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句子中多义词“情绪”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组是

A.自从接受了这项科研任务以来,他情绪高涨,干劲更大了。
B.我在作文教学中,引进活动观念,进行“训练思维,准备情绪,投入创作”的活动。
C.我们真的要用行动证明我们自己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绪吗?
D.因为不满单位给他的待遇,最近一段时间他一直在闹情绪。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多义词“情绪”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自从接受了这项科研任务以来,他情绪高涨,干劲更大了。
B.我在作文教学中,引进活动观念,进行“训练思维,准备情绪,投入创作”的活动。
C.我们真的要用行动证明我们自己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绪吗?
D.因为不满单位给他的待遇,最近一段时间他一直在闹情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0113 期中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中国的桃花文化
  桃花,作为一种自然物,本来不具有“文化”的涵义。但是,桃花以它俏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中国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被渗透,融汇了审美主体的心理因素,并且作为人们共同认可的一种信息载体,世世代代承袭相传,于是,如同中国的“梅文化”、“ 菊文化”一样,“桃花”也成为我们民族集体记忆和心理深层的积淀物,形成了中国的“ 桃花文化”。
  中国的“桃花文化”和女性有不解之缘。早在先秦的《诗经·周南》中,就有一首关于桃花的诗。“桃之夭夭”,描写茂盛、火红的桃花,并用桃花来比喻年轻美貌的女子。春秋时代,息国的国君夫人息妫容貌美丽,被人称作“桃花夫人”。唐代的崔护在京都郊游,邂逅一少女,次年再访,人去桃花在,崔护感伤不已,题诗慨叹,“人面桃花相映红”一句就成了千古名诗。还有清初孔尚任的著名悲剧《桃花扇》,曹雪芹在《红楼梦》里为有黛玉葬花写的《葬花辞》和《桃花行》。源远流长的桃花文化,从古代《诗经》一直唱到今天那桃花盛开的大江南北。
  在中国,“桃花文化”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在民间吉祥喜庆活动,特别是恋爱、婚姻这类人生喜庆之事里,桃花是“尚红”礼俗的主要角色。桃花坞、桃花酒、桃花运,包含“桃花”一词的人名地名更是不胜枚举。我国由历史沿袭形成众多的桃花观赏景点,早春二月,人们踏青采撷归来,多是几枝早开的桃花。至于与桃树桃花桃实相关的文化现象,几乎无处不在:传说桃都山有一巨大的桃树叫“桃都”,上有天鸡,天鸡一叫,天下的雄鸡也跟着叫。在中国神话中,仙桃又是长寿的象征,神话中的王母娘娘有“蟠桃宴”。桃树可家植于屋前舍后,更多的是漫山野生,人们又用“桃李满天下”比喻老师的学生之多……
  那么,中国桃花文化为何如此独特呢?
  桃花文化,反映了中国文人的自然观。大自然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生、欣欣向荣的春天,中国文人对春天倾注了十分炽热的情感,“咏春”的诗文特别发达。而春天又美在桃花盛开的时节,于是,自我们所能见到的《诗经》始,铺陈春景,不能不写桃花。永恒的自然界,极富生命力的桃花,激发了中国文人的艺术想象力和热爱生活的心愿。中国文人把自然界的桃花作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本质力量和自己情感意识的对应物加以抒写。他们借桃花歌颂自然美、劳动美、创造美,表达对永恒自然和永恒生命的向往。
  桃花文化还渗透着“儒与庄禅互补”的文化精神。“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是中国文人两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文化心理。一方面,他们要身体力行,去实现儒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经世致用”的人生理想;另一方面,由于现实不断击碎他们的理想之梦,于是造成了他们的失落心理,他们只好“穷则独善其身”,寄情山水,回归田园,在庄禅的境界中求得精神上的休憩和解脱。于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他自己,也为与他一样的失意文人创造了一个虚幻的理想世界。桃花源作为中国文人的精神栖息之所,世世代代吸引着文人学士,形成了他们的“桃花源情结”。他们并不是不知道桃花源之不可寻,他们寻找桃花源,几乎与屈原的《天问》一样,上升为一种探索宇宙、社会和人生哲学的思维模式。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桃花文化”贯穿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全过程,尤其在表现女性方面。
B.“桃花文化”源远流长,代代沿袭,从先秦到今天,以至将来绵绵不绝。
C.中国文人虽有“经世治国”的人生理想,但是现实往往击碎他们的理想之梦,所以他们对桃花就有了一种特殊的情结。
D.独特的中国“桃花文化”反映了中国文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一种思考和认识。
2.根据文意,不符合中国“桃花文化”形成条件的一项是
[     ]
A.桃花具有一种自然物的观赏价值。
B.桃花俏丽的色彩和缤纷的落英会使人触景生情,产生丰富的联想。
C.人们用比喻、象征手法,把审美情感寄托于桃花,使其成为一种共同认可的移情物。
D.在具备了以上条件之后,中国的“桃花文化”才有可能逐渐形成。
3.第三段写桃花文化在民间有哪些现象?体现了中国人怎样一种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中国的桃花文化

桃花,作为一种自然物,本来不具有“文化”的涵义。但是,桃花以它俏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中国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被渗透,融汇了审美主体的心理因素,并且作为人们共同认可的一种信息载体,世世代代承袭相传,于是,如同中国的“梅文化”、“ 菊文化”一样,“桃花”也成为我们民族集体记忆和心理深层的积淀物,形成了中国的“ 桃花文化”。

