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加粗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枕(luò)

林(Bó)

钢(yà)

梁山(pō)
B.制(páo)阳(Bì)兹(qiū)片(tà)
C.秤(bàng)鲁(mì)刀(pō)(chǐ)
D.可汗(kèhán)(kǎ)韵(yè)宿(xiù)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加粗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枕(luò) 林(Bó) 钢(yà) 梁山(pō)
B.制(páo) 阳(Bì) 兹(qiū) 片(tà)
C.秤(bàng) 鲁(mì) 刀(pō) (chǐ)
D.可汗(kèhán) (kǎ) 韵(yè) 宿(xi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题。

古诗如酒

祝勇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阕《关雎》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生命记忆的源头,也出现在华夏文明的源头。已经很难确认《诗经》诞生的确切年代了,至于究竟是哪一个平凡的喉咙,最先吟出中国诗歌的第一行嘹亮的音符,更是无从查考。每当读罢《诗经》,我常常不禁要问自己:为什么斑驳的岁月并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当暗黄的纸页间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当代诗歌,又为何离我们这般遥远?

  ②与诗人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应当说是我们的幸运。诗,使灰暗变得多彩,使短暂变得永久,使有限成为无限,使腐朽化为神奇;诗,使生命中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诗,使人类充分体验到情感的欢畅与智慧的奇谲。无数的新诗正散布在我们周围,如星雨,如花瓣,飘散在我们的日子深处。它们与我们相距那么近,伸手可触,然而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呢?是因为李白、李贺、李商隐都已在历史的尘烟里隐退,而浮华的现世不再造就王勃、王维、王昌龄了吗?现在就下这样的结论,未免太匆忙了点。惟一的解释,就是它们未曾经历过时间的淘洗。一首诗若成为绝唱,是不能省略这一手续的。于是明白了,好诗的诞生,是天才与时间共同的结果;而读好诗,是需要一个时间的距离的。

  ③因为有了时间的距离,古诗里的字句,才化成水底的珊瑚,美丽而持久。所以,《诗经》里的蒹葭、白露的痕迹依稀可辨;骆宾王的“西陆蝉声”,依然如丝如缕;陈子昂的幽州台,温庭筠的五丈原,慷慨悲凉之气未改;而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将同一个凉州锁定在心灵的地图上。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我们要感谢酿酒师,同时更应对时间产生由衷的敬意。

  ④在隔过久远的时间之后,我们再去读它们,已不再是普通的阅读,这些诗的年龄和生命力,使我们升起由衷的敬畏感。如同啜饮一尊古酒,每一滴不曾挥发的汁液,都是与时间抗争的结果,令我们不能不感到激动,不能不肃然起敬。这种“先入为主”的敬意,在阅读同代人的诗作时,是不常有的。

  ⑤其实,既然诗是诗人灵智的闪光留下的痕迹,那么,构思的机巧,应当只有一次效用。就像对一部悬念小说的欣赏,应当是“一次性”的,谜底揭开之后,再去重读,恐怕就会失去初读的那份奇妙的感受。按说,诗也一样。名诗佳句,诵过千遍之后,熟稔到了不假思索便可脱口而出的程度,理应不再有任何新鲜的刺激了,这似乎是旧诗的劣势、新诗的优势,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比如李太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刘禹锡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每次品读,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些诗中的名句是在诗人高度敏感的情感酒窖里酿制的,它们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心灵的麻木。于是,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一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诗歌最终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读诗,赋予我们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同时也使诗歌本身的魅力一次次地深化和升值。地老天荒,美人迟暮,只有诗,常读常新。诗不会老,更不会死。在诗歌的低潮时期,我从未对诗失去信念,原因也正在这里。

(1)①第1段中的“生出铜绿”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者说当代诗歌“离我们这般遥远”,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暗黄的纸页间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文章内容解释下列加粗词。

①古诗里的字句,才化成水底的珊瑚,美丽而持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第⑤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每次品读名诗,“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5)请结合全文,谈谈“在诗歌的低潮时期”,作者“从未对诗失去信念”的原因。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对原文理解分析准确的两项是

[  ]

A.开头引用《关雎》中的名句表明我国诗歌源远流长,“生出铜绿”一词使这一内容愈发具体形象。

B.作者通过“当代诗歌,又为何离我们这般遥远”一句的发问,引发我们对有关诗歌问题的思考。

C.人们常“一次性”欣赏悬念小说,而对古诗佳句却百读不厌,这是因为古诗具有机巧的构思和美丽的字句。

D.本文将古诗比作古酒,将品读古诗比作啜饮古酒,形象地表达出对诗的年龄和生命力的由衷敬畏。

E.本文列举了大量古代诗人的名字,引用了大量古诗名句,而对当代诗人及诗句涉及得很少,是因为旨在对古典诗歌赞美和张扬。

(7)作者认为一首诗若成为绝唱,必须经过时间的淘洗。试就此观点,举例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联系本专题诗词的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题。

