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熟语不能与句后括号里的成语换用的一项是

A.营销专家告诫:“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进一个篮子”,否则一旦市场突然发生变化,企业就可能因
      产品的崩溃而元气大伤。(孤注一掷)
B.招聘人才不是买蔬菜,挨个捏捏捡捡,照个大鲜亮的拿。“人不可貌相”,这个道理和事例,用人
      单位自然明了。但怎么一到自己招聘人才时就犯了糊涂呢?(海水不可斗量)
C.碰上了说几句闲话,一不沾亲,二不带故,人家和咱近乎什么?(素昧平生)
D.咱们在重庆人生地不熟,找人不是件容易事啊。(素不相能)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熟语不能与句后括号里的成语换用的一项是
[     ]
A.营销专家告诫:“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进一个篮子”,否则一旦市场突然发生变化,企业就可能因产品的崩溃而元气大伤。(孤注一掷)
B.招聘人才不是买蔬菜,挨个捏捏捡捡,照个大鲜亮的拿。“人不可貌相”,这个道理和事例,用人单位自然明了。但怎么一到自己招聘人才时就犯了糊涂呢?(海水不可斗量)
C.碰上了说几句闲话,一不沾亲,二不带故,人家和咱近乎什么?(素昧平生)
D.咱们在重庆人生地不熟,找人不是件容易事啊。(素不相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必修二设计指导语文粤教版 粤教版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丞相西平侯于定国者,东海下邳人也。其父号曰“于公”,为县狱吏,决曹掾,决狱平法,未尝有所冤,郡中离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敢隐情。东海郡中为于公生立祠,命曰“于公祠”。东海有孝妇,无子,少寡,养其姑甚谨,其姑欲嫁之,终不肯。其姑告邻人之曰:“孝妇养我甚谨,我哀其无子,守寡日久,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母自经死。母女告吏曰:“孝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欲毒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以上府。于公以为养姑十年以孝闻,此不杀姑也。太守不听,数争不能得,于是于公辞疾去吏。太守竟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后太守至,卜求其故,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强杀之,咎当在此。”于是杀牛祭孝妇冢,太守以下自至焉,天立大雨,岁丰熟。郡中以此益敬重于公。于公筑治庐舍,谓匠人曰:“为我高门,我治狱未尝有所冤,我后世必有封者,令容高盖驷马车。”及子,封为西平侯。

(1)

对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平法,未尝有所冤  狱:案件。

B.

郡中离文法者      文法:法令条文。

C.

我老,久累丁壮奈何   丁壮:年轻男子。

D.

其后,母自经死     自经:上吊。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3)

下列句中的“姑”与例句中的“姑”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养其姑甚谨

[  ]

A.

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B.

昨夜洞房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C.

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D.

姑妄听之

(4)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于公执法公正的一组是

①决狱平法,未尝有所冤

②东海郡中为于公生立祠

③郡中离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敢隐情

④数争不能得,于是于公辞疾去吏

⑤于是杀牛祭孝妇冢

⑥及子,封为西平侯

[  ]

A.

②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③④

D.

①⑤⑥

(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丞相西平侯于定国的父亲曾做过县里的狱吏,后来升为郡里的狱官,他断案执法公正,从未有过被冤枉的。

B.

东海郡有个孝妇,没有子女,年轻时就守寡,侍奉她的婆婆特别恭谨。《窦娥冤》中窦娥有一句唱词:“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其中“孝妇”说的就是她。

C.

东海孝妇的婆婆可怜她,不忍心长久地拖累她,上吊身亡。后来,她婆婆的邻居家有个女孩告到官府,说:“这个女人杀了她的婆婆。”官府逮捕了孝妇。

D.

