⑤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旱,辄上闻    ⑥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谦在宣德初就受到皇帝重视,在郕王主政时官至兵部尚书。他也尽心国事,在“土木堡之变”之后,力主不迁都并做出了妥善的防守安排,基本安定了人心。

    B.于谦在“三杨”主政时,极受重视,所奏请之事都能得到即时批准。“三杨”去世后因顶撞过王振,差点因被人生事陷害而判处死刑,后被降职为大理寺少卿。

    C.于谦在山西、河南吏民及周、晋请王的请求下重任巡抚,他采取了一系列救灾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他父母去世,都让他回去办理丧事,但不久又担任原职。

    D.于谦在发生朝臣围打马顺的事件时,设法稳住了郕王,并让他宣谕不予追究众人打马顺之事,安定了朝局,受到了吏部尚书正直的高度赞扬和朝臣们的依重。

4.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译文:                                                                      

(2)当是时,上下皆倚重谦,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

译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下面的文盲文,完成1一4题。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 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师还,赏赉与诸大臣等。 
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帝知谦可大任,会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乃手书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俱疏言之。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旱,辄上闻。 
初,三杨在政府,雅重谦。谦所奏,朝上夕报可,皆三杨主持。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及是,三杨已前卒,太监王振方用事。适有御史姓名类谦者,尝忤振。谦入朝,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吏民伏阙上书,请留谦者以千数,周、晋诸王亦言之,乃复命谦巡抚。时山东、陕西流民就食河南者二十余万,谦请发河南、怀庆二府积粟以振。又奏令布政使年富安集其众,授田给牛种,使里老司察之。前后在任十九年,丁内外艰,皆令归治丧,旋起复。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谦与尚书邝野极谏,不听。野从治兵,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本部尚书。 
郕王方摄朝,廷臣请族诛王振。而振党马顺者,辄叱言官。于是给事中王竑廷击顺,众随之。朝班大乱,卫卒声汹汹。王惧欲起,谦排众直前掖王止,且启王宣谕曰:"顺等罪当死,勿论。"众乃定。谦袍袖为之尽裂。退出左掖门,吏部尚书王直执谦手叹曰"国家正赖公耳。今日虽百王直何能为!"当是时,上下皆倚重谦,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命谦口数其罪          数:列举
B.超迁兵部右侍郎          迁:提拔
C.三杨在政府,雅重谦      雅:高雅
D.劾谦以久不迁怨望        热:弹劾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于谦‘才可大任”的一组是()
①他日救时宰相也  ②举永乐十九年进士  ③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  ④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   ⑤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旱,辄上闻   ⑥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谦在宣德初就受到皇帝重视,在郕王主政时官至兵部尚书。他也尽心国事,在“土木堡之变”之后,力主不迁都并做出了妥善的防守安排,基本安定了人心。
B.于谦在“三杨”主政时,极受重视,所奏请之事都能得到即时批准。“三杨”去世后因顶撞过王振,差点因被人生事陷害而判处死刑,后被降职为大理寺少卿。
C.于谦在山西、河南吏民及周、晋请王的请求下重任巡抚,他采取了一系列救灾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他父母去世,都让他回去办理丧事,但不久又担任原职。
D.于谦在发生朝臣围打马顺的事件时,设法稳住了郕王,并让他宣谕不予追究众人打马顺之事,安定了朝局,受到了吏部尚书正直的高度赞扬和朝臣们的依重。
4.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译文:                                                                     
(2)当是时,上下皆倚重谦,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
译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二  班

 殷元礼,云南人,善针灸之术。遇寇乱,窜入深山。日既暮,村舍尚远,惧遭虎狼。遥见前途有两人,疾趁之。既至,两人问客何来,殷乃自陈族贯。两人拱敬曰:“是良医殷先生也,仰山斗久矣!”殷转诘之。二人自言班姓,一为班爪,一为班牙。便谓:“先生,予亦避难石室,幸可栖宿,敢屈玉趾,且有所求。’’殷喜从之。俄至一处,室傍岩谷。爇柴代烛,始见二班容躯威猛,似非良善。计无所之,亦即听之。又闻榻上呻吟,细审,则一老妪僵卧,似有所苦。问:“何恙?”牙曰:“以此故,敬求先生。”乃束火照榻,请客逼视。见鼻下口角有两赘瘤,皆大如碗,且云:“痛不可触,妨碍饮食。”殷曰:“易耳。”出艾团,为灸数十壮,曰:“隔夜愈矣。”二班喜,烧鹿饷客;并无酒饭,惟肉一品。爪曰:“仓猝不知客至,望勿以輶亵①为怪。”殷饱餐而眠,枕以石块。二班虽诚朴,而粗莽可惧,殷转侧不敢熟眠。天未明便呼妪,问所患。妪初醒,自扪,则瘤破为创。殷促二班起,以火就照,敷以药屑,曰:“愈矣。”拱手遂别。班又以烧鹿一肘赠之。

