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对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都错误的一项是
①当与秦相较,或未量——易:轻易。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速:加速,加快。
③云鬓半偏新睡——觉:睡觉。
④愿为诸君战——快:痛快。
庖月更刀——族:众,一般的。
⑥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相顾:对视。
梁君臣之首——函:用匣子(装),名词作状语。
⑧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可怜:可惜
天下之豪杰——举:所有的
⑩吾少,不省所怙——孤:孤独

A、②③⑦⑩     
B、①②⑥⑦     
C、②④⑧⑨     
D、③⑤⑦⑩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0103 期末题 题型:单选题

对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都错误的一项是
[     ]
①当与秦相较,或未量——易:轻易。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速:加速,加快。
③云鬓半偏新睡——觉:睡觉。
④愿为诸君战——快:痛快。
庖月更刀——族:众,一般的。
⑥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相顾:对视。
梁君臣之首——函:用匣子(装),名词作状语。
⑧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可怜:可惜
天下之豪杰——举:所有的
⑩吾少,不省所怙——孤:孤独
A、②③⑦⑩     
B、①②⑥⑦     
C、②④⑧⑨     
D、③⑤⑦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浙江省宁波市八校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明·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

召有司图(同“按”,按照)

B.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信约)

C.

今使大王以璧故,而其十五城(失去)

D.

大王弗予城而赵璧(欺骗)

(2)

下列加粗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使其从者衣褐

B.

臣固知大王弗予城也   盖当蓼洲周公被逮

C.

今奈何使舍人怀逃之   且秦强赵弱

D.

夫秦王既按图予城    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

(3)

结合两组选文内容,下列表述有错的一项是

[  ]

A.

蔺相如知道秦王是不可能拿十五座城池和赵国交换和氏璧的,于是派人悄悄地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对蔺相如的这一做法,王世贞持否定态度。

B.

蔺相如让秦王斋戒五日,并且在朝廷上设置九宾之礼,他以为秦王绝不会答应,没想到秦王竟然答应了。于是蔺相如骑虎难下,只得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C.

王世贞认为,既然秦王已经“召有司案图”,而且也按蔺相如的要求“斋戒五日”,并“设九宾之礼”,那他应该会把十五座城池送给赵国的。

D.

王世贞认为,为了得到一块璧,秦国如果失去十五座城池,那是得不偿失的事;但如果不失去十五座城池,又会失信于天下。所以秦王实际上是处于两难的境地。

(4)

用“/”给文中加粗的部分断句

吾 故 曰 蔺 相 如 之 获 全 于 璧 也 天 也 若 其 劲 渑 池 柔 廉 颇 则 愈 出 而 愈 妙 于 用 所 以 能 完 赵 者 天 固 曲 全 之 哉

(5)

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________________

(2)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浙江省富阳场口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3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及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遭遇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尽意,故略陈固陋。

(司马迁《报任安书》)

(1)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

盖文王拘而《周易》(推演)

B.

故述往事,来者(思念)

C.

思垂空文以自(流传)

D.

则仆偿前辱之(同“债”)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古者富贵名摩灭     背负青天莫之夭阏

B.

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  是日,天朗气清

C.

退论书策舒其愤     垣墙周庭,当南日

D.

欲自雕琢       世殊事异,所以兴怀

(3)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第一段司马迁引用古代志士受辱著书的例子,表明自己也要和他们一样,著书立说,成为一个“倜傥非常之人”。

B.

第二段司马迁介绍了《史记》的体例和写作《史记》的目的,同时表明自己忍辱负重、著书洗辱的良苦用心。

C.

第三段司马迁写了自己的悲惨处境,向任安解释不能“推贤进士”的苦衷,同时也流露了受屈忍辱的痛苦之情和愤叹之意。

D.

