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多义词的不同义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本义是指文献记载的词的最初的意义。有些词的本义已经消失了,只有在古代汉语的词典中才能 查到,有的在成语中还保留着。 B.词的基本义就是词在现代最常用和最主要的意义,词的基本义与本义不一致。 C.词的借代引申义是指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语去指称与其有某种相关性的乙类对象,从而使词语产 生新的意义。 D.词的“比喻引申”是指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似性,所以就可能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语去 指称乙类对象;从而使词语产生新的意义。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袁涣,陈郡人也。郡命为功曹,后辟公府,举高第①。刘备之为豫州,举涣茂才②。后避地江、淮间,为袁术所命。术每有所咨访,涣常正议,术不能抗,然敬之不敢不礼也。顷之,吕布击术于阜陵,涣往从之,遂复为布所拘留。布初与刘备和亲,后离隙。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布大怒,以兵胁涣曰:“为之则生,不为则死。”涣颜色不变,笑而应之曰:“涣闻唯德可以辱人,不闻以骂。使彼固君子邪,且不耻将军之言,彼诚小人邪,将复将军之意,则辱在此不在于彼。且涣他日之事刘将军,独今日之事将军也,如一旦去此,复骂将军,可乎?”布惭而止。布诛,涣得归太祖③。涣言曰:“夫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义,兼抚其民而除其害。夫然,故可与之死而可与之生。公明哲超世,古之所以得其民者,公既勤之矣,今之所以失其民者,公既戒之矣,海内赖公。得免于危亡之祸,然而民未知义,其惟公所训之,则天下幸甚!”太祖深纳焉。是时,新募民开屯田,民不乐,多逃亡。涣白太祖曰:“夫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宜顺其意,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太祖从之,百姓大悦。迁为梁相,为政崇教训,恕思而后行,外温柔而内能断。以病去官,百姓思之。前后得赐甚多,皆散尽之,家无所储,终不问产业,乏则取之于人,不为皦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以尝为备举吏,独不贺。
(选自《三国志》,有删节)
注:①高第:官吏考核中的高等。②茂才:举用人的一种科目,即“秀才”。③太祖:曹操。
1.对下面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涣常正议,术不能抗 抗:辩驳。
B.布大怒,以兵胁涣 兵:兵器。
C.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义 征:征召,号召。
D.夫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 卒:最终。
2.对下面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布初与刘备和亲 和亲:和睦亲近。
B.涣颜色不变,笑而应之曰 颜色:面色。
C.为政崇教训 教训:从失败或错误中取得经验。
D.恕思而后行 恕思:本着宽恕的原则思考。
3.下面四组句子中,加粗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①布惭而止 外温柔而内能断
②刘备之为豫州 独今日之事将军也
③乏则取之于人 得免于危亡之祸
④不闻以骂 以病去官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然敬之不敢不礼也 ②古之所以得其民者,公既勤之矣
A.①然而仍然尊敬他,不敢有不礼貌的表现。
②古人用来争得民众的方法,您已经努力地付诸实践了。
B.①可是因为尊敬他,就也不敢做不合礼数的事。
②古代那些得民心的圣明君主,您已经勤于学习了。
C.①反倒更尊敬他,不敢有不礼貌的举动。
②古代能使民众归附的原因,您已经通过努力了解了。
D.①但是他也尊重袁术,不敢乱了礼数。
②对像古代圣贤那样能得民心的官员,您已经殷勤慰劳了。
5.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袁涣感到刘备的知遇之恩,分手后遇事亦维护刘备,身在曹营心系故主。
B.袁涣温和坦诚,重义轻财,不炫示邀名,对曹操屡有劝谏,受到曹操器重。
C.袁涣不畏权势,据理力争,审时度势,体察民情,虽不拘细行,仍受人敬重。
D.袁涣虽然通晓军事,但是反对不义战争,劝曹操不可发动师出无名的战争。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袁涣,陈郡人也。郡命为功曹,后辟公府,举高第①。刘备之为豫州,举涣茂才②。后避地江、淮间,为袁术所命。术每有所咨访,涣常正议,术不能抗,然敬之不敢不礼也。顷之,吕布击术于阜陵,涣往从之,遂复为布所拘留。布初与刘备和亲,后离隙。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布大怒,以兵胁涣曰:“为之则生,不为则死。”涣颜色不变,笑而应之曰:“涣闻唯德可以辱人,不闻以骂。使彼固君子邪,且不耻将军之言,彼诚小人邪,将复将军之意,则辱在此不在于彼。且涣他日之事刘将军,独今日之事将军也,如一旦去此,复骂将军,可乎?”布惭而止。布诛,涣得归太祖③。涣言曰:“夫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义,兼抚其民而除其害。夫然,故可与之死而可与之生。公明哲超世,古之所以得其民者,公既勤之矣,今之所以失其民者,公既戒之矣,海内赖公。得免于危亡之祸,然而民未知义,其惟公所训之,则天下幸甚!”太祖深纳焉。是时,新募民开屯田,民不乐,多逃亡。涣白太祖曰:“夫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宜顺其意,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太祖从之,百姓大悦。迁为梁相,为政崇教训,恕思而后行,外温柔而内能断。以病去官,百姓思之。前后得赐甚多,皆散尽之,家无所储,终不问产业,乏则取之于人,不为皦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以尝为备举吏,独不贺。
(选自《三国志》,有删节)
注:①高第:官吏考核中的高等。②茂才:举用人的一种科目,即“秀才”。③太祖:曹操。
1.对下面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涣常正议,术不能抗 抗:辩驳。
B.布大怒,以兵胁涣 兵:兵器。
