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加粗的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C.将军岂有意
D.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加粗的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     ]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C.将军岂有意
D.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加粗的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最相近的一项是
[     ]
A.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B.朱陆异同,干戈门户
C.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
D.学者不知斯义,不足言史学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与现代汉语中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     ]
A.世俗之所谓至知者
B.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
C.为之权衡以称之
D.灭文章,散五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101网校同步练习 高二语文 苏教版(新课标·2004年初审) 苏教版(新课标·2004年初审) 题型:048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1)

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  )

[  ]

A.

近自托于无能之辞

B.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C.

上计轩辕,下至于

D.

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

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  ]

A.

其成败兴坏之理    稽:考查

B.

亦欲以天人之际    究:推断,探究

C.

网罗天下放旧闻    失:同“佚”,散乱

D.

草创未,会遭此祸   就:靠近

(3)

下列句中加粗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

A.

①通古今变         ②成一家

B.

①亦欲究天人之际      ②是就极刑而无愠色

C.

①略考行事,综其终始    ②藏之名山,传之

D.

①上计轩辕,下至于兹,十表 ②然此可智者道

(4)

翻译下列句子

(1)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2)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浙江省温州市直六校协作体2011-20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人教版) 人教版 题型:048

阅读《劝学》、《师说》中的两段文字,完成下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1)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彰:清楚,明白

B.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从师求学的道理

C.

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卑:卑鄙

D.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焉! 惑:糊涂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吾尝跂望矣    小学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

欲人无惑也难矣  巫医乐师百工人,不耻相师

C.

皆出于此乎    授之书而习句读者

D.

于其身也,则耻师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或不焉

(3)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4)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

《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阐说,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B.

《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

《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

《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

(5)

将下列文言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三节选自《荀子·劝学》的文字,完成问题。
  [甲]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蜈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咢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精,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丙]故不登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注]①端而言,蟆而动:端,微言;蟆,微动。意思是说极细微的言行。②禽犊:小的野兽,古人相见常以小禽兽做礼物。③兰槐:一种香料。
1.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一可以为法则(效法的榜样,准则)
B.不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从高处往低处看)
C.其之浦,君子不近,庶人不服(逐渐,逐步)
D.不先王之遗言(学习、借鉴)
2.下列各句中“所以”的用法和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B.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吾之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0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二) 题型:048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题。

  秦有尊卢沙者,善夸谈,居之不疑。秦人笑之,尊卢沙曰:“勿予笑也,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翩翩然南。

  迨至楚境上,关吏絷之。尊卢沙曰:“慎毋絷我,我来为楚王师。”关吏送诸朝。大夫置之馆,问曰:“先生不鄙夷敝邑,不远千里,将康我楚邦。承颜色日浅,未敢敷布腹心;他不敢有请,姑闻师楚之意何如?”尊卢沙怒曰:“是非子所知!”大夫不得其情,进于上卿瑕,瑕客之,问之如大夫。尊卢沙愈怒,欲辞去。瑕恐获罪于王,亟言之。

  王趣见,未至,使者三四往。及见,长揖不拜,呼楚王谓曰:“楚国东有吴越,西有秦,北有齐与晋,皆虎视不暝。臣近道出晋郊,闻晋约诸侯图楚,刑白牲,列珠盘玉敦,歃血以盟曰:‘不祸楚国无相见也!’且投璧祭河,欲渡。王尚得奠枕而寝耶?”楚王起问计。尊卢沙指天曰:“使尊卢沙为卿,楚不强者,有如日!”王曰:“然。敢问何先?”尊卢沙曰:“是不可以空言白也。”王曰:“然。”即命为卿。

  居三月,无异者。已而晋侯帅诸侯之师至,王恐甚,召尊卢沙却之。尊卢沙瞠目视,不对。迫之言,及曰:“晋师锐甚,为王上计,莫如割地与之平耳。”王怒,囚之三年,劓而纵之。

  尊卢沙谓人曰:“吾今而后知夸谈足以贾祸。”终身不言。欲言,扪鼻即止。

  君子曰:战国之时,士多大言无当,盖往往藉是以媒利禄。尊卢沙,亦其一人也。使晋兵不即至,或可少售其妄;未久辄败,亦不幸矣哉!历考往事,矫虚以诳人,未有令后者也。然则尊卢沙之劓,非不幸也,宜也。

(选自宋濂《宋文宪公全集》)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迨至楚境上,关吏之  絷:拘囚、拘禁。

B.