这几段文字写得瑰伟奇丽,情辞优美:内容上充满强烈的怨愤和对自己即将完成《史记》的欣慰;形式上,大量运用排比句,一骈到底,显得酣畅淋漓。

(4)

将上面文言文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②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剌谬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山东省月考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及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遭遇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尽意,故略陈固陋。       (司马迁《报任安书》)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盖文王拘而《周易》(推演)          
B. 故述往事,来者(思念)
C. 思空文以自见(流传)                
D. 则仆偿前辱之(同“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古者富贵名摩灭/背负青天莫之夭阏
B. 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是日,天朗气清
C. 退论书策舒其愤/垣墙周庭,当南日
D. 今欲自雕琢/世殊事异,所以兴怀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司马迁引用古代志士受辱著书的例子,表明自己也要和他们一样,著书立说,成为一个“倜傥非常之人”。
B. 第二段司马迁介绍了《史记》的体例和写作《史记》的目的,同时表明自己忍辱负重、著书洗辱的良苦用心。
C. 第三段司马迁写了自己的悲惨处境,向任安解释不能“推贤进士”的苦衷,同时也流露了受屈忍辱的痛苦之情和愤叹之意。
D. 这几段文字写得瑰伟奇丽,情辞优美:内容上充满强烈的怨愤和对自己即将完成《史记》的欣慰;形式上,大量运用排比句,一骈到底,显得酣畅淋漓。
4.将上面文言文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剌谬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月考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及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遭遇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尽意,故略陈固陋。(司马迁《报任安书》)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盖文王拘而《周易》(推演)
B.故述往事,来者(思念)
C.思空文以自见(流传)
D.则仆偿前辱之(同“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古者富贵名摩灭/背负青天莫之夭阏
B.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是日,天朗气清
C.退论书策舒其愤/垣墙周庭,当南日
D.今欲自雕琢/世殊事异,所以兴怀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司马迁引用古代志士受辱著书的例子,表明自己也要和他们一样,著书立说,成为一个“倜傥非常之人”。
B.第二段司马迁介绍了《史记》的体例和写作《史记》的目的,同时表明自己忍辱负重、著书洗辱的良苦用心。
C.第三段司马迁写了自己的悲惨处境,向任安解释不能“推贤进士”的苦衷,同时也流露了受屈忍辱的痛苦之情和愤叹之意。
D.这几段文字写得瑰伟奇丽,情辞优美:内容上充满强烈的怨愤和对自己即将完成《史记》的欣慰;形式上,大量运用排比句,一骈到底,显得酣畅淋漓。
4.将上面文言文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剌谬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苏辙的《六国论》,完成下面试题。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盖未尝不其当时之士咎:怪罪
B.韩、魏塞秦之冲,而山东之诸侯蔽:掩护
C.秦人不敢逾韩、魏以齐、楚、燕、赵之国窥:图谋
D.至使秦人得伺其以取其国隙:矛盾
小题2:下列各项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常为深思远虑以其求思深而不在也
B.在韩、魏之郊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C.昔者范睢用秦而收韩智勇多困所溺
D.然后秦人得通兵于东诸侯吾无意于人世矣
小题3:下面对文章中观点的分析,有错的一项是(3分)(   )
A.六国之亡,罪在六国的谋士考虑忧患粗略,图谋利益肤浅,不了解天下的情势。
B.六国与秦的对抗中,韩、魏的态度至关重要,他们倾向哪边,哪边就能最终获胜。
C.六国与其亲近秦国,不如合力支持韩、魏,韩、魏保住了,六国也就各自保全了。
D.各国诸侯贪图小利,背弃盟约,相互残杀,秦国军队还没出动,六国就把自己困住了。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3题,10分)
(1)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3分)
(2)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3分)
(3)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07年广东省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赵犨,其先青州人也。世为陈州牙将。犨幼与群儿戏道中部分行伍指顾如将帅虽诸大儿皆听其节度其父叔文见之惊曰大吾门者此儿也。及壮,善用弓剑,为人勇果,重气义,刺史闻其材,召置麾下。累迁忠武军马步军都虞候。王仙芝寇河南,陷汝州,将犯东都,犨引兵击败之,仙芝乃南去。已而黄巢起,所在州县,往往陷贼。陈州豪杰数百人,相与诣忠武军,求得犨为刺史以自保,忠武军表犨陈州刺史。已而巢陷长安,犨语诸将吏曰:“以吾计,巢若不为长安市人所诛,必驱其众东走,吾州适当其冲矣!”乃治城池为守备,迁民六十里内者皆入城中,选其子弟,配以兵甲,以其弟昶、珝为将。巢败,果东走,昶击破之。巢从后至,闻大怒。

