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句中加粗的词古今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B.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C.吾王庶几无疾病
D.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粗的词古今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B.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C.吾王庶几无疾病
D.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1. A.
    晚乃遁光、黄间     犹见眉间
  2. B.
    因谓之方山子   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3. C.
    亦足富乐   问余所至此者
  4. D.
    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俯而不答,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学习周报 语文 粤教高二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2009-2010学年 第24期 总第180期 粤教版(选修) 题型:01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

晚乃遁光、黄间    犹见眉间

B.

谓之方山子      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C.

亦足富乐       问余所至此者

D.

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俯而不答,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高)允好切谏,朝廷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常屏左右待之。或自朝至暮,或连日不出;群臣莫知其所言。语痛切,帝所不忍闻,命左右扶出,然终善遇之。时有上事为激讦者,帝省之,谓群臣曰:“君、父一也。父有过,子何不作书于众中谏之?而于私室屏处谏者,岂非不欲其父之恶彰于外邪!至于事君,何独不然!君有得失,不能面陈,上表显谏,欲彰君之短,明已之直,此岂忠臣所为乎!如高允者,真忠臣也。朕有过,未尝不面言,至有朕所不堪闻者,允皆无所避。朕闻其过天下不知,可不谓忠乎!”

  允所与同征者游雅等皆至大官,封侯,部下吏至刺史、二千石者亦数十百人,而允为郎。二十七年不徙官。命谓群臣曰:“汝等虽执弓刀在朕左右,徒立耳,未尝有一言规正;唯伺朕喜悦之际,祈官乞爵,今皆无功而至王公。允执笔佐我国家数十年,为益不少,不过为郎,汝等不自愧乎!”拜允中书令。

  时魏百官无禄,允常使诸子樵采以自给。司徒陆丽言于帝曰:“高允虽蒙宠待,而家贫,妻子不立。”帝曰:“公何不先言?今见朕用之,乃言其贫乎!”即日至允第惟草屋数间布被缊袍厨中盐菜而已帝叹息赐帛五百匹粟千斛拜长子悦为长乐太守允固辞不许。帝重允,常呼为令公而不名。

  游雅常曰:“前史称卓子康、刘文饶之为人,褊心者或不之信。余与高子游处四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乃知古人为不诬耳。高子内文明而外柔顺,其言呐呐不能出口。昔崔司徒尝谓余云:‘高生丰才博学,一代佳士,所乏者,矫矫风节耳。’余亦以为然。及司徒得罪,起于纤微,诏指临责,司徒声嘶股栗,殆不能言;宗钦已下,伏地流汗,皆无人色。高于独敷陈事理,申释是非,辞义清辩,音韵高亮。人主为之动容,听者无不神耸,此非所谓矫矫者乎!由此观之,汲长孺可以卧见卫青,何抗礼之有!此非所谓风节者乎!夫人固未易知;吾既失之于心,崔又漏之于外,此乃管仲所以致恸于鲍叔也。”

——选自《资治通鉴·宋纪》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朝廷事有不便
不便:不方便
B.帝所不忍
不忍:不忍心
C.未尝有一言规正
规正:规劝走正道
D.乃知古人为不诬
不诬:不污蔑人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自朝至暮
②语痛切
B.①如高允者,真忠臣也
拜允中书令
C.①不能面陈,上表显谏
②朕闻其过天下不知
D.①帝常屏左右待之
②欲彰君之短

(3)下列有关高允的内容,编为四组,全部表现他“忠心耿耿,品节高尚”的一项是

[  ]

①允好切谏 ②语或痛切,帝所不忍闻 ③乃拜允中书令 ④允常使诸子樵采以自给 ⑤常呼为令公而不名 ⑥拜长子悦为长乐太首,允固辞不许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③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高允,曾做中书令,有文采,外表柔顺,看似木讷,内心清楚,善于自谏。

