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选项中字词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A.臣以险(挑衅)   使建中远时羞之奠(准备)  吾女与汝女(成长)
B.而刘夙疾病(缠绕) 乃能衔哀诚(表达)     纵一苇之所(往)
C.(不久)蒙国恩   教吾子与汝子,其成(幸亏) 举酒(嘱)客
D.不(自夸)名节   孰谓汝去吾而殁乎(就)   晚有儿(媳)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0103 期中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选项中字词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
A.臣以险(挑衅)   使建中远时羞之奠(准备)  吾女与汝女(成长)
B.而刘夙疾病(缠绕) 乃能衔哀诚(表达)     纵一苇之所(往)
C.(不久)蒙国恩   教吾子与汝子,其成(幸亏) 举酒(嘱)客
D.不(自夸)名节   孰谓汝去吾而殁乎(就)   晚有儿(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学年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管仲对曰:“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
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于天下,其可乎?”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岂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
【注】①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②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已:停止B.泽命不渝,信也渝:坚持
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修:治理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济:渡过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故燕王欲结于君
B.拱手而问曰朝济而夕设版焉
C.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D.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此亡秦之续耳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项是
①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②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③省刑罚,薄赋敛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⑤齐国百姓,公之本也⑥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
【小题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仁”“严”“礼”是为政的重要原则,也就是国君要对百姓讲究信用,施行仁爱,严肃法纪,提倡礼义。
B.齐桓公想通过修明政事,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达到会盟诸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得到管仲的认可和辅佐。
C.对于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D.齐桓公有抱负,能纳谏,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得到了四方百姓的拥护。
【小题5】用“/”为文中画线句字断句(3分)
明 日 皆 朝 于 太 庙 之 门 朝 定 令 于 百 吏 近 者 示 之 以 忠 信 远 者 示 之 以 礼 义 行 此 数 年 而 民 归 之 如 流 水
【小题6】论语翻译(每小题2分,共6分)
①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答:                                                                       
②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答:                                                                      
③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甘肃天水一中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3题。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举茂材异等,知昆山县。赵元昊且叛,为嫚书来,规得谴绝以激使其众。方平请:“顺适其意,使未有以发,得岁月之顷,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时天下全盛,皆谓其论出姑息,决计用兵。方平上《平戎十策》,以为:“入寇巢穴之守必虚,宜卷甲而之。”宰相吕夷简善其策而不果行。夏人寇边,四路以禀复失事机,刘平等覆师,主帅皆坐谴。

    元昊既臣,而与契丹有隙,来请绝其使。方平曰:“得新附之小羌,失久和之强敌,非计也。宜赐元昊诏,使之处,但嫌隙朝除,则封册暮下。如此,于西、北为两得矣。”时韪其谋。

    知益州。未至,或扇言侬智高在南诏,将入寇,摄守亟调兵筑城,日夜不得息,民大惊扰。朝廷闻之,发陕西步骑兵仗,络绎往戍蜀。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方西用兵,两蜀多所调发,方平为奏免横赋四十万。又建言:“国家都陈留,非若雍、洛有山川足恃,特倚重兵以立国耳。兵恃食,食恃漕运,以汴为主,利尽南海。天圣已前,岁调民浚之。其后,浅妄者争以裁减役费为功,汴日以塞,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乃上十四策,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

    未几。以工部尚书帅秦州。谍告夏人将压境,方平料简士马,声言出塞。已而寇不至,言者论其轻举,曾公亮曰:“兵不出塞,何名轻举?寇之不得至,有备故也。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王安石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帝采其言。

元祜六年,薨,年八十五。                

(选自《宋史·张方平传》  有删节)

注:①羌:指西夏,即元昊。②料简:清理检查,清点察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宜卷甲而之                     趋:驱赶

    B.宜赐元昊诏,使之处             审:谨慎

    C.方西用兵                       鄙:边境

    D.王安石铜禁                     弛:放松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张方平敢于直谏的一组是                            (    )

①皆谓其论出姑息

    ②得新附之小羌,失久和之强敌

   ③方平曰:“此必妄也。”

   ④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    

   ⑤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

   ⑥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元昊意图用文辞轻慢的书信让朝廷谴责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属起来反叛。张方平审时度势,反对草率用兵,结果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用。

