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加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则齐国其庶几乎(近似,差不多)  
B.王鼓乐于此(现在)  
C.不得而其上者(指责)  
D.一游一豫,为诸侯(标准)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则齐国其庶几乎(近似,差不多)  
B.王鼓乐于此(现在)  
C.不得而其上者(指责)  
D.一游一豫,为诸侯(标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设计必修五语文语文版 语文版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犹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1)

对下列加粗词语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

A.

文王之        囿:天子、诸侯养禽兽的地方。

B.

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 刍荛者:割草打柴的人。雉兔者:猎取野鸡野兔的人。

C.

国之大禁        大禁:重要的禁令。

D.

有之        传:解释经义的书。

(2)

对下列四个加粗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

七十里   方:地方。

B.

不亦乎   宜:合适。

C.

至于境  始:初,刚。

D.

诸     诸:兼词,可译为“之乎”。

(3)

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词的用法。

 

(4)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民犹以为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齐宣王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本文用了对比的方法,进行了两方面的对比,一是用________与________对比,一是用________与________对比。

(6)

孟子在文中要求统治者

[  ]

A.

要有保民思想。

B.

要实行仁政王道思想。

C.

要和人民利益与共,爱民。

D.

要与民同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四川省期中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问题。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候将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事,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展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傒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已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诸侯将救燕 谋:谋划
B.傒我后,后来其 苏:新生
C.诛其君而其民 吊:哀悼
D.累其子弟 系:囚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谋燕众/寡人之国也
B.如之何可也?/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C.置群后去之/吞二周亡诸侯
D.奚后我/身死人乎,天下笑者,何也?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B.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C.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诸侯的反应。
D.文章中把齐国占领燕国比做一场及时雨,肯定了它是“谋于燕众”的正义之举。
4.翻译下列句子。
(1)诸侯将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以为将拯已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下列《师说》中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1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齐侯,齐侯纳之,以为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禄富其家,爵荣其家。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二子以实告孟氏。

  孟氏之一子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而放之。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遂刖之而还鲁。

  既反,孟氏之父子扣胸而施氏。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常是,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无定是非也。投隙抵时,应事无方,属乎智。苟智不足,使若博如孔丘,术如吕尚,焉往而不穷哉?”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曰:“吾知之矣,子勿言!”

(1)下列加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因从请进趋之方

进趋之方:求取功名的方法。

B.而乎大国之间

摄:迫近,夹迫。

C.遂而放之

宫:(在)宫廷上。

D.叩胸而施氏

让:责备。

(2)下列加粗词语不当“到、往”讲的一项是

[  ]

A.适他国
B.好兵者之楚,以法楚王
C.孟氏之一子
D.佯狂不知所

(3)下列加粗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4)下列句子与“而窘于贫”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或脱身以逃,不能言于远近
B.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C.忠义暴于朝廷
D.是求安之道

(5)下列句子的正确意思是

①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

②投隙抵时,应事无方

[  ]

A.①现在诸侯们卖力气争夺,主要任务就是打仗和生产粮食。

②钻空子,赶时髦,对应做的事,不讲究方法。

B.①现在诸侯们靠实力争夺天下,所追求的只是兵马粮草。

②抓住机会,及时行动,应付事物(形势的变化),不受固定方法局限。

C.①现在诸侯们靠实力争夺天下,所追求的只是兵马粮草。

②钻空子,赶时髦,应付事物(形势的变化),不受固定方法局限。

D.①现在诸侯们卖力气争夺,所追求的只是兵马粮草。

②抓住机会,及时行动,对应做的事,不讲求方法。

(6)文中“苟智不足,使若博如孔丘,术如吕尚,焉往而不穷哉”这一复句,如果把它的译文用上关联词语,应当是

[  ]

A.如果……那么,即使……(也)
B.既然……即使,那么……(也)
C.倘若……假如……那么
D.只要……即使……也

(7)下列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孟氏二子吃尽苦头,是因为他们效力的国家与施氏兄弟的不同。

