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初七及下九”中“下九”指农历每月十九,在汉代,这一天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B.“六合正相应”中“六合”是指十二地支两两相合的意思。 C.“鸡鸣”、“黄昏”、“夜半”、“人定”、“平明”五个词均为古代表示时段的名称,若以时间先 后为序,可排列为夜半、鸡鸣、平明、黄昏、人定。 D.“始适还家门”中的“适”古代指女子出嫁;女子回娘家,古代用“归”或“归宁”表示,如“不图 子自归”。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练考新教堂 高二语文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文坛的一股清风①报载,青年女作家李勤写了一篇文章,对梁晓声的长篇小说《恐惧》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李勤说,梁晓声是她所敬重的作家之一,却写出了令人“恐惧”的《恐惧》,实在是一个辛辣的讽刺。随后,梁晓声在致李勤的公开信中表示:“我从报上看到你的文章后,剪了下来,夹在书中,予以保留。我至少看过三遍,每看一遍,都引我思考一些问题。”由此他感到自己创作上有“误区”,毅然放弃了原来的两套“三部曲”(“荒诞三部曲”和“金钱三部曲”)的计划,尽管“荒诞三部曲”之二,已写了近15万字,也断然搁置不再续写。
②这在浮华、浮躁的文坛上,扬起一股清新的风,沁心的风。
③我没有读过《恐惧》。据报上介绍,写的是一出卖色相求财的丑剧。其中所涉及的恐怖、残忍、丑恶、下流的情节,触目惊心,以致李勤读了会产生“另一种恐惧”。我想,这里提出了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即文艺如何表现社会生活中的假恶丑的问题。假恶丑是真善美对立的存在,文艺要真实地表现生活,既要反映真善美,也不能回避假恶丑。然而,“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文艺是一种美的创造,好的文艺应该是美的文艺。生活丑一旦进入艺术领城,就得化为艺术美。文艺家的功力,就体现在这一“化”上。应该说,梁晓声对此是有所注意的。他说,他的两个“三部曲”的基调,一开始就定格在“审丑”的坐标上。“审丑”,就是要化丑为美。不过,意识到的不一定都能做到。因为,要“审丑”,必须注意两点:一是作者要拥有高尚的审美理想,并据此对生活丑进行集中提炼与批判否定,二是对“丑”的描述揭示要把握好一个限度。否则,就不是“审丑”,而是“展丑”。梁晓声说,他是毫不留情毫不妥协地把社会的溃疡揭示给人们看。在这里,也许他关注丑多了一点,同时而忽视了更应该记住美。而离开了审美理想、审美判读,丑就不能化为美,也就离文艺之道远矣。
④梁晓声的可贵,在于他一得到提醒,哪怕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的意见,就认真思考,公开表示接受批语,并以实际行动搁笔不再续写“荒诞”。这种严于自律,从善如流的态度,对比文坛上那种自我陶醉,自我炫耀,迷恋“文章是自己的好”,一听批语就跳就叫的混浊现象,无疑是一股清风。
⑤继梁晓声的公开信之后,又高兴地看到了张承志的《文责初检》,对他自己写作上的错误与败笔进行清点“清算”。他觉得他的知识修养体系中存在着很多毛病,“谨向读者致歉!”并“将常怀自警,时时清算自己的文责”。这份“检讨书”,表明自省自律、自我批评的清新之风,正从我们一些不甘心“庸”“末”的富有大气的作家身上散发开来,它将驱散那种浮华、浮躁、庸俗、混浊之气,使文坛更多正气、更具生气。
⑥自然,批评者应当像李勤那样,批评既是尖锐的,又是实事求是的.与人为善的。泼脏水式的所谓批评,是不足取的。不过,这非本文所要论述的了。
1.①青年女作家李勤批评梁晓声的长篇小说《恐惧》令人恐惧。她恐惧的是什么?②面对李勤的批评,梁晓声感到自己创作有“误区”,他所说的“误区”又是指什么?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第三自然段中,作者说梁晓声毫不妥协地揭示社会溃疡时“也许他关注丑多了一点”,这句话实际指的是什么?②为什么作者在肯定梁晓声勇于接受批评,严于自律,从善如流之后,还要写到张承志?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结尾一段,作者说“这非本文所要论述的了”,既然非本文所要论述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理解不合文意的项有