    B.对元昊请求宋朝断绝与契丹往来这件事,张方平认为如果这样做会因小失大,给宋朝外树强敌。只有尽快让西夏与契丹消除嫌隙,宋朝才能在西、北两面得利。

    C.有人煽动说依智高将要入侵,益州大乱。张方平却不为所惑,他迅速果断地解散士兵,停止其它战争,正值上元观灯,连续三天不关城门,百姓才安定下来。

    D.张方平敏锐地意识到国家在陈留建都,弊端是没有山川等险要地形可以凭恃,只能靠重兵来立国,而军队依靠粮食,粮食又主要依靠漕运,所以他要求疏浚日益堵塞的汴河。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

答:                                                                    

   (2)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

答:                                                                    

   (3)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江苏省苏北四市201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4题。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举茂材异等,知昆山县。赵元昊且叛,为嫂书来,规得谴绝以激使其众。方平请:“顺适其意,使未有以发,得岁月之顷,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时天下全盛,皆谓其论出姑息,决计用兵。方平上《平戎十策》,以为:“入寇巢穴之守必虚,宜卷甲而之。”宰相吕夷简善其策而不果行。夏人寇边,四路以禀复失事机,刘平等覆师,主帅皆坐谴。

    元昊既臣,而与契丹有隙,来请绝其使。方平日:“得新附之小羌,失久和之强敌,非计也。宜赐元昊诏,使之处,但嫌隙朝除,则封册暮下。如此,于西、北为两得矣。”时韪其谋。

    知益州。未至,或扇言侬智高在南诏,将入寇,摄守亟调兵筑城,日夜不得息,民大惊扰。朝廷闻之,发陕西步骑兵仗,络绎往戍蜀。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日:“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方西用兵,两蜀多所调发,方平为奏免横赋四十万。又建言:“国家都陈留,非若雍、洛有山川足恃,特倚重兵以立国耳。兵恃食,食恃漕运,以汴为主,利尽南海。天圣已前,岁调民浚之。其后,浅妄者争以裁减役费为功,汴日以塞,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乃上十四策,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

    未几。以工部尚书帅秦州。谍告夏人将压境,方平料简士马,声言出塞。已而寇不至,言者论其轻举,曾公亮日:“兵不出塞,何名轻举?寇之不得至,有备故也。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王安石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帝采其言。

  元祜六年,薨,年八十五。

                                               (选自《宋史?张方平传》  有删节)

    注:①羌:指西夏,即元昊。②料简:清理检查,清点察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宜卷甲而之                      趋:驱赶

  B.宜赐元昊诏,使之处              审:谨慎

  C.方西用兵                        鄙:边境

  D.王安石铜禁                      弛:放松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张方平敢于直谏的一组是(3分)

    ①皆谓其论出姑息

    ②得新附之小羌,失久和之强敌

   ③方平曰:“此必妄也。”

   ④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    

   ⑤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

   ⑥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吴意图用文辞轻慢的书信让朝廷谴责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属起来反叛。张方平审时度势,反对草率用兵,结果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用。

    B.对元吴请求宋朝断绝与契丹往来这件事,张方平认为如果这样做会因小失大,给宋朝外树强敌。只有尽快让西夏与契丹消除嫌隙,宋朝才能在西、北两面得利。

    C.有人煽动说依智高将要入侵,益州大乱。张方平却不为所惑,他迅速果断地解散士兵,停止其它战争,正值上元观灯,连续三天不关城门,百姓才安定下来。

    D.张方平敏锐地意识到国家在陈留建都,弊端是没有山川等险要地形可以凭恃,只能靠重兵来立国,而军队依靠粮食,粮食又主要依靠漕运,所以他要求疏浚日益堵塞的汴河。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