  既而秦宗权以蔡州附巢,巢势甚盛,乃悉众围犨,置舂磨,糜人之肉以为食。陈人恐,犨语其下曰:“吾家三世陈将,必能保此。尔曹男子,当于死中求生,建功立业,未必不因此时。”陈人皆踊跃。陈人旧有巨弩数百,皆废坏,后生弩工皆不识其器。珝创意理之,弩矢激五百步,人马皆洞,以故巢不敢近。围凡三百日,犨食将尽,乃乞兵于梁。梁太祖与李克用皆自将会陈,击败巢将黄邺于西华。

  梁太祖入陈州,犨兄弟迎谒马首甚恭。然犨阴识太祖必成大事,乃降心屈迹,为自托之计。以梁援己恩,为太祖立生祠,朝夕拜谒。以其子岩尚太祖女,是谓长乐公主。黄巢已去,秦宗权复乱淮西,陷旁二十馀州,而陈去蔡最近,犨兄弟力拒之,卒不能下。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

忠武军犨陈州刺史    表:上表推荐

B.

弩矢五百步          激:袭击

C.

以其子岩太祖女      尚:匹配,多指高攀婚姻

D.

而陈蔡最近          去:离开

(2)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所在州县,往往陷贼

B.

糜人之肉以为

C.

建功立业,未必不因此

D.

后生弩工皆不识其器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

赵犨“为人勇果”,这一点在本文所记叙的历次陈州保卫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B.

黄巢攻陷长安后,正如赵犨所预料的那样,又驱众东走,结果被早已准备好的赵犨兄弟击破。

C.

陈州被投靠黄巢的秦宗权包围,陈人惊恐。赵犨对陈州百姓说:“我家三代陈将,一定能保卫陈州……”陈州百姓深受鼓舞,踊跃御敌。

D.

梁太祖率兵击溃巢将黄邺。赵犨为感谢救陈之恩,亲自为梁太祖建造生祠,并早晚拜谒。

(4)