文中的“于公”在孝妇“屈打成招”后,认为孝妇侍奉婆婆几十年并以孝闻名,这就证明她不会杀死婆婆,可是多次争辩也未能改变太守的意见,于是他就借病辞去官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专项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刘天孚,字裕民,大名人。由中书译史为东平总管府判官。改都漕运司判官,知冠州,再知许州,所至有治绩。时检核屯田,临颍邓艾口民稻田三百顷,有欲害之者,指为古屯。陈于中书,请复筑之。中书下天孚按实,天孚为辨其非,章数上,乃止。
  襄城与叶县接壤,其南为湛河,襄城民食沧盐,叶县民食解盐,刻石河南岸以为界。叶县令有贪污者,妄徙石于北二里,诬其民食私盐,系治百余家。两县斗辩,叶县倚陕漕势以凌襄城。中书遣官察其实,天孚为考其元界,移石故处,而叶县令被罪去。
  岁大旱,天孚祷即雨。野有蝗,天孚令民出捕,俄群鸟来,啄蝗为尽。明年麦熟时,有青虫如蟊,食麦,人无可奈何,忽生大花虫,尽嚼之。许人立碑颂焉。
  俄丁母忧。服除,起知河中府。视事始两月,陕西行省丞相阿思罕为乱,举兵至河中。时事起不虞,达鲁花赤朵儿只趋晋宁告乱。天孚日夜治战守具,选丁壮,分守要害。阿思罕军列栅河西岸。天孚度不能拒,凡八遣人至晋宁乞援兵,不报。居七日,阿思罕缚筏河上,欲纵火屠城。同知府事铁哥与河东廉访副使明安答见事急,且患城中人逼,乃诣阿思罕军。阿思罕囚之,而敛船济兵。兵既入城,阿思罕以扼河渡、锁舟楫为天孚罪,欲胁使附己。方坐府治,号令诸军,天孚佩刀直前,众遏之,不得进。退谓幕僚王从善等曰:“吾家本微贱,荷朝命至此,今不幸遭大变,吾何忍从之而负上恩哉!且与其辱于阿思罕之手,吾宁蹈河以死。”遂拂衣出。时天寒,河冰方坚,天孚拔所佩刀斫冰开,北望为国语若祝谢者,再拜已,脱衣帽岸浒,乃投水中。阿思罕大怒,籍其家。郡人成哀痛之。
  事平,诏其弟天惠,给驿以归其柩,葬于大名。赠推诚秉节功臣、中奉大夫,河东山西道宣慰使、护军、彭城郡侯,谥忠毅。(选自《元史·列传第八十·忠义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书下天孚实——按:审查
B.而叶县令罪去——被:通“披”,获罪
C.而敛船兵——济:渡河、运送
D.给驿以其柩——归:归还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刘天孚“所至有治绩”和“忠义”的一组是(     )
①天孚为辨其非,章数上,乃止
②天孚为考其元界,移石故处
③许人立碑颂焉
④吾何忍从之而负上恩哉
⑤北望为国语若祝谢者⑥赠推诚秉节功臣、中奉大夫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天孚任许州知州时政绩明显,公正处理临颍邓艾口屯田事件和叶县私盐案就体现了这点。
B.刘天孚祈祷后就下雨、亲口吃下青虫等事件听起来太过玄乎,未必真有其事,但起码可以反映出他一心为民的品质。
C.刘天孚出任河中知府两个月,陕西行省丞相阿思罕发动了叛乱。刘天孚一方面积极备战,另一方面多次派人寻求援助,却没有等到援军到来。
D.阿思罕想逼刘天孚投降,刘天孚宁死不从。他破开坚冰,面朝北向朝廷祝愿谢罪后,毅然投水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孚度不能拒,凡八遣人至晋宁乞援兵,不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何忍从之而负上恩哉!且与其辱于阿思罕之手,吾宁蹈河以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孟德传
【宋】苏辙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囊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吐胀懑,无所不至——利:通“痢”,腹泻
B.逡巡耳而去——弭:低垂
C.德自分死矣——自分:自己料想
D.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庶几:差不多
2.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是(     )
A.既为兵,不获如志——惟山之深者往焉
B.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须臾奋跃,如将搏焉
C.一日十病十愈——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D.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B.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苏轼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4.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孟德传
【宋】苏辙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囊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吐胀懑,无所不至——利:通“痢”,腹泻
B.逡巡耳而去——弭:低垂
C.德自分死矣——自分:自己料想
D.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庶几:差不多
2.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是(     )
A.既为兵,不获如志——惟山之深者往焉
B.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须臾奋跃,如将搏焉
C.一日十病十愈——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D.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B.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苏轼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4.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湖北省高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孟德传
【宋】苏辙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囊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吐胀懑,无所不至——利:通“痢”,腹泻
B.逡巡耳而去——弭:低垂
C.德自分死矣——自分:自己料想
D.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庶几:差不多
2.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是(     )
A.既为兵,不获如志——惟山之深者往焉
B.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须臾奋跃,如将搏焉
C.一日十病十愈——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D.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B.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苏轼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4.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高中语文课外练习(第六册) 题型:048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城纪人,家世世受射。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为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为将兵,见水
将兵:将领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八战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称代前文的(广军)“解鞍”、“士皆纵马卧”。