中国的“桃花文化”和女性有不解之缘。早在先秦的《诗经?周南》中,就有一首关于桃花的诗。“桃之夭夭”,描写茂盛、火红的桃花,并用桃花来比喻年轻美貌的女子。春秋时代,息国的国君夫人息妫容貌美丽,被人称作“桃花夫人”。唐代的崔护在京都郊游,邂逅一少女,次年再访,人去桃花在,崔护感伤不已,题诗慨叹,“人面桃花相映红”一句就成了千古名诗。还有清初孔尚任的著名悲剧《桃花扇》,曹雪芹在《红楼梦》里为有黛玉葬花写的《葬花辞》和《桃花行》。源远流长的桃花文化,从古代《诗经》一直唱到今天那桃花盛开的大江南北。

 在中国,“桃花文化”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在民间吉祥喜庆活动,特别是恋爱、婚姻这类人生喜庆之事里,桃花是“尚红”礼俗的主要角色。桃花坞、桃花酒、桃花运,包含“桃花”一词的人名地名更是不胜枚举。我国由历史沿袭形成众多的桃花观赏景点,早春二月,人们踏青采撷归来,多是几枝早开的桃花。至于与桃树桃花桃实相关的文化现象,几乎无处不在:传说桃都山有一巨大的桃树叫“桃都”,上有天鸡,天鸡一叫,天下的雄鸡也跟着叫。在中国神话中,仙桃又是长寿的象征,神话中的王母娘娘有“蟠桃宴”。桃树可家植于屋前舍后,更多的是漫山野生,人们又用“桃李满天下”比喻老师的学生之多……

那么,中国桃花文化为何如此独特呢?

桃花文化,反映了中国文人的自然观。大自然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生、欣欣向荣的春天,中国文人对春天倾注了十分炽热的情感,“咏春”的诗文特别发达。而春天又美在桃花盛开的时节,于是,自我们所能见到的《诗经》始,铺陈春景,不能不写桃花。永恒的自然界,极富生命力的桃花,激发了中国文人的艺术想象力和热爱生活的心愿。中国文人把自然界的桃花作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本质力量和自己情感意识的对应物加以抒写。他们借桃花歌颂自然美、劳动美、创造美,表达对永恒自然和永恒生命的向往。 

桃花文化还渗透着“儒与庄禅互补”的文化精神。“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是中国文人两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文化心理。一方面,他们要身体力行,去实现儒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经世致用”的人生理想;另一方面,由于现实不断击碎他们的理想之梦,于是造成了他们的失落心理,他们只好“穷则独善其身”,寄情山水,回归田园,在庄禅的境界中求得精神上的休憩和解脱。于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他自己,也为与他一样的失意文人创造了一个虚幻的理想世界。桃花源作为中国文人的精神栖息之所,世世代代吸引着文人学士,形成了他们的“桃花源情结”。他们并不是不知道桃花源之不可寻,他们寻找桃花源,几乎与屈原的《天问》一样,上升为一种探索宇宙、社会和人生哲学的思维模式。

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A.“桃花文化”贯穿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全过程,尤其在表现女性方面。

B.“桃花文化”源远流长,代代沿袭,从先秦到今天,以至将来绵绵不绝。

C.中国文人虽有“经世治国”的人生理想,但是现实往往击碎他们的理想之梦,所以他们对桃花就有了一种特殊的情结。

D.独特的中国“桃花文化”反映了中国文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一种思考和认识。

E.“桃都”、“蟠桃宴”、“桃李满天下”等美好传说都与民间“尚红”的礼俗有关。

F.“儒与庄禅互补”的文化精神体现了中国文人“入世”追求和自我解脱的矛盾统一。

13.根据文意,不符合中国“桃花文化”形成条件的一项是(3分)

A.桃花具有一种自然物的观赏价值。

B.桃花俏丽的色彩和缤纷的落英会使人触景生情,产生丰富的联想。

C.人们用比喻、象征手法,把审美情感寄托于桃花,使其成为一种共同认可的移情物。

D.在具备了以上条件之后,中国的“桃花文化”才有可能逐渐形成。

14.第三段写桃花文化在民间有哪些现象?体现了中国人怎样一种愿望?(4分)

 

 

15.中国的一些文人,“他们并不是不知道桃花源之不可寻,他们寻找桃花源,几乎与屈原的《天问》一样,上升为一种探索宇宙、社会和人生哲学的思维模式。”作者把文人学士寻找桃花源“上升为一种探索宇宙、社会和人生哲学的思维模式”的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的桃花文化

桃花,作为一种自然物,本来不具有“文化”的涵义。但是,桃花以它俏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中国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被渗透、融会了审美主体的心理因素,并且作为人们共同认可的一种信息载体,世世代代承袭相传,于是,如同中国的“梅文化”“菊文化”一样,“桃花”也成为我们民族集体记忆和心理深层的积淀物,形成了中国的“桃花文化”。

中国的“桃花文化”和女性有不解之缘。早在先秦的《诗经·周南》中,就有一首关于桃花的诗。“桃之夭夭”.描写茂盛、火红的桃花,桃花来比喻年轻美貌的女子。春秋时代,息国的国君夫人息妫容貌美丽,被人称作“桃花夫人”。唐代的崔护在京都郊游,邂逅一少女,次年再访,人去桃花在,崔护感伤不已,题诗慨叹,“人面桃花相映红”一句就成了千古名诗。还有清初孔尚任的著名悲剧《桃花扇》,曹雪芹在《红楼梦》里为有黛玉葬花写的《葬花辞》和《桃花行》。源远流长的桃花文化,从古代《诗经》一直唱到今天那桃花盛开的大江南北。

在中国,“桃花文化”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在民间吉祥喜庆活动

特别是恋爱、婚姻这类人生喜庆之事里,桃花是“尚红”礼俗的主要角色。桃花坞、桃花酒、桃花运.包含“桃花”一词的人名地名更是不胜枚举。我国由历史沿袭形成众多的桃花观赏案点。早春二月,人们踏青采物采撷归来,多是几枝早开的桃花。至于与桃树、桃花、桃实相关的文化现象,几乎无处不在:传说桃都山有一巨大的桃树叫“桃都”,上有天鸡,天鸣一叫,天下的雄鸡也跟着叫。在中国神话中,仙桃又是长寿的象征,神话中的王母娘娘有“蟠桃宴”。桃树可家植于屋前舍后,更多的是漫山野生,人们又用“桃李满天下”比喻老师的学生之多……

那么,中国桃花文化为何如此独特呢?