 后三年无耗。殷适以故入山,遇二狼当道,阻不得行。日既西。狼又群至,前后受敌。 狼扑之,仆;数狼争啮,衣尽碎,自分必死。忽两虎骤至,诸狼四散。虎怒大吼,狼惧尽伏。虎悉扑杀之,竟去。殷狼狈而行,惧无投止。遇一媪来,睹其状,日:“殷先生吃苦矣!”殷戚然诉状,问何见识。媪曰:“余即石室中灸瘤之病妪也。”殷始恍然,便求寄宿。媪引去,入一院落,灯火已张,曰:“老身伺先生久矣。”遂出袍裤,易其敝败。罗浆具酒,酬劝谆切。媪亦以陶碗自酌,谈饮俱豪,不类巾帼。殷问:“前日两男子,系老姥何人?胡以不见?”媪曰:“两儿遣逆先生,尚未归复,必迷途矣。”殷感其义,纵饮不觉沉醉,酣眠座间。既醒,已曙,四顾竞无庐,孤坐岩上。闻岩下喘息如牛,近视,则老虎方睡未醒。喙间有二瘢痕,皆大如拳。骇极,惟恐其觉,潜踪而遁。始悟两虎即二班也。

(选自《聊斋志异》)

【注】①輶(yóu)亵:不庄重,冒失。

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后三年无耗                  耗:消息

   B.遥见前途有两人,疾趁之        趁:追逐

   C.仰山斗久矣                  山斗:指泰山、北斗,在这里是对对方的尊称

   D.殷戚然诉状,问何见识       见识:见解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骇极,惟恐其觉,潜踪而遁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B.①以此故,敬求先生              ②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C.①计无所之,亦即听之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①两人问客何来,殷乃自陈族贯    ②迫而视之,乃前寄辞者

殷元礼在最后“始悟两虎即二班也”,其实文章在前文叙述时对“两虎即二班”已有所交代。请从下面各项中选出全部是作者所交代内容的一项            (     )

①始见二班容躯威猛,似非良善      ②则一老妪僵卧,似有所苦  

③二班虽诚朴,而粗莽可惧,殷转侧不敢熟眠    ④殷始恍然,便求寄宿   

⑤虎悉扑杀之,竟去     ⑥已曙,四顾竞无庐,孤坐岩上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④⑥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二班虽为老虎,但他二人很懂得孝顺母亲,为了给母亲治病,特意到深山中去等候殷元礼。

   B.因为二班是老虎所变,非常凶猛,不像良善之人,所以当殷元礼来到班家,见到二班的形貌后感到非常害怕,想快点离开班家。

   C.殷元礼三年后再人深山遭狼围困时,偶然碰到二班,而被二班解救,表现了他们知恩图报的性格。

   D.因为殷元礼曾救治过二班的母亲,所以老人非常殷勤地招待了他,并且故意喝多了酒现出原形,好让殷元礼知道自己是一只老虎。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亦避难石室,幸可栖宿,敢屈玉趾,且有所求。

                                                                               

(2) 两儿遣逆先生,尚未归复,必迷途矣。

                                                                               