见         趣:高兴。

C.

吾今而后知夸谈足以祸 贾:招致,招引。

D.

或可少其妄      售:施展。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瑕恐获罪

故内惑郑袖

B.

囚之三年,劓而纵

又间令吴广次所旁丛祠中

C.

尊卢沙,亦一人也

欲加之罪,无辞乎

D.

歃血

杀之应陈涉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尊卢沙到了楚国被关吏拘囚后,他口出大言,气势非同一般,使楚国的关吏、大夫和上卿纷纷在尊卢沙的大言下诚惶诚恐。

B.

尊卢沙对楚国外患的分析不无道理,但他说大话的目的只是为了“为卿”,当楚王问他如何应对外患时,他什么对策也没对楚王说。

C.

当晋侯率领诸侯军队进犯楚国时,平时口出大言,气势不凡的尊卢沙竟无计可施,最终只好给楚王献上割地同晋侯讲和的屈辱之策。

D.

尊卢沙因说大话付出了劓鼻的代价,可他还不知道说大话是会招祸的,但当他刚想讲大话时,一摸摸到鼻子就立即住口。

(4)

对文章的思想、特色及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本文用寓言手法抨击了那种不学无术,以夸夸其谈混世的不良风气。

B.

本文刻画尊卢沙的性格特征,用的是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以他“说楚以王国之术”过程中的语言和动作来展现他的可笑、不加评论。

C.

本文行文简洁清晰,不蔓不枝,描摹人物生动形象。

D.

篇末议论紧扣尊卢沙的大言贾祸,议论说理入木三分,劝诫之意十分明确。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勿予笑也,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

译文:________

战国之时,士多大言无当,盖往往藉是以媒利禄。

译文:________

历考往事,矫虚以诳人,未有令后者也。

译文: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广州市东环中学2007届高三语文摸底测试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然后回答下列题。

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翁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千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计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划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人乐乐

B.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美  盖亦反其本矣

C.

尝以周师破李计兵十五万清流山下  能以足音辨人

D.

欲问事,而遗老尽矣  其日牛马嘶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丰乐亭所在地滁州“山川美”和“风俗美”的一组是

[  ]

A.

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  而故老皆无在者

B.

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  而喜与予游也

C.

向之凭恃险阻,划削消磨  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D.

风霜冰雪,刻露清秀  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滁州介于江淮之间,虽有商贾往还,但四方宾客并不来此偏僻的丰乐亭。尽管此处环境优美,可以仰而望山,俯而听泉;也可以春采花草,夏绵清凉。

B.

文章描写山泉景色之美,叙述建亭游赏之乐,文笔简洁生动。如用“耸然”“窈然”“翁然”,就点出了山水的独特情貌;用“掇”“荫”就表现出了游赏之乐。

C.

滁州在五代时兵祸不断,至宋统一后才得以安定。作者感慨今昔,赞颂朝廷使人民休养生息的功德,歌颂太平气象,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

D.

作者反复指出“故老皆无在者”“遗老尽矣”,透露出对人们居安而不思危的隐忧,要人们记住“幸生无事之时”,指出自己有“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的职责。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2)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3)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5)

用“/”线为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07年广东省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赵犨,其先青州人也。世为陈州牙将。犨幼与群儿戏道中部分行伍指顾如将帅虽诸大儿皆听其节度其父叔文见之惊曰大吾门者此儿也。及壮,善用弓剑,为人勇果,重气义,刺史闻其材,召置麾下。累迁忠武军马步军都虞候。王仙芝寇河南,陷汝州,将犯东都,犨引兵击败之,仙芝乃南去。已而黄巢起,所在州县,往往陷贼。陈州豪杰数百人,相与诣忠武军,求得犨为刺史以自保,忠武军表犨陈州刺史。已而巢陷长安,犨语诸将吏曰:“以吾计,巢若不为长安市人所诛,必驱其众东走,吾州适当其冲矣!”乃治城池为守备,迁民六十里内者皆入城中,选其子弟,配以兵甲,以其弟昶、珝为将。巢败,果东走,昶击破之。巢从后至,闻大怒。