[ ]
A.“这在浮华、浮躁的文坛上,扬起了一股清新的风、沁心的风。”句中的“这”指的是青年女作家李勤敢于写文章批评名作家梁晓声的长篇小说《恐惧》。
B.文学作品要揭露社会的溃疡,但必须拥有高尚的审美理想,并据此对社会溃疡进行集中提炼与批判否定。
C.梁晓声严于自律,从善如流,张承志对自己写作上的错误与败笔进行清点“清算”,在文坛上扬起了一股清风,这股清风将驱散那种浮华、浮躁、庸俗、混浊之气,使文坛更多正气,更具生气。
D.文艺如何表现社会生活中的假恶丑问题,这在文坛是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是审丑,还是展丑,与作家是否深入人生活密切相关。
E.第五段中“浮华、浮躁、庸俗、混浊之气”是指文坛中那些描写“荒诞”,自我陶醉,自我炫耀,迷恋“文章是自己的好”,一听批语就跳就叫等混浊现象。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潘朵拉的盒子”是怎样被打开的?
许多美国人购买住房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居住,而是试图谋取更多的经济收益。其中相当大比重的荚图人购买住房,超过了家庭经济价值创造的能力。这就将人性中“贪婪”的一面展现得非常充分了
就美国“次按贷款”危机可观察到的事实论,人性是贪婪的,或至少是有贪婪成分的。但是,我们不应简单化这样的本质性判断,因为人性的贪婪,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支持下形成,并镐要一定的外部条件才能够展现出来的。人性不过是一种社会性,而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属性。
美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从其宗教和哲学之源看,是认定人性贪婪自然属性的。建立在意识形态之上的主流经济学,其基本假定就是“人是自利的经济人”。从通常意义上看,“自利”不能与“贪婪”画等号,前者只是对于自己利益的关心胜予关心他人,它有一个理论或心理上的边界;后者则是突破了这种边界的极度自私自利。然而,经济学是完全接受并高度认可“人具有自然的贪婪本性”这种判断的,在许多情况下,经济学家甚至于将“自利”与“贪婪”等同起来使用。经济学关于“经济人”的假定,从学界扩展到社会生活之中,强化成了人们的普遍意识,成为一种近似于信仰的认同感。
美国的“次按贷款”危机,背后有着非常深厚的“人性贪婪”社会意识形态化力量的催动。美国人不仅用“贪婪”解释自己也解释别人的言论行为,进而解释整个人类世界的历史和现实,而且被“贪婪”’的社会意识内化为自我行为模式,在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中,“贪婪”地对待他人和外部世界。
人类社会的历史表明,人性贪婪常常受制个体生命的有限和自然环境的有限。然而,人类社会自己制造出来的制度环境,则完全可以打开一个有限个体生命里的无限追求空间,这便是所谓“制度创新”游戏。在美国的“次按贷款”危机中,就是由于美国人创造出了相应的信用等级制度、抵押贷款制度、资产证券化制度和没有边界的金融及衍生产品的市场交易制度,引诱出人们追求财富的无限欲望。在美国的“次按贷款”危机里,我们再一次读懂了制度安排的双刃性,尤其是它巨大的社会破坏性。
制度的安排者受自己“贪婪”之性的驱动来构建制度,为自己和社会创造出一个无限的“贪婪”制度空间来;他们安排制度所依据的,也是社会他人在人性方面表现出来的“贪婪”属性,他们认定人们会高度地信仰和接受这样的制度安排。当然,在我们的理解里,人类社会的制度安排,的确带来了人性善恶的某种激励或是驱动力量,至少,它是一种重要的加速力量。坏的制度,为人性的贪婪提供最完备的彰显动力的空间。
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以直接居住为目的,以家庭能够创造的经济价值为限度的住房购买行为才是合理的。
B.存在决定意识,人性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离开了社会存在,谈不上人性的善恶。
C.美国的主流经济学深受其宗教和哲学的影响,以“人是自利的经济人”作为其基本假定。
D.美国的“制度创新”使人的贪婪得以突破个体生命和自然环境的限度,诱导出追求财富的无限欲望。
造成美国“次按贷款”危机的原因,哪一项表述有误?