B.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称代前文的“(李)广”。

C.饮食与士共之 称代前文的“赏赐”。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称代前文的(李广)“遂引刀自刭”。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

①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②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③专以射为戏

④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⑤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⑥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  ]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曾在抗击匈奴时杀敌立功,并在平定吴楚军时,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

B.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使敌军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安然得以保全。

C.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有增加财富的机会,但却终身没有多余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

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文:________

(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译文: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江苏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5题。
书过善人事
(清)薛福成
  嘉庆十九年,淮南州县旱饥。含山滨江之乡,有铜城闸镇者,岁比有秋,邻县饥民扶老襁幼就食者数千人。乡人大惊,为阖户罢市,自门隙之。众无所得食,益汹汹。处士过实圃先生恐有变,亟出慰之曰:“诸君饥求食,当谋所以食尔,请与诸父老议之。”明日集里中好善者,富出财,贫输力,自倡巨赀,绸缪经纪,张席隙地以居之;老羸妇孺,计口赋食;佣其壮者于四乡农户,俾自食其力;寒有襦,病有药,殁有棺,孕且育者厚赒之;给以旷壤,课对蔬菜;储水具,警火灾。其冬,山乡得雨。遗丁壮以所得佣值,归而种麦,麦熟,乃各挈妇子归,欢声彻衢巷。呼曰:“善人,善人。”由是四方至者,皆知有过善人云。
   余同年友竹潭孝廉,先生孙也。光绪五年正月,竹潭手一册,请余书其事;且述先生训曰:“吾家仅万金产,以振饥耗其半。次年,岁大穰,粜谷倍蓗利,遂复其初。人何惮而不为善哉!”余谓此先生勉子孙为善之言耳。若豫存获报之心,则计较得失,必不能破产以求仁;即勉之,而报非可必得,将遂不振人之急乎?彼其时但以活人为心耳,虽尽耗其产何虑!惟然,故仁术无不周,而泽之被人者弘;卒受天佑,其产可复,而其后必昌,报施之理然也。嗟夫!方饥氓索食汹汹,人以引避为智,相率闭拒,则彼计无复之,势将剽夺,一乡被其患,而过氏无独全之理。先生挺然以一身肩其任弭变之智与恤难之仁兼至究亦无损于其家。故知存计较得失之心者,公与私两失;去计较得失之心者,公与私两得。通是义也,虽任天下事可也。
  过先生讳华,字曙初,号实圃。他行多可述者,非大义所存,故不着。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户罢市——阖户:全家
B.出慰之曰——亟:急速,赶快
C.以饥耗其半——振:通“赈”,救济
D.一乡其患——被:遭受,蒙受
2.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属于过善人的善举及善举给人的启示的一组是(     )
A.次年,岁大穰,粜谷倍蓰利,遂复其初/通是义也,虽任天下事可也
B.呼曰:“善人,善人。”/由是四方至者,皆知有过善人云
C.人何惮而不为善哉/若豫存获报之心,则计较得失,必不能破产以求仁
D.明日集里中好善者,富出财,贫输力,自倡巨赀/存计较得失之心者,公与私两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善人在饥民因求食不得而更加喧扰不安的时候,主动出面安慰饥民,后又联合其他喜欢做善事的人救济饥民。
B.淮南州县饥民在过善人和其他爱做善事的人的帮助下,最终在过善人的家乡自食其力,安居乐业。
C.在因行善而损耗一半家产的第二年,过善人又遇上大丰收的好年成,因卖谷获利,其家产又恢复如初。