   答:                               ▲                                      

    (2)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

   答:                               ▲                                     

     (3)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答: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0年江西省宜春市三校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段考语文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2分,每小题3分)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①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②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垢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以得说,说秦王曰:“胥人③者,其去几④也。成大功者,在因瑕衅⑤而忍⑥之。昔者秦穆公之霸,终不东并六国者,何也?诸侯尚众,周德未衰,故五伯迭兴,更尊周室。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强,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
注:①庑wǔ:有走廊的大屋子。②禽鹿:泛指禽兽。③胥人:小人。
④几jī:时机。⑤瑕衅:可乘之机。⑥忍:下狠心。
【小题1】 对下列四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斯闻得时无怠怠:危险
B.秦之乘胜役诸侯 役:控制
C.由灶上骚除骚:通“扫”,“骚除”,即“扫除”
D.诸侯复强,相聚约从从:通“纵”,合纵。
【小题2】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李斯者,楚上蔡人也。昔者秦穆公之霸
B.秦之乘胜役诸侯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其如是,孰能御之
【小题3】下列选项都属于李斯的老鼠哲学(积极改变现状,出人头地)的一项是( )
①垢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②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
③成大功者,在因瑕衅而忍之       ④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
⑤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⑤
【小题4】对李斯“西入秦”原因的分析、阐述,最恰当、最全面的一项是(  )
A.李斯认为:垢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B.周室卑微,诸侯相兼;诸侯服秦,譬若郡县。
C.“楚王不足事”,“六国皆弱”,而“秦王欲吞天下”,李斯想借说秦、助秦以求取功名富贵。
D.欲助秦“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以求名垂史册。
【小题5】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1) 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3分)
                                                                 
(2)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3分)
                                                                 
(3)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党怀英,字世杰,号竹溪。故宋太尉进十一代孙,冯翊人。父纯睦,泰安军录事参军,卒官,妻子不能归,因家焉。少颖悟,日诵千余言。与辛尚书弃疾少同舍属。师于亳州刘瞻,能诗文,时号“辛党”。金初遭乱,俱在兵间。辛一旦率数千骑南渡,显于宋;党在北方,应举不得意,遂脱略世务,放浪山水间,箪瓢屡空,晏如也。大定十年,中进士第,调莒州军事判官,累除汝阴县令、国史院编修官、应奉翰林文字、翰林待制、兼同修国史。
怀英能属文,工篆籀,当时称为第一,学者宗之。大定二十九年,与凤翔府治中郝俣充《辽史》刊修官。凡民间辽时碑铭墓志及诸家文集,或记忆辽旧事,悉上送官。怀英诗文兼擅,尤长诗。性乐山水,诗文碑记不尚虚饰,因事遣词,通达流畅,平易自然,格调冲淡。著有《竹溪集》三十卷,惜久佚。怀英工书法,世称“独步金代”,尤爱玉箸篆书。泰和四年,书“泰和重宝”,铸于钱币之上,是为“金泰和”。