C.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义 征:征召,号召。
D.夫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 卒:最终。
2.对下面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布初与刘备和亲 和亲:和睦亲近。
B.涣颜色不变,笑而应之曰 颜色:面色。
C.为政崇教训 教训:从失败或错误中取得经验。
D.恕思而后行 恕思:本着宽恕的原则思考。
3.下面四组句子中,加粗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①布惭而止 外温柔而内能断
②刘备之为豫州 独今日之事将军也
③乏则取之于人 得免于危亡之祸
④不闻以骂 以病去官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然敬之不敢不礼也 ②古之所以得其民者,公既勤之矣
A.①然而仍然尊敬他,不敢有不礼貌的表现。
②古人用来争得民众的方法,您已经努力地付诸实践了。
B.①可是因为尊敬他,就也不敢做不合礼数的事。
②古代那些得民心的圣明君主,您已经勤于学习了。
C.①反倒更尊敬他,不敢有不礼貌的举动。
②古代能使民众归附的原因,您已经通过努力了解了。
D.①但是他也尊重袁术,不敢乱了礼数。
②对像古代圣贤那样能得民心的官员,您已经殷勤慰劳了。
5.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袁涣感到刘备的知遇之恩,分手后遇事亦维护刘备,身在曹营心系故主。
B.袁涣温和坦诚,重义轻财,不炫示邀名,对曹操屡有劝谏,受到曹操器重。
C.袁涣不畏权势,据理力争,审时度势,体察民情,虽不拘细行,仍受人敬重。
D.袁涣虽然通晓军事,但是反对不义战争,劝曹操不可发动师出无名的战争。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粤教版必修第四册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复习 题型:048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07高考语文模拟卷10 题型:048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浙江省杭州十四中2010-201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题型:048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0-2011学年辽宁省大连第二十三中学高二4月月考语文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先生金姓,采名,字若采,吴县诸生也。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之。于所居贯华堂设高座,召徒讲经,经名《圣自觉三昧》,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每升座开讲,声音洪亮,顾盼伟然。凡一切经史子集,笺疏训诂,与夫释道内外诸典,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蛮之所记载,无不供其齿颊。纵横颠倒,一以贯之,毫无剩义。座下缁白四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先生则拊掌自豪,虽向时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
②鼎革后,绝意仕进,更名人瑞,字圣叹。除朋从谈笑外,惟兀坐贯华堂中,读书著述为务。或问“圣叹”二字何义?先生曰:“《论语》有两‘谓然叹曰’,在颜渊为‘叹圣’,在‘与点’为‘圣叹’。予其为点之流亚欤?”所评《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浒》,以次序定为“六才子书”,俱别出手眼。尤喜讲《易》,“乾”“坤”两卦,多至十万馀言。其余评论尚多,兹行世者,独《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诸刻本。
③传先生解杜诗时,自言有人从梦中语云:“诸诗皆可说,惟不可说《古诗十九首》。”先生遂以为戒。后因醉纵谈《青青河畔草》一章,未几,遂罹惨祸。临刑叹曰:“砍头最是苦事,不意于无意中得之。”
④先生殁,效先生所评书,如长洲毛序始、徐而庵,武进吴见思、许庶庵为最著,至今学者称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善衡文评书衡:衡量,评价 |
B.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之排:批驳 |
C.鼎革后,绝意仕进鼎革:朝代更易 |
D.惟兀坐贯华堂中兀:茫然无措 |
A.①②④ | B.②③⑤ | C.③④⑤ | D.②⑤⑥ |
A.作者认为,金先生学问广博,评点诸书,别开生面,阐发作文奥秘,教己作文方法,谈论典籍和记载极其透彻,僧侣和俗人都觉得好。 |
B.由明入清以后,金先生放弃了做官的念头,除了和亲人朋友交谈以外,把读书著作作为追求。并根据《论语》中的有关语句为自己取名。 |
C.金先生按次序定出的“六才子书”,的确是开读书人不同的眼界。但对其评论,只有其中的《西厢》《水浒》两部得以在世上留行。 |
D.作者将解《古诗十九首》一事与金圣叹的死联系起来,并记录了他意外从容的谈论。还说,有许多人模仿金圣叹的风格评论著作。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年安徽省黄山市高三模拟试卷(二)语文题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9分)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韩愈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于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温生。大夫乌公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罗而致之幕下;未数月也,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以礼为罗,又罗而致之幕下。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执事,与吾辈二县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处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庐。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岂不可也?
