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B.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
C.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
D.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B.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
C.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
D.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杜维明:中国文化的课堂有多大

陈祖芬 

美国学生从小接受个人主义教育,强调人的独立。如今他们有兴趣聆听杜维明不那样思考问题,说人是一个个同心圆。中国传统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道路,就这样设定。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人不是孤立的,是一个个互为影响的同心圆。

杜维明运送的中国儒家文化,吸引了许多最有独立思想、最不受束缚的哈佛学生!偌大一个哈佛,杜维明讲的中国文化的课堂最大。

几百双蓝眼睛的追光跟着杜维明移动,身子是不动的。几百个人就是几百座雕像。直到听他说“可以提问了”,台下那几百人的群雕才好像经仙人指点,全都活了过来。

前边的金发女生举起手,她披的外衣滑落下来,瘦削的身材穿着一件黑色背心。她高高举起裸露的洁白手臂,好像要把手伸进东方文化的神秘云雾里。

杜维明的助教拿来麦克风走到举手学生前,我感觉那助教拿的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接力棒。课结束时,全场掌声哗哗,好像中国鞭炮,在西方世界震响。

一次,他在教堂演讲儒学和基督教的对话问题。台下的牧师问身边的人:杜维明有没有加入教会?杜先生要给我们布道,效果一定好极了。英文世界里,传道士意味着代表上帝布道,意味着使命感。很多西方学者也称赞杜维明是儒学的传道士。

杜维明在大讲堂里上课,常有些女学生占前排座位,超越儒家伦理地观察这位儒学权威的形貌衣着。她们会说出杜维明有怎样的几条领带,在什么场合系哪一条领带。她们很惋惜地觉得老师太不顾及自己了。老师的裤子上有一个小洞。当然,这个洞只有这些非儒家的女学生能看到。杜维明自己是不知道的。

我想,这个洞就是著名一洞了。

一次杜维明先生主持召开国际学术会议,资金一时没到。杜维明和他的助手只好拿出信用卡先支付会议费用。助手用自己的卡取出3万美元。再用杜维明给她的卡取,卡上没钱了。

在杜维明的生活中,一定有不少的“洞”。他五年没在家过圣诞节了。因为圣诞长假,是他最可以飞行演讲的时间。唯去年圣诞他在哈佛病了。要不,圣诞他又要一路演讲过去——台湾、香港、新加坡、北京。

在哈佛,在英语世界,杜维明首创用汉语作为讨论语言——哈佛儒学研讨会。我想,这决不仅仅是为了中国,而是为了人类——在21世纪的世界,中国文化对人类可能有的贡献。

杜维明的儒学研究,总和社会变迁、世界进步有关。中国文化和现代性碰撞激发的活力,使他注意传统资源和现代化的相关性,使他的儒学研究总具有开辟创新的能力,而他对中国文化精神血脉的坚守与弘扬,又使他多了几分传统士大夫的精神。

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来,这种士大夫精神失传,学子回到书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杜维明要来大陆从事儒学活动了。那时大陆刚刚开放,一些大学对他要讲儒学还不大敢应承。

他说:有些事情你不做没有人做。如今儒学和西方各种学术思潮的对话越来越活跃了。如果有好事者把杜维明乘坐飞机的航线一道道记录下来,大体可看出儒学在今日世界上传布发展的轨迹。

杜维明的学问是动态的学问,是知行合一的学问。他的儒学能面对当代世界,与各种思潮建立沟通,接受现代性新模式的挑战,激活了许多黑眼睛蓝眼睛黄头发白头发。

一天晚上七点钟,来到杜维明家里探讨儒学问题。和一屋子饱学之士在一起,我第一次觉得,中文比英文难懂。

他们在讨论什么呢?学术和学术生命的活性——中华民族的再生——两岸三地的互动——东西方价值取向重叠的可能性越来越大——错过十年,我们就变成西方文明的消费国——儒家伦理和在世界范围的普世价值——中国经济的强大和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可能发出的声音——儒学重在身体力行的——知识群体的独立和尊严——中学西学的微妙混合——儒家的带有宗教性的情怀——公众知识分子的角色——美国国会请杜维明讲《论语》——世界给你发言的机会,你发什么言?