A.许多美国人超过家庭经济价值创造的能力,为了谋取更多的经济收益而购买住房。
B.在美国,人性的贪婪是人的自然属性,具有普遍的绝对的性质。
C.在美国,人性的贪婪被意识形态化,人们普遍地以“贪婪”来解释一切对待一切。
D.美国人玩弄“制度创新”游戏,作了一系列不恰当的经济制度安排。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人性的贪婪固然是现实的存在,但也是可以被改造的,至少是可以被逐步弱化的。
B.不合理的“制度创新”造成了人性的贪婪,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力量又使得这种贪婪得以泛滥开来。
C.为了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我们应当努力营造人际间乃至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和谐”。
D.我们应当注意制度安排可能给社会经济造成的巨大破坏,从而加强经济运行中的制度监管。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北京期中题 题型:单选题
[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儒学的第三期发展”如何可能?
陶 武
百余年来,儒学可以说是经历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境遇,也引发了有关儒学发展的两种对
立观点,即“儒学终结论”和“儒学发展论”。就“终结论”而言,有学者认为,儒学是历史的存在物,必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趋于终结。“作为一种学术思潮,现代新儒学也许会将有某些成就。然而,儒学毕竟是属于中世纪的学说,它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现代新儒学对传统儒学的超越,也已经随着冯友兰、熊十力、牟宗三等人理论体系的完善与稳定而趋于终结”。他们由此认为,虽然中国未来的文化发展离不开也不应离开儒学传统,但绝不是这一传统的延续或开新,而是需要“从世界和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中提炼时代精神的精华,对各种学说(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的优秀成分吸收消化,进行综合创造”。由此可见,在他们看来,现代新儒学所追求的儒学发展已经终结,所谓“儒学的第三期发展”也因失去发展的动力和机制而最终要被一种新的传统、一种全新的学说——“和合学”所取代。“和合学”以其所具有的理论思维架构和所要实现的人类和合的终极目标确实让学术界耳目一新,但是否就因此而“取代”儒学,还是值得讨论的。现代新儒学果真会因为对儒学之“超越”与体系之“完善”而终结吗?如此判断未必符合儒学发展的真实轨迹,因为儒学不正是在为“和合学”提供丰富的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过程中而得到新生和发展吗?