D.皇帝认为大臣要敢于直谏,没必要看见错误就写奏折,让天下人都知道皇帝的错误。

C.高允家境贫寒,儿子们以砍柴贴补家用,穷得连妻子都娶不上。

D.游雅认为高允是一个有“风节”的人,但人们看错了他的内在本质和外在气质。

(5)将文段中划线部分用“/”断句。

即日至允第惟草屋数间布被缊袍厨中盐菜而已帝叹息赐帛五百匹粟千斛拜长子悦为长乐太守允固辞不许。

(6)翻译下列语句。

①而于私室屏处谏者,岂非不欲其父之恶彰于外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高子独敷陈事理,申释是非,辞义清辩,音韵高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由此观之,汲长孺可以卧见卫青,何抗礼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高)允好切谏,朝廷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常屏左右待之。或自朝至暮,或连日不出;群臣莫知其所言。语痛切,帝所不忍闻,命左右扶出,然终善遇之。时有上事为激讦者,帝省之,谓群臣曰:“君、父一也。父有过,子何不作书于众中谏之?而于私室屏处谏者,岂非不欲其父之恶彰于外邪!至于事君,何独不然!君有得失,不能面陈,上表显谏,欲彰君之短,明已之直,此岂忠臣所为乎!如高允者,真忠臣也。朕有过,未尝不面言,至有朕所不堪闻者,允皆无所避。朕闻其过天下不知,可不谓忠乎!”

  允所与同征者游雅等皆至大官,封侯,部下吏至刺史、二千石者亦数十百人,而允为郎。二十七年不徙官。命谓群臣曰:“汝等虽执弓刀在朕左右,徒立耳,未尝有一言规正;唯伺朕喜悦之际,祈官乞爵,今皆无功而至王公。允执笔佐我国家数十年,为益不少,不过为郎,汝等不自愧乎!”拜允中书令。

  时魏百官无禄,允常使诸子樵采以自给。司徒陆丽言于帝曰:“高允虽蒙宠待,而家贫,妻子不立。”帝曰:“公何不先言?今见朕用之,乃言其贫乎!”即日至允第惟草屋数间布被缊袍厨中盐菜而已帝叹息赐帛五百匹粟千斛拜长子悦为长乐太守允固辞不许。帝重允,常呼为令公而不名。

  游雅常曰:“前史称卓子康、刘文饶之为人,褊心者或不之信。余与高子游处四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乃知古人为不诬耳。高子内文明而外柔顺,其言呐呐不能出口。昔崔司徒尝谓余云:‘高生丰才博学,一代佳士,所乏者,矫矫风节耳。’余亦以为然。及司徒得罪,起于纤微,诏指临责,司徒声嘶股栗,殆不能言;宗钦已下,伏地流汗,皆无人色。高于独敷陈事理,申释是非,辞义清辩,音韵高亮。人主为之动容,听者无不神耸,此非所谓矫矫者乎!由此观之,汲长孺可以卧见卫青,何抗礼之有!此非所谓风节者乎!夫人固未易知;吾既失之于心,崔又漏之于外,此乃管仲所以致恸于鲍叔也。”

——选自《资治通鉴·宋纪》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朝廷事有不便
不便:不方便
B.帝所不忍
不忍:不忍心
C.未尝有一言规正
规正:规劝走正道
D.乃知古人为不诬
不诬:不污蔑人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自朝至暮
②语痛切
B.①如高允者,真忠臣也
拜允中书令
C.①不能面陈,上表显谏
②朕闻其过天下不知
D.①帝常屏左右待之
②欲彰君之短

(3)下列有关高允的内容,编为四组,全部表现他“忠心耿耿,品节高尚”的一项是

[  ]

①允好切谏 ②语或痛切,帝所不忍闻 ③乃拜允中书令 ④允常使诸子樵采以自给 ⑤常呼为令公而不名 ⑥拜长子悦为长乐太首,允固辞不许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③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高允,曾做中书令,有文采,外表柔顺,看似木讷,内心清楚,善于自谏。

D.皇帝认为大臣要敢于直谏,没必要看见错误就写奏折,让天下人都知道皇帝的错误。

C.高允家境贫寒,儿子们以砍柴贴补家用,穷得连妻子都娶不上。

D.游雅认为高允是一个有“风节”的人,但人们看错了他的内在本质和外在气质。

(5)将文段中划线部分用“/”断句。

即日至允第惟草屋数间布被缊袍厨中盐菜而已帝叹息赐帛五百匹粟千斛拜长子悦为长乐太守允固辞不许。

(6)翻译下列语句。

①而于私室屏处谏者,岂非不欲其父之恶彰于外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高子独敷陈事理,申释是非,辞义清辩,音韵高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由此观之,汲长孺可以卧见卫青,何抗礼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福建三明一中2008-200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题。

  钓台在浙东,汉严先生[1]隐处也。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顾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

