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①两涣渚崖之间 ②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③野语有之曰
④我之谓也   ⑤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⑥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A.①②/③⑤/④/⑥
B.①②⑤/③/④/⑥
C.①②⑤/③/④⑥
D.①②⑤/③④/⑥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
①两涣渚崖之间 ②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③野语有之曰
④我之谓也   ⑤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⑥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A.①②/③⑤/④/⑥
B.①②⑤/③/④/⑥
C.①②⑤/③/④⑥
D.①②⑤/③④/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汉字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方块字体系,其象形功能不但便于人们的理解记忆,且衍生出美轮美奂的书法艺术,这是很了不起的。

B.很多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运作取得的收入占其财政收入的一半还多,这种依靠“土地财政”维持城市经济发展的行为,简直是竭泽而渔

C.陕西乾陵的一块“无字碑”,忠实地诠释着盛唐时期一代女皇武则天的一生,也成就了两篇令我们拍手称快的高考满分作文。

D.季羡林先生所走的学术之路,在国内鲜有同行者,他是我国梵语研究的开拓者,是东方学研究的一代宗师,能望其项背者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汉字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方块字体系,其象形功能不但便于人们的理解记忆,且衍生出美轮美奂的书法艺术,这是很了不起的。
B.很多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运作取得的收入占其财政收入的一半还多,这种依靠“土地财政”维持城市经济发展的行为,简直是竭泽而渔。
C.陕西乾陵的一块“无字碑”,忠实地诠释着盛唐时期一代女皇武则天的一生,也成就了两篇令我们拍手称快的高考满分作文。
D.季羡林先生所走的学术之路,在国内鲜有同行者,他是我国梵语研究的开拓者,是东方学研究的一代宗师,能望其项背者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1)~(4)题。

寒山寺悟禅

王本道

少时读张继的《枫桥夜泊》,还以为这寒山一定是个古木参天、风景佳秀的名山。许久之后,才得知寒山乃唐代一位高僧的名字。平心而论,《全唐诗》中所收张继的40余首诗中,其他诗作称不上是上上佳品,唯独这首《枫桥夜泊》堪称唐诗中的精品。诗使寒山寺更加名重禅林;寺又使张继和他的诗远播重洋。今年暮春的一日,我有幸造访这千年古寺。

大雄宝殿的香火很旺,身着各色服装的善男信女们虔诚地顶礼膜拜着,众位高僧也手持木鱼,双目紧闭,肃穆地为膜拜者口诵经文。据说,寒山寺的古钟只有午夜时分才可敲响,千余年来,那108下钟声不知震撼过多少人的心扉。然而让我奇怪的是,眼下还是正午时分,伴随着大雄宝殿庭院里的袅袅青烟,钟楼里的钟声竞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寺内碑廊陈列的碑刻闻名遐迩,有《枫桥夜泊》诗:“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对张继的这首诗,历来的注释一直比较低调,称其是一首抒发羁旅愁情的七绝。对此,我一直不以为然。特别是三、四两句,以往普遍认为是凄楚的钟声使旅人的愁情更加浓烈。而我却以为,恰恰是这钟声使作者自省自警,从一腔愁绪中得到了解脱。按佛经的说法:“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当年张继赴京赶考名落孙山,归途羁旅枫桥,冷月西斜,栖鸟惊噪,难免悲从中来。但作者的情绪并没有止限于此,当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来,他深受启迪,于是诗兴大发,留下了这千古绝唱。或许也正是这钟声才清除了他不第的烦恼,促使他继而刻苦攻读,再次进京应试,终于中了进士。果真如此,我想,那《枫桥夜泊》大概应该归于禅诗一类了。

本人并不信佛,也不谙禅事,但进得庙来也想体会一下个中的滋味。要学禅事进入禅的境界还真是件难事,只有靠自己的灵性去认识或领悟。古人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范例。唐代诗人王维曾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名句,意思是到了水穷之处不但不烦不恼且产生了观云的兴趣。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表现了作者被罢官后贬到边陲的心境,尽管孤独寂寞,却仍有“寒江独钓”的兴味。而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更是一种大境界、大超脱。正由于这样,我国历史上众多的知识分子尽管一生之中在宦海几经沉浮,但大多都能虚怀若谷,安之若泰。走出寒山古寺,朗日已经西斜,毗邻寺庙的古道之上,长街人流,裙带飘香,“人面桃花相映红”。许多人周身洋溢着朝拜之后的虔诚与满足。其实,这光怪陆离的人世间,正设置着种种诱人的机遇和恼人的坎坷,是春风得意亦或是厄运当途,任何人都无法预料。既然进庙烧香,就要有个禅的心态,否则。欲无止境,当了皇帝还想成仙,天生的幸运儿总想锦上添花,过高的期望往往导致物极必反,喜极生悲。只是哪得诸般都占尽呢?凡人还是应该调整心态,安心静虑,平和地待人、待己、处事。即使是华盖当头又回天无力,那就学学庄子“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还能落得个“知足者常乐’,的结局呢!