古诗如酒

祝勇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阕《关雎》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生命记忆的源头,也出现在华夏文明的源头。已经很难确认《诗经》诞生的确切年代了,至于究竟是哪一个平凡的喉咙,最先吟出中国诗歌的第一行嘹亮的音符,更是无从查考。每当读罢《诗经》,我常常不禁要问自己:为什么斑驳的岁月并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当暗黄的纸页间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当代诗歌,又为何离我们这般遥远?

  ②与诗人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应当说是我们的幸运。诗,使灰暗变得多彩,使短暂变得永久,使有限成为无限,使腐朽化为神奇;诗,使生命中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诗,使人类充分体验到情感的欢畅与智慧的奇谲。无数的新诗正散布在我们周围,如星雨,如花瓣,飘散在我们的日子深处。它们与我们相距那么近,伸手可触,然而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呢?是因为李白、李贺、李商隐都已在历史的尘烟里隐退,而浮华的现世不再造就王勃、王维、王昌龄了吗?现在就下这样的结论,未免太匆忙了点。惟一的解释,就是它们未曾经历过时间的淘洗。一首诗若成为绝唱,是不能省略这一手续的。于是明白了,好诗的诞生,是天才与时间共同的结果;而读好诗,是需要一个时间的距离的。

  ③因为有了时间的距离,古诗里的字句,才化成水底的珊瑚,美丽而持久。所以,《诗经》里的蒹葭、白露的痕迹依稀可辨;骆宾王的“西陆蝉声”,依然如丝如缕;陈子昂的幽州台,温庭筠的五丈原,慷慨悲凉之气未改;而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将同一个凉州锁定在心灵的地图上。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我们要感谢酿酒师,同时更应对时间产生由衷的敬意。

  ④在隔过久远的时间之后,我们再去读它们,已不再是普通的阅读,这些诗的年龄和生命力,使我们升起由衷的敬畏感。如同啜饮一尊古酒,每一滴不曾挥发的汁液,都是与时间抗争的结果,令我们不能不感到激动,不能不肃然起敬。这种“先入为主”的敬意,在阅读同代人的诗作时,是不常有的。

  ⑤其实,既然诗是诗人灵智的闪光留下的痕迹,那么,构思的机巧,应当只有一次效用。就像对一部悬念小说的欣赏,应当是“一次性”的,谜底揭开之后,再去重读,恐怕就会失去初读的那份奇妙的感受。按说,诗也一样。名诗佳句,诵过千遍之后,熟稔到了不假思索便可脱口而出的程度,理应不再有任何新鲜的刺激了,这似乎是旧诗的劣势、新诗的优势,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比如李太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刘禹锡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每次品读,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些诗中的名句是在诗人高度敏感的情感酒窖里酿制的,它们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心灵的麻木。于是,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一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诗歌最终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读诗,赋予我们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同时也使诗歌本身的魅力一次次地深化和升值。地老天荒,美人迟暮,只有诗,常读常新。诗不会老,更不会死。在诗歌的低潮时期,我从未对诗失去信念,原因也正在这里。

(1)①第1段中的“生出铜绿”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者说当代诗歌“离我们这般遥远”,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暗黄的纸页间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文章内容解释下列加粗词。

①古诗里的字句,才化成水底的珊瑚,美丽而持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第⑤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每次品读名诗,“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5)请结合全文,谈谈“在诗歌的低潮时期”,作者“从未对诗失去信念”的原因。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对原文理解分析准确的两项是

[  ]

A.开头引用《关雎》中的名句表明我国诗歌源远流长,“生出铜绿”一词使这一内容愈发具体形象。

B.作者通过“当代诗歌,又为何离我们这般遥远”一句的发问,引发我们对有关诗歌问题的思考。

C.人们常“一次性”欣赏悬念小说,而对古诗佳句却百读不厌,这是因为古诗具有机巧的构思和美丽的字句。

D.本文将古诗比作古酒,将品读古诗比作啜饮古酒,形象地表达出对诗的年龄和生命力的由衷敬畏。

E.本文列举了大量古代诗人的名字,引用了大量古诗名句,而对当代诗人及诗句涉及得很少,是因为旨在对古典诗歌赞美和张扬。

(7)作者认为一首诗若成为绝唱,必须经过时间的淘洗。试就此观点,举例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联系本专题诗词的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