也有学者从核心范畴、思维方式和时代鸿沟等三个层面证明儒学已经“终结”了,而这
种“终结”根源于儒学在一个世纪内所遭受的两次打击:第一次打击是新文化运动,虽对儒学冲击最为剧烈,但实际上效果最小。而真正给儒学以毁灭性的第二次打击则是来自传统哲学内部的儒学皈依者,其中“最能体现第二打击的,是杜维明(仅是例证)对儒家核心价值的挖掘”,杜维明被认为是“通过‘挖掘’埋葬儒学意义的典型”。这里我们撇开儒学是否真因“挖掘”而“埋葬”不论,单就其以认定传统儒学与现代汉语之不可通约为理据而宣判“儒学终结”,难免有武断和误判之嫌。
与“儒学终结论”相反,多数学者对儒学发展的未来前景持乐观态度。他们认为,在新世纪里儒学只要能找准立足点和生长点仍然会取得不断发展。而正是这种在新境遇中找到新定位的儒学显示了其新的理论生长点和融入现代中国社会进步的切入点。这是因为“儒学摆脱了这种状况(即儒学被凝固为国家意识形态,并被君主专制异化——引者注),可以其所固有的伦理道德思想特质,作为一种文化类型和生活方式的传统精神或基本内涵来表现功能、求得发展”。也有学者认为:“古老而常新的儒学面对当今世界的种种问题还会有所作为,……它仍然有自己关照问题的方式与角度,它还会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同样也会因贡献出智慧而焕发出青春和活力。……在儒学与当代社会的双向互动中,使中国社会在全球化浪潮中寻回自家精神,贞定自己,同样促使儒学与时俱进,以全新的面貌立足于世界学术之林”。学者们上述对儒学发展的积极态度有无事实根据呢?究实而论,没有人能够否认儒学中蕴含着可供今天乃至未来社会借鉴的宝贵资源,当然,如何找准“立足点”、“生长点”和“切入点”,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儒学终结论”和“儒学发展论”可以说是针锋相对,聚讼不已;就“儒学的第三期发展”论说而言,显然属于后者。孰是孰非?相比较而言,我更偏向于“儒学发展论”。儒学不会终结,也不该终结,它理应也能够顺应时代潮流,与时偕行,生生不已。
(《孔子研究》 2008年第06期)
下列关于“儒学”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儒学自古以来经历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境遇。
B.冯友兰、熊十力、牟宗三等人是现代新儒学的代表。
C.杜维明是来自传统哲学内部的儒学皈依者。
D.作者并不赞同儒学因“挖掘”而“埋葬”的观点。
E.“儒学终结论”和“儒学发展论”可以说是势均力敌。
下列有关“和合学”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和合学的终极目标是要实现人类的和合。
B.作者认为和合学的理论思维架构能让学术界耳目一新。
C.作者认为和合学有可能取代儒学。
D.儒学为和合学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儒学终结论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证儒学已经“终结”的?
作者说:“儒学不会终结,也不该终结。”为什么?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广东华南师大附中2011届高三综合测试(一)语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儒学的第三期发展”如何可能?
陶 武
百余年来,儒学可以说是经历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境遇,也引发了有关儒学发展的两种对
立观点,即“儒学终结论”和“儒学发展论”。就“终结论”而言,有学者认为,儒学是历史的存在物,必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趋于终结。“作为一种学术思潮,现代新儒学也许会将有某些成就。然而,儒学毕竟是属于中世纪的学说,它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现代新儒学对传统儒学的超越,也已经随着冯友兰、熊十力、牟宗三等人理论体系的完善与稳定而趋于终结”。他们由此认为,虽然中国未来的文化发展离不开也不应离开儒学传统,但绝不是这一传统的延续或开新,而是需要“从世界和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中提炼时代精神的精华,对各种学说(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的优秀成分吸收消化,进行综合创造”。由此可见,在他们看来,现代新儒学所追求的儒学发展已经终结,所谓“儒学的第三期发展”也因失去发展的动力和机制而最终要被一种新的传统、一种全新的学说——“和合学”所取代。“和合学”以其所具有的理论思维架构和所要实现的人类和合的终极目标确实让学术界耳目一新,但是否就因此而“取代”儒学,还是值得讨论的。现代新儒学果真会因为对儒学之“超越”与体系之“完善”而终结吗?如此判断未必符合儒学发展的真实轨迹,因为儒学不正是在为“和合学”提供丰富的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过程中而得到新生和发展吗?