B.施氏兄弟、孟氏二子的不同遭遇,说明当时齐国、楚国、秦国、卫国,各有各的治国之道,所以所需要的人才也不一样。

C.本文重在说明一个人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既要有才干,还要靠机遇,二者缺一不可。

D.这则寓言意在告诉我们做事情要依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不能生搬硬套别人的成功经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湖南省月考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魏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1.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粗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彼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耽误)      
B.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土地方圆)
C.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孝顺父母)      
D.王无罪,斯天下之民至焉                (年成)
3.下面各句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 ②然后践华城,因河为池
B.①谁与王敌?                   ②微人之力不及此
C.①使不得耕耨养其父母           ②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D.①王如施仁政民                 ②师不必贤弟子
4.下列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B.魏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C.魏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D.魏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5.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由小及大,从举例入手,运用了对比手法和排比句式,逻辑谨严,层层深入,议论风发,气势磅礴。   
B.本文是孟子和梁惠王的对话,孟子认为,以得民心之仁道,征伐失民心之无道,则无敌于天下。   
C.孟子首先批评了梁王只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然后讲到行仁政能使国富民强,天下无敌。   
D.孟子重点批评了梁惠王因丧师失子,兵挫地削而施暴政,用棍棒和刀子杀人,不顾人民死活的做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能力培养与测试(高一·下) 题型:01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齐侯,齐侯纳之,以为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禄富其家,爵荣其家。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二子以实告孟氏。

  孟氏之一子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而放之。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遂刖之而还鲁。

  既反,孟氏之父子扣胸而施氏。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常是,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无定是非也。投隙抵时,应事无方,属乎智。苟智不足,使若博如孔丘,术如吕尚,焉往而不穷哉?”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曰:“吾知之矣,子勿言!”

1.下列加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因从请进趋之方

进趋之方:求取功名的方法。

B.而乎大国之间

摄:迫近,夹迫。

C.遂而放之

宫:(在)宫廷上。

D.叩胸而施氏

让:责备。

2.下列加粗词语不当“到、往”讲的一项是

[  ]

A.适他国
B.好兵者之楚,以法楚王
C.孟氏之一子
D.佯狂不知所

3.下列加粗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4.下列句子与“而窘于贫”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或脱身以逃,不能言于远近
B.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C.忠义暴于朝廷
D.是求安之道

5.下列句子的正确意思是

①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

②投隙抵时,应事无方

[  ]

A.①现在诸侯们卖力气争夺,主要任务就是打仗和生产粮食。

②钻空子,赶时髦,对应做的事,不讲究方法。

B.①现在诸侯们靠实力争夺天下,所追求的只是兵马粮草。

②抓住机会,及时行动,应付事物(形势的变化),不受固定方法局限。

C.①现在诸侯们靠实力争夺天下,所追求的只是兵马粮草。

②钻空子,赶时髦,应付事物(形势的变化),不受固定方法局限。

D.①现在诸侯们卖力气争夺,所追求的只是兵马粮草。

②抓住机会,及时行动,对应做的事,不讲求方法。

6.文中“苟智不足,使若博如孔丘,术如吕尚,焉往而不穷哉”这一复句,如果把它的译文用上关联词语,应当是

[  ]

A.如果……那么,即使……(也)
B.既然……即使,那么……(也)
C.倘若……假如……那么
D.只要……即使……也

7.下列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孟氏二子吃尽苦头,是因为他们效力的国家与施氏兄弟的不同。

B.施氏兄弟、孟氏二子的不同遭遇,说明当时齐国、楚国、秦国、卫国,各有各的治国之道,所以所需要的人才也不一样。

C.本文重在说明一个人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既要有才干,还要靠机遇,二者缺一不可。

D.这则寓言意在告诉我们做事情要依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不能生搬硬套别人的成功经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高中语文课外练习(第一册) 题型:013