桃花文化,反映了中国文人的自然观。大自然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生、欣欣向荣的春天,中国文人对春天倾注了十分炽热的情感,“咏春”的诗文特别发达。而春天又美在桃花盛开的时节,于是,自我们所能见到的《诗经》始,铺陈春景,不能不写桃花。永恒的自然界,极富生命力的桃花,激发了中国文人的艺术想象力和热爱生活的心愿。中国文人把自然界的桃花作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本质力量和自己的情感意识的对应物加以抒写。他们借桃花歌颂自然美、劳动美、创造美,表达对永恒自然和永恒生命的向往。

桃花文化还渗透着“儒与庄禅互补”的文化精神。“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中国文人两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文化心里。一方面,他们要身体力行,去实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经世致用”的人生理想;另一方面,由于现实不断击碎他们的理想之梦,于是造成了他们的失落心理。他们只好“穷则独善其身”,寄情山水,回归田园,在庄禅的境界中求得精神上的休憩和解脱。于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他自己,也为与他一样的失意文人创造了一个虚幻的世界。桃花源作为中国文人的精神栖息之所,世世代代吸引着文士,形成了他们的“桃花源情结”。他们并不是不知道桃花源之不可寻,他们寻找桃花源,几乎与屈原《天问》一样,上升为一种探索宇宙、社会和人生哲学的思维模式。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桃花文化”贯穿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全过程,尤其表现在女性方面。

B、“桃花文化”源远流长,代代沿袭,从先秦到今天,以至将来绵绵不绝。

C、中国文人虽有“经世治国”的人生理想,但是现实往往击碎他们的理想之梦,所以他们对桃花就有了一种特殊的情结。

D、独特的中国“桃花文化”反映了中国文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一种思考和认识。

2.第三段写桃花文化在民间有哪些现象?

3.说说中国桃花文化如此独特的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2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罗曼罗兰(节选)》练习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解读毕加索

①面对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强悍茁壮、伟大狂放的艺术家,我们常常只有惊叹。其他都是惊叹之余或曲终之后的惋惜与回味,或许还有细细地咀嚼——品咂其中的苦味和甘甜,以及咸涩。

②在人类的历史上,有一些艺术家是难以超越的,他们本来就是这样一些强大特异的生命。这些生命仿佛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一生可以纵横涂抹而不知疲倦。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拥有一个长长的生命、漫漫的创造历史:从很早即开始起步,直到最后才缓缓终止。毕加索最早的作品是十岁左右画出的,如十四岁的《裸脚女孩》、《老渔民》等杰出的作品——仅此一条就决定了这是一个非凡的绘画天才。

③纵观他—生的无数作品,可以从中找到各种风格倾向各种情绪,这些奇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它们本身即组成—个宇宙,其中繁星闪烁,风云变幻,既有风和日丽也有雷鸣电闪,更有惊涛骇浪,那种动人的美,让人过目不忘的最为独到的呈现与表达,简直比比皆是。我们可以—口气列举出《站在球上的孩子》、《特技表演者的家庭与孩子》、《奥尔喜肖像》、《持扇的女子》……多到一时难以穷尽。最伟大的艺术家,他们的心底从来都是充斥了不安:怀疑自己的意义、自己的创造、自己的人生道路,这种怀疑的结果就是艺术生涯中的无数次激变,是无头无尾的探求,大嬉戏和大玩笑,包括大绝望大痛苦;还有恶作剧,装傻与佯疯,傲世与自卑,欺世与自欺……这一切综合一起,让后来人去清理和辨析,去极为困难地分拣。后来人常常是不知所措的,在这亘古未见的一大堆斑驳灿烂面前,大半只有叹息,而没有能力去鉴别——他们甚至在这样的生命面前连起码的冷静都要丧失,视听失灵,这就是艺术家和受众的双重悲剧。

④有人不止一次指出他是现代绘画史上的“巨灵”,除了“野兽派”以外,几乎开创了所有潮流的先河。它们使当时和后来的艺术处于激活状态,它们也使各种尝试变得可信和可能。但当我们面对—大堆千奇百怪、巧思百出,有时直接就是丑陋怪异到目不忍睹的东西时,难道不应该产生—些怀疑吗?是我们错了还是当年的大师错了?追问的结果是:大概谁都没错,是时代错了。在一个人类正被物化、异化,正在走入失去自我的现代荒漠的时代,作为个体,一个生命,你尽可以呼号,但没有回音,更没有应答……至此,我们或许可以稍稍窥见毕加索当年的伤痛。面对那样的时代,人们所能做到的大概也就是像当时的大师那样,做下这疯癫无忌的大喧哗和大游戏了。他要可意地尽情地嘲讽一番,既嘲讽自己,又嘲讽时代;既嘲讽去者又嘲讽来者。因为不如此就不足以表达心中的全部感触、百缠纠结无从摆脱的矛盾与痛苦。