  既而秦宗权以蔡州附巢,巢势甚盛,乃悉众围犨,置舂磨,糜人之肉以为食。陈人恐,犨语其下曰:“吾家三世陈将,必能保此。尔曹男子,当于死中求生,建功立业,未必不因此时。”陈人皆踊跃。陈人旧有巨弩数百,皆废坏,后生弩工皆不识其器。珝创意理之,弩矢激五百步,人马皆洞,以故巢不敢近。围凡三百日,犨食将尽,乃乞兵于梁。梁太祖与李克用皆自将会陈,击败巢将黄邺于西华。

  梁太祖入陈州,犨兄弟迎谒马首甚恭。然犨阴识太祖必成大事,乃降心屈迹,为自托之计。以梁援己恩,为太祖立生祠,朝夕拜谒。以其子岩尚太祖女,是谓长乐公主。黄巢已去,秦宗权复乱淮西,陷旁二十馀州,而陈去蔡最近,犨兄弟力拒之,卒不能下。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

忠武军犨陈州刺史    表:上表推荐

B.

弩矢五百步          激:袭击

C.

以其子岩太祖女      尚:匹配,多指高攀婚姻

D.

而陈蔡最近          去:离开

(2)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所在州县,往往陷贼

B.

糜人之肉以为

C.

建功立业,未必不因此

D.

后生弩工皆不识其器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

赵犨“为人勇果”,这一点在本文所记叙的历次陈州保卫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B.

黄巢攻陷长安后,正如赵犨所预料的那样,又驱众东走,结果被早已准备好的赵犨兄弟击破。

C.

陈州被投靠黄巢的秦宗权包围,陈人惊恐。赵犨对陈州百姓说:“我家三代陈将,一定能保卫陈州……”陈州百姓深受鼓舞,踊跃御敌。

D.

梁太祖率兵击溃巢将黄邺。赵犨为感谢救陈之恩,亲自为梁太祖建造生祠,并早晚拜谒。

(4)

用“/”给文中加粗的句子断句。

犨幼与群儿戏道中部分行伍指顾如将帅虽诸大儿皆听其节度其父叔文见之惊曰大吾门者此儿也

(5)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1)乃治城池为守备,迁民六十里内者皆入城中,选其子弟,配以兵甲,以其弟昶、珝为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犨阴识太祖必成大事,乃降心屈迹,为自托之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我们这个一向以诗歌国度为骄傲的民族到了今天,已经基本上与诗无缘了。除了教科书中的古典诗词和一些因时而变的所谓新诗,供孩子们形成概念外,大多数的读者,并不知晓也不关心今天中国诗人的存在与否,无论自何种角度,也看不到诗歌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相联系的证据。原因很简单,从生活样态和社会意识来看,经济头脑和市场逻辑的强力主导,使遣词造句、吟风弄月之事看上去纯属多余,从写作者或者说诗歌的发生状况来看,仍在不断发表作品的极少数从业者,已经日趋流落为边缘群体。

现代社会对诗歌荣誉、诗人地位的取缔已经是事实。关于诗歌的话题也就只能在所谓专业化的语境中自说自听——近三十年来,以“现代”、“国际化”为旗号的中国诗人们孜孜以求的,正是“个人”、“私人”和“纯诗”一类的东西,拒斥通俗,反对大众化审美,梦想与众不同的成就和价值,这本身就为诗歌的命运自设了陷阱。