1)文章中说《枫桥夜泊》这首诗“使寒山寺更加名重禅林”有什么理由?

 

2)为什么“眼下还是正午时分,钟楼里的钟声竟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悟惮”的?这里的“禅”指的是什么?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叙写了作者游览寒山寺的经过,以张继的诗为线索,把游览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结合起来,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B.作者在文章中引用了一些传说、故事、诗句和名言。既为自己所感悟的人生哲理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又增强了文章的文学美感。

C.作者对张继创作《枫桥夜泊》的理解与一般传统的认识不同,他认为“夜半钟声”震撼了诗人,激发他刻苦攻读而不是“愁情更加浓烈”。

D.古代一些著名文人仕途不顺又无法超脱,只好写诗来排解失意的苦恼,比如王维、柳宗元、刘禹锡的一些诗句就是他们心灵的写照。

E.穿着各异、打扮新潮的善男信女烧香拜佛祈求保佑,构成了寒山寺一道新的风景,那就是人们既追求物质文明又追求精神文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1)~(4)题。

寒山寺悟禅

王本道

少时读张继的《枫桥夜泊》,还以为这寒山一定是个古木参天、风景佳秀的名山。许久之后,才得知寒山乃唐代一位高僧的名字。平心而论,《全唐诗》中所收张继的40余首诗中,其他诗作称不上是上上佳品,唯独这首《枫桥夜泊》堪称唐诗中的精品。诗使寒山寺更加名重禅林;寺又使张继和他的诗远播重洋。今年暮春的一日,我有幸造访这千年古寺。

大雄宝殿的香火很旺,身着各色服装的善男信女们虔诚地顶礼膜拜着,众位高僧也手持木鱼,双目紧闭,肃穆地为膜拜者口诵经文。据说,寒山寺的古钟只有午夜时分才可敲响,千余年来,那108下钟声不知震撼过多少人的心扉。然而让我奇怪的是,眼下还是正午时分,伴随着大雄宝殿庭院里的袅袅青烟,钟楼里的钟声竞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寺内碑廊陈列的碑刻闻名遐迩,有《枫桥夜泊》诗:“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对张继的这首诗,历来的注释一直比较低调,称其是一首抒发羁旅愁情的七绝。对此,我一直不以为然。特别是三、四两句,以往普遍认为是凄楚的钟声使旅人的愁情更加浓烈。而我却以为,恰恰是这钟声使作者自省自警,从一腔愁绪中得到了解脱。按佛经的说法:“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当年张继赴京赶考名落孙山,归途羁旅枫桥,冷月西斜,栖鸟惊噪,难免悲从中来。但作者的情绪并没有止限于此,当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来,他深受启迪,于是诗兴大发,留下了这千古绝唱。或许也正是这钟声才清除了他不第的烦恼,促使他继而刻苦攻读,再次进京应试,终于中了进士。果真如此,我想,那《枫桥夜泊》大概应该归于禅诗一类了。

本人并不信佛,也不谙禅事,但进得庙来也想体会一下个中的滋味。要学禅事进入禅的境界还真是件难事,只有靠自己的灵性去认识或领悟。古人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范例。唐代诗人王维曾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名句,意思是到了水穷之处不但不烦不恼且产生了观云的兴趣。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表现了作者被罢官后贬到边陲的心境,尽管孤独寂寞,却仍有“寒江独钓”的兴味。而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更是一种大境界、大超脱。正由于这样,我国历史上众多的知识分子尽管一生之中在宦海几经沉浮,但大多都能虚怀若谷,安之若泰。走出寒山古寺,朗日已经西斜,毗邻寺庙的古道之上,长街人流,裙带飘香,“人面桃花相映红”。许多人周身洋溢着朝拜之后的虔诚与满足。其实,这光怪陆离的人世间,正设置着种种诱人的机遇和恼人的坎坷,是春风得意亦或是厄运当途,任何人都无法预料。既然进庙烧香,就要有个禅的心态,否则。欲无止境,当了皇帝还想成仙,天生的幸运儿总想锦上添花,过高的期望往往导致物极必反,喜极生悲。只是哪得诸般都占尽呢?凡人还是应该调整心态,安心静虑,平和地待人、待己、处事。即使是华盖当头又回天无力,那就学学庄子“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还能落得个“知足者常乐’,的结局呢!

1)文章中说《枫桥夜泊》这首诗“使寒山寺更加名重禅林”有什么理由?

