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有关文学知识不正确的一项

A.王安石,南宋人,字临川,号半山,世称“临川先生”,有《临川先生文集》,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
      一。
B.王安石曾封为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死后又谥为“文”,所以也称“王荆公”或“王文公”。
C.王安石是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为《游褒禅山记》《伤仲永》等,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D.古人称谓一般不直呼其名,而可称籍贯、字号、官名、排行等,如“庐陵萧君圭君玉”就含有籍贯、
      姓氏、名和字。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有关文学知识不正确的一项
[     ]
A.王安石,南宋人,字临川,号半山,世称“临川先生”,有《临川先生文集》,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B.王安石曾封为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死后又谥为“文”,所以也称“王荆公”或“王文公”。
C.王安石是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为《游褒禅山记》《伤仲永》等,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D.古人称谓一般不直呼其名,而可称籍贯、字号、官名、排行等,如“庐陵萧君圭君玉”就含有籍贯、姓氏、名和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13

下列有关文学知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北宋人,字临川,号半山,有《临川先生文集》,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B.王安石生封荆国公,故世称之为“王荆公”,又因卒谥“文”,故又称为王文公。

    C.古人称谓一般不直呼其名,而可称籍贯、字号、官名、排行等,如“庐陵萧君圭玉”就含有籍贯、姓氏、官名和字。

    D.古人之所谓“浮屠”和“庐冢”即为和尚和寺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13

下列有关文学知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北宋人,字临川,号半山,有《临川先生文集》,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B.王安石生封荆国公,故世称之为“王荆公”,又因卒谥“文”,故又称为王文公。

    C.古人称谓一般不直呼其名,而可称籍贯、字号、官名、排行等,如“庐陵萧君圭玉”就含有籍贯、姓氏、官名和字。

    D.古人之所谓“浮屠”和“庐冢”即为和尚和寺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题型:013

下列有关文学知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明清时期,长篇小说空前繁荣,其代表作品有《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聊斋志异》和《红楼梦》。

B.世界文学中的四大吝啬鬼指:《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悭吝人》中的阿巴贡、《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

C.《陈情表》的“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多用于臣向君陈请谢贺;《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赤壁赋》的“赋”是一种讲究辞采、体物铺陈的文体。

D.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与韩愈、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陆游等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4届湖北武汉部分重点学校(五校)高一下期期末考语文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字介甫,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被后世广为传诵。

B.在元代,元杂剧创作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剧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他们被合称为“元曲四大家”。

C.新月诗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影响力的诗歌流派之一,其代表作家是徐志摩和闻一多,他们的代表作品分别是《再别康桥》和《雨巷》。

D.欧·亨利是19世纪美国短篇小说巨匠,他的作品以构思新颖见长,其中最为中国读者所熟知的代表作是《警察与赞美诗》和《羊脂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字介甫,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被后世广为传诵。
B.在元代,元杂剧创作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剧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他们被合称为“元曲四大家”。
C.新月诗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影响力的诗歌流派之一,其代表作家是徐志摩和闻一多,他们的代表作品分别是《再别康桥》和《雨巷》。
D.欧·亨利是19世纪美国短篇小说巨匠,他的作品以构思新颖见长,其中最为中国读者所熟知的代表作是《警察与赞美诗》和《羊脂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湖北武汉部分重点学校(五校)高一下期期末考语文卷(带解析) 题型:单选题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字介甫,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被后世广为传诵。
B.在元代,元杂剧创作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剧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他们被合称为“元曲四大家”。
C.新月诗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影响力的诗歌流派之一,其代表作家是徐志摩和闻一多,他们的代表作品分别是《再别康桥》和《雨巷》。
D.欧·亨利是19世纪美国短篇小说巨匠,他的作品以构思新颖见长,其中最为中国读者所熟知的代表作是《警察与赞美诗》和《羊脂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小题。

散文的知性与感性(节选)

余光中

文学作品给读者的印象,若以客观与主观为两极,理念与情感为对立,则每有知性与感性之分。所谓知性,应该包括知识与见解。知识是静态的,被动的,见解却高一层。见解动于内,是思考,形于外,是议论。议论要有层次,有波澜,有文采,才能纵横生风。不过散文的知性仍然不同于论文的知性,毕竟不宜长篇大论,尤其是刻板而露骨的推理。散文的知性该是智慧的自然洋溢,而非博学的刻意炫夸。说也奇怪,知性在散文里往往要跟感性交融,才成其为“理趣”。