⑤不仅如此,他还要面对一个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的时代,特别是一个虚荣的时代。看来—个艺术家被逼到了尽头,就偏要穿上皇帝的新衣,偏要以此为乐——他与另一些人的不同就在于他的自觉与清醒。毕加索兴之所至任意涂抹,像儿童一样嬉戏不休,上下游荡,四方徘徊,进入化境般的流畅自如,实际上却是隐含了一个生命的全部悲凉无告。这儿有泪水,有傻笑,更有绝境的哀求,在他这儿等于是以歌当哭。

⑥就最后而言,就其背后的意义来说,毕加索是消极的。

⑦他没有将一个人追求完美的努力、将这种生命的搏斗进行到最后。他以另一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屈服。我每—次看到他的不可征服的创造,就在心里悄悄发出叹息:伟大的毕加索,屈服的毕加索。

注:毕加索(1881-1973年)西班牙画家,法国现代派主要代表,一生画法和风格迭变。

1.给弧线的字注音。

(      )    疯(      )    咀(      )    呼(      )

2.下面横线处相对的两组词能否前后对调,为什么?

其他都是惊叹之余或曲终之后的惋惜与回味,或许还有细细地咀嚼——品咂其中的苦味和甘甜,以及咸涩。

3.文中说毕加索的作品“奇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毕加索的作品中有这些“奇迹”的原因是什么?

4.第三段“这就是艺术家和受众的双重悲剧”一句中的“双重悲剧”指什么?请结合文意分析作答。

5.文章开头说,毕加索是一个“伟大狂放的艺术家”,毕加索的“伟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

6.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第三自然段说“这些奇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其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能力鉴别,只有叹息。

B.第三段中“其中繁星闪烁……更有惊涛骇浪”一句以多种自然现象作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毕加索作品多样化的风格和种种复杂的情绪。

C.人类被物化异化,正走入失去自我的现代荒漠时代,而个人的呼号又无回音,这使毕加索心中有着“无从摆脱的矛盾与痛苦”。

D.“自觉与清醒”是毕加索与其他艺术家的不同之处,他的“自觉与清醒”表现为借助作品长歌当哭。

E.本文开篇以“惊叹”和“惋惜”总领下文,然后先对应“惊叹”突出毕加索的“伟大”,再对应“惋惜”表现其“屈服”,最后以“伟大的毕加索,屈服的毕加索”作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0年江西省九江市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娱园

周作人

       有三处地方,在我都是可以怀念的——因为恋爱的缘故。第一是《初恋》里说过了的杭州,其二是故乡城外的娱园。

       娱园是“皋社”诗人秦秋渔的别业,但是连在住宅的后面,所以平常只称作花园。 这个园据王眉叔的《娱园记》说,是“在水石庄,枕碧湖,带平林,广约顷许。曲构云综,疏筑花幕。竹高出墙,树古当户。离离蔚蔚,号为胜区。”园筑于咸丰丁已(一八 五七年),我初到那里是在光绪甲午,已在四十年后,遍地都长了荒草,不能想见当时 “秋夜联吟”的风趣了。园的左偏有一处名叫潭水山房,记中称它“方池湛然,帘户 静镜,花水孕觳,笋石恒蓝”的便是。《娱园诗存》卷三中有诸人题词,樊樊山的《望 江南》云:   

                                       冰谷净,山里钓人居。[来源:学|科|网Z|X|X|K]

                                       花覆书床偎瘦鹤,波摇琴幌散文鱼:

                                       水竹夜窗虚。

       陶子缤的一首云:   

                                       橙潭莹,明瑟敞幽房。

                                       茶火瓶座山蛎洞,柳丝泉筑水凫床:

                                       古帧写秋光。

       这些文字的费解虽然不亚于公府所常发表的骈体电文,但因此总可约略想见它的幽雅了。我们所见只是废墟,但也觉得非常有趣,儿童的感觉原自要比大人新鲜,而且在 故乡少有这样游乐之地,也是一个原因。

       娱园主人是我的舅父的丈人,舅父晚年寓居秦氏的西厢,所以我们常有游娱园的机会。秦氏的西邻是沈姓,大约因为风水的关系,大门是偏向的,近地都称作“歪摆台门”。据说是明人沈青霞的嫡裔,但是也已很是衰颓,我们曾经去拜访他的主人,乃是一个二十岁左右的青年,跛着一足,在厅房聚集了七八个学童,教他们读《千家诗》。 娱园主人的儿子那时是秦氏的家主,却因吸烟终日高卧,我们到傍晚去找他,请他画家 传的梅花,可惜他现在早已死去了。

       忘记了是哪一年,不过总是庚子以前的事吧。那时舅父的独子娶亲(神安他们的魂 魄,因为夫妇不久都去世了),中表都聚在一处,凡男的十四人,女的七人。其中有一 个人和我是同年同月生的,我称她为姊,她也称我为兄,我本是一只“丑小鸭”,没 有一个人注意的,所以我隐秘的怀抱着的对于她的情意,当然只是单面的,而且我知道 她自小许给人家了,不容再有非分之想,但总感着固执的牵引,此刻想起来,倒似乎颇有中古诗人的余风了。当时我们住在留鹤庵里,她们住在楼上。白天里 她们不在房里的时候,我们几个较为年少的人便“乘虚内犯”走上楼去掠夺东西吃。有 一次大家在楼上跳闹,我仿佛无意似的拿起她的一件雪青纺绸衫穿了跳舞起来,她的一 个兄弟也一同闹着,不曾看出什么破绽来,是我很得意的一件事。后来读木下垄太郎的 《食后之歇》,看到一首《绎绢里》不禁又引起我的感触。