(3)媪亦以陶碗自酌,谈饮俱豪,不类巾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届江西省上高二中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二 班
殷元礼,云南人,善针灸之术。遇寇乱,窜入深山。日既暮,村舍尚远,惧遭虎狼。遥见前途有两人,疾趁之。既至,两人问客何来,殷乃自陈族贯。两人拱敬曰:“是良医殷先生也,仰山斗久矣!”殷转诘之。二人自言班姓,一为班爪,一为班牙。便谓:“先生,予亦避难石室,幸可栖宿,敢屈玉趾,且有所求。’’殷喜从之。俄至一处,室傍岩谷。爇柴代烛,始见二班容躯威猛,似非良善。计无所之,亦即听之。又闻榻上呻吟,细审,则一老妪僵卧,似有所苦。问:“何恙?”牙曰:“以此故,敬求先生。”乃束火照榻,请客逼视。见鼻下口角有两赘瘤,皆大如碗,且云:“痛不可触,妨碍饮食。”殷曰:“易耳。”出艾团,为灸数十壮,曰:“隔夜愈矣。”二班喜,烧鹿饷客;并无酒饭,惟肉一品。爪曰:“仓猝不知客至,望勿以輶亵①为怪。”殷饱餐而眠,枕以石块。二班虽诚朴,而粗莽可惧,殷转侧不敢熟眠。天未明便呼妪,问所患。妪初醒,自扪,则瘤破为创。殷促二班起,以火就照,敷以药屑,曰:“愈矣。”拱手遂别。班又以烧鹿一肘赠之。
后三年无耗。殷适以故入山,遇二狼当道,阻不得行。日既西。狼又群至,前后受敌。 狼扑之,仆;数狼争啮,衣尽碎,自分必死。忽两虎骤至,诸狼四散。虎怒大吼,狼惧尽伏。虎悉扑杀之,竟去。殷狼狈而行,惧无投止。遇一媪来,睹其状,日:“殷先生吃苦矣!”殷戚然诉状,问何见识。媪曰:“余即石室中灸瘤之病妪也。”殷始恍然,便求寄宿。媪引去,入一院落,灯火已张,曰:“老身伺先生久矣。”遂出袍裤,易其敝败。罗浆具酒,酬劝谆切。媪亦以陶碗自酌,谈饮俱豪,不类巾帼。殷问:“前日两男子,系老姥何人?胡以不见?”媪曰:“两儿遣逆先生,尚未归复,必迷途矣。”殷感其义,纵饮不觉沉醉,酣眠座间。既醒,已曙,四顾竞无庐,孤坐岩上。闻岩下喘息如牛,近视,则老虎方睡未醒。喙间有二瘢痕,皆大如拳。骇极,惟恐其觉,潜踪而遁。始悟两虎即二班也。
(选自《聊斋志异》)
【注】①輶(yóu)亵:不庄重,冒失。
【小题1】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后三年无耗耗:消息
B.遥见前途有两人,疾趁之趁:追逐
C.仰山斗久矣山斗:指泰山、北斗,在这里是对对方的尊称
D.殷戚然诉状,问何见识见识:见解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骇极,惟恐其觉,潜踪而遁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B.①以此故,敬求先生②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C.①计无所之,亦即听之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①两人问客何来,殷乃自陈族贯②迫而视之,乃前寄辞者
【小题3】殷元礼在最后“始悟两虎即二班也”,其实文章在前文叙述时对“两虎即二班”已有所交代。请从下面各项中选出全部是作者所交代内容的一项           (    )
①始见二班容躯威猛,似非良善     ②则一老妪僵卧,似有所苦  
③二班虽诚朴,而粗莽可惧,殷转侧不敢熟眠   ④殷始恍然,便求寄宿   
⑤虎悉扑杀之,竟去    ⑥已曙,四顾竞无庐,孤坐岩上
A.①③⑤B.②③⑥C.②④⑥D.④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二班虽为老虎,但他二人很懂得孝顺母亲,为了给母亲治病,特意到深山中去等候殷元礼。
B.因为二班是老虎所变,非常凶猛,不像良善之人,所以当殷元礼来到班家,见到二班的形貌后感到非常害怕,想快点离开班家。
C.殷元礼三年后再人深山遭狼围困时,偶然碰到二班,而被二班解救,表现了他们知恩图报的性格。
D.因为殷元礼曾救治过二班的母亲,所以老人非常殷勤地招待了他,并且故意喝多了酒现出原形,好让殷元礼知道自己是一只老虎。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予亦避难石室,幸可栖宿,敢屈玉趾,且有所求。(4分)
                                                                         
(2) 两儿遣逆先生,尚未归复,必迷途矣。(3分)
                                                                          