是时,章宗初即位,好尚文辞,旁求文学之士以备侍从,谓宰臣曰:“翰林阙人如之何?”张汝霖奏曰:“郝俣能属文,宦业亦佳。”上曰:“近日制诏惟党怀英最善。”
明昌元年,怀英再迁国子祭酒。二年,迁侍讲学士。明年,议开边防濠堑,怀英等十六人请罢其役,诏从之。迁翰林学士,摄中书侍郎。时增修曲阜宣圣庙,敕令:“党怀英撰碑文,朕将亲行释奠之礼。”承安二年乞致仕,改泰宁军节度使,为政宽简不严,而人自服化。明年,召为翰林学士承旨。久之,致仕。大安三年九月终,年七十八,谥文献,葬于奉符西旺村。赵秉文作墓志云:“公之文似欧阳公,不为尖新奇险之语;诗似陶谢,奄有魏晋;篆籀入神,李阳冰之后,一人而已。古人各一艺,公独兼之,可谓全矣。”
(选自《金史·党怀英传》,有增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辛尚书弃疾少同舍属舍:学舍
B.著有《竹溪集》三十卷,惜久佚。佚:散失
C.翰林阙人如之何阙:削减
D.迁翰林学士,摄中书侍郎摄:代理,辅助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表现党怀英“古人各一艺,公独兼之,可谓全矣”的一组是(3分)
①师于亳州刘瞻,能诗文,时号“辛党”
②与凤翔府治中郝俣充《辽史》刊修官
③怀英诗文兼擅,尤长诗
④怀英工书法,世称“独步金代”,尤爱玉箸篆书
⑤旁求文学之士以备侍从
⑥为政宽简不严,而人自服化
A.①②③④B.①②⑤⑥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党怀英祖籍冯翊,因其父卒于泰安军录事参军而在泰安安家。少时聪颖,悟性极高,
后师从亳州刘瞻,诗文方面在当时与辛弃疾齐名。
B.党怀英担任《辽史》刊修官时,民间收藏的辽代碑铭墓志以及各家的文集及记述辽
代史事的文字,全部被送交到官府。
C.金章宗喜好和崇尚文辞,他认为起草诏书文字,党怀英最优秀,增修曲阜宣圣庙时,
敕令党怀英撰写碑文。
D.党怀英深受皇帝器重,屡得迁职,他文才出众,在许多方面都“独步金代”;担任泰宁军节度使期间,治政有方,人自服化。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遂脱略世务,放浪山水间,箪瓢屡空,晏如也。
(2)承安二年乞致仕,改泰宁军节度使,为政宽简不严,而人自服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训练必修二语文人教版 人教版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邓芝字伯苗,义阳新野人。汉末入蜀,未见知待。时益州从事张裕善相,芝往从之,裕谓芝曰:“君年过七十,位至大将军,封侯。”芝闻巴西太守庞羲好士,往依焉。先主(刘备)定益州,芝为郫邱阁督。先主出至郫,与语,大奇之,擢为郫令,广汉太守。所在清严有治绩,入为尚书。先主薨于永安。先是,吴王孙权请和,先主累遣宋玮、费祎等与相报答。丞相诸葛亮深虑权闻先主殂陨,恐有异计,未知所如。芝见亮曰:“今主上幼弱,初在位,宜遣大使重申吴好。”亮答之曰:“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芝问其人为谁,亮曰:“即使君也。”乃遣芝修好于权。权果狐疑,不时见芝,芝乃自表请见权曰:“臣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权乃见之,语芝曰:“孤诚愿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逼,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犹豫耳。”芝对曰:“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盖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大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必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权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遂自绝魏,与蜀连和,遣张温报聘于蜀。蜀复令芝重往,权谓芝曰:“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乐乎!”芝对曰:“夫天无二日,士无二王,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识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援枹鼓,则战争方始耳。”权大笑曰:“君之诚款,乃当尔邪!”权与亮书曰:“……和合二国,唯有邓芝。”芝为将军二十余年,赏罚明断,善恤卒伍。身之衣食资仰于官,不苟素俭,然终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财。性刚简,不饰意气,不得士类之和。于时人少所贵,唯器异姜维云。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邓张宗杨传第十五》)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时益州从事张裕善相   善相:擅长辅佐。