                                       到龛上去取笔去,   

                                       钻过晾着的冬衣底下,   

                                       触着了女衫的袖子。   

                                       说不出的心里的扰乱,   

                                       “呀”的缩头下来:   

                                       南无,神佛也未必见罪罢,   

                                       因为这已是故人的遗协了。

       在南京的时代,虽然在日记上写了许多感伤的话(随后又都剪去,所以现在记不起 它的内容了),但是始终没有想及婚嫁的关系。在外边飘流了十二年之后,回到故乡, 我们有了儿女,她也早已出嫁,而且抱着痼疾,已经与死当面立着了,以后相见了几回,我又复出门,她不久就平安过去。至今她只有一张早年的照相在母亲那里,因她后来自己说是母亲的义女,虽然没有正式的仪节。

       自从舅父全家亡故之后,二十年没有再到娱园的机会,想比以前必更荒废了。但是她的影象总是隐约的留在我脑底,为我心中的火焰的余光所映照着。                      

1923年3月

(选自周作人《知堂小品》)

1.作者最后说:“但是她的印象是隐约的留在我脑底,为我心中的火争的余光所映照着。”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2.本文引用日本诗人木下木太郎《绛绢里》一诗有何妙处?(5分)

3.作者是怎样写娱园景象的?请联系全文,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写。(6分)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文中提到“我知道她自小许给人家了,不容再有非分之想”,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意味着“我”的恋情不可能有美好的结局。

B.本文的一大特色是“真”,反映的是人的真性情。文章描绘了一对情窦初开的少年男女的一段真实恋情,不夸饰、不造作,达到了艺术与真实完美统一的境界。

C.文中提到娱园主人的儿子虽因吸烟终日高卧,却着画家伟的梅花。又写到沉青霞的嫡裔,虽残疾,却教学童读《千家诗》,主要表现作者对当时娱园中风雅人物的喜爱。

D.文中用白描手法,写我“拿起她的一件雪纺绸衫穿了跳舞起来”一事,简单的几句话,将少年时“我”“隐密的怀抱”生动传神地勾勒出来,很见作者的语言功力。

E.作者在叙述往事时,表现出异常的平静甚至冷静,隐而不显,含而不露 ,在平淡质朴的文字下,隐含着缠绵悱恻,忧思难忘的情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美丽的汉字书法

杨  键

蒋勋有一个说法很有意思,他说,汉字的象形是建立在视觉会意的基础上,而我们今天熟悉的欧美语言,甚至亚洲的新语言(原也受汉字影响的韩文、越南文),大多都是拼音文字。汉字靠视觉,图像思考使汉文化趋向快速结论式的综合能力,与拼音文字靠听觉记音的分析能力很不相同,这就决定了两种文化思维的基本走向不同。

书法史上有一个专有名词“波磔”,用来形容隶书水平线条的飞扬律动,以及尾端笔势扬起出锋的美学。蒋勋对此的理解非常到位,他说,“波磔”如同中国建筑里的“飞檐”,汉字隶书里的水平“波磔”,与建筑上同样强调水平飞扬的“飞檐”,是同一个时间完成的时代美学特征,而欧洲的建筑则与此完全不同,它追求那种垂直线的上升,比如中世纪哥特式大教堂用尖拱使得建筑本体不断拉高,观赏者的视觉也因此震撼于垂直线的陡峻上升,而在中国汉代水平美学影响下的建筑,两千年间没有发展垂直上升的野心,却用屋檐下一座一座斗拱,把水平屋檐拉长、拉远,在尾端微微拉高起翘,如同汉代隶书,完成流动飞扬漂亮的一条水平“波磔”。《诗经》里也有“作庙翼翼”,形容巨大建筑有飞张的屋宇,如同鸟翼飞扬。

谈到中国最伟大的三件行书作品,蒋勋说,《兰亭》真迹虽不在人世了,但是《兰亭》确立了汉字书法“行草”美学的本质——追求原创当下的即兴之美,保留创作者最饱满也最不修饰、最不做作的原始情绪。在此意义上,被称颂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实际是一篇草稿!而唐代中期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二”的颜真卿《祭侄文稿》,祭悼安史之乱中丧生的侄子,泣涕淋漓,涂改圈划更多,同样也是一篇没有誊录以前的“草稿”。最后一篇,北宋苏轼被贬黄州,在流放的苦闷中写了《寒食帖》,诗中也有错字别字的涂改,线条时而沉郁,时而尖锐,变化万千,《寒食帖》同样也是一篇“草稿”。三件书法名作都是“草稿”,但却被称为中国最伟大的三件行书作品,也许可解开行草美学的关键,那就是追求原创当下的即兴之美。

蒋勋一再谈到汉字书写在中国历史的重要,比如山海关的城楼上有一块匾,大字正书“天下第一关”。如果少掉这几个字,也许就会失去气壮山河的雄强气派。欧洲的城堡宫殿建筑上很少看到文字,凡尔赛宫也想不起来有什么地方适合题字,然而文字书写在中国或东方的建筑里,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他说,台南孔庙大成殿里,孔子不是一尊人像,是用汉字书写的“至圣先师孔子神位”,与希腊以降西方的人像纪念完全不同。长久以来,汉字传承一直是东方文明历史的核心命脉。汉字是人类文明里唯一传承超过五千年的文字,唯一的非拼音文字,唯一还可以在现代科技的电脑中方便使用的古文字。它是最古老的文字,也是最年轻的文字。五千年前看到黎明日出写下的“旦”字,和我们今天庆祝一年第一个日出的“旦”是同一个字。