(3)媪亦以陶碗自酌,谈饮俱豪,不类巾帼。(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二 班
殷元礼,云南人,善针灸之术。遇寇乱,窜入深山。日既暮,村舍尚远,惧遭虎狼。遥见前途有两人,疾趁之。既至,两人问客何来,殷乃自陈族贯。两人拱敬曰:“是良医殷先生也,仰山斗久矣!”殷转诘之。二人自言班姓,一为班爪,一为班牙。便谓:“先生,予亦避难石室,幸可栖宿,敢屈玉趾,且有所求。’’殷喜从之。俄至一处,室傍岩谷。爇柴代烛,始见二班容躯威猛,似非良善。计无所之,亦即听之。又闻榻上呻吟,细审,则一老妪僵卧,似有所苦。问:“何恙?”牙曰:“以此故,敬求先生。”乃束火照榻,请客逼视。见鼻下口角有两赘瘤,皆大如碗,且云:“痛不可触,妨碍饮食。”殷曰:“易耳。”出艾团,为灸数十壮,曰:“隔夜愈矣。”二班喜,烧鹿饷客;并无酒饭,惟肉一品。爪曰:“仓猝不知客至,望勿以輶亵①为怪。”殷饱餐而眠,枕以石块。二班虽诚朴,而粗莽可惧,殷转侧不敢熟眠。天未明便呼妪,问所患。妪初醒,自扪,则瘤破为创。殷促二班起,以火就照,敷以药屑,曰:“愈矣。”拱手遂别。班又以烧鹿一肘赠之。
后三年无耗。殷适以故入山,遇二狼当道,阻不得行。日既西。狼又群至,前后受敌。 狼扑之,仆;数狼争啮,衣尽碎,自分必死。忽两虎骤至,诸狼四散。虎怒大吼,狼惧尽伏。虎悉扑杀之,竟去。殷狼狈而行,惧无投止。遇一媪来,睹其状,日:“殷先生吃苦矣!”殷戚然诉状,问何见识。媪曰:“余即石室中灸瘤之病妪也。”殷始恍然,便求寄宿。媪引去,入一院落,灯火已张,曰:“老身伺先生久矣。”遂出袍裤,易其敝败。罗浆具酒,酬劝谆切。媪亦以陶碗自酌,谈饮俱豪,不类巾帼。殷问:“前日两男子,系老姥何人?胡以不见?”媪曰:“两儿遣逆先生,尚未归复,必迷途矣。”殷感其义,纵饮不觉沉醉,酣眠座间。既醒,已曙,四顾竞无庐,孤坐岩上。闻岩下喘息如牛,近视,则老虎方睡未醒。喙间有二瘢痕,皆大如拳。骇极,惟恐其觉,潜踪而遁。始悟两虎即二班也。
(选自《聊斋志异》)
【注】①輶(yóu)亵:不庄重,冒失。
小题1: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后三年无耗耗:消息
B.遥见前途有两人,疾趁之趁:追逐
C.仰山斗久矣山斗:指泰山、北斗,在这里是对对方的尊称
D.殷戚然诉状,问何见识见识:见解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骇极,惟恐其觉,潜踪而遁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B.①以此故,敬求先生②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C.①计无所之,亦即听之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①两人问客何来,殷乃自陈族贯②迫而视之,乃前寄辞者
小题3:殷元礼在最后“始悟两虎即二班也”,其实文章在前文叙述时对“两虎即二班”已有所交代。请从下面各项中选出全部是作者所交代内容的一项           (    )
①始见二班容躯威猛,似非良善     ②则一老妪僵卧,似有所苦  
③二班虽诚朴,而粗莽可惧,殷转侧不敢熟眠   ④殷始恍然,便求寄宿   
⑤虎悉扑杀之,竟去    ⑥已曙,四顾竞无庐,孤坐岩上
A.①③⑤B.②③⑥C.②④⑥D.④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二班虽为老虎,但他二人很懂得孝顺母亲,为了给母亲治病,特意到深山中去等候殷元礼。
B.因为二班是老虎所变,非常凶猛,不像良善之人,所以当殷元礼来到班家,见到二班的形貌后感到非常害怕,想快点离开班家。
C.殷元礼三年后再人深山遭狼围困时,偶然碰到二班,而被二班解救,表现了他们知恩图报的性格。
D.因为殷元礼曾救治过二班的母亲,所以老人非常殷勤地招待了他,并且故意喝多了酒现出原形,好让殷元礼知道自己是一只老虎。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予亦避难石室,幸可栖宿,敢屈玉趾,且有所求。(4分)
                                                                         
(2) 两儿遣逆先生,尚未归复,必迷途矣。(3分)
                                                                          
(3)媪亦以陶碗自酌,谈饮俱豪,不类巾帼。(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 的文言文,回答8一10题。