 

2)为什么“眼下还是正午时分,钟楼里的钟声竟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悟惮”的?这里的“禅”指的是什么?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叙写了作者游览寒山寺的经过,以张继的诗为线索,把游览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结合起来,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B.作者在文章中引用了一些传说、故事、诗句和名言。既为自己所感悟的人生哲理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又增强了文章的文学美感。

C.作者对张继创作《枫桥夜泊》的理解与一般传统的认识不同,他认为“夜半钟声”震撼了诗人,激发他刻苦攻读而不是“愁情更加浓烈”。

D.古代一些著名文人仕途不顺又无法超脱,只好写诗来排解失意的苦恼,比如王维、柳宗元、刘禹锡的一些诗句就是他们心灵的写照。

E.穿着各异、打扮新潮的善男信女烧香拜佛祈求保佑,构成了寒山寺一道新的风景,那就是人们既追求物质文明又追求精神文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山西省月考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一(4)题。
  尽管李清照“才高学博,近代鲜伦”,又恰恰处在朝政腐败、社会动乱、四郊多垒、民不聊生的时代,但是作为一位上层妇女,她不可能为国为民建立其他功业,而凡是在当时条件下能够做到的,她都做出了最大限度的奉献。她的睿智和赤诚,在毫无功利目的情况下,全部倾注于各种形式的文学创作和著述。令人遗憾的是她原来卷帙富赡的文集多已散佚,留存至今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真实可靠和较可靠的作品只有词五十来首,诗歌十五六首和少量的断句,文六七篇。
  然而,作家贡献和影响的大小并不完全取决于作品数量的多寡。李清照正是以她虽少却好的作品奠定了词坛大家的地位。人们将其列入“词家三李”之一,并有“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的说法,仿佛除了李白和李煜没有第三个人能与她相提并论。“清照的《漱玉词》,每一首都是冰莹玉润,令人把玩不忍释手。有人说她的词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这个比喻是很确切的”。“李清照是北宋末年最伟大的词人;她是乐府词坛最有力的健将,乐府词的发展,至她始达于最高的造诣与成功。她的词把她抬到文学史上最矜贵的一个地位,她的词不仅具有谐协的声律、美妙的字句,完成了词的形体美;而且能不露痕迹,自然地把她的意境情感在词里尽量表现出来。乐府词至李清照,其技巧与运用,可谓尽善尽美了。清照的词是最能够表现女性的优美的情调的。以前一切男性词人所代写的‘闺情’,所代写的‘妇人语’,放在清照面前,都要黯然失色。她没有一首词不是精金粹玉之作,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李清照词,其独到处,在既经音律锤炼之后,犹能出之以自然。此为前辈作家所未历之境。故李氏尝品题北宋词家及其制作,无一完善之评”。“她的词虽存四五十阕,然其天才之卓异,亦足震烁词坛,使人惊赏不止。她对于前辈作家,多致其不满之意,可见她当年眼界之高,几乎无一理想的作家,足供她的模型了。她的词最能表现出女性的美来,其幽媚婉柔流畅,机杼天成,非时辈所能企及”。“易安词在有宋诸名家中,自有其精神面目。晏殊之和婉,欧阳修之深美,张先之幽隽,柳永之绵博,苏轼之超旷,秦观之凄迷,晏几道之高秀,贺铸之瑰丽,举不足以限之。大抵于芬馨之中,有神骏之致,适以表现其胸怀襟韵,而早期灵秀,晚岁沉健,则又因年因境而异。而其善于铸寻常言语,善用成语,善用叠字至十四字之多,皆足以见其开辟之才也”。
  以上是对李清照词的部分较有代表性的评语,对其诗文成就及社会价值和地位的评价,则可以下述诸家评语为代表:“(李清照)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本朝女妇之有文者,李易安为称首,诗之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李易安)有才思,文章落纸,人争传之”;“(文叔之女)其文淋漓曲折,笔墨不减乃翁。‘中郎有女堪传业’,文叔之谓也”;“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已经与伟大的骚人屈原,诗人陶潜、杜甫并垂不朽了。她不仅在女性里面是第一大作家,她的文名与作品,已经与世界永存了”;“李易安固不仅为妇女中之能文杰出者,即在各时代的诗人中,她所占的地位也不能在陶潜、李、杜及欧阳修、苏轼之下”;“李清照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诗人,今所传的诗词不过寥寥数十首而已”。“在我国古代的文学史上,李清照可以说是女诗人中最为杰出的一个。长期的封建社会埋没了无数有才能的妇女。因此,我们应该特别重视李清照这样的作家。她的杰出的成就是我国封建社会妇女的才能不可磨灭的标志”;“历史上有名的女性,便单就中国而论,如像卓文君,如像蔡文姬,如像武则天,如像李清照,她们的才力也并不亚于男人,而她们之所以能够成人,乃至成为男性以上的人,就因为她们是不肯服从男性中心道德的叛逆的女性。”(选自陈祖美《李清照新传》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李清照处在社会动乱、民不聊生的时代,这使她不可能建立为国为民的大功业,只能把精力倾注于文学创作和著述上。
B.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和著述十分丰富,但是因各种原因存留下来的作品不多,而这其中有些作品可能还不是她本人之作。
C.后人给李清照的词以很高的评价,把她列入“词家三李”,说明只有李白和李煜能够达到她的高度,其他人则难以并列。
D.李清照以前的一些男性词人创作的词,在写“闺情”“妇人语”上,都是代女主人公立言,难以表达出离情闺怨。
E.本文中作者主要是从前人对李清照评价的角度来写李清照的,主要是对李词的成就、其诗文成就及社会价值和地位的评价。
(2)作为一代女词人,李清照在词的创作上做出了哪些贡献?请概括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前人对李清照诗文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和地位有许多评价,其“社会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评价认为,“易安词在有宋诸名家中,自有其精神面目”,你怎样看待这一评价?请联系全文,从某一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