蒋勋说,每次看到弘一法师的书法会起大震动,尤其是法师晚年刺血写经,字迹只是血痕。一句“慈悲喜舍”,安详静定,仿佛千万劫来的沧桑化成一痕淡淡微笑,仍然使人对汉字书写有真正敬意。

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汉字是建立在视觉会意基础上的表意文字,受汉字影响的韩文,也是“象形”的文字。

B.汉字隶书的“波磔”特点与中国建筑“飞檐”的美学特征都是汉代形成的。

C.中国建筑之所以具有“飞檐斗拱”的特征,欧洲建筑之所以追求垂直线的上升,分别是源于隶书书写的美学特点和拼音文字的书写特点。

D.汉字可以输入电脑,证明汉字具有取代拼音文字的优势。

E.匾额、楹联和斗拱等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几次对东西方文字和建筑的不同特点进行比较,目的是突显汉字书法的独特之美。

B.汉字是人类文明里唯一传承超过五千年的文字,它的传承一直是东方文明史的核心命脉。

C.文章第三段里,“草稿”一词有三处用了引号,这三处引号的作用是表否定。

D.汉字靠视觉,拼音文字靠听觉,不同的文字决定了文化思维的不同走向。

诗人杨键在写作《美丽的汉字书法》一文时应该先拟写了一个写作提纲。请将《美丽的汉字书法》一文压缩提炼成一个提纲。(要求:(1)写出文章的中心论点;(2)按文章的顺序分条写出分论点;(3)100字左右。)