也有学者从核心范畴、思维方式和时代鸿沟等三个层面证明儒学已经“终结”了,而这
种“终结”根源于儒学在一个世纪内所遭受的两次打击:第一次打击是新文化运动,虽对儒学冲击最为剧烈,但实际上效果最小。而真正给儒学以毁灭性的第二次打击则是来自传统哲学内部的儒学皈依者,其中“最能体现第二打击的,是杜维明(仅是例证)对儒家核心价值的挖掘”,杜维明被认为是“通过‘挖掘’埋葬儒学意义的典型”。这里我们撇开儒学是否真因“挖掘”而“埋葬”不论,单就其以认定传统儒学与现代汉语之不可通约为理据而宣判“儒学终结”,难免有武断和误判之嫌。
与“儒学终结论”相反,多数学者对儒学发展的未来前景持乐观态度。他们认为,在新世纪里儒学只要能找准立足点和生长点仍然会取得不断发展。而正是这种在新境遇中找到新定位的儒学显示了其新的理论生长点和融入现代中国社会进步的切入点。这是因为“儒学摆脱了这种状况(即儒学被凝固为国家意识形态,并被君主专制异化——引者注),可以其所固有的伦理道德思想特质,作为一种文化类型和生活方式的传统精神或基本内涵来表现功能、求得发展”。也有学者认为:“古老而常新的儒学面对当今世界的种种问题还会有所作为,……它仍然有自己关照问题的方式与角度,它还会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同样也会因贡献出智慧而焕发出青春和活力。……在儒学与当代社会的双向互动中,使中国社会在全球化浪潮中寻回自家精神,贞定自己,同样促使儒学与时俱进,以全新的面貌立足于世界学术之林”。学者们上述对儒学发展的积极态度有无事实根据呢?究实而论,没有人能够否认儒学中蕴含着可供今天乃至未来社会借鉴的宝贵资源,当然,如何找准“立足点”、“生长点”和“切入点”,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儒学终结论”和“儒学发展论”可以说是针锋相对,聚讼不已;就“儒学的第三期发展”论说而言,显然属于后者。孰是孰非?相比较而言,我更偏向于“儒学发展论”。儒学不会终结,也不该终结,它理应也能够顺应时代潮流,与时偕行,生生不已。
(《孔子研究》 2008年第06期)
1.下列关于“儒学”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 )
A.儒学自古以来经历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境遇。 |
B.冯友兰、熊十力、牟宗三等人是现代新儒学的代表。 |
C.杜维明是来自传统哲学内部的儒学皈依者。 |
D.作者并不赞同儒学因“挖掘”而“埋葬”的观点。 |
E.“儒学终结论”和“儒学发展论”可以说是势均力敌。
2.下列有关“和合学”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
A.和合学的终极目标是要实现人类的和合。 |
B.作者认为和合学的理论思维架构能让学术界耳目一新。 |
C.作者认为和合学有可能取代儒学。 |
D.儒学为和合学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
3.儒学终结论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证儒学已经“终结”的?(4分)
4.作者说:“儒学不会终结,也不该终结。”为什么?(4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儒学的第三期发展”如何可能?
陶 武
百余年来,儒学可以说是经历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境遇,也引发了有关儒学发展的两种对
立观点,即“儒学终结论”和“儒学发展论”。就“终结论”而言,有学者认为,儒学是历史的存在物,必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趋于终结。“作为一种学术思潮,现代新儒学也许会将有某些成就。然而,儒学毕竟是属于中世纪的学说,它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现代新儒学对传统儒学的超越,也已经随着冯友兰、熊十力、牟宗三等人理论体系的完善与稳定而趋于终结”。他们由此认为,虽然中国未来的文化发展离不开也不应离开儒学传统,但绝不是这一传统的延续或开新,而是需要“从世界和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中提炼时代精神的精华,对各种学说(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的优秀成分吸收消化,进行综合创造”。由此可见,在他们看来,现代新儒学所追求的儒学发展已经终结,所谓“儒学的第三期发展”也因失去发展的动力和机制而最终要被一种新的传统、一种全新的学说——“和合学”所取代。“和合学”以其所具有的理论思维架构和所要实现的人类和合的终极目标确实让学术界耳目一新,但是否就因此而“取代”儒学,还是值得讨论的。现代新儒学果真会因为对儒学之“超越”与体系之“完善”而终结吗?如此判断未必符合儒学发展的真实轨迹,因为儒学不正是在为“和合学”提供丰富的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过程中而得到新生和发展吗?