时代的面目

①“现代”的定义之一也许是,在这个时代,我们对具体的东西的知识越来越精确,对抽象意念的认识却越来越模糊。在我们的时代,时间、方位可以定得极准确,最细微的分子和原生质都逃不过人类的观察;可是美丑、善恶这样的概念却日日失去它们公认的判别标准。

②我们的时代是一个面目模糊的时代。所有不能精确度量的价值都在往中间地带走。放眼全球,威仪赫赫的将军也许在时事漫画里成为谐角,违法的官员或杀人的大盗却可能因巧舌如簧而一夜成名。

③于是,世界上能够执行死刑的地方越来越少;“不可杀人”的信条既然不能用来规范犯法者,便回过头来规范执法者。而更振振有词的理由是,我们无法定下绝对善恶的标准。宁可相信人___  ___做了再可恶的事,___可能有值得谅解的原因:难道不是社会的错吗?难道不是他的父母的错吗?难道不是他偶然读过的文字、看过的画面的错吗?而他的基因也不是他自己能决定的,杀人越货的因子老早就种植在这个倒霉的人身上了.为什么不去责怪那些给了他遗传基因的先人呢?前几年美国德克萨斯州一个杀人累累的罪犯被判死刑,临近行刑,各地的美国人顿足叹息,游行请愿。这个杀人犯加诸受害者的痛苦,这时却无人记得——这个时代有广大的同情心.但是却没有一个共同的标准来决定这同情应该投在哪里。

④一次和同学闲谈,我问他们心目中这一代的英雄是谁。众生沉吟久之,有一个终于说,Michael Jackson!其他学生一起微笑起来,显然也并不反对,我也不免微笑了。这个歌手表现出来的热力无限,一支歌卖到三千万张唱片,只手挽救了美国几年前日落西山的唱片业,史无前例地独得八项格莱美奖……这已当然足够塑造一个时代的英雄。然而,杰克逊真正的魅力,也许还是一种精巧的模糊,一种特别属于这个时代的模糊。小说家韦勒(Sheila Wellre)前些年曾有一篇文章描述过他,当时杰克逊刚结束了一趟全球巡回演出,所到披靡。韦勒写道,杰克逊是个“部分成人部分孩子;既像情人也像儿子;虽是黑人却有白人的眉目轮廓;充满城市的狂热和新潮流的气息。却又仿佛一吹即散的精灵,不带走人间烟火;他的舞台演出技巧无懈可击,但动如脱兔的同时,却又腼如处子;他的声调面容都使他兼具男性和女性的特质……”当杰克逊穿着发亮的黑色紧身衣,环佩叮当,在舞台上光芒四射时,我们看到的是他鲜明的具体形象,然而他的介乎两性、跨过年龄层、似尘世似脱俗、横扫歌坛的气质,岂不是更切合了一个模糊时代的品位!

⑤如今的时代,原也是个英雄短命的时代。竞技场上的金牌得主不多时便无人记得,畅销书和作者的光彩只能维持到新的排行榜上市为止,一些人的名字在传播媒体上发五分钟光亮.就销声匿迹了……在这样一个英雄乍生乍灭的时代,模糊本身便也是一个特色,且熠熠然切合了时代的面目吧。

第③段方框中填人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虽然  但    B.如果  就   C.即使  也    D.只有  才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第③段从_______________的角度、第④段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论证了“我们的时代是一个面目模糊的时代”。

简述第③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第④段中加点词语“精巧的模糊”指的是杰克逊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20字以内)。

对本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将军成为谐角,杀人大盗一夜成名,折射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模糊。

  B.“都在往中间地带走”,表明人们对抽象意念的认识越来越不清晰。

  C.作者认为从社会层面或家庭根源看,再可恶的人都有值得原谅的理由。

  D.文章结尾用“特色”“熠熠然”讽刺了缺乏基本判断标准的时代面目。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