    唐震字景实,会稽人。少居乡,介然不苟交,有言其过者辄喜。既登第为小官,有权贵以牒荐之者,震内牒篷中。已而干政,震取牒还之,封题未启,其人大愧.后为他官,所至以公廉称。成淳中,由大理司直通判临安府。时潜说友尹京①,恃贾似道势,甚骄蹇,政事一切元所顾让.会府有具狱将置辟②,震力辨其非,说友争之不得,上其事刑部,卒是震议。六年,江东大旱,擢知信州.震奏减纲运米。蠲③其租赋,令坊置一吏,籍英户,劝富人分粟,使坊吏主给之。吏有劳者,辄为具奏复其身。吏感其诚,事为尽力,所活无算。州有民庸童牧牛,童逸而牧舍火,其父讼庸者杀其子投火中,民不胜掠,自诬服。震视牍疑之,密物色之,得童傍郡。以诘其父,对如初,震出其子示之,狱遂直。擢浙西提刑。赵民有守阡僧甚暴横,震遣吏捕治,似道以书营救,震不省,卒按以法。似道怒,使侍御史陈坚劾去之。成淳十年,起震知饶州。时兴国、南康、江州诸郡皆已归附,大兵略饶.饶兵止千八百人,震发州民城守,昧爽出治兵,至夜中始寐。上书求援,未果。元兵使人入饶取降款,通判万道同阴使于所部敛白金、牛酒备降礼,饶寓士皆从之.道同讽震降,震叱之日:  “我忍偷生负国邪?”城中少年感震言,杀使者?民有李希圣者谋出降,械置狱中。明牟二月,元兵大至。都大提举邓益遁。震尽出府中金钱t募有能出战者赏之。众惧,不能战。北兵登陴,众遂溃。震入府中玉芝堂,其仆前请日:  “事急矣,潘江门兵未合,亟出犹可免,”震骂日:  “城中民命皆系于我,我若从尔言不得死,域中民死,我何面目生邪?”左右不复敢言,皆出。有顷,兵入,执牍锚案上,使震署降,震掷笔于地,不屈,遂死之.

    (节选自《宋史?唐震传)

  【注】①尹京:做京官。②置辟:定罪量刑。③蠲(juān):免除。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卒是震议           认为正确,肯定    B,擢知信州      做知府

C 震不省,卒按以法    知道              D.震内牒篷中    通“纳”,纳入,放进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唐震为官清正或不畏强权的一组是(  )

    ①有言其过者辄喜  ②震取牒还之,封题未启  ③会府有具狱将置辟,震力辨其非,说友争之不得  ④震出其子示之,狱遂直  ⑤吏捕治……卒按以法  ⑥震掷笔于地,不屈,遂死之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②③⑥

10.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叙写了唐震做官请正、不畏强权的事迹。他的一生中先后多次顶着压力办案,甚至曾因之丢官。

B “后为他官,所至以公廉称”是叙事的总纲,下文选取的材料都围绕这一总纲,从而使文章结构严谨,而且叙事也有条不紊,中心突出。

C.这篇文章选材角度有特色,抓住唐震处理政务、抗击元兵的个性化言行,塑造了一个公正为民、恪尽职守、至死不渝的忠臣形象。

D.以事写入,是史传类文章常用的手法。这篇文章也是如此,通过唐震退荐牍、屈说友、减纲运、直诬案、治暴僧、守饶州等事,突出他的性格特征与精神品质。

1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10分)

(1) 少居乡,介然不苟交,有言其过者辄喜。(5分)    

                                                                                