用“/”给文中加粗的句子断句。

犨幼与群儿戏道中部分行伍指顾如将帅虽诸大儿皆听其节度其父叔文见之惊曰大吾门者此儿也

(5)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1)乃治城池为守备,迁民六十里内者皆入城中,选其子弟,配以兵甲,以其弟昶、珝为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犨阴识太祖必成大事,乃降心屈迹,为自托之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也。弱冠与外弟泉陵刘敏俱知名。琬以州书佐随先主入蜀,除广都长。先主尝因游观奄至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沉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戮。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先主雅敬亮,乃不加罪,仓卒但免官而已。
  先主为汉中王,琬入为尚书郎。建兴元年,丞相亮开府,辟琬为东曹掾。举茂才、迁参军、领长史,加扶军将军。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亮每言:“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亮卒,以琬为尚书令,俄而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时新丧元帅,远近危悚。琬出类拔萃,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由是众望渐服。
  东曹掾杨戏素性简略,琬与言论,时不应答。或欲構戏于琬曰:“公与戏语而不见应,戏之慢上,不亦甚乎!”琬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戏欲赞吾是耶,则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则显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又督农杨敏曾毁琬曰:“作事愦愦,诚非及前人。”或以白琬,主者请推治敏,琬曰:“吾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主者重据听不推,则乞问其愦愦之状。琬曰:“苟其不如,则事不当理,事不当理,则愦愦矣。复何问邪?”后敏坐事系狱,众人犹惧其必死,琬心无適莫,得免重罪。其好恶存道,皆此类也。
  琬以为昔诸葛亮数窥秦川,道险运艰,竟不能克,不若乘水东下。乃多作舟船,欲由汉、沔袭魏兴、上庸。会旧疾连动,未时得行。还住涪。疾转增剧,至九年卒,谥曰恭。
1.对下列各句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先主敬亮,乃不加罪——雅:向来
B.当与吾共王业者也——赞:赞美
C.或以白琬,主者请治敏——推:追究
D.道险运艰,竟不能——克:战胜、攻取
2.下列句子分别表现蒋琬“社稷之器”和“宽厚待人”的一项是(     )
A.①琬出类拔萃,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    
  ②后敏坐事系狱,众人犹惧其必死,琬心无適莫,得免重罪。
B.①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②公与戏语而不见应,戏之慢上,不亦甚乎!
C.①吾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
  ②戏欲赞吾是耶,则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则显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
D.①乃多作舟船,欲由汉,沔袭魏兴、上庸。
  ②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蒋琬二十岁时就与他的表弟颇有名气。他在任广都县令时曾因不理政事险些被刘备杀掉。
B.蒋琬不但有治国之才,而且宽以待人,东曹掾杨戏曾经诽谤蒋琬说他“办事昏庸糊涂,实在不如以前的人。”但蒋琬并不在意。 
C.蒋琬才智出类拔萃,处群臣之首,诸葛亮去世时,朝野惶惧,蒋琬虽初总朝政,而镇定自若,既无悲戚的容颜,又没有喜悦的声色,神态举止,一如往日。
D.蒋琬的个人品格值得称道,他一心为公,胸怀宽大,能体察下情,不计个人恩怨,维护了蜀汉集团内部的团结。
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苟其不如,则事不当理,事不当理,则愦愦矣。复何问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桂壮红皮书·高考总复习系列·高考红皮书·语文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1.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沛公……至鸿门,曰……  谢:谢罪

B.不然,何以至此?     籍:凭借

C.范增数目项王        数目:屡次用眼示意

D.令将军与臣有……     卻:空隙,这里比喻感情上的裂痕

2.对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若入前寿 ②若属皆且所虏 ③不,籍何以至此 ④项王默不应

[  ]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3.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  ]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第二天,沛公跟从在一百多个卫士后面去拜见项王。

B.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范增)多次举起他佩戴的玉玦向项王暗示(杀掉沛公)。

C.若入前为寿你入帐向前为沛公敬酒祝寿。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要不然,你们都将被他俘获。

4.选段是《鸿门宴》一文的精彩片段,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下面就其人物性格和描写方法作了评析,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沛公深知自己势单力薄(前文已有交代),所以他按时赴约,从“谢”和“北向坐”的行为举止上表现出自己的谦卑,而他的一番言辞,则既表白了与项王同心协力攻秦的意愿,又轻描淡写地用“不自意”三字掩盖了自己先入关中夺取天下的野心,同时还装出一副受委屈的样子,暗示项羽不该听信小人之言与他不和。这些地方都反映了沛公是一个富有心机、善于伪装、惯于韬晦的人物。

B.项王自恃人多势众,对沛公所言根本不加分析,尤其是在沛公说了“今者有小人之言……”后,他竟不假思索,脱口说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这等于把“绝密”拱手交给了敌方。而当范增多次示意他趁机杀死沛公时,他当断不断,只“默然不应”,从而失去了良机。由此看来,项王是一个刚愎自用、寡谋轻信而又沽名钓誉之徒。

C.范增,身为亚父,却背离项王意愿,项王请沛公在鸿门宴饮,犒赏三军,他却不从亡秦的大局出发,一心想着“内讧”,要项王在宴席上杀死沛公。而当项王未听从这一坏计后,范增还不死心,又心生一计,派项庄入帐,以舞剑助兴为幌子,企图趁机杀掉沛公。由此可见,范增是一个不顾大局、破坏团结、心地残忍的家伙。