我想起哈佛校徽上的拉丁文:真理。

这场壁炉前的讨论一直到午夜。我想起杜维明的话:“哈佛已经成为在英语世界中经常用普通话谈论‘国学’(中国学问)的道场。”壁炉里的火,杜维明加了又加。思想的火,生生不息。一个夜晚对一个世纪来讲,自然短暂;在杜维明家壁炉前发出的声音,有如世纪般地深沉。

1928年以来,杜维明是哈佛东亚系第一个华人系主任。不久前,北京大学成立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2010年1月4日《文汇报》报道,美国留学中国的人数10年増长6倍,2008年世界各国到中国留学的人数达20万……

下列对传记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本文语言平实生动,文字富有表现力,通过记叙杜维明在世界各地传播中国儒家文化的典型事迹,真实具体的再现了传主的光辉形象,塑造了杜维明中国文化传播者的形象,读来令人振奋。

B.“偌大一个哈佛,杜维明讲的中国文化的课堂最大”,这说明杜维明运送的中国儒家文化,吸引了许多最有独立思想、最不受束缚的哈佛学生!

C.中国儒学文化,杜维明传播初期在大陆遭到冷遇;而在倡导独立自由的西方世界,却很快得到传播,产生广泛影响。很重要的原因是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也不同。

D.杜维明在大讲堂里上课,常有些女学生占前排座位,超越儒家伦理地观察这位儒学权威的形貌衣着。这一方面表明了杜维明具有极强的人格魅力,另一方面也写出这些学生学习不够专注。

E.本文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具体形象的表现了杜维明的卓越精神。

杜维明生活中的“洞”具体指什么?可以看出他怎样的精神?

