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用法与示例相同的一项是 |
示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 B.强必执弱,富必侮贫 C.贵必敖贱,诈必欺愚 D.越王击金而退之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101网校同步练习 高一语文 苏教版(新课标·2004年初审) 苏教版 题型:048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上海市部分重点中学2010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 题型:文学作品阅读
永恒的《蒙娜•丽莎》
①去夏访巴黎卢浮宫,得摩挲《蒙娜•丽莎》肖像的原迹,这是我生平一件最快意的事。凡是第一流美术作品都能使人在微尘中见出大千,在刹那中见出终古。达•芬奇的这幅半身美人肖像纵横都不过十几寸,可是她的意蕴多么深广!佩特在《文艺复兴论》里说希腊、罗马和中世纪的特殊精神都在这一幅画里表现无遗。我虽然不知佩特所谓希腊的生气,罗马的淫欲和中世纪的神秘是怎么一回事,可是从那轻盈笑靥里我仿佛窥见人世和谐静穆的意境。这种境界在贝多芬乐曲里,在《密罗斯爱神》雕像里,在《浮士德》诗里,也常隐约领略过,可是都不如《蒙娜•丽莎》所表现的深刻明显。
②我穆然深思,我悠然遐想,我想象到中世纪人们的热情,想到达•芬奇作此画时费四个寒暑的精心结构,想象到丽莎夫人临画时听到四周的缓歌慢舞,如何发出那神秘的微笑。
③正想得发呆时,这中世纪的甜梦忽然被现世纪的足音惊醒,一个法国向导领着一群四五十个男的女的蜂拥而来了。向导操很拙劣的英语指着说:“这就是著名的《蒙娜•丽莎》。”那些人照例露出几种惊奇的面孔,说出几个处处用得着的赞美的形容词,不到三分钟又蜂拥而去了。一年四季,人们尽管川流不息地这样蜂拥而来蜂拥而去,丽莎夫人却时时刻刻在那儿露出你不知道是怀善意还是怀恶意的微笑。
④从观赏《蒙娜•丽莎》的群众回想到《蒙娜•丽莎》的作者,我登时产生一种不调和的感触,从中世纪到现世纪,这中间有多么深多么广的一条鸿沟!中世纪的旅行家一天走上二百里已算飞快,现在坐飞艇不用几十分钟就可走几百里了。中世纪的著作家要发行书籍须得请僧侣或抄手抄写,一个人朝于斯夕于斯的,一年还不定能抄完一部书,现在大书坊每日可出书万卷,任何人都可以出文集诗集了。中世纪许多书籍是新奇的,连在近代,以培根、笛卡儿那样渊博,都没有机会窥亚理斯多德的全豹,近如包慎伯,三四十岁时才有一次机会借阅《十三经注疏》。现在图书馆林立,贩夫走卒也能博通上下古今了。中世纪画《蒙娜•丽莎》的人须自己制画具自己配颜料,作一幅画往往须三年五载才可成功,现在美术家每日可以成几幅乃至于十几幅“创作”了。中世纪人想看《蒙娜•丽莎》须和作者或他的弟子有交谊,真能欣赏他,才能侥幸一饱眼福,现在卢浮宫好比十字街,任人来任人去了。
⑤这是多么深多么广的一条鸿沟!据历史家说,我们现代文化比中世纪进步得多了。话虽如此说,我对着《蒙娜•丽莎》和观赏《蒙娜•丽莎》的群众,终不免有所怀疑。
⑥在这个现世纪忙碌的生活中,哪里还能找出三年不窥园、十年成一赋的人?哪里还能找出深通哲学的磨镜匠,或者行乞读书的苦学生?现代科学和道德信条都比从前进步了,哪里还能迷信宗教崇尚侠义?我们已没有从前人的呆气,也没有从前人的苦心与热情了。别的不说,就是看《蒙娜•丽莎》也只像看破烂朝报了。
⑦科学愈进步,人类征服环境的能力也愈大。征服环境的能力愈大,的确是人生一大幸福,但是它同时也易生流弊。困难日益少,而人类也愈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一件事不免愈轻浮粗率,而坚苦卓绝的成就也便日益稀罕。如果从纽约到巴黎还像从前乘帆船时要经许多时日,冒许多危险,美国人穿过卢浮宫决不会像他们穿过巴黎香谢里雪街一样匆促。
⑧现代人所谓“效率”以外究竟还有其他估定人生价值的标准么?拿法国理姆、亚眠各处几个中世纪的大教寺和纽约一座世界最高的钢铁房屋相比较,或者拿一幅湘绣和杭州织锦相比较,便易明白。最高的估定价值的标准一定要注重人的成分,遇见一种工作不仅估量它的成功如何,还要问它是否由努力得来的,是否乃高尚理想与伟大人格之表现。如果它是经过努力而能表现理想与人格的工作,即使结果失败了,我们也得承认它是有价值的。
(节选自朱光潜《永恒的〈蒙娜丽莎)》有改动)
1.作者认为“第一流美术作品”的共性是 (2分)
2.第②段写作者的“深思”“遐想”有什么作用(2分)
3.请选出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6分)
A.文中两次出现的“多么深多么广的一条鸿沟”都是指中世纪和现世纪在生活和创作条件上有巨大的差异。
B.第④段借助大量的对比,目的是让我们认识到,在艺术创作上,越是条件差、效率低就越可能出精品。
C.“创作”一词加了引号,颇含讽刺意味,表明现时代有许多草草完成的作品,其质量令人堪忧。
D.对历史家所谓“现代文化比中世纪进步”表示“怀疑”,原因是现代人并没有创作出《蒙娜丽莎》般的伟大作品。
E.第⑥段连用几个问句,表示作者认为现代人轻浮粗率,难成大器。
F.作者欣赏的是一般人所嗤笑的呆气,景仰的是不计成败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4.作者反对现代人过分强调的“效率”,他认为估定人生价值的标准是什么?(2分)
5.根据文章提供的材料,写一段介绍《蒙娜丽莎》的文字(不超过60字)(3分)
6.“科学愈进步,人类征服环境的能力也愈大……但是它同时也易生流弊。”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请举例加以阐释。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安徽省肥西农兴中学2010-2011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题型:048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高考三人行 语文 题型:048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6题。
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文子以告孟献子,献子囚之七日。自是,子服之妾衣不过七升之布,马饩不过稂莠。文子闻之曰:“过而能改者,民之上也。”使为上大夫。
【注释】
①季文子:即季孙行父,鲁国上卿,历相鲁宣公、成公、襄公三君。