中国最伟大的三件行书作品都是草稿这一现象,包含了什么样的美学规律?(可用原文回答)请你举一个书法以外的例子,进一步说明这个规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年深圳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美丽的汉字书法
杨 键
蒋勋有一个说法很有意思,他说,汉字的象形是建立在视觉会意的基础上,而我们今天熟悉的欧美语言,甚至亚洲的新语言(原也受汉字影响的韩文、越南文),大多都是拼音文字。汉字靠视觉,图像思考使汉文化趋向快速结论式的综合能力,与拼音文字靠听觉记音的分析能力很不相同,这就决定了两种文化思维的基本走向不同。
书法史上有一个专有名词“波磔”,用来形容隶书水平线条的飞扬律动,以及尾端笔势扬起出锋的美学。蒋勋对此的理解非常到位,他说,“波磔”如同中国建筑里的“飞檐”,汉字隶书里的水平“波磔”,与建筑上同样强调水平飞扬的“飞檐”,是同一个时间完成的时代美学特征,而欧洲的建筑则与此完全不同,它追求那种垂直线的上升,比如中世纪哥特式大教堂用尖拱使得建筑本体不断拉高,观赏者的视觉也因此震撼于垂直线的陡峻上升,而在中国汉代水平美学影响下的建筑,两千年间没有发展垂直上升的野心,却用屋檐下一座一座斗拱,把水平屋檐拉长、拉远,在尾端微微拉高起翘,如同汉代隶书,完成流动飞扬漂亮的一条水平“波磔”。《诗经》里也有“作庙翼翼”,形容巨大建筑有飞张的屋宇,如同鸟翼飞扬。
谈到中国最伟大的三件行书作品,蒋勋说,《兰亭》真迹虽不在人世了,但是《兰亭》确立了汉字书法“行草”美学的本质——追求原创当下的即兴之美,保留创作者最饱满也最不修饰、最不做作的原始情绪。在此意义上,被称颂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实际是一篇草稿!而唐代中期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二”的颜真卿《祭侄文稿》,祭悼安史之乱中丧生的侄子,泣涕淋漓,涂改圈划更多,同样也是一篇没有誊录以前的“草稿”。最后一篇,北宋苏轼被贬黄州,在流放的苦闷中写了《寒食帖》,诗中也有错字别字的涂改,线条时而沉郁,时而尖锐,变化万千,《寒食帖》同样也是一篇“草稿”。三件书法名作都是“草稿”,但却被称为中国最伟大的三件行书作品,也许可解开行草美学的关键,那就是追求原创当下的即兴之美。
蒋勋一再谈到汉字书写在中国历史的重要,比如山海关的城楼上有一块匾,大字正书“天下第一关”。如果少掉这几个字,也许就会失去气壮山河的雄强气派。欧洲的城堡宫殿建筑上很少看到文字,凡尔赛宫也想不起来有什么地方适合题字,然而文字书写在中国或东方的建筑里,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他说,台南孔庙大成殿里,孔子不是一尊人像,是用汉字书写的“至圣先师孔子神位”,与希腊以降西方的人像纪念完全不同。长久以来,汉字传承一直是东方文明历史的核心命脉。汉字是人类文明里唯一传承超过五千年的文字,唯一的非拼音文字,唯一还可以在现代科技的电脑中方便使用的古文字。它是最古老的文字,也是最年轻的文字。五千年前看到黎明日出写下的“旦”字,和我们今天庆祝一年第一个日出的“旦”是同一个字。
蒋勋说,每次看到弘一法师的书法会起大震动,尤其是法师晚年刺血写经,字迹只是血痕。一句“慈悲喜舍”,安详静定,仿佛千万劫来的沧桑化成一痕淡淡微笑,仍然使人对汉字书写有真正敬意。
【小题1】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汉字是建立在视觉会意基础上的表意文字,受汉字影响的韩文,也是“象形”的文字。
B.汉字隶书的“波磔”特点与中国建筑“飞檐”的美学特征都是汉代形成的。
C.中国建筑之所以具有“飞檐斗拱”的特征,欧洲建筑之所以追求垂直线的上升,分别是源于隶书书写的美学特点和拼音文字的书写特点。
D.汉字可以输入电脑,证明汉字具有取代拼音文字的优势。
E.匾额、楹联和斗拱等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几次对东西方文字和建筑的不同特点进行比较,目的是突显汉字书法的独特之美。
B.汉字是人类文明里唯一传承超过五千年的文字,它的传承一直是东方文明史的核心命脉。
C.文章第三段里,“草稿”一词有三处用了引号,这三处引号的作用是表否定。
D.汉字靠视觉,拼音文字靠听觉,不同的文字决定了文化思维的不同走向。
【小题3】诗人杨键在写作《美丽的汉字书法》一文时应该先拟写了一个写作提纲。请将《美丽的汉字书法》一文压缩提炼成一个提纲。(要求:(1)写出文章的中心论点;(2)按文章的顺序分条写出分论点;(3)100字左右。)(4分)
【小题4】中国最伟大的三件行书作品都是草稿这一现象,包含了什么样的美学规律?(可用原文回答)请你举一个书法以外的例子,进一步说明这个规律。(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年深圳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美丽的汉字书法
杨 键
蒋勋有一个说法很有意思,他说,汉字的象形是建立在视觉会意的基础上,而我们今天熟悉的欧美语言,甚至亚洲的新语言(原也受汉字影响的韩文、越南文),大多都是拼音文字。汉字靠视觉,图像思考使汉文化趋向快速结论式的综合能力,与拼音文字靠听觉记音的分析能力很不相同,这就决定了两种文化思维的基本走向不同。
书法史上有一个专有名词“波磔”,用来形容隶书水平线条的飞扬律动,以及尾端笔势扬起出锋的美学。蒋勋对此的理解非常到位,他说,“波磔”如同中国建筑里的“飞檐”,汉字隶书里的水平“波磔”,与建筑上同样强调水平飞扬的“飞檐”,是同一个时间完成的时代美学特征,而欧洲的建筑则与此完全不同,它追求那种垂直线的上升,比如中世纪哥特式大教堂用尖拱使得建筑本体不断拉高,观赏者的视觉也因此震撼于垂直线的陡峻上升,而在中国汉代水平美学影响下的建筑,两千年间没有发展垂直上升的野心,却用屋檐下一座一座斗拱,把水平屋檐拉长、拉远,在尾端微微拉高起翘,如同汉代隶书,完成流动飞扬漂亮的一条水平“波磔”。《诗经》里也有“作庙翼翼”,形容巨大建筑有飞张的屋宇,如同鸟翼飞扬。
谈到中国最伟大的三件行书作品,蒋勋说,《兰亭》真迹虽不在人世了,但是《兰亭》确立了汉字书法“行草”美学的本质——追求原创当下的即兴之美,保留创作者最饱满也最不修饰、最不做作的原始情绪。在此意义上,被称颂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实际是一篇草稿!而唐代中期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二”的颜真卿《祭侄文稿》,祭悼安史之乱中丧生的侄子,泣涕淋漓,涂改圈划更多,同样也是一篇没有誊录以前的“草稿”。最后一篇,北宋苏轼被贬黄州,在流放的苦闷中写了《寒食帖》,诗中也有错字别字的涂改,线条时而沉郁,时而尖锐,变化万千,《寒食帖》同样也是一篇“草稿”。三件书法名作都是“草稿”,但却被称为中国最伟大的三件行书作品,也许可解开行草美学的关键,那就是追求原创当下的即兴之美。
蒋勋一再谈到汉字书写在中国历史的重要,比如山海关的城楼上有一块匾,大字正书“天下第一关”。如果少掉这几个字,也许就会失去气壮山河的雄强气派。欧洲的城堡宫殿建筑上很少看到文字,凡尔赛宫也想不起来有什么地方适合题字,然而文字书写在中国或东方的建筑里,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他说,台南孔庙大成殿里,孔子不是一尊人像,是用汉字书写的“至圣先师孔子神位”,与希腊以降西方的人像纪念完全不同。长久以来,汉字传承一直是东方文明历史的核心命脉。汉字是人类文明里唯一传承超过五千年的文字,唯一的非拼音文字,唯一还可以在现代科技的电脑中方便使用的古文字。它是最古老的文字,也是最年轻的文字。五千年前看到黎明日出写下的“旦”字,和我们今天庆祝一年第一个日出的“旦”是同一个字。
蒋勋说,每次看到弘一法师的书法会起大震动,尤其是法师晚年刺血写经,字迹只是血痕。一句“慈悲喜舍”,安详静定,仿佛千万劫来的沧桑化成一痕淡淡微笑,仍然使人对汉字书写有真正敬意。
1.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汉字是建立在视觉会意基础上的表意文字,受汉字影响的韩文,也是“象形”的文字。

B.汉字隶书的“波磔”特点与中国建筑“飞檐”的美学特征都是汉代形成的。

C.中国建筑之所以具有“飞檐斗拱”的特征,欧洲建筑之所以追求垂直线的上升,分别是源于隶书书写的美学特点和拼音文字的书写特点。

D.汉字可以输入电脑,证明汉字具有取代拼音文字的优势。

E.匾额、楹联和斗拱等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2.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几次对东西方文字和建筑的不同特点进行比较,目的是突显汉字书法的独特之美。