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资二生以待老。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耶?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
留守相公首为四韵诗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小题1】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市:卖,此指做官 |
B.东都虽信多才士信:相信 |
C.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处焉 咨:询问 |
D.夫南面而听天下听:治理 |
A.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若属且皆为所虏 |
B.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多于南亩之农夫 |
C.于是以石生为媒于是余有叹焉 |
D.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木欣欣以向荣 |
A.本文是韩愈担任河南县令时为送处士温生赴任而写的,联系写作背景和内容,体裁应视之为古代特有的赠序。 |
B.伯乐的典故曾几次被韩愈引用,可见由于韩愈本人命运的坎坷,对伯乐能识别千里马的故事是很有感情的。 |
C.文中运用了比喻,把大夫乌公比作伯乐,把温生比作千里马,极力称颂乌公的知人善用和温生的品德才学。 |
D.本文表达了作者为朝廷得人而欣幸和为私人失友而惋惜的心情。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年浙江省高三5月模拟语文试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8分)
释①秘演诗集序
欧阳修
予少以进士游京师,因得尽交当世之贤豪。然犹以谓国家臣一四海,休兵革,养息天下以无事者四十年。而智谋雄伟非常之士,无所用其能者,往往伏而不出,山林屠贩,必有老死而世莫见者,欲从而求之不可得,其后得吾亡友石曼卿。
曼卿为人,廓然有大志,时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合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予疑所谓伏而不见者,庶几狎而得之,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
浮屠秘演者,与曼卿交最久,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二人欢然无所间。曼卿隐于酒,秘演隐于浮屠,皆奇男子也,然喜为歌诗以自娱,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一时贤士皆愿从其游,予亦时至其室。
十年之间,秘演北渡河,东之济、郓,无所合,困而归。曼卿已死,秘演亦老病。嗟夫!二人者,予乃见其盛哀,则予亦将老矣。
夫曼卿诗辞清绝,尤称秘演之作,以为雅健有诗人之意,秘演状貌雄杰,其胸中浩然,既习于佛,无所用,独其诗可行于世,而懒不自惜。已老, 胠其囊,尚行三、四百篇,皆可喜者。
曼卿死,秘演漠然无所向,闻东南多山水,其巅崖崛峍,江涛汹涌,甚可壮也,遂欲往游焉。足以知其老而志在也。于其修行,为叙其诗,因道其盛时以悲其衰。
【注】①释:僧人,和尚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廓然有大志 廓:心胸开阔,旷达
B.庶二狎而得之 狎:亲近而态度随和
C.二人欢然无所间 间:隔阂,嫌隙
D.以适天下之乐 适:适应,适宜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往往伏而不出 其疾病而死
B然喜为歌诗以自娱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东之济、郓 燕、赵之收藏
D.遂欲往游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3.下列原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构思独特,写的对象是秘演,但处处以另一男子石曼卿作陪衬,石曼卿对秘演诗的称颂,他的死使秘演感到痛苦等细节,都写出了两人深挚的交情。
B.本文对人物形象的描摹生动传神,两个“胸中浩然”“廓然有大志”的男子,都嗜酒,但秘演醉后乐在放浪形骸的嬉戏,石曼卿醉后乐在兴会淋漓的歌吟。
C.本文立意高远,通过对秘演、石曼卿均是气节高远的奇男子,却“隐”于草野这一事实的叙述,尖锐地指出了一个压抑和埋没人才的严重的社会问题。
D.本文感情真挚,作者虽然已步入仕途,却仍求贤若渴,对以秘演和石曼卿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笔端没有流有歌颂之意,但更多的是感叹惋惜之情。
4.断句、翻译(9分)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时人不有用其材曼卿亦不屈求合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倒而不厌
(2)然犹以谓国家臣一四海,休兵革,养息天下以无事者四十年。(3分)
(3)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3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山东省月考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