D.过善人的经历告诉我们,即使是做天下大事,如果事先去掉计较得失之心,那么于公于私都会有所得。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君饥求食,当谋所以食尔,请与诸父老议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余谓此先生勉子孙为善之言耳。若豫存获报之心,则计较得失,必不能破产以求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斜线“/”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粗的句子断开。
先 生 挺 然 以 一 身 肩 其 任 弭 变 之 智 与 恤 难 之 仁 兼 至 究 亦 无 损 于 其 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5题。
书过善人事
(清)薛福成
  嘉庆十九年,淮南州县旱饥。含山滨江之乡,有铜城闸镇者,岁比有秋,邻县饥民扶老襁幼就食者数千人。乡人大惊,为阖户罢市,自门隙之。众无所得食,益汹汹。处士过实圃先生恐有变,亟出慰之曰:“诸君饥求食,当谋所以食尔,请与诸父老议之。”明日集里中好善者,富出财,贫输力,自倡巨赀,绸缪经纪,张席隙地以居之;老羸妇孺,计口赋食;佣其壮者于四乡农户,俾自食其力;寒有襦,病有药,殁有棺,孕且育者厚赒之;给以旷壤,课对蔬菜;储水具,警火灾。其冬,山乡得雨。遗丁壮以所得佣值,归而种麦,麦熟,乃各挈妇子归,欢声彻衢巷。呼曰:“善人,善人。”由是四方至者,皆知有过善人云。
  余同年友竹潭孝廉,先生孙也。光绪五年正月,竹潭手一册,请余书其事;且述先生训曰:“吾家仅万金产,以振饥耗其半。次年,岁大穰,粜谷倍蓗利,遂复其初。人何惮而不为善哉!”余谓此先生勉子孙为善之言耳。若豫存获报之心,则计较得失,必不能破产以求仁;即勉之,而报非可必得,将遂不振人之急乎?彼其时但以活人为心耳,虽尽耗其产何虑!惟然,故仁术无不周,而泽之被人者弘;卒受天佑,其产可复,而其后必昌,报施之理然也。嗟夫!方饥氓索食汹汹,人以引避为智,相率闭拒,则彼计无复之,势将剽夺,一乡被其患,而过氏无独全之理。先生挺然以一身肩其任弭变之智与恤难之仁兼至究亦无损于其家。故知存计较得失之心者,公与私两失;去计较得失之心者,公与私两得。通是义也,虽任天下事可也。
  过先生讳华,字曙初,号实圃。他行多可述者,非大义所存,故不着。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户罢市——阖户:全家
B.出慰之曰——亟:急速,赶快
C.以饥耗其半——振:通“赈”,救济
D.一乡其患——被:遭受,蒙受
2.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属于过善人的善举及善举给人的启示的一组是(     )
A.①次年,岁大穰,粜谷倍蓰利,遂复其初
   ②通是义也,虽任天下事可也
B.①呼曰:“善人,善人。”
   ②由是四方至者,皆知有过善人云
C.①人何惮而不为善哉
   ②若豫存获报之心,则计较得失,必不能破产以求仁
D.①明日集里中好善者,富出财,贫输力,自倡巨赀
   ②存计较得失之心者,公与私两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善人在饥民因求食不得而更加喧扰不安的时候,主动出面安慰饥民,后又联合其他喜欢做善事的人救济饥民。
B.淮南州县饥民在过善人和其他爱做善事的人的帮助下,最终在过善人的家乡自食其力,安居乐业。
C.在因行善而损耗一半家产的第二年,过善人又遇上大丰收的好年成,因卖谷获利,其家产又恢复如初。
D.过善人的经历告诉我们,即使是做天下大事,如果事先去掉计较得失之心,那么于公于私都会有所得。
4.(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君饥求食,当谋所以食尔,请与诸父老议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余谓此先生勉子孙为善之言耳。若豫存获报之心,则计较得失,必不能破产以求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斜线“/”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粗的句子断开。
先 生 挺 然 以 一 身 肩 其 任 弭 变 之 智 与 恤 难 之 仁 兼 至 究 亦 无 损 于 其 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卷语文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杜慧度,交趾人也。本属京兆。曾祖元,为宁浦太守,居交趾。父瑗,字道言,仕州府为日南、九德、交趾太守。初,九真太守李逊父子勇壮有权力,威制交土,闻刺史腾遁之当至,分遣二子断水陆津要。瑗收众斩逊,州境获宁。除龙骧将军。遁之在州十余年,与林邑相攻伐。遁之将北还,林邑王范胡达攻破日南、九德、九真三郡,遂围州城。时遁之去已远,瑗与第三子玄之悉力固守,多设权策,累战,大破之。连捷,故胡达走还林邑。乃以瑗为龙骧将军、交州刺史。卢循窃据广州,遣使通好,瑗斩之。义熙六年,年八十四,卒。慧度,瑗第五子也。初为州主簿,流民督护,迁九真太守。瑗卒,府州纲佐以交土接寇,不宜职,共推慧度行州府事,辞不就。七年,除使持节、督交州诸军事、交州刺史。诏书未至,其年春,卢循袭破合浦,径向交州。慧度乃率文武六千人距循于,禽循长史孙建之。循虽败,余党犹有三千人,皆习练兵事。六月庚子,循晨造南津,命三军入城乃食。慧度悉出宗族私财,以充劝赏。慧度自登高舰,合战,放火箭雉尾炬,步军夹两岸射之。循众舰俱然,一时散溃,循中箭赴水死。斩循及父嘏,并循二子,传首京邑。封慧度龙编县侯,食邑千户。