请赏析理解下面的句子。

①几百个人就是几百座雕像。直到听他说“可以提问了”,台下那几百人的群雕才好像经仙人指点,全都活了过来。

②一个夜晚对一个世纪来讲,自然短暂;在杜维明家壁炉前发出的声音,有如世纪般地深沉。

有人说杜维明是儒学的传道士,有人说他是传统的士大夫,有人说他是现代公众知识分子。你怎么看?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0年宁夏西吉县回民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母亲的纽扣
他还记得,那年他过十二岁生日时还在上学,老师自然没有理由为他放假。一大早,母亲就把他从被窝里拽出来,他躲闪着母亲冰凉的手,还想再赖一会儿床,就听母亲说:“你看这是什么?”
他睁开眼睛,面前是一件新衣服,正是他梦寐以求的那种军装式样,有排铜纽扣,肩上有三道蓝杠,这是在同学们中正“流行”的。他一下子兴奋起来,三下两下穿上衣服,连长寿面都吃得慌慌张张——他要去学校里跟同学们炫耀一下,他也有一件自己的新衣服了,而且是最“时髦”的!要知道,从小到大,他都是穿哥哥的旧衣服,补丁摞补丁呀。   
果然如他所料,当他—走进教室,同学们的眼光都瞪直了,他们都没想到,一向灰头土脸的他也有这么光彩夺目的时候。
他在自己的座位上心情愉快地上完第一节课,课间时分,同学们都围拢在他的周围,翻看他的新衣服。有个同学忽然问:“咦,你的纽扣怎么跟我们的不一样呢?”他这才认真看起了自己的纽扣,还真的不一样,别人的纽扣是双排平直的,而他的纽扣却是斜的,两排成倒八字形。
同学们翻看他的衣服,忽然都笑了起来,原来他的白衣服被纽扣扣住的地方,是—块黄色的旧布。他也明白了,一定是母亲买的是一块布头,布头不够做衣服,只好在里面衬上一块别的布,为了怕看出来,纽扣只好歪到了一边;而为了别人看不出来,母亲又别出心裁地把另一排纽扣也钉斜着,自然就成了倒八字形。
知道了真相,同学们“轰”地—下全笑了,眼里又恢复了往日讥诮的神色。那片目光激起了他心里的—片怒火。中午回到家,当着来客的面,他剪碎了自己的新衣服。
母亲冲到他面前,高高扬起的手,终于没能落下来,他瞥到母亲的泪水在眼眶里打着转,转头跑了……   ,
他分明地感觉到,从那天起,母亲像是变了个人似的。父母做的是磨豆腐的生意,母亲平时都很少闲过,那以后就更是连喘口气的时间都不给自己留。他眼看着母亲削瘦下去,眼看着母亲倒下去……他很想对母亲说一句“对不起”,可再也没机会说了。
但他继承了母亲的傲骨和勤奋,他努力地学习,使自己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拥有很多很多的钱,把母亲的坟墓修葺了一遍又一遍。
有一天,他参加了一个服装展示会,那都是世界顶极的服装设计大师的作品。中间有一个男模特走上场,他的眼睛一下子直了,脑子里面嗡嗡乱响——那白色的衣服,倒八字的铜纽扣,里面是不是?他情不自禁地冲上了舞台,翻开那个男模特的衣服,里面衬的竟然也是—块黄布!
他跪在那男模特的面前放声痛哭。
当听他讲完了他的故事后,全场的人都沉默良久。最后,—位设计大师说:“其实,所有的母亲都是艺术家!”
(摘自《微型小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以“母亲的纽扣”为题,表达了“他”年少时剪碎了母亲做的与同学们不一样的倒八字纽扣衣服的愧疚之情。
B.母亲“高高扬起的手,终于没能落下来”,一方面说明母亲对“他”的行为非常愤怒,一方面说明母亲怕在客人面前打孩子丢面子。
C.母亲“连喘口气的时间都不给自己留”,母亲这样的变化,是要通过拼命劳作,给自己的孩子做一件完整的新衣服,表现了伟大的母爱。
D.把母亲的坟墓一遍又一遍的修葺,是要告诉躺在地下的母亲,“他”有钱了,母亲如果活着,就不用再没日没夜的辛劳了,可以享儿子的福了。
E、小说以“他”为主线,以“他”过十二岁生日时穿新衣服在同学们面前炫耀的事情为叙述内容,深刻的揭示了人不能好面子这一主题。
【小题2】请分析小说中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6分)
【小题3】“其实,所有的母亲都是艺术家!”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小说中“他”的故事发人深思,这个故事是否也让你想起了你的母亲呢?会该你今后的人生带来什么启示呢?请结合现实加以说明。(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届河南省豫南九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杜维明:中国文化的课堂有多大
陈祖芬 
美国学生从小接受个人主义教育,强调人的独立。如今他们有兴趣聆听杜维明不那样思考问题,说人是一个个同心圆。中国传统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道路,就这样设定。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人不是孤立的,是一个个互为影响的同心圆。
杜维明运送的中国儒家文化,吸引了许多最有独立思想、最不受束缚的哈佛学生!偌大一个哈佛,杜维明讲的中国文化的课堂最大。
几百双蓝眼睛的追光跟着杜维明移动,身子是不动的。几百个人就是几百座雕像。直到听他说“可以提问了”,台下那几百人的群雕才好像经仙人指点,全都活了过来。
前边的金发女生举起手,她披的外衣滑落下来,瘦削的身材穿着一件黑色背心。她高高举起裸露的洁白手臂,好像要把手伸进东方文化的神秘云雾里。