我们从现有标本看到的,是从《诗经》到汉魏时期的古风、乐府这样一些带有先民原初思维特质的歌咏,是唐宋以来的诗体自觉及形式上的登峰造极。后世的人们,在将早期汉语固有的声韵和节奏逐步书面化、文本化的同时,渐渐游离了天然的性情流露和生命哀叹,又被儒道之类的政治文化辖制,成为千年不变的教化工具,即便屡屡出现反抗载道、逃离世俗、解放心灵的冲动,却终归是游戏性质的,在认识上,在精神层面则是宿命论的和停滞的。古代中国的诗歌,粗朴纯真,感时伤事,但少有对人的意识的深层观照,少有对精神世界的持续探求。

近世白话文运动的副产品之一就是所谓新诗的诞生。“新诗”似乎是一种基于思想浪漫而催化出的文体的浪漫——胡适、徐志摩、郭沫若这样一些典型人物大肆铺陈,为情造文,因时事造文,假思想之名造文,自由体翼然展翅。有人称此处发生了文化的断裂,其实非也。白话文运动也就是汉语的现代化,其功也许可比近代社会历史运动中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因为只有少数人掌握的书写、表意系统,被空前地大众化了,文化的神秘与特权色彩被抹去,民主的曙光已经初现。但诗歌却很快停滞不前,原地踏步,再次脱离了读者大众。原因在于,新诗对体制有解放而无建设,基于语言的音韵节奏等特质的形式生命,涣散为七零八落的长短句,没有了任何抑扬抗坠、顿挫起伏,所谓“内在节奏”的形成也并无章法,诗人们只是率性为。最重要的是,新文化运动起初的精神动因——与呼唤民主、科学、自由,反对封建专制文化,吁求健康国民性等“五四”精髓共生的思想锐气,在诗歌中不仅未见光大,反而屡被强加的战祸与社会的癫狂所压制干扰,及至消弭不见了。百年间,扔掉了旧式枷锁的新诗人们,就其思想的僵化、意识的荒芜而言,其实仍旧是破衣烂衫,唯有一副看似放浪形骸的奇怪尊容而已。

由于上述的未完成状态或曰畸变,我们看到,今天的中国诗人们,的确是没有太多体面可言的。

(节选自殷实《语言和谐与价值和谐》,《读书》2012年第1期)

5.下列关于“新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包括新诗在内的现代诗歌已经远离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主要是因为经济头脑和市场逻辑在当代生活样态和社会意识中占主导力量。

       B.新诗的没落与中国诗人“个人”“私人”化的追求,排斥通俗和大众化审美,企图非凡的成就与价值有密切关系。

       C.新诗作为自由体诗歌,有胡适、徐志摩、郭沫若等典型人物大肆铺陈,为情为事创作,真正实现了思想的浪漫和文体的浪漫。

       D.在白话文运动中产生的新诗,体制上有解放无建设,内容上与“五四”精髓共生的思想锐气却没有发扬光大。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曾是以诗歌为骄傲的国度,而今天的人们基本与诗歌无缘,以至写诗的人逐渐沦落为边缘群体。

       B.今天的孩子们对诗歌形成概念一般是依靠教科书上出现的古典诗词和一些所谓的新诗而已。

       C.现在大多数读者既不知道又不关心当今中国诗人的存在与否,也不见诗歌与当代社会生活的紧密关联。

       D.从诗歌的传承与发展历程来看,诗歌一旦变得书面化、文本化,就失却了天然的性情流露和生命哀叹,一直充当教化工具。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今诗歌荣誉和诗人地位已被现实社会所排斥,有关诗歌的话题也只限在专业化的小圈子里传播,很难在更广阔的领域引起共鸣。

       B.从《诗经》到汉魏时期的古风、乐府再到唐宋以来的中国古代诗歌,大多数缺乏对人的意识的深层观照和对精神世界的持续探求。

       C.因为只有少数人掌握的书写和表意系统的诗歌被空前地大众化了,文化的神秘与特权色彩被抹去,所以给新诗带来希望的曙光。

       D.今天的中国诗人们没有太多体面可言,这与诗歌发展的先天性不足、商品经济社会的特殊现状以及诗人本身等诸方面的因素有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