也有学者从核心范畴、思维方式和时代鸿沟等三个层面证明儒学已经“终结”了,而这
种“终结”根源于儒学在一个世纪内所遭受的两次打击:第一次打击是新文化运动,虽对儒学冲击最为剧烈,但实际上效果最小。而真正给儒学以毁灭性的第二次打击则是来自传统哲学内部的儒学皈依者,其中“最能体现第二打击的,是杜维明(仅是例证)对儒家核心价值的挖掘”,杜维明被认为是“通过‘挖掘’埋葬儒学意义的典型”。这里我们撇开儒学是否真因“挖掘”而“埋葬”不论,单就其以认定传统儒学与现代汉语之不可通约为理据而宣判“儒学终结”,难免有武断和误判之嫌。
与“儒学终结论”相反,多数学者对儒学发展的未来前景持乐观态度。他们认为,在新世纪里儒学只要能找准立足点和生长点仍然会取得不断发展。而正是这种在新境遇中找到新定位的儒学显示了其新的理论生长点和融入现代中国社会进步的切入点。这是因为“儒学摆脱了这种状况(即儒学被凝固为国家意识形态,并被君主专制异化——引者注),可以其所固有的伦理道德思想特质,作为一种文化类型和生活方式的传统精神或基本内涵来表现功能、求得发展”。也有学者认为:“古老而常新的儒学面对当今世界的种种问题还会有所作为,……它仍然有自己关照问题的方式与角度,它还会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同样也会因贡献出智慧而焕发出青春和活力。……在儒学与当代社会的双向互动中,使中国社会在全球化浪潮中寻回自家精神,贞定自己,同样促使儒学与时俱进,以全新的面貌立足于世界学术之林”。学者们上述对儒学发展的积极态度有无事实根据呢?究实而论,没有人能够否认儒学中蕴含着可供今天乃至未来社会借鉴的宝贵资源,当然,如何找准“立足点”、“生长点”和“切入点”,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儒学终结论”和“儒学发展论”可以说是针锋相对,聚讼不已;就“儒学的第三期发展”论说而言,显然属于后者。孰是孰非?相比较而言,我更偏向于“儒学发展论”。儒学不会终结,也不该终结,它理应也能够顺应时代潮流,与时偕行,生生不已。
(《孔子研究》 2008年第06期)
12.下列关于“儒学”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儒学自古以来经历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境遇。
B.冯友兰、熊十力、牟宗三等人是现代新儒学的代表。
C.杜维明是来自传统哲学内部的儒学皈依者。
D.作者并不赞同儒学因“挖掘”而“埋葬”的观点。
E.“儒学终结论”和“儒学发展论”可以说是势均力敌。
13.下列有关“和合学”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和合学的终极目标是要实现人类的和合。
B.作者认为和合学的理论思维架构能让学术界耳目一新。
C.作者认为和合学有可能取代儒学。
D.儒学为和合学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14.儒学终结论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证儒学已经“终结”的?