至于感性,则是指作品中处理的感官经验;如果在写景、叙事上能够把握感官经验而令读者如临其景,如历其事,这作品就称得上“感性十足”,也就是富于“临场感”。一位作家若能写景出色,叙事生动,则抒情之功已经半在其中,只要再能因景生情,随事起感,抒情便能奏效。不过这件事并非所有的散文家都做得到,因为写景若要出色,得有点诗人的本领,叙事若要生动,得有点小说家的才能,而进一步若要抒情,则更须诗人之笔。生活中的感性要变成笔端的感性,还得善于捕捉意象,安排声调。

另一方面,知性的散文,不论是议论文或杂文,只要能做到声调铿锵,形象生动,加上文字整洁,条理分明,则尽管所言无关柔情美景或是慷慨悲歌,仍然有其感性,能够感人,甚至成为美文。且以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为例: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短短九十个字,回旋的空间虽然有限,却一波三折,层层逼进,而气势流畅,议论纵横,更善用五个"士"和三个"鸡鸣狗盗"形成对照,再对鸡犬之弱反比虎豹之强,所以虽然是知性的史论,却富于动人的感性。在美感的满足上,这篇知性的随笔竟然不下于杜牧或王安石自己咏史的翻案诗篇,足见一篇文章,只要逻辑的张力饱满,再佐以恰到好处的声调和比喻,仍然可以成为散文极品,不让美文的名作“专美”。

因此感性一词应有两种解释。狭义的感性当指感官经验之具体表现,广义的感性甚至可指:一篇知性文章因结构、声调、意象等等的美妙安排而产生的魅力。也就是说,感性之美不一定限于写景、叙事、抒情的散文,也可以得之于议论文的字里行间。

……

唐宋号称八大文家,而后世尤崇韩、柳、欧、苏。其中道理,当有专家深入分析。若以知、感兼擅为多才的标准,来权衡八大,则苏洵与曾巩质胜于文,几无美文可言。苏辙最敬爱兄长,也确有几篇传世的感性美文,亦能诗,堪称多才。剩下一个王安石,能文之外,兼擅诗词,当然称得上多才。不过就文论文,他笔下的感性固然胜于老苏与曾巩,但比之四大,却也较为质胜于文。拿《游褒禅山记》跟《石钟山记》来比,两篇都是游记,也都借题发挥,议论纵横而达于结论。然而借以发挥的那个“题”本身,亦即游山的感性部分,则苏轼的文章感性强烈,如临其境,显得后文的议论真是有感而发;王安石的文章却感性平淡,未能深入其境,乃显得后文的议论滔滔有点无端而发。总而言之,苏文的感性与知性融洽,相得益彰,王文的感性嫌弱,衬不起知性。

因此我不禁要说,同样是散文家,甚至散文大家,也有专才与通才之分。专才或偏于知性,或偏于感性,唯有通才始能兼擅。 

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A.所谓知性,即散文中作者的议论,也就是作者对世事与人生的见解,亦即作者在文中的“言论”的部分。

B.所谓感性,则是作品中处理的感官经验,广义地说感性不一定限于写景、叙事、抒情的散文,好的散文中,精彩的议论也富于感性。

C.知性和感性不可截然分开。出色的散文常见知性之中含有感性,或是感性之中含有知性,而其所以出色,正在两者之合,而非两者之分。

D.一般说来,散文常有议论文、描写文、叙事文、抒情文之分,前两者应归于知性散文,而叙事文、抒情文则为感性散文。尤其是纯抒情的散文可谓“感性十足”,难怪有人云:“纯抒情散文是梦,是星空烟雨,是三月的柔思,十月的秋云。”

E.文章中的知性与感性,就像一面旗子,旗杆是知性,旗是感性;无杆之旗正如无旗之杆,都飘扬不起来。有杆无旗,便失之软性;有旗无杆,又失之硬性。

13.作者为什么说“知性在散文里往往要跟感性交融,才成其为‘理趣’”?

                                                                          

                                                                            

14.作者认为散文的“感性”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