B.

擢为郫令,广汉太守  迁:升官。

C.

权果狐疑,不时见芝   不时:没有及时。

D.

于时人少所敬贵     贵:推崇。

(2)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邓芝“性刚简”的-组是

①今主上幼弱,初在位,宜遣大使重申吴好

②大王盖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

③蜀必顺流见可而进

④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识天命者也

⑤身之衣食资仰于官

⑥于时人少所敬贵,唯器异姜维云

[  ]

A.

①②

B.

①⑥

C.

②④

D.

⑤⑥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邓芝年轻时能跟随和依附明达之士,虽一直担任很低微的职务,但是,他大器晚成,年过七十的时候,位至大将军,并且被封侯,深得朝野的好评。

B.

邓芝善于言辞,与刘备一番谈话,深得赏识;后来,他受命出使东吴,在与孙权的交谈中,能抓住问题要害,陈述吴蜀连和之利,打消了孙权的狐疑。

C.

邓芝为官清廉,妻子儿女不免受饿挨冻,为将赏罚分明,体恤士卒;但他由于性格刚正率直,与当时一般官僚的关系并不融洽。

D.

作者把对邓芝的为人、才干的肯定寓于客观的描述中,重点突出了邓芝的政治才能,而对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为人处事方面的特点只作了概括的说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陈情表
李密
臣密言:臣险衅,夙遭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将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希冀?但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选自《文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夙遭凶闵:通“悯”,此指所忧愁的事。
B.至于成立成立:成人自立。
C.形影相吊:安慰。
D.拜臣郎中郎中:医生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外无期功强近
项伯杀人,臣活
B.急星火
人为可讥
C.有希冀
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臣险衅
刘日薄西山
【小题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B.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C.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D.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密原是亡蜀之臣,对新建立的晋有所顾虑,他一再不应诏,违抗皇命,是他看透了官场的黑暗,想“矜守名节”,做一名隐士。
B.李密为了打动晋武帝,没有直陈其事,而是围绕着“孝情”二字,造成一个感人至深的情境,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和怜悯。
C.作者慈父早亡,母亲改嫁,自幼体弱多病,全赖祖母抚养成人;家门人丁不旺,祖母年老体弱,全靠自己侍奉汤药。
D.作者从年岁比较,说明自己正当年,感恩报国,来日方长;祖母古来稀有,风烛瓦霜,瞬息可灭。自己尽孝之时短,尽忠之日长。
【小题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是以区区不能废远。(3分)
②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4分)
(2)请用原文或自己的话表达李密处在什么样的两难处境?(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届江西吉安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评价语文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桓温,字元予,宣城太守彝之子也。太原温峤见之,日,: “此儿有奇骨,可试使啼。”及闻其声,日:“真英物也!”以峤所赏,故名之日温。   
彝为韩晃所害,泾令江播豫焉。温时年十五,枕戈泣血,志在复仇。至年十八,会播已终,子彪兄弟三人居丧,置刃杖中,以为温备。温诡称吊宾,得进,刃彪于庐中。并追二弟杀之,时人称焉。
温豪爽有风概,姿貌甚伟,面有七星:少与沛国刘幔善,幔尝称之日:“温眼如紫石棱,须作猥毛磔,孙仲谋、晋宣王之流亚也。”选尚南康长公主,拜驸马都尉,袭爵万宁男,除琅邪太守,累迁徐州刺史。 
时李势微弱,温志在立勋于蜀。永和二年,率众西伐。时康献太后临朝,温将发,上疏而行。朝廷以蜀险远,而温兵寡少,深入敌场。甚以为忧。初,诸葛亮造八阵图于鱼复平沙之上,垒石为八行,行相去二丈。温见之,谓“此常山蛇势也。”文武皆莫能识之。及军次彭模,乃命参军周楚、孙盛守辎重,自将步卒直指成都。势使其叔父福及从兄权等攻彭模,楚等御之,福退走。温又击权等,三战三捷,贼众散,自间道归成都。势于是悉众与温战于笮桥,参军龚护战没,众惧欲退,而鼓吏误呜进鼓,于是攻之,势众大溃。温乘胜直进,焚其小城,势遂夜遁九十里,至葭萌城。其将邓嵩、昝坚劝势降,乃面缚舆榇请命。温解缚焚榇,送于京师。