阅读下面的这段文言文,完成1~8题。

  赵王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以致必于吴。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目不视靡曼(美色),耳不听钟鼓。三年心劳力,焦唇干肺,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有甘脆,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味禁珍,衣禁,色禁二。时出行路,车载食,以视孤寡老弱之渍病困穷颜色愁悴不赡者,必身自食之。于是诸大夫而告之,曰:“愿一与吴徼天之衷(求上天的裁正)。令吴越之国,相与俱残,士大夫履肝肺,同日而死,孤与吴王接颈交臂而偾(僵死),此孤之大愿也。若此而不可得也,内量吾国不足以伤吴,外事(结盟)之诸侯不能之,则孤将弃国家,释群臣,服剑臂刃,变容貌,易姓名,执箕帚而臣事之,以与吴王争一旦之死。孤虽知(腰)领不,首足异处,四肢布裂,为天下戮,孤之志必将出焉。”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于五湖,吴师大败,遂大围王宫,城门不守,禽夫差,戮吴相,残吴二年而霸。此先顺民心也。

1.对下列四句中加粗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以致必于吴。
死:决一死战
B.味禁珍,衣禁,色禁二。
袭:双重衣
C.时出行路,车载食。
从:使跟从
D.外事之诸侯不能之。
害:害怕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个“苦”字相同,两个“属”字不同。

B.两个“苦”字相同,两个“属”字也相同。

C.两个“苦”字不同,两个“属”字相同。

D.两个“苦”字不同,两个“属”字也不同。

3.对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

A.有甘脆,不足分,弗敢食。

  甘脆:借代美味的食物。

B.孤与吴王接颈交臂而偾,此孤之大愿也。

  接颈交臂:指结成生死之交。

C.则孤将弃国家,释群臣。

  国家:指国与家。

D.目不视靡曼,耳不听钟鼓

  钟鼓:此指音乐。

4.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令吴越之国,相与俱残,士大夫履肝肺,同日而死”。

[  ]

A.使吴国与越国,彼此一同毁灭,吴国的士大夫也奋不顾身地拼杀,同日战死。

B.使吴、越的国都,彼此一同残破,士大夫履行肝肺之誓,同日自杀。

C.使吴越两国自相残杀,两国的士大夫遍体伤残,同日死亡。

D.使吴国和越国,彼此一同受摧残,士大夫也被踩烂肝肺,同日惨死。

5.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

[  ]

A.有大量的酒,流成江河,跟百姓共同饮用。

B.有了酒,就把它倒入江中,百姓也一样。

C.有了美酒,就倒入江中,与百姓同饮共欢。

D.有了美酒,就让它沿江漂流,让百姓同饮。

6.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①“执箕帚而臣事之”。②“为天下戮”。

[  ]

A.①拿着簸箕扫帚像臣子一样侍奉他。

  ②被天下人耻笑羞辱。

B.①拿着簸箕扫帚像对待大臣一样为他扫地。

  ②被天下人所杀戮。

C.①拿着簸箕扫帚像臣子一样侍奉他。

  ②被天下人所杀戮。

D.①拿着簸箕扫帚像大臣一样为他打扫。

  ②被天下人耻笑羞辱。

7.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与越王勾践欲得民心的作为有关的一组是:①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②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③弃国家,释群臣,服剑臂刃,变容貌,易姓名。④内亲群臣,下养百姓。⑤时出行路,从车载食,以视孤寡老弱之渍病困穷颜色愁悴不赡者,必身自食之。⑥禽夫差,戮吴相,残吴二年而霸。

[  ]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⑥

8.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越王勾践认为要洗雪会稽之耻,必须采取安民政策,于是他卧薪尝胆,节衣缩食,与民同饮共餐。群臣、百姓上下合力,终于打败了吴王。

B.越王勾践为洗雪会稽之耻,决心与吴王夫差拼个死活。他内亲群臣,下养百姓,群臣和百姓为之感动,奋不顾身与吴师拼杀,他自己则“服剑臂刃”,终于杀了夫差报了国仇。

C.越王勾践为洗雪会稽之耻,与民同甘共苦,深得民心;进而顺应民心,上下齐心,团结一致,大败吴师,生擒夫差,报了国仇。

D.越王勾践为会稽之耻深感痛苦,为洗雪国耻,他笼络民心,实行仁政,并降低身份,访贫问苦,与百姓同甘同苦,与大臣对天盟誓,终于齐心合力,大败吴军,活捉夫差,遂了心愿。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