  舟发自常山,凡三百余里,山水皆有可观。目之所及,未暇问名。惟诫舟子以过七里滩,必予告。越日,舟行万山中,忽睹云际双峰崭然秀峙,急呼舟子曰:“若非钓台耶?”曰:“然矣!”视之,所云两台,实两峰也。台东西峙,相距可数百步,陡起江干,数百仞不肯止。巉岩如高士并立,风致岸然。树多松,疏疏罗植,偃仰离奇各有态;倒影水中,水流波动,势欲飞起。峰之下,先生祠堂在焉。意当日垂纶[2],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

  山既奇秀,境复幽倩,欲舣舟一登,而舟子固持不可。不能强,致礼焉,遂行。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俯仰间,清风徐来,无名之香,四山俱至,则鼻游之。舟子谓滩水佳甚,试之良然,则舌游之。顷之,帆行峰转,瞻望弗及矣。返坐舟中,惝恍间如舍舟登陆,如披草寻磴,如振衣最高处,下瞰群山趋列,大似云台诸将相,非不杰然卓立,觉先生,悉在下风,盖神游之矣。日夕矣,舟泊前渚。人稍定,呼舟子劳酒,细询之曰:“若尝登钓台乎,山中之景何若?”舟子具能答之,于是乎并以耳游。快矣哉,是游乎!

  客或笑谓郑子足未出舟中一步游于何有?嗟乎!客不闻乎?昔宗少文[3]卧游五岳,孙兴公[4]遥赋天台,皆未尝身历其地,余今所得,较二子,不多乎哉?”故曰:以为游,则亦游矣。客曰:“虽然,少文之画,兴公之文,盍处一焉,以谢山灵?”余窃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

(选自清·郑日奎《游钓台记》,有删改)

  [注释][1]严先生:指严光,字子陵,东汉初会稽余姚(今属浙江)人,早年曾与汉光武帝刘秀同学。刘秀做皇帝后,他改名换姓,隐居不仕。后被刘秀觅得,召到京师洛阳,授以谏议大夫,固辞不受,归隐于富春山。[2]垂纶:垂钓。[3]宗少文:宗炳,字少文,南朝宋画家,好游山水。晚年将游历过的山水绘在室中以观看,自称“卧游”。[4]孙兴公:孙绰,字兴公,晋人,博学善文,曾作《天台山赋》。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目之所及,未暇问名     第:但是

B.

视之,所云两台,实两峰也  迫:急迫

C.

先生,悉在下风      视:比较

D.

余窃愧未之也,遂为之记   逮:比得上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不能强,致礼焉       之以饥谨

B.

夕矣,舟泊前渚    句读不知

C.

人稍定,呼舟子劳酒   皆美于徐公

D.

二子,不多乎哉?   或取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作者历来仰慕东汉著名隐士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很想趁这次乘船送公文北上的机会到严子陵隐居之地浙东钓台去游览一番。

B.

作者游历钓台,借助眼观、鼻嗅、舌品、耳闻,呈现出了其“神游”钓台的独特感受,形象地表现了自己对那里景象的喜爱之情。

C.

刚看到奇特秀丽、环境幽美的钓台,作者就想停船靠岸登上山去,可是船夫坚持不同意;直到晚上停船靠岸,用酒慰劳完船夫后,作者才得以登上钓台。

D.

钓台指的就是七里滩边两座高耸险峻的山峰,相传是严子陵钓鱼的地方。东西各一,山岩高傲,山上松树的影子倒映在江水中,严先生的祠堂就在山脚下。

(4)

把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意当日垂纶,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客或笑谓郑子足未出舟中一步游于何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袁涣,陈郡人也。郡命为功曹,后辟公府,举高第。刘备为豫州,举涣茂才。后避地江、淮间,为袁术所命。术每有所咨访,涣常正议,术不能然敬之不敢不礼也。顷之,吕布击术于阜陵,涣往从之,遂复为布所拘留。布初与刘备和亲,后离隙。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布大怒,以兵胁涣曰:“为之则生,不为则死。”涣颜色不变,笑而应之曰:“涣闻唯德可以辱人,不闻骂。使彼固君子邪,且不耻将军之言,彼诚小人邪,将复将军之意,则辱在此不在于彼。且涣他日之事刘将军,独今日之事将军也,如一旦去此,复骂将军,可乎?”布而止。布诛,涣得归太祖。涣言曰:“夫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鼓之以道德,之以仁义,兼抚其民而除其害。夫然,故可与之死而可与之生。公明哲超世,古之所以得其民者,公既勤之矣,今之所以失其民者,公既戒之矣,海内赖公。得免危亡之祸,然而民未知义,其惟公所训之,则天下幸甚!”太祖深纳焉。是时,新募民开屯田,民不乐,多逃亡。涣白太祖曰:“夫民安土重迁,不可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宜顺其意,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太祖从之,百姓大悦。迁为梁相,为政崇教训恕思而后行,外温柔内能断。病去官,百姓思之。前后得赐甚多,皆散尽之,家无所储,终不问产业,乏则取之人,不为皦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以尝为备举吏,独不贺。