  高祖践阼,进号辅国将军。其年,率文武万人南讨林邑,所杀过半,前后被抄略,悉得还本。林邑乞降,输生口、大象、金银、古贝等,乃释之。慧度布衣蔬食,俭约质素,能弹琴,颇好《庄》、《老》。禁断淫祀,崇修学校。岁荒民饥,则以私禄赈给。为政纤密,有如治家,由是威惠沾洽,奸盗不起,乃至城门不夜闭,道不拾遗。少帝景平元年,卒,时年五十。

(节选白《宋书·杜惠度传》)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为宁浦太守,居交趾  遂:于是

B.

分遣二子断水陆津要  遏:禁绝

C.

与林邑相攻伐     累:屡次

D.

以交土接寇,不宜职  旷:空缺

(2)

以下各组句子中,表明杜瑗,慧度父子军政才干的一组是

①多设权策,累战,大破之

②窃据广州,遣使通好,瑗斩之

③乃率文武六千人距循于

④放火箭雉尾炬,步军夹两岸射之

⑤一时散溃,循中箭赴水死

⑥禁断淫祀,崇修学校

[  ]

A.

①②③

B.

①④⑥

C.

②④⑤

D.

③⑤⑥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杜瑗处事果决而有计谋。他担任太守时两次平顶骚乱,先是斩杀作乱的九真太守李逊,境内得到安宁;继而与玄之击退来犯的胡达,使之退回林邑。

B.

杜惠度为人谦逊而顾大局。杜瑗死,府州官吏推举慧度主持州府事,他未接受;而当卢循来犯,虽然任命他的诏书未到达,他还是率众抗敌。

C.

杜慧度一心向公而有谙熟战略。与卢循决战前,为激励将士他拿出家族全部财产作为奖励;交战时他又巧用火攻烧毁敌方一应战舰,大获全胜。

D.

杜慧度生活俭朴,治事有方。平日里他布衣蔬食,只管弹弹琴,读读《庄》《老》。而为政却细致绵密,有如治理家庭;遇上饥荒,常以私人薪俸赈济灾民。

(4)

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六月庚子,循晨造南津,命三军入城乃食。

(2)由是威惠沾洽,奸盗不起,乃至城门不夜闭,道不拾遗。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