温停蜀三旬,举贤旌善。百姓成悦。军未旋而王誓、邓定、隗文等反,温复讨平之。振旅还江陵,进位征西大将军。温既负其才力,久怀异志,欲先立功河朔,还受九锡。锡文未及而薨,时年六十二。 
【注】①磔:张开。②九锡:天子锡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器物,是最高礼遇的表示。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温诡称吊宾,得进。诡:欺诈
B.孙仲谋、晋宣王之流亚也流:同类
C.及军次彭模。次:次序
D.温既负其才力。负:依仗.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及闻其声。   ②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撼其胸。
B.①以峤所赏,故连名之日温   ②斧斤以时入山林。
c.①乃命参军周楚、孙盛守辎重。   ②良乃人,具告沛公。
D:①军未旋而王誓、邓定、隗文等反。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小题3】下列几组句子中,全部表现桓温刚勇的一组是(    ) 。
①刃彪于庐中,并追二弟杀之。②温豪爽有风概,姿貌甚伟,面有七星。③温见之,谓“此常山 蛇势也。”④楚等御之;福退走。⑤三战三捷,贼众散。⑥温解缚焚榇,送于京师。
A.①②⑤  8.①④⑥.c.②③⑤D.②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桓温少年时,其父被韩晃所害,桓温立志为父亲报仇。后来终于借吊丧的机会亲手杀死了韩晃的三个儿子。其行为受到时人称赞。
B.桓温具备卓越的军事才能,既辨认诸葛亮当初所造的八阵图,又能亲自指挥战争,三战 三捷,击溃敌军。
c.李势手下将领邓嵩、昝坚都劝李势投降,李势于是捆绑自己并用车载棺木以示向桓温请罪之意,桓温亲自为他解缚,并烧掉棺木,以示宽恕。
D.桓温自恃才气极高,长期以来都有做皇帝的梦想,但赐于九锡的诏书还未写成,他便去 世了,最终未能达成心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桓温,字元予,宣城太守彝之子也。太原温峤见之,日,: “此儿有奇骨,可试使啼。”及闻其声,日:“真英物也!”以峤所赏,故名之日温。   
彝为韩晃所害,泾令江播豫焉。温时年十五,枕戈泣血,志在复仇。至年十八,会播已终,子彪兄弟三人居丧,置刃杖中,以为温备。温诡称吊宾,得进,刃彪于庐中。并追二弟杀之,时人称焉。
温豪爽有风概,姿貌甚伟,面有七星:少与沛国刘幔善,幔尝称之日:“温眼如紫石棱,须作猥毛磔,孙仲谋、晋宣王之流亚也。”选尚南康长公主,拜驸马都尉,袭爵万宁男,除琅邪太守,累迁徐州刺史。 
时李势微弱,温志在立勋于蜀。永和二年,率众西伐。时康献太后临朝,温将发,上疏而行。朝廷以蜀险远,而温兵寡少,深入敌场。甚以为忧。初,诸葛亮造八阵图于鱼复平沙之上,垒石为八行,行相去二丈。温见之,谓“此常山蛇势也。”文武皆莫能识之。及军次彭模,乃命参军周楚、孙盛守辎重,自将步卒直指成都。势使其叔父福及从兄权等攻彭模,楚等御之,福退走。温又击权等,三战三捷,贼众散,自间道归成都。势于是悉众与温战于笮桥,参军龚护战没,众惧欲退,而鼓吏误呜进鼓,于是攻之,势众大溃。温乘胜直进,焚其小城,势遂夜遁九十里,至葭萌城。其将邓嵩、昝坚劝势降,乃面缚舆榇请命。温解缚焚榇,送于京师。
温停蜀三旬,举贤旌善。百姓成悦。军未旋而王誓、邓定、隗文等反,温复讨平之。振旅还江陵,进位征西大将军。温既负其才力,久怀异志,欲先立功河朔,还受九锡。锡文未及而薨,时年六十二。 
【注】①磔:张开。②九锡:天子锡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器物,是最高礼遇的表示。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温诡称吊宾,得进。诡:欺诈
B.孙仲谋、晋宣王之流亚也流:同类
C.及军次彭模。次:次序
D.温既负其才力。负:依仗.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及闻其声。   ②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撼其胸。
B.①以峤所赏,故连名之日温   ②斧斤以时入山林。
c.①乃命参军周楚、孙盛守辎重。   ②良乃人,具告沛公。
D:①军未旋而王誓、邓定、隗文等反。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小题3:下列几组句子中,全部表现桓温刚勇的一组是(    ) 。
①刃彪于庐中,并追二弟杀之。②温豪爽有风概,姿貌甚伟,面有七星。③温见之,谓“此常山 蛇势也。”④楚等御之;福退走。⑤三战三捷,贼众散。⑥温解缚焚榇,送于京师。
A.①②⑤  8.①④⑥.c.②③⑤D.②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桓温少年时,其父被韩晃所害,桓温立志为父亲报仇。后来终于借吊丧的机会亲手杀死了韩晃的三个儿子。其行为受到时人称赞。
B.桓温具备卓越的军事才能,既辨认诸葛亮当初所造的八阵图,又能亲自指挥战争,三战 三捷,击溃敌军。
c.李势手下将领邓嵩、昝坚都劝李势投降,李势于是捆绑自己并用车载棺木以示向桓温请罪之意,桓温亲自为他解缚,并烧掉棺木,以示宽恕。
D.桓温自恃才气极高,长期以来都有做皇帝的梦想,但赐于九锡的诏书还未写成,他便去 世了,最终未能达成心愿。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