杜维明的助教拿来麦克风走到举手学生前,我感觉那助教拿的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接力棒。课结束时,全场掌声哗哗,好像中国鞭炮,在西方世界震响。
一次,他在教堂演讲儒学和基督教的对话问题。台下的牧师问身边的人:杜维明有没有加入教会?杜先生要给我们布道,效果一定好极了。英文世界里,传道士意味着代表上帝布道,意味着使命感。很多西方学者也称赞杜维明是儒学的传道士。
杜维明在大讲堂里上课,常有些女学生占前排座位,超越儒家伦理地观察这位儒学权威的形貌衣着。她们会说出杜维明有怎样的几条领带,在什么场合系哪一条领带。她们很惋惜地觉得老师太不顾及自己了。老师的裤子上有一个小洞。当然,这个洞只有这些非儒家的女学生能看到。杜维明自己是不知道的。
我想,这个洞就是著名一洞了。
一次杜维明先生主持召开国际学术会议,资金一时没到。杜维明和他的助手只好拿出信用卡先支付会议费用。助手用自己的卡取出3万美元。再用杜维明给她的卡取,卡上没钱了。
在杜维明的生活中,一定有不少的“洞”。他五年没在家过圣诞节了。因为圣诞长假,是他最可以飞行演讲的时间。唯去年圣诞他在哈佛病了。要不,圣诞他又要一路演讲过去——台湾、香港、新加坡、北京。
在哈佛,在英语世界,杜维明首创用汉语作为讨论语言——哈佛儒学研讨会。我想,这决不仅仅是为了中国,而是为了人类——在21世纪的世界,中国文化对人类可能有的贡献。
杜维明的儒学研究,总和社会变迁、世界进步有关。中国文化和现代性碰撞激发的活力,使他注意传统资源和现代化的相关性,使他的儒学研究总具有开辟创新的能力,而他对中国文化精神血脉的坚守与弘扬,又使他多了几分传统士大夫的精神。
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来,这种士大夫精神失传,学子回到书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杜维明要来大陆从事儒学活动了。那时大陆刚刚开放,一些大学对他要讲儒学还不大敢应承。
他说:有些事情你不做没有人做。如今儒学和西方各种学术思潮的对话越来越活跃了。如果有好事者把杜维明乘坐飞机的航线一道道记录下来,大体可看出儒学在今日世界上传布发展的轨迹。
杜维明的学问是动态的学问,是知行合一的学问。他的儒学能面对当代世界,与各种思潮建立沟通,接受现代性新模式的挑战,激活了许多黑眼睛蓝眼睛黄头发白头发。
一天晚上七点钟,来到杜维明家里探讨儒学问题。和一屋子饱学之士在一起,我第一次觉得,中文比英文难懂。
他们在讨论什么呢?学术和学术生命的活性——中华民族的再生——两岸三地的互动——东西方价值取向重叠的可能性越来越大——错过十年,我们就变成西方文明的消费国——儒家伦理和在世界范围的普世价值——中国经济的强大和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可能发出的声音——儒学重在身体力行的——知识群体的独立和尊严——中学西学的微妙混合——儒家的带有宗教性的情怀——公众知识分子的角色——美国国会请杜维明讲《论语》——世界给你发言的机会,你发什么言?
我想起哈佛校徽上的拉丁文:真理。w.w.^w.k.&s.5*u.c.#om高.考.资.源.网
这场壁炉前的讨论一直到午夜。我想起杜维明的话:“哈佛已经成为在英语世界中经常用普通话谈论‘国学’(中国学问)的道场。”壁炉里的火,杜维明加了又加。思想的火,生生不息。一个夜晚对一个世纪来讲,自然短暂;在杜维明家壁炉前发出的声音,有如世纪般地深沉。
1928年以来,杜维明是哈佛东亚系第一个华人系主任。不久前,北京大学成立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2010年1月4日《文汇报》报道,美国留学中国的人数10年増长6倍,2008年世界各国到中国留学的人数达20万……
【小题1】下列对传记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本文语言平实生动,文字富有表现力,通过记叙杜维明在世界各地传播中国儒家文化的典型事迹,真实具体的再现了传主的光辉形象,塑造了杜维明中国文化传播者的形象,读来令人振奋。
B.“偌大一个哈佛,杜维明讲的中国文化的课堂最大”,这说明杜维明运送的中国儒家文化,吸引了许多最有独立思想、最不受束缚的哈佛学生!
C.中国儒学文化,杜维明传播初期在大陆遭到冷遇;而在倡导独立自由的西方世界,却很快得到传播,产生广泛影响。很重要的原因是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也不同。
D.杜维明在大讲堂里上课,常有些女学生占前排座位,超越儒家伦理地观察这位儒学权威的形貌衣着。这一方面表明了杜维明具有极强的人格魅力,另一方面也写出这些学生学习不够专注。
E.本文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具体形象的表现了杜维明的卓越精神。
【小题2】杜维明生活中的“洞”具体指什么?可以看出他怎样的精神?(6分)
【小题3】请赏析理解下面的句子。(6分)
①几百个人就是几百座雕像。直到听他说“可以提问了”,台下那几百人的群雕才好像经仙人指点,全都活了过来。
②一个夜晚对一个世纪来讲,自然短暂;在杜维明家壁炉前发出的声音,有如世纪般地深沉。
【小题4】有人说杜维明是儒学的传道士,有人说他是传统的士大夫,有人说他是现代公众知识分子。你怎么看?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届河南省豫南九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杜维明:中国文化的课堂有多大