(2) 其父讼庸者杀其子投火中,民不胜掠,自诬服。(5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梦登,福建人。乾隆庚寅孝丰知县,不携家室,与同志三数人,惘惘到县。始谒巡抚,门者索金,不应,持刺不许入。梦登则绳床坐军门,竟日不去,曰:“予吏事见,非有私谒。俟公他出,即舆前白事,奚以门者?”门者勉为通谒。巡抚察其状,戒之曰:“君悃愊无华饰,甚善,然未娴吏事。宜亟求通律令能治文书者致幕下,庶几佐君不逮。”梦登前曰:“孝丰俸入,岁不过三十金,不能供幕客食。且梦登与偕来者,三数孝廉,皆读书服古,朝夕讲求,宜若可恃。”巡抚哂之。无何,卒用公式劾免,历官才三阅月也。
梦登居官,出无仪卫,门不设监奴,有质讼,直诣厅事。梦登便为剖析,因而劝谕之,两造皆欢然以解。比出县门,终不见一胥吏。胥吏或请事,则曰:“安有子女白事父母,转用奴隶勾检者?若辈必欲谋食,盍罢为农,否则请俟我去耳。”县庭无事,辄独行阡陌间,与父老商搉利病,或遇俊秀子弟,执手论文,娓娓竟日,县人安之。
梦登罢官也,代者至门,交印讫,长揖而去。问库廪官物,犹前官封识也。稽文案簿籍,曰:“自有主者。”察狱讼,曰:“悉劝平之。”然不自省得谴所由,以书徧抵同官,曰:“梦登为县仅三月,未尝得罪百姓,有事未尝不尽心,然竟坐免,何故?”
梦登罢官,窭甚,不能归,百姓争食之。负贩小民,侵晓,各以所果蔬粟米,杂沓投门外,门启,取给饔飱,亦不辨所从来。然闲居周一岁,未尝有大匮乏。最后,县人醵金为归计,并制青盖为赠,题名至万人,荣其行。尝受惠梦登者,凡数辈,徒步负担,送梦登抵其家。
(节选自《清稗类钞·吏治类》)
【注】①悃愊:kǔn bì,至诚。②窭:jù,贫穷。③醵:jù,凑钱,集资。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乾隆庚寅孝丰知县      除:废除,罢免
B.各以所果蔬粟米             羡:有余,剩余     
C.门启,取给饔飱             比:等到
【小题2】D.县人醵金为归计             治:处理,办理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持刺不许入  相如持璧却立
C.      D. 尝受惠梦登者 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巡抚看到李梦登,先是“戒之”,对他予以表扬和劝诫,体现了巡抚对他的赏识和关爱,然而自负的李梦登并不领情,巡抚只好“哂之”,以示无奈。
B.李梦登为官县衙不设门吏,甚至不要衙役,百姓可直达办事厅;出门不带仪仗卫队。他认为官员被称为父母官,就应该爱民如子。这体现了他廉正、亲民的特点。
C.李梦登任期虽短,却深得民心。他被罢官以后,因为穷困有家难回,当地百姓纷纷接济他,最后又集资、制万民伞,送他回家。这从侧面反映了他的清廉、爱民。
D.李梦登自认为干得不错,对于自己为什么被免职感到困惑不解,文章说是“卒用公式劾免”,其实不愿也不会迎合攀附上司才是李梦登被免职的真实原因。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宜亟求通律令能治文书者致幕下,庶几佐君不逮。(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辈必欲谋食,盍罢为农。(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不自省得谴所由,以书徧抵同官。(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B.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
C.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
D.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一13题。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幼颖异。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基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

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名,以币聘。既至,太祖问征取计。基日:“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胁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太祖大悦。其后取士诚,北伐中原,遂成帝业,略如基谋。

太祖即位,基奏立军卫法,谓宋、元宽纵失天下,今宜肃纲纪。中书省都事李彬坐贪纵抵罪。左丞相善长素昵之,请缓其狱。基不听,即斩之。由是与善长忤。累欲进基爵,基固辞不受。

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日:“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日:“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日:“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言不可,日:“宪有相才而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已无与者也,宪则不然。”帝问汪广洋。日:“此褊浅殆甚于宪。”又问胡惟庸。日:“譬之驾,惧其偾辕吲也。”帝日:“吾之相,诚无逾先生。”基日:“臣嫉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辜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诸人诚未见其可也。”

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授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封诚意伯。明年赐归老于乡。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刚嫉恶,与物多忤。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八年,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明史?列传十六》)

【注】①为之地:为他说话。  ②偾辕:毁坏车辕。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为诸葛孔明俦也      俦:类、辈

B.遂成帝业,略如基谋    略:完全

C.今宜肃纲纪            肃:严肃

D.由是与善长忤          忤:抵触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若束小木为之,且立      ②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B、①此褊浅殆甚于宪           ②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C、①其后取士诚,北伐中原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①宪有相才而无相器           ②貌恭而不心服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了刘基“相才”和“相器”的一组是

A、①除高安丞,有廉直声  ②累欲进基爵,基固辞不受

B、①基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     ②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

C、①谓宋、元宽纵失下,今宜肃纲纪 ②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

D、①基不听,即斩之     ②目前诸人诚未见其可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基不仅通晓经史,还精于象纬之学,人们把他与诸葛孔明相提并论。

B.刘基了解天下大势,有远见卓识,太祖采纳了他的建议,果然成就了帝业。

C.刘基认为宋、元纲纪过于宽纵,以至失去了天下,他建议太祖严肃纲纪。

D.刘基得罪了一些人,为防日后遭报复,巧妙地否决了太祖提名的杨宪等人。

13.把文言文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后取士诚,北伐中原,遂成帝业,略如基谋。

译文:

(2)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

译文:

(3)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刚嫉恶,与物多忤。

译文: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