②仲孙它:即子服它,孟献子的儿子,
③升:八十缕为升。七升之布,即很粗的布。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季文子相宜、成 相:辅助。
B.人其以子为爱 爱:吝啬。
C.马饩不过稂莠 饩:饲料。
D.子为鲁上卿 为:为了。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以……为”也不同。
B.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以……为”相同。
C.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以……为”不同。
D.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以……为”相同。
3.下列句中加粗的词与“妾不衣帛”中“衣”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籍吏民,封府库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4.下列句子中的“之”,有动词、代词,表定名结构的助词,表主谓结构的助词,表定语后置的助词和表宾语前置结构的助词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
②子服之妾衣不过七升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④献子囚之七日
⑤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⑥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入也
⑦辍耕之垄亩上
⑧吾亦愿之
⑨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
⑩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
A.①⑥/②⑨/③⑤/④⑧/⑦⑩
B.①②/⑥⑨/③⑤/④⑧/⑦⑩
C.①⑥/②③⑤/⑨/④⑧/⑦⑩
D.①③/②⑨/⑤⑥/④⑧/⑦⑩
5.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仲孙它和子服它是两个人,他们都是孟献子的下属。
B.司马迁曾在《训俭示康》一文中引用季文子节俭的事例,教育孩子要勤俭节约。
C.当时鲁国大多数人生活较为困难,因此季文子身体力行,带头节俭,做出表率。
D.季文子在听了仲孙它的劝说后,狠狠地批评了仲孙它,并把这件事报告给了主管部门负责人盂献子,盂献子将仲孙它关了七天。
6,翻译下列句子。
(1)无乃非相人者乎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而能改者,民之上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是,子服之妾衣不过七升之布,马饩不过稂莠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教材全解 高中语文 必修2 (配鲁人版) 鲁人版 题型:048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13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1)~(6)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嗟乎”一词表示的语气是
[ ]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3)下列各句中加粗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是己而非人,俗人同病
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4)在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 ]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
D.古之人不余欺也
(5)“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
A.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B.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C.对那些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我是无所谓的。
D.那些教孩子的老师,交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6)对这段文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该段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奇偶互见,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来感心动耳。
B.作者连用三个对比,尖锐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君子”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三个对比,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重,第一个对比的结语是疑问语气,第二个对比的结语是肯定、责备的语气,第三个对比的结语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D.这一段批判反面现象的目的仅在阐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北京期中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北京市第五十中学2011-20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题型:048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