15.作者说:“儒学不会终结,也不该终结。”为什么?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3-2014学年四川省南充市高三第一次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9分,每小题3分)
节省能源的路灯
节省能源,实际上就是尽可能减少能源损失。要是有一种感应器能够在受到压强的作用下自动控制开关,控制相应范围内的灯的亮和灭,这就达到了节省能源的目的。
那么这个感应器不能是通过声音产生的空气震动控制的,而是要通过车辆和行人对路面的冲击和压强而产生的路面震动控制,这两种震动是不同的,否则就会阴差阳错,说不定是动物的叫声,路以外的喧哗声就让灯亮了,同样达不到节省能源的目的。倘若车辆、行人发出的声音很小,灯不会亮,那么就形同虚设,毫不起作用。汽车的行驶、行人的走路,自然而然会对地面产生冲击和压强,使路面震动,这就可以利用路面的震动来控制路灯亮还是熄灭。假如有这样的一个装置,我们不妨先把它命名为“震动感应器”。它可以安装在路灯的灯箱内,各个装置用一根金属棒与路面相连,当路面受到冲击和压强产生震动时,对应的路灯就会发光,哪里有车辆或行人,哪里的灯就会亮起来,震动停止,灯在一定时间限定内自动熄灭。当然,为了减少装置的安装数量,可以由这样的一个装置控制多盏路灯,装置与装置之间并联连接在一个电路中,也就是每隔一段路程安装一个,然后通过导线把装星与相应的路灯连接起来。
我们再来看一看“震动感应器”的工作原理:首先,金属棒就是用来感应路面上有无震动的。当汽车或行人在某一路段上经过,对路面施加压力,产生震动时,金属棒将震动传到“震动感应器”,“震动感应器”受到震动的刺激,命令由它控制的几盏路灯闭合开关发亮;车辆和行人继续经过下一路段,下个路段的“震动感应器”同样受到震动刺激也使对应的路灯发亮,依此类推。同时,车辆和行人经过以后的路段的“震动感应器”由于没有继续受到金属棒传给它的震动信息而断开开关,不再使相应路灯继续发光。但要求这种“震动感应器”灵敏度要高,而且还能够判别震动的来源。比如遇到特殊情况,遇到雷电天气或者工厂产生的高分贝声响使空气剧烈震动,也会经过金属棒传到“震动感应器”,“震动感应器”误以为震动是由路面传来的,使路灯发光。
只要在有路灯的公路上安装这种“震动感应器”,就不需要大量的人力来控制供电了,一切工作就交给机器来自动控制。我们可以想象,随着汽车或行人在路面经过,路灯次第发光与熄灭的情景,熠熠夺目,应接不暇,不也是夜间一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吗?在方便交通的同时,最大的好处就是大大的节省了能源。
这种“震动感应器”是为节省能源而设计,希望这种装置能够应用到实际中去,发挥巨大的作用。节省能源可以减少开支,促进经济的增长,还可以保护自然环境,也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先决条件,更是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
1.下列关于“震动感应器”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震动感应器通过金属棒来感应路面有无震动,当路面上有车或行人时,金属棒就将震动传到震动感应器上。
B.震动感应器受到震动刺激使对应的路灯发亮,当车和行人经过后震动感应器没有继续受到金属棒传给它的震动信息而断开开关,从而实现节能。
C.震动感应器灵敏度高,能够判别震动的来源,遇到特殊情况,如雷电天气或工厂高分贝声响的震动也能分辨。
D.震动感应器各装置之间采用并联电路连接,通过导线把各装置与相应的路灯连接起来,路面受到震动时对应路灯就会发光,照亮道路。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路灯上安装一种感应器能够在受到压强的作用下自动控制开关,控制相应范围内的灯的亮和灭,达到了节省能源的目的。,
B.路灯的感应器控制与声控原理一样,都是靠震动控制的,因此汽车按喇叭时震动感应器就会受到震动,路灯就会亮。
C.公路上安装了震动感应器,实现了自动化,一切工作就给机器自动完成,就不需要人力来控制供电了。
D.夜间的路灯因为已经安装了震动感应器,随着汽车或行人在路面经过,路灯次第发光与熄灭,熠熠夺目,应接不暇,成为夜间一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现代化城市中安装的震动感应器已经在节约能源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B.节省能源就是不能让能源损失。这样经济才会更好地增长,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C.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因为节省能源减少开支,促进经济增长,保护自然环境。