  (选自《三国志》,有删节)

注:①高第:官吏考核中的高等。②茂才:举用人的一种科目,即“秀才”。③太祖:曹操。

1对下面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涣常正议,术不能    抗:辩驳。

B.布大怒,以胁涣     兵:兵器。

C.鼓之以道德,之以仁义  征:征召,号召。

D.夫民安土重迁,不可变  卒:最终。

2对下面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布初与刘备和亲      和亲:和睦亲近。

B.涣颜色不变,笑而应之曰  颜色:面色。

C.为政崇教训        教训:从失败或错误中取得经验。

D恕思而后行        恕思:本着宽恕的原则思考。

3下面四组句子中,加粗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①布惭止   外温柔内能断

②刘备为豫州 独今日事将军也

③乏则取之人 得免危亡之祸

④不闻骂   病去官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然敬之不敢不礼也   ②古之所以得其民者,公既勤之矣

A.①然而仍然尊敬他,不敢有不礼貌的表现。

②古人用来争得民众的方法,您已经努力地付诸实践了。

B.①可是因为尊敬他,就也不敢做不合礼数的事。

②古代那些得民心的圣明君主,您已经勤于学习了。

C.①反倒更尊敬他,不敢有不礼貌的举动。

②古代能使民众归附的原因,您已经通过努力了解了。

D.①但是他也尊重袁术,不敢乱了礼数。

②对像古代圣贤那样能得民心的官员,您已经殷勤慰劳了。

5.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袁涣感到刘备的知遇之恩,分手后遇事亦维护刘备,身在曹营心系故主。

B.袁涣温和坦诚,重义轻财,不炫示邀名,对曹操屡有劝谏,受到曹操器重。

C.袁涣不畏权势,据理力争,审时度势,体察民情,虽不拘细行,仍受人敬重。

D.袁涣虽然通晓军事,但是反对不义战争,劝曹操不可发动师出无名的战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袁涣,陈郡人也。郡命为功曹,后辟公府,举高第。刘备为豫州,举涣茂才。后避地江、淮间,为袁术所命。术每有所咨访,涣常正议,术不能然敬之不敢不礼也。顷之,吕布击术于阜陵,涣往从之,遂复为布所拘留。布初与刘备和亲,后离隙。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布大怒,以兵胁涣曰:“为之则生,不为则死。”涣颜色不变,笑而应之曰:“涣闻唯德可以辱人,不闻骂。使彼固君子邪,且不耻将军之言,彼诚小人邪,将复将军之意,则辱在此不在于彼。且涣他日之事刘将军,独今日之事将军也,如一旦去此,复骂将军,可乎?”布而止。布诛,涣得归太祖。涣言曰:“夫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鼓之以道德,之以仁义,兼抚其民而除其害。夫然,故可与之死而可与之生。公明哲超世,古之所以得其民者,公既勤之矣,今之所以失其民者,公既戒之矣,海内赖公。得免危亡之祸,然而民未知义,其惟公所训之,则天下幸甚!”太祖深纳焉。是时,新募民开屯田,民不乐,多逃亡。涣白太祖曰:“夫民安土重迁,不可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宜顺其意,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太祖从之,百姓大悦。迁为梁相,为政崇教训恕思而后行,外温柔内能断。病去官,百姓思之。前后得赐甚多,皆散尽之,家无所储,终不问产业,乏则取之人,不为皦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以尝为备举吏,独不贺。

  (选自《三国志》,有删节)

注:①高第:官吏考核中的高等。②茂才:举用人的一种科目,即“秀才”。③太祖:曹操。

1对下面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涣常正议,术不能    抗:辩驳。

B.布大怒,以胁涣     兵:兵器。

C.鼓之以道德,之以仁义  征:征召,号召。

D.夫民安土重迁,不可变  卒:最终。

2对下面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布初与刘备和亲      和亲:和睦亲近。

B.涣颜色不变,笑而应之曰  颜色:面色。

C.为政崇教训        教训:从失败或错误中取得经验。

D恕思而后行        恕思:本着宽恕的原则思考。

3下面四组句子中,加粗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①布惭止   外温柔内能断

②刘备为豫州 独今日事将军也

③乏则取之人 得免危亡之祸

④不闻骂   病去官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然敬之不敢不礼也   ②古之所以得其民者,公既勤之矣