B.汉字是人类文明里唯一传承超过五千年的文字,它的传承一直是东方文明史的核心命脉。

C.文章第三段里,“草稿”一词有三处用了引号,这三处引号的作用是表否定。

D.汉字靠视觉,拼音文字靠听觉,不同的文字决定了文化思维的不同走向。

3.诗人杨键在写作《美丽的汉字书法》一文时应该先拟写了一个写作提纲。请将《美丽的汉字书法》一文压缩提炼成一个提纲。(要求:(1)写出文章的中心论点;(2)按文章的顺序分条写出分论点;(3)100字左右。)(4分)
4.中国最伟大的三件行书作品都是草稿这一现象,包含了什么样的美学规律?(可用原文回答)请你举一个书法以外的例子,进一步说明这个规律。(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广东省深圳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6分)
美丽的汉字书法
杨 键
蒋勋有一个说法很有意思,他说,汉字的象形是建立在视觉会意的基础上,而我们今天熟悉的欧美语言,甚至亚洲的新语言(原也受汉字影响的韩文、越南文),大多都是拼音文字。汉字靠视觉,图像思考使汉文化趋向快速结论式的综合能力,与拼音文字靠听觉记音的分析能力很不相同,这就决定了两种文化思维的基本走向不同。
书法史上有一个专有名词“波磔”,用来形容隶书水平线条的飞扬律动,以及尾端笔势扬起出锋的美学。蒋勋对此的理解非常到位,他说,“波磔”如同中国建筑里的“飞檐”,汉字隶书里的水平“波磔”,与建筑上同样强调水平飞扬的“飞檐”,是同一个时间完成的时代美学特征,而欧洲的建筑则与此完全不同,它追求那种垂直线的上升,比如中世纪哥特式大教堂用尖拱使得建筑本体不断拉高,观赏者的视觉也因此震撼于垂直线的陡峻上升,而在中国汉代水平美学影响下的建筑,两千年间没有发展垂直上升的野心,却用屋檐下一座一座斗拱,把水平屋檐拉长、拉远,在尾端微微拉高起翘,如同汉代隶书,完成流动飞扬漂亮的一条水平“波磔”。《诗经》里也有“作庙翼翼”,形容巨大建筑有飞张的屋宇,如同鸟翼飞扬。
谈到中国最伟大的三件行书作品,蒋勋说,《兰亭》真迹虽不在人世了,但是《兰亭》确立了汉字书法“行草”美学的本质——追求原创当下的即兴之美,保留创作者最饱满也最不修饰、最不做作的原始情绪。在此意义上,被称颂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实际是一篇草稿!而唐代中期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二”的颜真卿《祭侄文稿》,祭悼安史之乱中丧生的侄子,泣涕淋漓,涂改圈划更多,同样也是一篇没有誊录以前的“草稿”。最后一篇,北宋苏轼被贬黄州,在流放的苦闷中写了《寒食帖》,诗中也有错字别字的涂改,线条时而沉郁,时而尖锐,变化万千,《寒食帖》同样也是一篇“草稿”。三件书法名作都是“草稿”,但却被称为中国最伟大的三件行书作品,也许可解开行草美学的关键,那就是追求原创当下的即兴之美。
蒋勋一再谈到汉字书写在中国历史的重要,比如山海关的城楼上有一块匾,大字正书“天下第一关”。如果少掉这几个字,也许就会失去气壮山河的雄强气派。欧洲的城堡宫殿建筑上很少看到文字,凡尔赛宫也想不起来有什么地方适合题字,然而文字书写在中国或东方的建筑里,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他说,台南孔庙大成殿里,孔子不是一尊人像,是用汉字书写的“至圣先师孔子神位”,与希腊以降西方的人像纪念完全不同。长久以来,汉字传承一直是东方文明历史的核心命脉。汉字是人类文明里唯一传承超过五千年的文字,唯一的非拼音文字,唯一还可以在现代科技的电脑中方便使用的古文字。它是最古老的文字,也是最年轻的文字。五千年前看到黎明日出写下的“旦”字,和我们今天庆祝一年第一个日出的“旦”是同一个字。
蒋勋说,每次看到弘一法师的书法会起大震动,尤其是法师晚年刺血写经,字迹只是血痕。一句“慈悲喜舍”,安详静定,仿佛千万劫来的沧桑化成一痕淡淡微笑,仍然使人对汉字书写有真正敬意。
【小题1】
13.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汉字是建立在视觉会意基础上的表意文字,受汉字影响的韩文,也是“象形”的文字。
B.汉字隶书的“波磔”特点与中国建筑“飞檐”的美学特征都是汉代形成的。
C.中国建筑之所以具有“飞檐斗拱”的特征,欧洲建筑之所以追求垂直线的上升,分别是源于隶书书写的美学特点和拼音文字的书写特点。
D.汉字可以输入电脑,证明汉字具有取代拼音文字的优势。
E.匾额、楹联和斗拱等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几次对东西方文字和建筑的不同特点进行比较,目的是突显汉字书法的独特之美。
B.汉字是人类文明里唯一传承超过五千年的文字,它的传承一直是东方文明史的核心命脉。
C.文章第三段里,“草稿”一词有三处用了引号,这三处引号的作用是表否定。
D.汉字靠视觉,拼音文字靠听觉,不同的文字决定了文化思维的不同走向。
【小题3】诗人杨键在写作《美丽的汉字书法》一文时应该先拟写了一个写作提纲。请将《美丽的汉字书法》一文压缩提炼成一个提纲。(要求:(1)写出文章的中心论点;(2)按文章的顺序分条写出分论点;(3)100字左右。)(4分)
【小题4】中国最伟大的三件行书作品都是草稿这一现象,包含了什么样的美学规律?(可用原文回答)请你举一个书法以外的例子,进一步说明这个规律。(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