陈祖芬 

美国学生从小接受个人主义教育,强调人的独立。如今他们有兴趣聆听杜维明不那样思考问题,说人是一个个同心圆。中国传统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道路,就这样设定。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人不是孤立的,是一个个互为影响的同心圆。

杜维明运送的中国儒家文化,吸引了许多最有独立思想、最不受束缚的哈佛学生!偌大一个哈佛,杜维明讲的中国文化的课堂最大。

几百双蓝眼睛的追光跟着杜维明移动,身子是不动的。几百个人就是几百座雕像。直到听他说“可以提问了”,台下那几百人的群雕才好像经仙人指点,全都活了过来。

前边的金发女生举起手,她披的外衣滑落下来,瘦削的身材穿着一件黑色背心。她高高举起裸露的洁白手臂,好像要把手伸进东方文化的神秘云雾里。

杜维明的助教拿来麦克风走到举手学生前,我感觉那助教拿的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接力棒。课结束时,全场掌声哗哗,好像中国鞭炮,在西方世界震响。

一次,他在教堂演讲儒学和基督教的对话问题。台下的牧师问身边的人:杜维明有没有加入教会?杜先生要给我们布道,效果一定好极了。英文世界里,传道士意味着代表上帝布道,意味着使命感。很多西方学者也称赞杜维明是儒学的传道士。

杜维明在大讲堂里上课,常有些女学生占前排座位,超越儒家伦理地观察这位儒学权威的形貌衣着。她们会说出杜维明有怎样的几条领带,在什么场合系哪一条领带。她们很惋惜地觉得老师太不顾及自己了。老师的裤子上有一个小洞。当然,这个洞只有这些非儒家的女学生能看到。杜维明自己是不知道的。

我想,这个洞就是著名一洞了。

一次杜维明先生主持召开国际学术会议,资金一时没到。杜维明和他的助手只好拿出信用卡先支付会议费用。助手用自己的卡取出3万美元。再用杜维明给她的卡取,卡上没钱了。

在杜维明的生活中,一定有不少的“洞”。他五年没在家过圣诞节了。因为圣诞长假,是他最可以飞行演讲的时间。唯去年圣诞他在哈佛病了。要不,圣诞他又要一路演讲过去——台湾、香港、新加坡、北京。

在哈佛,在英语世界,杜维明首创用汉语作为讨论语言——哈佛儒学研讨会。我想,这决不仅仅是为了中国,而是为了人类——在21世纪的世界,中国文化对人类可能有的贡献。

杜维明的儒学研究,总和社会变迁、世界进步有关。中国文化和现代性碰撞激发的活力,使他注意传统资源和现代化的相关性,使他的儒学研究总具有开辟创新的能力,而他对中国文化精神血脉的坚守与弘扬,又使他多了几分传统士大夫的精神。

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来,这种士大夫精神失传,学子回到书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杜维明要来大陆从事儒学活动了。那时大陆刚刚开放,一些大学对他要讲儒学还不大敢应承。

他说:有些事情你不做没有人做。如今儒学和西方各种学术思潮的对话越来越活跃了。如果有好事者把杜维明乘坐飞机的航线一道道记录下来,大体可看出儒学在今日世界上传布发展的轨迹。

杜维明的学问是动态的学问,是知行合一的学问。他的儒学能面对当代世界,与各种思潮建立沟通,接受现代性新模式的挑战,激活了许多黑眼睛蓝眼睛黄头发白头发。

一天晚上七点钟,来到杜维明家里探讨儒学问题。和一屋子饱学之士在一起,我第一次觉得,中文比英文难懂。

他们在讨论什么呢?学术和学术生命的活性——中华民族的再生——两岸三地的互动——东西方价值取向重叠的可能性越来越大——错过十年,我们就变成西方文明的消费国——儒家伦理和在世界范围的普世价值——中国经济的强大和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可能发出的声音——儒学重在身体力行的——知识群体的独立和尊严——中学西学的微妙混合——儒家的带有宗教性的情怀——公众知识分子的角色——美国国会请杜维明讲《论语》——世界给你发言的机会,你发什么言?