A.①然而仍然尊敬他,不敢有不礼貌的表现。

②古人用来争得民众的方法,您已经努力地付诸实践了。

B.①可是因为尊敬他,就也不敢做不合礼数的事。

②古代那些得民心的圣明君主,您已经勤于学习了。

C.①反倒更尊敬他,不敢有不礼貌的举动。

②古代能使民众归附的原因,您已经通过努力了解了。

D.①但是他也尊重袁术,不敢乱了礼数。

②对像古代圣贤那样能得民心的官员,您已经殷勤慰劳了。

5.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袁涣感到刘备的知遇之恩,分手后遇事亦维护刘备,身在曹营心系故主。

B.袁涣温和坦诚,重义轻财,不炫示邀名,对曹操屡有劝谏,受到曹操器重。

C.袁涣不畏权势,据理力争,审时度势,体察民情,虽不拘细行,仍受人敬重。

D.袁涣虽然通晓军事,但是反对不义战争,劝曹操不可发动师出无名的战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疆,国僵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子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秦伐韩,军于阏与(阏与:古邑名,在今山西和顺西北)。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兵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武安西,集解徐广曰:“属魏郡,在邯郸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军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赵奢既已秦间,乃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待之。不然,必败。”赵奢曰:“请受令。”许历曰:“请就斧质之诛。”赵奢曰:“胥后令邯郸。”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胜,后至者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

  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以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对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用事者:主事的人
B.王用之国赋
治:管理
C.秦军鼓噪勒兵
鼓噪:击鼓呐喊
D.赵奢既已秦间
遣:派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赵奢者,赵之田部吏
故以羊易之
B.又召乐乘问焉
无恒产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C.将军必厚集其阵待之
而蔺相如徒口舌为老
D.先据北山上
古之学必有师

(3)从文言句式看,下面句子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奢以法治之
B.平原君以为贤
C.秦军军武安西
D.间以报秦将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赵奢“胆识谋略不凡”的一组是

[  ]

①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②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

④军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

⑤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

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③④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赵奢任田部吏时,有胆有识,敢于坚持原则,依法从严惩治了平原君家不肯交租的主事者。

B.平原君不念旧恶,以德报怨,在国君面前推荐赵奢,让其负责管理全国赋税。

C.面对强秦伐韩,在是否援韩的问题上,赵国应付对之策难定时,赵奢力主救韩,表现了非凡的胆识。

D.秦军的奸细潜入赵军营区,赵奢趁此施计,让其被表象蒙骗,中圈套而归,终使秦军大败。

(6)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疆,国僵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子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秦伐韩,军于阏与(阏与:古邑名,在今山西和顺西北)。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兵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武安西,集解徐广曰:“属魏郡,在邯郸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军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赵奢既已秦间,乃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待之。不然,必败。”赵奢曰:“请受令。”许历曰:“请就斧质之诛。”赵奢曰:“胥后令邯郸。”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胜,后至者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

  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以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对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用事者:主事的人
B.王用之国赋
治:管理
C.秦军鼓噪勒兵
鼓噪:击鼓呐喊
D.赵奢既已秦间
遣:派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赵奢者,赵之田部吏
故以羊易之
B.又召乐乘问焉
无恒产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C.将军必厚集其阵待之
而蔺相如徒口舌为老
D.先据北山上
古之学必有师

(3)从文言句式看,下面句子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奢以法治之
B.平原君以为贤
C.秦军军武安西
D.间以报秦将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赵奢“胆识谋略不凡”的一组是

[  ]

①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②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

④军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

⑤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

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③④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赵奢任田部吏时,有胆有识,敢于坚持原则,依法从严惩治了平原君家不肯交租的主事者。

B.平原君不念旧恶,以德报怨,在国君面前推荐赵奢,让其负责管理全国赋税。

C.面对强秦伐韩,在是否援韩的问题上,赵国应付对之策难定时,赵奢力主救韩,表现了非凡的胆识。

D.秦军的奸细潜入赵军营区,赵奢趁此施计,让其被表象蒙骗,中圈套而归,终使秦军大败。

(6)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