D.元论是在生产劳动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要力图以最节省的方式,尽可能办好每件事情,这是人类的共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9分,每小题3分)
节省能源的路灯
节省能源,实际上就是尽可能减少能源损失。要是有一种感应器能够在受到压强的作用下自动控制开关,控制相应范围内的灯的亮和灭,这就达到了节省能源的目的。
那么这个感应器不能是通过声音产生的空气震动控制的,而是要通过车辆和行人对路面的冲击和压强而产生的路面震动控制,这两种震动是不同的,否则就会阴差阳错,说不定是动物的叫声,路以外的喧哗声就让灯亮了,同样达不到节省能源的目的。倘若车辆、行人发出的声音很小,灯不会亮,那么就形同虚设,毫不起作用。汽车的行驶、行人的走路,自然而然会对地面产生冲击和压强,使路面震动,这就可以利用路面的震动来控制路灯亮还是熄灭。假如有这样的一个装置,我们不妨先把它命名为“震动感应器”。它可以安装在路灯的灯箱内,各个装置用一根金属棒与路面相连,当路面受到冲击和压强产生震动时,对应的路灯就会发光,哪里有车辆或行人,哪里的灯就会亮起来,震动停止,灯在一定时间限定内自动熄灭。当然,为了减少装置的安装数量,可以由这样的一个装置控制多盏路灯,装置与装置之间并联连接在一个电路中,也就是每隔一段路程安装一个,然后通过导线把装星与相应的路灯连接起来。
我们再来看一看“震动感应器”的工作原理:首先,金属棒就是用来感应路面上有无震动的。当汽车或行人在某一路段上经过,对路面施加压力,产生震动时,金属棒将震动传到“震动感应器”,“震动感应器”受到震动的刺激,命令由它控制的几盏路灯闭合开关发亮;车辆和行人继续经过下一路段,下个路段的“震动感应器”同样受到震动刺激也使对应的路灯发亮,依此类推。同时,车辆和行人经过以后的路段的“震动感应器”由于没有继续受到金属棒传给它的震动信息而断开开关,不再使相应路灯继续发光。但要求这种“震动感应器”灵敏度要高,而且还能够判别震动的来源。比如遇到特殊情况,遇到雷电天气或者工厂产生的高分贝声响使空气剧烈震动,也会经过金属棒传到“震动感应器”,“震动感应器”误以为震动是由路面传来的,使路灯发光。
只要在有路灯的公路上安装这种“震动感应器”,就不需要大量的人力来控制供电了,一切工作就交给机器来自动控制。我们可以想象,随着汽车或行人在路面经过,路灯次第发光与熄灭的情景,熠熠夺目,应接不暇,不也是夜间一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吗?在方便交通的同时,最大的好处就是大大的节省了能源。
这种“震动感应器”是为节省能源而设计,希望这种装置能够应用到实际中去,发挥巨大的作用。节省能源可以减少开支,促进经济的增长,还可以保护自然环境,也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先决条件,更是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
【小题1】下列关于“震动感应器”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震动感应器通过金属棒来感应路面有无震动,当路面上有车或行人时,金属棒就将震动传到震动感应器上。 |
B.震动感应器受到震动刺激使对应的路灯发亮,当车和行人经过后震动感应器没有继续受到金属棒传给它的震动信息而断开开关,从而实现节能。 |
C.震动感应器灵敏度高,能够判别震动的来源,遇到特殊情况,如雷电天气或工厂高分贝声响的震动也能分辨。 |
D.震动感应器各装置之间采用并联电路连接,通过导线把各装置与相应的路灯连接起来,路面受到震动时对应路灯就会发光,照亮道路。 |
A.在路灯上安装一种感应器能够在受到压强的作用下自动控制开关,控制相应范围内的灯的亮和灭,达到了节省能源的目的。, |
B.路灯的感应器控制与声控原理一样,都是靠震动控制的,因此汽车按喇叭时震动感应器就会受到震动,路灯就会亮。 |
C.公路上安装了震动感应器,实现了自动化,一切工作就给机器自动完成,就不需要人力来控制供电了。 |
D.夜间的路灯因为已经安装了震动感应器,随着汽车或行人在路面经过,路灯次第发光与熄灭,熠熠夺目,应接不暇,成为夜间一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 |
A.在现代化城市中安装的震动感应器已经在节约能源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
B.节省能源就是不能让能源损失。这样经济才会更好地增长,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
C.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因为节省能源减少开支,促进经济增长,保护自然环境。 |
D.元论是在生产劳动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要力图以最节省的方式,尽可能办好每件事情,这是人类的共识。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