我想起哈佛校徽上的拉丁文:真理。

这场壁炉前的讨论一直到午夜。我想起杜维明的话:“哈佛已经成为在英语世界中经常用普通话谈论‘国学’(中国学问)的道场。”壁炉里的火,杜维明加了又加。思想的火,生生不息。一个夜晚对一个世纪来讲,自然短暂;在杜维明家壁炉前发出的声音,有如世纪般地深沉。

1928年以来,杜维明是哈佛东亚系第一个华人系主任。不久前,北京大学成立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2010年1月4日《文汇报》报道,美国留学中国的人数10年増长6倍,2008年世界各国到中国留学的人数达20万……

1.下列对传记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本文语言平实生动,文字富有表现力,通过记叙杜维明在世界各地传播中国儒家文化的典型事迹,真实具体的再现了传主的光辉形象,塑造了杜维明中国文化传播者的形象,读来令人振奋。

B.“偌大一个哈佛,杜维明讲的中国文化的课堂最大”,这说明杜维明运送的中国儒家文化,吸引了许多最有独立思想、最不受束缚的哈佛学生!

C.中国儒学文化,杜维明传播初期在大陆遭到冷遇;而在倡导独立自由的西方世界,却很快得到传播,产生广泛影响。很重要的原因是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也不同。

D.杜维明在大讲堂里上课,常有些女学生占前排座位,超越儒家伦理地观察这位儒学权威的形貌衣着。这一方面表明了杜维明具有极强的人格魅力,另一方面也写出这些学生学习不够专注。

E.本文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具体形象的表现了杜维明的卓越精神。

2.杜维明生活中的“洞”具体指什么?可以看出他怎样的精神?(6分)

 

3.请赏析理解下面的句子。(6分)

①几百个人就是几百座雕像。直到听他说“可以提问了”,台下那几百人的群雕才好像经仙人指点,全都活了过来。

 

②一个夜晚对一个世纪来讲,自然短暂;在杜维明家壁炉前发出的声音,有如世纪般地深沉。

 

4.有人说杜维明是儒学的传道士,有人说他是传统的士大夫,有人说他是现代公众知识分子。你怎么看?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登楼赋
王粲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由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回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xì)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xiè,除去污秽)之莫食。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qù,寂静)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悲痛)而恻(惨痛)。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实显敞而寡——仇:仇恨。
B.钟仪而楚奏兮——幽:拘禁。
C.路逶迤而回兮——修:长。
D.循阶而下降兮——除:台阶。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聊暇日销忧②漫逾纪迄今
B.①蔽荆山高岑②悲旧乡壅隔兮
C.①人情同怀土兮②气交愤胸臆
D.①虽信美非吾土兮②假高衢骋力
3.对文章写作手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中连用四个动词“挟”、“倚”、“背”、“临”领起一组排比句子,交代了此楼的位置。
B.文章引用尼父、钟仪、庄舄的典故,意在反衬作者对自己故土的眷恋之情。
C.作者用“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两句比喻自己被长期弃置埋没的处境。
D.文章写景很有层次,由开始的“通浦”、“长洲”、“广陆”等到第二段“平原远”、“路逶迤”等,再到第三段的“风萧瑟”、“天惨惨”,与作者的情绪发展紧密相关。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吴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二)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下列各句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可谓智力孤危。   B.期山东为三处。

    C.几何不从汝而也。 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下列加点字中词性活用不同类的一项是

    A.忧劳可以兴国。   B.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C.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D.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吾见其难为          ②视为止,行为迟

    B.①汉军乃觉之          ②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C.①盘盘焉,囷囷焉      ②得养生焉

    D.①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②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下列句子中与“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然今卒困于此。   B.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C.赵尝五战于秦。   D.不忍杀之,以赐公。

    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能够跟上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

    B.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所遇到的对手都被我击破了,所打击的敌人都臣服了。

    C.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是因为亲附秦国却不帮助五国。

    D.燕赵之君,始有远略——燕赵两国的君王,才开始有谋略。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概况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带领八百壮士夜间突围成功,一路逃亡,又被农夫所骗误入沼泽,逃到东城县,只剩下二十八人,而追兵数千。

    B.东城快战中,项羽明知必死,没有退缩,愿意拼死决战,这主要表现他知耻重义。

    C.文段(二)从“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

    D.文段(二)依次从齐燕赵三国分析各自灭亡的原因之后,进一步从反面作假设推论,以证明确实是“不赂者以赂者丧”。

    下列各句中对作品的表现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伶官传序》在议论的文字中,多用反问句、疑问句,是说理委婉而令人深思;全文以“呜呼”起笔,一叹再叹,以叹始终,于反复咏叹中显示委婉的韵致。