D.这段文字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和神态等细节的描写,突出地展示了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形象十分鲜明。刘、项的对话,个性突出;范的“数目项王”和“举所佩玉玦以示之”以及项王“默然不应”的细节,神情描写,虽着墨不多,极为戏剧性,体现人物当时的内心世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学习周报 语文 粤教高二版 2009-2010学年 第11期 总第167期 粤教版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先王之于论也极之矣。故义者,百事之始也,万利之本也,中智之所不及也。不及则不知,不知则趋利。趋利固不可必也。公孙鞅、郑平、续经、公孙竭是已。以义动则无旷事矣,人臣与人臣谋为奸,犹或与之,又况乎人主与其臣谋为义,其孰不与者?非独其臣也,天下皆且与之。

  公孙鞅之于秦,非父兄也,非有故也,以能用也。欲堙之责,非攻无以。于是为秦将而攻魏。魏使公子卬将而当之。公孙鞅之居魏也,固善公子卬。使人谓公子卬曰:“凡所为游而欲贵者,以公子之故也。今秦令鞅将,魏令公子当之,岂且忍相与战哉?公子言之公子之主,鞅请亦言之主,而皆罢军。”于是将归矣, 使人谓公子曰:“归未有时相见,愿与公子坐而相去别也。”公子曰:“诺。”魏吏争之曰:“不可。”公子不听,遂相与坐。公孙鞅因伏卒与车骑以取公子卬。秦孝公薨,惠王立,以此疑公孙鞅之行,欲加罪焉。公孙鞅以其私属与母归魏,襄疵不受,曰:“以君之反公子卬也,吾无道知君。”故士自行不可不审也。

  郑平于秦王臣也其于应侯交也欺交反主为利故也方其为秦将也天下所贵之无不以者重也。重以得之,轻必失之。去秦将,入赵、魏,天下所贱之无不以也,所可羞无不以也。行方可贱可羞,而无秦将之重,不穷奚待?

  赵急求李欬。李言、续经与之俱如卫,抵公孙与。公孙与见而与入。续经因告卫吏使捕之。续经以仕赵五大夫。人莫与同朝,子孙不可以交友。

  公孙竭与阴君之事,而反告之樗里相国,以仕秦五大夫。功非不大也,然而不得入三都,又况乎无此其功而有行乎!

(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

(1)

对下列各项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先王之于论也之矣  极:尽,详尽

B.

以义动则无事矣   旷:废

C.

非有故也,以用也  能:能够

D.

公孙与见而与    入:接纳

(2)

下列各项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犹或与之/公孙竭阴君之事

B.

能用也/非攻无以

C.

百事始也/重以得之

D.

续经告卫吏使捕之/公孙鞅伏卒与车骑以取公子卬

(3)

下列各组中,分别表现见利忘义和崇尚道义的一项是

[  ]

A.

趋利固不可必也/百事之始也,万利之本也

B.

公孙鞅因伏卒与车骑以取公子卬/以君之反公子卬也,吾无道知君

C.

天下所贱之无不以也/故士自行不可不审也

D.

续经因告卫吏使捕之/而无秦将之重,不穷奚待

(4)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

A.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义”一直是受人崇敬的字眼,义气、道义、正义都是对“义”的某一方面的注解。“义者,百事之始也,万利之本也”是说“义”的重要性。

B.

公孙鞅虽是富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优秀的军事家,但在“义”上有所亏欠,导致他最终走到众叛亲离、走投无路的境地。

C.

续经为个人私利,不惜向赵国告发自己的恩人公孙与,出卖朋友李欬,后来做了赵国的五大夫,却没有谁愿意跟他同朝为官。

D.

文章主要批判“小人”的见义忘利,指出追求私利、不忠不信是靠不住的。无论是君臣相处还是朋友相处,都要以诚相待。

(5)

断句与翻译。

1)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郑 平 于 秦 王 臣 也 其 于 应 侯 交 也 欺 交 反 主 为 利 故 也 方 其 为 秦 将 也 天 下 所 贵 之 无 不 以 者 重 也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义动则无旷事矣,人臣与人臣谋为奸,犹或与之,又况乎人主与其臣谋为义,其孰不与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功非不大也,然而不得入三都,又况乎无此其功而有行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