    B.司马迁写人物,有时是一场写多人,有时是连续集中地写一人。《项羽之死》中对项羽的写法是通过三个连续事件集中表现了他的性格特点。

    C.《六国论》首段从论古入,收尾以慨今出,表面上是历史论文,实际上论古讽今,现实针对性很强。

    D.《阿房宫赋》一文文采焕然,使用了许多形象生动的修辞手法,如写阿房宫的占地之广、建筑之高就用了夸张的手法,描写宫中歌舞的感受使用白描手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吴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二)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小题1:下列各句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可谓智力孤危。B.期山东为三处。
C.几何不从汝而也。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小题2:下列加点字中词性活用不同类的一项是
A.忧劳可以兴国。B.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C.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D.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小题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吾见其难为②视为止,行为迟
B.①汉军乃觉之②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C.①盘盘焉,囷囷焉②得养生焉
D.①提刀而立,为之四顾②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小题4:下列句子中与“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然今卒困于此。B.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C.赵尝五战于秦。D.不忍杀之,以赐公。
小题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能够跟上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
B.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所遇到的对手都被我击破了,所打击的敌人都臣服了。
C.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是因为亲附秦国却不帮助五国。
D.燕赵之君,始有远略——燕赵两国的君王,才开始有谋略。
小题6:下列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概况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带领八百壮士夜间突围成功,一路逃亡,又被农夫所骗误入沼泽,逃到东城县,只剩下二十八人,而追兵数千。
B.东城快战中,项羽明知必死,没有退缩,愿意拼死决战,这主要表现他知耻重义。
C.文段(二)从“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
D.文段(二)依次从齐燕赵三国分析各自灭亡的原因之后,进一步从反面作假设推论,以证明确实是“不赂者以赂者丧”。
小题7:下列各句中对作品的表现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伶官传序》在议论的文字中,多用反问句、疑问句,是说理委婉而令人深思;全文以“呜呼”起笔,一叹再叹,以叹始终,于反复咏叹中显示委婉的韵致。
B.司马迁写人物,有时是一场写多人,有时是连续集中地写一人。《项羽之死》中对项羽的写法是通过三个连续事件集中表现了他的性格特点。
C.《六国论》首段从论古入,收尾以慨今出,表面上是历史论文,实际上论古讽今,现实针对性很强。
D.《阿房宫赋》一文文采焕然,使用了许多形象生动的修辞手法,如写阿房宫的占地之广、建筑之高就用了夸张的手法,描写宫中歌舞的感受使用白描手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湖南省长沙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送杨寘序

欧阳修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也。既而学琴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①,久而之,不知其疾在体也。

  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必深;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②其湮郁,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予友杨君,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③。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是其心有不平者。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医药,风俗、饮食异宜。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能郁郁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故予作琴说赠其行,且邀道滋酌酒、进琴以为别。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引:一种乐曲体裁。句意为“学弹了以宫声为主的几支曲子”。②道:通“导”,意为排遣。③尉:县尉。剑浦:地名。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退而闲居,不能也   治:医治

B.

受宫声数引,久而之  乐:以……为乐

C.

道其湮郁,其幽思   写:书写

D.

是其心有不平者    固:本来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不知其疾在体也    行李往来,共其乏困

B.

既而学琴友人孙道滋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

C.

能郁郁以久乎     吾还也

D.

故予作琴说赠其行   常身翼蔽沛公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指临别时赠予的文字,内容多是推重、赞许、勉励等;本文是作者为赠别好友杨寘而作的。

B.

杨寘因没中进士,不得不到千里之外去当一个县尉,加之体弱多病,因而心绪郁结,作为好友,作者在文中对杨寘进行了直接的劝慰。

C.

本文语言形象生动,作者运用比喻和联想,把抽象的琴声描绘得可亲可感,并以自己的切身体验着力写了琴声对陶冶性情的作用。

D.

作者作“琴说”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和慰藉,在似促膝谈心中给人以劝导和抚慰,深情厚意寓于悠闲平静之中。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友杨君,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请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喜 怒 哀 乐 之 未 发 谓 之 中 发 而 皆 中 节 谓 之 和 中 也 者 天 下 之 大 本 也 和 也 者 天 下 之 达 道 也 致 中 和 天 地 位 焉 万 物 育 焉。

(取材于《中庸》,《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修读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